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妇科理论研讨中,“天癸”是一个不可能绕开的概念,这个概念涉及女性月经来潮、生殖功能、机体发育等一切生命现象的原理揭示,几乎历代的妇产科经典著作都是从这个概念开始论述的。根据国医大师李今庸的考证,甲骨文中就有“天癸”这一词组,但无具体指向。在医学理论中,“天癸”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从这一段文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得出“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这几个方面是决定月经来潮的因果逻辑,女性围绝经期闭经的原理是“天癸竭”,即天癸是决定女性由性成熟到衰老生命过程中的内在必然。
什么是“天癸”呢?历代医家对此的论述有较大的分歧。直到今天,“天癸”在中医妇科学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绝对的定义。
从字义上来看,“天”与“癸”可分开解释。《说文》解释“天”字曰:“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就是说,天的意思指颠顶,最高而无上的部位,由“一”、“大”这两个字的字义去理解。“天”字在这里强调最初、万物形成之始的意思,也就是先天的意思,在《内经》成书的时代哲学的主流思想虽然脱离了鬼神观点,但是仍然主张人应该适应自然界而不是对抗,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也强调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强调人要改造自然界。所以“天癸”里“天”字强调先天决定,是人力不能改变的。《说文》解释“癸”字谓:“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这个解释的意思是说“癸”这个字代表冬天这个季节,这时候水土平整可以度量,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的样子。李今庸国医大师在《考义》中考据指出:“癸,甲骨文、篆文皆作‘
’,许慎谓其‘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亦有谓其乃‘两水相交,中有一点微阳’者……天癸乃与生俱来而为人体具有生机之津液,是气血中最精华部分,得后天水谷精微不断滋养而逐渐隆盛,从藏府经络下入肾中。”李老强调天癸的形成基础是五脏六腑之精能够汇入肾中,此即癸字“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之意。
历代医家的妇科学著作中,都会对“天癸”有所论述,但是这些著作中的观点却有很明显的分歧。有的医家主张“天癸”就是指女性的月经。比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中说:“《内经》所云天癸即月水无疑。若天癸非月水,则天癸又属何物?”《傅青主女科》中也说道:“经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是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其色赤红似血,而实非血,所以谓之天癸。……古昔贤圣创乎经水之名者,原以水出于肾,乃癸干之化,故以名之。”
这样的论述解释了经血与周身循行之营血间的区别,强调了经血的特殊性,在实际诊疗中确有实用价值,但这样的论述无法解释男子亦有天癸这一理论。譬如《女科经纶》中曰:“女子月经非天癸之辩论:王冰以月事为天癸者,非也。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唐容川在《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中进一步解释曰:“世谓女子之经血为天癸,非也,《内经》明言男子亦有天癸,而注《内经》者又不能实指为何物。……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癸水,乃肾中一阳之气化而为液也。至者,谓肾气化水,至于胞中也。”也有医家取了折中的观点,认为天癸是“男精女血”,比如明代医家万密斋曰“在男子为精,在女子则为血,皆曰天癸。”
大多数的医家主张“天癸”是指随着肾气的充盛所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有的医家主张这样的精微物质是肾精在肾气的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生殖功能的有形之精,比如张景岳说:“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王孟英也主张:“窃谓天癸者,指肾水本体而言。癸者,水也。肾为水脏,天一生水,故谓肾水为天癸。”还有许多医家主张这种精微物质是肾气充盛的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无形之动气,这个动气有决定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比如《医宗金鉴》曰:“先天天癸,谓肾间之动气,乃禀自父母,资其始也;后天精血,谓水谷之所化,得之形成之后,资其生也。……二七而天癸至,谓先天癸水中之动气,至于女子胞中也。”
历代中医理论典籍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天癸”概念的辨析,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几类。
历代医家对于“天癸”的认识虽然有较明显的分歧,但是也有如下几个统一的认识:第一,历代医家都主张决定“天癸”来至的力量不完全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有许多先天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也就论述了“天”字的含义;第二,无论主张天癸是月经经血的医家,还是主张天癸是精血的医家,抑或是主张天癸是肾间动气的医家,都认识到天癸必须在后天肾气逐渐充盛的前提下才能来至,而后天的肾气则必须在后天脾胃运化水谷和五脏六腑精气功能正常的前提下中得到充养,这样就决定了天癸的来至不仅仅依靠先天因素,还需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和脏腑精气的濡养,这两个方面同时为“天癸”来至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论述“天癸”的一句话很好的总结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第三,历代医家不仅强调了天癸来至是由先天力量所决定的,天癸由逐渐充盛到衰退再到消失的时间周期也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天癸的先天因素是“内因”。同时,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又是影响天癸由盛到衰的客观因素,即后天因素可以影响天癸由盛到衰的速度与时间,但是不能改变天癸由盛到衰的必然发展规律,所以后天因素是“外因”,辩证法理论强调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样的认识不是理论层面的名词之争,更是中医妇科临床的科学性指导,正是由于上述这两个统一的认识方面,才可以用中医药的理论解释许多妇科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1、“天癸”的先天性从理论上解释了绝对不孕症的存在。不孕症自古以来就是妇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专题,也是人类物种繁衍本能对医学提出的直接要求。“天癸”的来至决定着女性月经的来潮,女性规律的月经又是能否“阴阳合,故有子”的生育前提,所以“天癸”是女性生育能力的直接决定因素。由于“天癸”具有先天决定性,即每个人的天癸能否来至首先取决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否正常,这种先天决定性的因素是不能为人所改变的。也就是说,天癸可以理解为上天恩赐的癸水,如果上天不能恩赐癸水则月经不能来潮,也就不能具有生育能力。这样的理论阐述,很明确的指出了有一些不孕症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这些不孕症的发病原因是不能以人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存在着较难通过治疗即得到治愈的不孕症的情况,类似于今天的性别分化异常、缺如的不孕症患者。可见,《内经》时代所建构的中医药体系很科学且客观的认识到了医学的优势与局限,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中医可以“包治百病”,这是对中医理论的误解。
2、“天癸”的动态发展变化明确界定了女性的育龄期与优生年龄。因为“天癸”是女性能否生育的决定性力量,而且天癸存在着出现到消亡的生理周期,所以女性的生育能力也一定伴随着天癸的出现、充盛、衰退、消失而出现不同时期的变化。《素问》在论述“天癸”的同一段文字中明确指出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可见女子自三七(21岁)到五七(35岁)体质会逐渐充盛至极点而后减退,伴随着女性体质的增进女性的生育质量也较理想,过了五七(35岁)女性的生育质量就会走下坡路了。可见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就在“三七”以后到“五七”之前,即22岁至34岁。现代医学也主张这个年龄阶段是优生年龄,超过35岁即属于高龄妇女妊娠,这个时候妊娠的理想程度不如优生年龄,这与《内经》的认识大致相同。
3、“天癸”强调先天之精与后天精微物质的辩证关系决定着女性调经治疗需从整体观着手。天癸不仅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动态变化也同样受到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和影响,详论如前。所以在妇科临床中,无论不孕症的调治还是月经不调的调治,不能仅从“肾主生殖”、“肾藏精”等理论着眼,而是应该具有整体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辨证论治。比方说,张锡纯在运用资生汤治疗女子闭经时强调“二阳之病发心脾”,即强调“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进而导致先天得不到濡养,在女子即发为“女子不月”。所以资生汤治疗女子闭经即从调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入手,治病求本,后天足以濡养先天自然月经应月而下。这样的理论认识,很客观的强调了人机体的整体性,中医妇科临床的辨证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整体观认识下把握病机的主要矛盾,以确定治疗方法。
在中医妇科理论研讨中,“天癸”是一个不可能绕开的概念,这个概念涉及女性月经来潮、生殖功能、机体发育等一切生命现象的原理揭示,几乎历代的妇产科经典著作都是从这个概念开始论述的。根据国医大师李今庸的考证,甲骨文中就有“天癸”这一词组,但无具体指向。在医学理论中,“天癸”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从这一段文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楚的得出“女子七岁,肾气盛……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这几个方面是决定月经来潮的因果逻辑,女性围绝经期闭经的原理是“天癸竭”,即天癸是决定女性由性成熟到衰老生命过程中的内在必然。
什么是“天癸”呢?历代医家对此的论述有较大的分歧。直到今天,“天癸”在中医妇科学中没有一个清晰而又绝对的定义。
从字义上来看,“天”与“癸”可分开解释。《说文》解释“天”字曰:“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就是说,天的意思指颠顶,最高而无上的部位,由“一”、“大”这两个字的字义去理解。“天”字在这里强调最初、万物形成之始的意思,也就是先天的意思,在《内经》成书的时代哲学的主流思想虽然脱离了鬼神观点,但是仍然主张人应该适应自然界而不是对抗,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也强调人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强调人要改造自然界。所以“天癸”里“天”字强调先天决定,是人力不能改变的。《说文》解释“癸”字谓:“冬时,水土平,可揆度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这个解释的意思是说“癸”这个字代表冬天这个季节,这时候水土平整可以度量,也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的样子。李今庸国医大师在《考义》中考据指出:“癸,甲骨文、篆文皆作‘
’,许慎谓其‘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亦有谓其乃‘两水相交,中有一点微阳’者……天癸乃与生俱来而为人体具有生机之津液,是气血中最精华部分,得后天水谷精微不断滋养而逐渐隆盛,从藏府经络下入肾中。”李老强调天癸的形成基础是五脏六腑之精能够汇入肾中,此即癸字“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之意。
历代医家的妇科学著作中,都会对“天癸”有所论述,但是这些著作中的观点却有很明显的分歧。有的医家主张“天癸”就是指女性的月经。比如《陈素庵妇科补解》中说:“《内经》所云天癸即月水无疑。若天癸非月水,则天癸又属何物?”《傅青主女科》中也说道:“经原非血也,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是至阴之精而有至阳之气,故其色赤红似血,而实非血,所以谓之天癸。……古昔贤圣创乎经水之名者,原以水出于肾,乃癸干之化,故以名之。”
这样的论述解释了经血与周身循行之营血间的区别,强调了经血的特殊性,在实际诊疗中确有实用价值,但这样的论述无法解释男子亦有天癸这一理论。譬如《女科经纶》中曰:“女子月经非天癸之辩论:王冰以月事为天癸者,非也。男女之精,皆可以天癸称。今王注以女子之天癸为血,则男子之天癸亦为血耶?”唐容川在《中西医汇通医经精义》中进一步解释曰:“世谓女子之经血为天癸,非也,《内经》明言男子亦有天癸,而注《内经》者又不能实指为何物。……天癸者,天一所生之癸水,乃肾中一阳之气化而为液也。至者,谓肾气化水,至于胞中也。”也有医家取了折中的观点,认为天癸是“男精女血”,比如明代医家万密斋曰“在男子为精,在女子则为血,皆曰天癸。”
大多数的医家主张“天癸”是指随着肾气的充盛所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有的医家主张这样的精微物质是肾精在肾气的作用下产生的具有生殖功能的有形之精,比如张景岳说:“天癸者,言天一之阴气耳,气化为水,因名天癸……天癸既至,在女子则月事以时下,在男子则精气溢泻,盖必阴气足而后精血化耳。”王孟英也主张:“窃谓天癸者,指肾水本体而言。癸者,水也。肾为水脏,天一生水,故谓肾水为天癸。”还有许多医家主张这种精微物质是肾气充盛的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无形之动气,这个动气有决定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比如《医宗金鉴》曰:“先天天癸,谓肾间之动气,乃禀自父母,资其始也;后天精血,谓水谷之所化,得之形成之后,资其生也。……二七而天癸至,谓先天癸水中之动气,至于女子胞中也。”
历代中医理论典籍中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天癸”概念的辨析,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上几类。
历代医家对于“天癸”的认识虽然有较明显的分歧,但是也有如下几个统一的认识:第一,历代医家都主张决定“天癸”来至的力量不完全是人力所能控制的,有许多先天的因素所决定的,这也就论述了“天”字的含义;第二,无论主张天癸是月经经血的医家,还是主张天癸是精血的医家,抑或是主张天癸是肾间动气的医家,都认识到天癸必须在后天肾气逐渐充盛的前提下才能来至,而后天的肾气则必须在后天脾胃运化水谷和五脏六腑精气功能正常的前提下中得到充养,这样就决定了天癸的来至不仅仅依靠先天因素,还需要依赖后天水谷精微和脏腑精气的濡养,这两个方面同时为“天癸”来至的决定性因素。正如《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中论述“天癸”的一句话很好的总结了这两者的辩证关系:“先天天癸始父母,后天精血水谷生”。第三,历代医家不仅强调了天癸来至是由先天力量所决定的,天癸由逐渐充盛到衰退再到消失的时间周期也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天癸的先天因素是“内因”。同时,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又是影响天癸由盛到衰的客观因素,即后天因素可以影响天癸由盛到衰的速度与时间,但是不能改变天癸由盛到衰的必然发展规律,所以后天因素是“外因”,辩证法理论强调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
这样的认识不是理论层面的名词之争,更是中医妇科临床的科学性指导,正是由于上述这两个统一的认识方面,才可以用中医药的理论解释许多妇科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1、“天癸”的先天性从理论上解释了绝对不孕症的存在。不孕症自古以来就是妇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专题,也是人类物种繁衍本能对医学提出的直接要求。“天癸”的来至决定着女性月经的来潮,女性规律的月经又是能否“阴阳合,故有子”的生育前提,所以“天癸”是女性生育能力的直接决定因素。由于“天癸”具有先天决定性,即每个人的天癸能否来至首先取决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否正常,这种先天决定性的因素是不能为人所改变的。也就是说,天癸可以理解为上天恩赐的癸水,如果上天不能恩赐癸水则月经不能来潮,也就不能具有生育能力。这样的理论阐述,很明确的指出了有一些不孕症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这些不孕症的发病原因是不能以人力所不能及的,所以存在着较难通过治疗即得到治愈的不孕症的情况,类似于今天的性别分化异常、缺如的不孕症患者。可见,《内经》时代所建构的中医药体系很科学且客观的认识到了医学的优势与局限,而不是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中医可以“包治百病”,这是对中医理论的误解。
2、“天癸”的动态发展变化明确界定了女性的育龄期与优生年龄。因为“天癸”是女性能否生育的决定性力量,而且天癸存在着出现到消亡的生理周期,所以女性的生育能力也一定伴随着天癸的出现、充盛、衰退、消失而出现不同时期的变化。《素问》在论述“天癸”的同一段文字中明确指出女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可见女子自三七(21岁)到五七(35岁)体质会逐渐充盛至极点而后减退,伴随着女性体质的增进女性的生育质量也较理想,过了五七(35岁)女性的生育质量就会走下坡路了。可见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就在“三七”以后到“五七”之前,即22岁至34岁。现代医学也主张这个年龄阶段是优生年龄,超过35岁即属于高龄妇女妊娠,这个时候妊娠的理想程度不如优生年龄,这与《内经》的认识大致相同。
3、“天癸”强调先天之精与后天精微物质的辩证关系决定着女性调经治疗需从整体观着手。天癸不仅由先天因素所决定,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动态变化也同样受到后天脾胃运化水谷与五脏六腑之精的濡养和影响,详论如前。所以在妇科临床中,无论不孕症的调治还是月经不调的调治,不能仅从“肾主生殖”、“肾藏精”等理论着眼,而是应该具有整体观念,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辨证论治。比方说,张锡纯在运用资生汤治疗女子闭经时强调“二阳之病发心脾”,即强调“盖心为神明之府,有时心有隐曲,思想不得自遂,则心神拂郁……以成过思伤脾之病,脾伤不能助胃消食,变化”,进而导致先天得不到濡养,在女子即发为“女子不月”。所以资生汤治疗女子闭经即从调理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入手,治病求本,后天足以濡养先天自然月经应月而下。这样的理论认识,很客观的强调了人机体的整体性,中医妇科临床的辨证过程就是在这样的整体观认识下把握病机的主要矛盾,以确定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