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纪录片《史说汉字》用电视艺术全景记录、展示汉字起源及发展历史,向公众展示、传播和弘扬汉字文化。
第三集 鼎立九州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历经华夏文明中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因为与一种金属的结合,堪称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独一无二,它就是金文,中国最雍容华贵的文字,金文很美,它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因其往往现身于礼器的鼎和乐器的钟,所以又称钟鼎文。
中国的青铜器自古以来就被蒙上了一层尊贵而神秘的面纱,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个神秘的传说,相传黄帝曾采集铜矿石,铸鼎于荆山之下,用巨鼎震住了中原的气脉,震住了九州八方,鼎,成为王权的象征,成为上天给予凡力的神器。
远古的传说渐行渐远,那个造鼎的时代也成为上古之谜,消失于人们的视线,究竟是谁,又为什么在青铜器上铸字,这些文字讲述着怎样的故事呢?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先秦青铜器铭文约有一万四千余篇,其中商周金文共约万余篇,春秋战国金文三千余篇,据容庚《金文编》第四版记载,金文单字共计3722个,其中已识别的字2420个,仍有一千多字无人能解。
在那些不能解读的字中很大一部分出现在商代的器物上,它们往往独立出现或是同类字的罗列,有时还会附加一个“亞”字形边框,其笔画苍劲古拙,书风雄伟浑厚,器物本身夸张的纹饰,更为这些字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族徽字为了不侵占两旁的空间,就把它立起来写。比如猪字。
鸟字写成这样,还是画了一个鸟的样子。
它反映图形(族徽)文字比甲骨文的字形更古老、更图形、更象形。
族徽、族氏这两个名词都是郭沫若先生发明的,他认为是古代的一种制度的孓(jué)遗,图腾的孓遗。
这些青铜器上的文字,曾与甲骨文一起见证了一段文明的历程,当时的华夏大地究竟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王朝,人们又是如何运用这两种文字的呢?
甲骨是占卜的,需要记录,在骨头或者在龟甲上进行占卜之后的一些情况记录在上面。金文要铸在青铜器上,有时候是美观的需要,显得更加敦厚,这跟它们的用途、载体不一样的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把甲骨文看作手写体,金文就相当于印刷体。
自宋代以来,人们就注意对金文进行搜集、著录和研究,与石刻一起被称为金石学。现古学进入中国以后,对金文的解读进入了科学的阶段。
当历史掀开周王朝崭新的一页,甲骨占卜渐渐成为记忆,当简牍、绢帛腐朽不存的时候,青铜铸造的金文注定成为研究周代历史最重要的文献。
那曾是一个辉煌的王朝,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周朝共传30代37王,历时八百余年,其间又分为西周和东周。但长久以来,西周的历史只留给后人一些模糊的记忆,文献很少,现在流传的西周的文献,除了《诗经》、少数的王的诰命以及《尚书》中的一些,所以拿金文来补充,更加具体真实。
1976年3月,陕西临潼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利簋,它的出土为我们确定了周朝立国的确切时间。
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会战,千百年来,各种政治的、文学的、神话的版本,组成了重重迷雾,模糊了它的时间,悠久的中华文明,真正有传世文献支持的“信史”,始于公元前841年,这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大缺陷,武王克商,建立西周王朝年份的确定,对中国古代史有着非凡的意义。历史的长河中,古人总在不经意间为后人留下一些线索,利簋的出现给了人们惊喜。
铭文说:武征商,唯甲子朝。武王征讨商纣王,在甲子这一天把他消灭了。利簋全文共32字,记载了武王灭商后第八天在一个叫阑的地方赐给右史“利”一些青铜,“利”就铸造了这件器物,它所记录的伐商时辰与《逸周书》及《尚书》中描述的完全吻合,无可争辩的肯定了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
此外,有专家认为,铭文还提供了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岁鼎”,岁指的是木星,岁鼎就是那天清晨有“木星中天”的现象,结合利簋铭文记载,专家们综合天文历法等知识,得到了武王克商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
由这件青铜器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铭文逐渐趋于工整,线条变得圆曲婉转,与商代一两字的族徽文相比,长篇的铭文开始出现。也就是说,从西周早期开始,金文的史料价值在加强,因为它的文字比较长,而且记载了当时的很多战争、征伐,还有一些重要的礼制、活动记载在金文上。
当西北高原的风强劲的吹起一个,王的身影已经满载着青铜的梦想,开启了一段大国的旅程。
在这件叫做“何尊”的青铜酒器里,著有122字的铭文,人们在铭文中发现了中国两字,成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这个中国可以说是全国之中或者土地之中的意思,所以有时候在古书叫“土中”,这个土中就是整个大地的中心。
西周的青铜器逐渐以平实简朴取代了商朝的狞厉神秘,铭文内容更加丰富,透过那些文字,三千年前的历史尽显眼前。
大盂鼎铭文291字,距今约三千年,记载了周康王对贵族的训诰和赏赐。
墙盘铭文284字,距今约2900年,记述西周六世先王的重要事迹及做器者的家世。
大克鼎铭文290字,距今约2800年,记述周王对大臣的任命及赏赐。
逨盘铭文372字,距今约2800年,内容涉及西周王朝13位王中的11位,历史跨度达二百余年。
我们这些铜器的出现,青铜时代的出现不一定比人家早,但是我们达到的这种辉煌的程度却是举世无双的!
在夏、商、周漫长的青铜岁月中,它们远远超出普通器物的命运,成为立国重器和王权的象征。因为当时的青铜器不仅仅是一般的实用器,更重要的是一种礼器,是人们用来对天地祖先的祭祀,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把青铜器做的那么好,花纹做的那么漂亮,就是希望通过它作为一个中介,沟通人间和上帝之间的联系。
有人说,中国文化的基因和特点,有许多都是在西周开始的,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体制框架基本成型,中国人几千年来遵循的人伦观念也在那时被强化,我们的经典——诗书礼乐、周易,都是那个时代产生的,所以那时是中国礼乐制度,礼乐文化的奠基时期。
殷人尚鬼,周人尚礼,周人用一系列不容侵犯的严密制度,规定了贵族各阶层的尊卑贵贱,并最终形成了一套极为完善的治国典制。据后世流传的礼书记载,周代实行的礼仪制度高达三千多种,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在金文中有所体现,在下面这件鼎中就记录了周王与鄂侯驭方举行的一次射礼。
鄂侯驭方就是南方反叛部族的总头领,他策动了对西周的反叛,周王打到南面以后,返回来的路上,到了鄂侯驭方的驻地,提出要跟他举行一次射礼。所谓射礼,就是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弓矢竞技,迫于周王南征的军事压力,鄂侯驭方在这次射礼中故意示弱,讨好周王。
鄂侯驭方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将,射礼举行的时候距离并不远,他射中靶子是轻而易举的,但他故意把箭射偏,铭文里写作“休栏”,表示他输了。但周王并没有领他的情,“王阳”,就是射高了,于是两人都喝罚酒,哈哈一笑,其实是互相摸底。
在钟鼓齐鸣的美妙乐声中,礼乐制度大大增强了王室贵族之间的凝聚力,受其影响,分封、赏赐、战争、契约等,逐渐成为铭文的主要内容,作为个人与家族功绩及政治地位的象征,人们希望这些器物能够永久流传,因此常常在铭文的结尾处,著有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样的句子。
社会的繁荣大大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沟通,这一时期,金文所使用的单字明显增多,尤其是形声字在汉字发展史中取得优势性地位,就是从这时开始。形声字在战国末期已经达到80%,在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字体系基本上形成了,和我们后来的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夺目的文字,雄奇的庙堂之际,先民究竟如何铸造一段辉煌的文明,经历了诸侯争霸战乱的洗礼,曾经灿烂的文字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陕西省扶风县,人们把它和岐山县所在的这片关中地区叫做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周人鼎礼膜拜祭祀天地祖宗的圣地,这一带地下文物之丰富,世所罕见,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毛公鼎、大盂鼎、克鼎、墙盘等一大批青铜重器,时至今日,这里仍不断有稀世珍宝面世,因此,包括周原在内的宝鸡地区,被人们称为青铜器之乡。
因为周原是周人的老家,他们灭商的大本营就在周原,也是周人灭商前的都城,周人的宗庙、祖坟都在周原这个地方,所以青铜器就很集中。
2003春节过后没几天,周原第三次大规模考察就开始了。一天,正当领队徐天进像往常一样在一个叫李家村的地方巡查时,一个不经意的发现,让他立刻紧张起来,职业的敏感促使徐天进马上叫人开始钻探,结果大量的红烧土露出地表,说明这个地方跟作坊的关系很大,经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范,还有一些熔铜炉子的炉箅等材料。
考古队发现的是一座三千年前的铸铜作坊,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透过这些曾经被古人精心雕琢过的纹饰和模具,能否唤醒那段尘封的记忆呢?
幸运的是,今天我们仍能在周原看到许多青铜器加工厂,现在人们采用的是一种叫做失蜡法的铸造方法,运用现代的工具和技艺,人们将这些古代的青铜精品大量复制并远销海外,那么三千年前的先民又是如何将那些精美的器物和文字铸造出来的呢?
据专家分析,以我国目前所见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为例,除鼎耳需要单独铸造,鼎身共需用外范24块拼合,如果用可溶铜12.7七公斤的容器冶炼,则需要二三百人合作才能完成。
这些文字、王的诰命、还有一些赏赐东西,都会由贵族中的知识分子记录下来作为这个铭文的内容,但铸造它,把它范,再翻出文字当然是由工匠来做。在战争频繁的先秦时期,战败的俘虏可以被随意处死,但唯独有一种人不会被杀掉,他们就是掌握着特殊技能的手工艺人,这些人一旦被俘,就会为战胜的一方继续服务。
中国古人的这种职业,到了春秋的时候,齐国还讲士农工商,做青铜器这种专门技术的人,就是终生来做。
每件器物在刚出炉时,都会呈现出金黄闪亮的色泽,那才是青铜最本质的颜色,就这样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从火红的熔炉中出来,传到了天子贵族的手中,又带着古人的气息,穿越时空流传至今。
毛公鼎,号称天下第一铭文,全文共497字,字体奇逸飞动,气象雄浑,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对毛公的任命和勉励,如此古老而完整的文献,郭沫若先生称它抵得上一篇《尚书》。有人说,中国商周金文里所表现的章法之美,令人相信苍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秘密,金文到此发展到它的顶峰。
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杀周幽王于骊山之下,之后,周平王继位,为躲避犬戎的侵扰,于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邑,历史上称平王东迁以前为西周,以后为东周,中国的历史走到了一个诸侯争霸的新时期——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列国纷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各国的文字也呈现出浓厚的地域色彩。
随着经济发展,商业的交易,都需要文字,所以文字的形体在各国各地区有很多差别,秦国在西周的老家,所以当地的流行的西周文字变化比较小。东方和楚国,虽然也是继承下来的,但各个地方都在乱造字。
这些刻在鼓形石头上的文字,就是有中国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文,现在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内,它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后世学篆书者皆奉为正宗,它是战国文字中西土文字的一支代表。
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的汉字,统称为战国文字,著名学者王国维将其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东土文字与西土文字。西土文字是秦国的文字系统,后世成为籀文或大篆,因其直接承袭西周金文,所以在字体上保持了较为严谨统一的风格。
东土文字则包括齐、楚、燕、韩、赵、魏中原六国的文字系统,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或繁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而在中原六国中,楚国独树一帜,首先它没有对中原中央王朝的依赖性,所以胆子比较大,比如问鼎中原说的就是楚国,所以在文化上是非常宏大,各种宗教、音乐、传说、赋诗。在这种神秘奇诡、浪漫潇洒的文化浸润中,楚人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和不羁的想象力,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艺术,并创制了一种颇为独特的字体——鸟虫书。
图中的鸟形就是凤凰,是楚国的一种图腾,完全是一种美术字,非常华丽的一种类型。到春秋晚期,许多诸侯国出现了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现象,这时的汉字不仅一字多体繁简并存,而且又因区域不同,各具特点,作为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必然会有许多不便,但这种异形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彼此之间都不能识别了呢?
专家说:文字异形的说法常常被误解为那时的文字已经分化成不同的字了,其实同样还是这些字,但是写法上有些差异,叫作异写,还有些是异构,构造不一样,但同样还是这个字,最重要的不同是风格上的不同。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一个巨大的发现震惊考古界,在这里出土的240余枚竹简成为目前发掘出土时代最早的竹简之一,它的出土让后人看到了字体演变的关键环节。
战国中后期竹简帛书的手写体文字占到主导地位,他们普遍具有扁平欹斜、简易草率的倾向,这时,文字不再被统治者和贵族所垄断,儒、法、道、墨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产生,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用手中的笔墨书写着后世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割据的局面一方面对社会经济有一定阻碍作用,但实际上也是文化、经济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所以形成了百家争鸣这样盛大的局面。
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出土文物中,文字的载体多种多样,简牍、缯帛、兵器、货币玺印、玉石都成为铸刻或书写文字的材料,就在不同材质,各种形体的文字层出不穷之时,铁器出现,历经约1500余年,青铜完成了时代赋予它的使命,金文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就在东方诸国混战之时,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秦国,决然而起,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对货币度量衡等实行大规模的统一政策,他命令李斯等人对当时的秦国文字统一整理,一种新的字体,颁布全国,与秦文不符的六国文字全部废除,这种字体后世称之为小篆。
文字是一个语言的载体,文化的载体,意义非常重大,所以说这是国家统一的一个重要措施,非常高明,这次以小篆为标准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就是书同文。《峄山刻石》就是小篆的代表之作。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是宋人所刻,五代南唐徐铉的摹本,现藏于西安碑林内,它字体端庄、严谨,疏密得当,有人评之为画如铁石,千军强弩,与石鼓文相比,小篆的字形进一步趋于规整、匀称,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一部分字形明显简化。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的措施,除了巩固江山以外,对于后世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经济、文化都有益,书同文的政策,一举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汉字长期混乱的局面,成为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字规范化运动,大一统的文化观念深入人心,后世虽经历战和更替、聚散分和,却从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程序始终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