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生赵萱 科技日报实习记者 张佳欣整理
1
青蒿素每年“拯救2亿人口”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之一:屠呦呦
图为官网公布的获奖者介绍
1972年,受中国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成功提取出治疗恶性疟疾的青蒿素,被誉为“拯救2亿人口”的重大发现。
青蒿素已被广泛用于疟疾肆虐地区。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2
史上第一张X光照片拍了一只手
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奖人:威廉·康拉德·伦琴
图片来源:中国科技网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在家中实验时发现了X射线,他借妻子的手拍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X光片,为开创医疗影像技术铺平了道路。
1896年,X线便应用于临床医学,第一次在伦敦一妇女手中的软组织中取出了一根缝针。今天,X射线诊断结果可显示更清晰的细节。在现代数字技术的帮助下,X射线诊断还能提供人体内部三维图像。
3
合成氨让人类摆脱天然氮肥的局限
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弗里茨·哈伯
19世纪以前,农业所需氮肥主要来自有机物副产品,如粪类、种子饼及绿肥。如能将空气中丰富的氮固定下来并转化为可被利用的形式,粮食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缓解。
弗里茨·哈伯是从事合成氨的工艺条件试验和理论研究的化学家之一。1909年,哈伯率先从空气中制造出氨,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
4
胰岛素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曙光
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弗雷德里克·班廷、约翰·麦克劳德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二十世纪之前,糖尿病被看做不治之症。
1922年夏天,班廷与麦克劳德从狗的体内分离出消耗糖所需的活性物质,并把这种物质注入一条患有糖尿病、濒临死亡的狗,这条狗的病情很快就出现了好转。这种物质正是胰岛素。
5
青霉素让人类不再恐惧细菌感染
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亚历山大·弗莱明、恩斯特·伯利斯·钱恩、霍华德·弗洛里
曾经,人类对细菌感染束手无策,无数人因此丧命。直到青霉素被发现,人类才开始逐渐脱离被细菌感染支配的恐惧,平均寿命得以显著延长。在他们共同努力下,青霉素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造福人类。
6
锂电池:创造可充电的绿色新世界
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约翰·古迪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吉野彰
他们的研究使锂电池体积更小、容积更大、使用方式更稳定,实现了商业化,开启了电子设备便携化进程。
1991年,索尼制作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锂电池,从此手机、照相机、手持摄像机乃至电动汽车等领域步入了便携式新能源时代。
7
常温常压催化出便捷廉价塑料
1963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卡尔·齐格勒、居里奥·纳塔
20世纪50年代,德国化学家卡尔·齐格勒合成了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并将其用于聚乙烯的生产,得到了支链很少的高密度聚乙烯。意大利化学家居里奥·纳塔将这一催化剂用于聚丙烯生产,得到了高聚合度、高规整度的聚丙烯。
齐格勒—纳塔催化剂的出现使得很多塑料的生产不再需要高压,减少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对产物结构与性质的控制。
8
胃病罪魁祸首竟是幽门螺杆菌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巴里·马歇尔、罗宾·沃伦
以前的学者普遍认为胃酸不可能让细菌存在,也一直未找到治疗胃病的根本方法。两位来自澳洲的科学家罗宾·沃伦和巴里·马歇尔证实,幽门螺杆菌导致了胃炎和胃溃疡。
溃疡病从原先难以治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变成一种短疗程抗生素和抑酸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9
动物饲料因这一方法贮存更久
1945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人: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现如今人们一年四季随时可以买到牛奶、奶酪等奶制品,而在很久之前,由于冬季的饲料短缺,导致奶牛等牲畜的产奶量降低,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1924—1948年,芬兰生物化学家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在赫尔辛基大学研究青贮饲料腐烂的发酵过程。由于发酵产物的乳酸能提高青贮饲料的酸度而终止发酵。基于此原理,他研究出一种AIV法,既可防止腐烂而又不影响其使用和营养价值。
10
试管婴儿助更多家庭尽享天伦
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获奖人:罗伯特·爱德华兹
1978年7月25日,“试管婴儿之父”——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帮助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来到人间。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体外受精。
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这一切都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问世而得到解决,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因此受益。
最近越演越烈的俄乌冲突,给欧洲地缘格局带来了无尽的变数,也让不少国家蠢蠢欲动,开始打起了小算盘。
这其中,野心最大的无疑是最反俄的波兰。
按照环球网的报道,波兰居然打起了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心思,放言说,波兰有权就加里宁格勒归属问题向莫斯科提出声索。
说实话,这让我看不懂了!
真要说声索也是德国人开口,跟波兰的关系是不是有点遥远啊?
面对波兰的悍然举动,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讽刺说: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的,就怎么把它放回去。
这话语,没有让波兰收敛言行,反而说,自己准备和波罗的海国家一起共同封锁加里宁格勒。
这话就更让人看不懂了,难道波兰忘记了历史教训吗?
这历史教训就是,虚伪的欧洲人,曾经不止一次的,让波兰成为历史。
而这虚伪历史,也有典故诠释,那就是哭泣的女大公和讽刺的大帝。
(曾经强大的波兰)
在1772年,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第一次选择分割波兰的时候,为了保证谈判的绝对公平,曾经不止一次说,自己不愿意分割波兰的奥地利女大公,为了能分一杯羹,还是在2月派人参加谈判,以寻求所谓的公平。
随后,在8月5日瓜分条约正式签署后,奥地利女大公玛利亚特蕾莎边哭边哀叹,是不幸的情势逼迫我做出了不愿意且不道德的选择。
听闻消息的腓特烈大帝看见虚伪的玛利亚特蕾莎,不满地说:她边哭边拿,哭得越多则拿得越多。
这段经典的故事,诠释了西方的虚伪,也让所谓的道德,不再是遮羞布,反而是厕纸。
那么,这故事的前因后果为何?
精彩不精彩?
我们继续看!
(波兰骑兵)
一:波兰沉沦16世纪时的波兰,也曾经是欧洲霸主。
在当时的欧洲,控制了今日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大片领土的波兰,是欧洲第三领土大国,配合国内强悍的翼骑兵,欧洲无人敢于小觑波兰的实力。
可是再强悍的实力,也经不住作死啊!
这作死举动,就和今日的欧洲思潮有相似之处。
从17世纪中叶开始,波兰走上衰弱。
经济上,农奴制依旧强势,封建割据日趋严重,国内贵族横行。
这贵族横行,就让国家权力结构分散化,也让波兰在政治上有了一个欧洲所有国家都没有的制度,那就是自由“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制”。
这两个自由,让波兰深受其害!
“自由选王制”的意思是,通过议会选举方式决定国王的人选,就算不是波兰人都可以参加竞选。
这造成了两个直接恶果,第一个是,国王更迭不断,1572年到1795年这223年间,波兰出现了11个国王,这还算正常,一个国王20年,但不正常的是,这11位国王中居然有7个外国人。
这外国人当国王,管理波兰,你说他是以母国利益为重,还是以波兰利益为重?要是来个卧底的,或者搞破坏的,国家还能好吗?
“自由否决权制”就更夸张了,所有的议会决议,但凡议会中有一个人不同意,就不能通过,简言之,所有的议会成员都有一票否决权,这可比五常厉害多了,这样的决策制度,如何能有效率可言?
果不其然,在17世纪中叶起100多年间,波兰召开了55次议会会议,其中有48次没有形成任何决议,通过的只有无伤大雅的小事,任何大事都没办法通过决议,也让国家治理陷入了瘫痪。
一个国家,在一百年间,陷入了沉沦和瘫痪之中,还内部不稳,当然让其他强国起了瓜分的心思啊!
于是,才有了波兰的危局出现。
(衰弱时代)
二:波兰危局当时的波兰身边,有三个不怀好心的邻居。
第一个是普鲁士,当时的西普鲁士尚在波兰领土之中,这状况让普鲁士诉求获得波兰的西普里是领土,将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地区连成一片。
第二个是沙皇俄国,当时的沙皇俄国,名义上是波兰的保护国,可保护这概念解释权在强国不在弱国。
比如今日波兰也被保护了,但真要打起来,我看不见得有人会保护它。
这不,沙皇俄国就起了心思,著名大帝叶卡捷琳娜二世,就准备让他的前情人斯坦尼斯瓦夫成为波兰国王。
为了保证斯坦尼斯瓦夫当选,1764年波兰搞“自由选王“时,叶卡捷琳娜二世还专门派了一支军队去给情人壮声势,顺带送了不少钱给波兰贵族,让他们支持自己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
在女皇看来,只要自己的情人斯坦尼斯瓦夫成了波兰国王,这波兰不就成了自己地盘了吗?
到时候,想咋拿捏就咋拿捏,怕个啥。而且搞定了波兰,有助于帮助沙皇俄国跟奥斯曼帝国争夺黑海出海口,这件事上,沙皇俄国心心念好久了,志在必得。
至于奥地利,则相对安分一点,让他们升腾起争夺波兰领土的因由,是跟普鲁士竞争不得不为,因为这两个兄弟邦国一直此消彼长,如果一方太强了,另一方就会心慌。
这严重的危机,让波兰不少爱国贵族,升腾起了救国心,寻思变革,弄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独立。
只不过,这一切,并没有让瓜分止步,反而促成了瓜分。
(叶卡捷琳娜大帝)
三:瓜分前纵横。前文说过,为了能确保控制波兰,沙皇俄国叶卡捷琳娜大帝除了派军队给斯塔尼斯瓦夫壮声势之外,还起了拉拢列强帮助自己的心思。
因为波兰国王的位置,也有其他列强支持的候选人在窥伺。
这候选人就是上一个波兰国王的萨克森选侯,至于背后的列强,就是法国和奥地利。
一看法国和奥地利跟自己不对盘,选择萨克森,心慌的叶卡捷琳娜大帝找到了普鲁士腓特烈大帝帮忙。
当时的腓特烈大帝也有求于沙皇俄国,只望能通过跟俄国结盟的方式,避免俄国支持奥地利跟普鲁士争夺西里西亚。除了这之外,腓特烈大帝心中也不希望萨克森继续联统波兰立陶宛,成为自己竞争的绊脚石。
大国纵横,还有各自的心思,特别是沙皇俄国对波兰皇位的干涉,让波兰内部贵族不安和不满了。
为了遏制沙皇俄国的野心,抵制沙皇俄国的内部干涉,波兰贵族和主教组成了反俄罗斯联盟:巴尔联盟。
(波兰起义)
随后,这个联盟为了维系波兰的独立,进行了多方努力。
对内,鼓舞波兰人起义,搞改革。
对外,支持跟沙皇俄国有仇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跟俄国开战。
这内外举措,在法国外交官安弗朗索瓦配合下,终于促成了第五次俄土战争。
反对俄罗斯的波兰人和土耳其人,难得地站在了一起,抵抗俄国的进攻。
只是这抵抗,在经过六年征战后,以奥斯曼帝国完败告终,不过那是后话,因为挑起战争,已经分散了沙皇俄国的精力。
那么法国为何要鼓动奥斯曼帝国进攻俄国,除了俄国泰国凶悍之外,也有火中取栗的心思在内。
这就让夹缝中实力不算最强的普鲁士不安了!
为了确保在波兰的利益平衡,腓特烈大帝不顾法国的利益,提议对波兰进行分割,将瓜分波兰提上了议事日程。
至于为何普鲁士可以不看欧洲强国法国的意思,则和当时的法国战略重心不在欧洲有关。
(路易十五)
当时的法国,正处于荒诞的路易十五时代,这个以“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闻名的国王,是著名的不太爱管事的国王。
不光不管国内点事,也不爱管国外的事,并且在1770年圣诞节,将爱管事的陆军大臣艾蒂安弗朗索瓦给解职了。
这就让法国对外干涉陷入了停滞期。
厌倦战争的路易十五,在波兰时局动荡最关键的那半年中,干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将致力于复仇马岛(1770马岛危机法国支持西班牙)干英国人的艾蒂安弄退休。
这休息的几个月,使得唯一能干涉沙皇俄国野心的大国,失去了干涉的机会。
一看法国不管事,奥地利再也坐不住了!
虽然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莎,并不愿意看见普鲁士新教徒和俄罗斯东正教徒决裂,但无人干涉的现状,还有对于普鲁士的担忧,让玛丽亚特蕾莎只能务实的选择,参加瓜分波兰。
理想主义,在现实利益下低头,玛丽亚特蕾莎开始推波助澜。
(玛丽亚特蕾莎)
四:瓜分和所得。失去了法国的遏制,普鲁士和沙皇俄国开始加快谈判的进度,一看两国准备分割波兰,不甘寂寞的奥地利决定在1772年2月正式加入谈判,以确保谈判桌上的绝对公平和自己的利益。
两方会谈商量着来,三方会谈制衡着来。
奥地利的加入,让各方不得不重新划分自己的利益诉求。
互相妥协和互相成全了主题,也让三方有所得有所失。
妥协过后,普鲁士最后也没能获得丹泽港,俄罗斯按照规定撤出了多瑙河公国。奥地利也接受了奥斯曼部分领土被沙皇俄国吞并。
达成妥协的三国,在1772年8月初分头派兵进入了协议规定的波兰领土。
军队的大举进入,让孤立无援的波兰国王,叶卡捷琳娜大帝不安分的情人斯塔尼斯瓦夫绝望了,无奈的他和波兰下议院只能同意了分割条款。
至关重要的第一次分割波兰,就这样在多方博弈后成真了。
这博弈中,有三大强国的野心,有法国的迷糊,有奥斯曼土耳其的勇敢,也有波兰的悲催。
瓜分后。
普鲁士获得瓦尔米亚、波莫瑞省和海尔姆诺省的大部分、马尔博克省,所属总计3.6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58万人口,彻底将东普鲁士与勃兰登堡连成一片不说,失去了出海口的波兰,还必须向普鲁士缴纳大量的海关关税。
土地增加了,税负增加了,波兰80%的对外贸易,受到普鲁士的控制,弄得腓特烈大帝私下欣喜地说:我们是波兰所有作物的主人,控制了波兰的粮食贸易,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饥荒了。
俄罗斯,占领了西德维纳河、德鲁奇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及部分拉脱维亚,9.2万平方公里领土和130万人口。
至于奥地利,那个最反对瓜分波兰的女大公收获最多,克拉科夫省、桑多梅日省南部、加里西亚大部的8.3万平方公里领土和265万人口。
这第一次瓜分,让波兰一共失去了21.1万平方公里领土(30%领土)和400多万人口(三分之一人口)。
(高兴的腓特烈大帝)
五:第二次瓜分。所有事情,第一次都是最难的,需要权衡很多,但有了第一次之后,第二次和第三次就简单得多了。
在第一次瓜分之后不久,波兰人就发起了救国运动,恰好,这个时候法国乱了。
1789年爆发的大革命,让迷惘中的波兰人深受影响,希望收复失地的他们,锐意改革,在1791年通过了著名的《五三宪法》,只望能扭转国家的颓势。
可这场改革运动,却遭遇了邻国,特别是沙皇俄国的仇视。
早就将波兰当作自己地盘的俄国人,毫不犹豫地在1792年挥师十万进攻波兰,一鼓作气占领了华沙。
占领了华沙之后,普鲁士也趁火打劫说,法国大革命正在影响波兰,我们有义务让波兰拨乱反正。
普鲁士军队和沙皇俄队,随即在华沙汇合,一场新的瓜分又一次开始了。
1793年1月23日,俄、普两国在彼得堡签署了瓜分协议。
按照协议规定。
沙皇俄国获得了白俄罗斯、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25万平方公里领土和300万人口。
普鲁士获得了格但斯克市、托伦市、大波兰地区、马佐夫舍部分,面积5.8万平方千米和110万人口。
这一次,后知后觉的奥地利没有分到任何收益。
不过,他们不心急,因为还有下一次!
(波兰革命)
六:波兰灭亡。接连两次的瓜分,让波兰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关键时刻,当有猛士降临波兰,然后,波兰英雄科希丘什科出现了。
他在1794年3月24日这天,领导波兰人民在克拉科夫举行民族起义。
憋屈的波兰人,在科希丘什科领导下,越战越勇,数次战胜沙皇俄国的军队,并在同年4月占领了华沙和维尔塔,建立了革命,颁布了农民解放宣言。
从革命和解放宣言可知,这场起义深受法国大革命影响。
早已戒备大革命的沙皇俄国立马派兵镇压,普鲁士和奥地利也纷纷派遣兵马一起行动。
三国决议将波兰,这个国家彻底从地图上抹去。
这抹去的态度,注定了波兰的命运。
(瓜分波兰)
1795年10月24日三国又一次签署了瓜分条约。
根据条约。
沙皇俄国占领了整个立陶宛、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和西白俄罗斯,收获12万平方公里领土120万人口。
奥地利占领了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小波兰地区和马佐夫舍一部分,收获4.75万平方千米领土50万人口。
普鲁士占领其余西部地区,以及华沙和马佐夫舍余部,5.5万平方千米领土和100万人口。
三次瓜分波兰中。
沙皇俄国是最大赢家,占领了46万平方公里领土,彻底打开了进攻黑海的前进基地。
普鲁士是第二大赢家,占领了14.11万平方公里领土,让领土连成一片。
奥地利获得了12.18万平方公里领土。
三次瓜分过程中,出力最大的就是俄罗斯,这就是今日两国水火不容的历史根源。
至于波兰索要的加里宁格勒,那是割让给普鲁士的领土,也是后来德国的领土,更是1990年德国统一前放弃领土声索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