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物古迹,关注历史建筑】欢迎关注
白云山麓古墓
探秘白云山神秘“千年古墓”广州白云山素有岭南“龙脉”之称,于是乎就有明太祖朱元璋修镇海楼以压住“龙气”之传闻。自古以来,葬在白云山“风水宝地”的墓数众多,但近千年的大墓除了苏轼之孙“苏箕墓”之外,唯有白云山麓五仙桥的这座“近千年古墓”最有来头。
为此,作者前几天慕名来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白云山东南麓的五仙桥,探寻这座神秘的“千年古墓”。从广州大道一路向北,在伍仙桥路口左拐沿一条无名的小街(小街尽头是天河区成龙中学)朝里走十几步,便可看到一座被绿琉璃瓦白院墙围起来的庄严肃穆的墓园。
云从龙墓园正门
墓园很大,坐西北朝东南,门前被蓝色建筑围挡圈起来了,貌似在施工中。从围挡朝里看,大门牌坊宏伟,四柱以飞檐琉璃装饰,门头上从右至左写着“云公从龙墓园”六个繁体大字。大门右边院墙上挂着“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云从龙墓”的黑色大理石牌。
而在距墓园大门不远的左右两侧墓道各矗立有一座牌坊,坊额正面文字为“元参知政事云公墓道夏同龢题”,背面的文字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不清,已无从知晓,但题字者夏同龢(1874-1925)乃时任广东法政学堂(中山大学前身)校长。
云从龙墓碑
这里就是作者探寻的白云山麓五仙桥“千年古墓”,它藏在五仙桥社区银河“城中村“,被四周密密麻麻的城中村“握手楼”所包围,而墓道则成了村里进出的主干道。作者不禁想到,住在这里,特别是阳台对着墓园的住户,胆要够大的!
云从龙墓园平面图
墓主“云从龙”,何许人也?作者为此询问一位路过的村民,他告诉作者,只听说墓主是个古代大官,现在村里人与墓主没有任何关系,平常只有一个老人负责守墓。虽然如此,但村里很多人都称此地为“云家山”。
村里的一位老者告诉作者,这个墓是重修的,墓陵形状为传统山手环抱墓。以前这个墓占地很大,有墓道、石人、石马、荷池,现已不存。园内有云从龙与夫人许氏合葬墓,为1985年重修,采用的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墓碑。
云从龙墓管理处
作者沿着墓园仔细观察,发现墓前有近年新建的凉亭,西南角的碑亭和左右两侧的墓道牌坊则建于初年,亭中墙壁上嵌有历代广东省地方官府颁布的保护墓园的布告碑,共有6方。
对于墓主人的来历,大多数的村民都表示不太清楚,不过听说墓主的后人很多,有在海南的,还有在国外的,好像也有人在顺德的,每年都会过来扫墓。
据作者查证,云从龙,生于宋末元初,卒于1296年,字无心,别号维山,蒙古族人,祖籍陇西(今甘肃陇西县)。云从龙这个名字出自《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云从龙墓是广东省唯一的蒙古族历史名人墓,其为元朝大官,牌坊上写的“元参知政事云公墓道”就可见一斑。
云从龙墓道牌坊
原来云从龙是宋代景定辛酉(1261年)举孝廉,壬戌(1262年)登进士,先后4次在广东为官,先后被授宣武大将军、怀远大将军、征南大将军、昭勇大将军。因平治南方,战功显赫,功勋卓著,官至正二品资善大夫湖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出将入相。
元贞二年农历二月初七,云从龙病逝于元大都(今北京)。死后被元成宗皇帝铁穆耳追赠正一品官衔,并颁布御旨赐葬广州白云山梅岭蝻蛇坑,因为当时认定白云山麓伍仙桥这里“星星盖顶,风水极好”,乃藏龙卧虎之地。
作者仔细查看了云从龙墓的地理方位,感叹此穴不愧是风水宝地,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庇荫子孙。
传奇云从龙,乃成吉思汗曾孙据云氏家谱记载,云从龙的父亲叫云海,陕西陇昌府陇西人,南宋进士,官至陕西路总管。他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与妃子唆鲁合贴尼所生的五个儿子中的其一个。
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都是拖雷与其中一位妃子唆鲁合贴尼所生的儿子,但拖雷与这位妃子的第五子就是云海。因为当时拖雷已经在皇室争斗中被害,拖雷妃子唆鲁合贴尼便将第五子寄养在汉人家。当时拖雷一家住在陇西,拖雷生前负责联宋抗金,与汉人接触较多,故将第五子改名“云海”。
云从龙画像
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云从龙举孝廉,次年登进士,宋廷初授湖广邕州安抚使,后改任广东钤辖。因当时南宋国势趋衰,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故他以待奉双亲为由,得准回归陇西,过着闲居生活。不久之后,拖雷的另一个儿子忽必烈当了皇帝,云从龙日后才得以出将入相。
在朱元璋灭了元朝后,云从龙子孙为躲避追杀,四处逃难,先是躲在海南岛,最后来才到顺德陈村罗亨。现在整个村的人基本上都姓云,村里人做事为人都非常低调谦让,生活习惯都力求汉化,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如今在佛山顺德陈村镇罗亨村,有很多云氏村民自称是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后裔,他们现在是以种花为生的花农。
目前,云氏子孙遍布广东、海南、台湾等省,海外则集中在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等地,在政界和商界都出类拔萃。特别是在泰国,相继有后裔担任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工商部长、曼谷市长、外交部次长等要职。
每年清明节都有很多云氏族人,从世界各地前来云从龙墓,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祖仪式。
云从龙墓历经浩劫,重修如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附近村民都将这片山叫做“云家山”,但是称谓的由来却不得而知。不过,近年来在修缮“云从龙墓”时发现,重建于10年的“云家山”灰批字字碑,证实“云家山”称呼至少有几百年历史。
值得一提的是,留下“云家山”灰批字字碑的正是云氏后人,他叫云韶(1851—1937),海南省文昌市头苑镇头苑村人,祖父云茂琦是清朝进士入翰林研修。云韶时任中华浙江省实务厅厅长,此前还曾担任过清末摄政王二品书记官,可见家世之显赫。
云从龙墓园大门
据《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天河区卷》记述,云从龙墓作为广东唯一保存的元代皇帝御葬古墓,曾遭到过多次破坏,并历经多次重修。自明嘉靖年间至上世纪80年代,有据可查的重修有7次,但到了1985年时只存留墓碑、碑记亭和墓道牌坊。
此墓之所以能历经近千年存留至今,是因为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曾颁布实施“墓禁令”。3年广东都督龙济光和10年广东省长陈炯明先后立下保护禁碑,碑文内容均是阐述墓的重要性和处罚告示,如敢故违,一经指控,定严拘究办。
云从龙墓
1980年代,因云从龙墓园被沙河食品厂占用,于是海外云氏侨胞向广州市反映,要求搬迁沙河食品厂,恢复墓园。直到1987年沙河食品厂才迁走,云从龙墓园得以恢复,但原貌已毁,无从考证。
然而,好在上世纪50年代末上映的老电影《英雄虎胆》,曾在云家山云从龙墓园取景拍摄。云氏后人根据电影中的几张截图,于近几年来重修了墓冢、碑亭和牌坊,基本恢复了墓园原貌。
云从龙墓是数量极少的元代皇帝谕葬古墓,在广东更是唯一仅存的大墓,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因此,在2002年7月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11月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老电影剧照
云从龙父母及元配墓现状另外,云从龙母亲的苟氏墓园位于海口市西秀镇丰盈山文昌坡上。其墓为石头砌成,有四层呈八角形,如蒙古包,八角边雕刻有莲花纹饰,八面雕刻有八卦图案,是海南岛内现存元代特色的墓葬。
碑文:
云祖妣元诰赠正一品太夫人苟氏之墓。
宋进士陕西路总管云氏琼粤始祖讳海号陇昌公元配
宋进士元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出将入相征南大将军赠正一品赐谕祭谕葬讳从龙号维山公慈母
卒于元至元二十五年
苟氏太夫人为云海元配,是云从龙之母。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云从龙赴海南为官,云海夫妇随之定居于文昌头苑村。云从龙元配雷氏就葬于此。而云氏一世祖即云从龙之父云海则葬于文昌紫贝岭,墓葬于时被毁,无从寻觅。
本文为慕遇城迹文旅行作者郑望学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人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伯夷列传》,出自《史记》,是书中列传之首。主要记述了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的生平事迹。
在《伯夷列传》一文里,太史公司马迁记述了伯夷、叔齐兄弟二人是如何拒绝接受王位,如何阻止周武王伐纣,如何在周武王成为天下宗主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的。司马迁本人对伯夷兄弟二人,不吝赞美,大力推崇他们积仁洁行的高尚品格。
本文选取《伯夷列传》经典名言10句,附上译文和点评,以飨读者。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
学者们使用的书籍文献虽然十分广博,
但需依据《六经》来考察是不是可信。
点评:「载籍」即书籍之意。「六艺」即儒家必读的六部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等。
司马迁认为,虽然许由、汴随、务光等人的名声很大,但是孔子在编修六经时,对他们的事迹记录很少。所以,就无法给他们撰写列传,而是将文字记录较多的伯夷作为列传之首。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二人,
因为不记旧仇,
所以怨恨很少。
点评:孔子本人对伯夷、叔齐兄弟二人评价很高,认为他们之所以最后耻食周粟、采薇而食,是为了追求仁德,而且他们确实得到了。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叔齐,
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
父亲想要立叔齐做国君,
可是等到父亲去世之后,
叔齐却把君位让给伯夷。
点评:「孤竹」是商周时期的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卢龙县。
孤竹君本来想把君位传给叔齐,然而叔齐认为自己德行不如弟弟伯夷。于是就想把君位传给弟弟。可是呢,伯夷也不同意,以父命不可违为由,逃离了孤竹国。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反而发动战争,这叫做孝吗?
武王您用臣子的身份来弑杀君王,这能叫做仁吗?
点评:叔齐见伯夷逃跑了,也跟着弟弟一起来到了周国,依附于西伯昌。等到西伯昌死后,周武王兴兵伐纣。对此,伯夷兄弟二人非常不赞同,认为周武王此举,不符合仁义之道。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子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武王平定殷纣的祸乱之后,
天下共同奉周王室做宗主。
然而伯夷、叔齐感到耻辱,
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
还一起稳居在首阳山,
每日只采摘野菜来吃。
点评:伯夷兄弟二人苦劝周武王,然而,此举惹怒了周武王身边的卫士,二人眼看就会有生命危险。好在吕太公此时走出来,对武王说,伯夷、叔齐是有节义的人,不能伤害他们啊。
于是,周武王命令手下,将伯夷兄弟二人搀扶下去。等到武王伐纣成功后,伯夷、叔齐二人感到耻辱,遂不食周粟,每日只吃野菜。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永远不分亲疏,
却常帮助行善的人。
点评:司马迁认为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积聚仁德,又纯洁自己的行为,可最后却被饿死在首阳山上。这是为何呢?所谓的天道,是不是根本就不存在啊?
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贪得无厌的人为财而死,
重义轻生的人为名献身,
夸矜权位的人为权丧生,
而平民百姓却讨厌死亡。
点评:司马迁认为,君子害怕自己死亡后,名声不被彰显。所以,伯夷、叔齐二人因为重义轻生,选择了献身。他们的名声在孔子夸赞后,更加显扬。
同明相照,同类相求。
同样明亮的事物会互相映照,
同属一类的事物会互相感应。
点评:伯夷本来就是贤人,得到圣人孔子夸赞后,名声更加显扬。所以,司马迁认为,杰出的人物在得到贤者推崇后,声名更显。如二光相照,更加明亮。
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就像祥云会随着龙飞出现一样,
就像山风会随着虎啸发生一样。
圣人兴则万民仰见,天下归服。
点评:龙是水中之物,云是水汽所化。二者同质,所以能够相互感应,彼此吸引。
颜渊虽笃学,附翼尾而行益显。
颜渊虽然学问深厚,
但若不经孔子举荐,
言行不会那么耀眼。
点评:「附翼尾」本义是附于千里马尾,引申为举荐、推荐。孔子经常夸赞颜渊,认为他已达到仁义之境。所以,颜渊才被后世尊为复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