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江
奇(jī)对(duì)偶(ǒu),只(zhǐ)对(duì)双(shuānɡ)。大(dà)海(hǎi)对(duì)长(chánɡ)江(jiānɡ)。
金(jīn)盘(pán)对(duì)玉(yù)盏(zhǎn),宝(bǎo)烛(zhú)对(duì)银(yín)釭(gāng)。
朱(zhū)漆(qī)槛(jiàn),碧(bì)纱(shā)窗(chuānɡ)。舞(wǔ)调(diào)对(duì)歌(ɡē)腔(qiānɡ)。
汉(hàn)兴(xīnɡ)推(tuī)马(mǎ)武(wǔ),夏(xià)谏(jiàn)著(zhù)尨(lóng)逄(pánɡ)。
四(sì)收(shōu)列(liè)国(ɡuó)群(qún)王(wánɡ)服(fú);三(sān)筑(zhù)高(ɡāo)城(chénɡ)众(zhònɡ)敌(dí)降(xiánɡ)。
跨(kuà)凤(fènɡ)登(dēnɡ)台(tái),潇(xiāo)洒(sǎ)仙(xiān)姬(jī)秦(qín)弄(nònɡ)玉(yù);
斩(zhǎn)蛇(shé)当(dānɡ)道(dào),英(yīnɡ)雄(xiónɡ)天(tiān)子(zǐ)汉(hàn)刘(liú)邦(bānɡ)。
石—shí—
象形字,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像是山崖下的石块。石,山之骨也。本义是山上的岩石。
1 说 文 解 字
《說文解字·石部》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
2 文 献 选 读
《詩經·唐風·揚之水》
《詩經·唐風·揚之水》
揚之水,白石鑿鑿。
扬,是地名,在今山西洪洞县。此地有涧河,河中白石累累。凿凿[zuò],是鲜明的意思。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
《詩經·小雅·漸漸之石》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漸漸之石,維其卒矣。
“渐”是崭[读斩]的假借,指山势高耸、陡峭。
“卒”是崒[读卒]的假借,指山势危高、险峻。
3 成 语 典 故
石室金匮
古代国家秘藏重要文书档案的地方。
“《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司馬貞《史記索隐》:石室、金匱,皆國家藏書之處。”
攻玉以石
玉石的摩氏硬度是6~6.5。可以攻治玉器的石头,一定要借用其它山上硬度高于6.5度的石头,譬如石英的摩氏硬度是7。
“《詩經·小雅·鶴鳴》:它山之石、可以(借用)攻(琢磨)玉。”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求真,就是要追求精炼到纯粹的最高境界。只有炼到一定的纯度,金石中的有用元素才会被释放出来。人的诚信也同样需要锻炼到至纯的境界,才会打动别人的心。
“
《莊子·漁父》:
真者,精誠之至也,
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漢·王充《論衡·感虛篇》:
精誠所加,金石為虧,
蓋誠無堅則亦無遠矣。
”
小知识
新石器時代
在人类发明金属冶炼之前,人们用来制造工具的材料主要是石头,因此称为“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又把它分为两个时期:以砍砸、打制石器为主的那个时代称为旧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为主的那个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学会了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石鼓文
东周时秦人刻在鼓形石上的刻石文字。唐朝时在今陕西宝鸡的天兴三畤原出土,共有十块,每面环刻一首四言诗,内容多为歌颂田原之美和秦国国君的游猎情形。字体介于籀、篆之间,其中一石的字已磨灭,其余九石也有残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以「石」作偏旁的字
从「石」的会意字:
碞,同嵒、巖、岩,指陡峭险峻的山势。
磬,石制的打击乐器。
祏[读如示],宗庙里的神主。
以「石」作意符的形声字,
都与山石有关:
一、自然之石:
巖/嵒/岩,高峻的山崖。
磐,巨大的山石。
礁,水中的礁石。
礫[砾],小碎石。
砂[沙],细碎的石粒。
磧[碛],水中的沙滩。
磯[矶],突出在江边的石山。
碭[砀],有花纹的石头。
磒[陨],天上落下的石头。
礦[矿],地层中的自然矿石。
礬[矾],一种矿物质。
碣[读如竭],高大特立的岩石。
磺,硫磺。
碼[玛],码碯。
碧,碧玉,青绿色的玉石。
碱[鹼],地下的盐卤。
磁,有磁性的石头。
礪[砺],粗磨刀石。
砮,可作箭头的石头。
磻[读如播],射鸟时拴在丝绳上的石箭镞。
二、石制工具:
磨,人类最初就是用石磨和木棍来脱去谷壳。
碾,以石辊和碾盘组成的大型转盘。
碓[读如对],脚踏的舂米工具。
砧[读如斟],捣衣石。
碗/砵,大口深腹的饮食器具。
碟,扁而浅的饮食器具。
硪,夯筑工具。
礎[础],垫在木柱下的石墩。
砲[炮],用火药抛出石块的重兵器。
磚[砖],黏土烧成像石块的建筑材料。
碑,刻有文字的竖石。
砭,刺穴治病的石针。
硯[砚],石性滑利,适于磨墨。
碉,石屋。
三、动词:
砍,用手拿石头猛劈。
砸,用石头敲打。
破,石头开裂。
碎,石头破碎成小块。
磕,碰到石头的声音。
碰,二石相接触。
研,细磨。
硾,用石头捣。
砌,本义是台阶,后指层层堆砌。
礙[碍],阻止。
四、形容词:
硬/確[确],坚硬。
磊,众石累积。
碌碌,平庸的石头。
砰,石头碰到的声音。
磅,石头落下的声音。
以「石」作声符的形声字:
碩[硕],头大。
斫[读如啄],石斧。
磔[读如折],肢体。
鼫[读如石],鼫鼠,能飛、能攀、能游。
柘[读如这],一种硬木。
跖[读如趾],脚掌。
拓,有三个读音:开拓,读如唾;拓印,读如踏;拾取,读如直。
文|M娱乐
编辑|M娱乐
最近71岁的刘銮雄,浩浩荡荡的开了个90分钟的发布会。
主题就是“向妻子甘比表忠心,向其他的女人群开炮”。
说14年未转正的前女友吕丽君,“有心跳却不是人”,自己死也不会和她复合。
又拉出关之琳的“高尔夫球”事件、还明骂李嘉欣是“吸血小鬼”。
和其他女星的“大尺度”过往,刘銮雄当场骂誓“做了就断子绝孙”。
身价900亿的刘銮雄,早年就被称为“女星收割机”,
历任女友不是港姐也是学霸千金,数量也高达28人。
可最终他却选择把全部身家,赠与贫民窟出身的甘比,还开了这样的发布会,
只为了让甘比及子女后世无忧,坐拥正宫地位。
博士学历的吕丽君因何惨败?甘比又是如何拿捏住浪子刘銮雄的?
既然一切都围绕一个“钱”字,我们首先就来谈谈刘銮雄的900亿是怎么赚来的。
1951年刘銮雄出生在香港,祖籍在潮州。
他的父亲是个经商的好手,把在当地的米铺经营的红红火火,
所以刘銮雄的童年生活一开始过得还不错,至少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一家子是不愁吃喝。
后来刘父开始扩建米铺,又和朋友合作开了制衣工厂,本来希望着好日子能够再翻一番,
可惜却落入了友人的圈套。“那个人圈走了所有的钱,我们家米铺的资金链也断掉了。”
刘家一夜之间就变得负债累累,刘父也因为急火攻心住进了医院,
这时母亲叶淑婉扛起了大梁,一边忙着照顾病榻上的丈夫,一边又想办法赚钱还债,
母亲能吃苦能扛事的形象,在刘銮雄后来的人生中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我母亲常说,没有什么坎过不去,主要看你有没有面对困难的勇气!”
上天没有亏待勤劳勇敢的刘家人,在刘銮雄成年时,
叶淑婉不仅还完了所有债务,还办起了一个吊扇厂,家里的日子又好过了起来。
她又将儿子送去了加拿大读书,这一次的读书之旅,
让刘銮雄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女人宝咏琴。
宝咏琴是刘銮雄的大学校友,只不过两个人进入大学的路数相差甚远,
她的家庭十分贫寒,个人却很有头脑,宝咏琴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
从学生时代就开始打工攒钱,只为了成年后去国外读大学,
这样聪明的女人,浑身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刘銮雄也很快就被俘获了。
两个人在海外“相依为命”了四年,这份感情是非常深刻的。
所以等到1974年刘銮雄毕业回国,他直接拉着女友的手见了父母,
刘銮雄的父母十分欣赏宝咏琴,这门亲事就隐隐定下了。
不过两个人也是相恋了5年才步入婚姻,
其中的坎坷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刘銮雄的“怀才不遇”,
“我和父母的经营理念相差很大,在吊扇厂很难有话语权。”
刘銮雄不被父母认可,他又一心想做个大事业再成家,
宝咏琴看到了男友的难处,就一同出了个点子,“我们去创业吧,加上梁英伟一起!”
梁英伟是刘銮雄多年的好友,这是个值得信赖的伙伴,
但创业需要资金,刘銮雄和梁英伟都是刚毕业不久的穷学生,谁也凑不到大额的启动资金。
还是宝咏琴大方了拿出自己的嫁妆,送给男友当做创业资本,
这才让刘銮雄的爱美高风扇公司得以成立。
创办爱美高一年后,公司步上了正规,刘銮雄对女友既感激又感动,
1979年两个人终于步入婚姻的殿堂,刘銮雄还深情的表白妻子,
“我会爱你一生一世,永远呵护你。”
可“永远”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刘銮雄的这番言论,
在宝咏琴被李嘉欣“气死”时,也真是打脸的彻底。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年,有位叫做陈凯韵的女孩出生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狗仔甘比”,
甘比的生存环境和刘銮雄可谓是一天一地,开局她就拥有一个酗酒成性的父亲,
一个天天挨打的软弱母亲,家里还有两个姐妹一同住在政府的廉租房里,
一家子的生活可谓是鸡飞狗跳,每天都充斥着哭闹声和酒瓶砸碎的声音,
“小时候做的最多的事,就是要学会怎么躲避父亲的毒打。”
这样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特别会察言观色的甘比,
后来母亲不堪忍受毒打,带着三姐妹改嫁,新继父虽然不是个酒蒙子,
但对于这三个不是亲生的孩子,也没有太多的好感。
甘比为了生活的下去,也开始刻意讨好继父,
她经常去打零工为继父买礼物,可以说将“寄人篱下”这个词展现的淋漓尽致了。
可惜由于人口的众多,继父的工资,不足以维持三个女儿的上学费用,
无奈之下年龄稍大的甘比就这样辍了学,开始进入社会工作。
她先是去发了几天广告,又跑去做服务员、酒水推销员,
在花花绿绿的酒吧里,甘比将八面玲珑的性格发挥到了极致,
她不仅能把刚认识不久的新客,很快就变成了老主顾,其他的同事也都对她赞赏有加。
不过甘比并没有只看眼前酒水销售的小利,她反而将主意打到了常来酒吧的明星身上。
酒吧是个消息灵通的地方,这里有大量的明星绯闻汇聚,
“现在娱乐版块盛行,如果我能卖出这些明星的传闻,不就可以大赚一笔吗?”
有了这个想法,甘比就去了《苹果日报》参加面试,
编辑部看到她的学历本来想一口回绝,却不料甘比来了句,
“难道最有用的爆料,会比学历值钱吗?”这一句话直接把转身离开的主编叫了回来,
他在继续和甘比深聊的过程中,发现这个女孩其实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她的观察力和反应力非常出色,这简直就是天生狗仔!”
成为娱乐记者之后,为了让自己的饭碗更稳固,甘比准备大干一场,她先是盯上了郑伊键,
因为当时的郑伊健被爆劈腿了梁咏琪,怒甩了7年的女友邵美琪,
这则新闻闹得很大,但没人蹲出来确实的证据。
甘比愣是跑到郑伊健楼下,蹲了足足半个月,“吃喝拉撒都在楼下,晚上我也会睡在车里。”
就甘比这个蹲守精神,差点没“困”死郑伊健,
最终他带着梁咏琪下了楼,直接被甘比拿到了一手爆料,
“双琪夺面”的新闻上了头条,甘比也一炮而火成为了最红狗仔。
热度一上来她并没有停止脚步,又赶忙去蹲了李泽楷和神秘女友的分手场面,
几十个狗仔齐压压的,堵住了女友的车想要大爆其面目,
小巧的甘比一个箭步上去,递给了对方一方手帕擦眼泪,女友的面容就此暴露,
这也是甘比的辉煌履历之一,后来还有那张著名的“捏脸照”,
脾气一向古怪厌恶狗仔的周星驰,在《少林足球》的庆功会上,公然捏起了甘比的脸蛋,
还笑的十分灿烂,“我们有在后来一同吃饭啦,我真的很喜欢她!”
明明天天挖明星丑闻隐私,还能被这些明星所欣赏,甘比靠的是什么?
曾经有同行爆料过,甘比是个特别会往对方“心眼”碰的人,
每次采访或者挖新闻后,她都会和明星沟通,
把对方底线性的东西压下去,只爆料明星可以接受的新闻。
这样一下子就博得了对方的好感,还有的丑闻明星对她感激涕零。
除此之外像面对周星驰,甘比也不会上去就问他的绯闻女友等等,
反而是以打开心扉的方式来采访,比如先说说自己的故事,引起对方的共鸣再乘胜追击,
这样聪明的女生干什么能不成功呢?
2001年,甘比开始追刘銮雄的花边新闻,她钻到人群最前面,
拿着相机就往刘銮雄的脸上怼,刘銮雄当场大怒,
“你的镜头要伸到哪?已经盖到我的脸上了!”
甘比不仅赶忙道歉,还声音大了一倍,“怎么啦,你怕我拍清楚你脸上的大痣啦!”
刘銮雄听完愣了一秒,一下子就笑了起来,“这个女孩还真有点意思!”
首次见面之后,第二年甘比就辞去了狗仔一职,
跑去了刘銮雄的公司任职,俨然成了他的“秘密女友”。
所以宝咏琴去哪了,她怎么会纵容刘銮雄的浪荡行为?
因为此刻的宝咏琴不仅早被扫地出门,还就剩一口气了!
上面我们说到刘銮雄和宝咏琴,创办了爱美高吊扇公司,
两个人看起来琴瑟和鸣、恩爱不已。
婚后宝咏琴为刘銮雄,接连生下一儿一女,爱美高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中途刘銮雄还搞了套骚操作,赶在美国爆发石油危机的时候,抓住了一波机遇,
他先是卖出了不少高价的风扇,又顺道卖出了自己的股份,
等到公司因他的退出股价下跌,股民开始抛售股票时,刘銮雄又再次大量回购,
直接把合伙人梁英伟给“架空了”。
往后他又一路乘胜追击,带着爱美高收购一批内部的公司,一步步累积财富,
到了1992年,刘銮雄的身价达到了60亿港币,他和宝咏琴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因为此时的刘銮雄奉行起一句话,“女人也是身份的一种象征。”
他凭着超高的身价和李嘉欣你侬我侬,和蔡少芬“游龙戏水”,
又和关之琳闹出了著名的“高尔夫球”事件。
等到刘銮雄和甘比相遇时,他身边站着的人,又换成了博士吕丽君,
吕丽君还为刘銮雄生下了两个孩子,这些都让宝咏琴无法忍受,
所以在和刘銮雄离婚后,她就因为多年的“气郁”,患上了乳癌和肺癌。
“李嘉欣甚至打电话来骂我,挑衅我!”
甘比成为刘銮雄的秘密女友后,宝咏琴就因为癌症去世,
这就是只闻新人笑,不见旧人哭啊!
宝咏琴退出战争后,吕丽君和甘比的“抢夫大战”也由此开始了。
甘比能够胜过吕丽君,这其实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我们看看吕丽君的背景,父亲是个塑胶厂老板,自己也是伦敦国王学院的博士生,
还在98年参加过港姐的竞选,家庭条件、颜值和才华程度,吕丽君都秒杀狗仔甘比。
所以甘比一开始被刘銮雄“金屋藏娇”时,吕丽君完全不放在心上,
“他想玩玩就玩玩,那个女人不可能胜过我!”
自己条件好,还和刘銮雄同居14年,育有一女,吕丽君对自己无比自信,
可她忘了回头看看原配宝咏琴的下场。
直到2008年甘比生下女儿,吕丽君才开始“慌了”,
并作出了一个失智行为,由此在刘銮雄那边开始遭受冷落。
甘比生女的时候,刘銮雄虽然没有公开是自己的孩子,可也是第一时间火速赶往医院,
“老太君”叶淑婉也一同去看孙女,这里里外外就给了甘比一个身份认证。
可吕丽君看到新闻后,居然以刘太太的身份,找齐了十几家媒体发声明,
“就算不知道孩子父亲是谁,我和丈夫也会提供帮助。”
这话说得属实有点降智,第一刘銮雄不愿意跟你领证,你还自称刘太太,这个名头太讽刺,
其次老公刘銮雄承认的孩子,你跑去跟全香港说这是野孩子,打的究竟是谁的脸呢?
这话一说完,吕丽君在刘銮雄那边的好感度,直接减掉了一万分,
刘銮雄陪了甘比三个月,都没能再理吕丽君一分,还停掉了她的信用卡。
吕丽君又想尽办法讨刘銮雄的欢心,还在第二年火速怀孕拼男婴,
就想着自己只要生下了男孩,就能稳坐正宫地位,
那边甘比不落人后,也剖腹产给刘銮雄生了个男孩。
这下好了,两位“娘娘”各有一儿一女,如今可算是势均力敌了,刘銮雄又该如何选择呢?
就在大家等着看大戏时,2016年刘銮雄的身体亮起了红灯,
花了3亿换肾,跑去鬼门关走了一圈,出了院他就和甘比领了证,公众一片哗然。
随后就有狗仔曝出,刘銮雄的肾脏来源正是甘比母亲,这一下子就解释了甘比上位一说。
不过前几天刘銮雄的发布会,对此作出了澄清,此事是子虚乌有,
那刘銮雄为什么最终选择甘比呢?
大致原因有三:第一,甘比太能忍。
上面我们说道吕丽君开发布会“找事”,那时深得刘銮雄宠爱的甘比,不仅没有以此邀宠,
让刘銮雄给自己找面子,而是选择了一言不发。
甘比与母亲
后来吕丽君多次挑衅甘比,甚至找报社记者编写甘比是“站街女”,
别管话说的再难听,人家甘比就是不为所动,你说你的我坐得住,
而且吕丽君扒着扒着,甘比的前男友还出来说了句“我配不上她”,差点没把吕丽君气吐血。
不仅如此,刘銮雄爆料自己做生意压力大,有时候控制不住的发脾气,
甘比不仅受着所有怒气,还跑来安慰刘銮雄,递上个热毛巾泡上茶,
做上可口的饭菜让刘銮雄心情舒畅。
这些和天天跟“斗鸡”一样的吕丽君,走的是两种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吕丽君直到被甩,都没有亲自下厨给刘銮雄做过一顿饭,
还真是印证了那句话,抓住男人的胃才能抓住男人的心。
第二,甘比太会为人。
上文我们多次提到了老太太叶淑婉的做派,她在儿子的心里可是有着极高的地位,
可吕丽君自从和刘銮雄在一起后,对叶淑婉是唯恐避之不及,
因为两个人都很强势,吕丽君不愿意受叶淑婉的“指点”。
而甘比自从和刘銮雄再一起,就跑去老太太那照顾,
甚至早晨五点提着篮子陪老太太买菜,这哪个老婆婆能不喜欢呢?
除此之外甘比对待宝咏琴的孩子,还很是上心,这点让刘銮雄感觉比较欣慰,
毕竟这个前妻是自己给逼死的,甘比不是在宽自己的心吗!
第三,嫁富豪不贪“财”。
这句话说起来有点滑稽,哪有嫁富豪不贪财的女人呢?
可刘銮雄却不止一次说“甘比不图我钱,她是好女人!”
这话的来源就是甘比的生活作风,吕丽君在和刘銮雄谈恋爱时,
那恨不得往脸上镶钻石,豪宅豪车是一直要起,
刘銮雄病重时她还要了笔钱,去国外旅游,
而甘比穿着几百块一身的衣服,在医院照顾刘銮雄,换了谁谁能选吕丽君呢?
甘比整日就是素面朝天,身后有着900亿的男友,她的手腕上却连个首饰都没有,
“她从来没有主动问我要过一分钱,一个首饰包包!”
港媒拍到最多的就是,甘比带着孩子吃路边摊,
没有人不爱钱,但甘比“不爱钱”的表现,可是让刘銮雄太受用!
第四,有儿有女不落下乘。
放眼看去这几个,能长期留在刘銮雄身边的女人,都是儿女双全,
甘比在这点不仅没掉下队,对孩子的教育她也有着不一般的心得,
“你们都是普通的孩子,爸爸很出色才会有人拍你们,所以你们应该向爸爸看齐才对!”
画面一转吕丽君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不许叫他爸爸,看看我现在的下场,都是他一手造就的!”
被刘銮雄抛弃后,吕丽君拿走了二十亿家产,
还多次披露自己的另类育儿经,真不知道是不是读书读傻了。
所以后来刘銮雄不仅一次的表示“甘比是我的最后一个女人”,
记者问道“如果打分,给她多少分?”
刘銮雄回应,“一定是超过100分!”这些表态看样子,真是从经历中体味出来的了。
至于刘銮雄为什么开发布会,那就是因为自己被拍到和吕丽君的照片,
媒体写出了两人即将复合的传言,刘銮雄为了稳住娇妻的心,才表了衷心,
“吕丽君破产,我看着孩子的面上和她签了商业合同而已,再续前缘不可能!”
除此之外刘銮雄还拉踩了李嘉欣,说高尔夫球一事子虚乌有,
这不都是在宽甘比的心吗?
43岁的甘比,能够让71岁身价900亿的刘銮雄,做到如此地步,
也真是香港“驭夫有术”第一人了!
“焦书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河南省兰考县凤鸣湖湿地公园(2021年6月23日摄) 李安摄 / 本刊
◆ 不断被打捞、挖掘的细节,呈现了焦裕禄吃苦耐劳惯常形象之外的另一面:他曾在大城市工作、学习,多才多艺,乐于求教、善于创新……
◆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
7月4日,河南兰考,新华社河南分社干部教育基地在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挂牌设立。
半个多世纪前,同样是在这片土地,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等带领河南分社记者采写推出新闻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把焦裕禄写进了干部群众的心里,也把“勿忘人民”写进了新华精神,教育影响着一代代新华社记者。
挂牌仪式上,焦裕禄的二女儿、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动情地说:“新华社的报道把我父亲这个典型推向了全国,影响了全国几代人……”
言简意丰,语短情长。
作为新华社接力焦裕禄报道的首位80后记者,在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幸多次参与新时期的焦裕禄报道,因此格外懂得焦家后人这短短几句话的分量。
几代新华社记者传承焦裕禄报道,弘扬焦裕禄精神——这是跨越时间的业务传承,更是历久弥新的精神交响。
震撼 穿越时空的精神交响
在兰考焦裕禄精神展览馆,众多参观者在一块展板面前驻足停留,凝神细看。
这是一份放大的手稿作品,上面布满了各式各样的修改痕迹,小到标点符号的调整,大到整个段落的增删。由于年代久远,蓝色的钢笔字迹已经有些褪色。
讲解人员的声音在耳边响起:“1966年2月7日,新华社播发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全文刊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口播,焦裕禄的事迹传遍全国……”
展板上的作品,正是穆青当年修改的手稿清样复印件。
因为采写出中国新闻史上的传世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半个多世纪以来,穆青和焦裕禄的名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一个记者和他笔下的报道对象,两者彼此映照,在中国乃至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时光回流至1965年12月。
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穆青,带领国内部记者冯健前往西安出差,中途路过郑州,并在河南分社召开一线记者座谈会。会后,分社记者周原按要求到豫东灾区寻找采访线索。10多天后,穆青一行从西安返回郑州,周原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除风沙、盐碱、内涝“三害”、积劳成疾后因病逝世的事迹作了汇报。穆青听后非常感动。
此时距离焦裕禄逝世已经过去一年多。《人民日报》早前发表过由新华社河南分社记者张应先、鲁保国等人采写的相关报道,《河南日报》也配发社论转载。尽管如此,穆青仍然决定带队深入兰考采访,再写焦裕禄。
12月17日,穆青一行来到兰考县委大院。
时任兰考县委通讯干事的刘俊生回忆说,当他介绍到焦裕禄去世后,几十位兰考农民自发赶到郑州烈士陵园焦裕禄墓旁哭坟时,穆青站了起来,低着头来回踱步,不时掏出手帕擦泪。
在《穆青自述》里,穆青详细回忆了当年采访时的心境:“一看到焦裕禄那些遗物,补的袜子呀、坐过的藤椅等遗物,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再说县长张钦礼、通讯干事刘俊生、跟随焦裕禄工作的卓兴隆、李忠修等,一说起焦裕禄都痛哭流涕,不是一般的感染呀!我当时真是泪流不止……特别是有人讲到焦裕禄走近梁进财家那低矮的茅屋,看望病中的老人,老人问:‘你是谁?’焦裕禄说:‘我是你的儿子。’这不是一般的感情呀!我几乎哭出了声来。这一下撞击到了我和焦裕禄心中的契合点。我也找到了定位:‘一个的县委书记的榜样!’”
采访结束,先由周原完成了一万多字的初稿。穆青一行回到北京后,稿子由冯健修改,接着穆青再改。《穆青传》披露过穆青回忆修改稿子时的情景:“满脑子都是他(焦裕禄),耳朵里回响的是他的声音,眼睛里看到的是他的形象,如醉如痴一样。”
历时数月,七易其稿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最终完成并向全国播发。这篇通讯“犹如一颗精神原子弹”,在神州大地华夏儿女的心头炸响。
刘俊生回忆说,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员齐越哭着播报通讯时,整个兰考都哭起来了。正走路的,就停下来了,说广播正播咱焦书记的文章呢;正劳动的,听到这广播就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正吃着饭的,这馍无论如何也咽不下去,含在嘴里就哭开了。
焦裕禄在兰考一年多的短暂工作铸就了精神上的永恒。这篇通讯则将焦裕禄精神如火炬高高擎起,引发的冲击波穿越时空,绵延至今。
温暖 不绝如缕的琴声悠扬
当年的手稿历经沧桑,英雄的事迹常写常新。
2009年5月14日,是焦裕禄逝世45周年纪念日。新华社河南分社提前组织策划报道,我提前一周赶往兰考,晚上查资料做功课,白天扎扎实实密集采访。
有关兰考、焦裕禄、焦裕禄精神的更多细节和事实,一点点浮现出来:
——年事已高的刘俊生介绍,焦裕禄在兰考期间不爱拍照,仅有的一些照片或是下乡时被工作人员抓拍的,或是在工作间隙留下的,包括那张双手叉腰与泡桐苗的合影。如今,照片中的“小麻杆”已成参天大树,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焦桐”。
焦裕禄在泡桐前的留影(资料照片)刘俊生摄
——为了治理风沙,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广栽生长迅速的泡桐树。多年后,这里的木材加工产业越做越大,随处可见的泡桐成了兰考人民的“绿色银行”。
……
采访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时,当我得知她的儿子也是80后,就问,平时是如何向孩子介绍这位没有见过面的外公的?由此“意外”获知:生活中的焦裕禄不但是一位慈祥、有爱心的父亲,而且喜欢文体活动,拉得一手好二胡。
焦裕禄去世时,焦守云才11岁。尽管年龄小,但对当年的点点滴滴记忆尤为深刻。
焦守云说,生活中的焦裕禄是个爱好广泛、很有情趣的人,“父亲其实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按照母亲的评价,我们兄妹这么多人,就综合素质而言,还没人能超过父亲。”
焦守云介绍,焦裕禄生前特别爱唱歌,舞也跳得好。因为个子高,1.76米,跳起舞来,舞姿很好看,就连一起工作的外国专家都由衷赞叹。此外,焦裕禄爱打篮球,二胡拉得也特别好,“母亲就是循着二胡声追到他跟前的”。
1922年8月16日,焦裕禄出生在山东省博山北崮山村。在历经少年时期的贫苦、日伪统治的险恶后,他加入了革命队伍。赴任兰考之前,作为一名地方干部,31岁的焦裕禄从郑州被选调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了9年,期间还曾作为业务骨干被抽调至哈尔滨工业大学深造。
求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半年时间,他不怕底子薄,经常争分夺秒地看书,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还如饥似渴地汲取机电专业知识,为后来参与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大型卷扬机奠定了重要基础。这项技术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史的一项空白。焦裕禄经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他喜欢搞创新。
焦裕禄逝世50周年之际,我和同事又辗转多地,采访了焦裕禄的诸多工友和同事。
曾和焦裕禄共用一张办公桌的洛阳厂同事郭玉慧回忆,工作之余,焦裕禄有时会找人下棋,一边下一边嘴里还咿咿呀呀地哼着小曲,“我不太会下棋,每次都一样的走法。他看了就笑,一边教我一边说,‘干啥都得动脑筋,你看你每次都这样下,人家都知道你的路数了。你得换个战术啊。’”
1958年春,机器厂一金工车间接到重要任务——制造一台大型卷扬机。面对少设备、缺技术等诸多难题,时任车间主任的焦裕禄带领工友以厂为家,一干就是50多天,最终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新型2.5米双筒卷扬机。
不少工友和同事认为,焦裕禄曾做过苦工,也参加过战争,后来工作中体现出来的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和年轻时的历练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焦裕禄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躲避,除了拼命苦干,还勤于学习、善于学习。
当年曾和焦裕禄一起加班、睡在车间走廊的赵广宜回忆说:“那时候的机器零部件说明书大多是俄语。不懂俄语,连图纸、工艺文件都看不明白。当时我是技术员,焦主任就利用值班时间跟我学俄语,练得舌头都麻了。”
这些不断被打捞、挖掘的细节,呈现了焦裕禄吃苦耐劳惯常形象之外的另一面。
一位读者曾留言:“了解让人更亲近,即使素昧平生,即使隔着时间的洪流。感动之余,我也加入‘刷屏’大军,希望更多的朋友看到不一样的焦裕禄,一个有呼吸、有温度的普通人。”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循着老社长穆青的足迹,一代又一代的新华社记者坚持在焦裕禄精神的报道中守正创新,让昔日的老典型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永恒 精神旗帜高高飘扬
骄阳当空。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对面,一棵参天大树笔直挺立,华盖遮荫。
这是一棵普通的泡桐树,栉风沐雨,至今默默生长了60余年;这又是一棵种在兰考人心上的树,栽树人——时任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后,“焦桐”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象征。
我们在每次采访时,都要反复探究:焦裕禄在兰考一共仅工作了475天,何以能带领全县人民很快找到根治“三害”的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兰考人一直难忘当年的“焦书记”?为何焦裕禄精神能穿越时空,打动一代又一代人……
回溯时间的河流,重温焦裕禄事迹,那些散落众人口碑里的记忆依然感动、震撼,发人深思。
1962年冬天,大雪纷飞。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困扰的兰考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年来最低水平。小小的县城火车站里,挤满了外出逃荒的灾民……
“我知道兰考是个灾区,人民群众正过着艰苦的生活。地委派我来,我愿意承担这个工作,但是要完成治理灾害任务的不是我一个人,得靠大家,靠全体干部振作起来,带领全县36万人,争取在尽快短的时间内把面貌改变了……”
50多年后,时任兰考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樊仍然记得焦裕禄在县委会上的这段发言,“他的讲话很短,但很有分量。特别是他提出救灾是暂时的,以治灾代替救灾,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种治理思路。”
在焦裕禄精神展览馆,透明的展柜里,静静地摆放着焦裕禄生前用过的物品。从生锈的锄头、带着窟窿的布鞋,到被顶出大洞的藤椅,还有打了42个补丁的被子……参观的队伍缓缓走过,焦裕禄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
在兰考的一年零三个多月,焦裕禄多数时候都在农户家里或生产一线蹲点调查。全县149个生产队,他跑遍了其中的120多个。路边大风吹不走的坟头,启发他想到深翻淤泥把沙丘变良田的方法;牛棚里和老农深夜长谈,让他了解到多种泡桐既防风治沙,还能发展经济……
兰考葡萄架村原村支书孙世忠曾回忆:“在焦书记眼里,群众的灾情等不得,群众的冷暖之事拖不得。为了关心群众,他恨不得把一分钟的时间掰成两半使。”
然而,就在焦裕禄奔走兰考大地的时候,积劳成疾,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了。1964年5月14日,在被送医后不久,焦裕禄病逝。生命的时钟在42岁这一年定格。
焦裕禄纪念园里,松柏苍翠,柳丝低垂,2米多高的汉白玉纪念碑庄严肃穆。
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每年从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来焦园参观的人次超过百万。每到新麦收获时,就有农民从家里带来新蒸的白面馒头,摆在焦裕禄墓前。
我和同事们总向人们追问同一个问题:焦裕禄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几乎不约而同,那就是他与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
曾任兰考县委副书记的鲁献启在退休后发起成立河南省焦裕禄精神研究会,编纂了《今天我们怎样学习焦裕禄?》等学习读本,迄今已有上千万人次阅读。
“从焦裕禄去世后人民的深切哀悼,到上世纪90年代人民呼唤焦裕禄,再到21世纪的今天深情缅怀焦裕禄精神,这并非偶然。”他说,“焦裕禄是一座丰碑,焦裕禄精神像一面旗帜,代表着我们党一贯同群众血肉相连的好传统,代表着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好作风。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座丰碑依然屹立不倒,这面旗帜依然高高飘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永不过时。”
交响 跨越世纪接力传承
焦裕禄曾这样表达过决心与信心:“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接续奋斗,从“兰考之问”“兰考之干”到“兰考之变”,今日兰考已呈现出一派泡桐成林,绿树如海的美好与繁盛。
目前,兰考已逐步构建起“3+5”产业体系,即现代家居、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绿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以及以民族乐器、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五大特色产业。昔日的穷沙窝,正在悄然蝶变为林木覆盖率超32%的绿化模范、GDP超400亿元的经济大县、80多万人口的幸福家园。
兰考县委书记陈维忠表示,焦书记树立了一个很高的标杆,也留下了一座精神宝藏。兰考创造了奇迹却并不是神迹,它是焦书记带大伙儿走过的路,也实证了人始终不变的初心!
“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见证和参与了兰考的发展变化。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感觉到,焦书记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而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开完工作会刚回到办公室,温振迫不及待地开启了话题。
12年前,我在兰考胡寨村采访调研时认识了温振。1986年出生的温振,受焦裕禄精神的感召,大学毕业后主动申请来到村里;12年后,昔日稚嫩青涩的大学生“村官”,经过多个基层部门的摔打历练,已经成长为一家县级事业单位的负责人。
温振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多年来,新华社记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记录着兰考大地的蝶变与新生。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人民呼唤焦裕禄》《焦裕禄精神常青》《致敬,“焦桐”!》《穿越时空的呼唤——焦裕禄精神启示录》《“精神高地”走出“经济洼地”——写在河南兰考脱贫之际》《焦裕禄精神,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等系列报道,也见证了焦裕禄精神洗礼下,兰考干部们的奋斗和成长。
“长期以来,新华社一直关注关心兰考发展,推出了许多有深度、有影响的新闻宣传报道,为兰考写下不朽的新闻经典,有力提升了兰考的知名度、美誉度,更有力推动了焦裕禄精神在全国的宣传弘扬。”陈维忠说。
在讲述焦裕禄故事,弘扬焦裕禄精神的过程中,新华社记者也在代代接力,薪火相传。
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办公大楼16层,有一面简洁朴素的文化墙,最高处的红色展板上,工工整整地写着新华精神:“对党忠诚,勿忘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
今年4月,沿着老社长穆青的足迹,从兰考到辉县,河南分社采编党支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这是一次红色之行,也是一趟初心之旅。
交流会上,一位青年记者说,焦裕禄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采写焦裕禄报道的老一辈新华社记者穆青等同志给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标杆。作为新时期的新华社记者,要秉持新华精神,沿着老一辈新闻人的足迹,深入践行“四力”要求,继续做好新时代英雄人物、典型人物、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工作。
两个多月后,新华社河南分社干部教育基地在河南焦裕禄干部学院挂牌设立。
河南分社社长唐卫彬表示,这里既是党性和思想的教育基地,也是新闻业务和实践的教学基地,我们要从光荣传统中体悟精神品格,从不朽名篇中汲取奋进力量。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张兴军 《瞭望》2023年第36期 )
来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