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误,难道是一个风筝引发的误会。
从字面上理解,似乎是这样一个意思。
当我们听过这首歌之后,细细品味,只觉得词曲美轮美奂,绕梁三日,耳畔始终回响着他似乎不似凡间的节奏。
却仍然还是不知道风筝误,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
只是想起了自己童年里各种各样的风筝。
《风筝误》,原来是清代李渔创作的传奇(戏剧),共三十出,完成于顺治十年(1653年)。
但是刘珂矣的风筝误是说得这个戏剧故事吗?
这,我们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知道的就是,这首歌曲的创作,肯定是受了这个戏剧的启发,两个故事总是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至于讲的是不是一个故事,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戏剧《风筝误》,讲的是少男少女通过放风筝交流对诗,其中虽然误会重重,却最终促成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我把这首歌听了上百遍以后,有时候会突然觉得这首歌词似乎写的就是这部戏剧里的故事,有时候也会觉得这首歌,讲得就是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至于喜剧悲剧,因听曲人而异了。
梨花树下卷丝轮 随风纷纷
谁裁木鹊一缕魂 落别村
风影无心惊扰了 对棋人
幔里和诗 怕春雨成盆
梨花春天开放,春天总是一个万物萌芽的的季节,而感情也不例外,在春天里,我们的心里总是充满了悸动,也容易悸动。
周身雪白的梨花,也代表着纯真的美好,美好的季节,纯真的梨花。
为这个故事美好奠定了基调。
春天来了,梨花随风飞舞,不知道是哪个可爱的人儿,不小心丢掉了木鹊的一缕幽魂,使得风筝落下,风影本无心,人也是并无意,却还是打扰了弈棋之人。
由此开启了幔里和诗,却也担忧着春天的过去。
寥寥几句,描写了一段美好的偶然邂逅,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着这样的邂逅,这样的纯真。
玉指揽风风不住 茜纱窗昏
舟上摇波波不停 渡影重温
错认庭前过马人 醉几分
一抹笙香 吹梦成真
两个可爱的人儿啊,可能已经见过,可是最终又因为一些事情,各奔东西,唯留相思常在。
日落黄昏时,轻抚微风,风依旧,人却已经不在,在舟山划桨,波浪一圈一圈荡漾开来,重温着共乘龙舟的时光。
庭前过马人,总是错认成你,可能相思使人醉吧。
熟悉的笙响,熟悉的音乐,我知道一定是我日夜思念的那个他。
小女儿心态十足,相思断肠的细节,刻画的淋漓尽致。
风筝误 误了梨花花又开
风筝误 捂了金钗雪里埋
风筝误 悟满相思挂苍苔
听雨声 数几声 风会来
不用过多的解释,这是高潮,只要反复地听,一定能听出你想要的结局。
花又开,雪里埋,挂苍台,风会来。
似乎是一个等待的过程,过程虽然折磨人,但是风始终会再回来。
上元溪旁点烛荷 千盏承诺
怎捱雾锁红尘客 阴差阳错
阳台梦中风几里 又几何
梦醒推门 她仍在研墨
仍旧刻画的一个等待的情景,似乎是同一个角色,不同的故事,又似乎是不同的故事。
上元节的时候,在溪边放了很多荷灯,祈求心中可人儿。
可是没有料到,自己苦等的意中人没有来,却阴差阳错的等到了另外一个人。
少女梦里遇见情郎,在几里长风放风筝。
(“阳台梦中风几里”中“阳台”一词应是化用了襄王梦神女的典故,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是这样说的:“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也因此用它作为词牌名,就叫《高阳台》)
在大家睡醒后的清晨,她还在磨墨作诗,等待着他。
风筝误 悟了一句情似露珠
谁约我 又在这 风烟处风筝误
感情就如同露珠那样美好,也好似朝露一样短暂,过去风筝交流感情的美好的时光似乎已经不再。
在红尘中,谁又在等我呢?
昔人不知何处去,风筝依旧笑春风!
似乎人儿已经不再相见,也好像是厮守之后,感情慢慢回归平淡。
你的理解,取决于你的经历,你听歌的心态。
附 戏剧《风筝误》故事大概
戏剧《风筝误》写风流才子韩琦仲和纨绔子弟戚友先因放风筝而误人情场的故事:
胸无点墨的戚友先拿才子韩琦仲题诗的风筝去放,风筝断线后落在詹烈侯的两院,被二小姐詹淑娟拾得,貌美且有才的詹淑娟依韵和诗一首于风筝上。
风筝被戚家书童索回去后,韩琦仲见所和之诗赞不绝口,由此萌生了对詹家小姐的爱情,于是另作风筝题求婚诗一首,仿戚友先的做法去放。
故意断线之后,风筝不坠西院坠东院,被貌丑且急色的大小姐詹爱娟拾得。
爱娟密约韩生,韩生误以为是会淑娟,见面惊丑而急退。
韩生赴试,状元及第,上司詹烈侯要以女儿淑娟配之。
韩琦仲追忆“前惊”而不受(误以为婚配者就是密约时所见的爱娟)。
后怕犯欺君逆父之罪而屈从:洞房之夜如临深渊,懊丧至极,结果银灯高照,方识“聘婷”而大喜。
我也有诗和远方,只不过诗不成章,远方不可及,尽管内心深藏着无数动人的诗句,但当我试图将它们组织成一篇完整的诗章时,却总是遇到困难。那些诗意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闪过,如奔腾的江河、绵延的山峦和绚丽的日落,但当我用文字去捕捉它们的美妙时,却显得笨拙而平庸。因此,我的诗便终究无法呈现在纸上,只能默默地躲藏在心灵的彼岸。
远方,是我向往的地方。我渴望漫步在未知的街道上,感受陌生城市的喧嚣与宁静。我期待躺在草原上,仰望星空,感受无边的宇宙。然而,我身处的现实世界却将这些远方的景象离我远远地隔离开来。或许是因为工作的束缚,或许是因为物质的负担,让我没有机会亲身领略那些梦寐以求的远方。
虽然我无法将诗写成章,也无法到达遥远的远方,但这并不妨碍我在生活中寻找美与。我在平凡的日子里,用心去品味生命的点滴。每当夜晚来临,我会走到阳台,聆听着风的低吟、星星的闪烁,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每当季节更替,我会去公园散步,观察花朵的绽放、落叶的飘零,感悟岁月的流转。每当身边有亲朋好友,我会和他们分享欢笑与眼泪,感受人情的真挚。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仿佛是一幅幅刻画着生活真谛的画面,它们是我内心的诗,是我眼中的远方。
远方不一定是地理上的遥远,诗不一定要成章才能被赞美。人生本就是一场漫长的旅行,在追逐远方的梦想的同时,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珍贵的回忆和感悟。在繁忙而拥挤的都市中,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诗意与远方。只要用心感受当下,用眼睛与心灵去领略周围的美丽,我们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片诗和远方。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65课,专讲《说文解字》“口”部汉字中的一个汉字:和。和是现代汉语常用字,相对内容较多,有读字典的感觉,请耐心。详情如下:
和。《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形声字。“和”字最早写作“咊”,不仅字义与口相关,部首顺序方面,口也在前,所以,这个字归在“口”部,未归在“禾”部,现代汉语201部部首检字法,仍将其归在“口”部。这个字有五个读音:
(一)hè。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此音。给解释称“咊,相应也。从口,禾声。”和的字形演变如下图:
(和字的字形演变)
关于字形:我们看,在金文时期,和字的字形左口右禾与在禾右口并行,古玺印中出现左禾右口字形,小篆字形定为左口右禾,秦汉以后,隶变完后后,结构逐渐统一,作左禾右口之“和”。和的本义是声音相应;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本来写作“咊”。这个意义与上一节课讲的“唱”字是一对儿字。有唱有和。《玉篇.口部》“咊”为“和”古文。比如《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仙鹤在阴暗遮蔽之处鸣叫,小鹤跟着应和。再比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
和字在读这个音时,本义之外,还有三个意思:
1、附和;响应。这是引申义。比如《史记.汲郑列传》:“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大意是:可是郑庄公在朝,他常常趋势附合别人的意思,不敢真正的评论是对还是错。再比如《资治通鉴.唐顺宗永贞元年》“絪等从而和之,议始定。”(郑)絪等跟随附和响应,商议才最终确定下来。(唐德宗与顺宗的皇位交接,当时很乱,随后就是“永贞革新”)
2、答应;允许。也是引申义。比如《古诗为焦仲卿作》(《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立即就答应了吧,就可以结为婚姻。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3、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比如白居易与元稹,两人经常来回唱和,唱和中,诗词题材、体裁、用韵均依照对方的原作。此处不再举例。
(白居易、元稹、白行简三人像)
(二)hé。这是现代汉语最常用读音。意义很多,举较常用的说说:
1、和谐;协调。也写作“龢”。《广雅.释诂三》:“和,谐也。”《易.乾》:“保合大和乃利贞。”王弼注称:“不和而刚暴。”
小资料:关于和与龢的区别
“和”与“龢”大部分情况下通用。但二字本义各有所指,“和”一般指声音相应和。“龢”一般指音乐和谐,即《说文》所称:“龢,调也”,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称:“经传多借和为龢”。后来,因为两个字在引申义上多有交叉意义出现,渐渐通用。现在“龢”字并入“和”字,但用于人名除外,比如,书法家翁同龢的“龢”、音韵学家董同龢的“龢”,都不能写作“和”。
(书法家翁同龢与他的书法)
2、适中;恰到好处。《广韵.戈韵》:“和,不坚不柔也。”《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祇、庸、孝、友。”郑玄注说:“和,刚柔适也。”比如《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杨树达《论语疏证》认为:“和,今言适合,恰当,恰到好处。”这跟一般解释认为的“和谐”有差异,我们认可这个解释。
3、喜悦。《书.康诰》:“周公初基,新作大邑于东图洛,四方民大和会。”孔传称:“四方之民大和悦而集会。”周公开始计划在东方的洛水旁边建造一个新的大城市,四方的臣民都非常喜悦赶来集会。
4、和顺、平和。比如,心平气和;和颜悦色。《广韵.戈韵》:“和,顺也。”比如《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八人姓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孔颖达疏称:”和者,体度宽简,物无乖争也。“这句话的大意是:高辛氏有才能强的子孙八位:……他们忠诚、恭敬、勤谨、端美、周密、慈祥、仁爱、平和。
(帝喾高辛氏画像)
5、和睦;融洽。《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孔传称:“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比如《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吴国与蜀国的关系是同盟国,因此关系是和睦、融洽的。
6、和解;和平。比如《周礼.地官.调人》:“凡和难,父之仇,辟诸海外;兄弟之仇,辟诸千里之外。”这是古代的“移乡避仇”制度。古代主张血亲复仇,如果父母被杀,子女必须复仇。随着时代发展,司法逐步成熟,君主为了维护统治的总目标,针对复仇这件事制定了移乡避仇制度。移乡避仇制度是指:杀人者遇赦免刑(过去经常有天下大赦),而被杀者家中尚有近亲属,为履行赦令,又防止仇杀,被赦者不得返居故乡,要移居外地落户,不同的仇恨,避的距离远近有规定,上述的和难,即指这种仇恨的和解,促进和平。
7、(气候)温暖,暖和。比如:风和日暖。比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用的就是此义。
(王羲之《兰亭集序》局部)
8、调和;调治;调校。《集韵.过韵》:“和,调也。”《周礼.天官.食医》:“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百酱、八珍之齐。”郑玄注称:“和,调也。”食官和医官的职责就是负责调理、调和、做好这些事情。
9、伴随着;连同。比如和盘托出;和衣而卧。比如李煜的词《捣练子.秋闺》:“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10、汇合;结合。《礼记.郊特性》:“阴阳和而万物得。”孔颖达疏称:“和,犹合也。”比如白居易《惜落花赠崔二十四》:“漠漠纷纷不奈何,狂风急雨两相和。”
(白居易画像)
11、两个以上的数相加的结果称为和。比如,一加二的和是三。
12、古代哲学术语。与“同”相对。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比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朱熹的《集注》称:“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这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和谐而不结党,小人结党而不和谐,其实就是君子以义相合,可以统一在较高层面,但却不结党营私;小人以利相交,看似和谐,实际上却不能够和谐处事。
13、交易。《管子.问》:“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尹知章《管子注》称:“和,谓交易也。”此外,和还指旧时官府以官定的平价购买商品。比如唐时魏徵《十渐不克终疏》称:“和市之物,不绝于乡间,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这种制度在唐初大力发展了民间经济,也称“官市”,发展到中晚唐,渐渐发展为官府或宫人强买民间物资的现象,才有了白居易《卖炭翁》所描写的那种极端现象。
(白居易《卖炭翁》诗意)
14、古代法律用语,指通奸。《资治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奸有夫妇人,无问强、和,男女并死。”故三省注说:“和,谓男女相慕,欲动情生而通奸者。”你看,那时对于有夫之妇通奸的处罚有多严重,不管男女,一并处死。
15、古代军营的大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郑玄注说:“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和,就是军门,也称垒门,《说文解字》解释“垒”,就是“军壁也。”军营的营壁,所以有词称“两军对垒”。
(两军对垒)
16、棺材两头的木板。具体解释见《广雅.释器》。某此地区称置棺材叫“和棺材”,就是从这里来的。
17、车铃。悬于车轼,一说悬于衡。《广雅.释器》:“和,铃也。”比如《诗经.小雅.蓼萧》有:“和鸾雝雝,万福攸同。”《毛传》称:在轼曰和,在镳曰鸾。挂在轼上的铃叫作和,挂在车衡上的铃叫作鸾。《诗经》这句的意思是鸾铃叮咚响,万福归圣躬。
18、古代乐器名。(1)小笙。《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2)錞于。军中的一种打击乐器,样子如图:
(虎纽錞于)
19、古代音乐术语。指单纯以吹奏乐器吹奏。《尔雅.释器》:“徒鼓瑟谓之步,徒吹谓之和。”
20、古代乐曲最前面的部分。就像现在说的“引子”。
21、介词。(1)引出服务对象,相当于“替”、“给”。比如汤显祖《牡丹亭.如杭》:“盼今朝得傍你蟾宫客,你和俺倍精神金阶对策”;(2)表示对象,方向等。相当于“向”、“跟”。比如《红楼梦》第八回:“好几处都有,都称赞得了不得,还和我们寻呢!”这是打趣宝玉写的字的一段;
(宝玉写了字,晴雯亲自贴到门头上)
(3)表示相关、比较等,相当于“同”。比如鲁迅《呐喊.自序》:“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4)提前宾语或强调主语,相当于“连”、“连……也”,较不常用,不再举例。
22、连词。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比如我和你,张三和李四,比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三十功名尘与土)
23、古代州名。就是现在的安徽和县。
24、日本民族名,也用于日本国的别称。日本自称大和民族,简称和。比如和文,和服。
(日本和服)
此外,读这个音时,还用作姓氏。《广韵.戈韵》有载。
(三)huò。有几个用法:(1)掺合;混杂。比如杜甫《岁晏行》:“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铁和青铜。”就是国家铸钱质量下降,这其实关系国家财政,关系国计民生。
(2)蒙哄;欺骗。比如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请将来着人不快活。”
(《西厢记》)
(3)用作量词。<1>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2>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比如衣裳已经洗了三和;这中药才煮了头一和。
(四)huó。在粉状物中加水搅伴或揉弄使粘在一起。比如和泥;和面。
(和面)
(五)hú。打麻将用语。牌已经符合规定的要求而嬴了叫“和”这其实跟“和”的字义相关,即符合一这规定,和睦、融冾等。比如,和了个满贯,和了个清一色。在口语里常常与“胡”通用,但书面语,正确的写法一定是“和”,不是“胡”。
(麻将胡牌)
和的小篆写法如图:
(和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第165课,部分图片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