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朱元璋长相(朱元璋长相到底怎么样)

时间:2024-01-26 02:49:17 作者:若即若离 来源:用户分享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本文目录一览:

朱元璋究竟长啥样?历史上有一俊一丑两版本,哪一版才是本尊?

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中,有许多相貌异于常人的人,他们虽其貌不扬,但却不妨碍他们成就一番霸业,比如拥有重瞳的西楚霸王项羽;"秦王为人,隆准,长目,鸷鸟膺,豺声"的秦始皇;以及"两眼浮胞深睛,细小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的康熙等。

而历代皇帝中,长相最具争议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了,他的传世肖像画有十三幅以上,但这些画对于他的肖像描绘并不一致,主要分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他盛年时期的圆脸正像,这个版本的朱元璋相貌堂堂,五官硬朗,颇有帝王风范;另外一个版本的朱元璋则满脸布满麻子,下巴极其凸出,并且有招风耳,甚是丑陋。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两个版本,画像迥异的朱元璋呢?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他出身卑微,无权无势,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智勇双全夺得了大明江山。古代皇帝、皇后历来都有为自己画肖像的习惯,不管是为了给后世子孙朝拜、祭奠所用,还是为了载进史册,让人们知道他们的真实相貌也好,总之,画肖像是每个皇帝都会做的一件事。

而朱元璋也不例外,在他登基之后,他召集全国的画师来为自己作画,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绝对的写实派,他用自己娴熟的画技将朱元璋的肖像画的十分传神,堪称"古代照相机",自已十分满意的交上了画卷,怎知朱元璋见画后,甚是愤怒,便命人把这位画师推出去斩首了。画的那么传神那么像,怎么还会被斩首呢?这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就相貌丑陋,他的额头和下巴极其凸出,脸颊长似"马脸",并且黝黑的脸上还有大片的麻子(相传朱元璋曾得过天花,虽大难不死,但却留下了一副麻子脸),如此长相,让画师如何是好!

在这之后,朱元璋又请来了第二位画师为自己作画,有了前车之鉴,这位画师自然不敢画的惟妙惟肖,他故意将朱元璋画的风流倜傥、气度非凡,本以为这虚假的画作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怎知朱元璋一见还是命人把他给斩了,这是因为画像中的人虽然英俊潇洒,但却和自己丝毫没有半分相似之处,朱元璋认为这位画师实在挖苦、嘲讽自己的外貌。

第三位画师在进宫为朱元璋作画之前,认真的做了功课,他仔细揣摩了历代皇帝的"帝王相"的共通之处,把这些皇帝的长相特征结合朱元璋自身的样貌来进行绘制。朱元璋看后非常满意,因为这幅画既不过分写实也不过分失真,并且还体现了自己的"帝王相",于是他重赏了这位画师。

以上的故事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也不一定就是完全虚构的,为什么呢?文章开头便有提到,古代帝王的长相大多异于常人,这是他们成为"真龙天子"的象征之一,而朱元璋很有可能是故意丑化自己来给时人灌输自己拥有"帝王相"特征的思想,让百姓臣子对"白手起家"的他更加臣服。等到他江山稳固了,全国的百姓臣子都认可他了,他便以另一幅长相出现在世人面前,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圆脸正像版本。

这一版本绘制的是盛年时期(一般指46-55岁)的朱元璋,画像中的他面色紫红、蓄有短须、双目如炬,双手自然垂放在两腿上,一副民富国强、气度恢宏的帝王风范。那这个版本的画像是不是朱元璋的真实面貌呢?我们无从考究,但是我们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做为切入点来辨别其真实样貌,来看看朱元璋的后代长相如何?

明成祖朱棣

这是明成祖朱棣的画像,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朱棣浓眉大眼、鼻子高挺、面容祥和,和父亲朱元璋那些"马脸"、"麻子脸"的画像并无任何相似之处,反而和圆脸正像的朱元璋更为相似。朱元璋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重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也都是正常人的长相,所以我们大概可以断定朱元璋就算没有英俊非凡的长相,但也绝不是"歪瓜裂枣"。

明仁宗朱高炽

相传朱元璋其实是一个非常爱美的人,他是不允许自己的画像丑陋的。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杀害了很多有功之臣,那些丑陋的画像很有可能是后人忌恨朱元璋,为了报复他画下的;还有一个说法是那些丑画是清朝的满人画的,满人歧视明朝,当然就会抹黑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了。

山村发现明太祖画像,揭露朱元璋真实长相,专家:应主动上交国家

前言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长相,在历史上一直都是个谜。专家们翻遍大量书籍,也不能从中得到准确的答案。

而朱元璋的相貌,自古以来有两种不同的言论。

一种是,历代君王标准画像的描述,“朱元璋正襟危坐、相貌平平”。

另一种,就是民间传说。朱元璋长着鞋拔子嘴脸,脸上有许多密密麻麻的黑斑,五官扭曲,奇丑无比。最具有显著特征的就是他的鼻子,像耳朵一样耸立,大耳隆鼻。

由于朱元璋出身于贫民世家,所以相比之下,这个言论具有更高的可信度。

朱元璋的长相究竟如何,直到十几年前才有了准确的答案。

从平民草根到开国皇帝

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

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濠州(今安徽凤阳)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接连去世。

不久后,当地战乱与灾害频发,迫使朱元璋与其余亲人慌乱逃离。在逃亡路上,人潮拥挤。朱元璋与亲人走散,从此独自一人开始在江湖闯荡。

朱元璋曾四处寻找工作,但由于近些年的灾害,再加上他的年龄太小,商贩老板都不愿意接受他。为了生存下去,朱元璋来到附近寺庙,剃度出家做了一名行童(寺庙劳役的小和尚)。

来到寺庙之后,朱元璋在高彬和尚的吩咐下,每日在寺庙扫地、烧水,处理各种杂物。因为年纪小,朱元璋的力气还远远不能承受繁重的劳役。所以,每当他从井里打水的时候,总是会将井水洒在地上。

每当寺庙中的扫地僧人看到朱元璋将干净的地面,弄脏弄湿的时候,就会拿起身边的扫帚向他挥去。年幼的朱元璋没有任何反抗能力,只能在寺庙中四处逃窜,逃离僧人的追打。

不久之后,当地发生旱灾,农作物遭到破坏。百姓们开始闹饥荒,寺庙里没有粮食来源。无奈之下,住持只能派遣寺庙的和尚和行童外出化缘,寻找食物。

朱元璋在住持的吩咐下,跟从寺庙的和尚沿街乞讨。

他从濠州走到合肥,又走到河南、汝州、陈州等地方。三年时间里,朱元璋走遍了名都大邑的淮西地区,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开阔了视野。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朱元璋见证了元末农民起义,看到了白莲教在各个地区宣传。这些事情,对朱元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再加上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百姓流离失所,困苦不堪。在刘福通与彭山童的带领下,农民们揭竿而起,组成“红巾军”起义。

朱元璋在街道上化缘的时候,恰巧遇到正在起义的儿时伙伴汤和。他们先是闲聊了彼此的近况,随后又分析当前的社会局势。在汤和的劝说下,朱元璋决定参与其中,加入起义军。

朱元璋凭借机智多谋,处事灵活,很快就得到了义军将领郭子兴的赏识。随后,在郭子兴的带领下,朱元璋在战役中屡次获胜,在义军中获得了威名。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因为战功,受到众多士兵的推崇,成为队伍主帅。

朱元璋不仅机智多谋,还善于广纳人才,得取民心。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朱元璋将刘伯温(刘基)邀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谋臣。随后,两人根据当前局势,分析了作战计划。

在刘基的筹谋下,朱元璋一边实行“广积粮”,为百姓解决粮食问题;一边推行屯田法,兴修水利工程,带领士兵在各个地区开垦种植。

在此法下,朱元璋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带领士兵解决了军中粮食问题。随后,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百姓的“寨粮”,减缓百姓负担,从而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此外,朱元璋广纳人才,在各个地区寻找知识分子,巩固实力。朱元璋还特意为文人修建了礼贤馆,来接待四海八方的文人谋士。

公元1368年,在众多追随者的推崇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人物的双面性与面貌之谜

朱元璋在位期间,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都有许多功绩。在他的统治下,百姓摆脱了流离失所,民不聊生的生活。社会生产也逐渐走上正轨,出现了“洪武之治”。

朱元璋自己就是贫民出身,所以他深刻知道百姓的处境,自然会更加体谅百姓的苦楚。在他治理朝政期间,恢复了科举制度,让平民有入朝为官的机会。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非常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朱元璋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减免税收,还平衡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带动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朱元璋还指示军中官员“三分守城,七分屯田”,让士兵自立自足,在军队附近开垦荒地,耕种粮食。既带动了边境区域的农业发展,又解决了军粮问题。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特别注重百姓的日常生活。他为百姓建立了免费养老院(养济院)、医馆救助中心,帮助百姓修筑房屋等一系列措施。

从朱元璋为百姓设立的许多措施来讲,朱元璋是一名为民的好皇帝。但是从朝中官员的角度来讲,朱元璋的统治是有些残酷的。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由于多疑的性格,造就了明初四大惨案。

不过关于朱元璋,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皇帝,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评断,这是无法统一达到共识的。

除此之外,朱元璋身上无法达到共识的还有他的相貌。

前些年,关于朱元璋的面貌,在网络上曾有过这样一个言论。据说明朝画师为朱元璋画像的时候,因为太过写实,而被朱元璋赐死。在这副画像中,朱元璋的相貌十分丑陋,面颊中间有黑痣,五官扭曲。

随后,朱元璋又召见了另外一位画师。因为有了前车之鉴,这位画师十分谨慎。他先是向朱元璋询问一些事情,借机观察。之后,在原有面貌上稍加美观。

然而,仅凭一幅画像并不能说明什么,更不能讨得皇帝的欢心。

但这位画师非常聪明,他先是向朱元璋说明自己的画工浅陋,为人呆板。只能根据人物的真实面貌来绘画,不会在画像作出改动。以此来暗示自己完全是按照朱元璋的真实面貌画的。

这一做法,既博得了朱元璋的信任,又让朱元璋十分开心。

然而,关于这一说法,并没有任何史实考证。

根据相关记载,范守己曾这样描述过晚年时期的朱元璋“须鬓若银,面益丰而圆矣,色更皙。乃知外间所传龙颔虬须,面有瘢志者妄也。”

而大明开师刘伯温(刘基)曾这样讲述“高额细眼,凹鼻阔唇,耳虽小廓却厚,颊虽突而颏硕;身长而背弓,腿长而膝弓,腰粗而肩窄,手阔而指细;行动如虾在水,声音则鹰鸣而猿啼。”

两个人的言论,虽然各有不同。但都讲述了朱元璋的相貌,并非传闻中的那般丑陋。但关于朱元璋的真实相貌,因为相关信息太少,专家无处考证。

直到考古专家在河南的小山村,发现了朱元璋的真人画像。

相貌之谜,浮出水面

十几年前,一支考古团队来到河南当地进行考察。经过几次周转后,考古专家来到了河南的一个小村落。考古队像往常一样,拿着探测仪来到当地空旷的田野间,寻找文物。

不久后,考古队的行动吸引了周围的民众。当地的百姓看着考古团队奇怪的举动,感到十分不解。一位村民在看到这件事之后,立即将事情告知了当地的村支书。

这个村民并不了解考古的相关事情,他只知道村里进来了奇怪的人。他飞快地跑到村委会,气喘吁吁地将事情告知了村支书。

“咱村里来了堆奇怪的人,他们在挖土。不会是贼人吧?”

村支书听到后,怀疑有非法分子来村中盗墓,立即跟随村民来到考古队所在的位置。

“看!就是这些奇怪的人。”

村支书的到来,让村民们放下心来,他们熙熙攘攘地围在一起,议论纷纷。

随后,村支书走到考古专家的身旁,向他询问。

双方交流之后,才明白了事情缘由。原来,这是一场误会。由于这次考古事出紧急,再加上任务繁重,一时间忘记与这里的人员说明。再加上,考古团队人员不足,所有人都在挖掘,就疏忽了与村中人的交涉。

村民们在了解事情经过后,终于放心了。特别是在知道专家们此行的目的后,村民们更是热情地与考古团队交流。随后,村民们向专家介绍村中的历史。

“听上一辈的人讲,我们这些人都是从别处逃过来的。”

专家觉得村民们讲述的很有意思,便询问:“是战争时期吗?”

“是明朝时期!”

一旁的青年兴致勃勃的拿着手中的烙饼,递给考古专家。

“明朝?这个时期的历史可是十分久远了。”

“是呀,一开始我们也不相信。直到上一代人将明朝时期的物品递给我们,让我们好好保管的时候,我们才确信了这件事情。”

说着村民就带专家来到家里,将祖辈留下的物品交给专家,让他辨别物品的真假。

当专家看到一张陈旧的画像时,心中咯噔一下。他仔细观察,发现这确实是一张明朝时期的画像。专家觉得这幅画像大有来头,立即拿着画像来到考古研究所,与其余专家调查这张画像的来历。

经过几天时间,专家们仔细调查了所有相关历史时期的事件。他们发现,在明末时期,有许多皇家贵族为了躲避敌军的追捕,带着族人隐姓埋名,逃到了其它地方。在相关史书上,没有太多这方面的记载。但是这一时期的历史和村民们的讲述,是吻合的。

根据村民讲述,当时皇家贵族为了躲避敌军的追杀,迁移此地,更改姓氏。将曾经的朱姓改为王姓。虽然姓氏改了,但是祖宗定下的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所以后辈的名都是按照朱元璋在位时期的辈分取的。

专家调查完事情后,再次来到村庄,向村民询问关于明朝的事情。随后,村民从祖传的盒子里,拿出家谱。考古团队在经过村民同意后,来到村民的家中考察。

经过仔细勘察和鉴别,考古团队发现这些村民家中有许多明朝时期的瓷器,就连村民家中使用的碗具,有些都是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其中,最具有研究价值的就是朱元璋的画像。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实面貌,一直是考古界和历史界的一大谜题。虽然村民给予的画像与专家想象当中的有些不一样。但是这副画像与《明史》中的描述,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由于这幅画像长时间没有得到保护,画像已经逐渐褪色,朱元璋的面目也逐渐不清晰。专家为了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劝告村民:你们应将文物上交国家。

村民听到后,下意识想要拒绝,这件东西毕竟是祖先留下的,他们这样做的话会有愧于上一辈人的信赖。但是考虑到画像的重要性,村民还是决定将其交给当地的文物研究所。

经过现代科技技术的复原,这副受损的朱元璋画像完整地呈现在专家的面前。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真实面貌,终于有了准确的答案。

文物保护

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文物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逐渐销毁。这些在历史中留存下来的物品,见证着中华五千年以来的历史,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历程与演变。这些物品,之所以称之为文物,是因为它们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具有很大的价值。

为了文物的保护与发掘,国家在各个地区设立了文物研究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中,制订了文物的保管措施与考古发掘、文物收藏等条例。

对于“山村发现明太祖画像,揭露朱元璋真实长相,专家:应主动上交国家”的故事,大家在读过之后,有什么感受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朱元璋究竟长着一张怎样的脸呢?为什么他的相貌一直十分骇人?

朱元璋究竟长着一张怎样的脸呢?

在有些朱元璋像中,我们能看到一幅英武不凡的面孔;有些朱元璋像里面的明太祖就像是赵本山小品中的“鞋拔子脸”,要多滑稽又多滑稽。

偏偏这些画像都曾得到官方认可,简直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摸不着头脑,难不成朱元璋的面相千变万化,长着不止一张脸?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所以有人猜测,朱元璋的面容有点“对不起观众”,那些丑态百出的画像才是真的。至于朱元璋最“帅”的那张画像,画的并不是他。

作为皇帝的朱元璋,最崇拜的人就是“老前辈”唐太宗李世民,他希望能像这位大唐明君一样,开创一段令后人称颂的盛世。

所以,登基之初的朱元璋处处效仿李世民,想要以明君的形象示人。

话说,民间有三个擅长作画的亲兄弟,他们想趁着朱元璋登基,来到宫里碰碰运气,赚笔大钱。朱元璋早就听说这兄弟三人画技高超,于是,便让他们分别给自己作一幅肖像。

大哥和二哥比较老实,他们如实地将朱元璋的长相呈现在纸上。谁知,他们知道朱元璋处处效仿李世民,却不知道朱元璋骨子里是个狭隘之人。他看到这两幅肖像上的自己丑陋不堪,立即命人将作画的大哥二哥推出去“咔嚓”了。老三比他的哥哥们聪明多了,看到两位兄长被推出去砍了脑袋,他强忍悲痛,照着脑海里李世民的太宗像临摹了一幅,交给朱元璋。

朱元璋一看,这画上的人不就是太宗李世民么?难道在小画匠的眼里,自己长得和英武不凡的唐太宗差不多?想到这里,朱元璋非但没有为难小画匠,还给他的两个哥哥安排了隆重的葬礼,并赐下大量赏钱。当然,这是百姓杜撰的一种说法,显然不是实情。根据明代张翰所著的传记来看,真实的朱元璋其样貌未必像传闻中那么丑陋。

张翰在担任南司空期间,曾有机会来到武英殿里瞻仰先帝。据他所见,朱元璋的容貌属于较清秀的那种,“面如满月,须不盈尺”,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朱元璋的面相是非常饱满的。张翰给出的描述,与我们见到的太祖端庄像如出一辙。能在武英殿里挂出的,无疑是最庄重的肖像画。虽然我们无缘得见,但张翰的描述应该是准确的。

不过,除了这幅肖像之外,其余的朱元璋画像便有些不尽人意了,简直可以将这类称作“怪异之像”,简单来说就是这些画像里的朱元璋像雾像雨又像风,就是不像正常人类。

这类肖像,绝大多数有宫廷画师的落款,我们可以根据落款轻易地找出作画者,所以自然不是坊间画师的即兴之作。

在这些“怪异之像”里,朱元璋的相貌十分骇人:

他的额头与下巴十分突出,整个脸就像是月牙一样。鼻子是标准的蒜头鼻,下嘴唇又向前突出。根据古代文献记载,这种面相属于“五岳朝天”,是帝王之相的一种。在另一幅画像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朱元璋的脸上长着左右对等的七十二颗黑痣,象征着七十二星君。最让人感到离谱的是,这些“怪异之像”均被挂在南薰殿里,且每一幅的造型都各不相同,仿佛朱元璋有着多幅嘴脸一样。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这些画像虽然是宫廷画师创作的,但从着装上来看画像上的朱元璋的穿着打扮不符合明初的服冠制度,所以极有可能是后世画师通过想象创作的,绝不是照着老朱原样的写实之作。

现在我国现存的朱元璋像,其中,既包括了宫廷画师所作的作品,又有不少民间画师的作品,竟有十六种之多。其中,既有端庄威严的正相,也有相貌丑陋滑稽的“怪异之像”。于是,就有人推测,朱元璋之所以会允许画师丑化自己,多半是与他多疑的个性有关。

我们知道,明太祖是个心机城府极深的人,他担心在自己的画像流传出去后,刺客会根据这些画像牢记自己的模样,所以便故意让画师丑化自己,并放出自己就长这副模样的传言,达到混淆视听的效果。所以,那些端庄的正像是不会外传的,所有传出皇宫的都是朱元璋放出的烟雾弹。

所谓君心难测,以百姓之心揣测帝王,本来就是一件不明智的事。我们没有像朱元璋一样身居君临天下的高位,所以谁能猜出朱元璋的心思呢?

参考资料:

【《明史》、《朱元璋画像之谜》】

朱元璋究竟长啥样?历史上有一俊一丑两版本,哪一版才是本尊?

在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中,有许多相貌异于常人的人,他们虽其貌不扬,但却不妨碍他们成就一番霸业,比如拥有重瞳的西楚霸王项羽;"秦王为人,隆准,长目,鸷鸟膺,豺声"的秦始皇;以及"两眼浮胞深睛,细小无彩,颧骨微露,颊瘠颐尖"的康熙等。

而历代皇帝中,长相最具争议的莫过于明太祖朱元璋了,他的传世肖像画有十三幅以上,但这些画对于他的肖像描绘并不一致,主要分为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他盛年时期的圆脸正像,这个版本的朱元璋相貌堂堂,五官硬朗,颇有帝王风范;另外一个版本的朱元璋则满脸布满麻子,下巴极其凸出,并且有招风耳,甚是丑陋。那么为什么会存在两个版本,画像迥异的朱元璋呢?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他出身卑微,无权无势,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智勇双全夺得了大明江山。古代皇帝、皇后历来都有为自己画肖像的习惯,不管是为了给后世子孙朝拜、祭奠所用,还是为了载进史册,让人们知道他们的真实相貌也好,总之,画肖像是每个皇帝都会做的一件事。

而朱元璋也不例外,在他登基之后,他召集全国的画师来为自己作画,第一位画师,是个"老实人",绝对的写实派,他用自己娴熟的画技将朱元璋的肖像画的十分传神,堪称"古代照相机",自已十分满意的交上了画卷,怎知朱元璋见画后,甚是愤怒,便命人把这位画师推出去斩首了。画的那么传神那么像,怎么还会被斩首呢?这是因为朱元璋本身就相貌丑陋,他的额头和下巴极其凸出,脸颊长似"马脸",并且黝黑的脸上还有大片的麻子(相传朱元璋曾得过天花,虽大难不死,但却留下了一副麻子脸),如此长相,让画师如何是好!

在这之后,朱元璋又请来了第二位画师为自己作画,有了前车之鉴,这位画师自然不敢画的惟妙惟肖,他故意将朱元璋画的风流倜傥、气度非凡,本以为这虚假的画作能够保住自己的小命,怎知朱元璋一见还是命人把他给斩了,这是因为画像中的人虽然英俊潇洒,但却和自己丝毫没有半分相似之处,朱元璋认为这位画师实在挖苦、嘲讽自己的外貌。

第三位画师在进宫为朱元璋作画之前,认真的做了功课,他仔细揣摩了历代皇帝的"帝王相"的共通之处,把这些皇帝的长相特征结合朱元璋自身的样貌来进行绘制。朱元璋看后非常满意,因为这幅画既不过分写实也不过分失真,并且还体现了自己的"帝王相",于是他重赏了这位画师。

以上的故事虽然只是民间传说,但也不一定就是完全虚构的,为什么呢?文章开头便有提到,古代帝王的长相大多异于常人,这是他们成为"真龙天子"的象征之一,而朱元璋很有可能是故意丑化自己来给时人灌输自己拥有"帝王相"特征的思想,让百姓臣子对"白手起家"的他更加臣服。等到他江山稳固了,全国的百姓臣子都认可他了,他便以另一幅长相出现在世人面前,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圆脸正像版本。

这一版本绘制的是盛年时期(一般指46-55岁)的朱元璋,画像中的他面色紫红、蓄有短须、双目如炬,双手自然垂放在两腿上,一副民富国强、气度恢宏的帝王风范。那这个版本的画像是不是朱元璋的真实面貌呢?我们无从考究,但是我们可以从遗传学的角度做为切入点来辨别其真实样貌,来看看朱元璋的后代长相如何?

明成祖朱棣

这是明成祖朱棣的画像,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朱棣浓眉大眼、鼻子高挺、面容祥和,和父亲朱元璋那些"马脸"、"麻子脸"的画像并无任何相似之处,反而和圆脸正像的朱元璋更为相似。朱元璋的孙子明仁宗朱高炽、重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也都是正常人的长相,所以我们大概可以断定朱元璋就算没有英俊非凡的长相,但也绝不是"歪瓜裂枣"。

明仁宗朱高炽

相传朱元璋其实是一个非常爱美的人,他是不允许自己的画像丑陋的。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杀害了很多有功之臣,那些丑陋的画像很有可能是后人忌恨朱元璋,为了报复他画下的;还有一个说法是那些丑画是清朝的满人画的,满人歧视明朝,当然就会抹黑朱元璋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