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到了春天,很多人容易“上火”。出现上火症状后,有人会变得脾气暴躁,有人会咽喉肿痛,有人会口干舌燥,有人会大便干结等。
春季为何易上火?
01 吃得太多
饮食无肉不欢,体内能量太高,人体消耗不了这么多热量,就会“上火”。此种情况要尽量控制食量,多吃蔬菜、粗粮,再在医嘱下吃一点通脾胃的中药。
02 运动太少
肌肉运动是能量消耗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量太少,吃下去的能量消耗不掉,也会导致上火。建议运动起来,热量消耗掉了,上火的情况也会随之缓解。
03衣着不当
气温逐渐升高,穿得太多或盖得太厚也易上火,应及时减衣被。
04 气机不畅
气机不畅则内热不能及时发散出来,也会出现上火症状。
临床上常见心情郁闷的病人容易脸上长疙瘩;心情紧张导致热在体内运行不畅,气运转不通畅化而为火。
除以上情况外,还有痰凝经脉的患者,久之热被痰浊淤堵在体内出不去;湿邪阻滞气机可能也会化火;还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上火,最常出现的是上热下寒证,一般因中焦脾胃运转功能失常导致。
此类上火需要一一甄别,对症治疗。
怎么去火效果好?
“上火”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按照部位分,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和肾火的区别。
01胃火
多为实火,表现为口腔溃疡、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上腹不适、大便干硬、脸部三角区长痤疮、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调理方法:胃火旺者适合喝绿豆粥,或用山栀子、知母、石斛煲瘦肉汤。
02 肝火
肝火主要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中大部分患者为实火,也有部分为虚火。
虚火者多是在火热症状的基础上兼有阴虚症状,如腰膝酸软、耳鸣。
调理方法:肝火旺者可用龙胆草、白芍、黄芩和雪梨煮水喝。
03肺火
肺火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数等。
调理方法:肺火旺者宜用莲子、银耳、雪梨加水蒸两小时后食用。
04心火
心火旺表现为心烦易怒失眠,口舌赤烂疼痛,小便赤、涩、灼、痛,舌尖红绛、苔黄等。
调理方法:心火旺者可吃莲子,或煮莲子百合汤。
05肾火
肾火旺较少见,多为虚火。主要表现为牙齿松动、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症状。
调理方法:肾火旺者可喝点淡盐水。
如不适症状难以缓解,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
转自:养生中国
来源: 约见名医
到了春天,很多人容易“上火”。出现上火症状后,有人会变得脾气暴躁,有人会咽喉肿痛,有人会口干舌燥,有人会大便干结等。
春季为何易上火?
01 吃得太多
饮食无肉不欢,体内能量太高,人体消耗不了这么多热量,就会“上火”。此种情况要尽量控制食量,多吃蔬菜、粗粮,再在医嘱下吃一点通脾胃的中药。
02 运动太少
肌肉运动是能量消耗的重要途径之一,运动量太少,吃下去的能量消耗不掉,也会导致上火。建议运动起来,热量消耗掉了,上火的情况也会随之缓解。
03衣着不当
气温逐渐升高,穿得太多或盖得太厚也易上火,应及时减衣被。
04 气机不畅
气机不畅则内热不能及时发散出来,也会出现上火症状。
临床上常见心情郁闷的病人容易脸上长疙瘩;心情紧张导致热在体内运行不畅,气运转不通畅化而为火。
除以上情况外,还有痰凝经脉的患者,久之热被痰浊淤堵在体内出不去;湿邪阻滞气机可能也会化火;还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上火,最常出现的是上热下寒证,一般因中焦脾胃运转功能失常导致。
此类上火需要一一甄别,对症治疗。
怎么去火效果好?
“上火”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按照部位分,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和肾火的区别。
01胃火
多为实火,表现为口腔溃疡、渴喜冷饮、口臭、牙龈肿痛、上腹不适、大便干硬、脸部三角区长痤疮、舌红苔黄、脉滑数等。
调理方法:胃火旺者适合喝绿豆粥,或用山栀子、知母、石斛煲瘦肉汤。
02 肝火
肝火主要表现为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急躁易怒、耳鸣如潮、大便秘结、小便黄短、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其中大部分患者为实火,也有部分为虚火。
虚火者多是在火热症状的基础上兼有阴虚症状,如腰膝酸软、耳鸣。
调理方法:肝火旺者可用龙胆草、白芍、黄芩和雪梨煮水喝。
03肺火
肺火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咳嗽、气喘、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数等。
调理方法:肺火旺者宜用莲子、银耳、雪梨加水蒸两小时后食用。
04心火
心火旺表现为心烦易怒失眠,口舌赤烂疼痛,小便赤、涩、灼、痛,舌尖红绛、苔黄等。
调理方法:心火旺者可吃莲子,或煮莲子百合汤。
05肾火
肾火旺较少见,多为虚火。主要表现为牙齿松动、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症状。
调理方法:肾火旺者可喝点淡盐水。
如不适症状难以缓解,还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
转自:养生中国
来源: 约见名医
阴虚火旺的症状
1.身体消瘦
阴虚者胃火旺,能吃能喝,但代谢快,怎么吃也不胖,形体精悍,肌肉松弛。
2.心烦失眠
阴虚者内火攻心,常感觉胸口烦闷,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晚上容易惊棒失眠。
3.皮肤无华
阴虚者皮肤缺少滋润,干燥无华,面色不佳,还容易上火,常生口疮,舌头发红,常便秘。
4.头晕易累
体内津液少则养分疏松不畅,且皆为旺火消耗,从而导致体力衰弱、头晕易累等症。
5.手脚发热
阴虚者体内火旺,导致“五心烦热”体温正常,但手心、脚心发热,冬天也是如此。
6.其他症状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头昏,腰酸乏力等。
阴虚火旺吃什么调理
阴虚火旺是中医辨证的诊断,主要采用中医中药方法调理,建议养阴清热。同时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情绪稳定,心平气和。阴虚火旺的人在干热少雨的夏季症状容易加重,推荐以下既能滋阴又能调理脾胃的食疗方:
1.天门冬粥
天门冬60克、大米100克。天门冬煎浓汁去渣,加入大米煮粥,作早餐食用。
2.生地黄粥
生地黄汁150毫升(或干地黄煎浓汁150毫升)、大米100克。大米煮粥,粥熟加入地黄汁,搅匀食用。
3.百合粥
鲜百合5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先将大米煮粥,将熟时放入百合,煮熟,冰糖调味后食用。如无鲜百合,可用干百合粉30克,与米同煮粥亦可。
阴虚体质吃什么好
凡阴虚体质者,宜多吃些清补类食物,宜食甘凉滋润、生津养阴的食品,如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蔬菜、水果、豆腐、鱼类等清淡食物,还可多食用沙参粥、百合粥、枸杞粥、桑葚粥、山药粥等粥品。
另外,还可食用燕窝、银耳、海参、淡菜、蟹肉、冬虫夏草、老雄鸭等。对于辛辣燥烈之品,如葱、姜、蒜、韭、薤、椒等要少吃。
阴虚体质按摩调理
失眠是导致阴虚症状恶性循环的罪魁祸首,睡不好,更容易上火,长期睡眠不足本身就是伤阴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说,解决睡眠问题相当重要,那怎样调理呢?按太冲穴。
脚背上大拇趾和第二趾结合的地方向后,在脚背最高点前的凹陷处就是太冲穴之所在。每晚临睡前花10分钟来按摩,有明显的酸、麻、胀、痛的感觉为准。那些平时容易发急、火气特旺的人以及平时爱生闷气、不爱言语的人,经常按一按太冲穴,心情就会舒畅一些,失眠的症状也会缓解。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都喜欢吃冰,但是生冷的食物吃多了反而容易上火。这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人身上出现鼻子冒热气、心烦气躁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引起牙龈出血或流鼻血,所以夏季预防上火很重要。那么夏季预防上火可以吃些什么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讲一讲。
上火可以吃些什么降火的食物?1.喝清茶:去火清肺。如果你是易上火体质,那你可以选择多喝些铁观音、毛尖之类的清茶,有去火清肺的效果。
2.西瓜:西瓜味甘甜、性寒,民间又叫“寒瓜”,是瓜类中清暑解渴的首选。民间有“每天吃半个瓜,酷暑能算啥”的说法。夏天出现中暑、发热、心烦、口渴或其他急性热病时,可以多吃些西瓜。适量吃西瓜确实有滋阴、清火的效果,但吃多了会利尿反倒会伤阴,引发阴虚火旺,出现嗓子干疼等一系列上火症状。还需注意脾胃虚寒、消化不良的人也不能够吃太多西瓜,否则容易导致腹泻、腹胀。
3.苦荞麦:别名菠麦、乌麦、花荞等,《本草纲目》记载:苦荞麦性味苦、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
4.菊花茶:具有提神醒脑、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疏风清热、驱寒祛湿等功效。菊花味苦、甘,性偏寒,用菊花制作的菊花茶适量饮用能降低身体的火毒。菊花茶适合风热上火、头晕目眩、高血压、高血脂的人饮用。但是对于脾虚体寒和过敏体质的人群谨慎饮用,否则容易加重体内的寒气。
5.吃点醋:夏天是胃肠道疾病问题的高发期,大家也都喜欢吃一些清淡爽口的凉拌菜,如:拌黄瓜、拌胡萝卜、苦瓜等,在调味拌制的时候,可以加适量的醋,不仅使其味道鲜美,还有一定的抑菌、预防胃肠道不适的作用。
6.苦味菜:民间常有“苦夏”一说,是指在进入夏天后,多少会有些胃口下降、不思饮食并伴有低热的情况,所以身体也会感觉很乏力。在这个时候,吃点苦味蔬菜对人体大有裨益。苦味蔬菜中的苦瓜、苦菜、莴笋、芹菜、蒲公英以及莲子都是可供选择的消暑佳品。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认为苦味食物均属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通便等作用,属于清泻类食物,故体质比较虚弱或是脾胃虚寒人群,不宜食用苦寒食物。
7.喝绿豆汤:在酷热难耐的夏天,人们都知道喝绿豆汤以清热解毒。民间广为流传“夏天一碗绿豆汤,解毒去暑赛仙方”这-健 康谚语。中国人很早开始就认识到绿豆粥清热解毒的功效。唐朝医家说绿豆:“补益元气,和调五味,安精神,行十二经脉,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
而《本草纲目》是这样记载绿豆的:用绿豆煮食,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消暑解渴、调和五脏。安精神、补元气。绿豆性味甘寒,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尿之功效。用绿豆煮汤,加一点冰糖,连同煮烂了的豆子一同食用即可缓解不适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