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赤松亭(赤松亭遗址)

时间:2024-01-02 01:58:59 作者:听梦的风尘女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夏俊青:遗梦赤松亭(散文)

神仙何处望归程?断壁残垣瓦飘零。远眺萧城浮旧梦,夕阳西去赤松亭。赤松亭真的早已日薄西山了,不由让人联想起“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词句。人犹如此,亭何以堪?走近而观,只见赤松亭处在破烂不堪的木棚和杂乱无章的旧房围峙之中,周遭遍布枯黄的野草,这里一丛那儿一簇,在风里瑟瑟发抖。歪斜低矮的灌木上,爬着凌乱的藤蔓,晃晃悠悠,摇摇欲坠。几棵快要脱光叶子的树木,如残兵败将,东倒西歪,无序而略显灰褐色的枝丫,却张牙舞爪、耀武扬威地伸向亭顶残余的瓦片,无形地压迫着支离破碎的赤松亭。亭基不知泡在污泥浊水中多少年了,仿佛能听到传说中的金鸭婆在底下揪鸣呜咽。只有从那斑驳的青砖、黝黑的瓦片和几根光秃却坚忍不腐的檐牙梁木,或能猜测出当年赤松亭的些许秀美风华之外,一切宛如破庙幽魂,惨不忍睹。远远望去,则只见林暗风惊,残烟渺渺,落木无边,凄惶之气、时空之幻若沉若浮。

这就是堪称“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钩心斗角、蜂房水涡”的佛道圣地么?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只能在传说中和历史记载及典籍里,在南县文人雅士卜乾昌、涂光明、涂世辉、彭佑民等人的考究中,去触摸赤松亭久远的仙灵之气和精魄之谜了。

早在远古时期,燕山山脉发生断裂沉落,洞庭湖盆地形成之时,南县已有一些低矮的丘陵,今散布境内的宋田山、太阳山、明山、寄山等,皆为长期剥蚀残留的部分。第四纪初,整个洞庭湖区剧烈沉陷,湖水猛增,县境沦为水域。之后华容隆起处逐渐沉降,加上长江水域改道,洪水携带泥沙南泄,将原属洞庭湖的一部分水域形成了赤沙湖,宋田山、太阳山、明山、寄山等地形成孤岛,位于宋田山的赤沙岛便是因紧靠赤沙湖而得名。直至清咸丰年间藕池江堤溃决,江水南灌,才淤积成洲,有人也认为这是“南洲”之名的由来。而南洲最初淤积之地就是紧依赤沙岛(赤沙城)等高地,形成集镇。再经几十年淤积,南县境地乃见雏形。所以,说赤沙岛是南洲形成的最重要源头也绝不为过。

在久远的年代里,南县境内的赤沙岛等几处高丘,一直有人类的活动。据说赤沙湖的名称最晚可追溯至汉代,三国时王粲就有诗云:“悠悠澹澧水,下会赤沙湖。”赤沙路(现已改名为南华路)就是根据赤沙湖而得名。赤沙湖的中心位置就在南洲,是南县的发祥地。而赤松亭本是一座道观,最晚应该建于清朝。但依据南北朝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的诗词及有关记载,赤松亭应该很早就建成了,只是可能因故损毁而不断被重修重建乃至扩建,直至清代晚期。至于传说赤松亭是随水飘来,乃因上古仙人赤松子神功使然,其年代自然更是遥不可考了。碧水清流,问此亭何处飘来;浮云远渡,叹彼岸几时归化。若是张良随赤松子到此修道,应该早入仙界了吧?

据说,很久以前的赤松亭犹如仙境,四周湖光水色,花木丛生,美不胜收。有堤有桥,有主殿,有洞庭宫、忠烈祠、观音殿、诵经堂、丹房、枕流阁、望秋亭等,仅看主殿亭门两旁的对联——“沧海竟桑田,听社鼓衙箫,此会已成花世界;楼台依水面,看风帆沙鸟,谁人不道古神仙。”便可猜想其精雅秀美,真是如入芝兰,如登春台。

今古对比,着实让人感慨嗟叹:亭台已改世人非,老叶遮颜风劲吹。苦立寒洼无数载,洞庭波浪几时回?生命之道,来于苍茫,归于苍茫。蛟龙未遇,潜于鱼鳖之间。生动的笑消隐于孤独,一种坚贞默默守候在冥冥之中,被褐怀玉,不急不躁,不泣不悲,从未宠辱若惊。和其光、同其尘,大象无形,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这岂不正是“佛”之上乘、“道”之精义么?

然而,我们却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从某种意义来说,赤松亭开启了一扇南县人最现实的寻根问祖、寻经问道的重要窗口,也开启了一扇探究南县起源和发展的方便之门,是我们这片热土在过去与现在的一个联结点,负载着我们人文历史的许多传承和血肉联系,虽然赤松亭已经像一个隐退于历史中的迷梦,并出现了断层。在人类从蛮荒走向繁荣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文明、创造文明、交流文明和推进文明,应该是实现这个过程的必由之道。每个地域或大或小地实践和传承着各种文明,比如神农,比如黄帝,比如诸子百家。因为这些文明是古往今来的人民勇于生存敢于前行的必备信仰和指针,更是灵魂不可或缺的慰藉和依靠。看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地域的自信心、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表现,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看其对待本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态度,是拒绝的,还是接受、传承并开发的。一种文明的衰落,必然意味着许多灵魂的失守和侵蚀。赤松亭便承载着南县这方地域的一种文明,是佛道之精要与景观之秀雅的完美结合,我们有责任将其唤醒、延伸和发扬光大。例如当今的教育,最大的危机首先在于其功利性,其次在于其形式化。我以为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文化遗迹,可以胜过成千上万家长和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化,如德昌公园,如厂窖纪念馆。这也刚好印证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和“道法自然”之理。我梦想着赤松亭也能如此。

赤沙湖消失了,但沱江还在,赤松亭还在,留下的文化遗篇也在。幸运的是,县委、县政府及许多有识之士,高度支持和重视赤松亭的重建工作,旧址周边的房子已开始拆迁。高规格和科学合理且尽量合乎原貌的规划与建设,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发展全域旅游和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镇,更将让赤松亭在道教文化传承和发展上大放异彩。百年孤独之后的赤松亭,终于依稀看到了新的希望和再也不会遗落的梦之华章,也依稀看到了远近文人墨客、修道之士、游客接踵而来,依稀看到了赤松仙子驾祥云翩翩而来……

【上图为重建赤松亭规划鸟瞰全景图,只想知道规划何时可成真?】

作者简介:

夏俊青,湖南南县人。南县文联兼职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先后在《人民日报》《读者》《微型小说选刊》《人生与伴侣》《今日女报》《杂文月刊》《散文百家》《散文诗》《少年文摘报》《中学语文》等全国15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300多篇。后被有关单位调去从事办公室工作,撰写会议报告、调研报告、各类材料和新闻通讯、消息、报告文学等上千万字,在国家、省、市、县多次获奖。

洞庭湖畔赤松亭:湖南最早的水上道观

作者: 谢耘

在洞庭湖西端,有一个湖名叫赤沙湖。靠近湖北岸有一岗,岗上有一亭,名叫赤松亭。唐朝大诗人刘长卿在任鄂岳转运使时曾停舟登岸,留下《赤沙湖》五言诗一首:“茫茫葭菼外,一望一沾衣,秋水连天阔,涔阳何处归,沙鸥积暮雪,川日动寒辉,楚客来相问,孤舟泊钓矶。” 跟随着古人的足迹,徜徉此地,眼观浩水长亭、飞鸟齐集,令人顿生去国怀乡、孤身退隐之感。

《南县志》记载:“赤松亭,县内最早的古道观,位于今南洲镇东北隅,相传南朝梁简文帝大宝二年(551)建于赤沙湖北滨,故名赤沙亭,又名赤亭宫。后缘张良从赤松子游此之说,演变成赤松亭。明清两代被誉为西湖胜景之一”。据史书记载,赤松亭曾在清嘉庆丙子(1816)、光绪三十二年(1906)、十一年(1922)经过多次修葺,因而香火大旺,得以远近闻名,是湖南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水上道观。

当地资料显示:赤松亭四面环水,象一座仙岛遗落在赤沙湖畔。亭岛有一月形板桥通堤,直达街市。堤曰“紫东堤”,桥曰“达堤桥”。桥外山门上书:“引人入胜”,背面嵌“湖山壮色”字样,古香古色。岛上主殿赤松亭,高出水面二丈余,砖木结构,典雅清逸。殿内塑赤松子卧像一尊,旁立张良,魁伟儒雅有道者风。亭门两旁联曰:“沧海竟桑田,听社鼓衙箫,此会已成花世界;楼台依水面,看风帆沙鸟,谁人不道古神仙。”亭旁四周,回纹栏杆,廊道壁柱,隽句佳联。亭前,古钟对悬,铁鼎峙立,为明崇祯十二年铸造。

公元548年,时任南豫州刺史侯景叛梁,软禁梁武帝萧衍,废杀简文帝萧纲自立为皇。不久,梁将王僧辨、陈霸先等分路进攻侯景。梁湘东王萧绎将镇守江陵的水军胡僧佑、陆法和调援巴陵,侯景命部将任约屯兵白塉阻击。陆法和率千余水军,号称神兵,杀奔赤沙湖而来,并在亭内擒获了任约。对此,《梁书》有这样描述:“简文帝大宝二年,梁湘东王遣将胡僧佑、陆法和擒侯景将任约于赤松亭”。因为这场战役,赤松亭修筑成了赤亭城,并筑有高台训练水军,几与三国吴将鲁肃在岳阳楼训练水军无异。赤亭古城因此又名功毕城,亦谓萧城,从此名留史册。

南县:志愿服务进社区 文明共建暖人心

志愿者在打扫卫生。

红网时刻益阳6月19日讯(通讯员 周洲)6月17日下午,共青团南县委员会组织部分团员、青年志愿者,走进赤松亭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对街道进行环境卫生清理、关爱留守老人等,扎实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为创建文明城市加油助力,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文明创建活动中来,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在活动中,青年志愿者们拿着扫帚、铲子等劳动工具深入社区街道、西河街市场等地开展环境整治活动,充分发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精神,沿着道路两边进行清洁、清扫、整理、整顿,做到不留一个死角。同时向过往群众和门店经营者宣传了对于创建文明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使创建文明城市的气氛日益浓厚。

“那里贴着几张小广告,影响文明创建形象,我们一起去除掉它。”青年志愿者申丽萍和同伴穿着红马甲,看到篾货街的电线杆上有几张小广告,立即招呼同伴带着工具去将它们铲个干净。“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帮助了别人,提升了自身,也快乐了自己。”赤松亭社区青年志愿者陈龙道出了他的心声。

近年来,共青团南县委员会把志愿服务作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动员广大青少年践行“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志愿服务基层网络日趋完善。下一步,共青团南县委员会将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开展,引导广大群众以及青少年积极参与创建,为南县深化创建文明城市担当南县青年责任、贡献南县青年力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