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八字命理

项羽是哪个朝代的(刘邦和项羽是哪个朝代的)

时间:2024-07-26 01:05:46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互联网
项羽是哪个朝代的(刘邦和项羽是哪个朝代的)

本文目录一览:

世人都称赞项羽,其实,项羽才是历史的罪人

嬴政一统江山后,为了增加秦统的合法性,控制百姓的思想,下旨烧毁了除《秦记》之外的思想著作。在当时,不论是普通人家收藏的诗书,还是诸子百家的著作,均在一夕之间毁于一旦。

最近听说一种说法,那就是嬴政烧毁了除秦典之外的天下书籍。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漏洞的。以嬴政的文韬武略,他肯定懂得“知己知彼”的道理,所以他不可能烧光普天下所有书籍,只是有选择性地烧毁了妨碍秦统的书籍。

我们知道,先秦时期的古籍,通常被篆刻在竹简上,这种书籍极难复刻。也就是说,很多孤本古籍倘若烧毁了,将失传于世。

所以,嬴政在烧毁书籍之前,一定经过了仔细的斟酌。最后,经他仔细筛选后,挑出了一些妨碍大秦统治的思想著作,将它们付之一炬。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细节我们需要注意。在嬴政决定焚书时,丞相李斯提了一个建议,内容如下:

“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从这里就能看出,嬴政此举的初衷是为了防止老百姓妄谈政事。在后来的朝代里,也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统治者的目的是什么?

控制百姓的思想,但却不是封闭百姓的思想。说白了,就是想诱导百姓服从王朝统治而已。

在这段话里,有四个字比较关键,“以古非今”。从东周历史来看,各诸侯国对秦国政治颇有微词,所以在诸国史料中无不对秦国大加抹黑。

嬴政认为,若老百姓阅读了这些知识,后脑必会长反骨。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嬴政干脆“一刀切”,规定《秦记》为正史,其他国家的史料均属歪理邪说。

例如:农业、医疗、占卜等技术书籍(在当时占卜同样属于一门技术),并不在焚毁之列。至于法令类的书籍,虽然遭到了焚毁,但老百姓若想获取相关知识,可以请教当地的官吏。

况且,嬴政烧书,并不是把所有书籍全部烧光。哪怕是禁书,亦留有备份。正所谓“知识就是力量”,虽然在秦朝时期还没有培根的这句名言,但这个道理英明神武的嬴政肯定知道。

那么,这些留存下来的“禁书”究竟被收藏在哪里?在秦朝覆灭后它们又去向何方了呢?

按照当时的时局来看,唯一能收藏这些古籍的地方,恐怕只有嬴政的老窝——秦宫了。项羽进入关中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夺宝焚宫。在这场大火中,估计这些珍贵的书简也都化为飞灰,给大秦王朝做了陪葬品。

在清朝刘大魁的《焚书辩》中,这位明白人终于为嬴政脱了罪。在这篇文章中,刘先生指出,烧书这件事与嬴政李斯没什么关系,过错全在项羽。其次,在《史记》中,司马迁先生也说焚书这件事项羽也有过错。

诚然,其实秦始皇的行为充其量算作“禁书”,但项羽可真是一把火将那些仅存的孤本全都烧干净了。

后世普遍认为,嬴政焚书之举贻害万年,让无数精神瑰宝毁于一旦。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嬴政之前,不少诸侯都曾干过类似的事,比起嬴政的焚书之举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世人皆知,东周时期周礼废弛,那么,周礼是如何废弛的呢?

史料中称:“春秋战国诸侯恶周礼害己,而皆去典籍。”由此可见,各国诸侯在由“侯”变成“王”时,都曾干过毁书这种缺德事。

其实,就算这些竹简没被烧掉,能留存到现代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古代的保存技术比较落后,根本没有技术能保护这些竹简。

例如《艺文志》收录了六百多部古书。然而,这六百多本古书如今仅存一百五十种,而且大多残缺不全。那些遗失的古籍,并未被人为损毁,而是因无法保存而磨损而坏的。

平心而论,在古籍保护这方面,嬴政已经做得不错了。至少他像其他诸侯一样封禁“禁书”后,将这些“禁书”制作了复刻版,留存在皇宫中。

时至今日,嬴政留存古籍孤本这件事仍鲜为人知。可怜的老嬴,背了这么多年黑锅。

参考资料:

【《秦记》、《艺文志》、《焚书辩》】

乌江自刎的项羽,为什么会被评为千古无二,他究竟有哪些成绩?

自古时势造英雄,在不同的朝代总有一些名声大噪的历史人物出现。在秦王朝没落之后,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不断。因此也产生了大量的英雄人物。

项羽就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一位名流千古的英雄人物。项羽是秦朝晚期的知名武将,长相十分的英俊且身材比较魁梧。在当时可以算是集美貌与勇武于一身的典范。

清朝的知名学者李晚芳曾经给予他“羽之勇武,千古无二”的评价。那么,项羽到底为何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原因竟是他有三个第一的世界纪录,并且这几个记录至今无人能够超越。

一、 西楚霸王

项羽出身于贵族家庭,他的祖父项燕是秦朝末年的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项羽自小就接受了极其良好的教育。儿时的项羽天资比较一般,无论在学文还是习武的各个方面都开窍的比较晚。

但是骨子里高傲的贵族血统,却让他对秦朝的统治十分的反感,因此反秦的信念便早早地在心底生根发芽。这种反叛的心里终于在秦二世的下得到了实践的发挥。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项羽就参与到了其中。

并且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后期,担任了起义军的主要领导人。后来在与秦军的战斗中取得了多次的胜利,最终杀死了秦王子婴,结束了秦朝的。项羽因此被分封为西楚霸王,后来由于汉王刘邦势力扩大与其进行权利争斗。可以说项羽的一生是戎马辉煌的。

二、 楚汉之争

项羽前期的军事行动都是与秦王朝的斗争,在与秦王朝的战斗过程中项羽一方面不断扩大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另一方面也在群众中激烈了大量的威望。是当时呼声比较高的诸侯王之一,很有希望再次一统江山成为新朝代的统治者。

可是这个时候另一股农民起义势力逐渐的强大,似乎有了与之抗衡的实力。这一股实力就是刘邦所带领的农民起义部队。最早,刘邦只是一个不成器的小人物。后来还曾投靠过项羽一起参加反秦的战争。

可是在后来的南征北战中,刘邦也逐渐积累了大量的人气。起初项羽并没有把这个小角色放在眼里,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项羽似乎感觉到了苗头的不对。当项羽设下鸿门宴想要铲除刘邦的时候,却被刘邦这个滑头跑掉了。

从此项羽所代表的楚国势力与刘邦所代表的汉国势力,便开始了各种争斗。项羽凭借早年间的军事积累,加上正统的家族光环,很快地对其他的诸侯王进行了铲除。而此时的刘邦却韬光养晦,偷偷地侵占着地盘发展着自己的势力。

平定完其他诸侯的项羽,转头要铲除刘邦。可是这个时候的刘邦的势力已经发展到可以与他抗衡地步。在泗水之战中刘邦趁着项羽不在军中对其后部发起偷袭并取得成功。

项羽在外征战,身受重伤加上被偷袭导致粮草补给跟不上。所以只好与刘邦在鸿沟附近签下了和解的盟约,在地盘上以鸿沟为界限。各自统治两边的地盘。

可是卑鄙的刘邦却单方面地撕毁了合约。想要趁着项羽虚弱的时候一举击溃项羽,从而取得绝对的统治权。刘邦一路追击项羽,项羽被困在该下。该下虽然易守难攻但是城内粮草稀缺,刘邦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想要让项羽弃城投降。

可是骨子里倔强的项羽拒绝投降,带领手下突破刘邦大军的围攻逃出了城下。但是此时的项羽已经是穷途末路,在逃亡过程中又迷了路,最终被刘邦追到了乌江边自刎而亡。从此楚汉之争便结束了。

三、 千古无二楚霸王龙

项羽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的灿烂的一生。项羽作为一个传统贵族为人行事是十分的光明磊落的。虽然最终被刘邦打败,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邦有些胜之不武。

所以后人在评判项羽的时候都称他为一代枭雄。这样一个勇猛的人可以说是千古无二的存在,并且他的人生中有三个第一直到现在仍无人能够超越。

项羽年幼成名,二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几十万的大军攻破秦朝的都城,斩杀秦王朝的末代皇帝。这种气魄至今也鲜有人能够与之匹敌。这就是他的第一个历史第一。

虽然古书上常常评论项羽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实际上他能够带领一帮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且很多都是秦朝的罪犯的人,最终打败秦朝的大军。可见项羽并不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更何况他的祖上也是将帅满门,怎么会对带兵谋略一窍不通呢?

他第二个世界第一就是他个人比较勇猛,机会在短暂的人生中没有吃过败仗。项羽从出山以来经历了大大小小七十多场战争,并且胜多败少。如果单从战争数量上说他是历史第一人,难免有些牵强。但要是知道了他所面临的敌人是什么水平就不会这么说了。

秦末农民起义的时候他的对手是秦朝著名的上将军章邯。秦朝虽然当时已经走向衰退,可是毕竟还是有些硬实力的存在的。章邯作为秦朝军事力量的支柱,战斗力更是不容小觑。但项羽却能率领一群百姓打得他丢盔弃甲,可见战斗力多么的强悍。

后来项羽与刘邦争夺权力,项羽的对手变成了“兵家四圣”之一的韩信。光听这名号就知道韩信是一位多么精通战争的军事家,此时的项羽虽然也已经元气不足。但也能与之打得有来有回,项羽的硬实力是不容小觑的。

他第三个世界第一就是他宁死不屈的精神是世界第一。当项羽被刘邦追至乌江,原本可以听从亭长的建议退守江东等到东山再起。可项羽的贵族气节不允许他没有颜面地回到江东父老身边。最终,在顽强抵抗后,宁可自尽也不愿被俘,可见项羽的气节多么的高傲。

四、 总结

项羽作为秦王朝末期的起义军首领,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与个人声望,率领着普通民众,以一己之力将腐朽的秦王朝击败。可见项羽的实力是多么的强悍。

即便是在最后败给刘邦,他也是毫无退让之意。对待追军更是保持住了自己的气节,宁可在战场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也不愿意仓皇而逃狼狈地保存自己。当知道自己已经没有生还的希望之时,他果断地选择自刎的结局。也是相当的令人敬佩!

巨鹿之战,项羽仅24岁一战成名,西楚霸王如何拥有分封天下的权柄

导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文人杨慎的一阕词,虽然仅是短短的60个字却道尽了悠悠华夏千古英雄的慷慨悲壮,荡气回肠。既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式的一代帝王,也有卫青霍去病岳飞戚继光一样的千古名将。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们们没有办法辩驳,但不变的是这些人在属于他们的那个时代是最闪亮的星光。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一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是一场决定一个帝国命运的战争,同时也是一位英雄强势崛起的开始。这场战争就是发生在秦末的巨鹿之战。这场战争的双方一方来自秦王朝的王牌军队—抵御北方匈奴的王牌主力军,由王离(王翦的孙子)挂帅,而另一方就是日后的西楚霸王项羽领军。当然这场战争最后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王离全军覆没,而项羽也正是凭借这一场重大的胜利成为在那个年代的霸王。接下来就给大家分享一下这场战争的始末。

大战前夕

秦朝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二世而亡。无论后世是如何评价始皇帝,是功在千秋还是暴虐残忍大兴土木。但是有一点却是无可辩驳的最大的功绩,那就是自此中国有了一个思想,并且已经实践过的那就是“大一统”的思想,这种思想历经变乱动荡一直延续至今。秦二世而亡也许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的结论一样,“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回归巨鹿之战的主题,秦末那位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陈胜与吴广在大泽乡(安徽省宿州市)率先对大秦帝国发难,建都于陈县(河南淮阳),国号为张楚。战争的初期农民军一路高歌猛进,但是骄兵必败放在这里也是无比的恰当。随着一支由周文带领的起义军被秦将章邯打败;而另一支由吴广带领的起义军在久攻荥阳(李斯之子李由镇守,今河南郑州下辖县级市)不下的情况下被部下杀死。原来的六国贵族各自占据自己的地盘,谁也不去支援起义军。就这样这一场中国历史上第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历史6个月之久后就失败了。陈胜在章邯的追击中被车夫杀死。

大泽乡起义失败了,但是此时的大秦王朝却是已经烽烟四起摇摇欲坠呈大厦将倾之势。整个大秦帝国很多地方都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如赵、齐、燕、魏、楚等地方都有人自立为王。此时秦国如果内部稳定的话再加上章邯与王离两位将军或许还有回天之力。但是没有假如,秦二世就是如此的不争气。

秦朝大乱我们再说巨鹿之战的另一个主角项羽,项羽跟着叔父项梁起兵,项梁文韬武略,人缘很好他联合六国贵族同时找到楚国贵族熊心(当时牧羊为生)立为楚王。很快项梁就聚集了一大批足以跟秦国抗衡的力量,目标就是推翻秦国的。此时的项梁大权在握,而楚王仅是一个傀儡。因为毕竟项家先辈都是楚国的名将,而项梁要起义没有什么比复国更好的理由。项梁的才能也确实厉害,带领六国贵族以及十几路诸侯的军队,先后两次击败章邯。同时项羽和刘邦也是大败想要去救援章邯的秦军三川郡守李由。

此时的项梁有点大意了觉得秦军也不过如此,但是对手章邯却在项梁大意之际一袭成功,定陶这一站楚国损失大量将领几乎被一锅端了。这时候章邯的判断失误了他以为项梁一死其他人都不成气候了,于是就跨过黄河与王离共同攻打赵国赵王歇。赵王歇就这样跑进了巨鹿城,坚守不出的同时紧急向其他诸国求助。

项梁死后,熊心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了自己的班底想要摆脱傀儡的身份。选宋义担任三军的统帅,但是宋义竟然想坐山观虎斗名为去救援但是去没有实际的行动。于是项羽在一气之下兵变,将宋义斩杀在账内。项羽夺回了叔父项梁的权柄,楚刚收回的兵权就这样被夺走了,无奈之下只好授命于项羽。至此项羽成了统领六国贵族以及十几路诸侯的主帅。

章邯与王离原本的算计非常的巧妙,他们各有分工。王离率领20万驱逐匈奴的秦国王牌主力军围困巨鹿,而章邯同样率领20万精锐的秦国精锐一方面保证王离的粮草供给另外一方面如果有人增员巨鹿赵王歇的话。他可以随时调集大军增员王离。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围点打援。但是这一次他们注定失败了,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以后的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一战成名

项羽掌权后迅速做出了救援的反应,先是派遣英布与蒲将军率领2万楚军断了王离的粮草,接着项羽亲自挂帅带领剩下的3万楚军以及号称几十万人的5国联军直接杀向围困巨鹿的王离部队。楚军士兵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人人都惊恐不已。据说看到楚军如此勇猛,其他贵族的部队都忘记参战了。这场战争项羽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的秦军将士有被杀的,也有逃走的,围困巨鹿的秦军就这样瓦解了。项羽以不足5万人的兵马大破王离主力击退章邯的救援。从此项羽成了真正被各诸侯国不敢仰视的人。我想说任何的阴谋诡计在绝对的力量面前都会不堪一击,章邯和王离的落败就是压死秦帝国的最后一棵稻草。

这场战役的后续

经过这场战役,项羽成为一个真正的起义领袖为天下人共知;刘邦带领一帮人在项羽牵制秦军主力的空档偷偷占领了咸阳擒拿了秦王子婴;章邯带领20万秦军主力向项羽投降,章邯被封为雍王,但是20万秦军降将却被项羽坑杀。经此一役秦国自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至公元前207年刘邦占领咸阳500多年彻底灭国。

历史争议

巨鹿之战是项羽带领楚军打的还是诸侯联军都参与其中了?

项羽坑杀降兵是不是真的发生了?

章邯带领的20万秦军是骊山役奴,还是王离北逐匈奴的主力?

成语知识

以下成语都出自上文描述的这段时间发生的故事:

篝火狐鸣: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

揭竿而起:语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引汉·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后形成成语“揭竿而起”,指平民武装暴动。

破釜沉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作壁上观:当楚军进攻秦军的时候,各路诸侯军仍闭门不出,只是从营垒上观望(《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及至看到楚军大破秦军,各路诸侯军无不胆寒,皆拜伏项羽。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将皆属项羽。

欢迎大家关注“观复正秋”喜欢的朋友不要忘记转发点赞哦。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都为项羽写过诗,谁最高明?

公元前202年,30岁的西楚霸王项羽在垓下之战中被刘邦数十万大军击败,杀出重围后来到乌江边的乌江亭。这时候,项羽尚有机会乘船渡过乌江,躲避过刘邦军队的追杀。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项羽大笑“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自刎而死。

项羽为自己未竟的霸业,画上了一个句号……

千年来,项羽虽然早已不在世上了,可他的传奇故事还在一代代流传下去。无数文人骚客为项羽写诗作赋。其中,有代表性的分别是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所写的三首诗。他们站在各自的立场,对项羽进行了评价。他们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谁最高明?

杜牧:《题乌江亭》

844年,42岁的诗人杜牧由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刺史调任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刺史。赴任途中,杜牧经过安徽省和县乌江边的乌江亭,停下来休息了一阵。

我们想,杜牧一定想起了1000年前的项羽,不禁诗意大发,挥毫写了一首《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杜牧看来,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真正的男儿,就应该忍辱负重。江东子弟人才济济,俊杰辈出。如果项羽回到江东后重整旗鼓,也许还能够卷土重来……

在诗中,杜牧针对项羽的“天亡我,非战之罪”“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等观点,进行了委婉的批评,指出项羽缺乏大将气度,胸襟不够宽广,又替他负气自刎而感到惋惜,认为成败在于人为,在遭遇失败时,应该具有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显而易见,杜牧的侧重点在于批评项羽不过江东的行为。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200多年又过去了。1054年秋天,乌江亭又来了一位诗人:王安石。

王安石是抚州临川(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1042年,22岁的王安石考中进士后,放弃了在朝廷当官的机会,主动到地方基层去磨练,锻炼自己的基层治理能力。从1051年到1054年,王安石当了4年舒州通判。期间他的政绩非常显著,得到了宰相文彦博和副宰相欧阳修的推荐,进京述职。就在进京述职途中,王安石经过乌江亭,想起了杜牧的诗《题乌江亭》。

对于杜牧的议论,王安石持不同看法,因而挥笔写了一首《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题目中的“叠”字,是在向读者表明,我就是针对杜牧的诗歌而来的。

王安石说,项羽率领部队打了很多次仗,部队疲劳不堪、士气低落。江东子弟的确还有不少,可还有谁愿意跟着项羽卷土重来?

众所周知,王安石诗歌文章都写得不错,诗歌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散文创作名列“唐宋八大家”,不过他终究是一名政治家,总是站在政治家的立场来思考问题。因此,当杜牧以一个诗人的气质,在呼吁项羽卷土重来时,王安石泼了一盆冷水:谁愿意跟他来?

王安石这首诗歌的侧重点,是分析楚汉战争中的人心向背,认为项羽的失败是历史必然。

李清照:《夏日绝句》

1129年,沉默许久的乌江亭,迎来了一位女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出身士大夫家庭,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长大后嫁给赵明诚,过了一段安心舒适的生活。然而,1127年“靖康之变”之后,北宋王朝覆灭了,李清照、赵明诚逃到了南方,赵明诚被任命为建康(今南京市)知府。

1129年,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弃城逃跑。两人乘舟经过乌江亭时,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这首诗里,李清照一开始就提出:生时应做人中豪杰,死后要做鬼中英雄。随后指出:现在还有许多人怀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渡江回到江东苟延残喘,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英雄气概。

从表面上看,李清照全诗都在赞颂项羽。实际上,她是在借古讽今,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南方,不思抵抗,也不愿收复失地。

因此,李清照这首诗歌的侧重点既不同于杜牧,也不同于王安石,另辟蹊径,在评论项羽的无数诗歌中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他们的诗歌谁最高明,就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