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剧中人从袖子中掏出银子或者其他物品,仿佛袖中就是一个百宝箱。在《西游记》里有一位神仙,他不仅用衣袖当作法宝,还将唐僧师徒连人带马都困于衣袖之中,他就是被称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将师徒四人困于袖中的正是他所施展的“袖里乾坤”之法。古人的衣袖为何都特别宽大?我们首先从袖字说起。
“袖”字是个会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类作物,喻指像谷类作物的细长)三形会意。“袖”字本义为人上衣中细长的手可以伸进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说文解字》说:“褎,袂也。袖,俗褎从由。”袂(mèi)也是袖,本义都是指上衣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俗字的袖,是从衣、由声的形声字,“衣”表示上衣,“由”表声兼表意,有经过、穿过之义,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过的孔洞。衣与由两形会意,同样表衣袖之义。隶书和楷书继承了小篆俗字的写法,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袖”字的来历。
古代的袖子跟今天大不一样。首先是古代的袖子很长:根据《礼记》记载,袖子的长度应是手臂长度的一点五倍,故被称为“长袖”,也称“修袖”,修即修长之意;其次是古代的袖子比今天要宽大得多,所以又称“广袖”。具体能大到什么程度呢?战国时,以“张袂成阴”、“举袂成幕”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行人的衣袖连起来就可以成为帷幕,足以说明古人袖子之大。
又大又长的袖子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好处——放东西。且看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古代有一种版式很小的书,叫袖珍本,因其可藏在袖中、便于隐藏和携带而得名,今天我们使用的“袖珍”一词即由此而来,用以指代小巧精致得可以放在袖中的东西。不光是藏物品,在闲着没事或者寒冷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喜欢把手揣在口袋里,古人则喜欢把双手插在袖子中,这就叫“袖手”。成语“袖手旁观”就是袖着手站在旁边看热闹,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别人。
当然,如果你以为古人的袖子只是用来装东西的,那就错了。因为衣袖兼有毛巾、舞具、礼仪、指喻、情感表达等诸多功能。首先,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例如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同时,衣袖长,也便于歌舞。如《韩非子·五蠹》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就是说袖长好跳舞,钱多好经商。此外,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敛衽”即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此外,在特定场合,古人都会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这样有利于显示庄严与稳重。
袖还能起到情感表达作用,这从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成语中就可看出:如“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又如,“两袖清风”被用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描绘的是廉吏卸任后,两袖无钱,空空如也,只有清风充盈其间的样子。
当然,古代不是所有人都会穿宽袍大袖,“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大袖的衣服多为文人贵族所穿,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是把袖子勒起来、撸起来、卷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在古在今,都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在古装影视剧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剧中人从袖子中掏出银子或者其他物品,仿佛袖中就是一个百宝箱。在《西游记》里有一位神仙,他不仅用衣袖当作法宝,还将唐僧师徒连人带马都困于衣袖之中,他就是被称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大仙,将师徒四人困于袖中的正是他所施展的“袖里乾坤”之法。古人的衣袖为何都特别宽大?我们首先从袖字说起。
“袖”字是个会意字,篆文中由衣(表示上衣)、爪(表示手)、禾(表示谷类作物,喻指像谷类作物的细长)三形会意。“袖”字本义为人上衣中细长的手可以伸进伸出的部分,即衣袖。《说文解字》说:“褎,袂也。袖,俗褎从由。”袂(mèi)也是袖,本义都是指上衣从肩膀到手腕的部分。俗字的袖,是从衣、由声的形声字,“衣”表示上衣,“由”表声兼表意,有经过、穿过之义,在“袖”字中指代可以穿过的孔洞。衣与由两形会意,同样表衣袖之义。隶书和楷书继承了小篆俗字的写法,一直到现在,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袖”字的来历。
古代的袖子跟今天大不一样。首先是古代的袖子很长:根据《礼记》记载,袖子的长度应是手臂长度的一点五倍,故被称为“长袖”,也称“修袖”,修即修长之意;其次是古代的袖子比今天要宽大得多,所以又称“广袖”。具体能大到什么程度呢?战国时,以“张袂成阴”、“举袂成幕”形容齐国之繁荣:人们张开衣袖可联遮天空、使天阴,行人的衣袖连起来就可以成为帷幕,足以说明古人袖子之大。
又大又长的袖子还有一个很实用的好处——放东西。且看古典小说中,《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宝钗扑蝶时“向袖中取出扇子来”;《水浒传》第三十七回,宋江与戴宗见面,宋递与吴用之书,“那人拆开封皮,从头读了,藏在袖内”;甚至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时候,都要靠袖子救场:屠户“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公子遂将晋鄙军。”古代有一种版式很小的书,叫袖珍本,因其可藏在袖中、便于隐藏和携带而得名,今天我们使用的“袖珍”一词即由此而来,用以指代小巧精致得可以放在袖中的东西。不光是藏物品,在闲着没事或者寒冷的时候,我们现代人喜欢把手揣在口袋里,古人则喜欢把双手插在袖子中,这就叫“袖手”。成语“袖手旁观”就是袖着手站在旁边看热闹,比喻置身事外、不帮别人。
当然,如果你以为古人的袖子只是用来装东西的,那就错了。因为衣袖兼有毛巾、舞具、礼仪、指喻、情感表达等诸多功能。首先,古人一般将衣袖当毛巾、手帕,用以拭泪、擦汗、遮面,例如屈原《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之“掩涕”、白居易《长恨歌》中“君王掩面救不得”之“掩面”、《琵琶行》中“满座重闻皆掩泣”之“掩泣”,均是形容以衣袖擦泪意。同时,衣袖长,也便于歌舞。如《韩非子·五蠹》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就是说袖长好跳舞,钱多好经商。此外,古代的衣袖也从侧面反映了服饰与礼仪的一些情况。譬如古时常见的行礼“敛衽”,《战国策·楚策一》中有“一国之众,见君莫不敛衽而拜”,“敛衽”即是整一整衣袖拜礼的动作。此外,在特定场合,古人都会换上有宽大袍袖的礼服,这样有利于显示庄严与稳重。
袖还能起到情感表达作用,这从我们如今使用的很多成语中就可看出:如“拂袖而去”,以甩袖离开表示不悦、生气、不理睬之意。又如,“两袖清风”被用来形容为官清正廉洁,描绘的是廉吏卸任后,两袖无钱,空空如也,只有清风充盈其间的样子。
当然,古代不是所有人都会穿宽袍大袖,“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意思是大袖的衣服多为文人贵族所穿,普通百姓因为劳动的缘故,通常会穿短袖,或是把袖子勒起来、撸起来、卷起来——“撸起袖子加油干”,无论在古在今,都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真谛。(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一、文字演变
二、姓氏读音
拼 音: zhào
注音:ㄓㄠˋ
繁 体 :趙
部首:走
总笔画:9
部外笔画:2
笔顺:横竖横竖横撇捺撇捺
五笔98:FHQI
仓颉:GOK
四角号码:448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8D75
成语:围魏救赵
〈副〉
(1) (形声。繁体字从走,从肖,肖亦声。篆书形体上面像人下面像脚,本意为快步走。假借为国名。(一说因为“肖”意为“变细变小”。“走”与“肖”联合起来表示“步子变小、步声变细”。本义:小步轻走。引申义:轻快地走) 同引申义 [quickly])
赵,趋赵也,——东汉·许慎《说文》
赵,及也。——《广雅》
天子北征,赵行囗舍,——《穆天子传》,郭璞注:“赵,犹超腾,”
(2) 字亦作“踃”
简惰跳踃般纷絮兮,——傅毅《舞赋》
踃,跳也。字之作逍,——《埤仓》
〈名〉
(1) 古国名 [Zhao state]
(2) 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3) 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赵将 括。(赵国的将军赵括。)—— 汉·刘向《列女传》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
赵主之子孙。——《战国策·赵策》
(4)东晋十六国之一。在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各一部分。史称“前赵”
(5) 东晋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灭前赵后称帝,史称“后赵”
(6)越南王朝
(7) 姓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源流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随母姓改汉姓赵。
源流四
源于冒姓。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四、得姓始祖
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为赵国始族。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命氏,称为赵氏。造父就是普天下赵姓的始祖。
五、人口分布
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密度最高的(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9%,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4.5—6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3.7%,赵姓人口大约704万;1.5—4.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8%,赵姓人口大约715万;不足1.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6%,赵姓人口大约153万。 赵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在河北、冀鲁大部、山西、陕甘宁大部、内蒙古中部,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2%以上,中心地区可达5%以上,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8%;在沿鲁、苏、皖、豫、鄂、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四川中西部、云南西南、沿川、青、甘、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东北地区,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2.4%—3.2%,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在皖苏南部、浙江、赣闽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贵州、四川东南、云南东部、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新疆西北,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2.4%,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4%;在其他地区,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8%,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8%,其中比例不足0.5%的地区占了16%。
六、家谱文献
湖南益阳赵氏七修族谱二十五卷,首卷上、下册,末卷上、下册
太湖赵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
太湖赵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上湘赵氏四修族谱八十四卷,首一卷、末十三卷
资阳赵氏五修族谱二十卷
湘潭洄溪赵氏六修族谱二十三卷
衡山县赵氏八修族谱十卷
衡山县赵氏九修族谱十卷
赵氏宗谱十二卷
北京赵氏家谱
北京怀柔赵氏族谱四卷
北京赵氏家谱不分卷
南汇忠诚赵氏支谱, 二卷
青浦县赵氏家谱,一卷
东山赵氏家谱
云南宣威赵氏族谱,六篇
赵洪氏宗谱,一卷
白杨山下赵氏宗谱
天水郡赵氏合编族谱: 十三卷,首一卷,末二卷
景芝赵氏族谱:不分卷
东莱赵氏家乘:六卷
赵氏族谱:四卷
赵氏族谱,二卷
湘乡月城赵氏五修族谱: 二十二卷,首三卷
湘阴赵氏族谱
邵陵桐江赵氏五修族谱:五十九卷,首二卷
七、郡望堂号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初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涿郡:汉高帝时置郡。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
南阳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
颖川郡:秦时置郡。此支赵氏,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
下邳郡: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明朝时期废黜。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汉阳郡: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魏恢复天水原名。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到南朝北周时废黜。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
堂号
天水堂: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
“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赵氏还以“天水”、“孝思”、“谷治”、“萃涣”等为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
此外还有孝思堂、萃涣堂、爱日堂、顺和堂、忠恕堂、明宗堂、明德堂、庆源堂、积善堂、乐善堂、绵远堂、茂文斋、沐恩堂、孝义堂、著存堂、怀永堂、嘉会堂、清献堂、棣华堂、崇礼堂、文贤堂、沐思堂、谷诒堂、衍庆堂、双砚堂、敬彝堂、成文堂、永厚堂、忠恕堂、文杏堂、孝义堂、敬睦堂、永思堂、敦本堂、崇谊堂、崇本堂等堂号。
八、字辈排行
泌阳西关赵氏《泌阳西关赵氏辈序》:“维世永金,国广运清;”又续:“文学传家宝,俊杰冠英豪。”
河南省西平赵氏辈序为:“仲才恭凤之,天良景成增,殿启从名圣,尊严宜思齐,高远庆咸若,熙甫昭封题,传世振兴荣,福善尽登昌,观君培惠儒,文理济函光,锦琳育升茂,桢廉贺卫襄,硕权顺,英敏贵端刚。”
自太祖、太宗、魏王三派始,各以十四字以别昭穆,篡修成谱,以不失其次序。
太祖派十四字:德惟从(守)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
太宗派十四字:元允宗仲士不善汝崇必良友季同。
魏王派十四字:德承克叔之公彦夫时若嗣次古光。
《山西沁水县赵姓族谱》老字派为:“忠、和、树、德,孝、友、传、芳”。重点是“忠”、“孝”,目标是“德”、“芳”。
安徽合肥赵氏字辈:治本修家,宜叙伦常,仁义礼信,万世传芳。
湖北公安赵氏字辈:大国益之仕,世秉忠德全,立志承先泽,诗书继祖传,代远永佑启,家邦振万年。
《天水堂赵姓族谱》同治辛未年重修版老派字号为:
以洪壬万庭,为子若卿成,荫必望显单,立良应之文。
《天水堂赵姓族谱》的续派二十字号:
添心常祜善,人贵自光宗,世业开宏远,英华庆国隆。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载有其家族的百代行辈,号《百代歌》:
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宜顺昌期崇隆,尊显和易纯熙圣神文,
武卓荦英奇温良恭俭,仁敬孝慈持行瞻视动,作威仪纪纲法度礼乐,
书诗切磋磨琢学问辨,思格致诚正修齐平治,疑丞辅弼明听翼为周,
召伊傅稷契皋夔勋劳,阀阅锤鼎常旗衣冠俎豆。
九、姓氏名人
赵宣子(公元前655年—公元前601年):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赵国的先祖。
赵武(?—公元前541年): 赵氏孤儿的原型,奸臣屠岸贾灭赵氏三百多口,下令屠全城婴儿,程婴抚养赵武长大,手刃屠岸贾为赵氏复仇。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
赵简子(?—公元前476年):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赵国的奠基人。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
赵雍(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赵奢(公元前265—公元前245年):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
平原君(?—公元前251年):即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武灵王之子,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
赵佗(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建立南越国。
赵云(?—229年):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赵普(922年—992年):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
赵匡胤(927年—976年):宋朝开国皇帝,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公元960年他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赵光义(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赵佶(1082年—1135年):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
赵孟頫(1254年—1322年),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
星(1550年—1627年),明政治家、散曲作家。字梦白,号侪鹤,别号清都散客,河北高邑(河北元氏)人。万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为东林党首领之一,与邹元标、顾宪成号称海内三君。
赵左(1573年—1644年),明画家。字文度,华亭(上海松江)人。工画山水。受业于宋旭,宗董源、倪瓒、黄公望、与董其昌友善,曾为其代笔,善用干笔焦墨,长于烘染。画云山出己意,烟云生动。首创“松”。
赵学敏(约1719年—1805年),清药学家。字依吉,号恕轩,浙江钱塘(浙江杭州)人。通医术,尤精药学,著成《本草纲目拾遗》,载药物七百十六种。
赵之琛(1781年—1860年),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字次闲,号献父,别号宝月山人。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后从陈豫钟,取各家之长,以工整挺拔出之,尤以单刀著名。为“西泠八家”之一。
赵之谦(1829年-1884年),清末三大画家之一。
以上资料为网络收集整理,为宣传国学蒙学教材识字为主,了解家族历史为辅,更多资料在收集中……
谈赵字的用笔和结构
文/康伯藩
赵字,指赵孟頫所写的字体。赵孟頫的书法,上追钟王,晚师北海,兼通篆、隶、章草、真、行各体,自成大家,对于后世影响很大。但是一般初学赵字的人,往往不能掌握其用笔,以至写得肥软无力,缺乏挺秀润健的精神;结构方面,也不能位置匀称,恰到好处。这是学习的人不得其法,并不是赵字的缺点。
现在就我个人学习赵字的体会,谈一谈赵字在用笔和结构中的特点以及书写方法。
先介绍一下笔法。汉字的基本笔画有:点、横、竖、撇、捺、钩、挑、斜、折、弯。现依次简单说明如下:
(一)点,点是最有变化的笔画,非常要紧。在“永字八法”中称为「侧」,这说明凡点总是侧形。赵字的点,变化很多,充分表现出赵字的风格。其中比较重要的,各举例字如下:
一、圆点,或出锋或不出锋,如:
二、长点,如:
三、仰点,两向,如:
四、垂点,上向,如:
五、平点,如:
六、点的偏旁,其中有:
直二,如:
冰点,如:
曾头,如:
其脚,如:
散水,如:
糸旁,如:
采头,如:
下四,如:
背四,如:
点击阅读:敦煌发现的一件唐人残片告诉你赵孟頫有多厉害
(二)横,横和竖是一个字的骨干,写起来笔要平正沉稳,不可过急,急则显得轻浮。赵字的横画,有圆笔也有方笔。大致要看字的风格类型,各帖有所不同(《三门记》方笔多,《福神观记》圆笔多),圆笔多顺笔裹锋,方笔则逆锋横截而下,笔画显得厚重。形体大约有:
一、长横,有如覆舟的,中间略高略细:
也有较平直的。如:
二、短横,如:
(三)竖,赵字的竖画,单笔的大都垂直,有悬针(下端尖锐),也有垂露(下端作圆形);在字左右两边的,或横折或带钩的竖画,有时多迴抱或相背。
一、长竖,如:
二、短竖,如:
三、迴抱,如:
四、相背,如:
(四)钩,钩不能独立成画,必附着于他画。赵字的钩,写法大致如下:
一、左钩,如:
二、右钩,如:
三、上钩,如:
四、下钩,如:
五、斜钩,如:
六、内钩,如:
(五)挑,赵字的挑,写法如下:
一、斜挑,如;
二、平挑,如:
(六)撇,撇和捺也是一个字的重要部分,与字体结构的开展,灵活生动,大有关系。所以写撇、捺时,用笔要犀利,不可过缓,缓则涩滞不通。赵字对此两画确是当行出色,符合要求。因为撇是中继笔,不是完成笔,应当含蓄,所以赵字的撇,很多不出锋的。
一、直撇,如:
二、长撇,如:
三、兰叶撇,如:
四、平撇,如:
五,短撇,如:
六、回锋撇,如:
(七)捺,赵书的捺,也有几种,出锋处有重按的,有不重按的。重按的部位也有所不同,有的走笔异常迟重而涩,但还是尽量出锋。
一、直捺,如:
二、平捺,如:
三、曲头捺,如:
(八)斜,斜就是戈,赵字的戈,伸长挺直,还是虞世南的遗意。如:
(九)折,赵字横直相连转折处,多是顿转顺笔一拓直下,如:
(十)弯,弯有直弯和横弯。
一、直弯,如:
二、左弯,如:
三、右弯,如:
下面简单谈一谈赵字的结构。赵字在结构方面是接受和发展了前人的遗产,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面貌。据说赵孟頫一天能写一万多字,可见他写得非常之熟。熟能生巧,所以赵字熟极巧极,在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但熟极巧极容易流于柔媚、圆滑,这一点是赵字的「大醇小疵」。赵氏在晚年深自力学,避熟就生,对此有所克服。总的来说,赵字的特点是:
一、结构均匀,疏密合度,恰到好处。这一点我们只要揣摩一下他的书法作品,是不难发现的。
二、有些字为了避熟就生,改变面貌,出现一些特殊的写法。例如:
香字第五笔短撇写长点,此字末笔特别缩短,天字第一笔加重加长。这就是所谓「长者短之,短者长之」的做法。这类例子在他晚年的作品中还有不少,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
我曾根据赵字的书写特点,编了几句口诀,录供参考:
点分顺裹,撇捺开张。
横竖沉稳,戈法挺长。
钩须挫出,弯似弓强。
一拓直下,转折宗王。
赵孟頫写的字帖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可以随自己的喜爱来选学,例如爱圆润的,可学《福神观记》或《仇鍔墓碑铭》;爱方劲的,可学《三门记》或《胆巴碑》等。
赵孟頫用的笔,偏近柔毫,但也用软中带硬的笔。我们学习时,可用羊毫,较为经济耐用。对于笔的保养有些经验以后,可以选用较硬的笔,如狼毫或兼毫(如「大白云」、「中白云」等)。
名字,说到底除了好听、好念外,最重要的就是蕴含于其中的寓意。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很独特,降低了重名的几率,但笔画的复杂与不常用,往往会带来麻烦;而且某些生僻字的寓意并不如表面看起来的那般美好。
用笔画简单而且常用的字,就真的起不出好名了吗?
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简约又不简单,看似平凡实则寓意满满的好名,要如何回答上面的问题,就看你自己啦~
一舟“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江上渔者》
一,正整数之首,代表着起点、领导和能量,寓意宝宝独立自主,发挥自己的能力无所畏惧地一直向前进。
舟,本意指船只,用在名字中寓意宝宝意志坚定、性格专一;舟车之利,希望宝宝在前进的路上一帆风顺。
一舟,在沉稳中不失潇洒,一叶扁舟,暗藏着对自由、隐逸的向往。
择言“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卿大夫章第四》
择,挑选之意,人择君子而处,心择善良而交,这个字寓意宝宝心中有一杆称,可以明辨是非。
言,说话,言必有中,寓意宝宝才思敏捷,说话能切中要害;言,言辞,希望宝宝说出来的话言之有物,委婉动听。
择言,也是一个严于律己的名字,时刻提醒宝宝谨言慎行,保持谦逊。
且真“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咏怀诗五首》
且,表示经久,用于人名中可理解为坚持不懈,寓意宝宝可以对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
真,与“假”相对,真挚恳切,寓意宝宝待人真诚热烈,真情流露,不吝啬自己的爱。
且,还有更近一层的意思,与真结合,希望宝宝永远可以做最真实的自己。
又青“去时陌上花似锦,今日楼头柳又青。”——《春闺梦》
又,表示重复或继续,指相同的,这个字有一种大道至简的感觉,世间万物不就是一直在循环往复吗?
以又入名,寓意宝宝有一颗善于哲思的聪明头脑,体悟人生的真谛。
青,象征着青涩、年轻,寓意宝宝如青木绿植般充满活力。
又青,心态年轻则岁月不老,希望宝宝永远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对生活的热爱。
如枝“繁如瑞雪压枝开,越岭吴溪免用栽。”——《梅花》
如,有依照顺从之意,用在名字中可引申为万事如意,寓意宝宝事事顺心,事事圆满。
枝,本意指植物主干上分出来的茎条,青枝绿叶、枝繁叶茂,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寓意宝宝元气满满,健康向上。
如,还有相似之意,与枝搭配,希望宝宝如枝条茁壮成长,生叶发花。
宛丘“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食粥》
宛,有曲折之意,宛妙同婉转,寓意宝宝声音婉转动听,说话含蓄细致。
丘,指自然形成的小土山,用在名字中可引申为踏实稳重,寓意宝宝做事脚踏实地,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同时,单看“宛”字,有些虚浮和不爽快,“丘”正好在一定程度上补足了名字的踏实和恳切。
清夷“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礼记·曲礼》
清,洁净纯洁,有成语冰清玉洁,寓意宝宝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拥有高尚纯洁的品质。
夷,有平坦平安之意,寓意宝宝在困难的环境中也能保持镇定、夷然自若,拥有化险为夷的实力和好运。
清夷,是个隽秀不失坚韧的名字。
佳期“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鹊桥仙·纤云弄巧》
佳,善也,有美好、吉祥之意,寓意宝宝独具魅力,姿容美丽的绝世佳人。
期,盼望、希望,一是寓意宝宝不轻易放弃,懂得坚持,心中常存希望;二是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珍爱,孩子在父母的期冀中到来,带来了生命最奇妙的继承。
佳期,这个名字寓意女孩温柔贞静,年年月月是佳期。
映渔“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两两舟人语。”——柳永《安公子·远岸收残雨》
映,原指照射、反照,在名字中可理解为由内而外的品质,寓意宝宝言行和思想一致,外貌与内在俱美。
渔,有捕鱼之意,作为一种工作,在名字中寓意宝宝勤劳努力、踏实肯干;有寻觅之意,寓意宝宝目标明确,不断向前进取。
映渔,带有诗意的两字结合,既消解了古板,又增添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