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我们念佛就好,干啥要调伏呢?问题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强大的生死业力。其实空正见只是一个根本,这个调伏力跟引导力是一个别相。
我先讲讲生死业力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有业力而来的,但是业力形成的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在《楞严经》上说,什么叫生死业力?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这个外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情——我们先有感受,这个时候没有影像只有感受。如果是满我们心中希望的,我们是出现快乐的感受;如果它是违背我们心意的,我们出现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过去,马上就经过我们的想象,就会创造一个影像出来了。这个影像第三个就是受想行,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了,我们就深生好乐。
如果这个影像是来自于痛苦的,问题不大,痛苦的经验对我们不会产生一种牵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经让你感受到快乐、让你感受到幸福,对这个影像,你就会产生坚固的执取,叫爱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如果你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一定会来三界投胎,一定会来的。因为你的内心深处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事,有一种坚固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一种爱取。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的了解都是片段的,我们没有哪一个人看到人生的全貌,我们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现。
其实,人生苦多乐少。我们付出太多,得到的快乐太少。佛陀说,就像刀上的蜂蜜。为了要舔那个微少的蜂蜜,我们被刀子给割伤了,但是,我们没办法记取教训,每一次都愿意来轮回,因为我们被心中的影像骗了。
我们为什么认为人生美好呢?因为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么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问题在这里!当你在回忆人生时,你是把过去的影像拿来回忆,所以你被自己的妄想严重地误导!这叫做无明或者叫盲点。如果你在临终之前没有成功地把心中的影像给化掉,你不可能往生!
你说:我往生的愿力很强,诸位!你念佛的业力再怎么强,不可能强过你无始劫来那个“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那个多生多劫栽培出来的业力,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师说的,你念佛是今生才栽培,扣掉你工作、吃饭、睡觉,你念佛顶多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打了二十小时的妄想,连睡觉都打妄想,你用四个小时的佛号,去拼二十小时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见得能够念四个小时的佛号,你就知道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解决问题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转,转识成智!佛陀告诉我们要思惟苦谛。其实你心中的影像,虽然给你快乐,但是它给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让你生生世世轮回,它让你每一世的轮回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甚至于严重一点,它把你带到三恶道去,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你划不来!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快乐的境界,而且快乐五尘也是有影像,但是这个快乐没有过失。你喜欢吃蜂蜜,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里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们要透过智慧来化解心中的问题。你今天会坐在这里,“仁者心中,必有一物”,这个是六祖大师说的。你心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一个影像在牵引着你。诸位!在世间法说,这个是一种追求物质的动力——欲望。他为什么辛苦地去读大学?他为什么辛苦地工作呢?他心中一定有个东西在支持他,就是一种妄想,一种影像。每一个影像不同,有些人要买房子,有些人是想干啥,这个都跟他过去的生活经验、他的遭遇有关系,可能今生也可能前生。但不管是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它消灭,这个要靠智慧。
你必须跟你自己沟通,告诉你自己,放掉它对你是有好处的!我们的心中要有寄托,没有错,凡夫不能无住,但是你可以有更好的寄托。你可以把你的心寄托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它也会让你快乐,这个快乐没有过失。你不要把影像寄托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价的,你何必呢!
所以,我们从内心的安住开始调伏,透过教理的学习,你开始检查你的内心,你哪里出了毛病。你今天会轮回,你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你不可能轮回,除非你乘愿再来。“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那个东西你没有消掉,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念多少佛都没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对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无始劫来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量,不要低估了它们。它生生世世陪伴着你,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教育来调伏。我们只能告诉你观念,当然做还是要诸位自己去做,但是我们把方法告诉你,怎么去检查你的妄想,怎么去做一些修正,调伏你的爱取,把你生死的业力斩断,临终时没有人可以去束缚你了,你才能够轻松自在地往生。如果你三界的业力,把你绑得死死的,你临终是跑不出去的。所以,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才能够欣求极乐?你要把你这个三界的绳子先解开来,你才可能去的。如果说,不要处理我们的生死问题,那祖师直接讲欣求极乐就好了,干嘛要厌离娑婆呢?
所以,你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三界的绳子解开来;第二个才跳得出去。所以调伏力,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从苦谛的思惟,告诉你自己,老是执着你心中的影像,虽然它会给你短暂的快乐,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后那把刀,你为了这个付出了多惨痛的代价!你想一想,值得吗?
有些人说,我们念佛就好,干啥要调伏呢?问题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很强大的生死业力。其实空正见只是一个根本,这个调伏力跟引导力是一个别相。
我先讲讲生死业力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投胎,都是有业力而来的,但是业力形成的因缘,每一个人都不一样。在《楞严经》上说,什么叫生死业力?当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时——这个外境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一件事情——我们先有感受,这个时候没有影像只有感受。如果是满我们心中希望的,我们是出现快乐的感受;如果它是违背我们心意的,我们出现痛苦的感受。但是感受过去,马上就经过我们的想象,就会创造一个影像出来了。这个影像第三个就是受想行,我们就住在这个影像了,我们就深生好乐。
如果这个影像是来自于痛苦的,问题不大,痛苦的经验对我们不会产生一种牵引的力量。最可怕的是,它曾经让你感受到快乐、让你感受到幸福,对这个影像,你就会产生坚固的执取,叫爱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死了以后,如果你没有经过佛法的训练,你一定会来三界投胎,一定会来的。因为你的内心深处对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事,有一种坚固的影像,这个影像就是一种爱取。也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的了解都是片段的,我们没有哪一个人看到人生的全貌,我们只希望我心中的影像再出现。
其实,人生苦多乐少。我们付出太多,得到的快乐太少。佛陀说,就像刀上的蜂蜜。为了要舔那个微少的蜂蜜,我们被刀子给割伤了,但是,我们没办法记取教训,每一次都愿意来轮回,因为我们被心中的影像骗了。
我们为什么认为人生美好呢?因为你根本不在乎外境是怎么回事,你在乎的是你心中的妄想,问题在这里!当你在回忆人生时,你是把过去的影像拿来回忆,所以你被自己的妄想严重地误导!这叫做无明或者叫盲点。如果你在临终之前没有成功地把心中的影像给化掉,你不可能往生!
你说:我往生的愿力很强,诸位!你念佛的业力再怎么强,不可能强过你无始劫来那个“数数现行、深生好乐”、那个多生多劫栽培出来的业力,你不可能的!就像憨山大师说的,你念佛是今生才栽培,扣掉你工作、吃饭、睡觉,你念佛顶多四个小时。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你打了二十小时的妄想,连睡觉都打妄想,你用四个小时的佛号,去拼二十小时的妄想,而且你也不见得能够念四个小时的佛号,你就知道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解决问题不是靠行力,要靠善巧智慧,你要转,转识成智!佛陀告诉我们要思惟苦谛。其实你心中的影像,虽然给你快乐,但是它给你很多很多的痛苦,它让你生生世世轮回,它让你每一世的轮回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甚至于严重一点,它把你带到三恶道去,你付出的代价太多,你得到的快乐太少,你划不来!你可以有更好的选择!我们到极乐世界,也是快乐的境界,而且快乐五尘也是有影像,但是这个快乐没有过失。你喜欢吃蜂蜜,这个可以理解,但是你不要吃刀上的蜂蜜,你吃玻璃杯里面的蜂蜜,多好呢!
所以,我们要透过智慧来化解心中的问题。你今天会坐在这里,“仁者心中,必有一物”,这个是六祖大师说的。你心中或多或少一定有一个影像在牵引着你。诸位!在世间法说,这个是一种追求物质的动力——欲望。他为什么辛苦地去读大学?他为什么辛苦地工作呢?他心中一定有个东西在支持他,就是一种妄想,一种影像。每一个影像不同,有些人要买房子,有些人是想干啥,这个都跟他过去的生活经验、他的遭遇有关系,可能今生也可能前生。但不管是怎么来的,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把它消灭,这个要靠智慧。
你必须跟你自己沟通,告诉你自己,放掉它对你是有好处的!我们的心中要有寄托,没有错,凡夫不能无住,但是你可以有更好的寄托。你可以把你的心寄托在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它也会让你快乐,这个快乐没有过失。你不要把影像寄托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你都要付出代价的,你何必呢!
所以,我们从内心的安住开始调伏,透过教理的学习,你开始检查你的内心,你哪里出了毛病。你今天会轮回,你一定有问题,没有问题你不可能轮回,除非你乘愿再来。“仁者心中,必有一物”,那个东西你没有消掉,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念多少佛都没有用,真的!你不是它的对手!
我希望大家不要低估你无始劫来所留下的那些妄想的力量,不要低估了它们。它生生世世陪伴着你,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教育来调伏。我们只能告诉你观念,当然做还是要诸位自己去做,但是我们把方法告诉你,怎么去检查你的妄想,怎么去做一些修正,调伏你的爱取,把你生死的业力斩断,临终时没有人可以去束缚你了,你才能够轻松自在地往生。如果你三界的业力,把你绑得死死的,你临终是跑不出去的。所以,为什么要厌离娑婆,才能够欣求极乐?你要把你这个三界的绳子先解开来,你才可能去的。如果说,不要处理我们的生死问题,那祖师直接讲欣求极乐就好了,干嘛要厌离娑婆呢?
所以,你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把三界的绳子解开来;第二个才跳得出去。所以调伏力,这也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从苦谛的思惟,告诉你自己,老是执着你心中的影像,虽然它会给你短暂的快乐,但是你想一想它背后那把刀,你为了这个付出了多惨痛的代价!你想一想,值得吗?
“佛功德相,叹莫难量。”
佛的功德唯有佛和佛之间才能完全清楚明了,而凡夫众生,乃至菩萨,即使十地菩萨,也难以了知、说尽佛的功德,这是非常微妙的。
“佛之功德,浩瀚无垠。”这句话是对佛陀无尽功德的赞美。佛陀的功德是如此广大,即使是佛陀之间也难以尽其究竟。这是因为佛陀的功德并非世间的财富或地位,而是其智慧、悲悯和觉悟的体现。
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即使我们竭尽全力,也难以理解佛陀的圆满功德。即使是菩萨,他们在修行的道路上不断精进,达到了十地菩萨的境地,但依然难以洞悉、言说佛陀的圆满功德。这是因为佛陀的功德是超越世间的,是无法用言语来描述的。
然而,尽管我们无法完全理解佛陀的功德,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佛陀的教诲,来接近佛陀的境界,体验到佛陀的功德。我们可以通过禅修、持戒、布施等方式,来净化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智慧,增长我们的悲悯。
佛陀的功德虽然无法言说,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行,去感受、去体验。这也是佛教的魅力所在,它提供了一条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近、去理解佛陀的境界的道路。
智德智德,智就是智慧的智。
无始以来,每个人都生活在迷惑之中,都有无尽烦恼。而佛,从德行上来说,是破除一切迷惑,破除一切无知,证得无上智慧。这就是佛的智德。
智德,即智慧之德,是佛陀圆满的智慧品质。
自无始以来,众生皆被无明烦恼所困扰,生活在种种迷惑之中。然而,佛陀凭借其无上智慧,破除了一切无明与困惑,证得了圆满的觉悟。这就是佛陀的智德。
佛陀的智德,不仅使他自身脱离了痛苦与烦恼,更为众生指引了通往解脱的道路。佛陀通过教诲与示现,使众生得以认识并实践智慧,从而破除迷惑,逐步走向觉悟。
简而言之,佛陀的智德是其无量智慧的体现,是众生修行的楷模和典范。通过学习佛陀的教法,我们可以逐步提升自己的智慧,破除迷惑,最终达到解脱的境地。
断德断德,是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具备无上涅槃。
凡夫每起一个妄念,都是烦恼的展现。很多时候不容易觉察,但是随着修行功夫日益加深,就会慢慢发现烦恼的存在,这要靠前面的智来打基础。
断德,是指佛陀能够断除一切烦恼,具备无上涅槃的功德。
众生在世间生活中,常常为妄念所困扰,这些妄念都是烦恼的体现。很多时候,这些烦恼并不易察觉,但随着修行的深入,我们就能逐渐发现并认识到烦恼的存在。这需要我们运用智慧来观察和理解。
佛陀的断德,正是通过智慧来观察和理解烦恼,然后以慈悲和定力来断除烦恼。当烦恼被断除,我们就能证得无上涅槃,达到解脱的境地。
因此,佛陀的断德,不仅是对其自身圆满修行的体现,也是对我们众生的启示和引导。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烦恼,运用智慧来断除烦恼,我们也能像佛陀一样,达到无上涅槃的境地。
在室内,尘埃悄然匿迹,无法被肉眼看见。然而,当阳光照射进来,尘埃的痕迹便无所遁形。我们的烦恼也如同这些尘埃,当智慧的光芒未能照耀时,它们并不现前。然而,一旦智慧的阳光透入,烦恼的纷扰便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心头。
我们的心往往被世俗的琐事所纠缠,以至于我们无法察觉到烦恼的存在。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抛开一切杂念,烦恼的妄想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禅定来增强我们的定力,让智慧的光芒得以穿越烦恼的迷雾。
当我们的定力逐渐增强,智慧的光芒逐渐闪耀,我们就能察觉到烦恼的存在。而佛陀,他已在这个层面上断尽了一切烦恼,达到了圆满的觉悟。因此,佛陀的德行中包含了“断德”,这是对佛陀能够断除一切烦恼、证得无上涅槃的赞美。
佛陀的断德教诲我们,我们要通过智慧来观察和认识烦恼,用定力来断除烦恼。只要我们致力于修行,我们也能像佛陀一样,达到断除烦恼、证得涅槃的境地。
恩德恩德,是对一切众生说的。佛从无始劫以来修菩萨行,不单自己证果,还要让一切众生证果。因为佛对众生有叹莫能穷的恩德,所以凡夫今生能够听闻佛法。得闻善法,除了自己的善根之外,还有佛的一份加持力在里面,因此每一个人都要去感恩佛的恩德。
佛陀从无始劫以来修习菩萨行,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觉悟和解脱,更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让众生也能证得觉悟和解脱。正是因为佛陀对众生怀有如此深厚的恩情,我们这些凡夫才能够在今生有幸听闻佛法。
我们能够听闻善法,除了自己过去的善根之外,更有佛陀的加持力在其中。佛陀以无尽的悲悯和慈爱,加持我们,引导我们走向解脱之路。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着感恩之心,去感受佛陀的恩德,去感激佛陀的教诲。
转载请注明来源:宝岛藏金阁
关 于 我 们
丨宝岛藏金阁丨
大型鎏金佛像工程建造
户外鎏金工程建造
各类佛像修复
寺庙古建修复
鎏金工艺品摆件
佛具艺术品定制
文创用品定制
艺术家联名款工艺品
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理念,对孝道尤其重视,学佛修行更要莫不尊亲。学修路上,我们在尽好世间孝的同时,也要明白世间之孝固然重要,但那只能暂时解决一些问题,并不能帮助父母解决生死轮回的根本问题。
那么,学修路上如何尽孝才究竟圆满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应如何以佛法孝亲报答亲恩、圆满孝道。
何为孝
佛教认为“孝”字含有广狭二义。
狭义的孝即世间所讲的孝顺,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概括讲就是奉养父母于生前、不忘亲恩于逝后。世间的孝亲报恩,往往只限于报今生的父母恩,只能顾及这一世。
广义的孝是无比宽广、超越世间的,更具有深远博大的内涵,也是佛教所倡导的孝。
广义的孝把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父母的世间法层面,不单照顾父母今生利益,而是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更注重究竟法身慧命的建立与延续。
为何孝
佛陀在《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说:“父母于子有大增益,乳哺长养,随时将育,四大得成。右肩负父、左肩负母,经历千年,正使便利背上,然无有怨心于父母,此子犹不足报父母恩。”
父母是我们感得人身的增上缘,因为累世父母,我们的一切才有了根源,更因此有机缘听闻佛法,依止三宝来闻思修行解脱。
出家是大孝
辞亲割爱、出家修行,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悲观主义,乃至偏见的误解为是不尽孝的表现。
然而,法师们出家修行,真的是在社会上待不下去、无路可走,不尽孝了吗?当然不是。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若不升天,诸佛妄言。
——黄檗希运禅师
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更是大孝。佛经里面提到过,佛陀也身体力行过,祖师大德、法师们,也依然保持着这种孝道传统。
清净僧团,人天之师范,众生之依怙,世间最胜福田。法师们一心弘宗演教,以正法行持利益众生的事业,并不仅仅为自己,而是为了一切众生。众生因为听闻佛法而悟道证道,即可出离生死、解脱烦恼。
如何为在世父母尽孝
莲池大师云:“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
在生活中尽好世间之孝时,更要以真诚心代父母供养三宝,做种种功德为父母祈福培福、消灾解障,更深广地利益父母。
同时,学修路上也要精进修行、以身作则,将修一切善法的功德回向给父母,祈愿诸佛菩萨加被令父母身心康泰、自在欢喜。三宝加持无处不在,即使父母不信三宝,也同样可以感得佛力加持。
父母之恩,山一样高,海一样深,无论怎样的世间物质馈赠,都无法报答这一份恩德。所以,我们也要尽到超越世间的孝,帮助父母建立和延续究竟法身慧命。
深信佛法、受持佛法,将来才能了却生死轮回。当我们在三宝门中为父母广做功德时,更应善巧方便的以所修所学所知引导父母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帮助父母因缘成熟时趋入信佛学佛、持戒修行解脱之道,不堕三途、永出苦轮。
如何为祖先尽孝
当我们对现世父母行善尽孝时,也要不忘根本,念及祖先和过去多生累劫的父母。
自无始以来,在累生累世的轮回里,我们有过无数的父母。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都有可能互为父母师长、兄弟姐妹,曾对我们有恩。佛陀也教导我们要报答众生恩,等视众生,将一切众生都视作我们的父母对待。
为他们尽孝,可以通过供养三宝、如法修行、反复做功德超度等方式,将所修功德回向给祖先、过世父母、亲人眷属和累世父母,仗佛慈力救拔他们脱离苦难、早生善道。
当我们明白学佛修行应该如何尽孝时,更要行菩萨道、发菩提心,祈愿一切众生,都能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成就佛道。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借着这个话题,解释一下到底有没有轮回。
实相里没有轮回曾经在以前的文章里写到,没有轮回,那还是在顿悟体验之后的几个月的时候。确实是这样的,在实相里面的体验,就是没有轮回,真真切切,只有当下,没有时间,实相是没有生灭的不生不灭,又哪里会有生死轮回呢!当时是完全站在实相里去表达的,所以体会真没有轮回,轮回是一种错觉。
但是,站在世界的角度,整个变化的角度,轮回确实是存在的。只不过在顿悟那一刻,那份体悟是跳出轮回了,也就是跳出时间的错觉了。
(身受心不受,就比如我始终是那一张白纸,上面画了多么所谓二元评判下的不好的画面还是美好的画面,对于白纸本身是没有区别的,白纸始终是白纸,如如不动,白纸上的画面就是呈现的各种相而已。形容如来为大日如来,本自光明,无论怎么去遮挡这份光明,把自己周围变得黑暗,比如我们在一个房间,把窗户用遮光窗帘遮住,形成一个不见光明的世界,但是什么都没变,光明还在那,只是我们看不见,我们自己把光明挡上了,只是我们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一念无明)
世界里才有轮回说到轮回必然涉及时间,相信大家看开悟的人写的书,都会提到时间是人的一种错觉,根本没有时间,是人的认知世界的一种标准,当有了时间,人也就从无限里被框住了,总是会用一定等量的东西度量这世界,秒、分钟、小时、天、月、年,我们离不开时间。这跟我们人的大脑构成有关,采取的思维模式整体就是呈现线性逻辑。
所以说,人减去大脑等于神,虽然描述的比较粗糙,也很颠覆,但是确实是这样,而且这个神,就是你大脑设想的那个无所不能的神。或叫上帝,造物主,佛,真主。你就会成为它,其实你本来就是它,只是你非得证明你是它,反而你就不是它了,从无限、无量中分离出了一个有限的自我。
所以到底有没有轮回,禅宗大师,针对一个问题,有时候回答完全是相反的,但相反的两个答案却又可以说都是对的。说没有轮回,真实来讲,也就是般若经典所定义的“胜义谛”实相来讲,是确实没有轮回。
但站在世界角度,这个世界真理的角度,也就是不觉悟的角度,轮回是存在的。
但是站在“胜义谛”实相里,也就是佛家常说的一真法界,也就是完全站在觉性的光明里来讲,“有轮回”也是“没有轮回”一部分。
所以,我们看佛经,经常看见“无”、“非”、“非无”“非非无”等文字表达,无法从大脑思维角度去理解,若曾经体证过实相,这些佛经想表达什么,就会一目了然了。
《金刚经》为了说明实相,创设了“胜义谛”和“世俗谛”两种概念,胜义谛就是绝对的真理,不随时间空间条件而有任何变化。
世俗谛就是相对的真理,是这个世界的真理,随着时间空间条件而变化,我们惯有的知识认知,会认为什么都是相对的,这没有错。
我举个例子方便来对比,我们常常说,这世界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一切都在变化”,这句话,站在世界的角度,那是真理。确实一切都在变化,哪怕最小的粒子也在变化。
但是站在实相的角度,就是错的。因为确实存在一个本源,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永恒的,没有任何变化的存在。它叫真如,空性,自性,彼岸,涅槃,道,天理等等具有一百多个称呼。从拟人化的角度,还有上帝,真主,佛,造物主等称呼。
所谓轮回,只是在描述世界的变化,而不是超越世界的。我们所说的世界,就是我们认知的世界,但是在此之外还有一个超越世界的存在,或者说是我们认知的世界的“源头”,那个源头不存在轮回。
先天与后天,实际并不存在,只是人为切割,所以,生灭也只是一种世界变化在现在你的一期生命开始之前,你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每个人都是这样。从母亲的腹中出生只是做了一个时间节点上的切割,形成了所谓的先天与后天,但先天的一切本来就是父母,父母所处的环境的每个当下,父母的父母,父母的父母所处环境的每个当下,乃至于无穷的所谓时间历史所集中的信息集合,包括灵魂体在上一个生命周期里造作而形成的个人业力显化而感召的一期生命的匹配,而这被命名为先天。
出生后的后天,依然是受父母的情绪、教育、父母的周围环境以及当下的一切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万物的因果业力的影响。
本来就没有什么先天后天,所谓的出生、死亡也只是在世界里做了个分割点而已,而这个分割点。为什么被人那么的在意,这又是人类共业的集聚,一个人在一期生命里对于“生死而有所住”,所有人在一期生命里对于“生死而有所住”形成共同的“所住”也就不奇怪了。
本质仍然是“抽刀断水,水更流”。
这是世界业力运行的生死轮回规律。
只要在世界里,时间就是存在的,虽然它并不是实相,是一种错觉或错认,但这种错觉,是人很难摆脱的,就好比我们做梦,梦里的所有的感受都无比真实,梦里梦见追杀,梦见跳楼,就像以前我梦见考试,在梦里是无比的真实,梦醒时分,原来是一场梦。而,我们的所谓“现实世界”,确是一个比我们做梦还要显的真切千万倍的更大的无比真实感的梦境。梦境里存在时间,这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宇宙万物,是无始劫以来,共业显化的影像而已。
送给读者的话生命是一场体验,甚至要去欢迎痛苦,拥抱痛苦,人所经历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松动你曾经形成的自我执着,“中和”或叫“零和”你的自我定见。
我们今天面临的一件事,是我们自己做的选择,而这个选择里面蕴含自己的认知,受自己的内在情绪驱使而在外在表现出来,体现在家庭、工作、生活上,这些事件,就是你透过这些构成的各种情境的“相”来磨你内在的“所住”、“挂碍”、“创伤”、“心结”。就好像蚌里面的一粒石子,让你难受痛苦,但是其实是透过相,来淡化你内在的“定见”或叫“执着”。
去体验,感受痛苦,用你的整个身心,而不是头脑,静静的去感受它们,融入它们,融入了它们,它们就会不复存在,痛苦是头上安头,本没有痛苦存在,是你的自我从实相里面分离了而要自我证明存在才有了痛苦,头上安头,骑驴找驴。
不要排斥痛苦,越排斥,越痛苦,体验它,融入它,你会多出一份勇敢和淡然,也许当晚你就安稳入睡了。
欢迎任何关于质疑。
欢迎收藏,关注尤其最后送给读者的话,希望您能反复读读。@抑郁是上天的恩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