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提到指纹上的簸箕和斗,你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哪首童谣?老一辈人常说,指纹上的斗越多越吉利,越象征着未来人生大富大贵。相反簸箕越多,就会断定以后会面临许多坎坷。
还有算命的能从斗和簸箕中,测算出命里劫数。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基因里的诅咒到底是否存在?有没有科学依据?中科院团队最新研究,道出了指纹基因的奥秘。
你的指纹,为啥独一无二?几乎所有生物都拥有指纹,就连考拉的爪子上也是。别看指纹只附着在指头表面,它的作用却不可缺少。指纹让灵长类动物在抓取物体时,有了更多摩擦力和接触面积,因而能把物体握得更紧,也节省了许多力气。
胎儿从出生也自带指纹,大概从第十周开始有了雏形,一些指尖会变成圆圆的球状。一般发育到第12周,独一无二的指纹图案就会形成,且终生都不会再改变。
从形态上看,指纹可以被分为3个类型:簸箕、斗、弓形纹。
箕形往往呈开合状态,一条条弯曲弧线层层围绕。斗则是由像年轮一样从小到大依次环绕的圆圈组成。弓形纹相比前两种出现较少,从肉眼上看纹路从一侧通向另一侧,每一条之间毫无交集。
在我国古代,古人就知道了指纹的独一无二性,除了诉状、转卖地契上的“摁指纹”。它还被利用来侦破案件。我国最早的一位法医宋慈,就利用指纹将犯人成功捉拿归案、绳之以法。这种利用指纹破案的时间,比西方早出现一千年。
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指纹和AI科技相结合,发展了手机上的指纹解锁、办理手续时的身份验证等。可见,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指纹确实给人类社会带来很大帮助。
除了功能上的用途,指纹还被赋予了预测命运的作用。
命运藏在指纹里?“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能做官,九斗十斗享清福。”在众多民间传言中,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指纹中的斗,看作是吉利的象征。也就是说,指纹里的斗越多,这个人的一生都会大富大贵、一帆风顺。但如果小时候被大人掰着数出10个簸箕,就会无奈摇头,断定这个娃以后会没什么出息。
对于不同数量的斗,老一辈人也都赋予了不同程度的寓意。比如1个斗的人往往坎坷不幸,但人会在磨难中越发坚强,在苦日子里熬完一辈子;2个斗的人一般很会照顾别人,遇到坎儿时总有贵人帮助;3个斗的人头脑聪明,左右逢源,在职场上往往“吃得开”;4斗的人在积累管理财富上,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5个斗的人自带魅力,常被桃花运团团围住。
6斗的人志向高远,可以开创自己的一番事业。7斗的人沉着冷静,拥有宽广的胸怀和格局;8斗的人一般是双重人格,非常擅长理解别人;9斗的人情商极高,遇到困难总会化险为夷。这种指纹里看命运的言论,让我们在儿时往往恨不得自己多长出几个斗。
从民间传言上看,这种指纹数量和人生命运直接挂钩的说法,确实没有科学依据。但在现代医学和生物学的发展来看,人类的指纹确实和身体状况有一定关联。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藏在指纹里的基因诅咒?近几十年,科学家们对指纹基因进行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胎儿在第3、4个月时,指纹开始形成,但并非如以往所认为的终生不变,而是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略微发生变化。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时,指纹才开始最终定型。
也有数据表明,中国人指纹上出现的簸箕和斗的数量,基本各占50%。但是在西方人的指纹中,簸箕的概率更高些,美国人的斗则出现更多。
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他们生来就没有指纹——印度阿普家族,在这个家族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手上长出过指纹,空白的手指被当地人认为是基因里的诅咒,都避之不及。这个家族的人除了不招人待见,在生活上也遭遇了重重困难。考驾照时就因没有指纹而没办法拿到驾照,开车也常常被扣下,被警方处罚。
后来科学家邀请阿普家族的人作为研究对象,抽取他们体内的细胞、血液进行检测后发现,这种无指纹的现象其实是一种遗传性“皮纹病”,也就是说,这种疾病破坏了指纹的发育,阻碍了指纹基因的形成,而且遗传率100%。
决定指纹的奥秘,就藏在这里那指纹里到底藏着什么奥秘呢?如何用科学角度去解释它。2022年1月,由中科院、复旦大学等10家科研机构,面向社会征集了2.3万例指纹进行基因关联分析,从中发现了43个
遗传基因座和几千个基因点位,也推翻了此前指纹形成和皮肤发育有关的定论。
在此前,人们认为指纹的形成源于皮下组织和真皮层的生长错位。在皮肤的发育中,内部柔软的皮下组织要比坚硬的表皮长得更快,也就会对表皮形成一个向外推的压力,迫使表皮组织曲张伸缩,塌陷打皱后,缓冲皮下组织的压力,形成了指纹。
但最新的研究认为,指纹的形成和皮肤表层关系不大,关系更密切的其实是肢体发育。比如支撑人体长出手指和四肢的基因,并非来自上皮细胞,而是来自肢体发育时时地间充质细胞。
虽然从指纹中不能推测人的穷富,但指纹类型和一些遗传疾病却有着密切关系,如前文提到的阿普家族的无指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足拇趾、断掌等。指纹的类型和手指长度有一定关系。比如斗多的人,手掌相对较短。斗少的人,食指相对较长。
如今,科研团队还在探索指纹和其他疾病的关系,试图以此为切入点,找到攻破遗传疾病的治疗方法。尤其在生命科学领域,除了指纹还有单双眼皮、深浅肤色等人体特征,都被纳入海量精密的研究当中,未来这些健康医学难题都有望被一一突破。
不过,无论我们手指上是几个斗,美好生活还要靠双手去奋斗。
作者:一念
精彩文章推荐:
竹生羊是什么?消失了106年,在云南天坑再次发现
女生是否该拒绝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如果不拒绝,就是太开放?
绠绳,也用于拔河
绠gěng,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未收录“绠”字头,请参考“綆”字:)汲井绠也。从纟更声。说文解字注:汲井䌄也。汲者、引水于井也。绠者、汲水索也。何以盛水、则有缶。缶部曰、汲缾也是也。何以引缾而上、则有绠。春秋传具绠缶是也。战国·宋·庄周《庄子·至乐》“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读gěng)短者不可以汲深”,“褚”指口袋,“褚小者不可以怀大”讲的是小袋子里装不下大物件;“绠”是打水用的绳子,“汲”指从井里打水,“绠短者不可以汲深”说的是短井绳没法从深井里打水。此成语比喻能力不能胜任。
绠,字典上解释说,打水用的绳子,应该是粗绳。过去,菏泽乡村农村出殡时棺材得用绠绳捆住,防止脱落,下葬后,棺材调整好方位才把绠绳抽出来。
绠绳
在鲁西南,靠牛耕地用的那根又粗又硬的绳,也叫绠。歌曲“父亲”中“你就是拉绠的牛”。你是个就“拉绠的”,领导喜欢你! 少年时,在乡村里,套牛耕地拉车,绕来绕去,都是绳子,一根最粗的绳子,穿过牛梭,挂在牛脖子上,就叫“牛绠”。
带绠的牛轭
一手扶犁,一手拿着鞭子,脚下是新翻的土,前头是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牛,太阳是暖的,新犁出的土是凉的。犁地的牛,肚皮上微微有汗,走到地头,它会长出一口气,好像一声叹息。脖子上的牛梭子歪了,给它整理一下,把那条“绠”给他理顺了,要不,牛会很不舒服的。让它干活,不能再让他难受吧?庄稼人,牲口就是命根子。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今山东菏泽市)高楼寨,随后陷入重围。五月十九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数随从冒死突围,当逃至曹州西北的吴家店时,重伤坠马,被捻军小兵16岁的张皮绠斩杀在麦田,终年五十五岁。
杀死僧格林沁的时候张皮绠才16岁,被处死时24岁。
僧格林沁战死疆场,令清廷上下一片震惊,皆以失去“国之柱石”而惋惜。看来,在鲁西南的菏泽,也会有人用这个字做名字。贱名好养活啊!
张皮绠出身贫寒,全家都参加了捻军,父亲兄长投靠张正江手下,之后张皮绠与母亲投靠张宗禹,被张宗禹收为捻童,1865年僧格林沁在突围中受伤落马,潜伏在麦田,张皮绠持刀搜索残敌,发现穿黄马褂的僧格林沁,随后将其杀害,张皮绠将僧格林沁的顶戴花翎、朝珠都穿走。
不久,张皮绠的母亲去世,父亲与兄长也战死,只留一个寡嫂在家,并且生活困难,张皮绠于是离军返家并改名,用带回的银子购置土地、娶妻生子,后来又兼营造酒、、开粮坊,生活过得比较滋润。
1873年,山东巡抚丁宝桢派暗探去张皮绠老家寻捕他,暗探开始并没有找到他,后来到张皮绠经营的粮坊店过夜,张皮绠因酒后失言,被暗探捉捕,暗探在张皮绠家中搜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后奉旨将张皮绠押到济南凌迟处死,在行刑前,张皮绠将杀害僧格林沁的经过完整讲述。
石头井村的石头井
在井台上用到它,也叫绠,这是它最原始的解释,只不过乡下人又叫井绳,汲水工具。曹县大集镇胡庄行政村石头井自然村中心有明初石砌水井一口,井口为圆形,上有外方内孔为圆形石头覆盖,石头长宽均为0.85米,厚0.2米,内圆直径0.5米,一直使用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日久年深,绳石相磨,至今井口大青石已磨出几十余道绳痕,观者无不惊叹。
打水
日久年深,绳石相磨,至今井口大青石已磨出几十余道绳痕,观者无不惊叹。
牛轭è
牛轭(è),也叫牛梭头,在数学家眼里是“大于号”;在文学家眼里是“人”字;在天文学家眼里是“牛郎织女星座”;而在爷爷眼里就是一种牛拉套的农具。它挂在牛的脖子上可以耕地,耙田,播种,碾场。那弯弯的牛轭就是牛的“枷锁”,往脖子上一套,再倔强的牛也温顺了。人民公社时期,生产队的土地都是靠牛轭套在牛脖子上耕种和收获的,牛轭就是村民的粮食和牛的草料。
牛轭看起来简单,但要选一个上好的材料可有大学问,也不容易。如果需要牛轭,爷爷就在院子里所有的桐树上像找白头小虫一样寻找。我问:“为什么不在其它树上找”?爷爷的理由是桐木轻,木质柔软,不压牛脖子,不磨“牛岭头”。哦,我明白了,爷爷是爱惜牛啊!我又指着一个桐树杈问:“那个不可以吗?”爷爷又告诉我,做牛轭的树杈角度大小要合适,角度小了磨牛肩胛,角度大了容易脱掉。按照爷爷的标准恰到好处的树杈就不多了,难怪爷爷看遍所有的桐树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牛轭木料,真是可遇不可求啊!如果偶尔遇到合适的木料,爷爷就如获至宝,弄回家用刨子刨光,再用纱布反复打磨,不留一根细微木签,然后烤上石蜡,像经常把玩的古董一样,光滑油亮。最后在顶端和两头打上穿绳索的三个小孔,牛轭就做好了。
耩(jiǎnɡ) 和耩地
“耩”的基本含义为用耧播种,如耩种子,耩棉花;引申含义为耕地,如锄得五遍,已上下不烦耩。——《齐民要术》耩地指用耧lóu、也可以说用播种机进行播种。例如:耩小麦,耩玉米,耩黄豆等等。耩地的工具叫“耧lóu”,公元前120年赵过发明,汉武帝下令全国推广这种先进的播种机。硬木制成,最上面一根横木为扶手,扶手下面三根竖木直通地面,中间有几根横木相连,下面部分是空心的耧腿,腿尖略向前弯,上面都套着一个铁制的“耧铧子”,用来破土。
耩地的工具是木耧,由耧杆、耧把、耧斗、耧腿、耧铧等主要部件构成。除了耧铧是铁的,其他部分全是木的。木耧的结构很复杂,斜榫斜眼多、三条耧腿是空心的,技术性较高,难度较大,会做木耧的木匠不多。做木耧大多是用坚固耐磨的洋槐树,有三尺二高,上面安着一根二尺来长的横木叫把手,便于扶耧和将耧提起来拐弯。中间是由4块木板组成的像一个倒梯形的耧斗,用于盛放种子。耧斗的下面有个指头那么粗的圆孔叫仓眼。仓眼上安装有能活动的小插板,用以控制播种量。仓眼边上拴一个小铃铛,摇晃耧体时,种子顺着耧斗而下,铃铛就会敲打耧斗,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叮当”声。种子伴着敲打的铃声均匀流向三个相通的耧腿。耧斗底部两侧的耧杆,分别绑在耧腿和耧斗上,像架子车的两个车把,由人或牲口驾辕拉动木耧播种,也叫耩地。扶耧者握着木耧的把手,均匀摇晃,控制着耧的方向、播种的数量、质量和深浅度。种子便顺着三根空心的耧腿缓缓而下,矜持而稳重地进入了丰沃的土地,孕育着新的希望。耧身主要是正中间的一个方形耧斗,上大下小,开口朝上,底部朝后有一个竖孔叫“籽眼”,还有一个小插板叫“别籽板”,可以上下活动,用来调整籽眼的大小。籽眼外面是一个小小的平台,叫“凤凰台儿”,台儿下面也是一个方的小空间,底部有三道光滑的槽,每个槽里都有一个眼儿,分别由三根空心的短木和耧腿相连,俗称“黄瓜谷筒”。凤凰台儿外边缘有一个横的宽缝,里面穿一条细绳,上面固定在耧斗上,下面拴一个小铃铛或其他小重物(也叫“耧蛋”),中间捆一根小铁丝,弯出半截儿通过籽眼伸进耧斗,称做“搅籽棒”。耧身两边还有两根朝前略向上弯的长木,称“耧杆椽”,椽头刻有小漕,用来拴绳子驾耧。根据耧腿之间的距离,耧有“五寸五”、“六寸耧”等规格,在整地时,就以此决定畦的宽度以及一畦内耩几耧。
耩地时,把麦种倒进耧斗,抬起耧杆椽,套上牲口或人力拉着向前走,后面的扶耧手左右不停地摇晃,种子就从耧斗漏下,通过凤凰台,掉到下面的三个眼儿里,再通过黄瓜谷筒、顺着耧腿种到地里。中间的铃铛会随着耧的摇动在两边击打,发出清脆的“疙瘩疙瘩”的响声,同时划拉着种子均匀地撒向三个小眼儿,上面的搅籽棒也不断搅着耧斗里的种子,不至于垒着下不来。耩地的好坏全在后面的“扶耧手”,要先根据土壤的墒情,定籽眼确定每亩的播种量,一般是“宁叫挠头不叫拍屁股”,意思是宁可耩得稠了,不能叫麦苗不全出现空地。籽眼定好后,再抬起耧先试试“捉摸”,前面高了,后面的扶手离身体过近,就叫“摸”,前面低了扶手离身体远叫“捉”,捉摸可以通过耧杆椽头拴的绳子来调节,只有捉摸正好,才能既省力又能控制好耧。如果是牲口拉耧,前面还得有个牵墒的,要是人力拉,中间必须有一个个头适中的壮劳力驾耧,两边最好各两人,五个人拉耧不至于太累,还能走得均匀。
耩地讲究先摇后走,让种子先下到耧腿里,才能保证种子一开始就能下到地里。走起来更要“一步三摇”,幅度力度都要不大不小,太大了既劳累,耧也不好控制,弄不好还会把种子甩出耧斗外,太小了下籽不够流畅,耧铧子不动硬往前闯,拉起来还沉。扶耧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看前面还要看地面,不能走歪,也要注意间隔,间隔太近了叫“和垄”,间隔太远倍垄过大,畦内就会耩不下来,将来麦苗出来不好看,也不利于管理。还要随时感觉土地的软硬,地硬了就往下按一点,地软了就往上提着点,保证耩的不深不浅。不光这些,还要看好耧斗里种子是不是快没了,耧腿上是不是被杂物或土壅住了,需要不需要停下来清理清理,要是发现哪条耧腿不通了,俗称“噎耧了”,就必须及时招呼大家停下来,把耧腿先弄通,回走几步刨刨看看空了多远,把耧抬回去重新补耩。只有耩得又直又匀,将来麦苗出得整整齐齐,收麦之前在麦垄里套种玉米就特别省气,因此有“耩五月也是耩秋天”的说法。我小时候没有尝试过摇耧,大人们也不让,因为摇下去的就是种子,万一把种子摇成一疙瘩,就没法收拾了。听大人们讲,摇耧的关键技术不是摁着耧摇,而是提着耧才能摇的均匀,还有根据拉耧的速度控制摇晃的节奏,所以摇耧也不是一件轻快的活,往往几亩地耩下来,即使是老把式也会浑身像散了架一样。现在都机械化了,传统的耧也将慢慢淘汰了。
看完满满都是回忆~想起过往的劳动岁月,尽管不再有劳作的辛劳,但劳作之余的兴奋却再也难以体会。
簸箕
簸箕是一个词语,读音为bò ji,释义有三种,一是一种铲状器具,用以装垃圾;二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扬米去糠的器具;三是指簸箕形的指纹,指纹的一种,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中间成封闭圆形的谓之“箩”(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谓之“簸箕”。
簸箕
簸箕,拍摄于曹县青菏街道岳楼纪念岳飞诞辰920周年庙会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槐柳楸梓梧柞》:“至秋,任为簸箕。”簸箕有大、中、小之分,一般也是以经过加工后的柳条用细绳勒制而成,前面敞平,边上有一个窄条木板,其他三面有帮。农村簸箕用途很广,一般用来扬场、撮粮食、撮面、沙出米中的杂物、簸糠秕等。
簸箕,早些年,在农村是再熟悉不过的一种家用必备工具。它和日常用的筛子,笸箩等一样,是过日子人家离不开家伙什儿。。《世说新语》里有个故事:东晋时期,司马昱邀请王坦之和范启前去议事。范启年龄大而官位小,王坦之年龄小而官位大,谁走在前面的呢?两人假意地谦让了半天,结果以年长者为尊,王坦之走在后面,忍不住嘟哝:“簸之扬之,糠秕在前。”
王坦之这话其实说出了簸箕的工作原理。使用过簸箕的人都知道,簸箕使用动作姿势跟筛筛子是不同的,用筛子筛东西是左右来回地摇晃,像拉小提琴一样有连贯性。使用簸箕簸东西则不同,需要是上下抖动,颠簸。通过簸箕向上颠的力和随之产生的气流,使米粒高高腾起,再又落下,腾起,落下之反复。糠比米的比重轻,落在前面,然后再轻巧地簸一下,通过簸箕的舌头将其清出簸箕之外。有的时候,左手发力,米粒就会从簸箕左边腾起,落到右边,右手发力,米粒就会从簸箕右边腾起,落到左边,糠、秕都是没多少价值的东西,所以王坦之所说的“簸之扬之,糠秕在前。”有嘲笑范启的意思。那知道,那范启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马上反唇相讥:“洮之汰之,沙砾在后。”这老先生也借农村常见的淘米情形来讽刺王坦之,做饭淘米的时候,沙子、石子总是落在后面。
簸箕是通过簸动,把粮食的颗粒与小土块、沙粒及其杂物等分开。同时,它的用途及其广泛,它可以往麻袋里装粮食,也可以挑选粮食,所以,农村大人小孩都会用。
过去,在农村里,每天都可以看见有人在场院或者在家簸簸箕,远远望去,每个人的动作都非常熟练,协调,优美。走进身边,那种簸箕里发出的响声,就是一种天籁的音乐,有原生态的美妙之感。那种声音像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又像铜钹碰撞的擦擦声,也如海浪翻卷的哗哗声,还具细玉滑落的啪啪声,很特殊,很悦耳,很有味。
簸箕,在过去的年月里,簸去了农家粮食里糟粕,也一天天地簸去了旧时代农民日子里的忧愁,留下了心灵是诚实和憧憬的微笑。今天,科学技术进步,农村基本种地实现了机械化,筛选粮食也实现了自动化,簸箕渐渐地失去了它的作用,走进了民俗馆。但是,它仍然在昭示参观的人们,新的时代,新的变革,虽然不用簸箕在簸粮食,是不是应该时时刻刻簸一簸我们的思想啊!
说到簸箕,还要说说斗。
世界历史上最早发现“斗”,并且将“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国家,便是我国。《周礼》中曾记载:“以质剂结信而止讼。”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双方在相关文书上按下手印,之后就按照文书办事,相互信任。所谓的质剂,就是手印。此后,签字按手印一直流传下来。从封建到,深受老百姓信赖。
斗,2023年3月6日拍摄于曹县青菏街道岳楼纪念岳飞诞辰920周年庙会
斗在农耕时代搲粮食盛粮食的工具,十升一斗,十斗一担。如今农业机械化了,斗也慢慢退出了。不过斗还没有退出人们的生活。“抱斗”是丧葬活动中不可缺少的。
将去世的人送去埋葬的时候,孝子前有个抱斗的(通常是外甥或同族人),斗内放有用柳棍儿、秫秸莛做的弓箭、隐身草和备烧的纸钱及买路钱。买路钱就是撒纸钱。民俗说,送去埋葬的路上,会有凶神恶鬼拦路,撒纸钱就是撒钱给拦路恶鬼,确保送殡顺利。
在鲁西南菏泽乡村,抱斗撒出的纸钱是有数的,不能多也不能少,不能乱了。《老家丧葬风俗:八斤十二两纸倒头纸》一节中说过,老人死后,老人的女儿要为老人买八斤十二两纸,而且要在烧倒头纸前,从中留出和老人年岁一样的烧纸,用麻绳串了,用木棍挑在门口。送葬路上撒的纸钱,就是从这沓纸中裁出来的。
送殡前,把这些纸收起来,然后从纸中间裁出圆的纸钱,然后用箭串起来,在送葬路上,抱斗人走在棺材前,边走边撒。因此纸钱数是一定的,不能多,也不能少。意味着老人数十年为子孙风雨一路,如今离去,儿孙用心血和财富铺路答谢,求老人一路顺遂,了无牵挂。相对影视节目中一路厚厚的纸钱,盲目乱撒,这种撒纸钱的方法更合理。
斗和簸箕被赋予神秘的占卜色彩,斗是圆圈,簸萁是条纹,你还记得吗?
古人说的“斗”,就是指我们的手指上呈规律性的圆形旋纹的指纹,不是圆形旋纹的则称为“簸箕”。俗语中对于我们手指上的“斗”和“簸箕”数量多少,做出了不一样的命运总结,曾一度被深信不疑。
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卖豆腐,五斗六斗开当铺,七斗八斗把官做,九斗十斗享清福。当然,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的不同,具体细节也会有相应的不同。比如三斗四斗的人,数不胜数,总不有人都去卖豆腐。
粪箕子
粪箕子
粪箕子(读音 fèn jī zi),也叫粪箩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鲁西南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的农用工具。它是用荆条、白蜡条等编成,底筐形状像簸箕,有鼻子梁(成“人”字型)连接背梁(成“?”形状)组成的提梁。手艺好的人,编得细致密实,不大不小,比例匀称,背梁与鼻子梁粗细过度合理,不深不浅,背在身上舒适耐用。它主要是用来盛农产品、种地、施肥(盛粪)用的。还有一种底筐是圆形,“U”型提梁,用时可以跨着也可以用木掀杠扛着。
《诗经》:“采采芣苢,不盈顷筐。”这种“顷筐”,就是前低后高的草筐,这是我鲁西南的粪箕子的始祖。《诗经》里这句话的意思是采了很多车前草,只是还没装满顷筐。芣苢,车前草。我小的时候背着这样的草筐薅草,也常常“不盈顷筐”。初中学的《列子》——《愚公移山》里,有一句:“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里的“箕畚”就是粪箕子!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要种地,先积肥。土地所用的肥料来源基本上除了人畜粪便,再就是家家积攒的一些灰土。除了人为因素外,因为没有足够的肥料,庄稼就长不好,年年粮食不够人吃,能喂得起猪的没有几家,牛马驴骡的就更不用说了。于是一年四季背着粪箕子捡拾粪便,就成了庄稼人是否勤俭、是否会过日子的重要标志,随时随地肩背着一只粪箕子,俨然一位勤劳人佩带的徽章一般,如果哪个出门忘了背上粪箕子或者背上粪箕子而里面没有捡拾到多少粪便,是会被人耻笑的。
1974-75年学校号召勤工俭学,每个学生都要捡粪,捡粪多的还发奖状。我的同位刘国庆父亲是给生产队喂牲口的,每天早晨都扛满满一箩头牛粪到校。有时也联系我们几个同学,五更时到牲口棚每人都装满一箩头牲口粪。我们班还获得拾粪先进班集体。期末时每人都奖励一枝铅笔,那是“光荣啊”!现在想想“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老远看到有一坨粪,便飞快地跑过去。放下粪箕子,把粪箕子口对着粪,娴熟地用粪耙子把粪搂到粪箕子里。动作要快,干净利索,不能拖泥带水。掌握不好力度速度和角度,把粪弄碎了,一塌糊涂,不只麻烦,也很没面子。显得拾粪技术不过硬,不够专业。一顿操作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完美收宫,满满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除此外,放学、放假后,天天扛着粪箕子去地里薅草的事真干得不少。也不知咋的,那时候地里草也不多,不像现在农田“草盛禾苗稀”,不打除草剂都不行。跑了几里地远,薅草满满一粪箕子,扛着回家,压的呲着牙咧着嘴,走走歇歇。
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化肥在历史舞台上的登场亮相,导致了粪箕子这一为土地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农家工具的使命终结。从此,它被庄稼人遗弃在堆放杂物的旮旯里、猪圈边、磨道里……天长日久,日晒雨淋,慢慢地就变成了一堆腐烂而破败不堪的烧柴了。
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个人,种出来的粮食却再也不是过去的那个味了!蔬菜也不是无公害绿色蔬菜了!“没有肥料臭,哪来的五谷香?”我们丢弃的不仅仅是捡粪的工具,而是丢弃了让人们吃着放心的粮食、蔬菜,和赖以生存的食品安全责任感。
本来以为粪箕子就这样永远地退出了农具的历史舞台,可怎么也没想到,在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存在着并偶尔被庄稼人利用着,它依然被称作粪箕子。农闲时的庄稼人又亮出当年编织的手艺,编上一只崭新的粪箕子,走亲访友,赶集上店,依然背着它。粪箕子里也可能放一捆鲜嫩的蔬菜,也许是从集市上买回的水果……前些日子,我下乡调研,曹县倪集、古营因柳编而闻名的地方,竟将粪箕子编织成了柳编艺术品,出口到国外等地,不得不佩服庄稼人将功用挖掘发挥到了极致。
粪箕子这一本该绝迹了的农用工具,之所以又偶尔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也许不只是因了它结实耐用,背着舒适,装盛物品的便捷,似乎更多的是生活富裕起来了的人们,对过去的岁月一种独特的怀旧方式吧。
踅xué
“踅”的基本含义为折回,旋转,如踅摸(寻找之意思);引申含义为同“茓”。
踅子xué zǐ,又叫褶子,用来屯存粮食的家什。
一般编织成约二十几厘米匀宽,根据需要可以编很长。不用的时候卷成一卷,易于收藏,使用的时候就先找个干燥平坦的地方,下面铺上木板,趁上塑料布,先用踅子围成一个圆形,然后把晒干的粮食倒进去,再把踅子旋一圈,如此反复,可以旋的很高,能贮存不少粮食不用了再一圈圈踅起来。
所以有个谜语:溜窄窄多长长,使完了挂墙上(打一物)。谜底就是:踅子。
“茓”,《新华字典》给出的解释是--拼音xué,茓子,做囤用的窄而长的席,通常是用秫秸篾或芦苇篾编成的,亦作“踅子”。几十年前,常将“茓”读成了“suo”,类似于把“雪”说成“suo”。如“恁快点到仓库嘞拿来两盘茓(suo)子啦,俺约摸(估计)着这俩囤装不了这些棒子,得加茓子”。
茓子
那时候,生产队里有秫秸篾、芦苇篾编的两种“茓子”,每个“茓子”的宽度在二十厘米到三十厘米之间,长度长短不一。不用的时候,都卷成车轮状、放到仓库里。茓子作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个是当临时粮囤用,尤其是在打麦场里,当天扬场后的麦子,好用茓子围成一个临时圆形粮囤,将麦子装入茓子里,上面再盖上麦秸秆之类的东西,挡露水的。等一两天囤的麦子多了,就在麦场上撤掉茓子,晾晒麦子。再一个情况是当临时粮仓用,在地面上放好几层秫秸,做好隔潮措施,用茓子围成一个圆圈,譬如放玉米棒子,等第一圈内,棒子放到大约三分之二满的时候,就沿着第一圈茓子内沿再围一圈,两圈茓子重叠部分大致在五厘米-十厘米左右;待第二层棒子放的差不多了,就再圈一层,以此类推,装好后封好顶,就可以了。第三种情况是在缸、囤、池子一类敞口的存放粮食等物品的器具上,加茓子当临时挡板用,能多装些粮食。
以前卖小鸡的必须用茓子。“快,茓住它,别让它跑远了,就更难逮了”。把地瓜干茓起来,四十年前挂在嘴上的一句话,随着饮食种植结构的变迁,久不闻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丰衣足食,户户吃穿不愁,居住环境和生活器具也都鸟枪换炮,今非昔比,即使集体或国家粮库,也不再使用茓子储粮了,茓子功成身退,走下历史舞台。进入20世纪80年代,民间储存粮食用水泥缸。20世纪90年代至今,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除卖剩下的全部用塑料袋码起来,以备食用和留作种子。
(待续)
温馨提示:未经作者同意,禁止其他平台发布,违者必究!
头条号:老虎69090,是曹县第三中学高级教师孙智敏,乡土文化爱好者记录者,曹县首批教学能手,政协曹县十三届常委,政协菏泽市十六届委员,曹县人民政府行政执法社会监督员,2022年度全省表现突出人民监督员,国家级骨干教师,省级骨干班主任,国内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发表各类教研文章2000余篇,参编著作80余本等。
祭孔,是华夏民族为了尊崇与怀念至圣先师孔子,而主要在孔(文)庙举行的隆重祀典,两千多年来从未间断,成为世界祭祀史、人类文化节史上的一个奇迹。
祭孔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478年,孔子卒后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辟为寿堂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汉高祖刘邦过鲁,以“太牢”祭祀孔子,开历代帝王祭孔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各地纷纷建孔庙,至直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元、明、清三个朝代皇帝为孔子举行国家祭奠的主要场所在北京孔庙。随着历代帝王的褒赠加封,祭典仪式日臻隆重恢弘,礼器、乐器、乐章、舞谱等也多由皇帝钦定颁行。历代帝王或亲临主祭,或遣官代祭,或便道拜谒,总计达196次。
政府明令全国祭孔,其程序和礼仪做了较大变动,献爵改为献花圈,古典祭服改为长袍马褂,跪拜改为鞠躬礼。1986年,沉寂了半个世纪的祭孔大典经曲阜市文化部门挖掘整理,在当年的“孔子故里游”开幕式上得以重现。祭孔大典于每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诞辰时举行。祭孔大典一般从9月26日持续到10月10日。
祭孔的最重要议程是三献礼,主祭人要先整衣冠、洗手后才能到孔子香案前上香鞠躬,鞠躬作揖时男的要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女的要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所谓三献,分初献、亚献和终献。
运河民俗:旱船、渔鼓戏济宁是运河民俗最集中的地方。当年慈灯寺门前有热闹的庙会,春天有城隍爷出巡,夏天汛期有迎送小龙王,吕洞宾诞辰时吕公堂烟火兴旺,每年春节,龙灯、旱船、高跷、秧歌、狮子舞,走街串巷,络绎不绝,还有常年的渔鼓、相声、快书、戏法、气功、武术,各展绝技,热闹非凡。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济宁的小土山(现在的人民公园)。小土山位于济宁旧城东南城墙脚下,这是当年疏浚运河时挖土堆成的大土堆,这里是济宁传统的公共游乐园,它在鲁西南远近闻名,其行业之众,喧嚷之盛,毫不亚于北京天桥和南京夫子庙。
三教九流各种下层行业会聚于小土山,唱卖估衣、熬膏药、修表、拔牙、焊锡壶、补锅、算命、指画、摆棋局、点痣、修脚、抽签子、抓彩、押宝、推牌九,吆五喝六人声鼎沸。
长沟镇民间艺术奇葩“二人斗”在济宁市任城区长沟镇回林村,活跃着一支民间艺术剧目“二人斗”,一人扮演,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她成了民间艺术花园里一支独特奇葩。
“二人斗”原名两鬼摔骨碌,传说在明末崇贞年间,天下大旱,连续几个月不见一滴雨,地里的禾苗都晒死了,庄稼颗粒无收,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全村老少一齐动手,集思广益,经过一个多月的忙活,扎制了一条长约20米多长的巨龙,活龙活现,栩栩如生,龙身上都按距离布置了腊烛,腊烛点燃舞动起来,在夜色的苍穹中婉如一条真龙在飞腾。同时,为了烘托人们虔诚的祈求气氛,人们还别出心裁,制作了两个打斗的小鬼,两个小鬼打斗情景意在表示“下雨”与否的争斗。经过虔诚的祈祷后,人们选择良辰吉日舞龙求雨,也许是村民的真诚感动了上天,“龙灯会”刚进行了一个多时辰,只见东南角慢慢升起了一层层乌云,不大一会儿,便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豆大的水滴落了下来,继而是倾盆大雨,人们欢呼起来,雀跃着,纷纷双膝下跪,向天空叩头,感谢“龙王爷”,一场甘霖润泽了人们干涸许久的心田。从此,人们每年都在天旱季节举办一次“龙灯会”,为了避开农忙季节,人们就把“龙灯会”设在了每年的年末岁首的正月里举行,久而久之,约定成俗,便形成了当地的民俗。
箫韶乐舞《箫韶》乐舞简称《韶》。系距今四千多年前中国上古时期“五帝”之一的虞舜与其司法官皋陶合作歌词,乐官夔配曲编舞合成。后经西周时期加工整理,更加规范完善,定为祭祀“四望”(即四方之神)的典范乐舞,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其享誉之高,无与伦比。
《箫韶》是集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其主题思想是倡导团结祥和,励精图治,创业兴邦,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体现了“乐与政通”。其乐体属大雅。
砰砰鼓砰砰鼓是流行于兖州一带的民间说唱歌舞表演形式,每年的正月和二月,兖州民间“请神”、“还愿”、婚丧嫁娶、过生日等,有“迎春请砰砰”的民俗,于是砰砰鼓班巡回演出,走遍兖州城乡各地。砰砰鼓演出一般有铺坛、取水、演出、送神几个场景演出形式。铺坛就是请神。用五彩纸、高粱秸扎成“神坛”,供奉七十二全神位,院内竖起高一丈五尺“神幡”,打鼓奏乐,摆上供果烧上香,请神听戏。取水是为菩萨奶奶梳洗打扮。演出是在铺坛第二天早饭后进行,演出砰砰鼓剧目,如:《唐王李世民征东》、《三宫娘娘许愿》、《三皇姑出嫁》、《魏征受刑》、《九春上马》等。其中《九春上马》为保留剧目,有时还加进走鼓、花鼓、渔鼓演唱等。送神演出结束后,砰砰鼓班子打鼓奏乐送神出门。砰砰鼓有时也扎台演出,边舞边说边唱,风格独特,深受群众欢迎。
兖州的回民村和回民街兖州有回民村和回民街,汉回民族融合已然形成,但回民还保留一些自己的生活习俗和禁忌,当汉人与回民进行交流时,应当对回民朋友的习俗给予尊重,回民有哪些特别的习俗呢?
回族因长期与汉族杂居,其房屋、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有在民族节日、礼拜宗教活动,回民男子多戴白帽,又称礼拜帽,因白色象征清净和纯结,为回族长盛不衰的风习。妇女戴黑色盖头巾。在清真寺举行会礼时,阿訇和信仰者还要用长幅白布缠在头上,称为\"帖斯带\",以示洁净和庄重。
回族的主要禁忌和习俗
回族的禁忌习俗主要有三大类,禁食猪、狗、驴、骡、马、猫及一切凶猛禽兽,自死的牲畜、动物以及非伊斯兰教徒宰的牲畜;禁止抽烟、喝酒等;禁止崇拜偶像、禁止玩赌,禁止放等。
漕河斗蟋蟀兖州市漕河镇素有“江北斗蟋第一镇”,主要分布在漕河镇周边村庄,以谈家村为中心,可捕蟋面积近100多平方公里。漕河出名蟋,漕河蟋蟀(当地称为蛐蛐儿)素有个头大、性情烈、弹跳力强、好斗而着称。漕河斗蟋品种主要有近百余种,仅单青虫就不下30种。
“漕河斗蟋”是以农耕生活方式和相当稳定的文化环境为依托形成的民间风俗活动,展示了当地群众智慧、勤劳、乐观达天的精神风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风俗文化标志,具有传承价值。“斗蟋文化”形成传承平台,促进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具有文化产业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斗蟋蟀显示了“漕河人”艺术审美观、工艺制作水平和文化创意才能。围绕“斗蟋”形成系列风俗文化,折射出兖州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山头花鼓戏邹城市流行演唱的花鼓戏以大束镇山头村的最为有名,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山头花鼓戏”。花鼓戏根据唱腔的不同,有南路花鼓和北路花鼓之分,山头花鼓属北路花鼓,也是北路花鼓戏唯一保持原味的一支。山头花鼓戏最早是艺人们用来上门乞讨的,演唱者自敲自唱,二人一组。女角(多由男性扮演)额头顶一彩球,上穿女花褂,下穿皱褶裙,脚穿花鞋,男角身侧挎鼓,二人对唱。
夯歌夯歌是民间劳动号子的一种,是一种独具特色的鲁南民间音乐,现已被列入济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邹城夯歌旋律简单、优美、朴实、动听,属五声宫调式音阶,所唱内容多为民间传说、生活伦理故事、历史故事。打夯唱夯歌,不仅能够活跃气氛、振奋精神,而且还能协调劳动动作,增加喜庆气氛,使繁重的体力劳动变成一项愉快的活动。
端鼓腔端鼓腔是流传于微山湖渔民中的一种杂戏。端鼓是一种击打乐器,状似芭蕉扇。鼓身用直径33厘米,宽1厘米的铁圈,一面蒙上羊皮做成。鼓把长14厘米,把尾装有一套“8”字形的铁环。但“8”字形的上下两部分不等,上部圆圈直径为10厘米,下部圆圈直径为3厘米;上部套有6个铁环,被平均分隔在左、右两边,下部套有3个铁环。“8”字形铁环上共装有9个小铁环,谓之“九连环”。端鼓腔由表演者边击鼓边演唱而得名。建国前,渔民逢年过节,续家谱,敬大王(蛇神),请愿,还愿等上供时,一般要请端鼓腔艺人即时演唱,故端鼓腔又称“端供腔”,渔民大多称之为“打端鼓”。端鼓腔由洪泽湖传来,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湖上渔家婚俗在春和景明的三月,在气清云白水碧天蓝的中秋,湖面上泊一簇船,船间飘红旗彩帜,有“物子”高高挑起,有乐声依依,有笑声哗哗,有红男绿女,有船载宾至,那就是举行湖上婚礼了。
渔家素以豪饮著称。吉日良辰,更是酒兴浓酣。条条船头上,摆满了鱼鲜美酒,杯满而尽,尽而杯满,笑声沾酒饮,饮酒发笑声。如有船驶过,好客的主人还会邀上船饮一杯喜酒,或者隔船抛过来一包喜糖,共贺青年人新婚之喜,共享生活的甜蜜。入夜,只只船上挂上桅灯,灯红酒绿,洋洋喜气飘夜空。这时,常常会有一只只小船,悄没声地靠近作新房的船舷.那是姑娘小伙子在偷听房哩。
鱼台木版年画鱼台木版年画是齐鲁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文化寓意深厚,有手绘、木版套印、木印填色三种,以线条粗犷、色彩绚丽、造型简练、构图饱满、装饰性强为特色,装饰手法以丹作底色,色彩强烈富丽,人物衣饰上的花纹用线条流畅的写金描银渲染,俗称“写花”,极富民间画的韵味,为其他地区民间年画所罕见。它创始于唐代,在明清得以繁荣和发展,“家家点染,户户丹青”是当时鱼台木版年画繁盛的写照。
鱼杆轿初冬时节,行走在素有“孝贤故里”之称的鱼台县,一股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热潮扑面而来。其中颇具特色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独杆轿”尤其吸引观众的眼球。
据了解,民间传统艺术“独杆轿”,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董家店(今鱼城镇)民众在节日或闲暇时自娱自乐的一种活动方式,以其独特的意蕴和精彩的表演形式流传于鲁南、苏北一带,在众多民间艺术门类中独树一帜,被认为是“稀有艺术品种”。
金乡花鼓《花鼓戏》自明朝洪武年间起源于安微凤阳,迄今已有近七百年的历史,当时主要流行于皖北、苏北、豫东和鲁西南地区。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表演自然淳朴,生活气息浓郁。那时花鼓戏艺人周中环、李新元等艺人结社成团,先后到汴京(今河南开封)、曹州府(今山东菏泽)、济宁州(今济宁市)和南四湖等地区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在鲁西南地区一带曾留传着“唱花鼓的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吃晚饭)”,“听见花鼓响,急急忙忙去戏场”等民谣,充分说明了群众对花鼓戏的喜爱和它深厚的群众基础。
金乡四平调:风风雨雨六十年金乡四平调形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迄今只60余年的历史,在我国众多戏曲种类中属于一个比较年轻、稀有的剧种。它是由“花鼓”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曲调优美动听,简单易学,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四平调由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几省接壤地区的一种民间演唱艺术“花鼓”演变而成。它的名称来源有两种说法:(1)因为它以“花鼓”为主,吸收了豫剧、评剧、京剧的曲调而形成,开始叫“四拼调”,后改为“四平调”;(2)因为它的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所以叫“四平调”。
济宁的土话方言
俺-------------------(我)
昂囊人-------------( 讨厌人)
唉怪----------------(感叹词) (惊讶的感叹词)
白慌-----------------(别着急)
傍黑----------------(傍晚)
白吵了-------------(不要闹了)
憋了气------------(蜂窝煤炉子)(焚烧烟煤或块煤的炉子)
倍儿倍儿哩-------(好)
蹦喜欢-------------(很喜欢)
不孬----------------(好,不错)
布鸽---------------(鸽子)
玻璃叉子---------(玻璃碎片)
鼻疙疤------------(鼻屎)
拔啦吭------------(唢呐)
棒子---------------(玉米)
粑粑-----------------(大便)
八棍子------------(木棒 )
蹦~~---------------(真~~ )
不柔,不屌------(不搭理 )
扁食----------------(水饺 )
不易爱------------(不一定)(听起来有点像不耶)
搓椅子-------------(簸箕子)
嗤喽花-------------(光会说,不办实事。或不响光喷花的礼花)
嗤喽----------------(废话)(事情办错了或者没成功)
呲毛----------------(不好)
长果----------------(花生)
车橛子-------------(农用地排车的车轮子 )
车箍轮子-----------(车轮子 )
刺恼,扎歪里杭----(皮肤刺痒,不舒服)
,坑我-------(骗我)
吃喜面--------------(类似喝喜酒 区别在于 人家生孩子 呵呵)
不得离儿------------(差不多 )
不得劲---------------(不舒服)
达----------------------(父亲:70后生人还有这种叫法)
堆---------------------(撞,如堆着我了:撞到我了)
颠憨------------------(不听话,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批评)
呆哪------------------(在哪)
捣鼓--------------------(收拾东西,拆装东西)
灯泡子-------------( 灯泡)
大角子-------------(水饺形状的大包子)
电棒子--------------(手电筒)
打狗子-------------(杀狗卖狗肉的人 )
得为意儿地------(故意的)
当街-----------------(大街上)
干月----------------(恶心、有呕吐感)
耳碎------------------(耳屎)
儿地也-------------- (感叹词~)
恶样的慌----------(讨厌、烦)
分哥子------------(硬币)
赶明-------------(明天)
搁了拜子 ------(膝盖)
盖体--------------(被子)
跟脚不-----------(问鞋穿着合不合适)
个了绷子--------(脖子)
怪怪---------------(感叹词)
怪~~--------------(挺~~ )
胳扶肘子---------(肘部)
格拉子-------------(液窝)
疙瘩汤-------------(下面的清汤)
告点油--------------(添加点润滑油 )
干熊----------------(干什么)
齁hoū咸-----------(很咸)
呼你-----------------(扇耳光 )
憨巴子(迂沫)----( 二百五,傻瓜,神经病)
和稀泥------------(瞎搅和)(求人办事或帮别人办事)
花塞(sei)-----( 有意思)
喝汤-----------------(吃饭)
好家伙(he)----(感叹词)
很恶------------------(很厉害 )
糊涂------------------(玉米面做的粥)
火烧-----------------(烧饼 )
会操-----------------(好玩,有意思)
糊弄------------------(办事不认真)
喝豆腐汤------------(白事) (济宁农村白事被称为挖豆腐)
胡揉八扯-------------(没实话)
河蟆-------------------(蛤蟆)
唠唠-------------------(猪)
记秋的猜、灭儿----(猜拳)
节了(liao)龟---------(知了的幼虫)节了(liao)蝉
吱吱歪歪-------------(光说不干 )
绝户头----------------(全是女儿或没有子女的家庭 )
羯子--------------------(公羊)
羊蝎子-----------------(熬羊汤用的羊脊梁)
吱歪、嘟喽 ----------( 啰嗦,说个不停)
脚-------------------------(jue阴平)
局面、面儿------------(气派)
绝对地也---------------(是,必须)
可奥儿了---------------(真改了,一个感叹词)
坷垃头子-----------------( 土块)
蔻(Koú)-------------(形容女人泼辣、凶)
老妈子------------------(老太太,用来称呼年长的女性)
落落----------------------(数落、批评)(你管这干吗)(含有理论)
六地、就地------------(地面)
落落啥?---------------(干嘛呢)(不要理论或吵了)
啦呱---------------------(说话、聊天)
裂了吧----------------(算了吧)
寥寥-------------------(口头语(一般般)~~哩(~~呢 )
老娘们------------------(老女人 )
凉阴里儿--------------(指阴凉处 )
、抖抖------------( 婴儿称妈妈的)
干粮--------------------(馒头)
毛包毛----------------(乱七八糟)
嘛------------------------(干什么)
骂誓--------------------(发誓)
茅子--------------------(厕所)
马古油子-------------(一中比较象蛐蛐的昆虫)
寐儿寐儿--------------(小汽车)
没心烦-----------------(不用担心 )
木的---------------------(人力三轮)
门对子-----------------(春联)
嬢------------------------(母亲,济宁嘉祥发音nià)
那何---------------------(那里)
嫩-----------------------(你或你的)
年逝儿------------------(去年 )
脑袋瓜子---------------(头)
泥翘--------------------(泥鳅 )
炮仗---------------------(鞭炮)
蒛quě手----------------(不好弄,有难度)
大清起来----------------(大早晨)
欠里---------------------(前天)
球球--------------------(QQ)
全焕--------------------(完整)
去了----------------------(除了)
蛐蜷-------------------(蚯蚓 )
黢qǖ黑---------------(很黑)
儒了子----------------(没能耐)
日喽----------------------(乱跑)
拾维--------------------(收拾、鼓捣)
绳嘛熊么儿么儿---------(不是东西)
绳嘛幌子--------------(什么东西)
生炉子-------------------(点炉子)
筲------------------------(水桶)
手指甲盖---------------(指甲)
扫芙力子--------------(蜥蜴 )
烧包或片能-------------(向外人展示自己的长处或别人没有的物品)
思--------------------------(思考)
山咋子--------------------(喜鹊)
烧汤----------------------(做晚饭)
腮帮子------------------(腮部)
糖疙瘩--------------------(糖豆豆)
踏拉板儿-----------------(拖鞋)
调羹-----------------------(汤勺 )
屋当门----------------------(-----客厅)
屋喽牛---------------------(田螺)
杌子------------------------(小方凳)
王八羔子------------------(王八蛋)
吾怨-------------------------(原来)
蝎虎子--------------------(壁虎)
瞎话篓子白话舌--------(口没有真话)
瞎话流淌-----------------(胡说八道)
血呼啦地----------------(血肉模糊)
小媳妇儿----------------(小女人(已婚)
熊黄子--------------------(骂人的话 )
信人(骗人)----------(还有一种方法叫削xue人)
瞎了-----------------------(看走眼,办错事)(也可以说差胡了)
下巴磕子------------------(下巴)
相好-------------------------(男女恩爱 )
瞎鼓捣----------------------(做事不认真 )
瞎腰---------------------------(弯腰 )
小蜂子-----------------------(麻雀)
夜猫吼子----------------------(猫头鹰)
夜嘛呼子---------------------(蝙蝠)
胰子---------------------------(肥皂)
艳门或艳里 -----------------(昨天)
夜嘛黑-----------------------(傍晚)
洋车子-------------------------(自行车)
芋头----------------------------(比喻人很笨,例:你乍这么芋头也)
洋茄子-----------------------(气球)
癔癔症症---------------------(神经病,时好时坏的那种)
月老娘------------------------(月亮)
洋火---------------------------(火柴 )
原是--------------------------(当然,就是 )
烟巴子-----------------------(烟头 )
扎实--------------------------(好)
柱壮--------------------------(形容东西很结实)
早尾--------------------------(什么时候)
咂------------------------------(干什么?)
嘉祥特有的方言咋呼----(大声说话)
知不道 -----------------------(不知道)
揍饭----------------------------(做饭 )
纸缺子------------------------(一般指纸箱子)
百逗了——就是不要闹了,用济宁话一说那简直绝了~
儿地也(儿地波)——也不知道怎么冒出来的,初中开始有的,具体什么意思还真不好说,就是一感叹词~
吱歪——应该是吵闹的意思,济宁版《无间道》里面曾志伟操一口流利的济普“你吱歪嘛”太正宗了。
呃养人(干月人)——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讨厌人,但是没有讨厌人严重,有一点讨厌就对了,不算贬义词。
几丘的SEE(灭儿)——只要是济宁人一念就明白,除非你没有童年。这可是咱小时侯猜拳分派时用的,好怀念~。
憨巴子(吁磨)——二百五,神经病的意思。
老猫吼子——从小我不听话妈妈生气就用它吓唬我,应该是种怪物吧~?!
什么熊买儿卖儿——济宁贬低人的一个词儿,正宗的济宁人说了有味。
落落——就是“管”的意思,“你落落嘛”大概意思是“你管这干吗”。
呼你——可不是原来说的用传呼机呼,是打,扇耳光的意思~~~~。
干月——恶心、有呕吐感。
恶样哩慌——讨厌、烦。
什么黄子——什么东西。
搁了拜子——膝盖。
搁了绷子——脖子。
胳腹肘子——肘部。
绵绵呼子——蝙蝠。
搓椅子——簸萁。
憋了气——蜂窝煤炉子。
溜地——地面。
掘——脚。
蝎虎子——壁虎。
可了头子——土块。
毛儿包——乱七八糟。
落落嘛?——干嘛呢。
儿哩也——我的妈呀……不同的场合意思不同,升降调也不同。
次喽花——光会说,不办实事。
和稀泥——瞎搅和。
花SEI——有意思。
憨啵子——白痴。
儒了子——没能耐。
倍儿倍儿也——好。
扎实——好。
局面——气派。
恁嫂哩个逼——骂人俗语。
球球——QQ。
全欢——完整。
瞎话流云——胡说八道。
柱壮——形容东西很结实。
拉呱——说话、聊天。
分格儿——硬币。
屋当门——客厅。
额了盖子——额头。
月匙——钥匙。
易子——肥皂。
甭喜欢——很喜欢。
、可奥了——可干好了。
你拜先——你别急。
侯咸——很咸。
歇酸——很酸。
倍苦——很苦。
杠甜——很甜。
帽子——... ...脏话... ...大家不要学 。
几没儿——今天。
赶明儿——明天。
过明——后天。
头晌午——上午。
过晌午——下午。
黑家——晚上。
青起来——早晨。
五更——凌晨。
晌午顶——中午。
傍黑——傍晚。
燕门儿——昨天。欠门儿——前天。
吊根——固执不开窍,不会,经常用来骂坚持原则的人。
憨熊——傻瓜。
充熊——逞能。
经脉里病——农村对妇科病的称呼。
黄子——玩意儿的意思。
瞎腔——盲艺人说书,大多是河南坠子。 72、喝汤——吃晚饭。
掀锅——开饭。
烧汤——做晚饭。
揍饭——做饭。
扁食——水饺。
条庚——勺子。
罩立——盛水饺的东西。
豆枕——枕头。
忌讳——醋。
叨——拿筷子夹。
肉子——被子。
姥姥——外婆。
外爷爷——外公。
老妈儿妈儿——老太太。
窝了牛儿——田螺。
长虫——蛇。
甜杆子——甘蔗。
耳水儿——耳屎。
鼻个渣儿——鼻屎。
卜土——灰尘。
股拥——身子动动
在古代,簸箕和斗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用于占卜打卦。家乡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歌谣: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开当铺,五斗说媒六斗做贼,七斗插秧八斗吃糠,九斗一个簸到了好过。
我小的时候,小伙伴们经常伸出手来互相看有几个斗。然后就顺着歌谣对号入座,评论几个斗,长大了会是什么命。
常言道,世上有千千万万片树叶,却没有一片树叶是相同的,如同人的指纹,每个人指纹的独一无二。因为指纹是终生不会改变,又因为几乎没有重复的,所以,在当今社会有很多需要录入指纹的事情,其效率非常高。指纹成了活的人体身份证。
那么,指纹与一个人的命运,旦夕祸福,到底有没有密切的关系,俗话说的“十指簸萁没有斗,只往外簸没处装”又说的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下面,我们来看看。
一、先说什么是“簸箕”和“斗”,二者有什么区别?簸箕是用藤条或去皮的柳条,竹篾编成的大撮子,是农人扬米去糠的器具;斗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用来量粮食的量具,形状从外向内收。
人的指纹上中间成封闭圆形的民间多称为“斗”,如果开口延伸出去就是“簸箕”。人的手上,指纹分为三种,螺纹、流纹和弓纹。螺纹就是斗,流纹和弓纹是簸箕。
二、十指簸萁没有斗,只往外簸没处装簸箕是向外簸东西的,而斗是存放东西的,寓意财源滚滚日进斗金。假如说手上的指纹全是簸箕,没有斗,老人们认为,有这样指纹的人,财运就会被这十个簸箕簸没了,不容易攒钱,会受穷。
同时人们普遍认为,十指簸萁没有斗的人,性格分明爱恨强烈為人直率。因为脾气太强过于直率,难以在各行业中出类拔萃,更不喜欢看他人脸色行事,很难有一定的作为。
因为“十指簸萁没有斗,只往外簸没处装”这句话,在农村很多老人在给儿子说媳妇的时候,有些讲迷信的家庭,很在乎女方的指纹,怕儿子娶了这样的媳妇,将来没有好日子过。
现代有专门研究指纹的人却又说,一个人十个簸箕是相当罕见的手相,特别是女人,说是万里挑一也不为过。拥有这样稀奇手相的女人,是凤命,大富大贵有成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未免自相矛盾。
因此,不管是民间流传的老说法,还是一些占卜相面的言论,都没有科学依据,更没有道理。
十指簸萁没有斗,只往外簸没处装那些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好学,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去拼搏,努力奋斗,才能将自己一次一次的推向人生的巅峰,在事业上有所作为,收获自己播下的成果。
在广西有一种美食叫做簸箕菜,在簸箕中垫上芭蕉叶,摆上各式煮好的肉,菜,点心就可以直接上桌。
簸箕菜中的搭配并不固定,种类样式都是各家随意搭配,一般而言主要有鸡肉,鸭肉,羊肉,香猪肉,腊味,白切山羊肉。
蒸腊味。
猪血肠。
羊扣肉。
这种随意拼搭的吃法,有人说这像极了广西人的豪爽与豁达。
这种随意拼搭的吃法,有人说这像极了广西人的豪爽与豁达。
白切鸡。
脆皮烤乳猪。
白切土鸭。
风格粗犷的烤香猪簸箕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