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贻是什么意思(贻笑大方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17 12:20:04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花椒:欣欣笑口向西风,喷出玄珠颗颗同

古时候,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奇树,一棵棵枝杈旁逸斜出、怪刺丛生,结出一串串圆形的小果,红艳鲜亮,香气四溢。他随手摘了一粒红果丢进嘴里,香麻之味漫溢开来,向喉咙窜去,直达肺腑,顿觉脾胃发热,遍身轻惬。神农氏连连称道:“这确是难得的‘宝树’,还应是一种能医病的良药啊!”随说出“宝树”独特之处,即为“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精”。

神农氏所赞的奇树、宝树就是花椒树,其成熟的红果便是花椒。农谚云:“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每到秋天,家乡漫山遍野的花椒成熟了,但见棘刺丛生的花椒树上,缀满了红艳艳的花椒果儿,远远望去分外耀眼,成为故乡秋日一道亮丽的风景。

花椒是我国特有的香料,自古就与茴香、大料、桂皮、丁香并列“五香”,且居首位,亦位列现今的调料“十三香”之首。它有浓郁的香气,特别的麻香,是中华美食烹饪中一个不可或缺而且很常见的调味剂,它存在于每个家庭的厨房里,是厨房里的神奇魔法师。它能除腥提鲜添香,那缕缕浓香、丝丝麻辣,令很多人迷恋,品之不尽。

花椒不仅被作为主要的调味品食用,还是常用的中药材。它味辛、性热,归脾、胃、肾经,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之功效。早在汉代已有药用的记载,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有花椒入药治痛风的记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将花椒列为上品,言其“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明目”。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用花椒治寒痛和饮食不振的记载,最具代表性的药方是“大建中汤”,其歌诀云:“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花椒不仅仅作为调味品和药用,它还代表古老的“椒文化”。《诗经》和《楚辞》多处提到“椒”,并赋予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国风·陈风·东门之枌》有云:“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意思是:我看你像荞麦花一样美丽,你就高兴地送我一把花椒。这首诗表达的是青年男女相互慕悦,选择良辰吉日,载歌载舞,赠送礼物的情景。花椒多子,香气浓郁,先秦时男女青年选择花椒作为定情物,表达婚后“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这种以“花椒多子”为比兴的手法,在《唐风·椒聊》中表现得更为详实: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这是一首女子采椒之歌,赞美花椒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香气远播,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心仪之人,人丁兴旺,子子孙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繁盛累累。

在《楚辞》里,花椒被看做名贵的薰身香料,作为“忠贞良善”的化身。屈原在《离骚》中吟唱: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意思是说:当初禹、汤和文王的品行多么完美,所有的芳香都簇拥在他们周围。特别是花椒与桂树杂陈其间,怎能只有兰蕙与芷草结伴相随?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那些辨不出善恶的人把艾蒿挂满腰间,却要说幽兰不能佩在身边。他们连香花恶草都不会鉴别,更何况在真正的美玉面前?他们用粪土充当帷幕上的流苏,却要说花椒的味道不够香艳!在《九歌·湘夫人》里,“椒”更是独特的美物: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掬芳椒兮成堂。

意思是说:在水中修筑一座宫室,用荷叶来覆盖装潢,用紫贝做坛香荪涂墙,还要捧一把椒粉撒满厅堂。可见,花椒以暗喻、借喻等手法,被赋予了多么美好的形象啊!

在古代宫廷,还有用花椒掺入涂料装饰的房子,称为椒房、椒宫,是给皇后嫔妃居住的。如班固《西都赋》有“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的句子;白居易《长恨歌》也写到“椒房阿监青娥老”;最著名的则是汉未央宫椒房,为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古代帝王认为,后妃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来可以辟邪除崇,二来是除湿驱寒保温,而主要的意义在于,花椒籽粒繁多且生命顽强,以其寓意帝王之家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花椒涂抹成“椒房”,也仅是王公大臣、豪绅富贵之家,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唐末诗人张孜耽酒如狂,诗风恣意不羁,《全唐诗》仅存其《雪诗》,其中有句: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饱含讥讽之意。

宋代理学家刘子翚写有一首《花椒》,写出了花椒的美艳香馥和实用之妙,诗云:

欣欣笑口向西风,喷出玄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加此味,奠教姜桂独成功。

上半首描绘花椒的娇艳玲珑之态,采收晾晒时红艳映日之景;下半首是赞美花椒的实用价值,既可涂在皇室后宫的壁上作为暖房,又能祛荤腥、调百味,堪与生姜、肉桂等调料媲美。

明代名臣于谦作有《拟吴侬曲》,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忆郎忆得骨如柴,夜夜望郎郎不来。

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

这应是一首情诗,那种相思之状如黄连之苦、似花椒之麻,没有切身之感是体会不出的。不过,我倒是喜欢花椒那种麻香之味的,那芳香那酥麻,在舌尖上萦绕,在齿颊间荡漾,使得五味调和得法,相得益彰,美哉妙哉!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花椒:欣欣笑口向西风,喷出玄珠颗颗同

古时候,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发现漫山遍野生长着一种奇树,一棵棵枝杈旁逸斜出、怪刺丛生,结出一串串圆形的小果,红艳鲜亮,香气四溢。他随手摘了一粒红果丢进嘴里,香麻之味漫溢开来,向喉咙窜去,直达肺腑,顿觉脾胃发热,遍身轻惬。神农氏连连称道:“这确是难得的‘宝树’,还应是一种能医病的良药啊!”随说出“宝树”独特之处,即为“叶青、花黄、果红、膜白、籽黑,禀五行之精”。

神农氏所赞的奇树、宝树就是花椒树,其成熟的红果便是花椒。农谚云:“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每到秋天,家乡漫山遍野的花椒成熟了,但见棘刺丛生的花椒树上,缀满了红艳艳的花椒果儿,远远望去分外耀眼,成为故乡秋日一道亮丽的风景。

花椒是我国特有的香料,自古就与茴香、大料、桂皮、丁香并列“五香”,且居首位,亦位列现今的调料“十三香”之首。它有浓郁的香气,特别的麻香,是中华美食烹饪中一个不可或缺而且很常见的调味剂,它存在于每个家庭的厨房里,是厨房里的神奇魔法师。它能除腥提鲜添香,那缕缕浓香、丝丝麻辣,令很多人迷恋,品之不尽。

花椒不仅被作为主要的调味品食用,还是常用的中药材。它味辛、性热,归脾、胃、肾经,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之功效。早在汉代已有药用的记载,成都老官山汉墓医简《六十病方》中,有花椒入药治痛风的记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将花椒列为上品,言其“主风邪气、温中、除寒痹、坚齿、明目”。汉代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用花椒治寒痛和饮食不振的记载,最具代表性的药方是“大建中汤”,其歌诀云:“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花椒不仅仅作为调味品和药用,它还代表古老的“椒文化”。《诗经》和《楚辞》多处提到“椒”,并赋予它独特的文化内涵。《国风·陈风·东门之枌》有云:“视尔如荍,贻我握椒。”意思是:我看你像荞麦花一样美丽,你就高兴地送我一把花椒。这首诗表达的是青年男女相互慕悦,选择良辰吉日,载歌载舞,赠送礼物的情景。花椒多子,香气浓郁,先秦时男女青年选择花椒作为定情物,表达婚后“多子多福”的美好愿望。

这种以“花椒多子”为比兴的手法,在《唐风·椒聊》中表现得更为详实:

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

椒聊且,远条且。椒聊之实,蕃衍盈匊。

彼其之子,硕大且笃。椒聊且,远条且。

这是一首女子采椒之歌,赞美花椒枝繁叶茂,硕果累累,香气远播,以椒喻人,赞美那个高大健壮的心仪之人,人丁兴旺,子子孙孙像花椒树上结满的果实,繁盛累累。

在《楚辞》里,花椒被看做名贵的薰身香料,作为“忠贞良善”的化身。屈原在《离骚》中吟唱: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意思是说:当初禹、汤和文王的品行多么完美,所有的芳香都簇拥在他们周围。特别是花椒与桂树杂陈其间,怎能只有兰蕙与芷草结伴相随?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那些辨不出善恶的人把艾蒿挂满腰间,却要说幽兰不能佩在身边。他们连香花恶草都不会鉴别,更何况在真正的美玉面前?他们用粪土充当帷幕上的流苏,却要说花椒的味道不够香艳!在《九歌·湘夫人》里,“椒”更是独特的美物: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掬芳椒兮成堂。

意思是说:在水中修筑一座宫室,用荷叶来覆盖装潢,用紫贝做坛香荪涂墙,还要捧一把椒粉撒满厅堂。可见,花椒以暗喻、借喻等手法,被赋予了多么美好的形象啊!

在古代宫廷,还有用花椒掺入涂料装饰的房子,称为椒房、椒宫,是给皇后嫔妃居住的。如班固《西都赋》有“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的句子;白居易《长恨歌》也写到“椒房阿监青娥老”;最著名的则是汉未央宫椒房,为汉代皇后居住的宫殿。古代帝王认为,后妃居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一来可以辟邪除崇,二来是除湿驱寒保温,而主要的意义在于,花椒籽粒繁多且生命顽强,以其寓意帝王之家人丁兴旺、生生不息。

花椒涂抹成“椒房”,也仅是王公大臣、豪绅富贵之家,平民百姓是用不起的。唐末诗人张孜耽酒如狂,诗风恣意不羁,《全唐诗》仅存其《雪诗》,其中有句: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饱含讥讽之意。

宋代理学家刘子翚写有一首《花椒》,写出了花椒的美艳香馥和实用之妙,诗云:

欣欣笑口向西风,喷出玄珠颗颗同。

采处倒含秋露白,晒时娇映夕阳红。

调浆美著骚经上,涂壁香凝汉殿中。

鼎餗也应加此味,奠教姜桂独成功。

上半首描绘花椒的娇艳玲珑之态,采收晾晒时红艳映日之景;下半首是赞美花椒的实用价值,既可涂在皇室后宫的壁上作为暖房,又能祛荤腥、调百味,堪与生姜、肉桂等调料媲美。

明代名臣于谦作有《拟吴侬曲》,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忆郎忆得骨如柴,夜夜望郎郎不来。

乍吃黄连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难开。

这应是一首情诗,那种相思之状如黄连之苦、似花椒之麻,没有切身之感是体会不出的。不过,我倒是喜欢花椒那种麻香之味的,那芳香那酥麻,在舌尖上萦绕,在齿颊间荡漾,使得五味调和得法,相得益彰,美哉妙哉!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中国人最易叫错的三个称呼,能用对的都是文化人

现代汉语则承袭了古代汉语典雅、得体的特征。尤其和人打交道,一张嘴就是谦辞、敬语,自然要讲究尊卑长幼。

谦称和敬称都涉及对人的称谓,这些语汇有固定的说法。

*

*

1

过去有“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

“家”丶“大”

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丶“家母”或“家兄”等等。

“舍”丶“小”

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丶“舍妹”等等。

“令”丶“外”丶“人”

令,美好的意思。凡称呼别人的家人,无论辈份大小,男女老少,都冠以“令”字,以示尊敬,如称别人的父亲为“令尊”丶母亲为“令堂”丶妻子为“令阃(kǔn)”丶哥哥为“令兄”丶妹妹为“令妹”丶儿子为“令郎”丶女儿为“令嫒”等。

成套的外交辞令,似乎很虚伪;但是,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应该具备这点基本常识,否则,很容易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以下是三个很容易用错的称谓,挑拣出来,如果分不太清可以记下。

(一)乃父、乃师——不是他的父亲、他的老师;而是你的。

这个近乎文言文的称谓,经常被现在的文化人揪出来引用。

最常见的是领导讲话、序言后跋之中,大人物要摆摆老资格、说说“想当初”,便以客观公允的语气,联系人家的先生或者祖宗十八代:“某某人,作品如何优秀,风格如何突出,颇有乃师(或者乃父)之风。”本想拉些老人、名家来陪绑,孰料,搬来个驴唇不对马嘴的“称呼”,没做成好人,防到辱没了自家名声。

“乃”,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意思;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

陆游在《示儿》诗里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是“你父亲”,代指诗人自己。看来,把第二人称、第三人称颠倒了,意思就非常滑稽。

(二)夫人——不要这样叫自己的老婆;应该留给别人的太太。

这个称呼遍地流。

特别是打领带丶坐席面的场合,那些和老公在一起的女士,常被尊称为“夫人”。这样抬举别人的老婆,当然可以;偏偏有人鹦鹉学舌,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也说:“这是我的夫人。”

《辞海》里明确标注夫人这一词条的五种解释:

1,周代称诸侯的妻子;

2,古代称帝王的妾;

3,命妇的称号;

4,妇人的尊称;

5,尊称对方的妻子。

可见,称女士为夫人往往是礼多人不怪,在家里,跟自己的老婆叫夫人也无可厚非,但最露怯的是,在正式场合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老婆,张口闭口叫“我的夫人”。

古代妇女没资格抛头露面丶登堂入室,男人们便牛哄哄地谦称为“拙荆”丶“贱内”丶“内子”,显然,这种老掉牙的词儿已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但在大庭广众之下介绍自己的老婆是“我夫人”,似乎就有点脸皮厚了。

比如,人家客客气气地问:“您贵姓?”回答必须是:“免贵姓……”;而不能自我介绍说:“我贵姓……”外交辞令,讲究严格的尺寸,这是最起码的文化修养,不应该弄错。

(三)兄——不一定指哥哥,不一定限于男性

兄,指哥哥;在文化人的交往中,则超出了这个意义,朋友互相尊称便启用这个词儿,书面体中尤为常见,比如,仁兄丶学兄丶大兄……甚至干脆称为“某某兄”。首先,关系密切的哥们儿之间,可以这样文雅地称呼。

古代同科进士,年龄相差悬殊,甚至奶油小生和老糟头子们同出一门。没办法,肩膀齐为弟兄,即便相隔60岁,也只能以“年兄丶年弟”相称。

此外,普通长者也可以这样亲切地称呼年轻后学——当然,年轻人千万别不识抬举,万勿这样称呼尊长。还有,男人也可以这样恭敬地尊称女士。

鲁迅先生和学生许广平恋爱,他们的情书被编辑成著名的《两地书》。

两人之间,便是以“兄”相称,既亲切,又持重,颇为得体。兄,已经派生出了“先生”的意思,比所谓“师长”的感觉,更平易近人。

来源丨综合网络

微信编辑丨JohnnyQ

为你推荐

2022高考文化常识 · 古代官员行为(直言劝谏)高频词语集释与训练

为官行为二 直言劝谏

1.朝见类——

朝:臣见君 觐:泛指诸侯朝见天子

谒:拜见 见:进见,会见拜见

请:谒见,会见 轮对: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养

入对: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问题。

2.进谏类——

讽:含蓄的话动寺 讥:规劝

谤:指责别人过失 谏:直言规劝

规:劝告,建议 言者:谏官

切谏:直言极谏速

3.上书类——

疏: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书。 奏:臣子对帝王陈述意见。

议: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章:臣子至给帝王的书面报告

表:呈现给帝王的奏章。 书:奏章,文书,文件。

对策:士子提出一套治理政事方略。

4.采纳类——

应:接受,允许。 许:应允,认可。

用:使用,采用。 纳:接受。

从:听从,取法。 听:顺从,接受。

允:答应,认可。

5.触犯类——

忤:抵触,不顺从。 逆:抵触,不顺从。

倍:违反,违背。 犯颜:冒犯君主

牾:忤逆。 抗疏:上书直言

抵牾:互相冲突。

6. 下诏类——

谕:告诉,使人知道。 诏:帝王文书命令。

诰:帝王的命令, 策:封土授爵免官

赦:帝王的诏书命令。 旨:帝王的命令。

【解释加点的词语】

海瑞带棺进谏

时世宗享国(   )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   )。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   )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述。帝得疏,大怒,抵(   )之地,顾左右曰:“趣(   )执之,无使得遁(   )!”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   )当(   )死,市(   )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   )。尝曰:“此人可方(   )比干,第(   )朕非纣耳。”会(   )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议内禅(   ), 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答案】

时世宗享国(君主在位的时间)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斋戒祈祷,侍奉神佛)。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获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述。帝得疏,大怒,抵(掷,扔)之地,顾左右曰:“趣(通“促”,急忙、赶紧)执之,无使得遁(逃跑,逃离)!”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冒犯)当(判决,判罪)死,市(买)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叹息)。尝曰:“此人可方(相比)比干,第(但,只是)朕非纣耳。”会(恰好,正好)帝有疾,烦懑不乐,召阁臣议内禅(古代实行的一种君位传承制度), 因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就职治事。这里指皇帝临朝听政)。”(节选自《明史·海瑞传》,有删改)

【译文】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于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世宗皇帝看了奏章大怒,把它扔到地上,回头对身边的宦官说:“赶紧把他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和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一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恰逢世宗患病心情烦躁,闷闷不乐,下诏让内阁大臣商议君位传让之事,皇帝就说:“海瑞说得都对。朕现在患病日久,怎能临朝听政。”

汤鼐直言敢谏

孝宗嗣位,(汤鼐)首劾大学士万安罔(   )上误国。明日,宣至左顺门。中官(   )森列,令跪。鼐曰:“令鼐跪者,旨耶,抑(   )太监意耶?”曰:“有旨。”鼐始跪。及宣旨,言疏已留中(   )。鼐大言:“臣所言国家大事,奈何留中?”已而安斥(   ),鼐亦出畿辅(   )印马。驰疏言:“陛下视朝(   )之余,宜御便殿,择侍臣端方(   )谨厚若刘健者,日与讲学论道,以为出治(   )之本。至如内阁尹直等奸邪无耻,不早驱斥,必累圣明。且召致仕(   )尚书王恕等,而还建言(   )得罪诸臣,以厉风节。”报(   )闻。当是时,帝更新庶政(   ),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封章旁午(   ),颇伤激讦(   ),鼐意气尤锐,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节选自《明史·汤鼐传》,有删改)

【答案】

孝宗嗣位,(汤鼐)首劾大学士万安罔(蒙蔽,欺骗)上误国。明日,宣至左顺门。中官(宦官)森列,令跪。鼐曰:“令鼐跪者,旨耶,抑(表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太监意耶?”曰:“有旨。”鼐始跪。及宣旨,言疏已留中(把臣子上的奏章留置宫禁之中,不交办)。鼐大言:“臣所言国家大事,奈何留中?”已而安斥(使离开,使退去),鼐亦出畿辅(京城附近的地区)印马。驰疏言:“陛下视朝(天子临朝听政)之余,宜御便殿,择侍臣端方(端方正直)谨厚若刘健者,日与讲学论道,以为出治(治理国家)之本。至如内阁尹直等奸邪无耻,不早驱斥,必累圣明。且召致仕(辞官退休)尚书王恕等,而还建言(以言辞或文章提供意见)得罪诸臣,以厉风节。”报(回答)闻。当是时,帝更新庶政(各种政务),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封章旁午(交错,纷繁),颇伤激讦(激烈率直地揭发、斥责别人的隐私、过失),鼐意气尤锐,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

【译文】

明孝宗继承皇位,(汤鼐)首先弹劾大学士万安欺骗国君贻误国家大事。第二天,皇上下达命令让他到左顺门,宦官排列森严,并命令汤鼐跪下。汤鼐说:“让汤鼐下跪的,是皇上的圣旨,还是太监的意思呢?”宦官说:“有圣旨。”汤鼐才下跪。等到宣完圣旨后,(太监)说,(汤鼐)的奏折已经留在宫中。汤鼐大声说:“我所说的是国家大事,为什么留在宫中呢?”不久万安被赶出内阁,汤鼐也到京郊掌管登记清理皇家马匹事务。汤鼐在畿辅用最快的方式上奏说:“陛下处理朝政之余,应该驾临便殿,选择像刘健这样的端方正直、谨慎敦厚的大臣,每天跟他们讲学论道,并把这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至于像内阁尹直等奸诈邪恶的无耻之徒,(如果)不及早驱逐,必定蒙蔽皇上。(请)召回退休回乡的尚书王恕等人,以及召还因进言而被贬斥的诸位廷臣,用来激励他们的风骨气节。”皇上回复知道了。此时,(孝宗)皇帝更新朝政,广开言路。新任官员争先恐后地都想建立功绩来自我表现。机密奏章不断地呈献在皇帝面前,其中颇有些激烈的攻讦之词,汤鼐的态度尤其坚决。他所抨击的有时还包括天下有声望的人物,因此大臣们大都很害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