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姓谭的名人(姓谭的名人有哪些)

时间:2024-01-29 06:40:16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谭震林、谭希林、谭友林:我军三位谭姓名将,都是什么军衔?

历史客栈有一次介绍开国中将谭希林的时候,有的读者质疑说:谭希林不是少将吗?怎么成中将了?

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发现,原来是这些读者把谭希林和谭友林弄混了,谭希林是开国中将,而谭友林是开国少将,不是一个人。

另外,我军还有一位比他们俩地位更高的人,叫谭震林,堪称“谭氏三杰”,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位名将。

首先是谭震林,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1926年加入了,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谭震林也是其中的一员。

起义军攻下湖南茶陵县城后,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这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政府,主席就是谭震林,当时他还只有25岁。

在我军的历史上,谭震林的地位一直都很高,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谭震林就是15名军委委员之一,基本上都是元帅级别的。

抗战时期,谭震林担任过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与粟裕、张云逸、黄克诚等大将并列。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更是高居第三野战军副政委,与陈毅、粟裕并称三野“三大巨头”。

以谭震林的资历和功勋,是足以授开国大将的,但因为在建国后离开了部队,没有授衔。

当然,谭震林在地方上的职务也非常高,担任过浙江省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并担任过16年副总理,成为周总理的重要助手。

谭震林长期与粟裕共事,但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粟裕沉静低调,谭震林却性格火爆,别看个头儿不高,却像是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当年在三野,下面的将领们可以不怕陈老总,但没有人不怕谭震林。

有一次,谭震林主持会议,在大家发言时,有不少人都是照着稿子念,甚至还有人念稿子也念得不流畅,对稿子根本不熟悉,谭震林终于受不了了,一拍桌子,质问那人:“你的稿子是你写的吗!”

那人见谭震林发了火,不敢隐瞒,就说自己太忙,让秘书代写的。

谭震林又问:“那今天是你发言,还是秘书发言?”

那人低着头,谭震林接着说:“我发言的稿子从来都是我自己写,你来发言,却不知道稿子写的是什么,那你发的什么言?有什么意义?”

谭震林越说越生气,一拍桌子,说:“今天就到此为止,明天再继续开会,谁要是还敢不自己写发言稿,看我怎么收拾他!”

不过,谭震林爱训人归爱训人,但他从来都是当面说,从不背后整人,陈老总就曾经说过:“谭老板就这个炮筒子脾气,话砸在你脸上,你肯定会受不了。但是,谭老板是刀子嘴豆腐心,从来没有背后算计人。这样的人,可以当得起‘光明磊落’四个字。”

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与世长辞,享年81岁。

谭震林介绍完了,接下来介绍开国中将谭希林。

谭希林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26年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在叶挺独立团当排长。

跟谭震林一样,谭希林也参加过秋收起义,并跟着毛主席一起登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时期,谭希林还得了一个绰号,叫“救驾将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曾经救过毛主席的命。

那是在1928年的一天,毛主席在山下做调查工作时,突然被一伙地方武装包围了,非常危险,谭希林得到消息后,立刻骑上马飞奔过去,打退了那伙匪军,救了毛主席。

后来,谭希林还被任命为中央军委警卫团团长,专门保护毛主席等人。

到了抗战时期,谭希林担任过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皖江军区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担任过胶东军区代司令、第32军军长等职。

建国后,谭希林被周总理调去了外交部,担任外交大使,离开了部队。

很多人可能会问了:谭希林和谭震林都在建国后离开了部队,为什么谭震林没有军衔,而谭希林有军衔呢?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谭希林在1954年10月就结束了外交大使的生涯,重新回到了部队,正好赶上了评衔,因此就可以授予军衔了。

不过,因为谭希林离开了部队4年多,重新回来后,在职务上有点吃亏,因此军衔也不是很高,只授了个中将,否则的话,谭希林是足以授上将的。

1970年2月11日,谭希林将军与世长辞,享年62岁。

最后是开国少将谭友林。

谭友林1916年出生于湖北江陵,1930年参加了红军,给贺老总当过警卫员,后来成为红二方面军96师政委。

在抗战时期,谭友林担任过新四军第4师12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四野第39军副军长,建国后担任过工程兵副司令、兰州军区政委等职。

1955年授衔时,谭友林是可以授中将军衔的,但因种种原因,最后只授了个少将,罗荣桓还专门给他道歉,说:“友林同志,你的军衔授低了,凭资历、职务,与你同期的战友授的都是中将军衔。我向你承认错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但谭友林毫不介意,说:“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现在有了家,儿女满堂,当了将军,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另外,谭友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就是周总理的干女婿。

谭友林因忙于革命事业,快30岁了还没结婚,连陈赓都替他着急,就决定给他找一个对象。

在陈赓、叶帅等人的帮忙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就是延安外国语学校的俄语翻译羡汝芳,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干女儿。

谭友林本来还觉得配不上人家,但架不住大家都来撮合,就决定先交往看看,不行再说。

结果,两人一见面就互生好感,很快就结为了夫妻。

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对谭友林很满意,在两人婚礼那天,还特地把自己住的窑洞让给了他们俩,给他们俩当婚房。

2006年5月22日,谭友林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0岁。

(参考资料:《谭震林传》《开国将军轶事》《大授衔》)

#历史上那些受人爱戴的名人##开国将帅#

——了解更多的开国将帅故事,可以看看历史客栈的专栏,共100篇开国将帅列传。

谭震林、谭希林、谭友林:我军三位谭姓名将,都是什么军衔?

历史客栈有一次介绍开国中将谭希林的时候,有的读者质疑说:谭希林不是少将吗?怎么成中将了?

在跟他们沟通的时候发现,原来是这些读者把谭希林和谭友林弄混了,谭希林是开国中将,而谭友林是开国少将,不是一个人。

另外,我军还有一位比他们俩地位更高的人,叫谭震林,堪称“谭氏三杰”,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位名将。

首先是谭震林,1902年出生于湖南省攸县,1926年加入了,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时,谭震林也是其中的一员。

起义军攻下湖南茶陵县城后,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这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政府,主席就是谭震林,当时他还只有25岁。

在我军的历史上,谭震林的地位一直都很高,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后,谭震林就是15名军委委员之一,基本上都是元帅级别的。

抗战时期,谭震林担任过新四军第6师师长兼政委,与粟裕、张云逸、黄克诚等大将并列。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谭震林更是高居第三野战军副政委,与陈毅、粟裕并称三野“三大巨头”。

以谭震林的资历和功勋,是足以授开国大将的,但因为在建国后离开了部队,没有授衔。

当然,谭震林在地方上的职务也非常高,担任过浙江省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并担任过16年副总理,成为周总理的重要助手。

谭震林长期与粟裕共事,但两人的性格却截然不同,粟裕沉静低调,谭震林却性格火爆,别看个头儿不高,却像是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当年在三野,下面的将领们可以不怕陈老总,但没有人不怕谭震林。

有一次,谭震林主持会议,在大家发言时,有不少人都是照着稿子念,甚至还有人念稿子也念得不流畅,对稿子根本不熟悉,谭震林终于受不了了,一拍桌子,质问那人:“你的稿子是你写的吗!”

那人见谭震林发了火,不敢隐瞒,就说自己太忙,让秘书代写的。

谭震林又问:“那今天是你发言,还是秘书发言?”

那人低着头,谭震林接着说:“我发言的稿子从来都是我自己写,你来发言,却不知道稿子写的是什么,那你发的什么言?有什么意义?”

谭震林越说越生气,一拍桌子,说:“今天就到此为止,明天再继续开会,谁要是还敢不自己写发言稿,看我怎么收拾他!”

不过,谭震林爱训人归爱训人,但他从来都是当面说,从不背后整人,陈老总就曾经说过:“谭老板就这个炮筒子脾气,话砸在你脸上,你肯定会受不了。但是,谭老板是刀子嘴豆腐心,从来没有背后算计人。这样的人,可以当得起‘光明磊落’四个字。”

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与世长辞,享年81岁。

谭震林介绍完了,接下来介绍开国中将谭希林。

谭希林190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1926年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后在叶挺独立团当排长。

跟谭震林一样,谭希林也参加过秋收起义,并跟着毛主席一起登上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时期,谭希林还得了一个绰号,叫“救驾将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他曾经救过毛主席的命。

那是在1928年的一天,毛主席在山下做调查工作时,突然被一伙地方武装包围了,非常危险,谭希林得到消息后,立刻骑上马飞奔过去,打退了那伙匪军,救了毛主席。

后来,谭希林还被任命为中央军委警卫团团长,专门保护毛主席等人。

到了抗战时期,谭希林担任过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皖江军区司令,在解放战争时期,还担任过胶东军区代司令、第32军军长等职。

建国后,谭希林被周总理调去了外交部,担任外交大使,离开了部队。

很多人可能会问了:谭希林和谭震林都在建国后离开了部队,为什么谭震林没有军衔,而谭希林有军衔呢?

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谭希林在1954年10月就结束了外交大使的生涯,重新回到了部队,正好赶上了评衔,因此就可以授予军衔了。

不过,因为谭希林离开了部队4年多,重新回来后,在职务上有点吃亏,因此军衔也不是很高,只授了个中将,否则的话,谭希林是足以授上将的。

1970年2月11日,谭希林将军与世长辞,享年62岁。

最后是开国少将谭友林。

谭友林1916年出生于湖北江陵,1930年参加了红军,给贺老总当过警卫员,后来成为红二方面军96师政委。

在抗战时期,谭友林担任过新四军第4师12旅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四野第39军副军长,建国后担任过工程兵副司令、兰州军区政委等职。

1955年授衔时,谭友林是可以授中将军衔的,但因种种原因,最后只授了个少将,罗荣桓还专门给他道歉,说:“友林同志,你的军衔授低了,凭资历、职务,与你同期的战友授的都是中将军衔。我向你承认错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

但谭友林毫不介意,说:“我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我现在有了家,儿女满堂,当了将军,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另外,谭友林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身份,就是周总理的干女婿。

谭友林因忙于革命事业,快30岁了还没结婚,连陈赓都替他着急,就决定给他找一个对象。

在陈赓、叶帅等人的帮忙下,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就是延安外国语学校的俄语翻译羡汝芳,是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干女儿。

谭友林本来还觉得配不上人家,但架不住大家都来撮合,就决定先交往看看,不行再说。

结果,两人一见面就互生好感,很快就结为了夫妻。

周恩来和邓颖超也对谭友林很满意,在两人婚礼那天,还特地把自己住的窑洞让给了他们俩,给他们俩当婚房。

2006年5月22日,谭友林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0岁。

(参考资料:《谭震林传》《开国将军轶事》《大授衔》)

#历史上那些受人爱戴的名人##开国将帅#

——了解更多的开国将帅故事,可以看看历史客栈的专栏,共100篇开国将帅列传。

十载父子双进士,一时兄弟两将军,百家姓谭氏开国将帅名录

谭姓是全国排第六十五位的大姓,谭氏宗亲超370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谭氏宗亲人才济济,被收入《中国人名大辞典》的谭姓历代名人就多达79名。

那么当代著名的开国将帅中,有多少是谭姓的?他们具体的军衔与籍贯如何?

一、谭氏开国元帅名录与籍贯

十大开国元帅中没有谭氏宗亲。

二、谭氏开国大将名录与籍贯

十大开国大将中,有一位谭氏宗亲,他就是谭政大将。

谭政 (1906—1988),湖南省湘潭市湘乡市人,曾任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中央军委常委等职。1955年获大将军衔。

三、谭氏开国上将名录与籍贯

57位开国上将中没有谭氏宗亲。

四、谭氏开国中将名录与籍贯

177位开国中将里面有4位谭氏宗亲,他们分别是:谭甫仁中将、谭希林中将、谭冠三中将、谭家述中将。

1.谭甫仁中将

谭甫仁(1910年4月1日-1970年12月17日),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人。曾任红十五军团78师政治部主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部副主任、十五兵团军政委、武汉军区第二政委、工程兵政委、昆明军区政委等职。

谭甫仁

2.谭希林中将

谭希林(1908年3月12日-1970年2月11日),曾任红20军代军长、新四军第2师6旅旅长兼政委、人民解放军第32军军长、解放军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3.谭冠三中将

谭冠三(1901年一1985年12月6日),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人,曾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政委、西藏军区政委、西藏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等职。

4.谭家述中将

谭家述(1909年8月-1987年8月11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人,曾任红六军团参谋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副校长,高炮指挥部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空军副司令员。

五、谭氏开国少将名录与籍贯

1360名开国少将中有8位谭氏宗亲,他们分别是:谭开云少将、谭友夫少将、谭友林少将、谭文帮少将、谭佑铭少将、谭知耕少将、谭善和少将、谭天哲少将。

1.谭开云少将

谭开云(1914-2003),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人,曾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辽宁省军区政委,新疆军区副政委,兰州军区副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谭友夫少将

谭友夫(1917年-1976年2月24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曾任第60军副军长,第12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后勤部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3.谭友林少将

谭友林(1916年11月-2006年5月22日),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人,曾任红2方面军32军96师政委,新四军第4师12旅旅长,解放军第39军副军长,工程兵副司令员兼工程兵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兰州军区政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4.谭文帮少将

谭文邦(1909-1987.8),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人,曾任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二军一二五师政委,任广州军区炮兵政委,湖南省军区政委,湖南省委常委。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5.谭右铭少将

谭右铭(1910年12月——2015年2月14日),原名谭林,重庆市云阳县人,曾任20军政委、《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6.谭知耕少将

谭知耕(1917-2001.4.10)河南省信阳市新县人,曾任南海舰队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7.谭善和少将

谭善和(1915年3月1日—1991年6月22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人,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兼东北军区工兵司令员,高级工程兵学校校长,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军委工程兵司令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8.谭天哲少将

谭天哲(1912年—1998年12月7日),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人,曾任海军联合学校第三分校政委,海军福建基地政委,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一九年晋升少将军衔。

六、小结:谭氏名人辈出

谭姓开国将帅共有13位,其中开国大将1名,中将4名,少将8名。

谭氏起源于山东,始祖为姒姓周朝分封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后人以国为姓。

谭姓宗亲分布最多的区域是湖南省、广东省、四川省等省份。

谭姓主要分支与堂号有善断堂、端洁堂、世德堂、敦伦堂、福荫堂、双桂堂、夺锦堂、敦本堂等。

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华。谭氏历代名人有“神童”谭昭宝,名臣谭世勋,晚清思想家谭嗣同,元老谭延闿,明星谭咏麟等。

您是谭姓宗亲吗?是哪个堂的?您家乡所在市区有谭氏开国将帅或者其他历史名人?可否分享一二?

我是小鲶鱼,以史为鉴,品读史诗,如有纰漏,请指正。谢谢!

我本江湖一钓徒:清代文人谭光祜的早岁行迹和交游

谭光祜(1772-1831),字子受,一字铁箫,号栎山,亦号午桥,江西南丰人。由监生捐纳通判,任叙州马边同知时,曾总司金川屯田。后调任湖南宝庆府知府,卒于官。谭氏多才艺,文事之外又善骑射,并能度曲,著有《铁箫诗稿》六卷。谭光祜中年以后宦迹蜀、楚,政绩卓著,播于众口,但对于其早岁行迹和交游,世人多语焉不详,亦鲜有专门研究。从笔者所见相关文献记载来看,谭氏早岁经历丰富,交游广阔,且多为当世名流,本文即尝试对此进行钩稽、梳理,以期呈现一幅简明、清晰的谭氏早年人生图景。

《铁箫诗稿》书影

家世与生平

关于谭光祜的家世和生平,最详尽的资料莫过于清代桐城派名家陈用光所撰《宝庆府知府谭子受墓志铭并序》一文:

子受姓谭氏,名光祜,南丰古愚少宰之幼子,而吾叔父绎堂府君之婿也。少时即以才见称公卿间。既不得志于场屋,乃入赀为通判,而擢至郡守。……余与君游从久且密,尝交勖以无隳先人志绪,而期于恢大之者。闻君卒而痛君,盖不独亲知之感伤而已也。

谭光祜出身于江西南丰谭氏,谭氏家族是当地著名的世家望族,名人辈出,尤以其父谭尚忠为其中佼佼者。谭尚忠(1724-1797),字因夏,一字古愚,号荟亭,江西南丰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至云南巡抚、吏部左侍郎任,著有《纫芳斋杂著》、《纫芳斋诗文集》。谭光祜为谭尚忠的第七子,家学渊源,少时即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但科举考试却屡遭失败。不得已遂捐纳入仕,宦迹蜀、楚,由通判仕至知府,每到一地均取得了不俗的政绩。谭氏不仅自身系出名门,他的妻族同样为声名显赫的文化世家——新城陈氏家族。陈道为清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有子五人,亲承其父教诲,都曾入仕为官,皆有令名。谭光祜的原配妻子即为陈道四子陈守训(即引文中之绎堂府君)之女,而陈用光则为陈道次子陈守诒之子,也就是说陈用光与谭氏之妻为嫡亲堂兄妹。陈用光与谭光祜同为世家子弟,且有姻亲关系,故彼此过从甚密,还曾经互相砥砺名节以期于发扬先德,故陈氏为谭氏所撰墓志铭应较为准确、翔实。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君少时偕其兄退斋光祥师钱鲁斯伯坰,及居京师,与学士大夫诗酒相过从。退斋既得庶常,人期君亦日晚入翰林也。及入赀得外吏,人既交以吏事重君,又兼知君娴于文事。……君病亟时,语吾从妹曰:“吾官阶、年寿止于此,命也。”

文中提到的“退斋光祥”即为谭光祜的五兄谭光祥,乾隆五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历官云南学政、武昌知府,著有《绛跗山馆集》等;而“钱鲁斯伯坰”则为钱伯坰,字鲁斯,江苏阳湖人,从桐城刘大櫆受古文义法,有“阳湖派古文”之目,亦工诗,有《仆射山庄诗集》行于世。谭氏兄弟少时一起受学于名师,打下了很好的学问基础和古文功底。谭光祜虽未能像其兄那样中进士、入翰林,不过却在以后的仕宦生涯中表现出非凡的文事才能,在纂修通志、振兴庠序、培养人才等方面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谭氏为人正直,好发议论,且不肯阿谀上官,所以尽管他的政绩和文采都赢得了同僚的普遍赞誉,却没有获得更多升迁的机会。最后官阶只做到知府,才能尚未尽得施展,竟遽然离世,令人为之唏嘘。

陈用光《宝庆府知府谭子受墓志铭》

东游初识津

乾隆五十八年(1793)三月,时任云南巡抚的谭尚忠内调为刑部右侍郎,大约在此时谭光祜随父赴京履职,开启了一段寓居京华的岁月。京城人才荟萃,名流云集,全国顶尖的学者文人多汇聚于此,他们暇时则宴饮雅集,谈文论艺。刚刚二十出头的谭光祜亦其间,“与学士大夫诗酒相过从”,与这些学界大咖和诗坛大佬相比,谭光祜不仅毫无逊色,反而以其学问和才华赢得了圈内的普遍赞誉。不久谭尚忠转吏部,升左侍郎,盛眷日隆,并先后于乾隆五十九年、嘉庆元年两次扈从皇帝到承德巡幸围猎。而这两次扈跸谭光祜都得以随行,不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而且饱览了塞外风光,或许还有机会一展其高超的骑射技能。可以说这段居京岁月是谭光祜一生的高光时刻,他志气飞扬,雄心万丈,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希望和想象。于是他请人画了一幅《英雄儿女图》,以此来张扬自己的志向,随后又向友人遍征题咏,一时间洪亮吉、张问陶等文化名流纷纷为之赋诗填词。通过洪亮吉的词作《满江红》,或可想象谭氏当时意气风发的样貌:

大纛高牙,问此是、谁家年少。只亘亘、倚天长剑,势将离鞘。千里偶追流电影,万金顾买倾城笑。算渠侬、二十五年前,堪同调。

且缓缓,金樽倒。更草草,离愁搅。看车前努目,急思投效。儿女情怀何者是,丈夫志业谁能料。问卿卿、何日定天山,红旗报。

不过再宏伟的志向、再多朋友的揄扬,都改变不了谭光祜科举蹭蹬、仕进无门的事实,他自己想必也会为此心生焦虑。为了增加社会经验和人生阅历,嘉庆二年(1797)九月,谭光祜奉父命出都游历,此行的目的地是山东济南。按说济南距北京路途不远,此次游历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但谭氏却感觉与家人要作长久分别,依依难舍,愁肠百结,就连所作的诗也充满了悲苦的意味。快到天津的时候,触景生情,谭光祜即在马上赋诗二首:

低塍一线水茫茫,可叹民无隔宿粮。汲妇田夫堤上住,人间随处是沧桑。

马头残梦在高堂,断续迷离借不长。一事慰人离别恨,水边帆影似江乡。

谭氏在诗中一方面感叹津郊百姓生活的贫苦;另一方面虽然离别愁思未减,但是目睹津沽水乡泽国的景象,还是感到心情愉悦。抵津之后,谭光祜登门拜访了当时的天津知县陈凤翔,原来这位陈知县刚好是谭氏妻子的族兄。陈凤翔书画兼擅,雅好文艺,对于谭氏的到访自然非常高兴,二人相聚谈论甚欢,谭光祜赋长诗一首赠与陈氏。他在诗中不仅回忆了谭、陈两家的世交以及他们两人相识的经过,还对陈氏的热情款待表达了感激之情,同时流露出此行的无奈和前途渺茫之感。

结束济南之行后,谭光祜于十一月二十九日返回京城,不幸的是其父谭尚忠已在前一天去世。虽然谭尚忠生前贵为二品大员,位高权重,但是他办事讲究原则,不徇私情,为官四十多年,清正廉明,身无长物。故谭父去世后,谭家立即陷入了生活困顿之中,谭光祜的贵公子身份也至此结束。嘉庆四年(1799)春,谭光祜扶着父亲的灵柩返回家乡南丰,营葬毕即开启了一段为父守丧、乡居教读的岁月。

谭光祜隶书八言联

从扈木兰围

嘉庆七年(1802)初夏,谭光祜再次入都,不过此次入都与九年前相比实在差距甚大,时移世变,他早已不复是当年的贵公子。虽然往日的师友对他热情依旧,可是谭氏自己却总有一种流落街头、缘门乞食之感,于是他又请人作了一幅《吹铁箫乞食图》,并再次向友人们征集题咏。吴锡麒、张问陶、赵怀玉等诗文大家先后均有所作,从吴锡麒《贺新郎》一词中或可窥见谭氏当日处境之一斑:

笑破风尘里。怎青衫、者般蓝缕,也呼公子。怒铁一声吹欲裂,险把鱼龙唤起。道今古、那非游戏。酒肉朱门同一例,到墦间、便短英雄气。风飏去,纸钱碎。

何妨跌宕吴门市。又何妨、歌姬院内,粉围香倚。托钵年来吾亦惯,学得阿难生计。只瘦骨、铮铮如此。曲罢苍凉能和汝,尽莲花、唱落秋江水。残杯好,且同醉。

“吹箫乞食”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流落吴地、街头行乞的典故,谭氏以此来表达自己当时求告无门、英雄末路的悲惨境遇和苦闷之情,这自然引起了圈内友人们的同情和共鸣。不久谭光祜遇到了昔日友人也是他生命中的贵人——英和(1771-1840),满洲正白旗人,索绰络氏,字定圃,号煦斋。乾隆五十八年进士,授编修,道光间官至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著有《恩庆堂集》。英和身为满洲亲贵,而且由科举正途入仕,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故深得嘉庆皇帝器重,年纪轻轻即身居高位。他与谭光祜为旧相识,且对谭氏才学欣赏有加,遂聘其入幕,由于英和当时入值南书房为皇帝的文学侍臣,谭氏则以记室的身份负责一些诗文的草拟和誊录工作。

英和作为嘉庆皇帝的近臣,经常会在皇帝出行时随侍左右,而他所负责的很多文字性工作又离不开谭光祜,因此谭氏也得以风云际会躬逢一些皇家盛事并有了更多抛头露面、展现自我的机会。是年秋天的承德之行无疑是一次难得的机遇,而英和在《壬戌扈从随笔》中对此则有详细的记录:

嘉庆七年,岁在壬戌。秋七月,上初行秋狝大典。臣英和以经筵讲官、南书房行走、户部左侍郎、总管内务府大臣、正白旗汉军副都统、管理造办处事务、署理藩院侍郎扈跸。先是,奉命携记室一人,襄办避暑山庄笔墨贴落,因约旧友谭通判光祜同行。

是年七月,嘉庆皇帝离开京城前往承德,此行同时还要举行他亲政以来的第一次木兰秋狝大典。有着一长串头衔的重臣英和奉命扈从,由于还要办理避暑山庄中诗文书画的陈设、装饰事宜,因此邀请幕友谭光祜同行。二十日,谭光祜以记室身份随英和正式启程,两人一路并马齐驱,且相互唱和不断。启行翌日,英和即赠谭氏七律一首:“南丰才调旧知名,识面颐园盖便倾。聚首重将双眼豁,阖家全仗只身撑。官宁小就缘无奈,心为深谈转不平。六七年前贵公子,今成落拓一书生。”此诗颇能见谭光祜当日之情状以及英和对其之赏识,不仅如此,在此后的木兰行围过程中英和对谭氏的勇武更是赞赏有加。比如英和在八月二十六日的日记中写道:

自永安莽喀至此,谭铁箫皆挟弓矢同上佛勒,跃马逐鹿,不避艰险,亦书生中之巴图鲁也。

“佛勒”即是围场,可见谭光祜不仅亲身参与了木兰围猎的全过程,而且有不俗的表现,这也印证了谭氏“文事之外又善骑射”的文武双全形象。秋狝大典结束后,谭光祜的命运却骤然迎来了戏剧性变化,英和在九月初五日的日记中对此亦有述及:“寅初三刻起行,黎明出崖口,辰初一刻至张三营。……长芦盐政赛尚阿来此请训,因聘谭子受入幕,请主讲问津书院。”赛尚阿趁到承德面见嘉庆皇帝的机会,邀请谭光祜赴津出任问津书院山长,显然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履行正式聘任的程序,故谭光祜在接到邀请后立即作动身赴任的准备。谭光祜于初九日启程回京,行前赋诗与英和告别:

直庐行馆日相依,半载情怀两不违。

夜榻爱听秋雨滴,雄关同指塞云飞。

回头甲帐连芳草,入梦丁沽绕钓矶。

小别临歧亦惆怅,邮诗应忆木兰围。

诗中谭氏回忆了两人半年来的密切、友好交往以及此次共同木兰行围的特殊经历,表达了与英和分别之际的依依难舍之情。当日大学士朱珪赋诗为谭氏赠行,且寓勖勉之意,谭光祜亦次韵为别。从承德返抵北京寓所后,得知侄儿已经病逝,谭光祜伤痛不已,遂作长诗哭之。同时听闻新城西南乡发大水,很久没有收到家人的来信,谭氏不免心生惦念,复作长诗书怀。可以说,谭光祜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心境下赴津主讲问津书院的,而他对这次津门之行无疑也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英和《壬戌扈从随笔》书影

问津为主讲

谭光祜约于嘉庆七年(1802)九月十五日后、在赛尚阿的陪同下由京赴津,在将抵或刚到天津之时,即赋诗一首,颇可见谭氏此行的讲学目标和旨趣:

为有干旌赋白驹,此行不是滥吹竽。

事关国计须仁术,道合人心即坦途。

重过旧游悲子舍,欲寻清梦泊丁沽。

著书莫便论盐铁,我本江湖一钓徒。

虽然当时谭光祜刚满三十岁,不过却对此次出掌问津书院信心满怀,并且对于今后的书院教学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打算。他认为教育乃是关乎国计的大事,须以“仁术”为本,而学子所追求的也应该是合乎人心的大道;同时他又不愿汲汲于议论国家政事,声明自己的身份只不过是“江湖一钓徒”,则彰显了谭氏追求生命独立和个性自由的人生理想。由于资料所限,谭光祜在担任问津书院山长期间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效果如何均不得而知。不过好在谭光祜留下了一组《问津书院示诸生》诗作,下面从中选取两首,或可一觇谭氏当日教授生徒、为人师表之风范。

其一:

我本盱江人,小隐栎山下。一经教子弟,婆娑乐田野。闲云偶出岫,忽入洛阳社。狥知逞材艺,木兰控宛马。解鞍析木津,坛坫树风雅。萍踪亦牢落,怀抱不堪写。回头念家山,松条又盈把。

这首诗明显是谭光祜的夫子自道,诗中不仅讲述了自己之前的人生经历,而且表明了他安贫乐道、淡泊守素的生活志趣,谭氏也是想以此来增进学生对自己的了解吧。

其三:

从游九十人,济济圭璧姿。共抱用世心,进退秉礼仪。禀彝有良质,本自无偏欹。利达一以中,汩汩如流澌。勗哉古丈夫,特立终不移。其身自藏器,见用当有时。授受亦何常,神解各自知。相观共摩厉,惭愧为人师。

当时问津书院大约有九十名学子,济济一堂,都抱着读书入仕的雄心在此求学。作为山长的谭光祜自然对学生们很有信心,不过却告诫他们不可用世心切,应该首先致力于修身,守住初心,中立不倚,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古丈夫”。如果真的能把修身的工夫做到实处,自然会有为世所用的机会;而书院中师生的角色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对经典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谭氏谦虚地表示愿与诸生相互砥砺,共同修身治学。

从以上两首诗中不难看出谭光祜对问津学子们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不过他在问津书院的教读生涯却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之前他曾纳资得授通判,或许是收到了京城方面让他入蜀服官的任命,故大约于本年十二月中下旬谭氏即不得不准备离开问津书院并赋长诗与弟子们话别。谭光祜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出处两难的无奈,虽然他很喜欢在问津书院的教读生活,与学生们的相处也很愉快,本想像明代大儒陈献章那样以讲学授徒为一生事业之所在;但是由于家庭生计艰难,故无法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只得为求取一官半职而被迫步入仕途。同时他又寄语诸生,学问之道如海,今后应该努力向学,进德修业,而不要因为他的离去而悲伤,临别之际仍不忘对学生们殷殷教诲并寄予厚望。

问津书院匾额(现藏天津博物馆)

倡举寿苏会

谭光祜在津教读的时间虽然短暂,前后只三月有余,但是在此期间他与津门士绅和寓津文人有着广泛的交往,彼此相互赋诗题赠,颇极一时之盛。是年十二月十六日,谭光祜招集一些友人在问津书院宴饮,席间他乘兴向众客人提议道:“本月十九日即为东坡先生生日之期,吾人何不搞一次寿苏会,还可以借此机会再痛饮一番?”众人纷纷表示赞同。于是书院师生开始筹划准备,一个擅长绘画的李姓学生还绘制了一幅苏轼的画像,画中人物细致逼真,倒颇有几分东坡先生的神韵。

三天后的十九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寿苏会”按计划在问津书院正式上演。当晚院中烛光高照,宾朋满座,主客到者共计十三人。现场早已悬挂好东坡先生画像,众人首先立于画像前一一酹酒、祭拜,然后纷纷入座举杯共饮、相与谈论。酒酣耳热之际,众人遂决定以苏轼的诗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分韵赋诗,以此种方式表达各自对东坡先生的追慕和景仰之情。津门名诗家沈峻即为当日与会的客人之一,他分得“鸿”字,并以之为韵作七绝三首:

弹琴正尔送归鸿,忽忆眉山学士翁。拉友瓣香同下拜,鹤飞吹向铁箫中。

纱縠行中人已去,问津院里烛犹红。而今愿乞三千岁,庑下都称孺子鸿。

十二人中酹爵同,个中强半作宾鸿。诸君莫唱儋州曲,髯老容余伴药笼。

同时参加宴会的另一位客人查彬则分得“上”字,遂依韵赋长诗一首。他在诗中首先记述此次“寿苏会”的缘起和经过,接着又回顾苏轼一生少年立志、早著文名然竟未得大用、屡遭贬谪的人生际遇,称许苏轼坦然面对各种磨难的豁达胸襟并最终成就了旁人难以企及的文学高度,最后则以“人谓先生才与文俱雄,我谓先生节与词俱抗”表达了对苏轼的高度赞美和崇拜之情。由于当日分韵的诗句有十四个字,而在座的主客只有十三人,所以作为主人且才思敏捷的谭光祜一人分得了“复”、“飞”两个字,并各赋一首五古赞咏东坡先生的忠雅人格和旷达情怀:

今人望古人,去矣不可复。谁欤俎豆馨,长此享尸祝。东坡忠雅人,一代生使独。气节耿日星,功名列岳渎。余事为文词,妙理转如毂。涓滴到后人,残膏与剩馥。展拜想风范,衣冠亦肃穆。咄哉虚堂中,无肉且无竹。

公于壬戌秋,泛舟赤壁几。李委弄长笛,为吹鹤南飞。明年作通守,文采生光辉。田妇与野老,相见都忘机。乃知达者心,不避俗子讥。世缘我未断,心事多所违。指爪偶留迹,梦隔空山薇。慕公旷达怀,再拜长嘘唏。

值得注意的是,谭、查等人的诗中都提到了苏轼生前于壬戌年(1082)泛舟游赤壁、友人李委吹笛演奏《鹤南飞》为其庆祝生日的故事,而这正是后世“寿苏会”的滥觞。嘉庆七年(1802)又适值壬戌年,所以问津书院的这次“寿苏会”也显得格外有意义,生于七百多年后的他们在祭拜东坡先生的过程中,无疑会受其人生境界和伟大人格的感召,从而生出一种“意远心悲壮”的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谭光祜出身名门世家,才学出众,早富文名,实为乾、嘉文坛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从《英雄儿女图》到《吹铁箫乞食图》,谭氏以此为媒介与许多著名文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既是谭氏早岁交游的见证,也是清代诗歌、艺术史上的佳话。谭氏行踪遍及各地,社会阅历丰富,特别是南书房充记室、从扈木兰行围、出任问津书院山长、发起组织“寿苏会”等事迹,更是谭氏早年生涯中可圈可点的篇章。他以其才学和品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正如他的弟子、晚清名宦沈兆沄诗中所咏“春风曾侍先生坐,立到移时不觉寒”,足见谭氏当日在问津书院的化育之功。由此可见,通过谭光祜早岁行迹和交游的个案研究,对考察清代中期文人社会交往和文学互动等方面颇具意义,有待继续深入挖掘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用光著,严云绶等主编:《桐城派名家文集③陈用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年[2]谭光祜著:《铁箫诗稿》,清嘉庆十五年刻本

[3]英和著,郑小悠校释:《英和日记》,凤凰出版社,2021年

[4]沈峻著:《欣遇斋诗钞》,清道光十一年刻本

[5]查彬著:《小息舫诗草》,上海群益印刷编译局,1905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