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水火不容的意思(成语水火不容的意思)

时间:2024-01-23 14:49:32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公考常识积累:成语中的化学常识

1.滴水穿石:比喻虽然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难以办到的事情。

水滴的力量是如此微小,它为什么能够把石头滴穿呢?通常人们认为,这是由于水滴长年累月地冲击石头的结果。殊不知,这里面还伴随着化学反应,因为石头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雨水中溶有二氧化碳,使得雨水略呈酸性。碳酸钙与水及二氧化碳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了一种易溶于水的碳酸氢钙随水流走。久而久之,滴水的地方就形成了凹陷,甚至是穿孔。

屋檐下的青石板就常有这种情况发生,其化学方程式是:CaCO3 + CO2 + H2OCa(HCO3)2

风景区的石笋和钟乳石,就是由含有二氧化碳的水长期冲刷而成。

2.如胶似漆:形容感情炽烈,难舍难分。

三千多年前,人们就用动物皮、角、骨来熬制骨胶、牛皮胶等,用来粘合各种物件,这是最早的粘合剂。相传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也是用石灰、糯米胡等混合调配的粘合剂,把无数的石块粘结起来而建成的。生漆是我国的特产,是由天然漆树分泌出来的粘性液体,是最早的化学涂料。

3.甘之如饴:比喻甘心情愿地从事某种辛苦工作或虽处危困境地也能安然忍受。

饴就是麦芽糖,是一种使用较早的糖类化合物,它可以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得到。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自于糖类化合物氧化产生的热量,糖类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

4.水融:比喻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很紧密。

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并不溶于水,但通过乳酪素为乳化剂,可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液。洗洁精、洗发精去污的原理与此相似,让不溶于水的油脂乳化分散到水中,因“水融”而除去。

5.炉火纯青:比喻一个人的技术或学问达到了最高境界。

一般的火焰都是红色的,这是因为一般的燃料都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在供氧不足时燃烧不完全,部分没有燃烧的碳粒,在高温下灼热发出红光。比如,过去使用的小煤油灯,其火焰就是红色的,如果在煤油灯火焰的上方放一张白纸,过一会儿白纸就会被熏黑,这种黑灰就是没有燃烧的碳。如果供氧充足,燃烧完全,火焰的颜色是青的,这时温度达到了最高(达到了最高境界)。例如,煤气灶的火焰。

很早的时候,人们就知道根据燃烧火焰的颜色判断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1200℃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继续升高到3000℃后,呈白热化;如果超过3000℃,火焰则会由白变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这也是燃烧时可达到的最高温度。

6.灵丹妙药:比喻能解决一切疑难问题的好办法。

丹剂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人们用各种矿物原料精心炼制“灵丹妙药”,以满足贵族长生不老的奢望。古时的丹药是一些矿物质,经过高温下化学反应,主要生成、氯化汞等一些无机化合物,外用对疮痛、皮炎等有些疗效。

7.火树银花: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火树就是指焰火,俗称烟花。它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装有类似火药的发射药剂,上部装填燃烧剂、助燃剂、发光剂即发色剂。发色剂内含有各种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它们在燃烧时显示各种各样的颜色,化学上称之为焰色反应。

8.石破惊天: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只有火药爆炸才能产生“石破惊天”的效果。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火药的基本成分为硝石(硝酸钾)、硫磺及木炭,三者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热后,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光和热。

9.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取蓝”是世界上最早的印染化工,“取蓝”的原材料——蓝草是一种木兰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染在纺织物上,经日晒氧化成了青蓝色的靛蓝化合物。

10.沙里淘金:比喻极其难得或非常不易。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大约百亿分之五左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2g左右。古代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密度差异,用水反复淘洗,沙里淘得的黄金甚少。

11.涂脂抹粉: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实践证明,适当地使用脂粉能使人的皮肤光滑、洁白,富有美感。涂脂抹粉所用的胭脂,古时是用红蓝花或苏木,加入牛髓、猪胰素等压制成粉块,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日用化工产品。今天使用的各种各样的化妆用品,也仍由颜料、粘合料、香精、色素等组成。

12.饮鸩止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鸠”是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是一种剧。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炎、梅毒、牙疼等病症,这是“以毒攻毒”。此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可以灭绝鼠害;砒霜还可以防蛀、防腐。近年来,科学家还发现砒霜对某些癌症有疗效。

13.水火不容:比喻二者对立,绝不相容。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由燃烧引起的火灾,一般情况下,用水扑救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是因为水是不会燃烧的液体,可以隔绝空气,吸收大量的热量,降低周围的温度。

14.争风吃醋:指因男女关系而妒忌、争吵。

醋是6%-10%的乙酸水溶液,故乙酸又叫做醋酸。它是烹饪常用的调味品,能丰富食物的色、香、味,并且可刺激胃酸分泌帮助消化,醒胃防病。因此“争风”固然不好,但适量“吃醋”对身体还是大有益处的。

15.煽风点火:比喻煽动或唆使别人干坏事。

扇风时,鼓入了更多的氧气,由于氧气的助燃性,从而使得可燃物的燃烧更加旺盛。

16.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又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消亡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含贬义。

燃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与氧气(O2)接触;②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17.铁杵成针:比喻做事能持之以恒,必然会获得好的结果。

铁杵磨成了针,只是杵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因此它属于物理变化,而非化学变化。

18.海枯石烂:形容经历及其长久的时间。常用作誓词,表示意志坚决,永不改变。

海枯即海水干涸,它属于物理变化;石烂意为岩石风化,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19.木已成舟:比喻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

木头已经做成了船,只是木头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并没有新的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20.烈火真金:比喻英雄本色不变。

由于黄金是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的金属,即使在高温的条件下煅烧,也不会被氧气氧化。

21.百炼成钢:比喻人经过斗争生活的长期考验,能成为坚强的英才。

将烧红的生铁反复至空气中不断地锤打,生铁中的碳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其含碳量降低,其实是对生铁的不断除杂致纯的过程,于是铁就变成了坚硬的钢了。

22.钻木取火:通过钻木产生磨擦使物体发热,温度上升而爆发出火星来。

由于在钻木时,要不断地对木头做功,从而使木头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其温度达到了木头的着火点,木头就会燃烧起来。

23.点石成金:比喻把别人的文句略加点缀,顿然改观。

这里的石,通常是指大理石、石灰石,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金则是指黄金(Au)。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没有改变。因此点石是不能成金的。

24.杯水车薪:比喻力量太小或东西太少,解决不了问题。

一杯水可降低温度不大,不可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一车正在燃烧的柴草熄灭。

25.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燃烧需要可燃物,如果减少了可燃物,燃烧就难以进行;如果去掉了可燃物,则燃烧就不可能进行。

26.信口雌黄: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雌黄,即三硫化二砷(As2S3),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的含砷化合物,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橘红色晶体,它是古代进行书写和绘画的一种原料。古代人写错了字,就用雌黄碾成的粉末,用水调成糊状,涂抹在错字上,等到干了以后重写。

27.刀耕火耨:古人播种前先伐去树木烧掉野草,以灰肥田。泛指原始的耕作技术。

燃烧后的草木灰含钾5%-12%、钙5%-25%、磷0.5%-3.5%,它是一种高效肥料,还可降低土壤酸性,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化肥。

刷题巩固

1、下列与成语有关的描述错误的是:

A.“叶落归根”是因为地球表面的物体会受到重力的作用

B.“青出于蓝”描述的是传统植物染料的提取过程

C.“囊萤映雪”中“囊萤”和“映雪”包含的光学原理相同

D.“沙里淘金”中的“金”属于金属单质

解析:C

本题考查科技常识

A项正确,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心,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叶落归根意思是树叶从树根发岀,最终凋落后回到树根,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B项正确,“青岀于蓝”中,青,即靛青:蓝,即蓝之类可作染料的草。青是从蓝草里提炼岀来的,但颜色比蓝更深。最初是比喻人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自己,后多用来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C项错误,“囊萤”岀自典故“囊萤夜读”,是指车胤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着萤火虫照亮书本在夜晚继续学习,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因为在其发光器的部位,存在着一种含磷的化学物质,称为萤光素:“映雪”出自典故“孙康映雪”,是指孙康利用半夜地上雪反射的月光读书,体现的光学原理是光的反射。故二者利用的光学原理不一致。

D项正确,元素的存在形式由其化学性质决定,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与土壤中的水及氧气等物质发生反应,在自然界中以单质的形式存在。故“沙里淘金”中的“金”属于金属单质。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换个角度看王安石变法,其中一项改革影响最深远,却鲜为人知

本文摘自日本史学家小岛毅所著的《中国的思想与宗教的洪流:宋朝》

提起王安石新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保甲法、募役法、保马法等经济政策。这是因为翻开现在的高中历史课本,里边就罗列着这些名词。很多人为了应付高考都死记硬背过这些名词吧。那么,这些名称的内涵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均输法是政府为国家事业或消费采购物资时的节约政策。当时大量物资从江南运往都城开封,所以在大运河沿岸的扬州设有负责物资运送的国家派出机关发运司,开封提前通知扬州什么物资需要多少。发运司按行情从特定的地方低价收购,运往开封。不需要运往开封的物资转运到别处销售。通过这种手法,提高物资采购事业的效率,同时保证物价的安定。均输法的意思就是所有物资以均等价格运往各地。其实就是政府自己做长距离商人的生意。

青苗法是救济青黄不接时期农民的政策。播种时期可向政府低息借贷现金(或者实物“青苗”),收获后返还。贷款的资本是为防止灾年饥荒而储备的常平仓的储备物资。常平的意思就是“任何时候都一样”,遇到灾年也不要紧的意思。但是连续数年持续丰产的话,仓库储备的谷物没有用处,只能任其腐烂,这样会出现浪费。新法是在越冬后确知储备没有用处的时候,把储备谷物出借给需要的农民,或者在市场销售后转化成现金,然后贷款给农民。这本来也是民间商人为营利一直做的事,现在国家挤占进来。而且动用的资本规模大,所以利息低。

市易法可以看作青苗法的都市版,是给商人低息贷款的政策。市易的意思就是“市场交易”。在开封设置市易务,统管全国各都市的派出机关。这其实也是国家硬挤进当时豪商们已经在经营的金融行业。以上三法在经济上与富裕阶层本来为维持和增加自己的财富所做的营利行为和利害完全对立。因此,很多人大加反对,说这是“与民争利”行为,是国家不应该做的(不体面的)营生。对于这种论调,近代历史学解释认为,这是反对派及其背后的大地主、大商人们,为了遮掩他们死守自己既有权益的目的而找的(不体面的)批判借口。

王安石

显然,后者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从传统的国家观来看,前者的逻辑却也是当然的。不能简单把反对王安石的势力统统看作贪图私利私欲之流。他们举出的反论例子是汉武帝时的均输平准法和汉昭帝时的盐铁论争。通过学习儒教和历史,深深烙印在宋朝的士大夫官僚们记忆中的是利用苛捐杂税重建国家是不可能的。相反的,改革派负有理论性、历史性地证明他们推行的种种新法新政策有效性的责任。

为此,王安石拉出《周礼》来壮胆。《周礼》是创建周王朝的周武王的弟弟、建国功臣周公所著的有关国家体制的书籍。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宪法和行政法合集。周公是孔子心目中最理想的人物,儒教甚至神圣地被称作“周孔之教”。王安石说自己的一连串改革,都与周公的政策一致。比如青苗法,就是继承了《周礼》中的“泉府”。

这个论法在汉朝盐铁论争的时候还没有出现。因为在那个时候,《周礼》还没有被当作皇权的规范,甚至那个时候这本书是否存在都说不清。据说一个地方王向当时的宫中图书馆进献了此书,而最为确切的史实是,王莽根据此书进行了改革。但是,因为王莽被后世看作是一个篡夺汉朝皇权的反面人物,所以《周礼》在作为周公的著作被神化的同时,也被当作一本危险的书籍而受到警戒。王安石这时偏举出《周礼》来使自己的改革正当化。他亲自注释《周礼》,并把《周礼》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

对此,后世的儒家们这样批判:“王安石歪曲《周礼》,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他根本没有继承周公理念的意思。”

要把王安石与王莽并列为应该否定的人物,就必须把王安石与《周礼》分离。上述批判论调就是为了分离的一个理论。而近现代肯定王安石为合理主义者的人们,又分析说王安石有关《周礼》的言行,只不过是为了对付反对派批判的一个隐身草而已。

司马光

两者的评价其实就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但是,王安石自身,恐怕坚信自己的政策是继承了周公的理念的。周公的理念到底是什么,王安石与反对派意见对立。这是当时围绕经学这个最受重视的言论空间主导权的斗争。

保甲法就是让普通民众负责保卫国家和维持治安的政策。维持庞大的正规军,是消耗国库的最大原因。而且,不论纪律、士气,还是战斗力,宋朝当时的正规军没有一条能提到桌面上来。宋朝当时的所谓军队,其实更重要的职责是收容和抚养无业游民和懒惰无能之辈的失业对策与社会救济事业。不是想让他们维护社会治安,而是把他们收入军队这个行为本身,就能维护社会治安。

因此,保甲法的目的不是回归到征兵制,而是为了补充没有战斗力的正规军的战斗力,设立民兵组织。保甲法规定十家组成一甲,甲再组成保,如此重重组织,组织成严密的指挥命令系统。当初在与辽和西夏接壤的国境线以及首都附近施行,农闲期组织军事训练,后来为了维持社会治安,推广到全国。

如果说保甲法是一个令百姓用身体维护国家秩序的政策,那么,募役法则是令国民用金钱为维护社会秩序作贡献的政策。从来的政策是,各种各样的政府劳役都按人头税方式征收,称作差役法(“差”为分派之意)。征收方式称作户等制,即按保有耕地的多寡把财产分成五等,按等级课税。但是,因为官僚们不论保有多少财产都会免除课税,或者走后门窜改登记簿,偷逃课税,所以有权力的人或者跟寺院有关系的人都能从差役名单上把名字删掉。当然这些人应该负担的部分都转嫁给普通老百姓。募役法(或称雇役法)的主旨是,改正这些不公平的地方,按保有财产多寡的比例课税,然后用征得的税款雇用干活的劳役。因此,当然原来以种种手段被免除课役的阶层意见很大。

保马法是让民间饲养军马,必要的时候政府借用或者征购的政策。类似今天活用民力的政策。

其他的,还有国家通过财政上援助、税制上优遇等政策,奖励开发新田的农田水利法。

改革科举与完善学校制度

以上简单介绍了有关经济政策的新法,但是这只不过是全体新法的很小一部分而已。因为招来旧法党批判的主要是这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总是备受后世关注。再者,也因为这些政策关乎社会经济史上的重要问题,所以受到近代史学高度评价。但是,实际上除此之外的诸多政策中,还有几个重要政策对后来的中国政治与文化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其一是科举改革。王安石废止了业已失去实际意义的诸科,改为礼、法、医等专门科。另外,废止了科举中此前最有名的进士科必须的命题作诗,把得分重点放到用自己的语言论述经书的意义上,出题范围扩展到议论历史上的事件、人物以及对现实政治的献策等。

“经义”除《论语》和《孟子》为必修以外,还在五经中任选一经必修。五经本来包括《春秋》,但是新法用《周礼》取代了《春秋》。本来的理由似乎是因为要正确理解《春秋》的内容比较困难,但是说王安石坏话的人造谣说王安石说《春秋》是“断烂朝报(仅把官报的短片连接起来,没有什么整体意义)”,轻蔑《春秋》。重视《周礼》与前边提及的问题相关,是王安石及其继承者们的特征。

孟子

这里值得关注的是《孟子》。实际上把《孟子》与《论语》正式并列为儒教重要经典的就是王安石。我们把儒家思想当作“孔孟之道”教,其实就是从这时开始的。在政治上与王安石水火不容的程颢、程颐兄弟也很重视《孟子》。朱熹继承这个潮流,集大成为朱子学,从此确立了《孟子》经书的地位。一般容易被人忽略,其实彰显孟子的最大的有功之人是王安石。

与此同等重要的是,王安石完善了学校制度。科举是选拔人才的手段,同时培养人才也是国家大事。王安石大规模扩大和整顿了国立大学,并由中央政府发给经费,经费,完善了地方的学校。到宋徽宗时,制度更加充实。中央和地方均设上舍、内舍、外舍三个等级的教程,称作三舍法。王安石改革虽然是以健全财政为重点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只追求眼前利益,为给国家培养优秀人才他们也不惜增加国库负担。王安石们的改革,有这种长远目光。国家百年大计,指的应该就是这种方针。及至南宋,民间资金设立的书院教育盛行一时,加剧了儒教文化的浸透。

老一辈常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日”是啥意思?一般人猜不到

父母会先你而去,朋友有自己的家庭,只有伴侣才是陪伴你走过一生的人,古代人对爱情是非常向往的,创造了很多有关夫妻的美好语句,比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还有“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三句话前面两句分别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和王实甫《西厢记》,那么你知道最后一句话出自哪里,里面的“日”代表什么意思吗?

“一日夫妻百日恩”最早出现在《聊斋志异·张鸿渐》中,张鸿渐永平县名士,家里有个美丽贤惠的妻子方氏,本来相安无事却因为得罪了县令惹祸上身,张鸿渐没有兄弟帮忙只能连夜逃命,县令则在后面抓他。

张鸿渐逃到荒山野外,遇到一个美丽的女人,野外四处没有烟火怎么会有女人出现,而且还长得这么漂亮,不用多想她一定是女妖精,大家想得没错,这个女人就是狐狸变得妖女,不过她并没有害张鸿渐反而爱上了他,她就把张鸿渐带到了自己家里藏起来。

张鸿渐被女妖精的美色迷住,跟她做了三年夫妻,三年之后他良心发现,想起一个人在家中带孩子的妻子,就央求女妖精带他回家,女妖精才不舍得放张鸿渐走,就问他:“我对你这么好,你为什么还要回去见你那个黄脸婆?”张鸿渐叹了一口气就说:“一日夫妻百日恩”。

“一日夫妻百日恩”这句话就这么来了,从字面的意思来看,“日”代表一天,整句话的意思是夫妻就算只当了一天的夫妻,恩情也有百天那么多,很多人都是这么理解的,可实际上的意思恐怕没你们想得那么简单,说出来你可别不信。

古人写诗都喜欢用虚词来夸张意思,《赠汪伦》的“桃花潭水三千尺”,李白并没有真的去量过桃花潭的水是不是深三千尺,他就是用这么一个夸张的手法表示汪伦给他的友情很深。

换到“一日夫妻百日恩”这也是一样,是不是只做了一日的夫妻不重要,重要的是夫妻的恩情,而且通过“一日”和“百日”的强烈对比突出夫妻恩情的多少比做了多久夫妻更重要,有的人就算成为夫妻时间短,他们的感情跟做了几十年夫妻的感情一样深。

《说文解字》里对“日”的解释有9种,这9种意思大多指时间,其他的有指太阳,有指姓氏。

“日”可以指具体某一天,也可以泛指一段时间,小编是赞同“一日夫妻百日恩”前面的“日”是泛指一段时间,但“日”的前面又有一个量词“一”,限定了“一日”只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这就又回到了上面的观点,夫妻哪怕只是短暂地成为一段时间的夫妻,恩情也有百日那么重。

现代很多人离婚之后就与前任水火不容,矛盾可以上升到挥刀伤人,看看敦煌出土的古代“离婚协议”,前夫是怎么祝福前妻的。1900年,莫高窟出土了一批唐朝文献,其中有不少唐朝人的“放妻书”,这些书信没一个诅咒谩骂前妻的字眼,相反都是“一别两宽,各生欢喜”这样的温柔语句。

还有前夫要妻子离婚后“重梳婵鬓,美扫娥眉,选聘高官之主”,也就是说要妻子走后能重新打扮自己,找一个高官当自己的新丈夫,看完“放妻书”你就能明白什么叫“一日夫妻百日恩”,尽管夫妻情尽,但往日的恩情还在,你走后我还是希望你能找个高官,高官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这位前夫自己未必是高官,可他还是展现出博大的胸襟,祝福前妻找个比自己厉害的人。有的“放妻书”是前妻送上祝福,希望前夫“鸳鸯为伴”、“琴瑟合韵”,唐朝不愧是古代最开放的年代,男女对待离婚的态度都没有现在这么小家子气。

《说文解字》对“恩”的解释是:“惠也。从心”恩是从内心散发出来的,只有两个人发自内心去爱对方,小家庭才会从中获得惠利,古人已经把夫妻相处之道写得明明白白的,大家应该知道该怎么做了,就算不知道也要做到“放妻书”里的前夫前妻一样,给对方留最后一点面子。

“为何婆媳关系水火不容?”这位90后媳妇的回答,太扎心

一旦结婚后,所有的女人都要面临和处理婆媳关系,而大部分婆婆和媳妇,都是水火不容的,并且一旦发现自己的儿子对媳妇比对自己好的时候,她们会莫名的吃醋,总觉得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怎么就跟媳妇一个人,只愿意听她的吩咐。

这个时候,心里极度,不平衡的婆婆,难免会想些招数,对付儿媳,两个女人,势必想要一决高下,看看谁更厉害,这个男人最终听谁的。

和家庭关系一旦变成了这个样子,每个人之间的关系都变得紧张。尤其是作为儿子和老公的家,在两个女人之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一边是自己爱的女人,一边是养育自己长大的母亲,对一个男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并不喜欢见到,夫妻之间不和睦,吵闹不休。

但作为大多数媳妇来说,一开始都希望和自己的婆婆和睦相处的,毕竟那是丈夫的妈妈,和他们关系搞好。自己心情也会好,和丈夫的关系也会更融洽。可为什么,很多婆媳关系不好?而且媳妇非常不喜欢婆婆,原因主要是在一起5个方面,现实又扎心。

婆婆管的太多了

很多婆婆,在儿子结婚之后,很喜欢插手他们之间的事情,一开始儿媳比较尊重婆婆,对于婆婆的插手,虽然有些不开心,但也没有开始反抗。

婆婆却总认为,儿媳嫁到他们家来,就应该做很多的事情,一旦儿媳没有上班,就认为,儿媳好吃懒做,这样他的儿子太过辛苦。

在他眼里总觉得儿子辛苦,从未觉得媳妇也很累,即使两个人都在上班,还是觉得下班之后所有的家务都应该由儿媳做。而女人一旦受到这种不公平待遇,就非常憎恨自己的婆婆。

嘘寒问暖,对儿媳视若无睹

都说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可儿媳却不是婆婆手心里的宝。在明面上说,她也是你儿媳,可实际上,却从未有过这样的待遇,大部分儿媳,嫁到婆婆家之后,遇到的都是冷眼相待,不只把她当成一个外人,并且在婆家从没人关心你。

儿子是他们手心里的宝,他们会嘘寒问暖,并且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在一起,儿媳妇在此时就像一个保姆一样,整天为家人做饭,洗衣,甚至很难融入他们的圈子里。

所以从儿媳嫁过去之后,就遭受不一样的待遇,慢慢的就让儿媳心寒,最主要来源于婆婆对自己的不友好,所以,儿媳会憎恨婆婆。

背地里说儿媳的坏话

都说结婚了都是一家人,可婆婆从来不那么想,她总觉得儿媳是外人。甚至会到处说儿媳的坏话。

婆婆难道就不知道了,自己的儿媳嫁自己家之后,回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到处说婆媳关系不和,总有一天你说的这些话会传到她的耳朵里,她知道之后,对你一定心生芥蒂,对你再也爱不起来,这也是大多数儿媳真恨婆婆的原因。

总觉得自己才是家里的女主人,要在儿媳面前

有些年轻人结婚之后会与父母同住,婆婆总认为,自己是这个家里的女主人,所有的事情都要听自己的安排,包括儿媳,无论是儿媳做什么事情,都得先经过自己的同意,就这样,然后开始在儿媳面前摆谱,给儿媳难堪。

到自己家之前,还有一个下马威,让她清楚这个家里呀,谁说了算,很多婆婆也因为这样,而把很多儿媳逼出了家门,只得出去自立门户。

有了这样的经历,儿媳再也不会喜欢婆婆,慢慢的就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立场,媳妇长久窝火,总会想尽办法扳回一局,所以两个人就形成了水火不容的局势。

在儿媳面前极力维护自己的女儿

都说做父母的对待自己的孩子要公平对待,可当儿子娶了媳妇之后,大多数做婆婆的就偏向了自己的女儿,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自己女儿身上,无论有什么好的东西,无论是悄悄的还是明面上的,都会留给自己的女儿,作为儿子,就再也没份儿。

因为他认为把这些东西给给了儿子之后,其实就是给了媳妇儿,他觉得这个人与她自己本来就没有关系,所以他不会给自己的媳妇。

这造就对婆婆有了很大的意见,所以在婆婆老了之后不愿意养她。

婆婆总是一副我不怕你的样子,正面和儿媳树敌

很多儿媳嫁过去之后都是委曲求全,婆婆总是一副我不怕你,你的样子就是我家我说了算,我的东西想给谁就给谁,你也管不着。

当婆婆正面和媳妇微评,在一件事感到失望,觉得对方的无情和冷漠,久而久之,对婆婆自然也没有了好感。

婆媳关系从来就是万年难题,如果在儿媳加入这个家能够得到婆婆的善待,那么也不至于让儿媳对婆婆有那么大的仇恨。怀揣着一颗善良的心,去分享自己的婚姻,想要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无比,可最后却失望而归。

所以,无论是做儿媳还是做婆婆,都尽量善良一些,不说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但至少也不要给她使绊子,超不愉快,否则,谁也咽不下这口气,积怨也就会越来越深。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