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713-756)数十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时期,唐王朝在政治、财政、军事上都非常强盛,国内稳定统一,对外开疆拓土,军威四振。在初唐大破突厥、战胜吐番、回纥归顺的胜利形势下,盛唐时对外战争仍很频繁,征戍仍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弥漫在社会氛围中,当时的文人也习武知兵,出入边塞。初盛唐的不少诗人都有过边塞生活的经历,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优秀的诗人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他们描绘了塞外的奇异景色,抒写出战士们乐观豪迈的精神和在征戍生活中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在描写边塞生活的诗人中,王昌龄长于抒情,长于刻划人物的思想活动,揭示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这一首《出塞》表现了边防战士昂扬的爱国抗敌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前两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描写了驻守在边防线上的战士抬头仰望明月和关塞而产生的复杂情绪。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关塞还是秦汉时的关塞,自古以来这里发生了多少战争,有多少英勇卫国的将士牺牲了生命。现在,战士们从万里之外奔赴而来,因为敌人侵扰,战争没有结束而不能返回家园。这两句既是写眼前景物,也是借对历史的回顾抒发心中的感慨。“秦时明月汉时关”,是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意思是“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前半句省了“汉”字,后半句省了“秦”字,理解时要互为补充。旧体诗的语句力求精练,含蓄,又严受格律的限制,它常常省略一些字和词,成为不完全句,但只要省略得当,读者仍能领会到完整的意思。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边防战士对古代英雄人物的向往和捍卫边关的决心。他们回顾历史,面对现实,热切地盼望着国家能任用一位象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军,击退敌人的进犯,保卫边境的和平与安宁。这两句写出了战士们安边定远、保卫祖国的共同愿望,它同前句紧紧衔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入了一层。
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唐代边疆战事的频繁和动荡。但是,即使是表现出征、远戍、艰苦的战斗,也大都写得爽朗明快、壮丽无比。豪壮而不悲痛,慷慨而不凄厉,显示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色彩。前人在评论唐代七绝中的优秀作品时,推王昌龄的“秦时明月”为“压卷之作”(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这同它的昂扬乐观的基调是分不开的。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sǒng)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xī)沥(lì)以潇(xiāo)飒(sà),忽奔腾而砰(pēng)湃(pài);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cōng)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1、欧阳子:作者自称;子:古代男子的通称,可称人,也可称己; 2、方:正; 3、悚然 :惊惧之状; 4、淅沥:细雨声;潇飒:风声; 5、砰湃 :波涛汹涌声; 6、鏦鏦铮铮:金属撞击之声; 7、衔枚疾走:口中含着枚,急速地前进;枚:古代行军时防止士卒喧哗的用具,形如筷子,衔在口中 ; 8、明河:天河。
余曰:“噫(yī)嘻(xī)!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lì)冽(liè),砭(biān)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rù)而争茂,佳木葱茏(lóng)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1、噫嘻:感叹词; 2、胡为:何为; 3、烟霏云敛:烟霭飘散,云气密集; 4、日晶:阳光明亮; 5、粟冽:犹凛冽,寒冷貌;砭:石针,古时用以治病,这里引申为针刺; 6、寂寥:静寂貌; 7、奋发:形容风声强劲有力; 8、缛:繁密;葱茏:草木青翠茂盛貌; 9、色变:指青草在秋风吹拂中改变颜色;10、一气:指秋气;余烈:余威。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
1、刑官:《周礼》按官职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秋官为司寇,掌刑狱,故称秋为刑官;于时为阴:古时以阴阳配合四时,即春夏属阳,秋冬属阴; 2、兵象:战争的象征;古时战事多发生在秋天,故称秋有兵象; 3、行:指五行(金、木、水、火、土); 4、金:古以五行配四时,秋天属金;《汉书•五行志》:金,西方,万物既成,杀气之始也。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yuè)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lù)也,物过盛而当杀。”
1、义气:指天地刚正之气; 2、肃杀:形容秋气凛冽,使得草木枯萎; 3、商声:古以宫、商、角、徵、羽五音分配四时,秋天属商声;西方:属秋天的方位; 4、夷则:古十二乐律之一,古以十二律与十二个月相应,七月属夷则; 5、商,伤也:五音中的商声凄厉,与秋天的肃杀之气相应,故云; 6、夷,戮也:夷、戮同义;七月夷则,曰:夷,伤也。则,法也。万物始伤,被刑法也。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wò)然丹者为槁(gǎo)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qiāng)贼,亦何恨乎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jī)唧,如助予之叹息。
1、惟物之灵:谓人在万物中最具灵性;惟:是;物:万物; 2、有动乎中,必摇其精:意谓内心有感于忧伤,精神就必然烦乱不宁;中:内心; 3、渥然丹者:形容面色红润,用以比喻青年;槁木:枯木,用以比喻衰老; 4、黟然:黑貌,形容头发乌黑,借指壮年;星星:头发花白貌,借指老年; 5、非金石之质:人的身体不像金石那样坚固; 6、戕贼 :伤害、残害。
《秋声赋》全文: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sǒng)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xī)沥(lì)以潇(xiāo)飒(sà),忽奔腾而砰(pēng)湃(pài);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cōng)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yī)嘻(xī)!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lì)冽(liè),砭(biān)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rù)而争茂,佳木葱茏(lóng)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yuè)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lù)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wò)然丹者为槁(gǎo)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qiāng)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jī)唧,如助予之叹息。
清 林云铭《古文析义》评:
总是悲秋一意。初言声,再言秋,复自秋推出声来,又自声推出所以来之故,见得天地本有自然之运,为生为杀,其势不得不出于此,非有心于戕物也。但念物本无情,其摧败零落,一听诸时之自至,而人日以无穷之忧思。营营名利,竞图一时之荣,而不知中动精摇,自速其老。是物之飘零者在目前,有声之秋;人之戕贼者,在意中无声之秋也,尤堪悲矣!篇中感慨处带出警语,自是神品。
(公元1644年,农民军将领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崇祯上吊了,明朝灭亡了。
北京城的虽然覆灭,但是大明的臣子们并没有死光。
明朝旧臣们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先后又拥立了四个皇室后裔,这段在历史上叫做“南明”。
福王朱由崧,沉湎酒色,今天蹦迪,明天K歌,后天出去吃烧烤,很快兵败被俘。
鲁王朱以海,有复国的决心,却没有复国的能力,平平无奇,浑噩度日,最后老死他乡。
唐王朱聿键,虽然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君,但奈何大权旁落,全都被大臣掌握,只好含恨而终。
而今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桂王朱由榔,则是南明的最后一位皇帝。
(影视剧中的朱由榔形象)
朱由榔是根正苗红的大明皇室后裔,爷爷是明神宗朱翊钧,父亲是桂端王朱常瀛。
1646年,明朝旧臣们捧着大明江山的最后一丝血脉,在广东肇庆建立了南明,国号永历。
大清此时已经入主中原,听闻朱由榔在南方搞了个低配版的大明,立刻派兵攻打。
我们的朱由榔也很干脆,他干脆利落的放弃了广东,辗转逃往云贵川一带。
他也许是个贤明君王,抑或是一位有斗志有热血的皇帝,但他还是选择了逃跑。
没办法,此时的南明王朝早就不复百年前的荣光,南明只能像一个颤颤巍巍的小老弟一样,见到满清老大哥来势汹汹,掉头就跑是它唯一的选择。
打不过就跑,这是对的,保存有生力量,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朱由榔先到了云南昆明,在昆明建立了“滇都”。意思就是北京这不是回不去么,那就先把昆明当作临时的首都。
让朱由榔没想到的是,在昆明刚刚落下脚,屁股还没坐热,清朝大将吴三桂就率军而至。
这回没地方跑了,因为再跑就跑出中国版图了。群臣一合计,一不做二不休,咱们直接往国外跑。
南明这帮君臣,收拾收拾行李和铺盖卷儿,又踏上了远赴异国他乡的旅途。
当然,他们也没走多远,只是越过国境线,到了和云南接壤的缅甸王国。
缅甸从北宋开始,就和中国历代王朝频繁往来,他们和其它的番邦小国一样,和天朝互通有无,今天送钱,每天进贡,明朝鼎盛时,缅甸经常派遣使者,向中国称臣。
换句话说,缅甸王国其实是大明的属国,朱由榔是大明的皇帝,他虽然是逃跑逃过去的,但从某种意义上,他和缅甸国王其实是上下级的关系,缅甸国王是朱由榔的臣子。
而且,虽然朱由榔是败军之君,但在缅甸外围仍然有三五万南明的残余势力拱卫着这个一路逃窜的,所以到了缅甸的朱由榔受到了缅甸国王莽达的热烈欢迎。
朱由榔之所以能在缅甸站稳脚跟,主要靠一个人,这个人的名字叫李定国。
(李定国画像)
李哥统领着几万反清大军,在云南一带和满清势力打游击,缅甸一来还算把朱由榔当成自己人,二来忌惮李定国这股势力。但这种情况很快就发生了改变。
因为李定国虽然勇猛,但是没有后援支持,兵力不足,装备也差,在云南屡屡被满清军队按在地上摩擦。
缅甸在这样一个节骨眼儿上发生了对朱由榔的动摇,一种不同的意见出现了。
明王朝已经覆灭,他们实在是没有必要因为要保护南明的残余势力而对抗中国土地上的实际统治者——满清。
我自身都难保,我凭什么照顾你?
恰在此时,缅甸王国的内部发生了一场。
对朱由榔还算友好的国王莽达被自己的亲弟弟莽白一刀捅死,成为了缅甸王国的新一任领导人。
这位新上任的国王没有励精图治,也没有沉迷享乐,而是干了一件很奇葩的事,他向朱由榔索要贺礼。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我当国王了,你在我家做客,是不是要送点礼物祝贺一下我?
你以为莽白是贪图钱财,或者另有所图,其实并不是,这里涉及到一个番邦正统的问题。
历来明代的藩属国,例如高丽、叶耳羌、安南等国,每当继承或者诞生了新的国王,都必须遣使者来到北京,得到大明皇帝的官方认证,才能证明你的王位是合法的,缅甸也不例外。
所以莽白向朱由榔要贺礼,只不过是希望能得到明朝皇帝的认证而已。
他想得到认证,但很显然,朱由榔不是这么想的。
他只觉得好你个莽白,平时都是你们给我们大明送礼送钱,现在我在你这旮沓待两天,你就趁人之危,找我要钱?
(缅甸王国)
当然,不是朱由榔不想给,而是他实在拿不出钱来了。
半生漂泊,四处募兵,家财散尽,只不过为了保全大明的国祚。
所以当缅甸使者前来讨要贺礼时,朱由榔说了这么一句话:
《皇明末造录》:“以其事不正,遂不遣贺”。
翻译过来意思很简单,那就是没钱,不给,不知道,无所谓。
由于朱由榔拒绝送礼的行为,让本来已经布满阴霾的中缅关系变的更加恶劣。
缅甸大臣表示:你们也太没人情味了?送点礼咋的了?你们让人家满清撵的跟条狗似的,我们不收留你们,你们就完蛋了,让你们给点钱是应该的,一点你们也不会感恩。
朱由榔和缅甸的关系跌到了冰点。
但很快,缅甸大臣又捎来一句话,他们让朱由榔带领随从和南明众臣渡过缅江,到一个叫做者梗之睹波焰塔的地方,吃饭喝酒,冰释前嫌,再共同立下永不背弃的誓言。
缅甸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这让南明众臣狐疑不已,南明大臣们表示:别整那个没有用的,你们缅甸这块破地方,原本还是我们大明封的,现在就算是请客吃饭,也得是你们过来陪我们天子吃饭,你们算老几啊?你们让我们过去?给你们多大个脸?别说你们现在兵多将广,我们势力稍弱,就算是你搞什么阴谋诡计,大不了我们君臣一死,但是以后早晚有人收拾你们。
这番话说的慷慨激昂,不卑不亢,不仅展出了南明王朝的尊严和骨气,更展示出了君臣不畏死的决心。
大臣们一番言语,没能抵挡住缅甸方面的盛情邀请,朱由榔带着南明的文武百官,渡过缅江,准备去赴宴。
在出发之前,朱由榔邀请了一个人一同出席,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沐天波。
(影视剧中的沐天波形象)
之所以邀请沐天波,是因为他不仅是大明王朝的沐国公,还是在缅甸地区很有名望的一位人物。
朱由榔觉得,带着沐天波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物去赴宴,能镇住场子,缅甸方面也不敢作乱。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曾经沉浮在大明天威之下不敢抬头的番邦小国,如今已经对摇摇欲坠的南明动了杀心。
朱由榔带着众臣刚渡过缅江,没等来满汉全席,大鱼大肉,却等来了三千多的缅甸士兵。
这是一场鸿门宴。
上当了。
但已经来不及了。
这帮突然翻脸的缅甸士兵不讲武德,啪一下,很快昂,就开始了一场血腥的。
沐天波知道上当,夺过一名卫兵的刀奋力拼杀,砍死缅兵七人,但却被更多的士兵拖出了圈外。
缅甸人很鸡贼,你的确很有名望,我不杀你不就得了?的时候我把你拎出来不就行了?
番邦小民错打了算盘,这位四世三公,名扬海内外的沐国公,没有选择临阵脱逃,而是在围攻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南明总兵王启隆等人抓起棍棒还击,最终因寡不敌众,身死乱军之中。
双拳始终难敌四手,前来参加赴宴的大明官员,全部被缅军杀害,无一例外。
朱由榔当然没有被杀害,因为缅甸王国和满清政府做了一个交易,那就是缅甸王国只要把朱由榔交给吴三桂,满清政府就帮助缅甸王国消灭他们他们一直忌惮的徘徊在云南的南明李定国势力。
(影视剧中的吴三桂形象)
不仅如此,缅甸国王莽白想要的认证,满清皇帝也可以给你。
大明完蛋了,以后你们跟着我们大清混吧,五险一金,四菜一汤,绝对靠谱。
不管怎么看,这都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
在缅甸眼中,此时的朱由榔不仅不再是个曾经他们俯首称臣的大明帝王,反而成了一个一无是处的拖油瓶。
谁会为了毫无希望的末代势力去对抗强大的满清帝国?
只有两种人会,一种是善人,一种是傻子。
很显然,缅甸和缅甸国王莽白不是善人,也不是傻子。
他们只是一个既得利益者。
他们不仅了解如何在这场三方冲突中斡旋,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他们还是凶残、残忍的投机主义份子。
他们不仅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将明朝最后的希望绞杀的一干二净,他们还辜负了南明皇帝对他们的一份真诚的信任。
他背弃了对大明曾经立下的誓言,作为番邦属国,就等于是天子的臣民,而作为天子的臣民,是要誓死捍卫天子的周全的。
可如今这个天子,已经没有人拿他当做天子了。
是朱由榔天真了,他没有想明白,在那个时代,在任何时代,信任远远比不上利益。
缅甸士兵闯进朱由榔暂住的宅院,将剩下的官员亲属一一杀害,女眷全都掳掠抢夺,并极尽侮辱之事。
这是晚明历史上一段悲伤且悲惨的故事,曾经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大明,如今在遥远的边陲小国受尽欺凌。
这是一曲晚明的悲歌。
朱由榔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他绝望了。
(影视剧剧照)
他曾经是大明江山的唯一希望,他曾经带领这大明军民颠沛流离,只为能绵延国祚,保存明朝最后的一丝希望。
他踩着前辈们,踩着明朝十六位皇帝的丰功伟绩,一步步的走向了最后的深渊。
目光所及之处,没有复国的理想,没有未来的宏图,没有万众一心,没有任何的反抗。
留给朱由榔的,只有遍地的哀嚎和满地的鲜血。
作为一个君王,他可以接受战死他乡,国破家亡的命运,但他却无法接受自己的臣子一个个倒在自己脚下而自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他想到了自杀。
但自己死了,身后的皇后、太后、太子又何去何从呢?
朱由榔和皇室亲贵被囚禁了,他们被关在一个狭小黑暗的屋子里,史料详尽的记载了当时的情况:
《明史》:,“母哭其子,妻哭其夫,女哭其父,惊闻数十里”。
母亲为被杀死的儿子而哭泣,妻子为被杀害的丈夫而哭泣,女儿为被杀掉的父亲而哭泣。哭声凄厉,传出十里路。
那是皇室宗亲的眼泪,也是大明王朝最后的泪水。
这篇故事,没有反清复明的壮怀激烈,没有刀光剑影的殊死抵抗,有的只是一个一生颠沛,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君王往事。
他们再也不是缅甸王国的贵客,而是变成了阶下囚。
他们靠周围寺庙僧人施舍的米粥过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中渡过未知的每一天。
朱由榔失败了,他的失败不在于他不够努力,不在于他时运不济,也不在于他不够贤明,而是折腾了十八年的南明,从一开始注定就是失败的。
他的失败,甚至怨不得背信弃义的缅甸。
因为没有缅甸,也同样会有其他的势力毫不留情的踩在朱由榔的脸上。
故事的结局早就已经写好,不自知的,只是这些前赴后继的反清人士罢了。
清朝又如何?明朝又如何?反清复明之后又能如何?
丢掉大好河山是咎由自取,再重来一遍就能改变结局?
(明朝爱国人士打出“反清复明”的口号)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王朝更替是必然,明朝灭亡也是必然,你可以对抗强大的敌人,你可以对抗世俗的险恶,但你永远无法对抗时间,对抗历史的脚步。
从严谨求实的角度老说,南明永历的覆灭,其实怨不得免缅甸。
缅甸拒绝把朱由榔交还给在云南境内活动的李定国势力,是因为他们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大环境。
朱由榔的南明复国无望,岂不是要一直在中缅地区活动?那缅甸王国自己的岂不是要受到南明的掣肘和干预?所以,将朱由榔送还给清军,是缅甸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因为缅甸既要保护自己的主权不受南明干扰,还要要安抚中国这片土地上的新主人——清朝。要怪,只能怪朱由榔自己选错了路。
公元1662年4月,春寒料峭,但真正的春天,却远远没有来到。
平西王吴三桂领兵直入缅甸国境,缅甸国王莽白干净利索的交出了朱由榔一行人。
大明王朝某种意义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明昭宗朱由榔,被缅甸国王莽白拱手送于吴三桂,在满清士兵的军营中,朱由榔被清兵用弓箭上的弦活活勒死了。
他再也见不到春天的来临了。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本篇文章到此结束,喜欢记得点赞评论支持~我们下期见~
晏殊,相信熟悉诗词的朋友对这个名字不会陌生,晏殊是北宋初年著名的词作家,也是公认的神童,七岁能文,后来进入官场后一直官运亨通,做到了等同宰相的职位,可以说一生荣华富贵。
晏殊的词作很有特点,明净闲雅,处处透着富贵气象,而且诗词中多哲理思考,不同于一般的士大夫词作,因此深受后人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晏殊最为著名的四首《浣溪沙》词作,当真是一首美过一首,多读几遍,能让心灵陶醉。
一、浣溪沙
晏殊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一场春梦日西斜。
小注:亸[duǒ],指下垂的样子。
这是一首典型的晏殊式的富贵词,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首词中描绘的情景,简单悠闲,不过是黄昏、落日、美人、醉酒、午睡之类的平常琐事,但是仔细想想,这种情形是不是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平常百姓哪有这样悠闲、慵懒的时光?再有,词中描绘的景象是夏季,可是却提到了冰块,在古代,一般平民百姓,夏天怎么会有这么奢侈的东西呢?
可见,晏殊的富贵词,确实在富贵气象上表现的十足,让人读完,虽然知道是在描写富贵人家,却不落庸俗,这是晏殊富贵词的长处,也是好处。当然,还有一种情怀,便是富贵人家常有的闲愁情怀,这也是普通百姓所无的。
二、浣溪沙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这首词,其实也是一首富贵词,所描绘的景象,也是富贵人家的富贵气象。这首词很有特点。第一,便是景物的描写,六句话,五句都是在写景。开篇以燕子这种季节性特别强的鸟儿来领起,表现节令的同时,还是读者视线的指示官,让我们能够跟随燕子飞过的路径,看到窗外的落红、亭台的幽影、风吹翠幕、疏雨滴荷,这些景象,很美,也被赋予了作者自身的感情,所以读来很有味道。到了最后一句,作者才蜻蜓点水般的点明了闲愁的主题。
第二,便是互文句的运用,“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这两句,有五代孙光宪“看尽满池疏雨,打团荷”的诗意,但是却更加妙绝,究其原因,便是互文手法的运用,上下句连贯起来不能割裂,这样不仅工整,而且更有诗意。
三、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首词,可以说是晏殊词作中的“另类”,因为其风格,不同于他以往的词作,最大的特点之一,便是取景上。这首词取景极大,笔力沉重,格调清高,虽然表现的感情是伤春怀人,但是却深刻明亮,不像晏殊其他词作中的那样哀伤甚至凄厉,究其原因,我想便是因为取景极大的缘故。
这首词比较简单,意思上几乎不需要太多的解释。最为精彩的是下片,几乎每一句都好。首二句“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甚至被吴梅评价说比他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还要胜十倍。这话或许有人不会赞同,但是吴梅确实独具慧眼,这两句确实精彩,只“满目山河”四个字,便足见笔力。
四、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算是晏殊最为著名的词作之一了,很多人都能流利的背诵下来,诚然,这首伤春抒情的词作,把时间和空间联系在一起,用词造句都十分精彩流畅,可以说句句蕴含无限深意,能够给人以哲理上和艺术上的双重享受,尤其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早已经成为了传颂千古的名句了。
当然,有传言说这两句最为精彩的句子,并非晏殊原创,而是一个叫做王琪的才子写下的,故事的真假我们不去探究,但是在这首词中,浑然天成,极其传神,而且极具哲理意味,这是不容置疑的。正如我们的生活,美好的事物最终都会消逝,但是在这消逝之中,还会产生新的更为美好的事物,这便是人生的希望和精彩。
怎么样,晏殊的这四首著名的《浣溪沙》,你更喜欢哪一首?又打算背下来哪一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