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对我国进行全面的封锁遏制,因此造成了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当有限。随着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愈演愈烈使美国开始重新衡量对华外交的重要性。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使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格局的重要性。从这时起美国领导层开始明白无论喜不喜欢都少不了要和中国打交道。
1966年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在发表的《亚洲和平的要素》讲话中首次表现出对新中国的友善姿态。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取消了对华贸易管制,终止了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台海地区的巡逻,同时开始在国际外交场合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10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时提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以此暗示希望由巴基斯坦帮忙在中美之间牵线搭桥。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相当对立的状态,在此之前双方几乎没任何来往,所以就需要中间人从中牵线搭桥。同年11月10日叶海亚·汗在访问中国时向周总理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叶海亚·汗回国后又把周总理的回复转达给了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1年7月8日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出访巴基斯坦。当晚叶海亚·汗总统设宴招待基辛格。
晚宴正在进行之际基辛格大呼肚子痛,叶海亚·汗立即声称是伊斯兰堡的高温影响了基辛格的健康,随后叶海亚·汗就邀请基辛格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基辛格在摆脱记者的追踪之后其实并没前往那蒂亚加利。其实基辛格已于9日凌晨四点半左右搭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尼克松之所以选择让基辛格秘密访华为自己日后亲自访问中国打前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时中、美两国在长期对立之后彼此缺乏互信。当时美国内部还存在很多对新中国不友好的政治势力,所以必须先派人秘密访华打一下前站。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对国际问题很关注,对与中国方面的谈判也准备得比较充分。加之基辛格此时并非正式职务,所以即使秘密行动被曝光也能最大程度避免双方的政治尴尬。可能我们很多人对基辛格的印象就定格在他的访华之旅。
那么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基辛格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如今他在美国乃至在国际上还有多大影响力呢?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菲尔特。身为犹太裔的基辛格在纳粹德国的排犹政策迫害下不得不于1938年移居美国,又过了五年之后基辛格才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1943年至1946年期间基辛格曾在美国陆军服役。退役后的基辛格考上了哈佛大学并取得了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等文凭。
1951年至1969年期间基辛格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班执行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68年美国大选以理查德·尼克松成功当选结束。尼克松一眼就看中了基辛格的才能,因此力邀基辛格出任国家安全顾问。国家安全顾问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专门为国家安全提供咨询意见的顾问性质职位。这份工作如果放在古代就是“国师”,而放在现代就相当于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秘书。
这个职位只负责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而没具体处置任何事务的权力。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的顾问秘书有权没权其实取决于领导听不听他的意见。如果领导听他的,那么他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领导不听他的,那么他就啥都不是。尼克松是自己主动礼贤下士请基辛格出山的,因此尼克松在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上一直比较重视基辛格的意见。
美国是冷战时期世界全球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一个能让美国总统重视的顾问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力的。尼克松一上任就对白宫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尼克松认为官僚们除了互相推诿责任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这时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扩张,而美国正逐渐转入守势。尼克松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就要在白宫内实现绝对的掌控力。
尼克松为了打破白宫内官僚机构一片死水、死气沉沉的局面决定让自己的助理和秘书们独揽大权。当时的国务卿威廉·皮尔斯·罗杰斯基本上被尼克松架空了,因为任何国家重大的外交事务都不被告知罗杰斯。尼克松只和自己的助理和顾问们探讨这些问题,等探讨完之后再让助理和秘书们帮助自己落实计划。这自然在无形中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像基辛格这些顾问助理人员的权力。
当尼克松打算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时首先想到最适合提自己访华打前站的人选就是基辛格。基辛格访华促成了之后尼克松的访华、中美达成台湾共识、美国撤离武装力量等。1972年2月基辛格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而且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对世界局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尼克松访华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冷战期间最大的一次地缘外交关系变化。后来基辛格又再次来到中国与中方就正式建交的问题进行谈判磋商。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基辛格访华提供了新中国最高级别的待遇。1977年中美双方决定重启建交谈判。基辛格重新踏上中国协调中美争端。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按照《中美建交公报》正式建交。
在我国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第四册的91页明确记载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并促使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件事以后我们的历史书上对基辛格就基本上没什么记载了,可事实上这个人直到今天还依然健在。1973年至1977年期间基辛格担任了美国政府的国务卿一职。1973年基辛格还曾因促成越南战争谈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77年基辛格从国务卿职务上退休后在乔治敦大学担任客座教授。除此之外他还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1987年3月基辛格担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任命为调查“9·11”事件的一个独立委员会的主席,同年12月14日基辛格辞去该委员会主席职务。
事实上基辛格的影响力和能量并没因为退休而减少。基辛格的退休生活充斥着没完没了的晚宴、商业旅行、乡间周末......他的时间表和以前一样依然排得满满的:从黎明到深夜的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甚至有些人为了见他预约在数月之外还轮不上。由此可见基辛格如今在美国的影响力仍是十分巨大的。尽管基辛格现在早就不再担任什么正式职务,但美国政界大佬们仍对他的意见高度重视。
基辛格作为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博士可谓著作等身:1957年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复兴的世界》;1961年著有《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5年著有《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79年著有《白宫岁月》;1981年著有《纪录在案》;1982年著有《年代》;1994年著有《大外交》;2011年著有《论中国》;2015年著有《世界秩序》......
由此可见最少直到2015年基辛格依然笔耕不辍。这也从侧面证明90多岁的基辛格在身体和智力上并没什么大问题,否则也就不可能对国际事务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并集结成书。基辛格的《大外交》、《世界秩序》、《论中国》等作品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包括前总统布什等政界大佬都认为基辛格即是实践家也是理论家。如今基辛格仍被视为美国政治外交策略的主要智囊思想库。
基辛格在《大外交》里有这么一段话:“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非美国莫属。世界上再没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本国内政,同时却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而且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干涉别人”。这句话简单直白地把美国外交方针表达得淋漓尽致。实际上美国在过去上百年来的外交运作都在《大外交》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诠释。
因此这本书在美国获得了诸多政治名人的鼎力推荐。由此也能看出基辛格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基辛格的影响力甚至不仅局限于美国国内: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基辛格就曾将自己定为为普京和特朗普之间的“中间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基辛格指出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格局。2021年11月基辛格出席了在休斯敦世乒赛开幕当晚中美乒协联合举行的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
基辛格最近一次在国际上发出声音就在前不久: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亨利·基辛格说“我们正处在完全崭新的时代”》的文章。这篇文章针对近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表述如下: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在乌克兰战争结束后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正处于完全崭新的时代。当初共和党的特朗普当选后拜访的党内大佬中就有基辛格,与此同时拜登、希拉里等大佬对基辛格态也是比较推崇的。
能同时获得、共和党两党主流的推崇与支持说明基辛格在美国的影响力仍是不容低估的,针对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事的发言则证明基辛格对国际事务也能发挥一定的客观影响。当然如今基辛格已不可能再直接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不过他作为老一辈政治家的名气和人脉在美国政坛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如今的基辛格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事务中所能发挥的都是间接影响。
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对我国进行全面的封锁遏制,因此造成了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与外部世界的交往相当有限。随着美国与苏联的冷战愈演愈烈使美国开始重新衡量对华外交的重要性。1964年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使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对于世界格局的重要性。从这时起美国领导层开始明白无论喜不喜欢都少不了要和中国打交道。
1966年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在发表的《亚洲和平的要素》讲话中首次表现出对新中国的友善姿态。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取消了对华贸易管制,终止了美国航母战斗群在台海地区的巡逻,同时开始在国际外交场合称呼“中华人民共和国”。1970年10月2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在白宫会见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时提出中美关系十分重要,以此暗示希望由巴基斯坦帮忙在中美之间牵线搭桥。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相当对立的状态,在此之前双方几乎没任何来往,所以就需要中间人从中牵线搭桥。同年11月10日叶海亚·汗在访问中国时向周总理转达了尼克松的口信。叶海亚·汗回国后又把周总理的回复转达给了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1971年7月8日尼克松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出访巴基斯坦。当晚叶海亚·汗总统设宴招待基辛格。
晚宴正在进行之际基辛格大呼肚子痛,叶海亚·汗立即声称是伊斯兰堡的高温影响了基辛格的健康,随后叶海亚·汗就邀请基辛格去那蒂亚加利的总统别墅休养。基辛格在摆脱记者的追踪之后其实并没前往那蒂亚加利。其实基辛格已于9日凌晨四点半左右搭乘巴基斯坦民航707飞机直飞北京。尼克松之所以选择让基辛格秘密访华为自己日后亲自访问中国打前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当时中、美两国在长期对立之后彼此缺乏互信。当时美国内部还存在很多对新中国不友好的政治势力,所以必须先派人秘密访华打一下前站。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对国际问题很关注,对与中国方面的谈判也准备得比较充分。加之基辛格此时并非正式职务,所以即使秘密行动被曝光也能最大程度避免双方的政治尴尬。可能我们很多人对基辛格的印象就定格在他的访华之旅。
那么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基辛格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如今他在美国乃至在国际上还有多大影响力呢?1923年5月27日基辛格出生于德国菲尔特。身为犹太裔的基辛格在纳粹德国的排犹政策迫害下不得不于1938年移居美国,又过了五年之后基辛格才正式加入了美国国籍。1943年至1946年期间基辛格曾在美国陆军服役。退役后的基辛格考上了哈佛大学并取得了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等文凭。
1951年至1969年期间基辛格曾任哈佛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班执行主任、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讲师、副教授和教授。1968年美国大选以理查德·尼克松成功当选结束。尼克松一眼就看中了基辛格的才能,因此力邀基辛格出任国家安全顾问。国家安全顾问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专门为国家安全提供咨询意见的顾问性质职位。这份工作如果放在古代就是“国师”,而放在现代就相当于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秘书。
这个职位只负责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而没具体处置任何事务的权力。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咨询意见的顾问秘书有权没权其实取决于领导听不听他的意见。如果领导听他的,那么他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领导不听他的,那么他就啥都不是。尼克松是自己主动礼贤下士请基辛格出山的,因此尼克松在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上一直比较重视基辛格的意见。
美国是冷战时期世界全球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一个能让美国总统重视的顾问是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影响力的。尼克松一上任就对白宫的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尼克松认为官僚们除了互相推诿责任之外什么也做不了。这时美国和苏联的冷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苏联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战略扩张,而美国正逐渐转入守势。尼克松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就要在白宫内实现绝对的掌控力。
尼克松为了打破白宫内官僚机构一片死水、死气沉沉的局面决定让自己的助理和秘书们独揽大权。当时的国务卿威廉·皮尔斯·罗杰斯基本上被尼克松架空了,因为任何国家重大的外交事务都不被告知罗杰斯。尼克松只和自己的助理和顾问们探讨这些问题,等探讨完之后再让助理和秘书们帮助自己落实计划。这自然在无形中实际上大大增加了像基辛格这些顾问助理人员的权力。
当尼克松打算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时首先想到最适合提自己访华打前站的人选就是基辛格。基辛格访华促成了之后尼克松的访华、中美达成台湾共识、美国撤离武装力量等。1972年2月基辛格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1972年2月28日《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不仅是中美关系史上的大事,而且在当时的冷战格局下对世界局势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尼克松访华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冷战期间最大的一次地缘外交关系变化。后来基辛格又再次来到中国与中方就正式建交的问题进行谈判磋商。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基辛格访华提供了新中国最高级别的待遇。1977年中美双方决定重启建交谈判。基辛格重新踏上中国协调中美争端。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按照《中美建交公报》正式建交。
在我国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第四册的91页明确记载了基辛格秘密访华并促使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件事以后我们的历史书上对基辛格就基本上没什么记载了,可事实上这个人直到今天还依然健在。1973年至1977年期间基辛格担任了美国政府的国务卿一职。1973年基辛格还曾因促成越南战争谈判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77年基辛格从国务卿职务上退休后在乔治敦大学担任客座教授。除此之外他还兼任全国广播公司顾问、大通曼哈顿银行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阿斯彭学会高级研究员等职。1987年3月基辛格担任美国—中国协会两主席之一。2002年11月27日基辛格被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任命为调查“9·11”事件的一个独立委员会的主席,同年12月14日基辛格辞去该委员会主席职务。
事实上基辛格的影响力和能量并没因为退休而减少。基辛格的退休生活充斥着没完没了的晚宴、商业旅行、乡间周末......他的时间表和以前一样依然排得满满的:从黎明到深夜的每一分钟都计算在内,甚至有些人为了见他预约在数月之外还轮不上。由此可见基辛格如今在美国的影响力仍是十分巨大的。尽管基辛格现在早就不再担任什么正式职务,但美国政界大佬们仍对他的意见高度重视。
基辛格作为一位有实践经验的博士可谓著作等身:1957年著有《核武器与对外政策》、《复兴的世界》;1961年著有《选择的必要:美国外交政策展望》;1965年著有《麻烦的伙伴关系:大西洋联盟的重新估价》;1979年著有《白宫岁月》;1981年著有《纪录在案》;1982年著有《年代》;1994年著有《大外交》;2011年著有《论中国》;2015年著有《世界秩序》......
由此可见最少直到2015年基辛格依然笔耕不辍。这也从侧面证明90多岁的基辛格在身体和智力上并没什么大问题,否则也就不可能对国际事务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并集结成书。基辛格的《大外交》、《世界秩序》、《论中国》等作品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包括前总统布什等政界大佬都认为基辛格即是实践家也是理论家。如今基辛格仍被视为美国政治外交策略的主要智囊思想库。
基辛格在《大外交》里有这么一段话:“20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非美国莫属。世界上再没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本国内政,同时却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自己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的,而且会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去干涉别人”。这句话简单直白地把美国外交方针表达得淋漓尽致。实际上美国在过去上百年来的外交运作都在《大外交》这本书里得到了充分诠释。
因此这本书在美国获得了诸多政治名人的鼎力推荐。由此也能看出基辛格在美国的巨大影响力。基辛格的影响力甚至不仅局限于美国国内: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发生后基辛格就曾将自己定为为普京和特朗普之间的“中间人”。新冠疫情发生后基辛格指出疫情将永久改变世界格局。2021年11月基辛格出席了在休斯敦世乒赛开幕当晚中美乒协联合举行的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纪念活动。
基辛格最近一次在国际上发出声音就在前不久:他发表了一篇题为《亨利·基辛格说“我们正处在完全崭新的时代”》的文章。这篇文章针对近期俄罗斯与乌克兰的战事表述如下: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在乌克兰战争结束后将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社会正处于完全崭新的时代。当初共和党的特朗普当选后拜访的党内大佬中就有基辛格,与此同时拜登、希拉里等大佬对基辛格态也是比较推崇的。
能同时获得、共和党两党主流的推崇与支持说明基辛格在美国的影响力仍是不容低估的,针对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事的发言则证明基辛格对国际事务也能发挥一定的客观影响。当然如今基辛格已不可能再直接对美国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不过他作为老一辈政治家的名气和人脉在美国政坛还是有不小的影响力与感染力。如今的基辛格无论在美国国内还是国际事务中所能发挥的都是间接影响。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新华社 资料图
5月27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迎来了他的百年诞辰。作为“在世者中拥有最多国际事务方面经验的人”,从19世纪的外交关系学者,到担任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哪怕退居幕后,基辛格也一直都扮演着美国外交方面、特别是中美关系间顾问和特使的角色。
在迎来100岁生日的前几周,基辛格接受了《经济学人》的采访,他的体态已不可避免地开始佝偻,但头脑思维依旧敏锐。
避免大国之间的冲突是基辛格一生工作的重点。在目睹了纳粹德国造成的大和13名近亲的逝世后,他开始相信,防止毁灭性冲突的唯一方法是冷静的外交,最好是通过共同的价值观来加强。在基辛格看来,未来人类的命运取决于中美能否和睦相处。
成为“亨利·基辛格”
1923年,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inz Alfred Kissinger)出生在德国菲尔特(Fürth),父亲路易斯在当地任教,与菲尔特的许多犹太家庭一样,在和纳粹党崛起之前,基辛格家族在社区中享有稳固的地位。
在基辛格生命的前15年里,他亲眼目睹了纳粹的崛起。1938年,基辛格一家——母亲、父亲和两个儿子——获准进入美国。15岁时,基辛格将他的名字从“海因茨”改为了“亨利”。
基辛格的学习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乔治华盛顿高中读完第一年后,由于家中不稳定的经济状况,他不得不在一家剃须刷工厂找了一份全职工作。但他仍没有放弃学习,白天工作,晚上参加夜校,并以这种方式获得了他的高中文凭。毕业后,他进入纽约城市学院学习会计,后于1943年应征入伍。
二战期间,基辛格在美国陆军服役,在20岁时成为了美国公民。受益于美国退伍军人法案,基辛格作为转校生来到了哈佛大学,从学士学位读到了博士学位。前亚美尼亚总统阿尔缅·萨尔基相(Armen Sarkissian)在《华尔街日报》上刊文指出,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的《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使他成为领先的地缘战略家。在1960年出版的《选择的必要性》一书中,他详细阐述了对苏联武器“灵活反应”的想法,成为对肯尼迪政府外交政策最重要的外部影响之一。
1969年,尼克松任命基辛格为国家安全顾问。尼克松和基辛格进入白宫时,美国正深陷越战,巴黎和谈陷入僵局。“下周不可能再有危机,因为我的日程表已经排满了。”他这句著名的调侃反映了当时全球政治时局的动荡。美苏冷战、越战升温,基辛格的政治旅程机遇与风险共存。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飞往北京,寻求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也为尼克松后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访华之旅奠定了基础。
1972年,尼克松总统在北京会见毛主席。这对世界政治来说无异于一场地震。基辛格和尼克松“打中国牌”的决定被广泛认为是促使苏联在军备限制谈判中加强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帮助基辛格促成了美苏之间的缓和政策。
同年10月,基辛格与越共领导人黎德寿起草了一份协议,当时距离美国总统大选只有几周时间,基辛格宣布“和平近在咫尺”。尼克松最后以49 州的压倒性优势当选连任。次年1月,各方签署了《巴黎和平协定》。基辛格和黎德寿也因此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黎德寿拒绝领奖,基辛格则宣布,他将把奖金捐给在越南战争中阵亡或失踪的美人的子女。
萨尔基相认为,正如巴里·格温(Barry Gewen)在他对基辛格的研究“悲剧的必然性”中所证明的那样,基辛格的“现实政治政策”有助于维护美国的实力,同时阻止一场可能吞噬世界的“大国烈焰”。基辛格准确地看到,在1960年代后期,完全依赖硬实力变得站不住脚。热点问题频发激发了各国对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妥协的欲望。他认识到这种转变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使美国能够结束越南战争,同时开始与苏联和解并与中国建立关系。
“基辛格精神”的现世意义
在《第二世界:新全球秩序中的帝国和影响》的作者帕拉格·卡纳(Parag Khanna)看来,基辛格人生底色是偶然性和能动性不断的互相作用力,他的一生“既被瞬间创造,又创造了瞬间。”这应证了一个很古老的思辨问题——“是人造就了时代,还是时代造就了人?”答案是,两者互为因果。
在基辛格进入权力中心这个漩涡的时候,一系列热点问题几乎在同时发生,范围遍及越南、智利、罗得西亚、埃及和孟加拉国,对于基辛格来说,每一个选择都背负着巨大的风险。年轻时立志成为一名会计师的基辛格,在核军备竞赛的阴影下,作为政治家孜孜不倦地工作,追求地缘政治平衡,在持续不断的动荡中寻找一个稳定的秩序。
虽然基辛格本人并不认同外界将他的外交政策方法描述为“现实政治”,即根据眼前的实际考虑追求国家利益,而不是坚持一套固定的原则或意识形态。然而,“在如今多极的全球政治生态中,美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这种务实的精神。”卡纳在《时代》周刊上发表的《基辛格给当今世界的教训》一文中写道,从始至终,美国一直低估大大小小的对手。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基辛格的知识和政治讣告已被写了一千遍,但他仍然因其积累的全球经验和文化敏感性而受到追捧。
卡纳认为,“基辛格精神”是独特的,但在美国当前的外交政策阶层中完全不存在,如今的美国政客们花更多的时间发推文而不是走进社区,写辞藻华美的演讲而不是学习更多的外语。面对无论是与俄罗斯还是与中国的矛盾,美国领导层已经不再试图用谈判的方式缓和甚至解决。
基辛格在4月底接受《经济学人》采访时也谈及了中美关系,他表示对中美两国在技术和经济优势方面日益激烈的竞争感到震惊,并担心人工智能即将加剧中美竞争。
基辛格认为,中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谅解在50年后被特朗普推翻了,特朗普试图通过迫使中国在贸易问题上让步来彰显自己的强硬形象。当谈到美国现任总统拜登的对华政策时,他直言,“拜登政府正在以自由主义的言辞奉行特朗普式的对华外交政策。”鉴于自身经验,基辛格提出,如果想要摆脱这种僵局,需要先降低摩擦导致的热度,逐渐建立双方信心。
基辛格深知大国间交流的重要性,他的儿子大卫·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上刊文称,即使在冷战时期,苏联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仍是基辛格家的常客。“他们两个偶尔会在下棋时就影响整个地球安危的问题谈判。”大卫写道,“在两个拥核超级大国处于冲突过程中,这些定期对话有助于缓和紧张局势。如果在当今的全球紧张局势中,高层政客间能进行这样的定期对话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