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可以提供我们很多模板。
只要你眼光足够长远,你会发现很多事情不断重复、不断再现。
邵雍《皇极经世》有一段话,说的就很有意思:
“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余洌也。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余。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代,伯之传舍。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余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余光也。后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
这里面,很多都是重复和再现。
从中国拓展到国际上,南怀瑾先生有一段话,也颇值得我们玩味:
“我经常告诉青年人,你们想要了解国际政治,要晓得全世界多少国家,多少宗教,多少民族,就必须先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政治、宗教、民族。你们不管有没有出国留学,对自己历史的研究,远古、上古、中古等等的了解,都连一点影子也没有。我在外国对自己中国的留学生讲,你们要了解世界政治,赶快去读春秋战国。现在的世界政治就是春秋战国的放大形式,在我看来几乎是一模一样。”
二
俄乌战争持续至今已经近9个月,如果给它找个历史模板,那就是“朝鲜战争”(参见拙著:乌克兰战争是21世纪版的“朝鲜战争”)。所以,要想推演俄乌战争的走势,我们最好回过头去看看朝鲜战争的过程。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1950年7月7日,美国借联合国名义,组织“联合”参战。8月中旬,朝鲜人民军将美军和韩军驱至釜山一隅。1950年9月15日,以美队为主的“联合”在仁川登陆,局势逆转。1950年10月,美军、南朝鲜军北上越过三八线,并推进至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参战。中、朝军队连续进行5次战役,把敌军从鸭绿江边逐回三八线附近。
双方于1951年7月开始停战谈判。在谈判期间,美军先后发动多次攻势,均被粉碎。
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署《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三
朝鲜战争的核心,就是画线,先是在地理空间上画线,然后在人心上画线。画线的过程,就是各种力量的反复较量,然后形成平衡,最后停战。值得注意的是,从理论上说,朝鲜战争并没有结束,只是停战,并且,作为参战一方的韩国还没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俄乌战争的争夺,也是在画线。其最终结果,很可能和马斯克的“和平计划”差不多,即:第一,举行第二次公投,地点位于俄罗斯占领地区,并由联合国进行监督;第二,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绝对领导权;第三,保证向克里米亚供水;第四,保持乌克兰的中立地位。
但这个结果,很可能也需要像朝鲜战争一样,经过三年反复厮杀才能达成。
我们再看下朝鲜战争的时间线,即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爆发,停战谈判在1951年7月开始,套用一下这个模式,我们可以预估俄乌战争的停战谈判可能也需要一年后才能展开。俄乌战争开始时间为2022年2月24日,那么一年后,也就是2023年3月了,也就是说,即将到来的冬天,俄乌双方可能要迎来一个更残酷的战争时刻。
附:美国情报官员给出俄罗斯在乌克兰取得胜利的时间
美国海军陆战队退休情报官员斯科特•里特在接受美国记者安德鲁•纳波利塔诺采访时表示,俄罗斯将在 2023 年夏天获得对乌克兰的军事胜利。
他认为:“这将不会很快,但我想到明年夏末,俄罗斯军队将取得军事胜利。在乌克兰,俄罗斯军队是不可被战胜的。”
与此同时里特指出,在那之前不会有什么任何的谈判。
美国这位退休情报官员指出:“泽连斯基将不得不决定他是否要登上密苏里号战舰。这将开启谈判(编注:1945 年 9 月 2 日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进行了日本投降书签字仪式)。”
上文讲解了梅花易数,但是在具体讲解梅花易数方法之前,我们要对先后天八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是了解河图洛书前提,上文也说过周易的图文是从宋始,以前都是文字记载,所以让一般人都晦涩难懂,而邵雍的图示很清晰,让一般学习周易预测学的人很容易懂,不得不说是他的一大功劳。今天我们看到的《皇极经世》已经不是当初他全部,据程颢的《邵雍墓志铭》,言:先生有书62卷,命曰皇极经世。所以肯定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皇极经世书,而后世保存的图文一般在南宋的蔡元定的《皇极经世指要》、明代胡广《性理大全》以及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
为何会造成上面的情况了?我们分析下,邵雍去世后的五十年,汴京失守,也就是宋朝的朝都(河南中部,开封等地),这个肯定和战乱无关(秦代的焚书坑儒都不可能造成这么大影响)所以我们只能推断,后人不能保存,不得其法。由于皇极经世对数理的运用要到一种穷极的地步,所以没有一定的悟性或者智商是难以穷知,而邵雍的得意门人以王豫、张岷为首,两者都对数理研究不深,毕竟古代人都是学文的,有的人对理科完全狗屁不通,但是既然是邵雍门人,肯定是懂,但是绝对没有邵雍的强,其次当时邵雍的儿子名叫“邵伯温”,当时不到20岁,出生时是1055年,而邵雍是1011年出生,所以是44岁高龄得到邵伯温,所以在黄宗羲的《宋元学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天悦(王豫)无所授,以先生之书殉葬枕中”后世没有得到真传,王豫拿到下面去学习了。
程颢在<邵尧夫先生墓志铭>中说:\"先生有书六十二卷,命曰《皇极经世》,其子邵伯温编为12卷64篇。首 6卷<元会运世>凡34篇,次 4篇<声音律吕>凡16篇,次《观物内篇》凡12篇,末《观物外篇》凡2篇。前62篇是邵氏自著,末2篇是门弟子所记。
至于我们今天看到的《皇极经世》,一般都是分为内外篇,内篇以《宋元学案》说法为依据,内篇为邵雍所著,外篇为其门人张岷根据其口述记载,内容上分为内篇言元会运世,以天地之数穷朝代大的趋势(有点推背图的意思),在从音律方面着手讲解天地万物交错繁复,最后谈到仁义道德,所有的朝代治理都离不开皇极之道,外篇就是平时给学生讲解数理,还附带一些心性存养,由于道教比较推崇邵雍的无为,所以在《道藏本皇极经世书》有十二卷,前十一卷是《观物内篇》,第十二卷为《观物外篇》而今中华书局是根据《四部备要-子部》(1936年出版)通行本刊印《皇极经世书》,卷一到卷六都是内篇,卷7到卷8是外篇,开头和卷9是编者写的,这就导致后人评论不一。
至于皇极经世是什么意思,第一个观点:\"皇极\"一词来自《尚书·洪范》孔颖达(唐)疏:\"皇,大也;极,中也。\"以此名书,意为以最大的规范来经纬世事。
第二,这个要从邵雍儿子邵伯温的评价说起:
至大之谓皇,至中之谓极,至正之谓经,至变之谓世,大中至正应变无方之谓道
解释下:三皇五帝,皇为尊,皇统天,皇最大,极致不就是中庸,就像太极一般,而经就是圣人写的书,是让人正道,世界是变化的,宇宙万事万物你从一个中一个正出发在怎么变化都没问题,集中起来就是一个字“道”,所以给儿子取名蒋中正,古人强调中正仁和,所以是一个文化人。
观物内篇云:
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此三者,天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于此乃知观物云者,非以目观,观之以我之心,亦观之以物之理。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理统于性,性根于命。理性命,必穷之尽之至之,而后知是为天下之真知。真知无以过,过焉非圣。盖皇极大中之道,如是而止。天地民物之所出,赖有圣也。
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不隐万物之形也。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形也。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能一万物之情也。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于其问哉!
解释:之所以叫观物,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心看,不是用心看而是用理看。天下的所有事物,哪一个不是有理,哪一个没有性情,哪一个没有生命,之所以叫它“理”,把它穷尽之后就懂了,所以称它为“性”,尽性之后就知道了,之所以称作“命”,到了尽头就知道了(此处不是让你死了以后去了解,不要亵渎老人家意思)。这三个天下的大道理,所以圣人是没有过错的,有过错的都不能称作圣人。
所以我们叫它观物这个说法,不用用眼睛看,用心看,看的是理,天下的事物都有理,理是包含性的,而性是有命作为载体存在,理、性、命,必须要穷尽致知才行,才能达到真知,真知就不会犯错,大概皇极大道就是这样,天底下的人和物,依赖于这个圣(怎么解释?不好解释,就叫圣吧)
讲到这里大家就能明白了,只是说不故意隐藏事物的形体,虽然这样,你们能考虑到不隐藏万物的形体,但是不能像水一样包含这个万物的形体,即使水能包含万物的形体,但是不能像圣人那般体察万物之情。圣人之所以能体察万物的情,只不过是反过来看待问题(这个和程颐的定性类似,解释下,张载定性不用定字,性本来在心中,心中有性,性是寂灭的,无净无垢,即使没有事物也有性,有事物也有性,当两者事物交感之后都不用去有意识的定性了,有意识的定是还没有“慧”,但是这个是通向“慧”的一种方式,此处的意思要结合下面的话来看待),之所以称这个是反观,不是以我看物体产生,不是我看物体,那么肯定是用物和物之间的看法,既然你能用物物交感去看待,那你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此处是一种心学,我在这里解释下,人,把心剥离出来—学到现在你要是还是说心脏我想说你书呆子,就变成物体了,我的身体是心的一个载体,心剥离出来,人和物交感不就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交流,穷理就是心是脱离身体,不要说自己是人,人是自己定义的,我其实本质还是物体,狗看人还不是觉得人是狗一般,那么就是人的身体为物,和我要产生的其他物体产生的反应叫做理,把“理”理顺了,心性存养到位了,就没有什么好在疑问的了!)
下节在讲解先天易图和数,如果有不懂的可以互相交流学习,今天就讲到这里吧,可能我说的不一定是我所想表达的,也希望各位能真正的了解古人的想法和思维,平时多想,多问,在事物体察中找到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