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传度诸将符秘真形》,总记128面目录:天皇符秘、斗老符秘、月孛符秘月、孛雷军符秘、邓天君符秘、辛天君符秘、又箓使者符秘、先天主将符、右主将符符秘、马帅符秘、瀎巫朱雷君符秘、赵玄坛符秘、地司主将殷元帅符秘、康帅符秘、张太保符秘、和合三位田元帥符秘、琰摩罗朱元帅符秘、神虎鲁将军符秘、丹田火铃宋将军符秘、北极仓将伍元师符秘、黑靣捉疾雷元帅符秘、催主保产高元帅符秘、天医赵元帅符秘、吊鬼邬元帅符秘、酆都邓元帅符秘、风轮荡鬼周元帅符秘、洞清张神君符秘、社令程使者符秘、左伐魔苟元帅符秘、右伐魔畢元帅符秘、庞元帅符秘等等总记六十五道,内含庞周孟苟毕罕见元帅人形符| 欢迎列位结缘此书查阅学习
来源:羊城晚报
近日
一个“灵魂话题”冲上热搜
#像极了假名字的名字#
名字清奇的网友
纷纷聚在话题下“争奇斗艳”
还有网友自嘲
“父母可能跟我有仇……”
但其实,网友们的名字还算清流
部分古人的名字
才真是取名界的一股“泥石流”
韦小宝通过掷骰子给子女取名。图/《鹿鼎记》
简单接地气
先秦时期,民风古朴
许多父母取名的首要原则是
“长啥样叫啥名”
比如,孔子名丘
据说就是因为脑壳形似一片丘陵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史记·孔子世家》
秉着同样的原则
名列春秋五霸的狠人晋文公
为他的儿子、后来的晋成公
取名黑臀
求黑臀公子的心理阴影面积……
赵盾使赵穿迎襄公弟黑臀于周而立之。
——《史记·晋世家》
此后
“黑字辈”名人辈出
比如周公的后裔周桓公名黑肩
卫定公之弟卫子叔名黑背
这就是传说中的“人如其名”
在“人如其名”方面
汉代的巨无霸无可匹敌
在决定帝国命运的昆阳之战中
王莽曾派出一名助阵——
身长一丈的巨无霸
没错,这个巨无霸
既不是牛肉汉堡,也不是四驱赛车
而真的就是姓巨名无霸的人类
巨无霸还拥有召唤猛兽的技能
把昆阳战场变成了疯狂动物园
时有长人巨无霸,长一丈,大十围,以为垒尉;又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
——《后汉书》
在简单粗暴的同时
取名界大神似乎越来越重视“内涵”
比如号称“万人敌”的北魏名将
鲁爽,字女生……
这名与字的搭配令人不禁遐想万千
以上无论是“黑字辈”诸君
还是巨无霸、鲁女生童鞋
父母取名时估计也没多想
相比之下
我们的老朋友辛弃疾就属实过分了
辛弃疾画像
辛弃疾本人的名字
既寓意身体健康,又颇具秦汉古风
是个脱离低级趣味的好名字
但他给儿子取的名字却是
辛铁柱……
看取辛家铁柱,无灾无难公卿。
——辛弃疾《清平乐·为儿铁柱作》
喜感反差萌
说起反差萌的古人名
必须首推春秋霸主齐桓公
这位被孔子誉为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王者
大名竟是萌萌哒的姜小白
不过,要论萌到犯规的名字
还要数三国时吕布的部将郝萌
这位“萌将”不仅萌,而且猛
曾在夜间谋杀老板
逼得在三国杀中开挂的吕布光膀逃命
名将扎堆的三国时期
不仅有“萌将”,还有“囧将”
蜀国后期的扛把子姜维
父亲名叫姜囧
在甘肃天水抵御戎狄入侵时战死
三国归晋后
又出现一个“囧字辈”名人——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的主角之一
一手把没啥存在感的西晋王朝
坑向历史“囧途”的齐王司马冏
某网游中的司马冏
在反差萌方面
历史上的女童鞋们也不遑多让
汉桓帝的第二任皇后
姓邓,名猛女
名字虽“猛”,却是个十足的美人
桓帝邓皇后讳猛女,和熹皇后从兄子邓香之女也。
——《后汉书》
而下面出场的这位
不仅名字“猛”,性格也“猛”——
孙权之女、周瑜之媳孙鲁班
这位与匠圣同名的女汉子
在吴国上下弄权,甚至废立太子
不过,历史上最猛的女性名字
不在吴国,而在魏国——
曹丕的皇后邓女王
这位“女王殿下”颇有谋略
是曹丕十分倚赖的贤内助
后少而父永奇之曰:“此乃吾女中王也。”
——《三国志》
酷炫民族风
西晋灭后,五胡乱华
中国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
匈奴、鲜卑、羯、羌、氐
纷纷入主中原
在历史上留下了大量汉化胡名
其中
最霸气、最酷炫的名字
莫过于匈奴出身的胡夏开国之君
赫连勃勃
这是一个长得帅但心眼坏的暴君
勃勃身长八尺五寸,腰带十围,性辩慧,美风仪。
——《晋书》
鲜卑族的南凉系列国君
名字则比较“土味酷炫”
秃发乌孤、秃发傉檀、秃发利鹿孤
还有一个简直像植发广告——
秃发树机能
这一时期
名字酷炫的胡族国君还有
沮渠蒙逊、沮渠无讳、沮渠罗仇
乞伏国仁、乞伏炽磐、乞伏暮末
类似的名字还有一连串
随后,鲜卑族的拓跋氏
在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后
开始推行汉化政策
北魏孝文帝带头改姓元
许多胡人姓氏都并入了汉姓
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贺赖氏,后改为贺氏……
——《魏书》
于是
历史的画风由酷炫渐复正常
不过仍有一些胡姓
原汁原味地融入了汉姓朋友圈
比如独孤、慕容、宇文
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
直接促成了隋唐时代的绝代风华
唐朝皇室的祖先姓名就透露了这一点
比如,李渊的爷爷李虎
作为北魏重臣,鲜卑名叫大野虎
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粱、陈,三曰(西)魏、周。
——陈寅恪
文艺武侠流
在歪果仁看来
中国人人都会武功,解释就是谦虚
而在现代人看来
凡是古装的时代
都是武侠的世界,解释就是掩饰
证据之一就是
古代那些“侠里侠气”的名字
早在商周之际
许多人名就相当文艺武侠流
比如“文王四友”中的散宜生、南宫适
以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之属咸至,是为四臣。
——《帝王世纪》
到了春秋时期
孔门七十二贤中也有一位南宫适
《孔子家语》称他
“世清不废,世浊不洿”
有种翩翩浊世佳公子的既视感
孔子的另一名弟子
澹台灭明
听起来就像孔子的李元芳+展昭
梁羽生在《萍踪侠影录》中
直接让男二号用了这个名字
《萍踪侠影录》中的澹台灭明
汉代时
最武侠风的名字当数东方朔
但武侠风中最拽的名字
则首推大学者五鹿充宗
见到此名,有没有惊为天人之感?
而到了空前自信的唐朝
取名界更是文艺十足
金庸风格有令狐楚、长孙无忌
古龙风格有皇甫嵩、上官婉儿
名字排在一起就能脑补一出武侠剧
茹萍饰演的上官婉儿
最后,小缸忍不住说一句
在取名方面,求新求异无可厚非
比如柳如是、湛若水
或者陆侃如、冯沅君
都是既有出处又有新意的好名字
但一味求偏求怪
取名时突然“中二”就不应该了
毕竟,父母取名一时爽
孩子却可能一生面临
“说出吾名,吓汝一跳”的尴尬
……
《新三国》中零陵上将邢道荣的经典台词梗
之前,我写了湛江民间信奉的康公(又称康皇、康王、康元帅)和华光大帝的来历,很多网友要求我写一下“白马公”。虽然白马公算是湛江的主要神仙,但很多村庄都有供奉他,或是建有白马庙。这位神仙在历史上是否有其人呢?他又是什么来历呢?主要的说法有两种。
湛江雷州雷城的白马庙
第一种来自清代雷州知府张赓云的《灵冈白马庙记》:“白马神姓董,讳晋,东晋时人……世居江西分宁,分宁者即今之武宁县也。兄弟三人,神居季,当时或称为董三,业冶为生……后师许旌阳学道,斩蛟立功,遂为旌阳部将,宋时封为白马忠义王……“接下来,他点出雷州半岛祭祀白马神的原因——”雷郡三面环海,海滨多怪,昔时或为蛟螭所窟穴,神于此必有大功德于民。故至今享祀不忒……”
这段古文我解释下——白马神姓董,名晋,是东晋(公元317年-420年)人,祖上世代居住在江西武宁县,有兄弟三人,以打铁为生。后来跟着许逊学道。
许逊是何许人?他祖籍河南,出生于江西南昌,曾经当过旌阳县的县令,但由于他不慕名利,弃官东归,修道炼丹于西山,着书立说,创立"太上灵宝净明法",成为了道教净明派祖师,尊称"许天师、许真君",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许逊的信仰从唐朝开始,在道教盛行的宋朝更加得到推崇。宋真宗将西山游帷观升格为玉隆宫。宋徽宗时上尊号为"神功妙济真君",南宋时,许逊神府、神坛、神庙,更是不计其数。湛江农村的道教盛行与祖先大多是南宋移民的关系很大。
话归正传,董晋三兄弟向许逊学道后,发生一件大事。这件事在《灵冈白马庙记》中只有四个字”斩蛟立功“,但在江西的《武宁县志》记录得比较详细:当许逊师徒云游至古艾地(即今武宁、修水、永修一带)时,见洪水漫天,白浪滔滔,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掐指一算,才知修河孽蛟兴妖作怪,残害百姓。于是许逊决心斩蛟除害,命徒弟董晋兄弟铸造龙泉宝剑。
董氏三兄弟以打铁为生,自然是铸剑高手。不久宝剑铸成后,许逊循河而上,在修河发源之处黄龙山发现蛟龙,双方大战,打得精彩无比,难解难分,许逊一直追赶,蛟龙边战边逃,直追至南昌西边,终于将蛟龙擒住,锁于古井中。因此,许逊被百姓奉为“江西福主”。后来,宋朝皇帝御封许逊为“神功妙济真君”,董晋三兄弟被封为“白马忠义王”。
而白马公又是怎样在雷州成为民间供奉的大神之一呢?雷州知府张康云是这样说的:雷郡三面环海,海滨地段经常出现怪害,当地民众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白马神遨游到雷地,以救灾除害为要务,施展法力帮助百姓诛灭怪害,当地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为了感谢白马神的功劳,纪念他为雷州所做的好事,当地民众遂尊他为神,并建立庙宇世世代代祀奉他。
雷州杨家镇灵岗庙关于白马大王的碑文
这里还记载了一个”白马公显灵“的故事——清代康熙间年,北坡村(现属遂溪)有一个算命为生的人叫吴绍亶,因宅基地问题,被坏人绑架在青桐深山。吴绍亶生命垂危之际,呼喊白马公营救。白马公快速反应,降童(神灵附身的少年)向北坡村吴氏兄弟呼救告急,吴氏兄弟神速赶到青桐,已是黑夜时分,找不到进山的路,只好站在山脚祈求白马公引道。忽然,天际有五彩神灯闪烁引道,吴氏兄弟得以顺利入山,吴绍亶这才获救。
据说类似的”白马公显灵“的故事还有很多,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但说明了雷州半岛民间对”白马公“的信奉历时已久,并深入民心。
在传说中,白马公铸剑除掉的蛟龙其实是一条大乌蛇,所以有白马公神像的地方,一般同时有乌王公(又称乌蛇公、乌龙大王)。为什么这样做?老人说,因为乌王公有呼风唤雨的神能,为防乌王公来寻仇报复,所以神祭时也为其分一杯羹,以保地方风调雨顺。关于乌王公的来历,可能各村的说法不一致,大家可补充。
虽然雷州知府张赓云《灵冈白马庙记》对白马公的来历做了一个结论,但我并不太认可他的说法。因为湛江地区大部分人是福建移民,特别是南宋末年为逃避元军追杀时,迁徙过来的民众很多。而福建民间也有一个影响很大的白马信仰,称之为”白马王“,这就是第二个传说——
白马王是南宋时期福建道教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神仙,又称白马三郎。据宋梁克家编撰的《三山志》记载,汉武帝时期有一个闽越王,他的第三个儿子非常勇猛,将一条长三丈的大鳝射杀而死,这个地方后人就叫”鳝溪“,后改名为”善溪“(现位于福建宁德市屏南县东部)。为感谢白马三郎,就建了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庙来纪念他。这个庙名是不是有点奇怪?那是皇帝对白马三郎的封号。在北宋和南宋,白马三郎多次被授予为“冲济”、“广应”、“灵显”、”永宁“、“孚佑王”等封号。
福建版”白马大王“神像
后来,这个故事在明弘治年间黄仲昭的《八闽通志》、王应山编撰的《闽都记》、清代林枫编撰《榕城考古略》的记载中继续发扬光大,白马三郎不仅有名有姓,威名远扬,还增加了豹害、鳝害和白马三郎除害牺牲的情节,使英雄形象更生动丰满。同时,将白马三郎的名号来历再改为"军中号为白马三郎",以显示其英武。
清乾隆年间曾有戏剧《白马尊王》,剧情虽然是描述白马三郎鳝溪射鳝故事,但鳝鱼精却成了龙王之女石善公主的化身,与白马三郎有前世姻缘,在搏斗中同归于尽后,成为神仙眷侣,三郎被封为白马尊王,石善公主被封为英德夫人。因此,白马三郎又有"白马尊王"的称号,以后许多供祀白马三郎的庙宇就称为白马尊王庙,有的庙宇还配祀了尊王夫人神灵。
其后,福州民间又增加白马三郎的随从柳、何、王、邓、陈五大元帅、十八家将等同时遇难和遗物漂流成为神媒等情节。
这个传说与前面提到的”董晋铸剑斩蛟“有类似之处:第一,都是杀掉一条巨蛇状的怪物,为民除害;第二,董晋排行第三,白马三郎也是排行第三;第三,两者都是道教中的人神之一。这两个传说,一个来自福建,一个来自江西。江西与福建相邻,武夷山分跨两省,杀蛟都是在山中,这两个故事是不是同一个传说的演变呢?不排除有这个可能。
关于”三圣“,福建这边也有不同的说法。一些庙宇请走五大元帅中的柳、邓两位威灵显应的元帅为主神或配祀神,或是加上其结拜兄弟的康懿王、巡山王与白马公一起被称为”三圣王“。湛江地区则有网友说,白马大王名叫董晋是进士、秀才、巡俭三合一,故称”三圣“。这个说法与《灵冈白马庙记》差别太大,估计是民间的演绎。
湛江及周边地区有多个”白马公“神像及白马庙,我觉得鉴定以上两个来历最重要的是看封号,如果有”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这些字样的,必然是来自福建的”白马三郎“。这个封号我真的眼熟,但由于神像不能细看,也不方便拍近照,所以没拍下来,大家可以去村里的神庙看一下是否有这个封号。如果在神庙中,白马公与柳、邓等几位元帅一起,那更是福建的来源了。
福建白马大王游神
而第一个传说,虽然有知府撰文,但我觉得存在着一些硬伤。董晋只是一个铸剑人,且是三兄弟之一,千辛万苦斩蛟龙的是师傅许逊,他的功劳最多只占小部分,为何要单独为他建庙纪念?说不过去。且湛江的白马公有一种封号是”境(郡)主敕赐白马灵岗三圣大王“,这个封号感觉不太正式,一般来说境主是指掌管某区域土地的神灵,有可能是民间自拟的。而朝廷的封号选字文雅脱俗,而且是多个封号累积而成,福建白马王的封号”冲济广应灵显孚佑王“就比较可信。在古代,没有皇帝的敕封,民间的人神信仰是不可能盛行的。
更重要的是,第一个传说,除了《武宁县志》和《灵冈白马庙记》外,找不到更多的来源,影响力比较小。而福建白马大王的传说有多个文献记载,随着地方史志和民间传说不断创造,内容不断丰富,信仰系统不断扩大,影响遍及福州地区城乡各地,并随着移民播迁到粤东、粤西、广西沿海、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分析以上原因,加之从族谱来看,由于湛江大多数人的祖先来自福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更倾向于第二个传说。这个源自福建的传说,也印证了族谱的记录,印证了我们祖先来自福建的这一史实。不过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这两个传说本身就是来源于同一件事。
福州白马王文化研究会在进行祭祀
由于民间的传说历时太久,总会产生不同的说法,孰真孰假就很难说了。纵横哥今天也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是最准确的,希望抛砖引玉得到大家的补充,把湛江这个民间信仰的口述历史完善一下。你们是怎么看待”白马公“的来历的?你们村有什么传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补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