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有三宝,铁球、面酱、春不老。瓮制腌菜的春不老是保定的名菜,是保定的特产,是保定的名牌。
据《雍正志》记载:‘春不老,味辛,叶清而茎泽,唯保定府有之’。也就是说,只有保定府有,其他地方没有。春不老,您吃起来脆美,便成了做/腌菜的最佳选择。春不老不但北方人愿意吃,就连江浙一代的文人墨客饮酒也是必备的,由诗人谭吉璁(浙江嘉兴人)所作`《鸳鸯湖槕歌》(诗的一种体裁)中写到‘华胥午梦是吾师,醒值糟床洒熟时,瓮菜但携春不老,匏尊莫问夜何。’这已经是康熙年代的事了。可见保定的春不老名声在外,己有近300多年的历史了。也就是保定府的春不老,在明朝和清朝初期就名扬全国了。
满清未年, 慈禧太后挟光绪n拜谒西陵时,途经保定,当地官员以“春不老”献礼,慈禧吃后赞不绝口,赐名“备瓮菜”,意为百姓家必不可少的常备菜。 正像保定人经常挂在嘴上的那句顺口溜:“百年历史春不老,慈禧吃了都说好!
有人说春不老,不就是雪里蕻吗,此话差异,而是芥菜别种。在中国<辞海>里介绍:春不老,叶片较小,叶缘有锯齿或有缺刻,叶柄较细而圆,叶绿色,与芥菜不同之处是侧芽,在开花前茎基部形成多数分支,耐寒力较强。春不老是一种品牌,是保定的品牌,名诗<鸳鸯湖槕歌>中说:瓮菜但携春不老,但携就是只携带春不老。再一次证明,保定的品牌春不老,那时,就大量销往南方。
春不老,种植地是在保定府以东大阳村。又经考证,春不老原产地是在中阳村,即现在的中阳村村部所在地,产地面积不足一亩,由于腌制春不老出了名,所以春不老的种植面积一年比一年大,先是大阳,中阳村的菜地全部种上春不老,发展到东关一带的村庄菜地全是种植春不老的。
保定饮食业有道菜肴名品,叫肉丁春不老,其选料精细,肉只能用里脊部分,分切成小黄豆大小的肉丁烹饪,春不老选中秋第一批的,腌制一月有余的,由有经验的名师掌勺,观察火候。保定的肉丁春不老,人们吃起來,深感肉质细腻滑润,春不老,吃起来味道爽口,没有其他邪味。同时也有解酒,消渴之功能。因此,这道菜在保定出了名。除此之外,还有春不老炖鱼当名肴隹品。
保定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要发挥文物古迹的名牌作用,而且还应发扬传统餐饮的作用,如开发饮食方面的传统饮食,恢复老字号白运章包子的老味道,弘扬白肉罩火烧的传统工艺,大力宣传保定的驴肉火烧等。同时,也要开发春不老及春不老菜肴,使春不老走出保定,让春不老菜肴长盛不衰。这就需要首先应从春不老的种植做起,因为每到秋季春不老上市季节,大量的雪里蕻冒充了春不老,所以必须寻找挖掘保定固有的春不老种子,使菜地里真正长出保定的春不老,然后扩大面积种植,教百姓认识春不老与雪里蕻的区别。使保定的春不老长盛不衰,让真正的保定春不老步入百姓的餐桌,走向全国,再度辉煌,绝不能用雪里蕻代替春不老。
作者:郝群峰
文章内容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今日吉时,恰逢二姑六十大寿,父亲摆酒一桌,把家里能来的招呼一遍,六点准时到达饭店。我的疏忽,没有给二姑准备普洱茶,明天一定补上。
二姑和姑父到场,很快坐满,上菜开席,表弟迟迟未到,是有何事在忙,一个人一辈子有几个六十大寿啊,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很快开席,饭店送了寿面和鲜花,纷纷和二姑合影,人生第一束鲜花,合影留念。一家人开开心心,吃吃喝喝,二姑的眼里更多的是忧郁,表弟三十有五了,至今未婚,年后一直在家,每天和手机电脑为伴。表弟去年还跟着去了鄂省某地做电焊工,说是工资很高,干上一月,回来过年,确实不错。但是要坚持啊。
二姑操劳一生,现在还种有二十亩地,为的是谁,姑父也在一家小厂上班,一天13个小时左右,又为了什么,虽然这个姑父是后来的,但是融入家庭很快,和谐的大家庭很容易相处。
人生苦短,喜忧参半,都是成年人,说深了,没面子,说浅了,没效果,我只说一句,以后二姑的生活,我管了,不包括表弟。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