本文目录一览:
赵丽颖、冯绍峰、朱一龙等主演的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正在热播。该剧根据网络作家关心则乱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扬州官宦家庭盛家的故事。剧中风貌和台词虽有疏漏,但正午阳光的剧作还是被粉丝热捧为“小《红楼梦》”。观众也发现,剧中的人物称谓跟古装剧中常见的老爷、小姐等叫法完全不同——家里最大的老爷叫“主君”,嫡母被称为“主母”,生了孩子的小妾叫“小娘”,这些新鲜的叫法靠谱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A
庶母叫“小娘”?不好吧,唐宋明特指啊
虽然是架空历史小说,但剧中两个小男主一出场就讨论他们想一文一武收复燕云十六州,不少观众据此判断该剧大约说的是宋朝事儿。而剧名也是出自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另外,女主的父亲盛紘因儿子妄议立储兖王,结果被皇帝在早朝后扣在宫中“关”了一天一夜。对此,南大历史系武黎嵩老师告诉记者,“这皇帝感觉就是宋仁宗。但史实并非如此,可能剧中是为了配合嫡庶之争。”
剧中府内等级森严,“小娘”是盛府对妾室的称呼,比如盛明兰的母亲卫恕意被府里的仆人称为卫小娘,墨兰的母亲林噙双被称为林小娘,华兰的母亲王若弗被称为大娘子。不妨来科普下,这符合宋朝人的习惯吗?
青年学者、南工大浦江学院侯印国老师告诉记者,在古代“小娘”大部分用来指没有结婚的女子,但唐宋明时期不同,特别用来指歌女。“小娘”可以用于指长辈,只有一个个案:袁枚《随园随笔》卷十六称谓类,“大娘娘称太后”条:“宋宫中称郭后为大娘,称刘妃为小娘……”民间却没有关于“小娘”可用于指家中母亲的记载。“剧中用法可能来自于民间方言保留‘小娘’的说法,但那并不来源宋朝,而是后来由区域方言演化而来。”
“宋人可以称呼年轻女子为‘小娘子’,但‘小娘’却是的专有名词。这在不少词典中都有这一条目”,侯印国说。
我们习惯了《红楼梦》里叫庶母“姨娘”,但那是明清的叫法,宋代该如何称呼妾室呢?陆游在《家世旧闻》里说:“八月,祖母生先君;九月,杜支婆生叔父。”自己又作注释说:“先世以来,庶母皆称支婆。”陆游是南宋人,他所说的“先世以来”,应该包含北宋,所以,北宋年间的人称呼庶母,“支婆”或靠谱。宋人除了称庶母“支婆”外,还有“妾母”或“少母”的叫法。朱熹说,“五峰(胡宏)称妾母为少母,南轩(张栻)亦然。”宋代又称妾为“小妇”或“小妻”、“次妻”、“少妻”。“但电视剧不会这么用吧?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好听。”
B
习惯了“娘子”,其实女主人叫“主母”
另外,《知否》剧里采用和“主君”对应的称呼,把嫡母喊“主母”,这是合适的。早先,“主母”一般是指一国之主的老母亲,后来也渐渐演变为大家族里管事的女主人。不过主母只是个统称,各种身份的人来称呼主母也是有其他称谓的。比如东汉刘熙所作的《释名》中说,小妾把丈夫称为“男君”,丈夫的原配就称为“女君”。
历朝历代对嫡母的称谓也很多,如“娘娘”“大人”“姊姊”“家家”“娘子”等等。宋代释印肃写的一首《颂十玄谈·达本》中,把亲妈喊作“娘娘”。“策杖还须远本乡,未曾举足见娘娘。多时不隔如今面,子母连天笑一场。”比较“奇怪”的叫法,是北齐高家把亲娘喊“姊姊”。文宣帝高洋的妻子李祖娥被痴情的弟弟长广王高湛霸占,甚至还怀了孩子,李祖娥羞愧得不敢见以前的儿子,儿子也觉得羞耻,怒斥:“你以为我不知道吗?姊姊肚子大了,所以不敢见儿子。”
大家习惯了《新白娘子传奇》里“娘子”的称呼,元朝史事笔记《南村辍耕录》里也说,“自庶以及大官之国夫人,皆曰娘子”。此外,剧中还将女佣称为女使,西北地区唤作伺候人或曰左右人。因其与主人的关系,不仅供驱使还须听任主人与之“亲近”,故江浙一代又呼为“贴身”。
C
一家之主叫“主君”,子女直接叫“爹”
在剧中,女主的父亲盛紘是扬州通判,这个一家之主被家人称为“主君”。为何不是“大人”、“官人”呢?
早在先秦时期,“君”就是下层或孩子们对贵族、长辈们的尊称。后来,“家君”“尊君”“家公”这类的称呼不绝于书,“君”已有代指尊称一家之主的意思。如《世说新语·方正》,“君与家君期日中。”最初,“主君”一词大多指国君,《史记·三十世家·鲁周公世家》:“齐景公使人赐昭公书,自谓‘主君’”;《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齐侯使高张来唁公,称主君”。后来“主君”由一国之君演变为一家之主,一个家庭里的“最高长官”。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风操》里就有说:“失教之家,阍寺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宋代正史《宋史·列女传》中说,“王贞妇,夫家临海人也……妇乃阳谓主将曰:‘若以吾为妻妾者,欲令终身善事主君也。’主将恐其诚死,许之,然防守益严。”王女士表示,“你要是打算纳我为妻妾,让我终身侍奉主君你……”其中就出现了“主君”一词。
至于盛家子女们怎么称呼这个一家之主,侯印国表示,剧中用了“爹爹”一词,最合适。《四朝闻见录》里,宋高宗称宋徽宗,就是喊爹爹。清代梁章钜的《称谓录》又举例佐证,证明宋朝宫闱里对皇帝都称“爹爹”,后来民间也由此沿用。
D
古风生活圈粉?介绍你去看看这些美文
不同于之前皇室题材的宫斗剧,该剧是描写古代社会家庭题材大剧,将古代文化生活、人情关系、人性成长等元素进行丝丝入扣的编排,颇具生活化的剧情设置,力图营造浓浓的烟火气息。《知否》中也运用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三姐妹学习点茶、插花、隔火熏香,还有打马球、投壶等古代士族阶层业余文化生活,流觞曲水把酒吟诗的古时文人雅趣等。
其中,女子出嫁,聘礼中,主礼为塞外大雁活禽一对,称为“聘雁”。古代的婚姻礼仪中有“奠雁礼”之说,《仪礼·士昏礼》是我国关于婚礼的最早记载,其中有“昏礼有六,五礼用雁,纳采、问名、纳吉、请期、亲迎是也”的记载,在按六礼而行的婚姻礼仪中,有五礼需“执雁为礼”。
女主明兰小时候特别擅长投壶。其实投壶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做的一种投掷游戏,也是一种礼仪。
剧中频频出现喝茶的黑色碗盏,其实在宋代,人们对“建盏”情有独钟。这也与茶文化的发展和流行点茶、斗茶密不可分。宋人使用“点茶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白色茶沫,黑釉瓷盏则更能衬托出白色“汤花”。建窑、吉州窑都有享誉中外的黑釉品种。
侯印国告诉记者,不少宋代介绍城市风貌的著作写得活色生香,文辞风雅,理解不难,从中可以更加准确的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堪称“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比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吴自牧《梦粱录》、周密《武林旧事》、耐得翁《都城纪胜》与署名“西湖老人”的《西湖繁胜录》。“其实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尤其架空历史也不必对号入座,大家有时间不妨读读这些书,可以更好地‘知否知否’”。
由蒋勤勤、杨蓉、张慧雯、茅子俊等人领衔主演的古装剧《当家主母》正在热播,这部剧虽说口碑一般,但是服装精致,演员阵容亮眼,仍有不少观众追剧追得不亦乐乎。
同时,《当家主母》不像简介中所说的一般,讲述女性成长故事,更多的则是狗血的情情爱爱以及高门大户之间的恩恩怨怨。
如同第一集一般,前十集的剧情都是围绕着感情纠葛展开,沈翠喜上门手撕曾宝琴,男主任雪堂下落不明,沈翠喜带走曾宝琴的儿子,曾宝琴联合外人打压沈翠喜,沈翠喜失去管家的资格,随后还有被冤枉杀害夫君等狗血戏码。
对于后续的剧情发展以及结局是大家迫切想要知道的,今年就来说一说《当家主母》的后续结局。
01、沈翠喜净身出户
沈翠喜是剧中的大女主,作为童养媳从小养在了任家,随后被老妇人钦点成为老大的儿子,继而执掌中馈,可以说是任劳任怨的角色,任家上上下下都喜欢或者崇拜沈翠喜,唯独男主角任雪堂不喜欢这个比自己年长的媳妇,两人之间没有感情更像是恩情。
沈翠喜经历了前期的波折之后,和曾宝琴联手守护任家家产,并且发扬缂丝技术,创办了女子学校,教女孩子们学习缂丝,但在感情上沈翠喜依旧是一败涂地,不仅没有的得到丈夫的爱,青梅竹马魏良弓为了自己也早早丧命。
经历了一切之后,沈翠喜大彻大悟,不再执着于守护任家的产业,也不再执着于一份没有结果的感情,或是一开始就错了的感情,最终选择净身出户,连自己创办的学校也交给了自己的丫环林舒芳,也就是后来的二奶奶。
02、曾宝琴结局圆满
如同沈翠喜一样,曾宝琴的前半生也是命运多舛,遭受了不少的磨难,本来是高门显贵的千金一夕之间沦为阶下囚,后来更是以卖艺为生,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勾心斗角,和自己心爱的人分开数年。
被任雪堂解救之后的曾宝琴也只能是被人看不起的外室,就连亲生儿子也不能自己养,在和沈翠喜争来斗去之后觉得没有意思,两个苦命女人反而选择了联手,甚至在沈翠喜被冤枉杀夫的时候也是曾宝琴站出来,救回了沈翠喜。
事业上两人一起携手,曾宝琴也将老妇人独创的缂丝手法教给了沈翠喜,两人一起将缂丝这门工艺发扬光大。
同时,曾宝琴在感情上也收获了圆满,前面溺水失踪的任雪堂也回来了,回来之后的任雪堂和曾宝琴继续着美满生活,一家三口享受天伦之乐,曾宝琴的结局算是相当圆满了。
03、林舒芳成为二奶奶
剧中还有一位结局圆满的就是张慧雯饰演的林舒芳,林舒芳善良勤劳,有勇有谋,是沈翠喜身边的得力干将,在和二少爷任如风的朝夕相处中两人暗生情愫,林舒芳帮助任如风走回正轨,两人喜结连理,林舒芳也由一位小丫鬟晋升成为了任家的二奶奶。
同时在沈翠喜选择自由生活之后,将自己创办的缂丝学校教给了有责任心的林舒芳,帮助沈翠喜打理这一份事业。
总的来说,《当家主母》的剧情也的确十分狗血,沈翠喜、曾宝琴、任雪堂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沈翠喜的结局看上去是自由了,但是却失去了家庭、事业、自己的青梅竹马,到头来辛苦守护的家业还给了任雪堂,还帮任雪堂养大了他的孩子,成全了别人一家三口。
只能说,于妈的剧不会让人失望,狗血还得属他强。
以上就是根据剧情介绍、预告、演员的自述以及路透等信息综合得来的结局,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红楼梦》堪称是一部讲述古代贵族生活的百科全书,贾府这样的百年贵族,其内宅生活绕不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妻妾博弈。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像贾府这样的贵族人家,没有一个不蓄妾的。这不仅关系男主人享乐娱情,还关系到家族的体面和女主人的名声,书中贾府嫡系成年爷们都至少有一妻二妾。
可是细读原文,剖析书中的妻妾关系,就会发现古代当家主母和小妾的之间真实又悲哀的生存状态:在古代,只有妻妾和睦才是最有利的双赢之道,当家主母甚至比丈夫更需要小妾的存在。
书中那些对小妾心狠手辣、赶尽杀绝的当家主母:王夫人、薛姨妈和王熙凤等人,全都没有好下场。
红楼梦中对小妾最狠的当家主母有三位,她们都没有好下场在古代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制,所谓“三妻四妾”是句空话而已,男人只能娶一个妻子,但是可以纳很多小妾。
当然,必须是有钱有势的男人才有这个艳福,穷人家一个老婆也娶不到的有的是。
《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家家族,以及林家、甄家这些大户人家,男主人的妻子就被称为当家主母,称之为太太、奶奶,小妾们则有二房、姨娘、通房丫鬟等几种形式。
贾琏的小厮兴儿说:“我们家的规矩,凡爷们大了,未娶亲之先都先放两个人服侍的。”这俩人就是能侍寝的大丫鬟,是小妾的一种,又叫做通房丫鬟。
比如平儿就是这个身份,但是通房丫鬟也是丫鬟,距离半奴半主的姨娘还差一个档次,照样还得干丫鬟的活儿,也没有小丫鬟伺候,所以只能称为“姑娘”。
平儿温柔美貌又勤快忠心,为啥不能当姨娘?因为她摊上了全书泼辣无比的当家主母王熙凤。王熙凤在书中处理贾琏身边的女人,前后加起来至少有六七个之多,所以她被称为“醋缸”“醋瓮”。
不信就来数一数:贾琏身边的两个通房丫鬟、王熙凤自己的三个陪嫁、鲍二家的、尤二姐、秋桐等,这就是八个人了。凤姐对这些女人赶尽杀绝的过程,也是她和贾琏逐渐夫妻反目的过程,更是她的人生走向悲剧的过程。
凤姐找借口撵走了贾琏原有的两个通房,又把自己的三个陪嫁丫鬟发嫁,贾琏表面上退了一舍之地,背地里和鲍二老婆骂凤姐是阎王和夜叉;凤姐陪嫁捉奸对鲍二家的大打出手,贾琏就提着宝剑要砍她,贾母嫌她吃醋,王夫人也嫌她风声不雅,宁荣两府都知道她善妒,贾琏偷娶尤二姐,只瞒着她一个人;凤姐借剑杀人干掉了尤二姐母子,贾琏更是悲愤怨恨,暗地里咬牙,发誓以后一定要报仇。
就连她的心腹平儿,虽然对她忠心耿耿,其实也是个骑墙派,她背着凤姐做的好事越多,贾琏和下面的小厮丫鬟就会越恨凤姐。
当然王熙凤的悲剧属于她的报应,她对夫妻之间的忠贞专一需求有超越时代的先进性,但是她对那些小妾通房丫鬟的心狠手辣,也是封建统治者专制的表现。
王熙凤的结局是“一从二令三人木”,她终将善妒、无子被贾琏怨恨休弃,其实就是毁在这些小妾身上了。如果她没有对那些小妾们做得太绝,而是留下一两个,贾琏根本不可能和鲍二家的偷情到卧室里,更没有偷娶尤二姐的理由。
如果这些小妾能生出儿女,凤姐就算自己不能生养,流产后身体垮了,也完全可以保住自己嫡妻主母的地位,因为小妾的儿子都要认她为母亲,就算贾府衰败,她也不至于被丈夫休弃。
在这方面,凤姐的大姑王夫人其实比她还要狠,但是人家王夫人赢在肚皮比她争气,自己能生儿子。
王夫人至少也撵走了贾政的一个通房丫鬟,并且发嫁了自己的所有陪嫁丫鬟。贾政的周姨娘没有子女,也不得宠,应该是年龄比较大了,和王夫人、贾政同龄,也四五十岁了。
她是贾政当年婚前的屋里人之一,还是长得比较不好看的一个,另一个王夫人容不下的美貌风流的狐狸精早就被打发走了。
贾政也蛮可怜的,一直和王夫人生娃生到了快四十岁。直到宝玉出生后,才又纳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妾赵姨娘,探春的年龄和宝玉相差不到两岁,贾环也是紧随着探春出生的。
贾珠当时还活着,已经中了秀才,元春被贾母教养的贤孝才德,宝玉出生自带祥瑞,贾母爱如珍宝。所以,王夫人底气十足,才能容得下赵姨娘,还让她生儿育女。
可是当贾珠死了,元春进宫,宝玉被贾政嫌弃之后,王夫人就又紧张恶毒起来。此时贾政已经被赵姨娘拴住,经常睡在赵姨娘屋里,端方严肃的政老爷也是正常男人啊!
王夫人得不到贾政的身心,也不能随便干掉赵姨娘,她就对贾环不闻不问,放纵他和丫鬟偷情、,还让他抄写佛经不写作业,变成了一个猥琐荒疏的少年。她还经常把对赵姨娘的怨恨迁怒到探春身上。
当探春自怨自怜说自己“还闹得没人疼没人顾的”时候,李纨等人的反应也说明了王夫人对探春并不好,“想她素日赵姨娘每生诽谤,在王夫人跟前亦为赵姨娘所累,亦都不免流下泪来。”
这位限制丈夫纳妾,冷待小妾和庶子庶女的王夫人的结局也很不好。聪明的探春见她不靠谱就投靠了贾母,后来探春高嫁当了王妃,赵姨娘的地位自然水涨船高,王夫人更动不得她。
清朝有些庶女做了福晋之后,生母小妾都有得到诰封的,比如乾隆的皇八子永璇的福晋就是这种情况。
后来贾府衰败,王家倒台,元春薨逝,宝玉出家,王夫人真正成了一无所有的人。贾府仅剩的一些家业真的很可能会落到贾环手里,到时候王夫人会过得比谁都凄惨。
如果当年她能自己积德,哪怕对贾环稍加管束,让他成为一个品行正派善良的人,就算贾府完了,宝玉走了,贾环也不会对她太差的。
比王夫人和王熙凤做得更绝的,是另一位姓王的女人,那就是薛姨妈,薛王氏。薛姨妈的丈夫没有小妾,没有庶子庶女,这都不算啥,要命的是他连管教儿子的权利都没有,眼睁睁看着独生子被宠溺成呆霸王,看着薛家败亡没有未来,绝望而死。
薛姨妈作为伯爵的孙女,下嫁给薛家为妻,那是薛家祖坟上冒了黑烟了。
这要感谢薛家祖上有位紫薇舍人薛公,是正经五品京官,天子近臣,进士出身的读书人,使薛家的门楣不至于太低。薛公给儿孙们留下的是户部挂名行商的资格,王家利用薛家的商业渠道,倒腾洋货暴富,薛家也娶到了王家的小女儿,攀上了权贵亲戚。
薛姨妈嫁到薛家就是说一不二的小公主,别看她在书中经常依附昏聩无能的样子,但是她丈夫活着的时候,薛姨妈指定不是个善茬,她不让丈夫纳妾,也不让他管儿子。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虽也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这段文字作者写得很隐晦,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来,薛蟠是在他爹活着的时候被惯坏的!他五岁的时候,他爹就已经对他放弃治疗,转而去培养女儿薛宝钗,结果把个宝钗培养的一肚子人情世故,颇有枭雄潜质。
这说明不是薛姨父无能不会教育孩子,而是薛姨妈溺爱薛蟠,阻挡了他培养家族接班人。薛姨父能培养出宝钗这种孩子,自然也是精明人,难道他眼睁睁地看着薛家败在薛姨妈母子手里吗?
还真只能这样,因为他不敢得罪这个出身高贵的老婆,别看薛姨妈昏聩无能,就知道哭和宠儿子,但是她娘家硬核,一根手指头就能戳死薛家。薛姨父只能憋屈地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宝钗身上了,后来可能也就早早地憋屈死了。
薛姨妈的报应也比凤姐和王夫人来得更早更糟糕。一个寡妇,带着成儿女投亲靠友,寄人篱下。虽然薛蟠已经成年,却不能支撑家业,还惹下人命官司,一味好色,弄气使性,只能眼睁睁看着家业一天天衰亡败落。
还得指望薛姨父当年培养的薛宝钗,薛姨妈把宝钗当作后半生的依靠,一心想把这么出色的女儿卖个好价钱,赖在贾府多年,搞什么“金玉良缘”,只可惜,贾府不败落,宝钗根本没机会嫁给宝玉。后来贾府抄家了,宝钗嫁给宝玉还有啥意义呢?
如果薛姨妈当年能让薛姨父纳上几个小妾,多生几个儿女。起码薛蟠不行,还可以让庶子也去打理部分产业,凭王家和贾府的背景,庶子是翻不出什么浪花的。
就算只多几个女儿,也可以分别嫁给富豪或者其他乡绅官宦家里,都可以反过来给薛家助力,怎么也不至于只剩下宝钗一个筹码这种惨状了。
古代男权社会,妻妾和睦才是有利的双赢之道,贾母和尤氏是两个成功典范王熙凤、王夫人和薛姨妈三个强势的当家主母的结局证明,在古代,丈夫不是深情专一人设的情况下,只有妻妾共存,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有利家庭生存状态。
《红楼梦》中妻妾和睦共存的典范有两个,一个是贾母,一个是尤氏。
贾母的丈夫贾代善有六房小妾,贾母都能容纳她们,甚至在贾代善死后也没有委屈她们。
探春道:“那几年老太太屋里的几位老姨奶奶,也有家里的也有外头的这两个分别。家里的若死了人是赏多少,外头的死了人是赏多少……探春看时,两个家里的赏过皆二十两,两个外头的皆赏过四十两.外还有两个外头的,一个赏过一百两,一个赏过六十两……
但是贾母很有手段,这六个小妾居然愣是没有生出一个庶子,或者生出来了没能活着长大。很多人论证贾赦和贾政不是贾母亲生的,其实都证据不足。
从书中种种细节来看,贾赦、贾政、贾敏兄妹三个都是贾母亲生的。只有贾敏那三个“老姊妹”是庶出姐妹还是堂姐妹就难说了。
贾母对待贾代善的六个小妾们是恩威并施的态度,这主要从三个细节就能看出来。一个是贾母在教导王熙凤吃醋时说的:“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这说明贾府爷们的好色是遗传的,贾代善当年是个大帅哥,和宝玉长得很像,可想而知是个非常讨人稀罕的贵公子了。
第二个细节是在贾母凑份子给王熙凤过生日的时候,平儿来送钱。
贾母因问平儿:“你难道不替你主子作生日,还入在这里头?"平儿笑道:“我那个私自另外有了,这是官中的,也该出一分。”贾母笑道:“这才是好孩子。”
这里能看出贾母不仅会调理丫鬟,还会调教小妾学做人,只有心里眼里有主母的小妾才是好的。
第三个细节就是贾母对待尤二姐的态度。贾母从一开始就鄙视尤二姐作为官家千金,自甘堕落做妾,所以她像买人口一样,又看手又看脚的把尤二姐上下打量一顿。
后来秋桐又下了话,尤二姐的黑历史贾母未必不知道,何况又不懂规矩国孝家孝偷偷嫁人,在贾母看来就是没资格进祖坟的“贱骨头”了。
贾母是出身高贵的大家闺秀,恩威并施的当家主母,贾代善也是体面的贵公子。他们家那些小妾也罢,庶女也罢,就算贾赦贾政都是庶子,也都翻不出贾母的手掌心。因为她德高望重,手腕高明,娘家也足够硬核。
但是,贾母也只是古代当家主母和小妾们和睦共存的一种典型。还有另一种典型,就是娘家没实力,自己不强硬,丈夫很好色没底线的当家主母,比如尤氏,她管不了就索性不作为,也能顺其自然的混日子。
贾珍荒唐好色,一手掌管宁国府内外大小事务,不仅和儿媳妇爬灰,和侄子搞龙阳,还和小姨子乱来,他还有好几个小妾,什么佩凤、偕鸾、银蝶、文花。他儿子贾蓉丧妻续娶,至少也有两个通房丫鬟,还动不动就随便抱着尤氏的丫鬟乱亲。
所以,对比贾珍贾蓉,贾琏真是挺惨的,怪不得心里不平衡,铤而走险屡屡偷情,还偷娶尤二姐了。
人家尤氏就比凤姐看得通透很多,从她料理贾敬丧事来看,她并不是没有才干口齿的人。可她娘家没人撑腰,她只能依附贾珍活着,这也是古代大多数妻子的命运缩影,虽然地位比妾要高,但也是被丈夫奴役的命运。
尤氏直到自己硬刚不过贾珍,就一味的顺从,讨贾珍喜欢,随便贾珍怎么折腾,她都不管不问。不是不想管,也不是说她这样做很赞,而是她管不了,这是她自保求生的一种手段。
她不仅娘家败落,还无儿无女,贾珍想要休了她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她从三品诰命,公府主母到落魄弃妇之间,就是一纸休书那么简单。
既然打不过就加入嘛!尤氏干不过贾珍,拦不住他好色纳妾,也就不为难那些同样苦命的女人们。
她可以和贾珍以及小妾们一起吃中秋宴席,喝酒划拳赏月听曲;还愿意带着小妾们去大观园玩儿;也可以照顾秦可卿养病看大夫;还可以给尤二姐尤三姐等办丧事,真心真意地哭一场。
所以,贾珍贾蓉都给她体面,贾珍的小妾们也都像丫鬟一样伺候她。只要贾府不获罪抄家的话,尤氏的结局肯定比上面那三位王女士要好得多,贾蓉也会认她当娘,奉养她终老,成为下一任宁国府的老太太。
《红楼梦》种还有一个主母对待小妾的极端反面教材,那就是夏金桂对香菱,香菱已经卑微到了尘埃里,恨不得把夏金桂当祖宗供起来。
可是夏金桂却容不得香菱这个温驯的小妾,结果后来被宝蟾治的不轻,但凡她留着香菱,也可以制衡宝蟾,自己就能渔翁得利了。
总体来说,古代的妻妾关系不能等同于现在的妻子和婚外情小三的关系。在封建男权社会的大环境里,只有妻妾和睦共存,才能维持更有利的家庭状态。
这应该也是古代女人深入骨髓的悲哀和绝望了。就算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甚至公主郡主,也不得不接受丈夫纳妾的现实。有时候不仅是她们的丈夫需要小妾,她们自己也需要小妾来维持自己的家庭地位。
因为女人必须要依附男人生活,丈夫要是死了就必须依靠儿子。小妾的存在不仅能体现当家主母的贤良淑德,帮她赢得尊重和好名声,还可以帮忙生孩子。古代夭折率太高,主母一个人生娃一来难保生儿子,二来难保都能养活成人有出息。
还有就是让小妾们帮忙拴住丈夫的心,也保障自己的健康,以免丈夫常年留恋秦楼楚馆等烟花之地。
古代的小妾不等于小三儿,更像一种卑微的职业,跟当家主母搞宅斗纯属找死很多读者就是网文看多了,认为古代大户人家小妾和正妻斗的你死我活,其实并没有!小妾在正妻面前根本不值一提,就是个有资格暖被窝的大丫鬟而已。
古代的小妾是合法的,不能直接等同于现代的小三儿,也不能用现代的道德伦理标准去评判她们。
小妾更像是一种很低微的职业,纳妾订立的文书叫做契约,代表丈夫和小妾之间是买卖关系,而不是婚姻关系。小妾的家庭地位介于妻子和丫鬟之间,也根本没有,男女主人都是可以打骂、转赠和发卖她们。
比如苏轼就曾经常把小妾转赠给同僚朋友,甚至有两个小妾还怀孕了都被他转手了,他还拿一个小妾去换一匹名马,但是这个小妾比较有气节,直接一头撞死了。
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可怜小妾,比如被拐卖被家暴的香菱,被凤姐逼着跟了贾琏的平儿,被贾赦八百两银子卖来的嫣红等等,她们都是命运不由自主的女子,和丫鬟没什么太大区别。
因此,从小妾的社会地位来讲,其实是讲不起什么气节自尊和道德伦理的,只有好好的伺候主人和主母,就算生了儿子,儿子继承了家业也要夹起尾巴做人才能善终。
比如尹继善的母亲就是个小妾,哪怕儿子已经考中进士做了高官,她依然要在家里给老爷夫人端茶倒水的干半奴半主的活儿。《金瓶梅》中的李瓶儿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就算将来科举做官,诰命夫人也是封给正妻吴月娘,而不是她这个小妾。
至于“宠妾灭妻”在官宦和权贵家族是极为忌讳的。宠妾可以,但是基本都不敢灭妻,因为会违背律法和道德,被社会做不齿的。就算妻子犯了大错,也一般不会休妻。
因为达官显贵们的私生活作风问题经常被政敌利用,扣上一个混乱嫡庶尊卑的帽子,丢官罢爵都是小事儿。比如西汉的孔乡侯傅宴,就是因为乱妻妾尊卑,被削去了爵位,全家流放。
古代历朝也都有为了防止妻妾地位失衡,导致家庭混乱的法律法规,比如《大明律》
凡以妻为妾者,杖一百。妻在,以妾为妻者,杖九十,并改正。若有妻更娶妻者,亦杖九十,离异。其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许娶妾。违者,笞四十。
《三言二拍》中有位唐氏夫人把怀孕的小妾暴打一顿,也给送人当丫鬟了,他丈夫也没办法;《十二楼》中倒是有个深情的丈夫,在妻子把小妾卖给别人为妻后,他以死相逼,竟然追到了小妾的新婆家,拜堂当天给要回来了。
《红楼梦》中就连赵姨娘、秋桐这种特别能作妖难缠的小妾,在主人主母面前都是很乖巧的,因为她们知道自己的性命掌握在人家手里。
至于很有野心,想要当上小妾争荣夸耀的那些丫鬟,比如小红、袭人这种,有城府有心计的,基本都还没上位就被主母们干掉了。
至于小妾逆袭正妻的事情,在达官显贵家里,基本就属于做梦。像娇杏那种,生了儿子被扶正的,只是万里挑一的罕见案例而已,只怪贾雨村当时还不够显达。
传说中一个公子娶了两个千金小姐、名门闺秀为平妻的,基本属于小说作者和蒲松龄一样在讲故事,比如《儿女英雄传》、《怜香伴》、《十二楼》中都有这个情节,而现实中除了清末的兼祧,皇帝都不敢这么干。
南山据暖/文
全网统一ID:南山橘暖读书时
原创不易,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最近播出的古装剧《当家主母》开篇,姑苏大户人家的大爷,被夹在当家主母和年少真爱之间困顿不已,本以为一场爱恨纠缠的宅斗大戏就此展开……播到第四集,男主角突然“下线”了,两位女子风风火火搞起了缂丝事业。
不再纠缠和计较男性的宠爱,而是钻进自己热衷的手工艺事业中,并望向更辽阔的江湖。古装剧的“大女主”们,又开辟了全新的“搞事业”版图。
由王晓明、国浩执导的《当家主母》,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朝,当时姑苏一带的织造业独领风骚。苏州府任家拥有祖传的缂丝秘技,任家大爷任雪堂因追捕水匪发生意外,下落不明,当家主母沈翠喜强忍悲伤,为了保住任家的缂丝技艺,与曾宝琴联手对抗外界的风雨飘摇。
日前,《当家主母》导演、参与过《鬓边不是海棠红》《珍馐记》等作品的青年导演国浩,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创作这部剧的缘起是传播传统缂丝技艺,而剧中沈翠喜的突破之处是实现精神升华,最后走出了深宅,在江湖中见到了众生。
而《当家主母》不只是“大女主”戏。剧中的女性群像鲜明生动:有立志从商自食其力的草根女子舒芳,有不堪现状努力改变生活的前官家小姐曾宝琴,有一直循规蹈矩却以命相搏的陈晓红,亦有从恪守礼法到看透其荒谬本质的曹太太等。
古装剧中搞事业的女性,开启一场围绕“自我”的精神觉醒与价值追寻。
中青报·中青网:在《当家主母》中蒋勤勤演绎的当家主母有何特质?
国浩:在这部剧拍摄期间,有一天我和蒋勤勤聊起了彼此对沈翠喜角色的理解。我说自己对沈翠喜的理解,可以借用电影《一代宗师》的宫二对江湖的理解——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沈翠喜这个女性角色的超越之处就在于,她最后走出了深宅,在江湖中见到了众生。蒋勤勤非常认可,这一点我们的契合度非常高。
中青报·中青网:剧中演技精湛的“40+”中年女演员阵容,是如何确定的?
国浩:《当家主母》选演员最重要的一点是演技必须得“扛打”,我们想做一部接地气、写实的剧。写实的剧中,一切内容都需要通过演员的真实表演表达出来。演员表演跟不上,戏就全塌了。这部戏我们展现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物群像,目的是展现不同层次,更好展现年代的大氛围。假如说只展现一个层次,会自我屏蔽掉很多内容。
像饰演当家主母的蒋勤勤,本人气质和沈翠喜的角色贴合度非常高,她会给你一种内在的震慑感,气势就摆在那儿,你能感受到主母范儿。
而惠英红是很厉害的演员,她在剧中饰演的姨娘陈晓红戏份不多,但在角色塑造上,她自己很清楚地“分割”前后表演的状态:在前面,观众都说惠英红是喜剧人,更多感受到这个人物“喜”的色彩;但是到后面,为了自己的儿子她会有“悲”的演绎。这种喜和悲的反差,惠英红做得特别好。
还有观众熟知的“晴儿格格”王艳,饰演一个面馆的老板娘,这也是一个女性意识觉醒的角色。
中青报·中青网:近来古装剧流行“搞事业”,这部剧有何特别之处?
国浩:虽然创作《当家主母》的缘起是传播缂丝技艺,但我们没有刻意为之,而是把缂丝的价值放在故事情节中。在我看来,这部剧最特别的地方是沈翠喜最后达到的精神高度,是她追寻女性自由独立、打破封建枷锁的勇气与决心,还有她希望为传播缂丝技艺贡献一分力量的责任感。沈翠喜精神升华的过程并不突兀和生硬,她是在曾宝琴、魏良弓等人的影响下,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一点一点改变。最终,沈翠喜决定主动和任雪堂提出“和离”,成全自己,离开任家。她已不再局限于原先的“主母”身份,不局限于个人的情感,而是真正实现了精神的升华。
中青报·中青网:怎样把东方美学融入到古装剧集创作中?
国浩:我理解的古装剧包含至少三个层次:时代背景、家庭背景和人物背景。比如,缂丝是美的,但是我们这部戏的美感不能只靠缂丝去表达,而是需要建立好整体的年代氛围和真实性。
表现缂丝的美很难,因为缂丝本身动作相对单一,怎么拍出它的价值和美丽?我们必须拍出丝线转变成一幅画、一件艺术品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拍摄前,我在苏州缂丝博物馆调研的时候,就问一位从事缂丝40多年的老手艺人,为什么缂丝会在当今成为艺术品?手艺人告诉我,因为缂丝的时候人是心无旁骛的,心跟着手和脚一起动。
当时我在旁边静静地看手艺人缂丝的时候,发现整个缂丝的过程都非常有节奏,手法已经浑然天成。那一刻你对手艺人产生了敬畏,意识到一针一线都有精神。所以拍摄的时候,我们借助光线变化,聚焦演员的神态,展现她们“心神合一”的状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文节选自拙著《唐诗正本——大数据视域下的唐诗新考》中的《李白<将进酒>的异读和异文辨析》一文,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
《将进酒》不仅有很多异文和异句,而且还存在异读及异解,比如“将进酒”中“将”字的义和音都存在很大的争议。
笔者中小学的时候,此字读作jiāng,根本没有听说过qiāng这个音。但现在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却专门把此字注为qiāng。在各种吟诵或朗诵中,有人读作jiāng,有人读作qiāng。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为此发生争论。由于教科书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传播力,所以“qiāng进酒”在社会上逐渐成了主流的读音,但在学术界却受到了广泛的质疑。
倪志云撰文称,他专门就此字的读音请教过蒋维崧(1915—2006),蒋先生毫不犹豫地说:“‘jiāng进酒’啊!怎么读‘qiāng进酒’呢?”
叶嘉莹在一段视频中专门讲析了这个字的读音。她说,“按照传统,一直是读jiāng进酒。”至于《诗经》中的“将仲子兮”“将子无怨”,是女子以柔婉的口气对所爱的男子说话,这里的“将”是语气词,应该读作qiāng。但《将进酒》滔滔滚滚,语气紧迫,与“将仲子兮”“将子无怒”相比,“对象不同,场合不同,口气不同。”她说她与出身吟诵世家的范曾和台湾的吟诵专家都作过交流,他们也都读作jiāng。
台湾邱燮友《新译唐诗三百首》为全诗所有的字注了音,“将进酒”和“将出换美酒”中“将”的注音相同 。这也印证了叶嘉莹的说法。
从叶嘉莹这段视频说起,魏学宝发表文章称,“唐人没有‘qiāng’这个音” ,当然不能读作“qiāng进酒”。
《唐韵》失传,无从查考。陈彭年(961—1017)《广韵》,下平声,阳第十:“将,送也,行也,大也,助也,辞也。又姓,《后赵录》有常山太守将容。即良切。又子谅切。”去声,四十一漾:“将,初亮切,将帅。” 这说明,宋初的“将”字,既没有“qiāng”这个音,也没有“请”这个义。
丁度(990—1053)《集韵》,下平声,阳第十:“将,资良切,有渐之词。一曰且也,大也,领也,送也。”“将,千羊切。请也。”去声,漾第四十一:“七亮切。《说文》:帅也。”《集韵》是对《广韵》的增修,这里多出了“千羊切”和“七亮切”之音和“请”之义,而且“千羊切”和“请”是对应的。但并没有说“将进酒”适用此训。另外,《集韵》新增的切音也很难读。比如“七亮切。《说文》:帅也。” 一般来说,“七亮切”和“千羊切”的拟音均为“qiāng”,但“将帅”现在却读作“jiàng帅”。
周德清(1277—1365)《中原音韵》中,“将”又变成了两音,分别在“江阳”的平声和去声 。
古代印刷技术落后,著书用字能少则少,所以古籍中绝少音注。本次考证所见的30多种载有《将进酒》的唐诗古籍,只有王琦《李太白全集》对个别生僻或容易读错的字注了切音,比如《蜀道难》,首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后面有注:“噫音衣,嚱音希。”《结客少年场行》注释的最后,一口气为6个字注了音:“啾,即油切。酒,平声。騣音宗。轹音历。匕音彼。剧音极。”但《将进酒》中没有音注。这意味着,本诗包括“将”在内所有的字均应读作常音。那么,清代之“将”通常怎么读呢?倪志云认为,这意味着王琦认为应该读作“jiāng进酒”,因为“将”通常读作jiāng。但魏学宝的文中却说,“明清,尤其是清后期,‘qiāng’这个音是主流。”
倪志云把教科书对“将”注音的改变归因于《汉语大词典》。该典对“将”有这样的解释:“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愿;请。《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郭璞注:‘将,请也。’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庙碑》:‘南风湑湑,湘水如舞。将子无讙,神听钟鼓。’”这里引经据典,也只是说“将”有“qiāng”这个音和“请”这个义,并没有说“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
《汉语大词典》于1986年出版第一卷,1993年出齐。同样于1986年出版第一卷,1990年出齐的《汉语大字典》对“将”有这样的解释:“(三)qiāng。《集韵》千羊切,平阳清。阳部。愿;请。《广雅·释言》:‘将,请也。’《诗·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毛传:‘将,愿也。’郑玄笺:‘将,请也。’《穆天子传》卷三:‘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将进酒,杯莫停’。”这里直接举例称“将进酒”的“将”读作qiāng。但这也不是最早的。1980年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详注》的注释明确写着“将(qiāng腔)进酒,杯莫停……将,请。”
从逻辑上说,说“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没有问题。大前提:自《集韵》起,众多辞书都说“将,千羊切。请也。”小前提:一般认为“将进酒”中的“将”是“请”的意思,除中学语文教科书和《唐诗三百首详注》外,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唐诗三百首新注》中也称“将,请。” 结论:“将进酒”中的“将”读作qiāng。这是典型的“三段论”。但问题是:“将进酒”中的“将”是“请”的意思吗?
“将进酒”,汉乐府《饶歌》十八曲之一。“将进酒,乘大白。辨加哉,诗审搏。放故歌,心所作。通阴气,诗悉索。使禹良工观者苦。”这段古词可能是对曲牌“将进酒”最早的诠释,但委实费解。《乐府诗集》之“将进酒”题下解释:“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宋何承天《将进酒》篇曰:‘将进酒,庆三朝。备繁礼,荐嘉肴。’则言朝会进酒,且以濡首荒志为戒。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 郭茂倩把“将进酒”分为两大类:一是“且以濡首荒志为戒”,一是“但叙游乐饮酒而已”。总的来说,主题与“饮酒放歌”有关即可,并不一定是“请”人喝酒,也不一定是饮欢作乐。“将进酒”题下所收的几首乐府也不都是劝酒,比如第一首梁昭明太子的“洛阳轻薄子,长安游侠儿。宜城溢渠碗,中山浮羽卮”明显带有批判性。而元稹的那首《将进酒》:“将进酒,将进酒。酒中有毒鸩主父,言之主父伤主母……”也充满了讽刺的意味。
《辞源》中的“将”也有“qiāng”这个音并对应“愿,请”之义,但词条“将进酒”中的“将”却被归于第一种读音即jiāng,亦即不认为此“将”为“请” 。
那么,“将进酒”中的“将”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解释为“将要”,比如余研因《(白话注解)李白诗选》 ,梦花馆主《(白话注释)唐诗三百首》;也有解释为“且”,语气助词,比如张叔宁《唐诗三百首新赏》 ,倪志云的文章;还有人解释为“想要”。这些解释都有道理,辞书中也都有这样的义项。但笔者以为,对于正文中的“将进酒”,应当根据上下诗意,从“将”的诸多义项中作出选择,但对作为诗题的“将进酒”,还是应该遵循《乐府诗集》的题解,即“大略”地去理解,宜粗不宜细。有一点必须谨记:乐府中的很多诗题只是通用的曲名,并不是作者的原题,与诗意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诗题的选择或拟定,往往也很随意。就拿《文苑英华》来说,卷195的诗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酒)》,卷336的诗题为《惜空罇酒》,竟然一本三题!之所以如此,显然是因为卷195为乐府诗,而卷336为酒类诗。各取所需,并不管诗文是否对题。
李白《将进酒》的诗意,上文已作分析。太白郁闷至极,又想借酒浇愁,但还没有喝够,席上的酒没了。诗的意思是要求“主人”继续上酒,而不是请别人喝酒——席上已经无酒,还怎么请人喝?至于“将进酒,杯莫停”,原本就没有此句。后人的“强行加塞”,源于对诗意的误解,造成了逻辑的混乱。而“将进酒,杯莫停”的加入,很可能与诗题的变换有关。
敦煌的三个写本,伯2544和斯2049均阙题,唯伯2567有诗题,为《惜罇空》。《李太白文集》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樽酒)”。《文苑英华》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酒)”和“惜空罇酒”。《李太白全集》题为“将进酒(一作惜空酒樽)” 。《河岳英灵集》《乐府诗集》等其他的版本均为《将进酒》。
《惜罇空》《惜空酒》《惜空樽酒》大同小异,而且均出于早期的版本。相隔元明之后,清初《李太白全集》又注“一作惜空酒樽”,犹如“文物出土”。总之,原题应在上述四种之中。之所以又有《将进酒》之题,显然是因为入了乐府。既入乐府,就用曲名,这是惯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入乐府后题为《渭城曲》,王之涣的《凉州词》入了乐府题为《出塞》,均是如此。
入乐府后用曲名本是常事,但对李白这首诗来说却很不适宜,因为《惜罇空》是“画龙点睛”之题。酒杯“空”了,备感可“惜”,这就是本诗的主旨。如果诗题是《惜罇空》,诗意与题旨相合,就不会产生那么多的误会,也就不会被加塞并导致诗意混乱。
最后,回过头来,再说一说“将”的读音。上文中说,“将进酒”中的“将”并不一定是“请”的意思,现实中也有不少别的解释。笔者想说的是:即便“将”训为“请”也不一定读作qiāng。“将(jiāng),请。将进酒,即现在之所谓‘请干杯’。” 《唐诗精讲》就是取“请”之义,却不取“qiāng”之音。
据魏学宝考证,“将”在唐代没有“qiāng”这个音,连宋初的《广韵》都无“七羊切”“千羊切”,那么,西周春秋时期《诗经》“将子无怒”“将仲子兮”中的“将”怎么读呢?笔者相信,在当时这应该不是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语音流变。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彻底弄清几无可能。今天的我们只能根据现存的文献和现在的理解,对“将”的音与义进行配置。从现存自宋代以后的各种韵书字书对“将”的训义来看,笔者以为,将“请、愿”之义与“qiāng”对应并不合理。何也?因为“将”在义为“想要、打算”或“将要、快要”的时候就读作jiāng 。而“想要”不就是表达“愿望”吗?“请、愿”,“想要”,“快要”,都是未来的语态,表达的都是期待。而一般来说,同义或近义的字,读音相同。应当注意的是,《集韵》中的“将”虽然有了“千羊切”“七羊切”之音,但并未指出适用何义。将此音与“请、愿”对应,可能始于宋濂(1310—1381)《洪武正韵》:“将,千羊切。《诗》‘佩玉将将’。又请也,《诗》将仲子、将子、将伯……” 魏学宝文中称,从明至清,“qiāng”逐渐成为“将”的主流读音。
如果“请、愿”之义的“将”不读qiāng,那么这个音适合用在什么义境中呢?应该是在作形声词的时候。击金振玉,与“锵”相通。《诗经·郑风》:“佩玉将将。”《诗经·稗疏》:“将将声之大也,喈喈声之和也,汤汤流之。”《小雅·鼓钟》:“钟鼓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顺便指出:魏学宝文中说,“现代汉语中,‘将’字只有‘jiāng’和‘jiàng’两个读音。”非。《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将”有“qiāng”这个音 。
另:“康震品诗词”视频讲座中,康震把“将进酒”中的“将”和“呼儿将出换美酒”中的“将”均读作qiāng ,这肯定有误。“呼儿”句中的“将”义为“执、持”,“将出”是“拿出”的意思,此“将”肯定读作jiāng。
参考文献:
[1]倪志云撰:《向蒋维崧先生求证“将进酒”的“将”字的读音》[J],济南:《国学茶座》2015年第1期。
[2]邱燮友注释:《新译唐诗三百首》[M],台北:三民书局七十七年(1988)版,第157页。
[3]魏学宝撰:《<将进酒>的“将”究竟怎么读》[N],北京:《光明日报》2019年1月12日,第12版。
[4](宋)陈彭年等纂:《广韵》[O],上海涵芬楼借海盐张氏涉园藏宋刊巾箱本景印,卷2第28页,卷4第54页。
[5](宋)丁度撰:《集韵》[O],四库本,卷3第51、52页;卷8第28、29页。
[6](元)周德清撰:《中原音韵》[O],四库本,卷上第2、4页。
[7]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43页。
[8](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O],中华书局影宋本,卷16第6页。
[9]编委会:《辞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74、876页。
[10]余研因选注:《(白话注解)李白诗选》[O],上海:启智书局二十三年(1934)版,第30页。
[11]张叔宁等:《唐诗三百首新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20页。
[12](清)王琦辑注:《李太白全集》[O],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据王注原刻本排校重印,卷3第13页,总第231-232页。
[13]韩兆琦著:《唐诗精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第116页。
[14]编委会:《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2543页。
[15](明)宋濂等纂:《洪武正韵》[O],四库本,卷5第7页。
[16]中国社科院语言所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047页。
[17]康震:《康震品<将进酒>》,抖音号“康震品诗词”2020年10月5日。
由蒋勤勤、杨蓉主演的古装剧《当家主母》正式上线了,又是一部于正出品剧集,也许是为了延续荣光,《当家主母》从布景色调到剧情设置都有翻版《延禧攻略》的味道,可惜却并没能成功讨好观众,三大平台成绩都很普通。
这时候又有后续剧情的剧透曝光,隐隐约约透露出狗血过头的味道,一看就是典型的于正风,如果你站在蒋勤勤饰演的女主沈翠喜一方,又会格外憋屈,一下子劝退了不少网友。
当然,这些都是部分网友们的个人感受,下面就综合预告、官方特辑和网曝剧透,整理一下《当家主母》的剧情走向,各位可以参考一下,看看是否想要继续追剧啦!
先来认识一下主要人物,蒋勤勤饰演的任家大少奶奶沈翠喜是女主,徐海乔饰演的任家大少爷任雪堂是男主,他们之间有个第三者,那就是杨蓉饰演的男主外室曾宝琴。
女主和外室之间还有层关系,那就是二人是曾经的闺中密友。
在主角感情线中,还有一个男二魏良弓,由茅子俊饰演,他是女主的青梅竹马,后续先对外室有了好感,后来又为拯救女主牺牲。
除此之外,张慧雯饰演的女主大丫鬟林舒芳,还会和李逸男饰演的任家二少爷任如风有感情发展。
光看这人物关系,配对乱炖是不是就有点乱了?别着急,更乱的还在后面呢。
男主失踪后,女主因为无子备受议论,为了保全家业和地位,她直接抱走了男主外室的儿子,为此外室发誓和女主不共戴天,一定会报仇。
这对前闺蜜正撕得热闹的时候,作为风暴中心的男主却突然失踪了,女主只要独自一人撑起整个家,也逐渐和外室和解,可就在这个时候,女主被诬陷杀夫了!
凭借着主角光环,女主没有死,在男二牺牲和外室担保下逃过一劫,两个女人彻底联手,一致对外。
同时,女主的大丫鬟也成功嫁给了二少爷,上位成为女主弟媳,也就是任家二奶奶,进一步参与家族事务,自此女主、外室、丫鬟三个女人掌家,也算是对应了剧名《当家主母》。
可惜,这时候距离结局还早,接下来的剧情也开始彻底跑偏,因为男主回来了。
没错,本以为死了的女主丈夫又活了!
男主一回来,女主和外室又要陷入“这个男人到底归谁”的尴尬,整个家族又要面临“家产归谁”的难题,编剧的解决方式如下:
女主把男主让给了闺蜜,也就是外室,让他们一家三口美满团圆去了,自己去开学校去了。
行吧,放弃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去追逐事业挺好的。
可接下来,女主又把学校给了自己丫鬟,去追逐所谓自由去了。
这结局啥意思呢?也就是说,想要做正妻的外室如愿了,女主主动给她让了位置,干啥啥不行的男主如愿了,出去“死一死”回来白得一份家产还把外室和私生子领进门了,女主丫鬟如愿了,成为了二奶奶还接手了女主创立的学校。
只有女主,被诬陷杀夫差点死了,相爱的青梅竹马也死了,该吃的苦不该吃的苦都吃了,终于家业兴盛了,结果啥都没捞到“净身出户”了,新事业还要给夫家二房!
外室获得了地位、男人与家业,男主获得了儿子、爱情和家业,丫鬟获得了地位、爱情和家业,而女主付出一切获得了——自由?
好像,如果一开始,女主干脆收拾收拾包裹直接把男主让给外室,下场和现在也差不多呢,搞不好还能少遭点罪男二还不用死……所以如果剧透无误,各位观众能接受《当家主母》如此结局吗?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