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蹇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中第39卦,蹇卦展示“蹇”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蹇”是跛的意思。蹇:表示寒足之意,主凶象,四大难卦第三卦。冰天雪地中赤足而行,表示现在处境多么的艰辛困苦,却又不能放守不管,只能硬撑到底。此时虽是无奈,但也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刻。人事均很为难之时,事业、感情均有骑虎难下的困境。这个卦是异卦(下艮上坎)相叠。坎为水,艮为山。山高水深,困难重重,人生险阻,见险而止,明哲保身,可谓智慧。蹇,跋行艰难。踏步难行,艰辛万苦;进退维谷,容忍待时。 得此卦者,身心忧苦,举步维艰,宜守正道,不可妄动,涉险境者会有灾难。
第39卦 水山蹇(蹇卦)险阻在前 下下卦
运势:多灾多难,进退两难,此时宜守正道,不可轻举妄动,动反招祸。
事业:诸事开头难,坚持下去,会有好的结果。人生不易,首先得求助自己,修德养性。志高自信,奋勇进取。逢到困难,得求友人相助,行动不可冒险,要以柔克刚,待机候时,量力而行。
经商:逐步起业,冒险行事,自寻苦恼。宜加强商业道德,真诚同他人合作,陷入困境时,不得见死不救,而应奋不顾身。联合行动,可活跃于市场竞争之中。
求名:循序渐进,加强自身修道。居静观动,待变,伺机而动,能进则进。内心坦然,不可为追逐名利而冒险。与贤能结合,追随高人,必能转危为安。
婚恋:不很顺利,不得急,宜慎重选择。但应有自知之明。
决策:艰难不利。但可视为考验。奋进向前,充满信心,切勿自寻苦恼,交结贤人,相互帮助,坚守中正之道,可遇难呈祥,结得善果。
【原文】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白话】蹇卦,象征陷入困境,难以前进;面对这种情况,利于向西南行动,不利于向东北行动。此时利于出现大人物,只要能够坚守正道,始终如一,就一定可以获得吉祥。
【原文】《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白话】《象辞》说:《蹇卦》的卦象是(山)下坎(水)上,为高山上积水之表象,象征艰难险阻,行动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应该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渡过困境。
【原文】初六,往蹇,来誉。
【白话】初六,前进将会进入险境,后退将得到赞美。
【原文】《象》曰:“往蹇来誉”,宜待也。
【白话】《象辞》说:“前进将会进入险境,后退将得到赞美”,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安心等待,寻找时机,不要轻举妄动。
【原文】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白话】六二,臣子为了解救君王的困境努力奔走在危难之中。如果是为了自己,他是用不着这样做的。
【原文】《象》曰:“王臣蹇蹇”,终无尤也。
【白话】《象辞》说:“臣子为了解救君主的困境而努力奔走在危难之中”,那么结果将不会有什么过失。
【原文】九三,往蹇,来反。
【白话】九三,前进陷于危难,最好还是退回原地,不要再继续往前走了。
【原文】《象》曰:“往蹇来反”,内喜之也。
【白话】《象辞》说:“前进将陷于危难,最好还是回原地”,这样内部的力量必会来依附于己。
【原文】,往蹇,来连。
【白话】,如果它要奔赴危难,就该联合其他的力量,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解救危难。
【原文】《象》曰:“往蹇来连”位当实也。
【白话】《象辞》说:“前去解救危难,应该联合其他的力量”,是指这一爻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他应该这样去做。
【原文】九五,大蹇,朋来。
【白话】九五,处境极为艰难,却有众多的人来协助他渡过危难。
【原文】《象》曰:“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白话】《象辞》说:“处境极为艰难,却有众多的人来协助他渡过危难”,表明他能够坚守正道,行为合乎准则,所以有众多的人前来协助他。
【原文】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白话】上六,如果前进就会陷入险境,退回来却可以大有收获;这样做就会吉祥如意;有利于出现大人物。
【原文】《象》曰:“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白话】《象辞》说:“如果前进就会陷入险境,退回来却可以大有收获”,是因为关鍵在于首先要联合自己内部的各种力量才能够共同度过艰难时世。“利于出现大人物”,说明应当追随尊贵的君主去建功立业。
在讲习坎卦的时候,我们曾说过,习坎卦、屯卦、蹇卦、困卦并称四大难卦。蹇原义为跛,可以解释为困难、艰险,行动不便。蹇卦正是象征了行事艰难,下下卦。本卦阐述了处在困境时的处事原则。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山高水深,遇险而止。处于困境之中,利于向西南方向行动,而不利于向东北方向行动;此时利于出现大人物,只要坚持自我,守正道,就可吉祥。
文王的方位图明确指出,西南乃阴卦所居处,东北是阳卦所居处,所以说去往西南可以寻得同类,如果去往东北便失去同类而处身异类之间,所以西南利而东北不利。
当遇到困难之时,应该积极寻得同类朋友,以获得必要的援助,不应单兵作战。同时遇到困难,要立即停止行动,以免遭遇更多艰难。最重要的是要寻得德才兼备的大人物,一心一意追随,方能走出险境,换来光明的前程。
初六:往蹇,来誉。
来是返回的意思。意思是勉强前进必有危险,后退则能获得美誉。这与前面是相呼应的,暗示时机不到,绝不能轻率冒进,应该不断积蓄力量,学会审时度势,能屈能伸大丈夫。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君臣一起陷入困境,臣子奋不顾身营救君王,不是为了私心,而是出自忠心。如果为了自己,没有必要让自己置身险境。
这里说的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精神,忠心、奉献、付出。当为了维护大局,匡扶正义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这种以蹇治蹇、大义凛然的行为,必被大家所称道。
九三:往蹇,来反。
前进会遇险,不如回家。深层意思是既然前进会遭遇危险,此时就应该返回原地以静观变。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当进则进,当退则退。
:往蹇,来连。
当身处险境,进退两难的时候,应该联合自己的同伴,共同想法走出险境。也就说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自己,不但可拯救自己也对别人有益。
九五:大蹇,朋来。
大难临头,行事十分艰难,亲朋好友都前来相助。平时多行善,品德端正,在最危难的时刻,一定会有人站出来匡扶正义,帮你渡过难关。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外出会遭遇艰险,归来则可以建功立业,吉祥,这时利于见到德才兼备的大人物。克服困难需要借助一切可以借助的力量,与贤良之士多结合,众志成城,就可以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当然这时候,是需要一位德才兼备的领袖人物来引导的。
当遭遇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停止一切行动先求自保,如若一意孤行,将会一发不可收拾。在陷入险境的时候,应该奋不顾身,互相援助,以达到共渡难关的目的。还有更为重要的应该思考,那就是联合贤士并选择一名刚毅中正的领导者,这样才能一起走出险境。
往大了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当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应该奋不顾身站出来,以道义和社会责任为己任。
最近,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双手合十,以致感谢。我认为这是具备足够诚意的,佛性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想以此来建立己德,修身养性,用诚心感化万物,以渡难关。
西方文明有圣经,东方文明有易经。明日老车与大家一起学习中国上下五千年哲学《易经》第四十卦解卦,易经万般变化,还需用心学习,乐于自悟。欢迎批评指正。
蹇卦
卦象:水山蹇 坎上艮下
组合:事情独立完成。事情可以预见。
卦辞: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卦意:独立完成的事可以预见,蹇的意思是用单脚迈出一步,可以预见这一步走到了什么地方。或者如人在行走时,走一步,一只手臂便会摆出一次。再或者如钟摆,摆动有幅度,可以预见其摆动的状态。西南指的是单独,东北指的是合作。如走路时,每走一步,便迈出一脚,而不是两脚。如果是同时迈出两脚这是蹦是跳,人走路肯定不能一直蹦蹦跳跳,不合符人的肢体行为,会很累,也不方便。手臂也是一样的道理,单臂来回摆动,若两条胳膊一起摆动,就是顺拐,很奇怪,走路容易失去平衡。事情都是独立完成,因此需要用明智的人从中协调。如两只脚走路,左右脚依次迈步,两臂来回摆动,就是大脑协调的结果。以贞正之心来看,很吉利。各个事情互不影响,协调发展,还有促进作用。如两家人开饭店,一家只做早餐,一家只做晚餐,现在只有一个店铺,找德高望重的人从中协调,两家人一同使用店铺,因为其做餐时间不一样,所以就可以交替使用,很吉利。
初六:往蹇来誉。
组合:事情独立完成。事情可以预见。事情自然发展。
意:独立完成的事可以预见,自然发展。如迈动脚步,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可以走的很远,可以算是走路的成就。如滴水石穿,小水滴对着石头一滴一滴的击打,日积月累,便会击穿整个石头。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组合:事情独立完成。事情可以预见。事情内变。
意:独立完成的事可以预见,事情内部变化。如帝王和大臣之间的单独互动,可能是在密谋一些事情,像匪寇弯腰一样,见不得人,意思是帝王和大臣私下商量,不让别人知道。
九三:往蹇来反。
组合:事情独立完成。事情可以预见。事情合作完成。
意:独立完成的事可以预见,合作完成。如一直走路的时候,两条手臂相互反复摆动一样。如两个铁匠合作炼剑,将烧红的金属放在砧板上,两人举着铁锤交替锤打。
:往蹇来连。
组合:事情独立完成。事情可以预见。事情不可预见。
意:独立完成的事可以预见,又不可预见。如一直走路,双脚反复迈出,两臂来回摆动,连续走下去,会走到何处不得而知。
九五:大蹇朋来。
组合:事情独立完成。事情可以预见。事情分散。
意:独立完成的事可以预见,事情分散。如和朋友一起散步,在走路时,大家迈动脚步的方向是一致的。如将很多摆球绑在一根竹竿上,所有摆球一起摆动,也可以混乱,也可以同步。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组合:事情独立完成。事情可以预见。事情有方向,有目的。
意:独立完成的事可以预见,有方向。如通过走路到达一个目的地,不断的行走,不断的积累,很吉利,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有收获。如钻木取火,不停的快速来回搓转钻木,就可以很快生出火来。
【原文】
乾为天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威宁。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乾下乾上。
乾:元、亨、利、贞。
【疏】正义曰:“乾”者,此卦之名。谓之卦者,《易纬》云:“卦者挂也,言县挂物象,以示於人,故谓之卦。”但二画之体,虽象阴阳之气,未成万物之象,未得成卦,必三画以象三才,写天、地、雷、风、水、火、山、泽之象,乃谓之卦也。故系辞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是也。但初有三画,虽有万物之象,於万物变通之理,犹有未尽,故更重之而有六画,备万物之形象,穷天下之能事,故六画成卦也。此乾卦本以象天,天乃积诸阳气而成天,故此卦六爻皆阳画成卦也。此既象天,何不谓之天,而谓之“乾”者?天者定体之名,“乾”者体用之称。故《说卦》云:“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
圣人作《易》本以教人,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天以健为用者,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此天之自然之理,故圣人当法此自然之象而施人事,亦当应物成务,云为不已,“终日乾乾”,无时懈倦,所以因天象以教人事。
於物象言之,则纯阳也,天也。
於人事言之,则君也。父也。
以其居尊,故在诸卦之首,为《易》理之初。
但圣人名卦,体例不同,或则以物象而为卦名者,若否、泰、剥、颐、鼎之属是也,或以象之所用而为卦名者,即乾、坤之属是也。如此之类多矣。虽取物象,乃以人事而为卦名者,即家人、归妹、谦、履之属是也。所以如此不同者,但物有万象,人有万事,若执一事,不可包万物之象;若限局一象,不可总万有之事,故名有隐显,辞有踳驳,不可一例求之,不可一类取之。故《系辞》云:“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韩康伯注云“不可立定准”是也。“元、亨、利、贞”者,是乾之四德也。子夏传云:“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此卦之德,有纯阳之性,自然能以阳气始生万物而得元始亨通,能使物性和谐,各有其利,又能使物坚固贞正得终。
此卦自然令物有此四种使得其所,故谓之四德:
言圣人亦当法此卦而行善道,以长万物,物得生存而为“元”也。
又当以嘉美之事,会合万物,令使开通而为“亨”也。
又当以义协和万物,使物各得其理而为“利”也。
又当以贞固幹事,使物各得其正而为“贞”也。
是以圣人法乾而行此四德,故曰“元、亨、利、贞”。其委曲条例,备在《文言》。
初九:潜龙勿用。
【注】《文言》备矣。
【疏】正义曰:居第一之位,故称“初”;以其阳爻,故称“九”。潜者,隐伏之名;龙者,变化之物。言天之自然之气起於建子之月,阴气始盛,阳气潜在地下,故言“初九潜龙”也。
此自然之象,圣人作法,言於此潜龙之时,小人道盛,圣人虽有龙德,於此时唯宜潜藏,勿可施用,故言“勿用”。
张氏云:“以道未可行,故称‘勿用’以诫之。”於此小人道盛之时,若其施用,则为小人所害。
寡不敌众,弱不胜强,祸害斯及,故诫“勿用”。若汉高祖生於暴秦之世,唯隐居为泗水亭长,是勿用也。诸儒皆以为舜始渔於雷泽。舜之时,当尧之世,尧君在上,不得为小人道盛。此“潜龙”始起,在建子之月,於义恐非也。第一位言“初”,第六位当言“终”;第六位言“上”,第一位当言“下”。所以文不同者,庄氏云:“下言初则上有末义。”故《大过·彖》云:“栋桡,本末弱。”是上有末义“六”言“上”,则“初”当言“下”。
故《小象》云:“潜龙勿用,阳在下也。”则是初有下义,互文相通,义或然也。且第一言“初”者,欲明万物积渐,从无入有,所以言初不言一与下也。六言“上”者,欲见位居卦上,故不言六与末也。此初九之等,是乾之六爻之辞,但乾卦是阳生之世,故六爻所述,皆以圣人出处讬之,其馀卦六爻,各因象明义,随义而发,不必皆论圣人。他皆仿此。
谓之“爻”者,《系辞》云:“爻也者,效此者也。”圣人画爻,以仿效万物之象。先儒云,后代圣人以《易》占事之时,先用蓍以求数,得数以定爻,累爻而成卦,因卦以生辞,则蓍为爻卦之本,爻卦为蓍之末。
今案:《说卦》云:“圣人之作《易》也,幽赞於神明而生蓍,三天两地而倚数,观变於阴阳而立卦,发挥於刚柔而生爻。”《系辞》云:“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又《易乾凿度》云:“垂皇策者牺。”据此诸文,皆是用蓍以求卦。先儒之说,理当然矣。
然阳爻称“九”,阴爻称“六”,其说有二:一者《乾》体有三画,《坤》体有六画,阳得兼阴,故其数九,阴不得兼阳,故其数六。二者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老阴老阳皆变,《周易》以变者为占,故杜元凯注襄九年《传》遇《艮》之八,及郑康成注《易》,皆称《周易》以变者为占,故称九、称六。所以老阳数九,老阴数六者,以揲蓍之数,九遇揲则得老阳,六遇揲则得老阴,其少阳称七,少阴称八,义亦准此。张氏以为阳数有七有九,阴数有八有六,但七为少阳,八为少阴,质而不变,为爻之本体。九为老阳,六为老阴,文而从变,故为爻之别名。且七既为阳爻,其画已长。今有九之老阳,不可复画为阳,所以重钱,避少阳七数,故称九也。八为阴数而画阴爻,今六为老阴,不可复画阴爻。故交其钱,避八而称六。但《易》含万象,所讬多涂,义或然也。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注】出潜离隐,故曰“见龙”,处於地上,故曰“在田”。德施周普,居中不偏,虽非君位,君之德也。初则不彰,三则“乾乾”,四则“或跃”,上则过亢。“利见大人”,唯二、五焉。
【疏】“九二”至“利见大人”。
○正义曰:阳处二位,故曰“九二”。阳气发见,故曰“见龙”。田是地上可营为有益之处,阳气发在地上,故曰“在田”。且一之与二,俱为地道,二在一上,所以称“田”。“见龙在田”,是自然之象。
“利见大人”,以人事讬之,言龙见在田之时,犹似圣人久潜稍出,虽非君位而有君德,故天下众庶利见九二之“大人”。故先儒云:若夫子教於洙泗,利益天下,有人君之德,故称“大人”。
案:《文言》云:“九二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王辅嗣注云:“虽非君位,君之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所以称“大人”也。辅嗣又云:“利见大人,唯二五焉。”是二之与五,俱是“大人”,为天下所“利见”也。而褚氏、张氏同郑康成之说,皆以为九二利见九五之大人,其义非也。且“大人”之云,不专在九五与九二,故《讼卦》云:“利见大人。”又《蹇卦》:“利见大人。”此“大人”之文,施处广矣,故辅嗣注谓九二也。是“大人”非专九五。
○注“处於地上”至“唯二五焉”。
○正义曰:“处於地上,故曰在田”者,先儒以为重卦之时,重於上下两体,故初与四相应,二与五相应,三与上相应。是上下两体,论天地人各别,但《易》含万象,为例非一。及其六位,则一、二为地道,三、四为人道,五、上为天道。二在一上,是九二处其地上,所田食之处,唯在地上,所以称“田”也。观辅嗣之注意,唯取地上称田,诸儒更广而称之,言田之耕稼利益,及於万物,盈满有益於人,犹若圣人益於万物,故称“田”也。
“德施周普”者,下《小象》文,谓周而普遍。“居中不偏”者,九二居在下卦之中,而於上於下,其心一等,是“居中不偏”也。不偏则周普也。“虽非君位”者,二为大人,己居二位,是非君位也。“君之德”者,以德施周普也。《文言》云:“德博而化。”又云:“君德也。”是九二有人君之德也。“初则不彰”者,谓潜隐不彰显也。“三则乾乾”者,危惧不安也。“四则或跃”者,谓进退怀疑也。“上则过亢”,过谓过甚,亢谓亢极。“利见大人,唯二五焉”者,言范模乾之一卦,故云“唯二五焉”。於别卦言之,非唯二五而己。故讼卦、蹇卦并云“利见大人”,所以施处广,非唯二五也。诸儒以为九二当太蔟之月,阳气发见,则九三为建辰之月,九四为建午之月,九五为建申之月,为阴气始杀,不宜称“飞龙在天”。上九为建戌之月,群阴既盛,上九不得言“与时偕极”。於此时阳气仅存,何极之有?诸儒此说,於理稍乖。此乾之阳气渐生,似圣人渐出,宜据十一月之后。至建巳之月已来,此九二当据建丑、建寅之间,於时地之萌牙初有出者,即是阳气发见之义。乾卦之象,其应然也。但阴阳二气,共成岁功,故阴兴之时,仍有阳在,阳生之月,尚有阴存。所以六律六吕,阴阳相间,取象论义,与此不殊。乾之初九,则与复卦不殊。乾之九二,又与临卦无别。何以复、临二卦与此不同者,但《易》论象,复、临二卦,既有群阴见象於上,即须论卦之象义,各自为文。此乾卦初九、九二,只论居位一爻,无群阴见象,故但自明当爻之地,为此与临、复不同。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注】处之极,居上体之下,在不中之位,履重刚之险。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也。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也。纯脩下道,则居上之德废;纯脩上道,则处下之礼旷。故“终日乾乾”,至于夕惕犹若厉也。居上不骄,在下不忧,因时而惕,不失其几,虽危而劳,可以“无咎”。处下卦之极,愈於上九之亢,故竭知力而后免於咎也。乾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亢龙之悔。坤三以处下卦之上,故免龙战之灾。
【疏】“九三君子”至“夕惕若厉无咎”。
○正义曰:以阳居三位,故称“九三”;以居不得中,故不称“大人”;阳而得位,故称君子。在忧危之地,故“终日乾乾”,言每恒终竟此日,健健自强,勉力不有止息。“夕惕”者,谓终竟此日后,至向夕之时,犹怀忧惕。“若厉”者,若,如也;厉,危也。言寻常忧惧,恒如倾危,乃得无咎。谓既能如此戒慎,则无罪咎,如其不然,则有咎。故《系辞》云:“无咎者,善补过也。”此一爻,因阳居九三之位,皆以人事明其象。
○注“处之极”至“免龙战之灾”。
○正义曰:“处之极”者,极,终也。三是上卦之下,之极,故云“极”也。又云:“居上体之下”者,四、五与上是上体,三居四下,未入上体,但居上体之下,四则已入上体,但居其上体之下,故九四注云“居上体之下”,与此别也。云“履重刚之险”者,上下皆有阳爻,刚强好为险难,故云“履重刚之险”。云“上不在天,未可以安其尊”者,若在天位,其尊自然安处,在上卦之下,虽在下卦之上,其尊未安,故云“未可以安其尊”也。
“下不在田,未可以宁其居”者,田是所居之处,又是中和之所,既不在田,故不得安其居。“纯脩xiū下道,则居上之德废”者,言若纯脩下道以事上卦,则己居下卦之上,其德废坏,言其太卑柔也。“纯脩上道,则处下之礼旷”者,旷谓空旷,言已纯脩居下卦之上道以自骄矜,则处上卦之下,其礼终竟空旷。
“夕惕犹若厉也”者,言虽至於夕,恒怀惕惧,犹如未夕之前,当若厉也。
案:此卦九三所居之处,实有危厉。又《文言》云:“虽危无咎。”是实有危也。据其上下文势,“若”字宜为语辞,但诸儒并以“若”为“如”,如似有厉,是实无厉也,理恐未尽。今且依“如”解之。“因时而惕,不失其几”者,“因时”谓因可忧之时,故《文言》云“因时而惕”,又云“知至至之,可与几也”。是“因时而惕,不失其几”也。“虽危而劳”者,“若厉”是“虽危”,“终日乾乾”是“而劳”也。
“故竭知力而后免於咎”者,王以九三与上九相并,九三处下卦之极,其位犹卑,故竭知力而得免咎也。上九在上卦之上其位极尊,虽竭知力,不免亢极,言下胜於上,卑胜於尊。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注】去之极,居上体之下,乾道革之时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履重刚之险,而无定位所处,斯诚进退无常之时也。近乎尊位,欲进其道,迫乎在下,非跃所及。欲静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犹豫未敢决志。用心存公,进不在私,疑以为虑,不谬於果,故“无咎”也。
【疏】“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正义曰:“或,疑也。跃,跳跃也。言九四阳气渐进,似若龙体欲飞,犹“疑或”也。跃於在渊,未即飞也。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位渐尊高欲进於王位,犹豫鷃疑,在於故位,未即进也。云:“无咎”者,以其鷃疑进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无咎”也。若其贪利务进,时未可行而行,则物所不与,故有咎也。若周西伯内执王心,外率诸侯以事纣也。
○注“去之极”至“无咎也”。
○正义曰:“去之极”者,离入上体,但在之上,故云“去之极”。注九三云“处之极”,彼仍处九三,与此别也。云“乾道革之时”者,革,变也。九四去入上体,是乾道革之时。云“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者,《易》之为体,三与四为人道,人近在下不,近於上,故九四云“中不在人”,异於九三也。云“而无定位所处”者,九四以阳居阴上,既不在於天,下复不在於地,中又不当於人,上下皆无定位所处也。
“斯诚进退无常之时”者,《文言》云“上下无常”、“进退无恒”是也。“欲进其道,迫乎在下,非跃所及”者,谓欲进已圣道而居王位,但逼迫於下,群众未许,非己独跃所能进及也。
“欲静其居,居非所安,持疑犹豫,未敢决志”者,谓志欲静其居处,百姓既未离祸患,须当拯救,所以不得安居,故迟疑犹豫,未敢决断其志而苟进也。“用心存公,进不在私”者,本为救乱除患,不为於己,是进不在私也。“疑以为虑,不谬於果”者,谬谓谬错,果谓果敢;若不思虑,苟欲求进,当错谬於果敢之事,而致败亡;若疑惑以为思虑,则不错谬於果敢之事。其错谬者,若宋襄公与楚人战而致败亡是也。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注】不行不跃而在乎天,非飞而何?故曰“飞龙”也。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也。夫位以德兴,德以位叙,以至德而处盛位,万物之睹,不亦宜乎?
【疏】“九五”至“利见大人”。
○正义曰:言九五阳气盛至於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睹,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注“龙德在天”。
○正义曰:“龙德在天,则大人之路亨”,谓若圣人有龙德居在天位,则大人道路得亨通。犹若文王拘在羑里,是大人道路未亨也。“夫位以德兴”者,位谓王位,以圣德之人能兴王位也。“德以位叙”者,谓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乃能叙其圣德。若孔子虽有圣德,而无其位,是德不能以位叙也。
上九:亢龙有悔。
【疏】正义曰:上九亢阳之至,大而极盛,故曰“亢龙”。
此自然之象,以人事言之,似圣人有龙德,上居天位,久而亢极,物极则反,故“有悔”也。
纯阳虽极,未至大凶,但有悔吝而己。《系辞》云:“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故郑引尧之末年,四凶在朝,是以有悔未大凶也。凡悔之为文,既是小疵,不单称悔也。必以馀字配之。其悔若在,则言“有悔”,谓当有此悔,则此经是也。其悔若无,则言“悔亡”,言其悔已亡也,若《恒卦·九二》“悔亡”是也。其悔虽亡,或是更取他文结之,若《复卦·初九》“不远复无祗悔”之类是也。但圣人至极,终始无亏,故《文言》云:“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是知大圣之人,本无此悔。但九五天位,有大圣而居者,亦有非大圣而居者,不能不有骄亢,故圣人设法以戒之也。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注】九,天之德也。能用天德,乃见“群龙”之义焉。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也。以柔顺而为不正,则佞邪之道也。故《乾》吉在“无首”,《坤》利在“永贞”。
【疏】“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正义曰:“用九见群龙”者,此一句说“乾元”能用天德也。九,天德也。若体“乾元”,圣人能用天德,则见“群龙”之义。“群龙”之义,以无首为吉,故曰“用九,见群龙,无首,吉”也。
○注“九,天之德”。
○正义曰:“九,天之德”者,言六爻俱九,乃共成天德,非是一爻之九,则为天德也。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注】天也者,形之名也。健也者,用形者也。夫形也者,物之累也。有天之形而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统之者岂非至健哉!大明乎终始之道,故六位不失其时而成,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静专动直,不失大和,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疏】“彖曰大哉乾元”至“各正性命”。
○正义曰:夫子所作《彖》辞,统论一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德,或说其卦之义,或说其卦之名,故《略例》云:“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
案:褚氏、庄氏并云:“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但此《彖》释乾与元、亨、利、贞之德。但诸儒所说此《彖》分解四德,意各不同。
今案:庄氏之说,於理稍密,依而用之。“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者,此三句裛释乾与元也。“乾”是卦名,“元”是乾德之首,故以元德配乾释之。
“大哉乾元”者,阳气昊大,乾体广远,又以元大始生万物,故曰“大哉乾元”。
“万物资始”者,释其“乾元”称“大”之义,以万象之物,皆资取“乾元”,而各得始生,不失其宜,所以称“大”也。
“乃统天”者,以其至健而为物始,以此乃能统领於天,天是有形之物,以其至健,能总统有形,是“乾元”之德也。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者,此二句释“亨”之德也,言乾能用天之德,使云气流行,雨泽施布,故品类之物,流布成形,各得亨通,无所壅蔽,是其“亨”也。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者,此二句总结乾卦之德也。以乾之为德,大明晓乎万物终始之道,始则潜伏,终则飞跃,可潜则潜,可飞则飞,是明达乎始终之道,故六爻之位,依时而成。若其不明终始之道,应潜而飞,应飞而潜,应生而杀,应杀而生,六位不以时而成也。
“时乘六龙,以御天”者,此二句申明“乾元”“乃统天”之义,言乾之为德,以依时乘驾六爻之阳气,以控御於天体。六龙,即六位之龙也。以所居上下言之,谓之六位也;阳气升降,谓之六龙也。上文以至健元始总明乾德,故云“乃统天”也。此名乘驾六龙,各分其事,故云“以御天”也。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者,此二句更申明乾元资始之义。道体无形,自然使物开通,谓之为“道”。言乾卦之德,自然通物,故云“乾道”也。“变”谓后来改前,以渐移改,谓之变也。“化”谓一有一无,忽然而改,谓之为化。言乾之为道,使物渐变者,使物卒化者,各能正定物之性命。性者天生之质,若刚柔迟速之别;命者人所禀受,若贵贱夭寿之属是也。
○注“天也者形之名也”至“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
○正义曰:夫形也者,物之累也。凡有形之物,以形为累,是含生之属,各忧性命。而天地虽复有形,常能永保无亏,为物之首,岂非统用之者至极健哉!若非至健,何能使天形无累?见其无累,则知“至健”也。
“乘变化而御大器”者,乘变化,则乘潜龙,飞龙之属是也。“而御大器”,大器谓天也。乘此潜龙、飞龙而控御天体,所以运动不息,故云“而御大器”也。“静专动直,不失大和”者,谓乾之为体,其静住之时,则专一不转移也,其运动之时,正直不倾邪也。
故《上系辞》云:“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韩康伯注云:“专,专一也。直,刚正也。”“不失大和”,则下文“保合大和”是也。“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以乾能正定物之性命,故云“岂非正性命之情者邪”,谓物之性命各有情,非天之情也。天本无情,何情之有?而物之性命,各有情也。所禀生者谓之性,随时念虑谓之情,无识无情,今据有识而言,故称曰“情”也。
夫子为《彖》之体,断明一卦之义,体例不同。庄氏以为凡有一十二体,今则略举大纲,不可事事繁说。庄氏云“《彖》者发首则叹美卦”者,则此《乾·彖》云“大哉乾元”,《坤卦·彖》云“至哉坤元”。以乾、坤德大,故先叹美之,乃后详说其义。
或有先叠文解义而后叹者,则《豫卦·彖》云:“《豫》之时义大矣哉”之类是也。
或有先释卦名之义,后以卦名结之者,则《同人·彖》云“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
《大有·彖》云:“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之例是也。或有特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则同人彖云:“《同人》曰:同人於野,亨。”注云:“‘同人於野,亨,利涉大川’,非二之所能也。是乾之所行,故特曰‘同人曰’。”
此等之属,为文不同,唯《同人》之《彖》特称“同人曰”,注又别释。其馀诸卦之《彖》,或详或略,或先或后,故上下参差,体例不同,或难其解,或易略解。若一一比并,曲生节例,非圣人之本趣,恐学者之徒劳,心不晓也。今皆略而不言,必有其义,於卦下而具说。
保合大和,乃利贞。
【注】不和而刚暴。
【疏】正义曰:此二句释“利贞”也。纯阳刚暴,若无和顺,则物不得利,又失其正。以能保安合会大利之道,乃能利贞於万物,言万物得利而贞正也。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注】万国所以宁,各以有君也。
【疏】正义曰:自上已来,皆论乾德自然养万物之道。此二句论圣人上法乾德,生养万物,言圣人为君在众物之上,最尊高於物,以头首出於众物之上,各置君长以领万国,故万国皆得宁也。人君位实尊高,故於此云首出於庶物者也。志须卑下,故前经云“无首,吉”也。但前文说乾用天德,其事既详,故此文圣人以人事象乾,於文略也。以此言之,圣人亦当令万物资始,统领於天位,而“云行雨施”,布散恩泽,使兆庶众物,各流布其形,又大明乎盛衰终始之道,使天地四时贵贱高下,各以时而成。又任用群贤,以奉行圣化,使物各正性命。此圣人所以象乾而立化。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疏】“《象》曰天行健”至“自强不息”。
○正义曰:此《大象》也。《十翼》之中第三翼,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但万物之体,自然各有形象,圣人设卦以写万物之象。今夫子释此卦之所象,故言“《象》曰”。
天有纯刚,故有健用。今画纯阳之卦以比拟之,故谓之《象》。
《象》在《彖》后者,《彖》详而《象》略也。
是以过半之义,思在《彖》而不在《象》,有由而然也。
“天行健”者,行者,运动之称,健者强壮之名,“乾”是众健之训。
今《大象》不取馀健为释,偏说“天”者,万物壮健,皆有衰怠,唯天运动日过一度,盖运转混没,未曾休息,故云“天行健”。健是“乾”之训也。顺者“坤”之训也。
《坤》则云“地势坤”。此不言“天行乾”而言“健”者,刘表云:“详其名也。”然则“天”是体名,“乾”则用名,“健”是其训,三者并见,最为详悉,所以尊乾异於他卦。
凡六十四卦,说象不同:或总举象之所由,不论象之实体,又总包六爻,不显上体,则乾、坤二卦是也。
或直举上下二体者,若“云雷,屯”,也。“天地交,泰”也。“天地不交,否”也。“雷电,噬嗑”也,“雷风,恒”也,“雷雨作,解”也,“风雷,益”也,“雷电皆至,丰”也,“洊雷,震”也,“随风,巽”也,“习坎,坎”也,“明两作,离”也,“兼山,艮”也,“丽泽,兑”也。凡此一十四卦,皆裛举两体而结义也。
取两体俱成,或有直举两体上下相对者,“天与水违行,讼”也,“上天下泽,履”也,“天与火同,人”也,“上火下泽,睽”也,凡此四卦,或取两体相违,或取两体相合,或取两体上下相承而为卦也,故两体相对而俱言也。
虽上下二体,共成一卦,或直指上体而为文者,若“云上於天,需”也,“风行天上,小畜”也,“火在天上,大有”也,“雷出地奋,豫”也,“风行地上,观”也,“山附於地,剥”也,“泽灭木,大过”也,“雷在天上,大壮”也,“明出地上,晋”也,“风自火出,家人”也,“泽上於天,夬”也,“泽上於地,萃”也。“风行水上,涣”也,“水在火上,既济”也,“火在水上,未济”也。凡此十五卦,皆先举上象而连於下,亦意取上象以立卦名也。
亦有虽意在上象,而先举下象,以出上象者,“地上有水,比”也,“泽上有地,临”也,“山上有泽,咸”也,“山上有火,旅”也,“木上有水,井”也,“木上有火,鼎”也,“山上有木,渐”也,“泽上有雷,归妹”也,“山上有水,蹇”也,“泽上有水,节”也,“泽上有风,中孚”也,“山上有雷,小过”也。凡此十二卦,皆先举下象以出上象,亦意取上象,共下象而成卦也。
或先举上象而出下象,义取下象以成卦义者,“山下出泉,蒙”也,“地中有水,师”也,“山下有风,蛊”也,“山下有火,贲”也,“天下雷行,无妄”也,“山下有雷,颐”也,“天下有山,遯”也,“山下有泽,损”也,“天下有风,姤”也,“地中有山,谦”也,“泽中有雷,随”也,“地中生木,升也”,“泽中有火,革”也。凡此十三卦,皆先举上体,后明也。
其上体是天,天与山则称“下”也。若上体是地,地与泽则称“中”也。
或有虽先举下象,称在上象之下者,若“雷在地中,复”也,“天在山中,大畜”也,“明入地中,明夷”也,“泽无水,困”也。是先举下象而称在上象之下,亦义取下象以立卦也。所论之例者,皆大判而言之,其间委曲,各於卦下别更详之。
先儒所云此等象辞,或有实象,或有假象。实象者,若“地上有水,比”也,“地中生木,升”也,皆非虚,故言实也。
假象者,若“天在山中”,“风自火出”,如此之类,实无此象,假而为义,故谓之假也。虽有实象、假象,皆以义示人,总谓之“象”也。
“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无时亏退,故云“天行健”。此谓天之自然之象。
“君子以自强不息”,此以人事法天所行,言君子之人,用此卦象,自彊勉力,不有止息。言“君子”者,谓君临上位,子爱下民,通天子诸侯,兼公卿大夫有地者。凡言“君子”,义皆然也。但位尊者象卦之义多也,位卑者象卦之义少也。但须量力而行,各法其卦也,所以诸卦并称“君子”。
若卦体之义,唯施於天子,不兼包在下者,则言“先王”也。若《比卦》称“先王以建万国”,《豫卦》称“先王以作乐崇德”,《观卦》称“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噬嗑》称“先王以明罚敕法”,《复卦》称“先王以至日闭关”,《无妄》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涣卦》称“先王以享于帝立庙”,《泰卦》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姤卦》称“后以施命诰四方”。称“后”兼诸侯也,自外卦并称“君子”。
“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在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
【注】以上言之则不骄,以下言之则不忧,反覆皆道也。
【疏】“潜龙勿用”至“反覆道也”。
正义曰:自此以下至“盈不可久”,是夫子释六爻之《象》辞,谓之“小象”。以初九阳潜地中,故云“阳在下也”。经言“龙”而《象》言“阳”者,明经之称“龙”,则阳气也。此一爻之象,专明天之自然之气也。“见龙在田,德施普”者,此以人事言之,用龙德在田,似圣人己出在世,道德恩施,能普遍也。《比》“初九勿用”,是其周普也。若《比》九五,则犹狭也。“终日乾乾,反复道”者,此亦以人事言之。君子“终日乾乾”,自彊不息,故反之与覆,皆合其道。反谓进反在上也,处下卦之上,能不骄逸,是反能合道也。覆谓从上倒覆而下,居上卦之下,能不忧惧,是覆能合道也。
“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疏】“或跃在渊”至“盈不可久也”。
○正义曰:“或跃在渊,进无咎”者,此亦人事言之。进则跳跃在上,退在潜处在渊,犹圣人疑或,而在於贵位也。心所欲进,意在於公,非是为私,故“进无咎”也。
“飞龙在天,大人造”者,此亦人事言之。“飞龙在天”,犹圣人之在王位。造,为也。唯大人能为之而成就也。姚信、陆绩之属,皆以“造”为造至之“造”。
今案:《象》辞皆上下为韵,则姚信之义,其读非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者,此亦人事言之。九五是盈也,盈而不已则至上九,地致亢极,有悔恨也。故云“盈不可久也”。但此六爻《象》辞,第一爻言“阳在下”,是举自然之象,明其馀五爻皆有自然之象,举初以见未。五爻并论人事,则知初爻亦有人事,互文相通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疏】正义曰:此一节释经之“用九”之《象》辞。经称“用九”,故《象》更叠云“用九”。云“天德不可为首”者,此夫子释辞也。九是天之德也,天德刚健,当以柔和接待於下,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故云“天德不可为首也”。
《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幹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疏】“《文言》曰”至“乾元亨利贞”。
○正义曰:《文言》者,是夫子第七翼也。以乾、坤其《易》之门户邪,其馀诸卦及爻,皆从乾、坤而出,义理深奥,故特作《文言》以开释之。
庄氏云:“文谓文饰,以乾、坤德大,故特文饰,以为《文言》。”
今谓夫子但赞明易道,申说义理,非是文饰华彩,当谓释二卦之经文,故称《文言》。从此至“元亨利贞”,明乾之四德,为第一节;从“初九曰潜龙勿用”至“动而有悔”,明六爻之义,为第二节;自“潜龙勿用”下至“天下治也”,论六爻之人事,为第三节;自“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至“乃见天则”,论六爻自然之气,为第四节;自“乾元者”至“天下平也”,此一节复说“乾元”之“四德”之义,为第五节;自“君子以成德为行”至“其唯圣人乎”,此一节更广明六爻之义,为第六节。今各依文解之。
此第一节论乾之四德也。“元者善之长也”,此巳下论乾之“四德”,但乾之为体,是天之用。凡天地运化,自然而尔,因无而生有也,无为而自为。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贞”之德也?天本无名,岂造“元亨利贞”之名也?但圣人以人事讬之,谓此自然之功,为天之四德,垂教於下,使后代圣人法天之所为,故立天“四德”以设教也。
庄氏云:“第一节‘元者善之长’者,谓天之体性,生养万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者,嘉,美也。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之会聚,故云‘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贞者事之幹’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幹济。”
庄氏之意,以此四句明天之德也,而配四时。“元”是物始,於时配春,春为发生,故下云“体仁”,仁则春也。“亨”是通畅万物,於时配夏,故下云“合礼”,礼则夏也。“利”为和义,於时配秋,秋既物成,各合其宜。“贞”为事幹,於时配冬,冬既收藏,事皆幹了也。於五行之气,唯少土也。土则分王四季,四气之行,非土不载,故不言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者,自此巳下,明人法天之行此“四德”,言君子之人,体包仁道,泛爱施生,足以尊长於人也。仁则善也,谓行仁德,法天之“元”德也。
“嘉会足以合礼”者,言君子能使万物嘉美集会,足以配合於礼,谓法天之“亨”也。
“利物足以和义”者,言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於义,法天之“利”也。
“贞固足以幹事”者,言君子能坚固贞正,令物得成,使事皆幹济,此法天之“贞”也。
施於王事言之,元则仁也,亨则礼也,利则义也,贞则信也。不论智者,行此四事,并须资於知。且《乾凿度》云:“水土二行,兼信与知也。”故略而不言也。“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以君子之人,当行此四种之德。是以文王作《易》,称“元亨利贞”之德,欲使君子法之。但行此“四德”,则与天同功,非圣人不可。唯云“君子”者,但易之为道。广为垂法。若限尚圣人,恐不逮馀下。故总云“君子”,使诸侯公卿之等,悉皆行之。但圣人行此“四德”,能尽其极也。
君子行此“四德”,各量力而为,多少各有其分。但乾卦象天,故以此“四德”皆为天德。但阴阳合会,二象相成,皆能有德,非独乾之一卦。是以诸卦之中亦有“四德”,但馀卦“四德”有劣於乾故乾。卦直云“四德”。更无所言,欲见乾之“四德”,无所不包。其馀卦“四德”之下,则更有馀事,以“四德”狭劣,故以馀事系之,即《坤卦》之类是也。亦有“四德”之上,即论馀事,若《革卦》云“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也。由“乃孚”之后有“元亨利贞”,乃得“悔亡”也。
有“四德”者,即乾、坤、屯、临、随、无妄、革七卦是也。亦有其卦非善,而有“四德”者,以其卦凶,故有“四德”乃可也。故《随卦》有“元亨利贞”,乃得无咎”是也。“四德”具者,其卦未必善也。
亦有三德者,即离、咸、萃、兑、涣、小过。凡六卦就三德之中,为文不一,或总称三德於上,更别陈馀事於下,若离、咸之属是也。就三德之中,上下不一,《离》则云“利贞亨”。由利贞乃得亨也。亦有先云“亨”,更陈馀事,乃始云“利贞”者,以有馀事,乃得利贞故也。
有二德者,大有、蛊、渐、大畜、升、困、中孚凡七卦。此二德或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后言之由后有事,乃致此二德故也。
亦有一德者,若蒙、师、小、畜、履、泰、谦、噬嗑、贲、复、大过、震、丰、节、既济、未济、凡十五卦,皆一德也,并是“亨”也。或多在事上言之,或在事后言。《履卦》云:“履虎尾,不咥人,亨。”由有事乃得亨。
以前所论德者,皆於经文挺然特明德者乃言之也。其有因事相连而言德者,则不数之也。若《需卦》云:“需,有孚,光亨贞吉。”虽有亨、贞二德,连事起文,故不数也。《遯卦》云:“亨,小利贞。”虽有三德,亦不数也。《旅卦》云:“旅,小亨。旅,贞吉。”虽有亨、贞二德,亦连他事,不数也。《比卦》云:“原筮,元永贞,无咎。”《否卦》云:“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虽有“贞”字,亦连他文言之,又非本卦德,亦不数之。《同人》云:“同人於野,亨。”《坎卦》云:“有孚,维心亨。”《损卦》云:“无咎可贞。”此等虽有一德,皆连事而言之,故亦不数,所以然者,但易含万象,事义非一,随时曲变,不可为典要故也。其有意义,各於卦下详之。
亦有卦善而德少者,若泰与谦、复之类,虽善,唯一德也。
亦有全无德者,若豫、观、剥、晋、蹇、解、夬、姤、井、艮、归妹、凡十一卦也。
大略唯有凶卦无德者,若剥、蹇、夬、姤之属是也。
亦有卦善而无德者,晋、解之属是也。各於卦下详之。凡“四德”者,亨之与贞,其德特行,若元之与利,则配连他事。其意以元配亨,以利配贞,虽配他事为文,元是元大也,始首也;利是利益也,合和也。以当分言之,各是其一德也。唯配亨、贞,俱为四德。元虽配亨,亦配他事,故比卦云“元永贞”,《坤·六五》“黄裳元吉”是也。利亦非独利贞,亦所利馀事多矣,若“利涉大川”,“利建侯”,“利见大人”,“利君子贞”。
如此之属,是利字所施处广,故诸卦谓他事之利,不数以为德也。此“四德”非唯卦下有之,亦於爻下有之,但爻下其事稍少。故“黄裳元吉”及“何天之衢亨,小贞吉,大贞凶”,此皆於爻下言之,其利则诸爻皆有。
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
【注】不为世俗所移易也。
【疏】“初九曰”至“不易乎世”。
○正义曰:此第二节释初九爻辞也。“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者,此夫子叠经初九爻辞,故言“初九曰”。方释其义,假设问辞,故言“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此夫子以人事释“潜龙”之义,圣人有龙德隐居者也。“不易乎世”者,不移易其心在於世俗,虽逢险难,不易本志也。
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
【疏】“不成乎名”至“潜龙也”。
○正义曰:“不成乎名”者,言自隐默,不成就於令名,使人知也。“遁世无闷”者,谓逃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
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乐则行之,忧则违之”者,心以为乐,已则行之,心以为忧,已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者,身虽逐物推移,隐潜避世,心志守道,确乎坚实其不可拔,此是“潜龙”之义也。
九二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疏】“九二曰”至“君德也”。
○正义曰:此释九二爻辞。“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九二居中不偏,然不如九五居尊得位,故但云“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者,庸谓中庸,庸,常也。从始至末,常言之信实,常行之谨慎。“闲邪存其诚”者,言防闲邪恶,当自存其诚实也。“善世而不伐”者,谓为善於世,而不自伐其功。“德博而化”者,言德能广博,而变化於世俗。初爻则全隐遁避世,二爻则渐见德行以化於俗也。若舜渔於雷泽,陶於河滨,以器不窳,民渐化之是也。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者,以其异於诸爻,故特称“《易》曰”。“见龙在田”,未是君位,但云“君德”也。
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脩业。忠信所以进德也。脩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
【注】处一体之极,是“至”也。居一卦之尽,是“终”也。处事之至而不犯咎,“知至”者也。故可与成务矣。处终而能全其终,“知终”者也。夫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可与存义”者,其唯“知终”者乎?
【疏】“九三曰”至“可与存义也”。
○正义曰:此释九三爻辞也。“子曰:君子进德脩业”者,德谓德行,业谓功业。九三所以“终日乾乾”者,欲进益道德,脩营功业,故“终日乾乾”匪懈也。“进德”则“知至”,将进也;“脩业”则“知终”,存义也。
“忠信所以进德”者,复解进德之事,推忠於人,以信待物,人则亲而尊之,其德日进,是“进德”也。
“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脩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上云“进德”,下复云“进德”;上云“脩业”,下变云“居业”者,以其间有脩辞之文,故避其脩文而云“居业”。且功业宜云“居”也。
“知至至之,可与几”者,九三处一体之极,方至上卦之下,是“至”也。既居上卦之下,而不凶咎,是“知至”也。既能知是将至,则是识几知理,可与共论几事。
几者,去无入有,有理而未形之时。此九三既知时节将至,知理欲到,可与共营几也。
“知终终之,可与存义”者,居一体之尽,而全其终竟,是“知终”也。既能知此终竟,是终尽之时,可与保存其义。义者宜也,保全其位,不有失丧,於事得宜。九三既能知其自全,故可存义。然九三唯是一爻,或使之欲进知几也,或使之欲退存义也。一进一退,其意不同,以九三处进退之时,若可进则进,可退则退,两意并行。
○注“处一体之极”至“其唯知终者乎”。
○正义曰:“处一体之极,是至也”者,庄氏云:“极即至也。三在下卦之上,是至极。”褚氏云:“一体之极是至者,是下卦巳极,将至上卦之下,至谓至上卦也。”下云“在下位而不忧”,注云“知夫至至,故不忧”,此以人事言之。既云“下位”,明知在上卦之下,欲至上卦,故不忧,是知将至上卦。
若庄氏之说,直云“下卦”上极是至极,傥无上卦之体,何可至也?何须与几也?是知至者,据上卦为文。庄说非也。“处事之至而不犯咎”,是“知至”者,谓三近上卦,事之将至,能以礼知屈,而不触犯上卦之咎,则是知事之将至。“故可与成务”者,务谓事务。既识事之先几,可与以成其事务。“与”犹许也,言可许之事,不谓此人共彼相与也。
“进物之速者,义不若利”者,利则随几而发,见利则行也。义者依分而动,不妄求进。故进物速疾,义不如利,由义静而利动故也。
“存物之终者,利不及义”者,保全巳成之物,不妄兴动,故“利不及义”也。“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者,见利则行,不顾在后,是“靡不有初”;不能守成其业,是“鲜克有终”。
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注】居之上,在上体之下,明夫终敝,故“不骄”也。知夫至至,故“不忧”也。
【疏】“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正义曰:“是故居上位而不骄”者,谓居之上位而不骄也,以其“知终”,故不敢怀骄慢。“在下位而不忧”者,处上卦之下,故称“下位”,以其知事将至,务几欲进,故不可忧也。
○注“明夫终敝故不骄也”至“故不忧也”。
○正义曰:“明夫终敝,故不骄”者,解“知终”也。“知夫至至,故不忧”者,解“知至”也。前经“知至”在前,“知终”在后,此经先解“知终”,后解“知至”者,随文便而言之也。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注】惕,怵惕之谓也。处事之极,失时则废,懈怠则旷,故“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
【疏】“故乾乾”至“无咎矣”。
○正义曰:九三以此之故,恒“乾乾”也。因其巳终、巳至之时,而心怀惕惧,虽危不宁,以其知终、知至,故“无咎”。
○注“处事之极”至“解怠则旷”。
○正义曰:“处事之极,失时则废”者,谓三在下卦之上体,是处事之极至也。至失时不进,则几务废阙,所以“乾乾”须进也。“懈怠则旷”者,既处事极,极则终也,当保守巳终之业;若懈怠骄逸,则功业空旷,所以“乾乾”也。“失时则废”,解“知至”也。“懈怠则旷”,解“知终”也。
九四曰“或跃在渊,无咎”,何谓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君子进德脩业,欲及时也,故无咎。”
【疏】“九四曰”至“故无咎”。
○正义曰:此明九四爻辞也。“子曰:“上下无常,非为邪”者,上而欲跃,下而欲退,是无常也。意在於公,非是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者,何氏云:“所以‘进退无恒’者,时使之然,非苟欲离群也。”何氏又云:“言上下者,据位也。进退者,据爻也。”
所谓“非离群”者,言虽“进退无恒”,犹依群众而行,和光俯仰,并同於众,非是卓绝独离群也。
“君子进德脩业,欲及时”者,“进德”则欲上、欲进也。“脩业”则欲下、欲退也。进者弃位欲跃,是“进德”之谓也。退者仍退在渊,是“脩业”之谓也。其意与九三同,但九四欲前进多於九三,故云“欲及时”也。九三则不云“及时”,但“可与言几”而巳。
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疏】“九五曰”至“各从其类也”。
○正义曰:此明九五爻之义。“飞龙在天”者,言天能广感众物,众物应之,所以“利见大人”。因大人与众物感应,故广陈众物相感应,以明圣人之作而万物瞻睹以结之也。
“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柱础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
“水流湿,火就燥”者,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此同气水火,皆无识而相感,先明自然之物,故发初言之也。“云从龙,风从虎”者,龙是水畜,云是水气。故龙吟则景云出,是“云从龙”也。虎是威猛之兽,风是震动之气,此亦是同类相感。故虎啸则谷风生,是“风从虎”也。此二句明有识之物感无识,故以次言之,渐就有识而言也。“圣人作而万物睹”者,此二句正释“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义。“圣人作”则“飞龙在天”也,“万物睹”则“利见大人”也。陈上数事之名,本明於此,是有识感有识也。此亦同类相感,圣人有生养之德,万物有生养之情,故相感应也。“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者,在上虽陈感应,唯明数事而巳。此则广解天地之閒共相感应之义。庄氏云:“天地絪缊,和合二气,共生万物。”然万物之体,有感於天气偏多者,有感於地气偏多者,故《周礼·大宗伯》有“天产”、“地产”《大司徒》云“动物”、“植物”,本受气於天者,是动物含灵之属,天体运动,含灵之物亦运动,是亲附於上也。本受气於地者,是植物无识之属,地体凝滞,植物亦不移动,是亲附於下也。“则各从其类者”,言天地之间,共相感应,各从其气类。此类因圣人感万物以同类,故以同类言之。其造化之性,陶甄之器,非唯同类相感,亦有异类相感者。若磁石引针,琥珀拾芥,蚕吐丝而商弦绝,铜山崩而洛锺应,其类烦多,难一一言也。皆冥理自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感者动也,应者报也。皆先者为感,后者为应,非唯近事则相感,亦有远事遥相感者。若周时获麟,乃为汉高之应;汉时黄星,后为曹公之兆。感应之事广,非片言可悉,今意在释理,故略举大纲而巳。
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
【注】下无阴也。
【疏】正义曰:此明上九爻辞也。“子曰贵而无位”者,以上九非位而上九居之,是无位也。“高而无民”者,六爻皆无阴,是无民也。
贤人在下位而无辅,
【注】贤人虽在下而当位,不为之助。
【疏】正义曰:贤人虽在下位,不为之辅助也。
是以动而有悔也。
【注】处上卦之极而不当位,故尽陈其阙也。独立而动物莫之与矣。《乾·文言》首不论“乾”而先说“元”,下乃曰“乾”,何也?夫“乾”者统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故首不论“乾”而下曰“乾、元、亨、利、贞”。馀爻皆说龙,至於九三独以“君子”为目,何也?夫易者象也。象之所生,生於义也。有斯义,然后明之以其物,故以龙叙“乾”,以马明“坤”,随其事义而取象焉。是故初九、九二,龙德皆应其义,故可论龙以明之也。至於九三“乾乾夕惕”,非龙德也,明以君子当其象矣。统而举之,“乾”体皆龙,别而叙之,各随其义。
【疏】“是以动而有悔也”。○正义曰:圣人设戒,居此之时不可动作也。○注“夫乾者统行四事者也”。○正义曰:“夫乾者统行四事者也,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者”,注意以“乾”为四德之主,《文言》之首,不先说“乾”而先说四德者,故自发问而释之,以“乾”体当分无功,唯统行此四德之事。行此四德,乃是“乾”之功。故《文言》先说君子以自强不息行此四德者,故先言之,发首不论“乾”也。但能四德既备,“乾”功自成,故下始云“乾元亨利贞”。
“潜龙勿用”,下也。“见龙在田”,时舍也。“终日乾乾”,行事也。“或跃在渊”,自试也。“飞龙在天”,上治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注】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也。九,阳也。阳,刚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则“天下治”也。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龙之为德,不为妄者也。潜而勿用,何乎?必穷处於下也。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也。以爻为人以位为时,人不妄动,则时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
【疏】“潜龙勿用”至“天下治也”。○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三节,说六爻人事所治之义。
“潜龙勿用,下也”者,言圣人於此潜龙之时,在卑下也。
“见龙在田,时舍”者,舍谓通舍。九二以见龙在田,是时之通舍也。
“终日乾乾,行事”者,言行此知至、知终之事也。
“或跃在渊,自试”者,言圣人逼近五位,不敢果决而进,唯渐渐自试,意欲前进,迟疑不定,故云“自试”也。
“飞龙在天,上治”者,言圣人居上位而治理也。“亢龙有悔,穷之灾”者,言位穷而致灾,灾则悔也,非为大祸灾也。
“乾元用九,天下治”者,《易经》上称“用九”,“用九”之文,总是“乾”德。又“乾”字不可独言,故举“元”德以配“乾”也。言此“乾元”用九德而天下治。九五止是一爻,观见事狭,但云“上治”。“乾元”裛包六爻,观见事阔,故云“天下治”也。
○注“此一章全以人事”至“国可知矣”。
○正义曰:“此一章全以人事明之”者,下云“阳气潜藏”,又云“乃位乎天德”,又云“乃见天则”此一章,但云“天下治”,是皆以人事说之也。“夫能全用刚直,放远善柔,非天下至理,未之能也”者,以”乾元用九”,六爻皆阳,是“全用刚直”。“放远善柔”,谓放弃善柔之人。善能柔谄,貌恭心狠,使人不知其恶,识之为难。此用九纯阳者,是全用刚直,更无馀阴。柔善之人,尧尚病之,故云:“非天下之至理,未之能也”。“夫识物之动,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此欲明在下龙潜见之义。故张氏云:“识物之动,谓龙之动也。则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谓识龙之所以潜所以见,然此之理皆可知也。”“龙之为德,不为妄者”,言龙灵异於他兽,不妄举动,可潜则潜,可见则见,是不虚妄也。“见而在田,必以时之通舍”者,经唯云“时舍”也。注云“必以时之通舍”者,则辅嗣以通解舍,“舍”是通义也。初九潜藏不见,九二既见而在田,是时之通舍之义也。“以爻为人,以位为时”者,爻居其位,犹若人遇其时,故“文王明夷,则主可知矣”。主则时也,谓当时无道,故明伤也。“仲尼旅人,则国可知矣”,国亦时也,若见仲尼羁旅於人,则知国君无道,令其羁旅出外。引文王、仲尼者,明龙潜、龙见之义。
“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注】与天时俱不息。
【疏】“潜龙勿用”至“与时偕行”。
○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四节,明六爻天气之义。“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与时偕行”者,此以天道释爻象也。所以九三乾乾不息,终日自戒者,同於天时,生物不息,言“与时偕行”也。偕,俱也。诸儒以为建辰之月,万物生长,不有止息,与天时而俱行。若以不息言之,是建寅之月,三阳用事,三当生物之初,生物不息。同於天时生物不息,故言“与时偕行”也。
“或跃在渊”,乾道乃革。“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龙有悔”,与时偕极。
【注】与时运俱终极。
【疏】“或跃在渊”至“与时偕极”。○正义曰:“乾道乃革”者,去,入上体,故云“乃革”也。“乃位乎天德”者,位当天德之位,言九五阳居於天,照临广大,故云“天德”也。
“乾元用九”,乃见天则。
【注】此一章全说天气以明之也。九,刚直之物,唯“乾”体能用之,用纯刚以观天,天则可见矣。
【疏】正义曰:“乃见天则”者,阳是刚亢之物,能用此纯刚,唯天乃然,故云“乃见天则”。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
【注】不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无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
【疏】“乾元者”至“性情也”。
○正义曰:“此一节是第五节,复明上初章及“乾”四德之义也。“乾元者,始而亨者也”,以“乾”非自当分有德,以元、亨、利、贞为德。“元”是四德之首,故夫子恒以“元”配“乾”而言之,欲见乾、元、相将之义也。以有“乾”之元德,故能为物之始而亨通也。此解元、亨二德也。
“利贞者,性情也”者,所以能利益於物而得正者,由性制於情也。○注“不为乾元”至“必性情也”。○正义曰:“乾”之元气,其德广大,故能遍通诸物之始。若馀卦元德,虽能始生万物,德不周普,故云“不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其实“坤元”亦能通诸物之始,以此《文言》论“乾元”之德,故注连言“乾元”也。
“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者,性者天生之质,正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言若不能以性制情,使其情如性,则不能久行其正。其六爻发挥之义,案:《略例。云“爻者,言乎变者也”。故合散屈伸,与体相乖,形躁好静,质柔爱刚,体与情反,质与原违。是爻者所以明情,故六爻发散,旁通万物之情。辅嗣之意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疏】“乾始,能以美利”至“天下平也”。
○正义曰:“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者,此复说始而亨、利、贞之义。“乾始”,谓乾能始生万物,解“元”也。“能以美利利天下”,解“利”也。谓能以生长美善之道,利益天下也。不复说亨、贞者,前文“亨”既连始,“贞”又连利,举始举利,则通包亨、贞也。
“不言所利,大矣哉”者,若《坤卦》云“利牝马之贞”,及“利建侯”,“利涉大川”,皆言所利之事。此直云“利贞”,不言所利之事,欲见无不利也。非唯止一事而已故云:“不言所利大矣哉其实此利为无所不利此贞亦无所不贞是乾德大也,“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者,此正论乾德,不兼通“元”也。
故直云“大哉乾乎,刚健中正,谓纯阳刚健,其性刚强,其行劲健。“中”谓二与五也,“正”谓五与二也,故云“刚健中正”。六爻俱阳,是纯粹也。纯粹不杂,是精灵,故云“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者,发谓发越也,挥谓挥散也,言六爻发越挥散,旁通万物之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者,重取《乾·彖》之文,以赞美此乾之义。“云行雨施,天下平”者,言天下普得其利而均平不偏陂。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疏】“君子以成德为行”至“君子弗用也”。
○正义曰:此一节是《文言》第六节,更复明六爻之义。此节明初九爻辞。周氏云:“上第六节‘乾元者始而亨者也’,是广明‘乾’与‘四德’之义,此‘君子以成德为行’,亦是第六节,明六爻之义,总属第六节,不更为第七节。”义或当然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者,明初九“潜龙”之义,故先开此语也。言君子之人,当以成就道德为行,令其德行彰显,使人日可见其德行之事,此君子之常也,不应潜隐。所以今日潜者,以时未可见,故须潜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此夫子解“潜龙”之义。此经中“潜龙”之言,是德之幽隐而未宣见,所行之行未可成就。“是以君子弗用”者,德既幽隐,行又未成,是君子於时不用,以逢众阴,未可用也。周氏云:“德出於己,在身内之物,故云:‘成’;行被於人,在外之事,故云为‘行’。”下又即云“行而未成”,是行亦称成。周氏之说,恐义非也。“成德为行”者,言君子成就道德以为其行。其“成德为行”,未必文相对。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
【注】以君德而处,资纳於物者也。
【疏】正义曰:此复明九二之德。“君子学以聚之”者,九二从微而进,未在君位,故且习学以畜其德。“问以辩之”者,学有未了,更详问其事,以辩决於疑也。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
【疏】正义曰:“宽以居之”者,当用宽裕之道,居处其位也。
“仁以行之”者,以仁恩之心,行之被物。
“《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者,既陈其德於上,然后引《易》本文以结之。《易》之所云是君德,“宽以居之,仁以行之”是也。但有君德,未是君位。
九三,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疏】“九三”至“无咎矣”。
○正义曰:此明九三爻辞。上之初九、九二皆豫陈其德於上,不发首云初九、九二,此九三、九四,则发首先言九三、九四;其九五全不引《易》文,上九则发首云“亢之为言”也。上下不为例者,夫子意在释经,义便则言,以潜见须言其始,故豫张本於上。三、四俱言“重刚不中”,恐其义同,故并先云爻位并重刚不中之事。九五前章已备,故不复引《易》,但云“大人”也。上九亦前章备显,故此直言“亢之为言”也。
案:初九云“潜之为言”,上爻云“亢之为言”,独二爻云“言”者,褚氏以初、上居无位之地,故称言也;其馀四爻是有位,故不云“言”,义或然也。“重刚”者,上下俱阳,故“重刚”也。
“不中”者,不在二、五之位,故“不中”也。“上不在天”,谓非五位;“下不在田”,谓非二位也。
“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者,居危之地,以“乾乾夕惕”,戒惧不息,得“无咎”也。
九四,重刚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无咎。
【疏】“九四”至“故无咎正义”。曰:此明九四爻辞也。其“重刚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并与九三同也。
“中不在人”者,三之与四,俱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於地,上远於天,九三近二,是下近於地,正是人道,故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则上近於天,下远於地,非人所处,故特云“中不在人”。“故或之”者,以其上下无定,故心或之也。
“或之者,疑之也”者,此夫子释经“或”字。经称“或”是疑惑之辞,欲进欲退,犹豫不定,故疑之也。九三中虽在人,但位卑近下,向上为难,故危惕,其忧深也。九四则阳德渐盛,去五弥近,前进稍易,故但疑惑,忧则浅也。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疏】“夫大人者”至“况於鬼神乎”。
○正义曰:此明九五爻辞。但上节明大人与万物相感,此论大人之德,无所不合,广言所合之事。
“与天地合其德”者,庄氏云:“谓覆载也”。
“与日月合其明”者,谓照临也。
“与四时合其序”者,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
“与鬼神合其吉凶”者,若福善祸淫也。
“先天而天弗违”者,若在天时之先行事,天乃在后不违,是天合大人也。
“后天而奉天时”者,若在天时之后行事,能奉顺上天,是大人合天也。
“天且弗违,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者,夫子以天且不违,遂明大人之德,言尊而远者尚不违,况小而近者可有违乎?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疏】“亢之为言也”至“其唯圣人乎”。
○正义曰:此明上九之义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者,言此上九所以亢极有悔者,正由有此三事。若能三事备知,虽居上位,不至於“亢”也。此设诫辞。庄氏云:“进退据心,存亡据身,得丧据位。”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者,言唯圣人乃能“知进退存亡”也。何不云得丧者,得丧轻於存亡,举重略轻也。
“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者,圣人非但只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道,其唯圣人乎!此经再称“其唯圣人乎”者,上称“圣人”为“知进退存亡”发文,下称“其唯圣人乎”者,为“不失其正”发文,言“圣人”非但“知进退存亡”,又能“不失其正”,故再发“圣人”之文也。
卦名:蹇
卦辞: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卦象:
蹇卦
蹇,读音为jiǎn,跛,行动迟缓之意,也有困苦、不顺利之意。
观卦象:
从内外卦的关系看,蹇卦由“下艮上坎”两个单卦构成,本卦下卦为艮,就是停止、节制的意思,上卦为坎,就是水、险的意思,呈现的是“山上有水、知险而止”的卦象。
从六爻的关系看,卦中九五处尊位,本是正道,却有同样刚健的九三存在,这就给本想独尊的九五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而众臣想要前往相助,也不会顺利,是为“蹇”。
虽有不顺 以静制动
卦辞为: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卦辞的意思就是,根据目前的状况,利于往西南方向平顺之处走,不利往东北崎岖山路冒险 行走;最好让九五感受到你的作用,只要坚守现状,今后定会吉祥。
大象: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意思就是:面此局面,君子要自我反省、深修其德。
初六,往蹇,来誉。
初六居于初位,见王有险,虽然前往肯定不会顺利,回来会得到赞誉。
小象:“往蹇,来誉”,宜待也。
其意为:“往蹇,来誉”,意思就是适合待在原地不动。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六二作为九五的追随者,见王有险,而自己也有被九三相阻之苦,可谓王与臣都有所困,不过并非自己的缘故。
小象:“王臣蹇蹇”,终无忧也。
其意为:六二虽然“王臣蹇蹇”,最终不会有忧虑的。
九三,往蹇,来反。
九三虽然刚健,但前往也不会顺利,不如原路返回。
小象:“往蹇,来返”,内喜之也。
其意为:九三能“往蹇,来返”,会因未涉险而内喜。
,往蹇,来连。
是九五的辅臣,前往肯定不顺,最好回来联合大家予以制止九三。
小象:“往蹇,来连”,当位实也。
其意为:“往蹇,来连”,是其所处职位务实的行为。
九五,大蹇,朋来。
九五毕竟居于君位,如遇到大难,定会有朋来救。
小象:“大蹇,朋来”,以中节也。
其意为:“大蹇,朋来”,是因为处于中正的关键位置决定的。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上六已处末位,前往也一定不顺,回来会有大收获:定会吉祥;让九五感受到你的作用。
小象:“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
其意为:“往蹇,来硕”,说明其志向还是协助九五。“利见大人”,就是顺从服务于九五。
白丁
2022年9月
《易经新论》连载(181)
蹇卦(新卦名:新态维艰)卦义新诠释
1、《易经》原文
卦名:蹇。 卦象:
卦辞: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爻辞:初六:往蹇来誉。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九三:往蹇来反。
:往蹇来连。 九五:大蹇,朋来。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2、本卦特征
坎宫是新卦序中的第七宫,也是第七个中周期,蹇卦是中周期的第八卦,也是最后一卦,同时它也是整体大循环的第五十六卦。蹇卦的数值为20,新卦序为56,现代卦名是“新态维艰”。图10、105、1中的黑线显示了蹇卦在中周期、也就是在规律图形中的位置;图10、105、2中的黑点显示了蹇卦在大周期中的位置;图10、105、3中的黑线显示了蹇卦在立体中的位置与路径。这些位置与图形既表示蹇卦的卦序、路径等参数,又暗涵着它的实际运动意义,在诠释卦义时都是必须考虑的。
3、蹇卦的组合及名称
坎宫重卦的组合如图10、95所示,这里将蹇卦的组合单列出来如图10、105、4中虚线所示,按传统卦名蹇卦是上坎与下艮的组合,其名称“蹇”字是艰难、不顺利的意思,这里用“艰难”来表示。
按本书的新诠释,上卦是客观的事物运动,坎宫的运动是在巽宫的转折运动之后,进一步向稳定运动跨越的阶段,在这一宫中完成“坎”的跨越,完成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在大周期中是向最后的稳定运动发展;下卦是主体的运动,是跨越阶段之后的稳定运动,也是最接近相对静止的状态,因此单卦卦名是上合与下顺的组合,根据这些运动的特点和卦爻辞中的内容,本书为它取的现代名称为“新态维艰”。
4、蹇卦的相互关系
与蹇卦卦象有密切关系的卦象显示在图10、105、5中。蹇卦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表示在大循环图中,如图10、105、6所示。明眼的读者可以看出这个图形与旅卦的图形完全相同,这里面暗涵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逻辑与哲理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深入探究,这里不再赘述。
蹇卦在立体中的路径如图10、105、3所示,这条折线反映的是图10、105、1中蹇卦的具体运动。有了坎宫的基础,有了本卦的特征等,蹇卦卦义的新诠释才有了全部的必要条件。
在的发展方向是向稳定状态的回归,所以适合向这方面发展;东北是趋向的方向,所以不适合向这方面发展。适合会见对自己有帮助的人,可以圆满吉利。
【位义阐析】
西南方向是巽宫方向,是趋向稳定运动的方向,与当前的运动方向一致,与本卦的上坎与下艮的意义相符,进一步指明与强调了向相对静止发展的方向。震宫是东北方向,是趋向的方向,其后就是分离与斗争、对抗与混乱,与本卦的上合与下顺的意义相反,所以不适合向这方面发展。从大循环的角度说,刚刚结束了激烈斗争与,民众还没有得到休养生息,不应该再产生变故,而且一个新的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所以不应该再向的方向发展。
本卦卦名表示的是艰难,是说进入新状态会遇到新的困难,经过坎卦后已经从一种状态进入到另一种状态,而进入新的状态之后,是新的地方、新的条件,需要新的思维与新的方法,这肯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困难,蹇卦就是在坎卦之后的艰难。在新状态下的艰难与前面变革时候的艰难不同,变革时是开拓的艰难,是推翻旧世界,开创新时代的艰难,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跨越之后的艰难是回归的艰难,是轰轰烈烈之后走向平寂,是在对立与斗争之后走向融合的难于适应、无法适从的艰难,是方向转变、思想转变、方法转变的艰难。正因如此,蹇卦的宏观卦义给出了新形势下,向稳定运动发展的方向和方法,破解了跨越阻碍之后的艰难。
6、爻辞新诠释
【原文】
初六:往蹇①来誉。六二:王臣蹇蹇,匪躬②之故。九三:往蹇来反。
:往蹇来连③。 九五:大蹇,朋来。 上六:往蹇来硕④,吉。利见大人。
【注释】
①蹇:艰阻、不顺利。②躬:自身。③连:连接、联合。④硕:大有收获。
【译文】
初六:前进遇到艰难,回来会得到赞誉。六二:王公和大臣们都遇到许多艰难,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九三:前进艰难,就不如折返回来。
:前进艰难,应该回来联合新的力量。 九五:遇到很大的艰难,朋友们到来相助。 上六:前进艰难回来则会有大收获,吉利。适合会见能够帮助自己的人。
【新诠释】
初六:前进遇到艰难,采用迂回的方得到赞誉。六二:王公和大臣们都遇到许多艰难,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由时
局与形势变化造成的。九三:前进艰难,就不如折返回来等待时机或条件成熟再前进。
:前进艰难,应该回来联合新的力量再前进。九五:遇到极为艰难的情况,朋友们会来相助。 上六:前进艰难,回来则会有大收获,吉利。适合会见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得到帮助有利于再前进。
【位义阐析】
坎宫是大周期中倒数第二宫,是向下的运动,是向最终的相对静止状态回归的运动;蹇卦是中周期最后的一卦,同样是向相对静止状态的回归运动,只是比坎宫更接近于相对的静止状态,这些都是宏观的、事物运动向下的、向相对的静止靠近的状态。由于这两种宏观的回归运动,因此就决定了本卦六爻的运动方向,也是做回归的、向相对的静止靠近的运动,但这个运动不是简单的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夺取大循环运动的最高峰是困难的,而想进入相对的静止状态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要经过一番适应与努力。
【哲理阐释】
蹇卦的内在卦义论述了遇到艰难时,必要的改变和采用适当的方法可以消除阻碍从而得到新的收获:
1、必要的迂回方法值得赞誉;
2、时局的变化使人们遇到艰难;
3、选择适当的时机再前进;
4、联合起众多的力量再前进;
5、遇到大困难时会得到朋友相助;
6、转变到正确方向会有巨大收获。
------
作者:于雁鸣,工作单位:原黑龙江省科委分析测试中心,任重要领导职务,后下海创办个体研究所,继而专心研究哲学与《易经》,著有《辩证唯物主义新论》哲学专著,45万字,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所著《中华经典文化哲理阐析——易经内涵透辟诠释》一书共74万字,分上下两册,是当今绝无仅有的用科学与哲学方法诠释的《易经》,其具体内容现在今日头条与天涯社区发布着连载。
------
版权声明:本书已经得到黑龙江省版权局的授权,欢迎引用或者转载,但注明出处为好。
------
彩图来自于网络,因为不知道出处也可能触及版权问题,这里先表示歉意,如作者有所发现请立即通知以便修改。
------
在今日头条上键入于雁鸣或者《易经新论》可以收看全部的连载。
本头条号连载的是:
30、 《易经新论》连载(30) 新卦序第3卦 明夷卦指示前进方法与道路
31、《易经新论》连载(31) 新卦序第4卦 临卦昭示靠近稳定与顺利的最高峰
32、《易经新论》连载(32) 新卦序第5卦 泰卦是与乾卦相反运动的最高峰
33、《易经新论》连载(33) 《易经》创建了辉煌的数学体系
34、《易经新论》连载(34) 卦象是不同事物的运动与组合
35、《易经新论》连载(35) 纠正对“覆卦”“错卦”的错误认识
36、《易经新论》连载(36) 取代“错卦”的卦象关系
37、《易经新论》连载(37) 取代“覆卦”的卦象关系
38、《易经新论》连载(38) 用新卦序快速确定卦义的方法
39、《易经新论》连载(39) 新卦序第6卦 升卦标志全部激烈运动的开始
40、《易经新论》连载(40) 新卦序第7卦 师卦开始向胜利进军
41、《易经新论》连载(41) 新卦序第8卦 谦卦反躬自省增强实力
42、《易经新论》连载(42) 纠正对卦象的错误认识
43、《易经新论》连载(43) 揭开《易经》千古之谜的核心规律
44、《易经新论》连载(44) 揭开先天八卦图的奥秘
45、《易经新论》连载(45) 对先天八卦“日用而不知的”的悲哀
46、《易经新论》连载(46) 只有一个人知道的卦象称谓的不同由来与区别
47、《易经新论》连载(47) 新卦序第九卦 豫卦警示要安乐有度
48、《易经新论》连载(48) 新卦序第十卦 震卦开始发展运动
49、《易经新论》连载(49) 新卦序新诠释 丰卦要扩展实力准备斗争
50、《易经新论》连载(50) 最新理论是最老文化(易经)的哲学基础
51、《易经新论》连载(51) 四个字构建起《易经》的逻辑基础
52、《易经新论》连载(52) 世界最早的辩证法建立《易经》的思想方法基础
53、《易经新论》连载(53) 批判长久以来阴阳概念的错误
54、《易经新论》连载(54) 纠正《易经》阴阳定义的传统错误
55、《易经新论》连载(55) 立体世界中卦象的阴阳属性
56、《易经新论》连载(56) 晋卦阐释前进的方法
57、《易经新论》连载(57) 噬嗑卦论述刑罚的应用
58、《易经新论》连载(58) 离卦列举了分离的种类与情感
59、《易经新论》连载(59) 众多理论支撑《易经》的创建与应用
60、《易经新论》连载(60) 20多位教授支持于雁鸣
61、《易经新论》连载(61) 黑龙江大学副校长支持于雁鸣
62、《易经新论》连载(62) 黑龙江省政府参事扬育光支持于雁鸣
63、《易经新论》连载(63) 《易经》中必须认识的三种顺序
64、《易经新论》连载(64) 《易经》中三种顺序的统一
65、《易经新论》连载(65) 睽卦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系
66、《易经新论》连载(66) 大有卦诠释“有”的底线和准则
67、《易经新论》连载(67) 鼎卦阐释新旧的转换与扬弃
68、《易经新论》连载(68) 本书消除了《易经》几乎所有的谜团
69、《易经新论》连载(69) 双周期构成太极图
70、《易经新论》连载(70) 双规律构成太极图
71、《易经新论》连载(71) 全部运动构成太极图
72、《易经新论》连载(72) 太极图的阴阳属性
73、《易经新论》连载(73) 太极图阴阳的变化
74、《易经新论》连载(74) 未济卦阐释不完整的运动凶险
75、《易经新论》连载(75) 旅卦论述发挥一技之长可以改变命运
76、《易经新论》连载(76) 太极图来自立体本原
77、《易经新论》连载(77) 太极图的三维图形
78、《易经新论》连载(78) 太极图的动态形式
79、《易经新论》连载(79) 太极图阴阳的平衡
80、《易经新论》连载(80) 太极图与人类
81、《易经新论》连载(81) 太极图与生态
82、《易经新论》连载(82) 太极图诠释了现代哲学思想
83、《易经新论》连载(83) 萃卦阐释汇聚的方法与哲理
84、《易经新论》连载(84) 随卦揭示追随领袖的原则与底线
85、《易经新论》连载(85) 革卦诠释革新的必然与突变
86、《易经新论》连载(86) 太极图与自然
87、《易经新论》连载(87) 太极图阴阳的动态形式
88、《易经新论》连载(88) 太极图平面的动态形式
89、《易经新论》连载(89) 太极图立体的动态形式
90、《易经新论》连载(90) 太极图深入地诠释了哲学思想
91、《易经新论》连载(91) 兑卦诠释对立的方法与哲学
92、《易经新论》连载(92) 夬卦阐释斗争既要决绝又要有所准备
93、《易经新论》连载(93) 大过卦揭示大灾难必然过去新发展必然到来的
94、《易经新论》连载(94) 《易经新论》学术会议论文系列之一 事物运动周期
95、《易经新论》连载(95 学术会议论文系列之二 《易经》内涵在周期中的体现
96、《易经新论》连载(96) 学术会议论文系列之三 太极图的构成与含义
97、《易经新论》连载(97) 学术会议论文系列之四 《易经》内涵新诠释
98、《易经新论》连载(98) 《易经新论》学术会议论文系列之五 《易经》新 卦 序
99、《易经新论》连载(99) 困卦阐释在困境中应采用的心态与方法
100、《易经新论》连载(100) 咸卦揭示协调一致的重要性
101、《易经新论》连载(101) 《易经新论》学术会议论文系列之六《 易经 》与 自 然
102、《易经新论》连载(102) 《易经新论》与其它书籍写作方式的十大不同
103、《易经新论》连载(103) 《易经新论》与其它书籍写作内容的十大不同
104、《易经新论》连载(104) 何谓“太极”
105、《易经新论》连载(105) 八卦的起源与新诠释
106、《易经新论》连载(106) 卦象表示的自然意义
107、《易经新论》连载(107) 否卦
108、《易经新论》连载(108) 无妄卦
109、《易经新论》连载(109) 同人卦
110、《易经新论》连载(110) 易经新论另辟蹊径的道路
111、《易经新论》连载(111) 重卦的起源
112、《易经新论》连载(112) 卦象结构的整体否卦与整体泰卦
113、《易经新论》连载(113) 重卦表示自然意义的组合
114、《易经新论》连载(114) 阴阳的起源与实质
115、《易经新论》连载(115) 履卦警示前进的注意事项
116、《易经新论》连载(11) 姤卦论述美好与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117、《易经新论》连载(117) 《易经新论》的新研判
118、《易经新论》连载(118) 阴阳的转换与平衡
119、《易经新论》连载(119) 讼卦表示诉讼可以改变命运
120、《易经新论》连载(120) 遁卦指明隐退的最好时机
121、《易经新论》连载(121) 八宫第六宫的意义与动态
122、《易经新论》连载(122) 八宫第七宫坎宫的意义与动态
123、《易经新论》连载(123) 八宫最后一宫艮宫的意义与动态
124、《易经新论》连载(124) 天时在周期中的体现
125、《易经新论》连载(125) 方位在周期中的体现
126、《易经新论》连载(126) 观卦告诫人们在观察总结后再行动
127、《易经新论》连载(127) 对于收益必须有正确的态度
128、《易经新论》连载(128) 家人卦讲述治家与治国紧密相连
129、《易经新论》连载(129) 五行在周期中的体现
130、《易经新论》连载(130) “九五之尊”或“九五至尊” 的新诠释
131、《易经新论》连载(131) 《易经》文本的认定
132、《易经新论》连载(132) 《易经》的发展过程
133、《易经新论》连载(133) 《易经》中存在的谜团
134、《易经新论》连载(134) 中孚卦指明正位与诚信可以巩固关系和位置
135、《易经新论》连载(135) 小畜卦是说高尚的道德可使社会和谐
136、《易经新论》连载(136) 巽卦揭示按规律运动圆满吉利
137、《易经新论》连载(137) 阴阳概念的重要性
138、《易经新论》连载(138) 卦象体现时空的多层内涵
139、《易经新论》连载(139) 卦象体现多时空的多层内涵
140、《易经新论》连载(140) 阴阳的哲学新诠释
141、《易经新论》连载(141) 世界最早的哲学在中国
142、《易经新论》连载(142) 涣卦阐释完成任务之后的遣散与方法
143、《易经新论》连载(143) 渐卦描绘新生活的开端
144、《易经新论》连载(144) 纠正对坤卦“直方大 ”的混乱认识
145、《易经新论》连载(145) 简单卦象的深奥内涵
146、《易经新论》连载(146) 爻辞“月几望”的正确诠释
147、《易经新论》连载(147) 快速绘制64卦卦象的方法
148、《易经新论》连载(148) “先甲三日 、 后甲三日 ”等的周期诠释
149、《易经新论》连载(149) 比卦卦义新诠释
150、《易经新论》连载(150) 屯卦卦义新诠释
151、《易经新论》连载(151) 即济卦卦义新诠释
152、《易经新论》连载(152)《易经》的新四象
153、《易经新论》连载(153) 世界最早的哲学在中国
154、《易经新论》连载(154) 位置理论是《易经》的哲学基础
155、《易经新论》连载(155) 节卦卦义新诠释
156、《易经新论》连载(156) 需卦卦义新诠释
157、《易经新论》连载(157) 辩证唯物主义与《易经》
158、《易经新论》连载(158)不是中国没有哲学而是人们没有看懂中国的哲学
159、《易经新论》连载(159)《易经》难懂的原因
160、《易经新论》连载(160)《易经》中标志性的四卦
161、《易经新论》连载(161)《易经》中最难理解的离兑两卦新诠释
162、《易经新论》连载(162)《易经》的阴仪八宫
163、《易经新论》连载(163)《易经》的阴阳两套新卦序
164、《易经新论》连载(164)《易经》的阴仪坤宫
165、《易经新论》连载(165)古人用周期与循环作为《易经》的基础
166、《易经新论》连载(166)“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不合理性
167、《易经新论》连载(167)太极文化是圆文化
168、《易经新论》连载(168)太极图包含太极、两仪、四象等结构
169、《易经新论》连载(169)太极图与人类消亡
170、《易经新论》连载(170)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正面理解
171、《易经新论》连载(171)天地否与地天泰的由来
172、《易经新论》连载(172)阴仪离宫(丽宫)的意义
173、《易经新论》连载(173)阴仪兑宫(悦宫)的意义
174、《易经新论》连载(174)《易经》是科学不是迷信
175、《易经新论》连载(175)《易经》是哲学不是迷信
176、《易经新论》连载(176)孔子没有悟透《易经》
177、《易经新论》连载(177)你知“道”吗?
178、《易经新论》连载(178)生命在于平衡
179、《易经新论》连载(179) 井卦(新卦名:重振家园)卦义新诠释
180、《易经新论》连载(180)坎卦(新卦名:越坎策略)卦义新诠释
本集是:
181、《易经新论》连载(181)蹇卦(新卦名:新态维艰)卦义新诠释
下一集是:
182、《易经新论》连载(182)学习《易经》必须清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