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吉普赛人(吉普赛人是哪个国家的)

时间:2024-01-18 03:14:38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吉普赛人有多惨?受过犹太人一样的苦,现在却和犹太人天差地别!

2021年5月,国内上映了一部冷门高评分影片,由德国和俄罗斯联合拍摄的《波斯语课》,但是,无一例外,与《辛德勒的名单》、《美丽人生》等二战题材知名影片相似,对纳粹的行为,拍摄重点都是仅停留在受害的犹太人层面,对其他受迫害种族只字未提。

翻阅史料不难查找,纳粹杀害的犹太人有600万之多,实在是触目惊心,但是:

杀害南斯拉夫、吉普赛人和塞尔维亚平民1100万!

杀害苏联平民700万!

以上的恶劣行径,实在是罄竹难书!

这其中就包括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吉普赛人,高达50余万受纳粹迫害,而现今他们的生活,就像近百年前惨遭纳粹的历史那般,非但得不到广大民众重视,更是流浪在欧洲举步维艰,甚至一直遭受歧视。

流浪的吉普赛人

现今世界共有1200万吉普赛人,1000万人生活在欧洲,与其说是生活,倒不如说是“流浪”。

吉普赛人最早发源于公元500年的印度西北地区,后续不断西徙,途经中东,后至巴尔干半岛,直到1500年左右,已经遍布于全欧洲。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认为吉普赛(Gypsy)一词为埃及(Egpsy)音变恶搞而来,带有歧视意味,所以普遍自称为“罗姆人”。

这个种族的流浪属性可谓是与生俱来,他们也习惯了不断迁徙的的生活方式。

没有绝对的目的地,只有不断的前行者。

罗姆人(吉普赛人)喜欢在某一地短暂停留,但每一次的驻足都是为了攒足下一次前行的资本。

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这个种族将没有自己的土地,没有自己的国家,有的只是千百年来之间可以相互依靠的吉普赛。

流浪的生活方式,也注定着他们无法和异族人建立深厚的友谊,这也是至今罗姆人严禁与外族通婚的缘由,否则将会受到全族人的排斥,严格的婚姻制度也使得种族的前行之旅更加团结一致。

浪子的云游至多百年,而罗姆人的流浪已千年有余,或许是累了吧,到了欧洲的罗姆人想定居于此,却发现,他们的余生依旧离不开流浪,但是这样的流浪绝非本意,更多的是来自欧洲各国对其种族的不断施压。

吉普赛受各国歧视

罗姆人遭受歧视已有数百年之久,在14世纪达到了顶峰状态,当时欧洲正值黑死病(鼠疫)肆虐,2500万的欧洲民众因此丧失生命,罗姆人一度被视为携带此病毒入境的“瘟神”,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二战时期,罗姆人的遭遇和犹太人一样,赢得了欧洲民众的同情,对他们的歧视有了些许缓和,但是没过多久,歧视又像梦魇一般向罗姆人袭来,从有关的新闻报道就能看出这是多么惨无人道。

对吉普赛人的绝育

上世纪80年代,瑞典分娩临床界被爆出了惊天丑闻——有近6万名吉普赛妇女在瑞典医院进行剖腹产手术时,被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顺带做了绝育手术,裸的理由就是他们认为落后人群的基因不配再过度延续下去!

现今被评为最文明的北欧文化,在当时,却在以最原始的维京海盗逻辑在“抢劫”罗姆人合法合理延续文明的权利。

不单单是瑞典,捷克在1989年以来,也收到至少300名吉普赛妇女向法院申请关于自己被恶意绝育手术的立案。

捷克政府拖延到2009年才发出回应:对这一错误事件表示遗憾。用“错误事件”一词,无非是想掩盖某些隐晦的歧视政策,试图以手术过程中的操作失误来蒙混过关。

法国对的驱赶

2010年8月,法国政府突然宣布:要在3个月内,拆除300个罗姆人的非法聚居地,并且要驱赶800多名罗姆人离开法国!

对此,法国方面给出的回应是:罗姆人的聚集地是、和交易的滋生场所,必须予以系统清除。

此政策一出,使得法国国内的反对党与组织对此批声不断,因为这很有可能会引起全国性的排外情绪;

欧盟相应组织也发表声明:所属成员国不可以实施歧视性政策,并且要保护少数族群的权利,保证本国民众有自由迁徙的权利。

有着浪漫之都巴黎为首府的法国,在对待罗姆人的聚居问题上,也不得不回归到了现实,因为此聚集地也确实是犯罪高发区。

热情浪漫永伴吉普赛

如果说歧视犹如一把枷锁将罗姆人的躯干囚禁在了牢笼之中,那么他们的灵魂终将飞舞。

不得不说,罗姆人在欧洲的艺术发展进程中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也许云游四海浪迹天涯,可以迸发出无数无拘无束的灵感,仿佛李白那般。

依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卡门》,是世界上出演次数最多的歌剧,不仅塑造了经典的吉普赛女郎形象——敢爱敢恨的卡门,还衍生出了许多耳熟能详的乐曲——《卡门序曲》、《斗牛士进行曲》。

罗姆人的热情与浪漫在这一歌剧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不被世人熟知的是,他们的创作果实却常常被他人窃取。

著名罗姆人作家罗纳德·李在《天咒的吉普赛人》中就曾有过表述:“我们的音乐,我们的艺术,我们的传统服饰,都被偷走了,在世界各地的演奏厅和博物馆里,它们被当作西班牙、匈牙利、捷克、法国……的文化演奏着、展示着。”

精神的寄托也许能暂时放飞罗姆人的心灵逃脱牢笼,但是要想逃离歧视的深渊,罗姆人却寸步难行。

吉普赛人的无解循环

同为命途多舛的民族,犹太人已经回归了自己的家园,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并且已经在国际政治地位上占据一席之地,不会受到任何排挤,而罗姆人却依旧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不过只是简单的对比一下两个民族,就能发现罗姆人其实很难摆脱当下的困境。

首先,罗姆人严格的民族封闭制度就是一道自制的古老屏障,从古至今都将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不知还要延续多少个春秋。

严格的宗族制度、族内婚姻,就使得他们与其他民族之前缺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很容易在发生文化和利益冲突之时采取过度的措施,歧视甚至会愈演愈烈。而犹太人婚姻自由,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给了世界一个了解本族的窗口。

再者,奇特的生活方式也使得外界将其视为“懒惰”的代名词。

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渊源,罗姆人很难在一个地方安下心来工作,这就意味着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于是少数罗姆人就做起了“坑蒙拐骗”的勾当,这是被外界所深恶痛疾的。

犹太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的勤劳与聪慧已被全世界所认可,科技、金融等领域早已声名显赫。

最后,罗姆人对教育的不重视也许会掐灭他们民族复兴的唯一火种。文化教育一般被民族、国家视为头等大事,而罗姆人对此的忽视问题又将导致一代代子孙处于被动的劣势之中:没有学历、没有技能,终将被各个国家所淘汰。而犹太人“尊师如敬上帝,教师重于父亲”的理念,使得犹太人光在诺贝尔奖这一领域的历史获奖占比上就高居22.5%。

结语:

在同样经历了二战的屠戮之后,两个民族的演变却天差地别。犹太人早已在以色列安邦定国,而罗姆人却依旧在欧洲颠沛流离,但是他们热情浪漫的精神却是可歌可赞的,也许,他们早已在自己的脑海里共同构建了一个世外桃源一般的梦幻国度。

作者:南在南方 校稿:川川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我在头条科普##头条创作挑战赛#

欧洲最惨的是犹太人?不,论命苦,还得是流浪上千年的吉普赛人

相信很多朋友对吉普赛人的印象,都来源于《巴黎圣母院》中,那个美莉的吉普赛女郎艾丝美拉达。这是一个热爱生活又能歌善舞的女性,即便对待丑陋不堪的敲钟人,她依然抱有最大的善意。

艾丝美拉达的身上,确实有着吉普赛人积极阳光的一面,但事物总有其两面性,吉普赛人的遭遇可以说相当悲惨。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吉普赛人成为欧洲最悲惨的民族的呢?

没有根基的民族

吉普赛人其实是英国人对这个民族的称呼,可能还带有一丝蔑视的情感在。因为除了英国人,法国人称呼其为波西米亚人,西班牙又叫他们弗拉明戈人,希腊人叫他们阿金加诺人等等。

总之整个欧洲那么多国家,几乎凑不出来相同的称呼。唯有他们自己称自己是罗姆人。

这个民族起源于印度北部,属于高加索人种,也就是广义上的白种人。他们天性烂漫,没有创造出稳定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反而在艺术方面颇有建树。

所以这个民族最大的特点就是流浪,他们并不会聚集,难以扎下根基,反而热衷于四处漂泊,利用自己的特长谋生。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占卜观星、歌舞以及动物表演等。

从这点也能看出,吉普赛民族没有强大的凝聚力,民族实力不强,故而很难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也成为其他民族对吉普赛人的掠夺的关键因素。

以西班牙国粹弗拉门戈来说,其实起源就是吉普赛人,热情奔放的舞蹈配上音乐享誉世界舞台,但真正的发明者却默默无闻。完全被西班牙夺取了他们的艺术创作。

从谋生到异类

当欧洲步入黑暗的中世纪,蒙古人入侵,导致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由于愚昧无知,民众将黑死病视为天谴,欧洲森严的宗教制度视那些用的占卜手段谋生吉普赛人为异类。

就这样,欧洲各国展开了迫害吉普赛人的行动,既不懂得生产、又没有部族的吉普赛人,变成了任人宰割的羔羊,生活极为困苦。

由于漂泊流浪的民族特性,吉普赛人热衷于用表演谋生,这使得他们对于教育并不重视。从而导致整个民族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就算科技逐渐普及,他们也很难从文化、技术或是金钱方面翻身。

那么当整个欧洲对吉普赛人产生偏见的时候,他们又是怎么自救的呢?

可以这么说,吉普赛人拯救自己的方式就是“破罐子破摔”——反正不能表演了,那就偷窃吧。

于是就出现这样一幕,流浪的吉普赛人求助当地人允许他们进入村庄住宿。仁慈的当地人满心欢喜地迎接了吉普赛人,岂知入夜之后,吉普赛人大肆行窃,自此之后几乎所有村庄都不允许吉普赛人进入。欧洲各民族对吉普赛人的看法更加恶劣。

民族主义下的吉普赛人

等到1933年纳粹上台,民族主义正式被搬上政治舞台。认为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他们天生高贵,不应屈居任何民族之下。

在犹太人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体系后,导致德国民众欠下巨额债务,犹太资本家宁愿扔掉面包牛奶,都不愿意分给德国民众。

借由民族主义掌权,无疑拯救了吃不起面包的底层德国民众。于是犹太人被德国人“肃清”,同时吉普赛人也饱尝了民族主义带来的痛苦。

最开始德国只是对吉普赛人进行监视,并出台法律严禁他们进入公园等公共场所,甚至就连居住地也被牢牢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可当民族主义愈来愈极端时,已经不满足监控和边缘化这一民族,更有消灭所谓的“低等民族”的想法。

1936年,种族卫生与人口生物学研究中心针对吉普赛人展开调查,以一种荒唐的举措向给德国民众报导。那就是同样身为白种人的吉普赛人充满了基因“退化”现象,很容易“污染”日耳曼民族的血统。

为了方便管理,纳粹政府将吉普赛人统一驱赶至所谓的“集中登记处”,并剥夺吉普赛人的国籍,以及断绝他们和德国人民通婚的可能性。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吉普赛人从边境的营地一步步沉沦到贫民窟,转而慢慢地进入集中营,开始被迫劳动。

等到1942年,激进的民族主义开始肃清“污染”,吉普赛人成为被的目标。其中各种诸如毒气、生化等惨绝人寰的实验,吉普赛人无可避免地成为了实验对象。

据统计,纳粹等法西斯国家至少杀死了22万吉普赛人。然而这组数据并没有说服力,因为吉普赛人的特殊性,极有可能非法西斯国家也参与过迫害,其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50万人。

那么同为受害者的犹太人后来如何呢?

两种结局

反观犹太民族,他们有自己的信仰和凝聚力,甚至在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都有着一定的资产。所以在真正结束后,犹太人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接受战败国的道歉和赔偿。

可是吉普赛人终年漂泊,本就没有根基,他们就像是被世界所抛弃一样,没有得到过任何认可和赔偿。事实上,在1945年纳粹统治结束后,歧视吉普赛人的情况还屡见不鲜。

仍旧封闭

到了二十一世纪后,吉普赛人对世界有了一定的认知,他们也开始关注起政治动态,开始寻找发声的渠道。不少民众内心的善良被调动了出来,对这一悲惨的民族深表同情,故而舆论开始支持吉普赛人。

然而就算是欧洲国家在舆论的压力下拨款,用以改善吉普赛人的生活,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用。吉普赛人的封闭导致他们很难接受先进文化的洗礼,始终保持着漂泊的特性。

常言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吉普赛人似乎天生具备着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他们非但没有感谢欧洲民众替自己发声,反而依旧干着偷窃的行当。这种不安定的特性,也成为欧洲各国的潜在隐患。

以2010年法国举例,当时法国遭受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抗议活动。单单是首都巴黎,人数将近有一万两千人之多,其中不乏吉普赛人的身影。

所以欧洲各国又遇到了一个两难的局面,他们既要帮助吉普赛人优化生活,又没办法教会他们怎么靠自己的努力提升生活品质。因此,即便到了现在,吉普赛人的社会地位仍旧堪忧。

以意大利米兰为例,最大的偷盗团伙就是吉普赛人,“贼王”经营偷盗12年,出入都是豪车。而这个团伙中甚至还有3名未成年人。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尊重这样一个坐享其成的民族。

综上所述,一个民族是否能够不被欺侮,除了根基和凝聚力之外,还要有自己的文明和思想。弱肉强食不仅仅存在于森林之中,正义和尊严也并非只存在于口舌之上。

#历史开讲#

吉普赛人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他们为什么被许多欧洲人歧视?

吉普赛人喜欢称自己为“罗姆人”,因为“罗姆”在他们最早的语言中就是“人”的意思。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直到今天都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到底来自哪里,也没有人能说清楚他们主要分布在哪个国家或者地区。

在欧洲,每个国家对吉普赛人都有不同的称呼,英国人称其为吉普赛人,法国人称其为波希米亚人,西班牙人称其为弗拉明戈人,俄罗斯人称其为茨冈人。而中国古代也曾有吉普赛人的足迹经过,他们被当时的中国老百姓们称为“罗哩人”或者“罗哩回回”。正因如此,即使你在不同的文献中看过很多关于他们的描述,也很难马上意识到这是指同一个民族。

在欧洲的文化中,吉普赛人是非常特殊的存在。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让我们开始对吉普赛产生好奇的是那些来自国外的经典名著。吉普赛人经常出现在国外的名著中,比如《巴黎圣母院》里的埃斯梅拉达就是被吉普赛人偷走养大的女孩子。《卡门》里的主角卡门,更是一个地地道道吉普赛女郎。又如《百年孤独》里的预言了整个波恩维特家族命运的神秘吉普赛人。还有苏联文学中《童年》里阿廖沙的童年好友“小茨冈”,普希金的长诗《茨冈人》等等。

吉普赛人在这些作品中出现,原因不外乎是两个:一是他们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物有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域和环境对人的限制。而他们的经历或折磨,或奇幻,但无不精彩生动,很吸引人。

第二个原因就是吉普赛人,尤其是女性,一直保持并且传承着一个传统技能,那就是占卜。虽然现实生活中,这个所谓的技能被视为是坑蒙拐骗、弄虚作假的一种方式。但是在艺术化的文学作品里,这个具有独特占卜术的民族通常能为作品增加神秘的色彩,并且为后续情节的进展埋下伏笔。

在文学作品里,吉普赛人乐观淳朴,热情善良。但在现实社会中,他们却是不被人们接纳和欢迎的群体。尽管他们的踪迹几乎遍布欧洲每一个国家,尽管他们到欧洲的时间已非常久远,但是无政府主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居无定所、流浪迁徙的生活方式,让他们始终被欧洲人视为“化外之民”。

吉普赛人不事生产,不耕不织,没有固定的落脚点、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当然更没有固定的收入。吉普赛人不与外族通婚,靠血缘和一些经久形成的习惯去维持着这个独特的群体,有时他们走在繁华的街头,就像一座孤岛。而他们曾经赖以生存、最独具特色的技能:占卜、歌舞、冶金术和街头杂耍,也被现代文明中的欧洲人所唾弃。他们常常靠救济金生活,往往和小偷、乞丐为伍,或者像个逃犯一样过着窘迫的流亡生活。在法国,“吉普赛人”更是直接视为小偷和骗子的代名词,具有明显的侮辱性质。

吉普赛人四处迁徙游荡,有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将一些传染病由一个地方带至另一个地方。所以许多欧洲人将吉普赛人与疾病、灾难等事件联系到了一起,这就更加使吉普赛人遭到歧视。

2005年,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也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欧盟曾经启动了“十年罗姆人(吉普赛人)融入计划”。他们让吉普赛人进入正规的学校学习,培训他们的技能,为他们提供工作机会,期望用十年时间提高吉普赛人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率。让吉普赛人抛弃原有的生活方式,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但最终,这项声势浩大的工程还是以失败告终。

流浪似乎是吉普赛人的宿命,尽管他们普遍生活得极为困苦,但你却很少能在他们的歌舞中看到对生活苦难的倾诉。在那些不被人们注意的这个民族的歌舞中,你听到的永远是热情奔放的自由之声。也是在这样的歌舞中,人们似乎看到所有的吉普赛人,都固执地坚守着自己对于生命和自由的独特的理解。

参考资料:《探秘志》、《流浪民族》

吉普赛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吉普赛人,在欧洲是比犹太人更不受待见的一个族群。无论他们在哪里出现,做了什么事,总是受到社会异样的眼光,因此,他们也是社会上最贫困的一群人。

在中世纪,人们看到他们穿着奇装异服,说着听不懂的语言,皮肤黝黑,隐藏在黑暗的角落,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害怕、憎恨的心理,也不会想要去接纳他们。特别是因为吉普赛人的群体本身也并不喜欢与外界接触,这种姿态更加深了社会对他们的隔阂。

于是,他们就成了社会上的骗子、流浪汉、罪人、劣等的民族。单词gyp(骗子)的词源,就来自吉普赛人(gypsy)。那么,他们是从哪儿来的呢?

吉普赛女郎

吉普赛这个词,与埃及(Egypt)有关,以前的人认为吉普赛人来自埃及,可是现在历史学家通过DNA研究,发现吉普赛人大概来自印度的旁遮普,是“不可触摸的”贱民等级。至于他们为何要出走,现在已经无法知道真相了。

大约公元前1500年,他们往北穿过了波斯、亚美尼亚、土耳其、希腊和塞维利亚,在如今的罗马尼亚停留下来。从这里,他们又分散到了欧洲各地,现在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比如俄罗斯、西班牙、法国、德国、意大利等,都有吉普赛人群居生活。

当他们到达这个地区的时候,当地已经生活着很多其他游牧部落,统治他们的是达契亚国王布勒比斯塔。这个国家比较喜欢争斗,经常与邻居发生冲突,打赢了就抢劫,打输了呢,就在喀尔巴阡山脉的森林中躲起来。从这样的打打杀杀之中,他们学会了制造陶器、铁器,迅速发展起来,甚至征服了黑海西岸的希腊城市,成了一个强大的王国。

但他们并没有高兴得太久,在向西南扩张的路上,挡着一个尚武的罗马帝国。在公元98年,罗马皇帝图拉真率军征服了达契亚,并把它变成了罗马尼亚。

在征服了之后,罗马帝国在这片区域驻扎军队,引入移民,但这些新来的统治者们并没有和原住民族相互混合。为了以示区别,原住民被叫做“罗姆人”(这也是如今对他们的正式称呼)。征服者占领了矿产丰富的金矿,还将大约10万名奴隶送回罗马,强壮的就卖到角斗场上去表演。

捕获人口

这种民族区隔的方式反而加强了罗姆人的团结,他们不再把自己看作是难民,认为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生活,直到下一次灾难的到来。

没过多久,哥特人来了。在接下来的800年中,罗马尼亚卷入了哥特人、匈奴人、西哥特人、斯拉夫人、阿瓦人和保加利亚人的迁徙浪潮中。几个世纪的你争我夺之下,弱小的罗姆人仓皇逃窜,躲避到喀尔巴阡山区里。

干杂货的罗姆人

于是,对于这样一群人来说,从久远的历史上就开始流浪,之后又被罗马人、以及后来的蛮族一次又一次的蹂躏。他们的民族身份被摧毁,无法再建立一个新的大族群。而且,这些遭遇在这个族群的人身上留下永远的伤害,他们认为自己永远都是“他者”,永远不能信任外人。

但是,还没有完。因为公元1241年左右,蒙古人来了,他们比之前的侵略者更野蛮。

蒙古人把妇女、儿童和熟练的工人当做奴隶卖到欧洲各地,成为各种各样类型的奴隶。国王让他们洗金子,训练熊,打造金属制品。教会则驱使他们成为马夫、厨师,甚至阉割以后豢养在家中伺候侍奉贵妇。吉普赛奴隶不被允许说他们的母语罗姆语,也不允许在没有主人同意的情况下结婚。惨痛的遭遇愈发驱使他们挣脱脖子上的镣铐,躲进喀尔巴阡山中,即便充满了危险。

《将吉普赛人驱逐出西班牙》,1872年,布面油画

变成奴隶的罗姆人离散到欧洲各地,成为了被驱赶的对象。很多国家颁布了针对他们的法令。比如西班牙从1490年开始,想要同化这批“下贱的”人种,就颁布了各种法令来控制他们的习俗、语言甚至是他们的穿着,不允许他们流浪。而在16世纪中期的英国和法国直接下令将他们驱逐,或者因为一些小事而将他们处死。

被捕的罗姆人

到了17世纪,大多数欧洲国家意识到,罗姆人无法被抹掉,于是他们想了各种办法对他们进行“改造”。西班牙和挪威的政府规定,将罗姆儿童送往孤儿院和救济院,与他们的父母隔离开来,这样就不会受到“坏习气”的熏陶。

流浪者,1868年绘制的油画

而奥地利、波兰、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等其他一些国家也在更努力地控制罗姆人的流浪,政府为他们建造永久的小屋和帐篷,不许他们离开,并要求将他们的孩子交给“正直的”欧洲人收养。

但有趣的是,浪漫主义的文艺则反过来将罗姆人当做“自由、神秘”的象征,打上吉普赛标签的音乐常年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上演,在小说中也有很多吉普赛人的奔放的形象,比如《卡门》。

吉普赛女郎,19世纪俄罗斯油画

到了20世纪,最惨无人道的大清洗发生了。纳粹把犹太人当成低等种族,而罗姆人连犹太人都不如。超过25万的罗姆人被关押在集中营中,他们与犹太人一样,遭受拘禁、强制劳动,也一样遭到。

即便在当今这个时代,种族灭绝已经成为令世人震惊的忌讳,对罗姆人的歧视依然非常流行。在大多数人看来,他们不开化、不文明,甚至不讲究卫生,是一群野蛮人。

不过,当学者逐渐走入罗姆人的社区,越发现外界对他们的误解有多深。罗姆人并不简单地将世界看作非黑即白,而是认为世界是黑白间的阴影部分,所有的东西都处在正在被玷污的状态。这种世界观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习俗,他们对社会行为有着非常强烈的道德约束。传统的罗姆人不仅爱干净,而且也希望在道德上保持纯净。违反了社区的戒律,将会被放逐。

1939年欧洲罗姆人口分布

不过遗憾的是,就像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东欧还生活着1200万罗姆人,也没有人对他们真实的生活有多大兴趣。加上几千年来对政府的不信任,他们宁愿将自己隔绝在“文明世界”之外,也不指望谁能来了解他们。

美国电影中出现的“吉普赛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吉普赛人(Gypsies),是对罗姆人(Romani或Roma)的一种讹称,而大多数罗姆人则认为“吉普赛人”有歧视意义,所以并不使用,实际他们更乐意称呼自己为罗姆(Rom),因为其含义是“人”。[

深色皮肤的高加索人,原住印度北部,现遍布世界各地,尤以欧洲为主。大多数吉普赛人讲吉普赛语,一种与印度北部现代印欧语密切相关的语言;也讲各居住国的主要语言。一般认为,吉普赛人经屡次迁徙,离开印度,11世纪到波斯,14世纪初到东南欧,15世纪到西欧。20世纪下半叶,吉普赛人的踪迹已遍布北美和南美,并到达澳大利亚。

罗姆人(吉普赛人)以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也因为流浪与贫穷的生活所演化出的特殊生活方式与求生方法而长期遭受歧视和迫害。罗姆人犯罪率的确较高,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扒手、小偷或者人贩子。

吉普赛人的特点

吉普赛人不事农桑,一般也不饲养食用牲畜,而是依靠城镇和农村的居民谋生。传统上,吉普赛人一向在城镇和乡村居民区周围,寻求与其流浪生活相适应的生计。

男人以贩卖家畜、驯兽、补锅(黑白铁匠)和充当乐师为业。妇女从事卜卦、卖药、行乞和表演等行业。兽医学问世以前,很多农民依靠吉普赛的家畜商人指导牧群的养护管理。虽然现代吉普赛人仍四处流浪,但他们的生活也反映了外部世界的进步。

他们乘坐带有大篷的汽车、卡车和拖车旅行,以出售旧汽车和拖车代替了家畜贩卖。不锈钢炊具的大量生产淘汰了补锅业,一些城市吉普赛人成为汽车技工和修理工。流动马戏团和娱乐场所为现代吉普赛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如驯兽师、小吃摊贩和算命仙。

家庭结构

吉普赛人的典型家庭由夫妇、儿女和至少一个已婚儿子及其妻小组成。婚后,夫妇与男方父母住在一起,新娘要学会婆家的规矩。理想的情况是,兄长准备分居时,弟弟已准备结婚,将与新娘住在父母家中。男方父母付给女方父母聘礼,是吉普赛人婚姻的主要特点。吉普赛人维特萨(vitsa,宗族)的领导权要由最能体现吉普赛人理想的成年男子掌握,这种人善于运用智慧和力量安排婚姻和解决争端,能为自己的女儿商定满意的聘礼,而且能巧妙地与吉普赛人和加杰人做生意,认真遵守吉普赛的传统。普遍流传的“吉普赛王”这一故事性的想法无疑部分来自维特萨首领的形象。维特萨的领导权不一定世袭,优柔寡断或失败的首领会被更有能力的人取代,或者一个维特萨内的若干家庭抛弃原来的首领,加入另一个更有威信的宗族。

分布区域

欧洲和北美的某些城市有定居的吉普赛居民集团,他们遵守很多吉普赛习俗,从事传统的吉普赛人的职业,讲吉普赛语,但受当地语言很大影响。罗姆人把这些已经定居的吉普赛人称为“辛特”人,认为他们已放弃了真正的吉普赛生活。“真正”吉普赛人按照他们在欧洲固定流动区的形成的先后,分成了几个居民集团。在巴尔干和中欧的,叫卡尔德拉什人(Kalderash),占全部欧洲和北美吉普赛人的大多数;流动在伊比利半岛、北非和法国南部的叫吉塔诺人(Gitanos),在法国、亚尔萨斯和德国的,叫马努什人(Manush);每一种人又以定居的地点进一步加以区分。由于吉普赛人的生活方式(逃避正式人口注册和人口普查是其普遍特点)以及在社会和政治上长期受歧视,确切估计他们的人数相当困难。全世界的吉普赛人约为200∼300万,20世纪晚期大部分仍住在欧洲,尤是中部和南部地区。

名称起源

“吉普赛”一词源于欧洲人对罗姆人起源的误解,当时欧洲人误以为罗姆人来自埃及,于是称之为“埃及人”,而“吉普赛”(Gypsy)是“埃及”(Egypt)的音变。

民族起源

编辑

罗姆人,为起源于印度北部,散居全世界的流浪民族。罗姆人与跟他们有密切关系的辛提人又合称为吉卜赛人或吉普赛人。不过,大多数罗姆人都认为“吉卜赛人”这个名称有歧视意义,所以不使用。欧洲亦有许多国家称罗姆人为茨冈人。

罗姆人以其神秘的形象著称,历史上多从事占卜、歌舞等职业。但罗姆人在历史上也遭受了歧视和迫害,纳粹德国曾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至今有许多人对罗姆人仍保有极其反面的印象,认为罗姆人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

几百年来,国际民族学界热衷于研究浪迹天涯的吉卜赛人,特别是有关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的起源,迁徙路线更作为一种专门学问进行探讨。然而,对于吉卜赛人的发源地、迁徙时间、流浪路线等的研究,由于历史资料十分贫乏,各国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往往沉溺在各种彼此争议的设想或口头传说上,而不是面对历史的现实。在研究中,他们以其各自掌握的不十分充足的资料为依据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因而难免有不足之处或带有片面性。他仍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却不能用充分的历史证据来得出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结论,有人甚至得出许多错误的结论。最普遍的一种错误看法是把他们当作埃及人,这种说法流传了好几百年,甚至连部分吉卜赛人自己也用这种以讹传讹的理论去妄谈他们的祖先,如公元1427年冬到达巴黎的一批吉卜赛人就说他们的原籍是埃及。

难融主流

由于罗姆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对罗姆人的迫害达到高潮,当时纳粹德国将罗姆人和犹太人一样关进集中营进行种族,约有四十万罗姆人遇难。在今天,有一部分罗姆人试图保持其传统生活方式,居无定所。但在东欧许多地区,罗姆人定居在生活条件极差的棚户区内,和其他民族居民仍然时有冲突。但在其他地区,罗姆人则依靠其传统文化(如罗马尼亚罗姆人的传统铜匠工艺)成功致富。

历史踪迹

茨冈人的足迹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北非和澳洲各国,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巴尔干成为全世界茨冈人最为集中的地区。在巴尔干各国的大小城市,茨冈人无所不在,在南斯拉夫,甚至有“没有茨冈人就不能称作城镇”的谚语。

最新考证

据最新的考证,茨冈人的祖先是祖居印度旁遮普一带的部落,大约公元10世纪以后,迫于战乱和饥荒,茨冈人开始离开印度向外迁徙,他们没有固定的居所,而是以大篷车为家和交通工具,以卖艺为生,在一个个城市间游荡,逐渐成为世界闻名的流浪民族。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今天的南斯拉夫,那种典型的茨冈人大篷车已经很难一见,大多数茨冈人过上了定居的生活。但他们多数没有稳定的工作,主要靠给人擦车、算卦看手相和偷卖走私香烟以及买卖外汇过活。

民族性格

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卡门》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一些特性:热情、奔放、洒脱、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流浪。终年流浪、不愿受拘于任何其他法律的吉卜赛人,自远古的十一世纪以来,都成规范。即使今日,仍有百分之九十五的吉卜赛人,定居在石砌的房子里,却依然谨守祖先的传统,共同而紧密地生活在以地毡装饰的狭小空间,就如同过去的敞篷马车里生活一样。

吉普赛民族是一个流浪的民族,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描写:埃斯米拉达的美也是吉普赛人的美

——萨拉萨蒂小提琴曲《吉普赛之歌》美学分析

向阳光

西班牙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萨拉萨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其代表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也译称《流浪者之歌》,是一首提琴演奏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抒情如歌与快速狂舞相结合的小提琴曲。它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也是萨拉萨蒂最重要的代表作。萨拉萨蒂的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都是纯粹的小提琴作品。这首乐曲是萨拉萨蒂所有作品中最为世人所熟悉的名作,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

这是一首以匈牙利风格的旋律为主题写成的,但也有人说是他在其家乡西班牙旅行时,吸取了当地的吉普赛人的某些民歌为素材写成的。总之,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这首名曲以其优美动人、极富特色的旋律,华丽的节奏,高难而丰富的小提琴演奏而风靡世界乐坛,是全世界所有小提琴演奏家争相演奏的曲目之一。

《吉普赛之歌》是作者在匈牙利布达佩斯旅行期间听了几首吉普赛旋律后,通过对吉普赛人和吉普赛音乐进行深入研究,掌握了吉普赛音乐的本质,并揉进了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的因素而创作的。吉普赛民族是一个古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人们不知道四处流浪的吉普赛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现代学者们多认为他们源出于印度次大陆,但对于他们向西长途迁徒的时间却难以断定。一般认为是在公元1000年前后。他们历尽艰难,饱受沧桑,在世界各地漂泊流浪,一代又一代。大蓬车是这些流浪者最常见的栖身之所,饥饿、寒冷和疾病时时困扰着他们。他们的漂泊史又是他们的血泪史。吉普赛人在若干世纪以来曾多次遭到。二战时期,被的吉普赛人不少于50万。

有一首吉普赛人的诗歌写道:“吉普赛人的真理在哪里?/就我的记忆所及,/我带着帐篷走遍世界各地,/寻找真挚的爱,/寻找幸福和正义。/我随岁月而苍老,/却仍未见到真诚的爱,/也未听到正义的声音。/我不知道,/吉卜赛人的真理在哪里。”

法国大作家雨果(1802-1885)在《巴黎圣母院》中有细致的描写,埃斯米拉达的美也是吉普赛人的美。俄国诗人普希金(1799-1837)写了两首以《茨冈》为标题的诗:一首长诗作于1823-1824年;一首短诗作于1830年。也对吉普赛人进行了直接的歌颂。

吉普赛民族虽然是一个流浪的民族,足迹遍布全球,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

当然,吉普赛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神秘、陌生的民族,我们只在电影《叶塞妮娅》《大蓬车》《巴黎圣母院》中寻觅到他们的一些踪迹:他们起源于印度北部(现属巴基斯坦),在一次历史事件之后,整个民族开始流浪。各国对他们有不同的称呼:在英语国家叫吉普赛人或罗姆人;在法语国家叫茨冈人;在西班牙语国家叫吉坦人。此外,还有称波希米亚人的,有称弗拉明戈人的,……,但他们称自己为罗姆人,不喜欢别的民族对他们的称呼。吉普赛人,他们常以卖艺、算卜为生。

他们不与外族通婚,没有国家、法律的概念,他们的道德观念也与我们相去甚远。国际主流社会往往对吉普赛人采取歧视、排斥的态度。

《吉普赛之歌》也称《流浪者之歌》是一首演奏技巧很高的小提琴独奏曲,有管弦乐队伴奏,但不属协奏曲。全曲由引子、⑴、⑵、⑶四个部分组成。

乐曲的引子(序奏)c 小调,4/4 拍子,中板。音乐一开始在G弦上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紧接着,主奏小提琴以强奏再现了这一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这一悲剧性主题,把人的思维引入吉普赛人特有的命运氛围中。那富于变化的曲调,似乎在悲伤的情绪中仍表现出吉普赛人粗犷泼辣、倔强而热情的性格:

(乐队) (小提琴)

0367 |1 - 7 6.#5 |6 - 6 367 |1 - 7 6.#5 |6 ,

接下来是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落:3#5671#23#571#23 #5671#23#56010 6 03 |333#2 2117 1 1 7 |6 #2 3 0 ,演奏者运用了长连弓、泛音、滑奏、双弦演奏、左右手拨弦等技巧,在具有吉普赛音阶特点的旋律起伏中,表现了吉普赛人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忧虑中充满欢乐,缠绵里带有豪放。

总之,在序曲中,独奏小提琴在G 弦上强劲地奏出了用典型的含有两个增二度、四个小二度的吉普赛音乐调式写成的饱满而又带有装饰性、宣叙调般的主题旋律,这个旋律沉重、悲怆、惆怅、凄楚,带有悲剧性色彩,一下子就勾画出了流浪的吉普赛人忧郁又刚强的民族性格。它不仅是序奏的主题,也是全曲的灵魂。听后令人动容,终身难忘。

第一部分⑴是抒情的慢板,速度比较自由。此乐段有四个全终止的乐句,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曲调骨架两两相同。

第一、二句开始的音调:

13 21 76 #5763 |4 . . 3 3 . 2 |13 #45 6

第三、四句开始的音调:

67 12 17 61 |7#5 3

四个乐句的结束音调相同(三、四句略加变奏):

334#45#5 |76 . 5555 6 0 |

曹子平、孙欣 改编谱

当这一主题呈述后,小提琴在这四个乐句中插入了许多快速的华彩段落,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特有的即兴性特点。充分地运用了小提琴各种高难度的演奏技巧:如跳弓、滑奏、双弦演奏等等,奏出了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曲调怨中带刚,既有缠绵低诉又有热情奔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吉普赛人多情善感的丰富感情,从中也可感觉到吉普赛民族在流浪生活中与悲惨境遇奋斗而形成的忧郁与刚强的民族性格。音乐充满忧愁和痛苦的情绪,但又不乏倔强的性格。小提琴的轻柔低语,好似在倾述自己坎坷的人生。那历史中吉普赛人的忧伤与快乐通过萨拉萨蒂丰富的小提琴技巧点点滴滴的传达给我们。

第二部分⑵是根据一首吉普赛歌曲的音调而写的,稍慢的缓板,小调,2/4 拍子。优美动听的旋律之中包含着心酸和哀怨:

3 3 |6 . 3 |21. 76. |7 - |3 1 |7 . 6 |52. 34. |3 - ||︰3 7 |

1 . 6 |52. 34. |3 - |3 #5 |6 . 4 |37. 17. |6 - ︰||

演奏时小提琴装上弱音器,使音色暗淡柔和,“极有表情地”奏出了带有倾诉性、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仿佛吉普赛人在低着头深思苦索:“我的家在哪里?”“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和其他人一样有个安静的家,为什么要成天流浪,为什么要接受歧视的目光?”吉普赛人对自己的问题很无奈,他不知道,他也没有听族人说起过。乐曲表现了吉普赛人抒情的一面,或是人生不幸境遇的哀诉,它抒发了内心的忧伤和悲痛。旋律略带一些哀怨的气氛,描绘了吉普赛人到处流浪卖艺的贫苦、辛酸的生活。

第三部分⑶是一首奔放、活泼的舞曲,速度为快板,节奏跳跃,旋律粗犷,充满生气,a小调,2/4 拍子:

22 66 |22 3 |21 1 12 |3213 2172 |1761 76#57 |63#4#5 66 |

由上面的曲调变奏和引申而发展后,又转入E大调,有与第一、二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左手的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乐曲又呈示出用拨奏开始的另一个音调,也许是新的旅行又开始了,当乐曲转入A 大调的中间段时,以顿音奏法、十六分音符而形成连续不断的快速乐句。这一段充分运用了小提琴演奏的高难技巧,产生了绚丽的光彩,把乐曲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在两个拨奏和弦的强烈音响中,作者也阐明了主题,就像吉普赛人不会放弃一样,音乐的旅程也不会结束,就算路上再多荆棘,也要乐观面对,乐曲也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下戛然而止。这一部分表现吉普赛人能歌善舞的场面,从快似旋风般的音乐中,可以看到他们狂欢的群舞,从明快泼辣的节奏和各种技巧变化的音色中,可以想象出不同角色,独特精彩的舞技表演,它把人们带到了一个热烈狂欢的气氛中,分享着吉普赛人的快乐。

欢乐的舞曲,炽热的,充分再现了吉普赛人爽朗乐观、狂放不羁的民族性格。与前几部分那种悲怆、惆怅的情绪以及徐缓柔弱的节奏形成强烈的对比。只要还有音乐,还有舞蹈,他们就还能快乐的流浪。这象征着吉普赛人的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

《吉普赛之歌》,如若从感情表现的角度看,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前三段(包括引子)为第一部分,第四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相对第二部分,速度较慢,哀怨的乐曲,如泣如诉,催人泪下,充分表现了吉普赛人的悲惨命运和悲怆的人生经历。第二部分的音乐一起,给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人们一下就体会到乐曲的欢快和热烈。悲惨的命运、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吉普赛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性格。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创造性。这部分乐曲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一面。夜晚,吉普赛人在营地前燃起篝火,弹起乐曲,跳起欢快热烈的舞蹈,尽情地歌舞。吉普赛人天生能用歌声使人快活,唤起人们。他们的歌声甜美悦耳,引人入胜;他们的舞蹈婀娜多姿,节奏分明。

《吉普赛之歌》,总的先抑后扬,前部分的忧郁悲伤在为后部分的激昂酝酿,这使得乐观的主题更能给人以震撼。本曲中的管弦乐伴奏部分,也是作者亲自编配的。萨拉萨蒂通过自己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完满地表现了吉普赛人苦中寻乐的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