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儿女双全(儿女双全幸福很简单的经典句子)

时间:2024-01-14 06:33:15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儿女双全

王大强今年80整,按惯例,要在阳历新年前后庆大寿。

女儿住在本城,离老两口不到十分钟的车程;儿子则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外省,虽说是两个相邻的省份,但毕竟也有近五百公里的路程。元旦当天的晚上,儿子一家风尘仆仆抵达,一家人吃过晚饭之后,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他在本城的房子里休息。

儿子的这套房子是王大强和前妻的共同财产,王大强和现在的老伴是二婚。前妻病逝,当时王大强48岁,后来找了现在的老伴,老伴比他小七岁,带着一个女儿。再婚的时候双方说好,各自的婚前财产归各自的孩子,再婚后各自负担自己孩子的主要花销,两人拿出工资的一部分放在一起,当共同财产,工资的剩余部分归各人自由支配,这种半“AA”制的生活方式延续了许多年,没有经济纠葛,彼此之间的关系自然好相处的多。

寿宴在本城一家比较高档的饭店举办,一共两桌,除了王大强一家,还有王大强的近亲,弟弟妹妹,侄女外甥及其家属孩子。宴席规格不低,每桌2888的标准,在当地小城算得上高档级别。席间觥筹交错,气氛和谐而浓烈,女儿送上了多层的寿桃蛋糕和8000元红包,儿媳也不失时机地递上了10000元,祝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王大强的弟弟端着手里的酒杯说:“老哥哥,你看你儿女双全,多有福!弟弟我替你高兴!”说完和王大强碰了一下杯,一饮而尽。王大强已经多年滴酒不沾,但今天也随着众人喝了一杯,此时他脸色已经泛红,黑里透红地渲染着喜色,王大强退休前是一名体育老师,肤色一直不白。后面自有小辈们各自送上贺礼和礼金,祝福之声不断,寿宴在一片喜气洋洋中结束。

儿子和女儿两家人共同随王大强老两口回了家,来饭店之前,王大强已经通知他们宴席之后要开家庭会议。开家庭会议是他们家多年以来的传统,持续至今已经记不清开了多少次,每每家中有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必定召集开会。大家围坐在一起,女婿忙着烧水泡茶,女儿和嫂子寒暄说笑,孙子19,外孙14,哥两个自小关系亲密。一团和气之下,王大强拿出一沓现金,老伴也拿出一沓现金,分别握在手里。王大强开口道:“咱一家人聚在一起,我很高兴。今天开个会,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分钱!”说完,他把手里的钱递给儿子:“这是三万,我存的,你们拿着,恁阿姨也给你妹妹存了三万。”说话间,老伴把手里的钱也送到了女儿手里。女儿接过钱:“伯伯,您和我妈经常照顾我和哥哥,不过我们都这么大了,自己有钱,你们可别不舍得花!”王大强乐呵呵地只是笑,其实分钱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每过几年就会有一次,老两口都有退休金,年龄大了,除了基本的生活开支,也花不了多少,余下的就是存下来给各自的儿女。

接下来自然是皆大欢喜,儿子女儿分别回去休息之后,老两口倚着沙发看电视。王大强突然抓着老伴的手说:“媳妇儿,都说二婚夫妻不一心,你看如今咱一家多幸福,咱俩也一起过了三十年了,儿女双全的,我可是知足!”老伴笑笑地看着王大强,递给他一杯白开水,让他吃了降压药降糖药赶紧去睡觉。

王大强年轻时就是著名的脾气拧,“一根筋”,对待工作和生活都是极有原则,甚至古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看不透事儿”,而后老伴则相反,她思路灵活,不拘泥于世俗,做事情清醒而客观,但两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善良,否则这么多年的重组家庭也不会有如今和谐的局面。她一直坚持不让两个孩子改口喊“爸爸妈妈”,与其让一个称呼禁锢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如尊重现实,让感情自由发展,人与人之间该有的距离不应该去强求拉近。当年,王大强和她因为这个强烈的分歧,多次闹过矛盾,后来随着孩子的长大,王大强也看清楚了老伴这种坚持的好处,自此不再强求。

老伴看得出来王大强今天是真高兴,她默默地看着他吃药,心里有些唏嘘也有些佩服,佩服他这辈子能把别人的孩子当成亲生的一样对待,女儿自不必说,儿子却也不是亲生,当初前妻有重病不能生育,这是他们领养的孩子。

儿女双全:“全”的是自己、“苦”的是女儿,过来人才懂的心酸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我国某些地区,新婚当天铺床时有这样一种讲究,铺床的人不仅要婚姻幸福,还要儿女双全。因为在中国,儿女双全是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

但是,一位女网友在网络上写下了自己的经历,她认为,所谓的儿女双全,“全”的是其他人,苦的却是女儿自己。这种心酸只有过来人才能明白。

这位网友经历了什么?她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原来,网友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四口之家,她是家里最小的,上面还有个哥哥。前阵子她和丈夫吵架了,心情很不好,就想回娘家住几天。

结果,妈妈知道后并没有第一时间安慰她,反倒说让她回来不要忘了给哥哥嫂子和侄子买点东西。

妈妈说的这些话让网友感到十分失落,她表示,自己能理解母亲的想法,平时过年过节自己回娘家都会买很多东西回去。

可是现在自己因为心情不好要回娘家小住,妈妈不仅不安慰她,竟然还要强调这些事情,她感到非常心酸:为什么一定要买了东西才能回娘家?娘家也是她从小长大的地方啊。

在中国,很多女性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甚至还有很多女性的经历比这位网友的还要心酸。

珍爱网曾经针对我国各地区的重男轻女现象进行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16.7%的人认为自己的家庭中出现了杨总的重男轻女现象,还有23.9%的人拒绝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这23.9%的情况估计也不是很乐观,重男轻女的可能性非常大。

虽然近年来,中国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社会距离男女平等的目标还十分遥远,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仍然存在,并且有些地方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我国的农村地区。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还想要儿女双全呢?这些人在生了儿子后为什么还想生女儿?

生女儿的家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被迫生女儿,第二种是主动想生女儿。

在我国,男性对传统的生育观念更加执着,有将近20%的男性认为生孩子是为了传宗接代或是养儿防老,但是秉持相同观念的女性只有12%。

对于那些被迫生女儿的家庭来说,重男轻女的思想都比较严重。在这样的家庭中,家长认为,儿子才是家族财产的继承者,只有儿子才能延续所谓的香火。所以有很多家庭为了生一个儿子就接二连三地生孩子。

有的家庭甚至在生了五六个女孩后还要再生,只为了要一个儿子。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女性命运通常都比较悲惨。在父母眼中,她们是“赔钱货”,以后是别人家的儿媳妇,所以家里的资源也不会落到这些女孩头上。这种事情不仅仅会发生在农村家庭,就连城市中也非常常见。

因为《爸爸去哪儿》而大火的阿拉蕾就曾经在节目中哭诉,自己还有一个弟弟,她出来参加节目就是为了给弟弟赚奶粉钱。

要知道,当时阿拉蕾还不到10岁,这么小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一定离不开父母的耳濡目染。

这样的儿女双全究竟是“双全”还是“一全”?全的是父母,全的是儿子,但是留给这些女孩的永远都只有心酸和一辈子都抹不掉的童年阴影。

第二种情况是那种主要选择要女孩的家庭。虽然这种家庭的父母并不像第一种父母那样重男轻女,但是第二种家庭的父母从本质上来说也没有真正把女儿当成自己的家人,他们普遍认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这些父母在内心深处并不是真的喜欢女孩,而是喜欢“儿女双全”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或是幸福感。除此之外,有些父母更看重的是女儿的细心和可靠。

俗话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其实,对于有些父母来说,生养儿女也是一种投资。

英国三所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相对男性来说,女性更加细心,她们的读心能力要更强一些。

中国人常说,女儿是父母的小棉袄,绝大多数女儿对父母都更加体贴和关心。所以很多父母生女儿只是为了体验这种拥有“小棉袄”的感觉。

就像文章开头网友讲述的一样,或许她的母亲只有在网友买各种礼物回家的时候才会感到开心。她享受的是这种虚荣感,并非真的把女儿当成了自己人。

其实,儿女双全看似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祝愿。但是这背后可能也隐藏着很多令人感到心酸的真相,它体现出了人内心深处最隐秘也不愿意承认的人性。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家有两个娃,儿女双全最幸福?现实很残酷,10年以后见分晓

大家好,我是红红~

家有两个娃,哪种性别组合最幸福?相信大多数家庭都会说,自然是一儿一女。毕竟,在咱中国人的认识里,儿女双全是最幸福的事了。

可是,父母眼中的最幸福组合,作为当事人的孩子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当红红把这个问题发到好友圈时,却收获了一个令人大跌眼镜的答案:儿女双全,不但不幸福,反而很糟心。

家有两个娃,儿女双全最幸福?现实很残酷,10年以后见分晓

红红的闺蜜英子,就来自大家眼中最幸福的儿女双全的家庭,别人看到的场景是这样的:有哥哥保护,班里谁也不敢欺负她;每天上下学,都有哥哥牵着手;调皮捣蛋被教训,哥哥总是背锅侠。

可是,作为当事人的英子却说,小时候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看到的自然都是哥哥的好。但是,等到10年后,才发现父母的偏心简直无所不在,矛盾自然避无可避。

助学贷款之痛

英子只比哥哥小两岁,兄妹俩有两年时间是同时上大学,当时的家庭情况是:家里最多能全款供应一个大学生,这就意味着,兄妹俩总有一个要选助学贷款。

现实情况是:哥哥的大学比较好,在上海,学费也贵,助学贷款很好申请;而英子自己在省城就读,学校也一般,每年的助学贷款都比较难申请下来。

英子想着,父母一定会选择让哥哥去申请贷款,毕竟,哥哥就算贷款也只是两年。实际情况却是:父母毫不犹豫就让英子去交材料。

理由是:哥哥只有两年就要毕业了,之前都没有申请助学贷款,这会儿也别贷了,万一影响就业就不好了。

于是,英子连贷了4年,哥哥一分都没贷。为这事,英子心里一直不舒服:怕影响哥哥就业所以不贷款,我就不怕了?

助学贷款这件事上,要说父母没有偏心,英子是打死都不信的。

买房之举

英子的哥哥刚就业的时候是在乡镇上,父母虽然觉得没在市里就业挺可惜,却也没有放弃把哥哥调到市里的心思,还早早就在市区帮哥哥看好了房子,并贴心地付了首付,只等着哥哥工作一动就能在家门口上班。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哥哥放弃了去市里的机会,选择了在县城驻扎,父母更是高高兴兴,第一时间帮忙付清了尾款。然后张罗着帮忙卖了市里的房子,又凑了一些积蓄,给哥哥在县城买了房子。

之后,老两口又跑前跑后忙着装修的事,真是出钱出力一点都没落下。原本还说,装修好了举家搬迁,后来又说,父母都不去了,新房就让哥嫂一家住。

和哥哥比起来,英子这边就冷淡多了。英子毕业工作是在邻县县城,父母告诉英子,女孩子就业还是离家近些好,然后绝口不提买房的事。

后来,英子回了本县,就在家附近上班,眼看着同事朋友都在张罗着买房,父母还是岿然不动。

英子坐不住了:哥哥都买两次房了,我呢?父母答复,哥哥是男孩,自然要买房,你是女孩,女孩子总要嫁人的,买什么房?

英子看着身边一个个嫁人前就买房的女性同事,要说父母不是偏心,她还真不信。

嫁出去了就别老回来了

英子说,要说真正最明显感觉到父母的偏心,还是出嫁这一件事。

英子的婆家离娘家非常近,即使慢悠悠走路,2-3分钟也就到了。为此,两家在婚前就说好了,英子婚后想住哪边就住哪边。

刚结婚那会儿,因为和公婆住一起,家里还有小姑和小侄子,英子很不习惯。

有时候,英子实在觉得心里堵得慌,就会回来吃个饭,其实说是吃饭,还真是吃完就走。偶尔一次两次还没什么。但是,如果一周内回来了3次,父母就会直接告诉英子:你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嫁出去了就别老回来了。

英子说,明明婚前婚后也就两三周的时间,但是,心里的失落感真的很重很重,感觉自己好像被抛弃了一样。

尤其是,每当这个时候,嫂子一定会半开玩笑半调侃地表示:娘家婆家,不都是她的家嘛,我还盼着她多回来呢,多回来几次,我们都能沾光吃好吃的。

英子说,我的处境,嫂子都能替我着想,怎么父母就不会呢?而且,哥嫂和父母也都各住各的,父母就从来不会这样说他们,怎么到我这就不是了呢?

要说父母不偏心,我真不信。

想要家庭幸福美满,一碗水端平是关键

听了英子的话,红红忍不住感慨:原来,别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儿女双全,居然也有这么多矛盾,说到底,还是因为父母在很多事情上没有做好。

那么,如果真正想要实现家庭幸福美满,父母应该怎么把儿女这碗水端平呢?

第一、各抒己见,把心里话敞开说

很多时候,即使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意见。

在这个时候,父母在做决定之前,不但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也要说说自己的想法,不然受了委屈还没地方说。

比如,英子4年大学,年年都在贷款,而哥哥却一年也没贷。在英子看来就是偏心、偏爱。但是,在父母那里很可能是想着多缓两年,到时候一笔还清。

事实上,英子的助学贷款,都是父母帮还的,英子的钱,父母一分都没要。

至于买房,其实,英子的父母一早就做好了准备:男方没有房,一般婚姻都比较难,因此,先让哥哥买房,房贷他自己付。

女方没有那么多限制,因此英子不忙买房,等婚后再说。万一以后嫁的人条件不好,父母就把现有的住房卖掉,贴补给英子买房。

而父母的这些打算,英子是不知道的,父母白白担了骂名,也怪他们没把想法说出来。

第二、即使事情分先后,也要尽量做公平

虽然英子家的误会解开了,但是无论放在哪里,作为父母,即使事情分先后,但是,儿女之间的相对公平也是不能少的。

比如,儿子有的房子、车子,女儿也要给,即使无法完全满足,相对公平也是要的,比如帮补一点首付,给点支持,心意总要有的。

第三、先爱己,再爱人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父母大度宽容,儿女也不会计较。

而这些的前提,其实是爱。

父母一定要记得,凡事都是先爱己后爱人,照顾好自己,有时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因此,如果出现,家里的资源只够供给一个孩子人时,不如先保障自己。

比如,家里有且仅有一套房,那就干脆留给自己养老,一来孩子回家有处可去;二来,孩子知道父母已经尽力,自己也才会大胆去闯。

后记

都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作为父母,在自己有能力时尽量帮忙,至于百年以后的事,不如平均一分为二。

毕竟,儿女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都是曾经捧在手心里的宝,无论偏袒哪一个,都势必伤害另一个,何必呢?

#2023育儿季##育儿事务所#

女儿嫁人后醒悟:所谓儿女双全,全的是父母的面子,苦的是自己

俗话说:“有儿有女万事足。”儿女双全一直是最被人羡慕的家庭组合形式。

可并非所有的“一儿一女”家庭都是幸福美满的,有时候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女儿,更容易受尽委屈,尤其是嫁人以后,感受更加明显。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女儿嫁人后醒悟:儿女双全,全的只是父母的面子

晓雯是家中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她三岁的哥哥。

从小,朋友们都羡慕晓雯有一个哥哥可以保护她、宠爱她,周围的大人们遇上兄妹俩,也会夸赞一句:“你爸妈可真有福气,有儿有女,人生圆满了。”

这些都一度让晓雯感觉到异常的幸福。

直到自己结婚生子以后,她才突然醒悟过来:所谓儿女双全,全的只是父母的面子,苦的全是自己。

据晓雯透露,自己从嫁人以后,再回娘家感觉待遇大有不同,好像一个外人一样难以融入到家庭中。

回家住的时间稍微久一点,就能感受到嫂嫂满脸的怨气,父母这时为了自己的面子也不好帮着撑腰。

为了能维持家庭的和谐,只能每次回娘家的时候,大包小包地送礼物,并且时不时给侄子买点东西、发点红包,这才让娘家人喜笑颜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回自己家还要看人眼色,并且要靠用钱开路,这种心情太不好受了。”

听完晓雯的故事,想必不少女孩应该都会感同身受。

越是儿女双全的家庭,家长们越是会默认,有了调皮捣蛋儿子的对比,女儿就越该是乖巧懂事的,你越是听话,父母越会赞美你,顺带着批评教育一番哥哥/弟弟。

而这个过程中,其实无形给女孩们传递了一个观念:我就是要做的比当儿子的要好,处处要比他贴心,要讨父母的欢心。

可从小备受父母赏识的女孩们,直到结婚后就会发现一个问题:

自己回家以后好像成了外人,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而且每次都得像去亲戚家一样送礼,最怕的就是哥哥或者弟弟也结婚生子,回一趟家看到自己的房间已经被小孩霸占。

这种滋味着实不好受。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

1、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

很多传统家庭中,都会默认“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日后夫家成为了“本家”,真正的本家成了“娘家”。

这种默认的规矩就会导致女孩回娘家的时候,能感受到家人的态度有所不同。

所以有很多女性在婚后就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在夫家的时候,婆婆一家人把你当成外人,不让你参与家庭重大决策,遇上问题并不会优先考虑你的感受,而是先想着自家的血脉;回娘家的时候,跟亲爸亲妈也处成了外人,看着她们和哥哥/弟弟一家子亲密无间,自己很多话题都参与不了,父母遇上困难或者是有什么喜事,都会先想着跟儿子分享,与女儿的关系渐行渐远。

2、现实情况的影响

很多关系的亲疏,其实也是利益权衡之下的结果。

或许对于有些父母来说,女儿嫁人以后,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在养老问题上帮助不了自己,经过理性抉择后,“抛弃”了女儿。

而儿子日后是需要依仗他养老的,父母需要更加看重儿子一些,等他成家以后,还会哄着儿媳和孙子孙女,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越是没有养老能力的老人,可能就会表现得越明显,这一点虽然听着很不舒服,但也是现实。

至于为何出嫁女儿送礼,父母们会更欢喜,更多的可能就是因为“面子问题”。

一是:父母多少都有些炫耀和攀比的心理,女儿嫁人以后,常年不回家一次,可能会给别人落下闲话,觉得你家孩子怎么没有孝心。

可如果有礼物的加持就不一样,这不仅说明自家女儿有孝心,看重父母,礼物送得越多,越说明孩子在外面过得好,在婆家有地位。

再者:如果送了礼物回家,能讨儿媳的欢心,有女儿的撑腰自己在儿媳面前更有威信,还能拉近姑嫂之间的关系。

最后总结

儿女双全固然好,但是父母在养育孩子时,也要注意“一碗水端平”。

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都要放在同等的地位。尤其是在他们嫁人以后,女儿也是自家人。

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女儿留一个房间,这样她们回家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心理落差;如果实在是条件有限,没有女儿的房间,那么在态度上也应当热情一些。

另外,平时有时间也可以多跟女儿联系或者多走动,生活上遇上困难也可以跟女儿多交流,其实她们内心也盼望着父母的亲近,也希望自己能够为父母排忧解难。

毕竟都是一家人,比起“怕麻烦”,“不打扰”更伤孩子的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