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贵阳1月10日电(记者潘德鑫、吴思)正午时分,阳光冲破浓雾,照进海拔2200米的贵州省六盘水市梅花山国际滑雪场。来自云南昆明、今年43岁的陆勇平又一次来到了初级雪道起点。
紧了紧脚上的滑雪板,又反复调整了护肘、护膝,再擦擦黑色雪镜,默念教练讲的口诀,手持雪杖同步在原地比划了几下……调整好站姿,身着红色滑雪服的陆勇平深呼一口气,准备再次出发。
“唰”,在同伴们的加油声中,陆勇平双臂用力向后一撑滑了出去。“看老陆这次能不能撑过3秒”,同伴话音未落,只听“啪”的一声,陆勇平在离起点不到10米处侧翻倒地。
意料之中的“翻车”再次引起了同伴们一阵哄笑,陆勇平也不觉尴尬,躺在雪道上哈哈大笑。就这样不停地滑、不停地摔、不停地笑,这群中年人似乎找到了儿时的快乐。
2021年12月中旬以来,贵州六盘水多个滑雪场陆续开启滑雪季,吸引了不少来自云、贵、川、渝等地的滑雪爱好者。据六盘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仅元旦小长假,该市的梅花山国际滑雪场和玉舍滑雪场累计接待游客1.8万余人,同比增长21.5%。
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区的玉舍滑雪场,笑声、尖叫声不绝于耳,“刹不住了,快让开”“你摔了几次”“再试一把”“多摔几次就会了”成了滑雪场内的高频语。
“摔着摔着就乐了,摔着摔着就会了”,来这里的游客多是第一次接触滑雪的“菜鸟”,有些人“连下大雪都没见过几次”。在整个滑雪场,除了教练和个别业余高手,小孩绝对算得上“王者”。
“平时是我教他们(学生),现在是他们教我。”水城区海坪街道海坪小学老师袁悦带学生来体验滑雪后不禁感叹:“他们兴趣大、胆子大,平衡力也比大人好,学得比我快多了。”
“滑之前要先热身,滑的时候膝盖要稍微弯一点、身体向前倾斜,眼睛也要看着前面,减速要用‘内八字’,摔倒了不能用手去撑。”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学习,海坪小学五年级学生王世博已经能平稳滑行四五十米了,还能给小伙伴传授技巧。
“这次体验了3个小时,孩子们都觉得不过瘾,嚷着还要来。”袁悦告诉记者,当地在滑雪季开始之前就组织了“冰雪运动进校园”,有专业教练为学生介绍冰雪运动和冬奥会的相关知识,孩子们很爱听,也都盼着能实地体验。
“虽受到疫情影响,节假日来滑雪的人也还不少,元旦那天特别火爆,来了1000多名游客,雪场像下饺子一样。”梅花山国际滑雪场运营部经理张茂棋说,滑雪在南方毕竟是新鲜事儿,加上有北京冬奥会的背景,“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好多人都想体验一把”。
“冬季滑雪旅游正成为六盘水的靓丽名片。”六盘水市副市长陈婷婷介绍,近年来,六盘水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抢抓国家冰雪运动发展战略机遇,建成了3个天然滑雪场,总规模约63万平方米,每日能同时容纳约1.5万人滑雪。
编辑:张悦姗、吴博文、吴俊宽
作者:侯家欣
无锡地处美丽、富饶的太湖之滨,人杰地灵。长期以来,无锡人民在口语中提炼产生了大量的俗语。它是无锡方言土语中闪光的明珠,是无锡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与精神财富。
一
俗语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行、通俗形象的定型词组或句子。一般认为谚语是俗语的一种,而且是俗语的主体部分。成语、歇后语、惯用语等也包括在俗语之内。
从无锡地方俗语的组成结构、形式以及名称分类上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除谚语外,也包括歇后语,成语、惯用语等等。
(一)无锡的谚语
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常以口语的形式,比喻或概括手法表现人民群众实际的生活经验与感受,是一种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和使用的“现成话”。无锡地方俗语大都属于这一类。
例如:
不识货,货比货。
金乡邻,银亲眷。
弯扁担弯弯在,硬扁担硬爽脆。
村上有个好嫂嫂,满村姑娘齐好学。
烂泥萝卜,揩一段吃一段。
叫化子(乞丐)不留隔夜食。
自扳砖头自磕脚。
(二)无锡的歇后语
从体式上看,有的无锡地方俗语是歇后语。它原则上由前后两个语言片断构成,前一部分用来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动作加以比喻、形容或描绘,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所说的意思加以解说或点明,即所谓“前‘喻’后‘解’”。用歇后语说话,本来只说前一部分,后一部分不说,留给人家去体会,所以叫歇后语。现在常见的是前后两部分都“和盘托出”。
例如:
大浮杨梅——只吃不袋。
出头椽子——先烂。
等天落雨——干死稻。
老和尚敲木鱼——实笃笃。
和尚要钱——经(竟)要卖。
宜兴的茶壶——突出一张嘴。
三个指头捏田螺——稳拿。
驼子跌跟斗——两头不着实。
人情急如债——顶着锅子街头卖。
(三)无锡的四字俗语与成语
有的无锡地方俗语是四字结构的习惯词组,具有较强的比喻、借代性质,可算是四字俗语。例如:
额角头高
嚼舌头根
啃老骨头
死蟹一只
宝塔结顶
笃定泰山
朝南面孔
贼勿空手
一句闲话
无锡地方俗语中有一些四字结构、整齐精练的习惯词组,虽没有在《现代汉语成语词典》中“落户”,但可以找到同义的成语,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
昏说乱话——胡说八道、胡言乱语
瞎三话四——胡说八道、胡言乱语
瞎七搭八——胡说八道、胡言乱语
瞎七八搭——胡说八道、胡言乱语
不二不三——不三不四
不着不落——不三不四
有种像种——有其父必有其子
神气活现——趾高气扬
神智无知——稀里糊涂
当官当面——正大光明
日长世久——天长地久
性命交关——人命关天
有滋有味——津津有味
失头忘脑——丢三拉四
还有些虽难以找到同义的成语,但本身较像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面熟陌生
心急慌忙
身发财发
强凶霸道
清水光汤
死样怪气
七峤八裂
五颜六色
金光锃亮
凸角四方
碧绿生青
活剥鲜跳
——严格说来,有的只能算是“A里AB”式的形容词组。例如:
邋里邋塌
疙里疙瘩
活里活络
小里小气
糊里糊涂
尴里尴尬
古里古怪
慌里慌张
——有的是“A头A脑”式的形容词组。例如:
寿头寿脑
野头野脑
噱头噱脑
犟头犟脑
呆头呆脑
笨头笨脑
戆头戆脑
滑头滑脑
——有的是“ABAC”式的形容词组。例如:
吃辛吃苦
恶形恶状
像模像样
假痴假呆
莫知莫觉
自说自话
疑心疑惑
熟门熟路
玉嘴玉面
搞七搞八
有板有眼
投五投六
(四)无锡的三字俗语与惯用语
无锡地方俗语中有的仅三个字,是三字俗语。如:
做人家
百有份
人来疯
轻骨头
煨灶猫
骂山门
喇叭腔
老油条
三只手
吃得开
横竖横
落场势
收骨头
意不过
路道粗
娘娘腔
脚碰脚
门槛精(进)
有的三字词组就其结构比较定型,并且有固定的引申意义(其意义不能单从字面上理解,必须了解它的比喻、借代意义),大都又为动宾词组等特点看,属于惯用语。例如:
掼纱帽
掼死蛇
触霉头
戳璧脚
撑台面
领市面
吃排头
吃生活
横戳枪
调枪花
相野眼
瞎来腔
拆烂污
拎勿清
兜圈子
搭架子
半吊子
拍胸脯
担肩胛
吊胃口
吊心火
别苗头
打野鸡
偷死瓜
磨洋工
打折扣
出花头
上板眼
罪过人
活死人
小儿科
流行在无锡人口语中的如“热络、闹猛、乐胃、登样、和顺、知趣、识相、整脚、独魁”等等词语,是不是无锡地方的俗语呢?笔者认为这些只是无锡方言词。如无锡人说“独魁”的意思是“好得不得了”,有“独占鳌头”的意思。而上海人说“老嗲”“穷嗲”“邪起好”;北京话说“盖了帽了”;而东北人一般说“没治了”,其他如“热络”相当于“亲热”,“闹猛”相当于“热闹”,“蹩脚”相当于“差劲”。
二
无锡地方俗语的内容相当广泛,真是包罗万象,丰采多姿,遍布于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
——如反映旧社会阶级对立,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不合理状况的,有“牛吃稻柴鸭吃谷,泥菩萨住瓦屋”。讲穷与债关系的:“冷在风里,穷在债里”。
——有总结生活经验的,说面条和稀粥吃了不耐饥:“面黄昏,粥半夜”。“暴(刚)穷不要吃粥,暴(刚)富不要造屋”则是说不要因为开始穷就喝起粥来,把肚皮撑大了,反而越吃越多、越吃越穷;而刚富裕起来,也不要急于造房砌屋,还是等积蓄多了再说。因为“没有三年陈油酱,请不起泥水匠”。
——在恋爱婚姻上,需要“挑挑拣拣”,但是挑人品呢?还是挑门户呢?“会拣拣人头,不会拣拣门头”;而有的是“先看房、后看郎”。
——子女必须从小就抓紧培养教育,打好基础,因为“不怕不长,只怕不养”“从小看看,到老一半”。而讲到孩子将来有无出息,一些人常常这样断定:“好么楼上楼,不好么楼下搬砖头”。
——“看看不长,立出来一丈”,是讲人不可貌相。人需要打扮,但过分打扮会适得其反:“生得俏只是俏,装得俏引人笑”。
——“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是讲适可而止,不可贪吃贪心。
——“看人挑担不吃力”,是说要设身处地地为人家想想,也有“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意思。
——讲人言可畏的有:“舌头底下磕煞人”,“冷粥冷饭好吃,冷言冷语难受”。比喻请人不当,识才有误:“造房子请着个箍桶匠”。
——讲节气与穿衣的关系:“捂春三,冻八九”;“白露身不露”。预测天气阴晴:“晴天落早雨”;“干燥冬至邋塌年”;“小暑头上一个雷,半个黄梅又重来”“夏至不给人家莳秧,冬至不给人家看更”,则是讲夏至白昼最长,冬至则夜晚最长。
——反映农业生产的农谚:“麦要抢,稻要养”;“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齐,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说明了水稻在白露以后的四个节气中成熟、收割的情况。
有的无锡地方俗语道出了一部分无锡人的社会心态,如“一蓬风”(一窝蜂)反映了从众心理。“一白遮三丑”代表了人的审美观点,以为长得白就好看。“金银窝,不如自己家的草窝”,说出了一些无锡人的恋乡心理。
有的无锡地方俗语有较强的思想性,有规劝、忠告的功用,可作为指导人们的信条。如“吃啥饭,当啥心”,叫人要有责任感事业心,要尽职尽责。“越吃越馋,越歇越懒”,“只有懒人,没有懒地”,“猪困长肉,人困拆屋”都是劝人要勤劳,莫懒惰。“若要享福,鼻头朝北”是说人生在世,不要光想享福。“相骂无好话,相打无好拳”,是说相骂吵架都不是好事情。这些俗语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上虽然仅属举例,但“管中窥豹”,确实可看到无锡地方俗语内容的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及人事,都有俗语点到说到。它是我们无锡人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知识的总结与智慧结晶。尽管一条俗语只是概括总结了一点认识、一条经验,许多俗语又都属无名氏之作,但细细琢磨,无不显示了人民群众认识社会、了解自然的能力,我们可以从一句好的俗语中领悟到做人之道、办事之理。
无锡地方俗语充分体现了全民性俗语的许多共性。
一是短小、凝练,有极强的概括力,像压缩饼干一样,把丰富的内容浓缩成精辟的语言表达出来,像“百步无轻担”,“懒人挑重担”,“懒人说懒话”等都是用简洁扼要的语言阐明了深刻的道理。
二是也具有双句结构形式。两个分句往往成双结对,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思相关或相反。如“火要空心,人要实心”,“船头相骂,船尾搭话”,“聪明一世,懵懂一时”,“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三是双句结构的俗语常用尾韵。如“三月三,大蒜炒马兰”,“六月六,猫狗沐冷浴”,“说得紧张,见得平常”,“早起三光,晚起心慌”,“黄毛丫头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三变”。有的甚至前后句最后一个字相同。如“一日三顿,夜饭安顿”,“对你客气,你当福气”,“屋有千间,还少一间”,“一个泥水匠,十八个赖衬匠”,“媳妇做到头,阿婆一凑头”。这些俗语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美,也便于记忆。
四是用字平易,显得质朴自然,像家常絮语,深入浅出。如“三日新鲜四日厌”,“嘴大喉咙小”,“帮忙帮忙,越帮越忙”,“癞痢头儿子自己的好”。
无锡地方俗语又有哪些个性呢?主要表现在:
其一,鲜明的地域性,打着清晰的地方文化的印痕。
无锡地方俗语是俗语的地方变体。“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人说一方话”,它是在无锡人所生存的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同太湖流域、江南水乡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密切相关。如“螺蛳壳里做道场”,“吃屎吃着酱板头”,“说着风,就扯篷”,“小暑头上一个雷,半个黄梅又重来”等俗语中的“螺蛳壳”“酱板头”“扯篷船”“黄梅天”都是当地所有,又都为无锡人习见、熟知的,体现了俗语同言语环境相适应的规律,展现了地方特色,而又有生活气息。
无锡的一些风俗习惯,也萌生了一些俗语。如舅舅,无锡人一般称“老娘舅”,他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是仅次于父母的至爱亲朋,家中有了纠纷,要请他来调停裁决,因而就产生了“天下娘舅大”这句俗语。有的人把热心街道里弄调解民事纠纷的干部也称为“老娘舅”。“朝南面孔”是因为无锡人请客吃饭,有名望的人或长辈总是朝南坐有关。而“吃素碰着月大”是过去老年人常要吃一个月素食,有时碰上大月,就得多吃大素。所以后来常用这句俗语来比喻事不凑巧。其他如“立夏见三鲜”,“冬至大如年”,“做媒人吃十八只蹄髈”等俗语也都展现了风俗人情。
其二,受语言风格的影响,有的无锡地方俗语往往表达得幽默诙谐,具体形象。
俗语的创造和最有实践经验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尤其是口语)密切相关。一些无锡人平常会话较幽默风趣,能拙中见巧,俗中有趣。如发起火来要打孩子,尽管心头非常光火,可嘴上压住了火,只是骂道:“不识相,请你吃辣花酱!”如果拿起竹竿要打,则又会说:“请你吃笋烤(拷)肉!”你倘不慎丢了东西,有的人会用“死人还看口棺材呐”这句话来奚落批评你,说得相当尖刻!因此,不少俗语如“强盗女儿贼外甥”,“阿巧爷碰着阿巧娘”,“吃饭不知道饥饱,困觉不晓得颠倒”,“修了牙齿,坏了脚跟”作为群众日常用语的升华,无不诙谐有趣,说得有理。
另外,有的无锡地方俗语假以生动的形象,活灵活现,极富生活情趣。如“男子吃饭赛狼虎,女子吃饭像绣花,(还有‘女子吃饭数珍珠’的说法)”,说得生动形象极了。“鼻涕说鼻涕,自己鼻涕嗒嗒滴”,“面皮老老,肚皮饱饱”,有力地嘲讽了一些人“正人不正己”,“有嘴说别人,无嘴说自己”以及那种“检讨一阵子,舒服一辈子”的现象,这些无锡地方俗语之所以表达得形象生动,含蓄深刻,正是建立在无锡人口语具体形象,生动的基础上的。
其三,在俗语用词上,带有明显的无锡方言词或方言音。
无锡方言土语在俗语里的使用是无锡地方俗语的又一特点。无锡人一般说“不”为“勿”,所以好多俗语中的“不”要念“勿[fe]”音。如“看人挑担勿吃力”,“勿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又比如“死”字,在俗语中由“煞”代替。如“等天落雨干煞稻”,“热豆腐烫煞养媳妇”,“皇帝不急,急煞太监”,“一钿(钱)逼煞英雄汉”,“处暑处暑,热煞老鼠”。“冷在风里,穷在债里”,用无锡方言念,又得念“冷勒风里,穷勒债里”。“金窝银窝,不及自己家的草窝”中的“窝”要念成“窠[kou]”。
由于念的方言音,所以,有的无锡地方俗语说得写不得,如“□[a]卖不值钱”“□[a]着不是轮着”中空着的字念“啊”音,强迫之意,但字形不知如何书写为好。还有如“莳秧照上□[da]”的□念“汰”音,行的意思,也不知怎样写为准。
其四,在引用上,有的无锡地方俗语原则上离不开上下文,需一定的语境。
因为它只说了比喻部分,不说出说明部分,所以为了领会起来效果更好,在引用时,前要有铺垫。如“租田当自产”,往往是在人家借了东西,迟迟不归还的情况下说的,意即把人家的东西借来当成自己的了。其他像“蚂蟥不能听见水响”,“聋听不见狗咬”,“狮子大开口”,“拣不落的菠菜头”,“要吃三年萝卜干饭”,“冷灰里爆出热火星”等等俗语的使用也是如此,因为使用的不是它们的本义,只是作为喻体,成为语言中一种很形象的材料,以用来喻说事理。
当然无锡地方俗语与其它的地方俗语一样,在使用范围及对象上有不少局限。随着时代的前进,无锡地方俗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淘汰了一些思想内容低劣或者难以理解的方言;一些带有新的思想内容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甚至靠近普通话的方言正在产生。我们在使用地方俗语的时候,尤其在书面上使用时,应该注意语言的再加工,以有助于普通话的推广,不悖汉语规范化的宗旨。
8月26日晚,金曲《爱如潮水》开启了张信哲2023年“未来式2.0”巡演广州站的大幕,四年前“未来式1.0”的广州站在萝岗宝能体育中心上演,诡异的官方政策禁止演唱会设置内场座位,而这回的升级版2.0,一洗上次的尴尬,张信哲走进了体育场,规模翻了几倍,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体育场座无虚席。
纵横乐坛超过30年,张信哲曾是公司里不被看好、无人问津的毛头小子。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大学生张信哲在一次校园歌唱比赛中,被滚石唱片挖掘,踏进了乐坛。然而这把青葱柔情的嗓子,并不被公司里的人看好,彼时滚石旗下的男歌手罗大佑、齐秦都是沧桑硬汉,张信哲与他们有着天壤之别,外形上更是被诟病不够好看。公司叫他模仿齐秦、王杰的唱腔,还以一种“出声不露脸”的策略来运作张信哲。
得不到出唱片的机会,张信哲主动做起了制作人助理,功不唐捐,也是这段两年的幕后操练,让他对唱片工业有了全面的认识。
二十出头,看着公司里的大明星——陈淑桦、齐豫、潘越云……张信哲并没觉得有一天会像这些人一样大红大紫。就在他的demo继续在公司里流传却无人问津的时候,滚石旗下的一个偏跨界实验音乐类型的厂牌巨石音乐捕捉到这把好嗓子,并决定大加利用。于是张信哲,就以眼镜仔的校园歌手形象出道了。
不过新人也是没少遭埋怨,张信哲成了公司老油条们鄙视的新同事,摄影师给木讷的他拍专辑写真时气到摔东西,专辑企划人也因为跟张信哲聊不出什么成果而跟老板投诉。
风水流变,时来运转,“情歌王子”的印在张信哲身上,他演绎风格独树一帜,动人情歌唱进亿万华人心坎,华语流行音乐史的功勋簿上总也少不了张信哲的身影。传世经典歌曲之外,看遍风云的张信哲也累积诸多人生智慧,或顺遂或波折的经历,给人们诸多启示。
采写:麻乐
(本文根据张信哲2019年麻乐音乐专访整理)
当试听带在滚石流传却无人问津
那个时候反而没那么受伤。我并没有明星梦,只是喜欢音乐,在学校比完赛,有制作人把我推荐给唱片公司,但在我的观念里,一直觉得我不是当明星的料,也没有这方面的想法。我算是台湾校园民歌的最后一批,所有的大学生对音乐的概念,还是创作,然后唱属于自己的音乐、自己的心声。那时候我会觉得:“OK,你们唱片公司愿意让我录一张属于我自己的唱片,我很开心,但是我并不想。”
我对这方面没有规划,音乐一直只是我的兴趣而已,一到唱片公司的系统,你就会发现其实跟我一样签约的新人很多,而且从来没有机会发片的也很多,所以我那时候完全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他们给我的这些反应,我一点都不会受伤。
摄影师气到摔东西,是因为拍不出东西。不是我状态不好,是不会,那个时候完全不会。我第一次去滚石面试,就是跟大哥李宗盛面试,我说我对这一行没有想法,也说不出什么冠冕堂皇的大话,我的个性也不是那样,大哥(李宗盛)问我:为什么要唱歌,为什么要加入滚石?我讲不出任何一套东西说服他,我只是说:我就是喜欢唱歌,我喜欢音乐,只是这样子而已。
理所当然就没有被录取,第一轮没有被用,而且因为我的声音不是当时滚石喜欢的主流声音,那个时期他们寻求一些很沧桑的声音。所以我的试听带在滚石流了一圈之后,主公司没有要,就开始丢给子公司听听听,后来是被郑柏秋,就是巨石音乐签的。
那巨石音乐为什么会签我呢?郑柏秋是学古典音乐出身的,那个时候做的是一些跨界形式的音乐,譬如古典音乐人跨界弹流行音乐。它是小厂牌,但是每一张专辑都卖得很好,让玩古典音乐的人看见了另外一种可能性,听流行音乐的人会发现:哎?!有一个不同的选择!所以那时候很多学琴学乐器的人,他们会听这类的东西。所以我的声音他可以接受,变成了子公司来签我。
他(郑柏秋)对于我这样的声音和个性可以理解,因为他走的是比较偏学院派的路线跟想法,比较不像滚石体系。那个时候流行音乐还是比较人文的东西,它需要艺人本身很会说,很会表达他们的一些理念跟想法,巨石的切入点不一样,所以我的第一张专辑是巨石这边制造出来的。
我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这是我从小到大学音乐完全接触不到的另外一块音乐世界,那个时候我想到的是我要去学什么、我可以学到什么、我可以接触到什么,心里面想的第一件事情倒不是说我要发片、要录音,而是我要去做制作、学制作,等于是边走边学,边走边玩。
我做了两年制作助理,那段经历第一个就是让我熟悉了唱片制作的环境跟流程,这个对我一直到现在来说都很重要,可以让我离开滚石系统就自己开始成立工作室。我知道制作的流程是什么,跟他们也学制作,其实包括我在发片以后,每一张专辑,虽然我插不了手,但是跟其他的艺人比较不一样的是,我会跟,我不是录完音就不管了,只要时间许可,我会跟在旁边学,看这些制作人怎么做这些东西,他们怎么调我的声音、为什么要这么调、为什么不那么调、为什么要我这样子的音色等等,经过这些训练之后,让我对于之后自己成立工作室很有底气。第二,我也知道为什么我要做这些事情。
当出租司机开始跟我聊《爱如潮水》
《爱如潮水》(出自专辑《心事》,1993年5月发行)这首歌推出几个月也没有什么回响,那是一个转型之作,为了这张专辑其实我整整停了一年多的时间。
当兵完以后发了一张英文专辑,一张国语专辑,就是《难以抗拒你容颜》(专辑《知道》,1992年4月发行),那张卖得很好,因为是当兵回来的热潮,但看似卖得很好,我自己能感到它没有开创新的局面,所以我们那时希望转型。
就一整年停下来,对我来说还是蛮大的一个考验吧,因为你当兵停了两年,四大天王也出来了,各种偶像们都出来了,唱片公司会担心这些声音很快把你盖住,而且那时候他们有所谓的“当兵魔咒”,就是退伍以后就不红了。
我们还是停了一年,不接任何的演出,没有任何的收入,就是专心做音乐,它有一个赌的成份,这个转型要是没成功、方向不对,那可能你以前的状态也回不去。我倒没有刻意地要让大家忘记我的样子,而是想沉淀一下,不管是企划、制作人也好,公司也好,我们弄好一个东西、弄好一个方向再来。
《爱如潮水》一开始打的歌是《我是真的爱你》,这个歌其实也不是一个大家听第一耳就会喜欢上的歌,需要一些时间去沉淀,再加上第二波的《爱如潮水》没有太直接的反应,唱片公司已经觉得张信哲就到这了,感受到大家的情绪很沮丧嘛,毕竟熬了这么久。
之后他们跟我说这个歌又回到排行榜了,但我自己真正感觉有起色,是那个时候譬如打出租,出租司机会跟我聊《爱如潮人》,遇到一些人,他们会跟我聊这首歌。那个时期我很少会遇到非学生族群跟我聊音乐跟风格,我意识到这个歌的影响已经开始了,而且它影响的族群其实是我们想要开发的。这首歌用了大概半年,但是那个时候“半年”基本上对唱片公司来说就是不会有反响了。
当音乐产业不再重视音乐
人生中的一个低谷是2005到2006年,从索尼唱片出走的那段时间,是让我灰心的。那个时候唱片公司基本上所有销量都没了,从以前卖一百万张到后来几万张,线上的收费跟数据还没有完整,所以唱片公司没有一个判断业绩的依据和标准,就是你没有销量,但是你也没有流量。唱片公司就开始用各种方式“瘦身”。
我的专辑开案两年,他们帮我换了两组人,虽然这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你可以感受到他们其实没有心放在音乐上。所以那个时期,我的灰心是对整个大环境的灰心,那时本来是说离开唱片公司我不要再唱了,除非环境有转机。离开之后,也停了一阵子,我当然没有停止做音乐这件事,所以就是跟不同的音乐圈的人接触去聊,发现还有独立音乐这件事情,我才又有热情。以前我会觉得独立音乐人都是一些非常小众的东西,现在觉得独立音乐变成大众的音乐,流行音乐反而变得更小众。
当名利双收变成一场“震撼教育”
我一直对名利保持着距离,形成这样的想法有几个阶段。我出道的历程,大家摆明了就是“你这个人不OK”,所以我在一出道的时候,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些事情的核心是什么,你没有好的作品,你的东西不够好的时候,外在的其它再好都没有用。之后第一张专辑爆红了,再连续三张也都很红,其实那个阶段是给我一个“震撼教育”。
就是说在很短的时间爆红,从一个无名小卒突然变成一个红人、红歌星,虽然还不是到顶,但你可以感觉到,你自己已经变成一个名人了,年轻人都会经过那个膨胀的阶段,但我在那个阶段,第一,我很忙,没有太多时间,来不及去滥用这个光环;第二是我很幸运的是在滚石这样的公司,那里有太多有想法有思考的艺人;第三,同时期那么多大牌,你一个新人,再怎么样,红得过这些大哥大姐吗?滚石的企业文化会教你一些事,它不像现在很多公司就是惯着艺人,滚石会教你、会带你去学这些东西,当然,你愿意学最好,你不愿意学,他们当然也不会逼着你。
我觉得这些经验让我慢慢地发现,我就是一个做音乐的人。音乐的成功带给你名利,但这个东西不是绝对的,我从这些早期的训练就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做所有的事情跟判断选择,要以做好音乐或者做好我的事情为第一选择,而不是名跟利。你只要做得好,名利这些就会来,如果你要去追求这些东西,你有可能会毁掉你真正要做的事情。
附录:金曲的故事
《爱如潮水》,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唱爱恨情仇
这首歌原是马来西亚歌手黎沸挥谱曲自唱的歌,而李宗盛后来重新填词。歌并不是为张信哲所作。
《爱如潮水》原本的设定是用沧桑男声唱情场阅历。而制作人李宗盛,另辟蹊径,想用一把涉世未深的干净嗓音,来唱出反差,将听众拉回最单纯的状态里,去回顾爱恨情仇。
张信哲当时唱了很多遍,并不知李宗盛要的感觉是怎样,甚至李宗盛本人也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李宗盛要求之下,张信哲一句一句揣摩,每一句唱出多个版本的感觉。回想起来,张信哲对这歌爱恨交加,但这也让他训练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录音方法。
如今录音之前练新歌时,他还会唱出几个版本,从不同角度切入去诠释歌曲,找到最恰当的表演状态。
千锤百炼的歌唱,让他在表演时形成肌肉记忆,声带、身体、呼吸都变得自然。
《白月光》,让张信哲泪流满面
《白月光》是首跨国合作的歌,日本人谱曲,中文韩文两个版本歌词。
当时的台湾索尼音乐总结刘天健特别飞到香港,会晤在港的张信哲。索尼分公司遍布各地,大家都想抢夺这首歌,刘天健给张信哲听完,张信哲回复:好,赶快去抢!
张信哲当时并没听到歌词,光是音乐本身,就令他感动不已。后来李焯雄作词,张信哲练歌时心潮澎湃不能自已,泪流满面。
《白月光》并不意指具体故事,表达的是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而张信哲在练歌时,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从小到大陪伴在他身边的人。这种情感泛滥并没有带进录音室,因为张信哲已将歌曲练得滚瓜烂熟,所有情绪的宣泄在练歌时就已体会过,他说自己是不会在录音室里抱头痛哭的。
张信哲未来式2.0巡回演唱会精彩瞬间
❀ ❀ ❀
本文转自乐腾小蓝花
小蓝花LittleBlueFlower
小蓝花,小蓝花,一起去看演出吧
【lolita茶会】原创。禁止一切搬运、抄袭、洗稿等行为。
对于大部分不经常混迹于网络平台的女孩们来说,“Ky”或许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汇。当我们在洛丽塔服饰各大交流网站闲逛时,总会在评论区发现带有“Ky”字眼的回复,例如Ky请离开本帖、这里不欢迎Ky、拒绝Ky等等。相信很多人都会疑惑,“Ky”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Lo圈会不欢迎Ky?茶会本期的任务,就是来为大家解开这一谜题。
首先,茶会要向大家科普一下“Ky”的具体解释。先来说说目前最为普遍的用法,Ky的意思在起初指的是不懂得看人脸色、不会分场合。也就是说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不合时宜的话。这里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某篇安利洛丽塔小裙子的文章评论区,大部分人或许会发表自己对于这款小裙子的穿着感受或者自己是否被“种草”、喜欢这款裙子的哪一点等等,都是一些比较正面积极的看法,或比较中肯客观的建议。
而Ky就会在这时进行“吐槽”,发表一些负面言论,比如列出店家黑历史,“鸡蛋里挑骨头”等等,非要和别人对着“干”,让本来看到小裙子就心情好的女孩们翻到评论区以后,心情顿时被影响,这就Ky。后来,大家也将“Ky”用在一些很奇怪的人身上。我再给大家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当大家围绕在一起夸某款小裙子设计得很漂亮时,Ky就会说某双lo鞋很好看。
总而言之,不会看人脸色、不会区分场合的言论,以及和当时气氛或话题格格不入的行为,都被称为“Ky”。那么,Lo圈不欢迎Ky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些Ky言论真的很令人反感,并且会破坏当下的和谐氛围。例如不管别人说一句什么话,Ky都要硬生生与对方反着来,这会让别人完全没有继续聊天的欲望。当气氛较为沉重的时候,Ky还要继续滔滔不绝地说一些会让气氛更沉重的话,显然会破坏女孩们的好心情。
当大家满心欢喜地互相“种草”小裙子时,Ky非要泼上几桶冷水,我认为这也是Ky在Lo圈不被欢迎的原因。同时,我也觉得,这种不分场合就乱说话的“Ky”,无论放在哪个圈子都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的。所以,茶会希望大家能够在洛丽塔的大家庭中好好相处,不要做没眼色、令人讨厌的“Ky”哦!好啦,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是如何看待“Ky”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我们下期再见!
锦衣卫作为明朝最神秘的组织,也是为了中央集权化而衍生出来的一个组织,一直是人们研究的一个方向,很多电视剧也给我们演绎了锦衣卫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不过,想要真正了解锦衣卫的“恐怖之处”,单单从电视剧里获得信息,显然是不准确的,因为锦衣卫要比想象中、电视剧中演绎的还要可怕很多。
曾经,有一位文官在家中、夜里、睡觉前,无意中写了一首诗。对于这首诗,他自己都没有什么印象,但是朱元璋却知道的一清二楚,吓得这个文官急忙磕头认错。
可以说,要不是他的态度诚恳,身份没有什么威胁,估计小命就不保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洪武之治下的锦衣卫谈起朱元璋,相信很多人会竖起大拇指,他能从一个“放牛娃”到一国的“皇帝”,这样的传奇经历不得不让人佩服,纵览整个封建王朝历史也只此一例。
另外,朱元璋在位期间也是兢兢业业、为国为民,他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等,将原本残败的大明王朝治理的井井有条。
曾经,江南繁华一时的扬州城,只剩下了十几户人家、十几棵树。为了重建扬州昔日的繁华,他更是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大型的免税政策,他还徒富民、抑豪强、解放奴婢,短期内便重建了繁华的扬州城。
总而言之,朱元璋是从一介布衣,历经千辛万苦才当上皇帝的,所以他对民间疾苦非常的了解。建国之后,直接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资本主义萌芽也是在那时便出现了,足见他的励精图治。
只是,不管朱元璋怎么励精图治,有一点他始终撇不开关系,那便是大明王朝的“锦衣卫”。可以说,这三个字影响了整个大明朝,让人谈之而色变。
话说,锦衣卫最早期并不是“锦衣卫”,它更像是朱元璋身边的保安团队,一方面负责保护朱元璋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在打仗的时候也负责刺探军情。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尤其是他对开国功臣忌惮之时,继续一股力量来为自己服务。于是乎,原本的“保安团队”便成了他的秘密组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锦衣卫。
随着地位的改变,锦衣卫的职权也不同了。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三法司会审”,可是锦衣卫办案却可以脱离刑部等三法司,足见其权利之大。
因为锦衣卫代表的是皇帝,只要有嫌疑的人,他们想抓谁就抓谁,遇到阻碍时,一亮牌子就可以解决一切困难,权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与此同时,锦衣卫的升迁也是由皇帝任命的,所以这群人为了“升职加薪”也是无孔不入、无所不用其极。
简单而言,只要进入锦衣卫的“审判区”,进得来一般都出不去。哪怕你没有罪,也会通过酷刑审查出来一些问题,以达到向皇帝邀功的目的,曾经的胡惟庸案、蓝玉案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很多人的眼中,都知道锦衣卫的力量很强大,辐射范围也非常的广,但至于有多厉害,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不过,我们却可以通过一件小事来窥探其中的“厉害”。
因一首诗差点丢了小命朱元璋时期,有一个文官名字叫做钱宰,他的性格非常懒散,所以朱元璋便给他安排了一个“写作”的活计。可是,钱宰依然感觉很辛苦,每天早上要去上朝,晚上要加班,下班的时候已经很晚了。
一次,他像往常一样早出晚归,可谓是身心疲惫,“情到深处”时他便对这样的工作便发牢骚,还提笔写下了一首很有意思的打油诗,诗词的内容是这么写的: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从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不难发现,他大概就是在抱怨,四更就让我就起来上朝,路程还那么远,气喘吁吁地跑到了,还有人说我迟到,这过得是什么日子啊。
我喜欢睡觉!早上谁也不要叫我起床,直到饿得受不了了,闻到午饭的香味这时候才起床,这样的生活才是我梦寐以求的。
简单一看,这首诗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是一首“牢骚诗”,讲述了自己心中对生活的一种“幻想”。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
朱元璋就把钱宰找来了,对于朱元璋的召唤,钱宰自己也摸不着头脑。见面之后,朱元璋就对着他说:“你昨天晚上写的一首诗,我给你改了一个字”。
话说,因为昨天晚上太困了,再加上那首打油诗又是无意间写的,所以钱宰的印象也不是很深刻。然而,当他看到朱元璋递过来的纸后,一下子就傻眼了,此时他才想起昨天还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
看着钱宰的表情,朱元璋随即又说到:“你写的不对,谁嫌你迟到了,你有谤君之意你知道吗?我给改了一个字。”然后,这首诗就变成了以下模样: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忧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嫌”变成了“忧”,一字之差,忠君之心尽显其中,也算是朱元璋对他的警示之意吧。
好在钱宰是一个文臣,对朱元璋没有什么大的威胁,如果他是一个武将,估计就会被“咔嚓”了。思及此,钱宰也吓得面如土色 ,把脑袋都磕出血了,感谢朱皇帝的不杀之恩。
那么,这件事情都是谁汇报给朱元璋的呢?当然就是锦衣卫。可以说,明朝时期,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在朱元璋的监视之下,而锦衣卫就是朱元璋监视他们的眼睛,足见锦衣卫有多厉害,想想都让人胆寒。
锦衣卫兴衰交替或许也是锦衣卫太残酷了,而且权力很大,所以人生晚年,朱元璋便将其废除了,这是锦衣卫第一次退出历史舞台。朱棣登基之后,他又启用了锦衣卫。
从朱棣到朱由检,锦衣卫虽然起起伏伏,但一直没有被取消,贯穿了整个大明王朝。正德初期,太监刘瑾操握,他将心腹布于朝廷各要位上,锦衣卫也成了他手中的“走狗”。
因为这样一层原因,崇祯皇帝登基之后,便下大力气来整治锦衣卫。最后,锦衣卫被拨乱反正、权力大减,逐渐沦为权力的“边角料”,被人人唾弃,《绣春刀》将这一幕演绎的淋漓尽致。
不过,锦衣卫虽然没落了,但明朝的社会矛盾依然没有被消除,在公元1644年被李自成所消灭,明朝锦衣卫也彻底消亡。人们常说“明之亡于厂卫”,从上述的介绍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