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时光留声。广州日报编辑记者作词作曲演唱制作这首《十月里》,深情咏唱新中国70年壮阔历程↓↓↓
视频加载中...
梅子熟金黄杏子肥
麦花摇雪白菜花香
故乡啊翻滚着稻浪
时光啊收割着希望
五千年长河落日圆
三万仞山岳上摩天
塞北的霜月照耀江南雨
万里河山在画里
我爱你沧桑面孔露出一抹笑容
我爱你深沉大地涌动春潮
我爱你七十年华金色晨曦
我爱你在这十月里
三千甲壮士戍河山
九万里英雄揽月还
盛放啊生命红日光
守望啊所有的成长
铁的龙抖落昆仑雪
神的火奔腾鸟巢中
东方的明珠还匣南风吹
声声春雷醒大地
我爱你在这十月里
为祖国“集体出道”的15名全媒体编辑记者,他们的歌声也许并不专业,但歌声里饱蘸着新闻人对共和国的浓浓热爱和深深祝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里,汇聚成一曲最动听最真挚的“生日歌”。他们的名字,你可能在报纸上见多了,但“真颜”你又见过没?
↓↓↓
王晓云,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编辑,《十月里》词作者。版面“颜值”控,对文字和版式有严重洁癖。广东省“优秀女记者”,所编版面两次获得广东省新闻奖版面类一等奖。多年主编“今日热闻”版,现为“图说广州 公开课”专栏版主。
汤新颖,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编辑,多次参与以及十九大等重大时政题材策划统筹编辑工作,《排头兵报告》大型全媒体专栏策划统筹。近年来策划统筹编辑《生日歌》、《排头兵报告》、《一份来自基层的报告》、《一组来自南粤的信简》、《广州创新英雄》和《我们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 奋斗广东再出发》等大型全媒体专栏专题。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所编版面及策划栏目获广东新闻奖。
毛梓铭,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作为广言团队的一员,曾参与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报道,撰写了多篇有影响、有深度的广言评论。《理论周刊》改版后,多次参与高端访谈的策划、采写,推出了一系列名家访谈。前不久,评论员vlog产品正式亮相,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蔡冬庆,广州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资深编辑,大湾区工作室负责人。策划建立《湾区》、公众号“大湾区头条”、广州日报APP大湾区频道3D传播矩阵。2018年带队执行广州日报全球湾区行深度报道,2019年在京参加大型采访,编辑、采写作品屡获中宣部表扬、全网推送。主编的《湾区》版针对大湾区各垂直领域刊发逾百万字深度报道,获评“2018年度广州市新闻媒体优秀品牌栏目”。
程依伦,广州日报机动部记者,喜欢记者这个职业,爱爬街头巷尾,写点儿自在的东西,擅长人物报道。曾对“氢弹之父”于敏、“糖丸之父”顾方舟、金庸逝世等进行过专题报道;也曾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著名艺术家韩美林、“食神”蔡澜、“国内首位手语律师”唐帅等进行采写报道;关注社会生活,深入“阿尔兹海默症”家庭、“祖孙三代援非”家庭;偶尔幽默,关注中青年脱发痛点、优质青年单身自救之旅、分手照相馆等有意思的事儿。
赵方圆,广州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入职两年多来,曾多次参与垃圾分类、《排头兵报告》、《一份来自基层的报告》、广州绿道建设等大型报道策划;聚焦广州从化区乡村振兴,采写的《人居环境整治让广州从化乡村大变样 美丽乡村蝶变记》《广州从化荔枝压满枝头 特色小镇帮贫困村摘下帽子》等稿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在经济新闻中心打造的“广钱沿”栏目发布空调行业深度分析稿《龙头企业产量内销下滑创新高 空调凉凉了?》。
滕惠琦,广州日报社音视频部音乐编辑、视频记者,《十月里》曲作者。本科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2017年7月入职以来,先后参与2018年代表委员唱响《福气广州》MV、2019年春节童声合唱《花城颂》MV、2019年致敬劳动者《我和我的祖国》MV、2019年国庆快闪《国歌》MV的拍摄与音乐指导。参与音视频部优秀短视频栏目《有咩讲咩》、《说吧》、《亚运叨叨叨》拍摄、剪辑。参与策划制作报社日常新闻直播、《爱逛》栏目直播等。
周振丰,广州日报美编室资深美术编辑,2017年获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从2003年美伊开战、《特刊》,到2008年《奥运开幕式》《奥运闭幕式》,再到2009年《共和国60周年》等系列报道,17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始终专注于平面美术设计和视觉效果的传播。
曹景荣,广州日报摄影部图片编辑,任职摄影记者近9年,曾获广东新闻摄影一等奖,二、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三等奖等。参与过2010年亚运会,2008年冰灾,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改革开放三十年、“习”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任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广州日报飞行摄影俱乐部副会长。
黎蘅,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主任记者、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总监,十多年来深耕医疗健康领域的新闻报道,曾参与“抗击”、等重大新闻采访,参与广州日报“健康周刊”“名医大讲堂”等品牌栏目的创办。其采写的《温度湿度变化大慎防流感》是国内最早发出“”疾病防治预警信息的新闻报道。
杜娟,广州日报体育新闻中心编辑,2010年入职广州日报,采写编评均能胜任的全能型“选手”。曾参与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巴西世界杯、俄罗斯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采编工作;多次跟随广州恒大足球队赴多哈、日本等地报道亚冠联赛。2019年篮球世界杯期间,参与广州日报APP运动+频道的《篮球世界杯北上广三城联动直播》。
何晓桐,广州日报传播中心项目经理,参与花城看花、广州亚洲美食节等重大活动方案策划与执行。
缪璟,广州日报文化新闻中心记者。剧场和舞台是最熟悉的工作场所,多次对话文艺大家和艺人明星,采写优秀文艺作品背后的台前幕后。不仅是在追逐舞台,也是在书写时代的美好。
黄子容,广州日报新媒体编辑部编辑,2017年7月入职。曾策划及组织广州教育新媒体联盟活动,推动广州百余个教育单位进驻广州日报新媒体平台。深度参与《一份来自基层的报告》等新媒体产品制作,其中关于烈士向秀丽的策划《只身扑向大火,她是很多人童年时代最响亮名字》及《广州日报60年133篇报道,向秀丽精神成风化人》获中宣部表扬。
陈馨,广州日报专版新闻中心记者,关注科技和时尚领域;采写“科创”和“设计”版面,深度挖掘行业热点与趋势;拍摄“37度测评”栏目视频,展现时尚热点测评内容。
岁月如歌,时光留声。广州日报编辑记者作词作曲演唱制作这首《十月里》,深情咏唱新中国70年壮阔历程↓↓↓
视频加载中...
梅子熟金黄杏子肥
麦花摇雪白菜花香
故乡啊翻滚着稻浪
时光啊收割着希望
五千年长河落日圆
三万仞山岳上摩天
塞北的霜月照耀江南雨
万里河山在画里
我爱你沧桑面孔露出一抹笑容
我爱你深沉大地涌动春潮
我爱你七十年华金色晨曦
我爱你在这十月里
三千甲壮士戍河山
九万里英雄揽月还
盛放啊生命红日光
守望啊所有的成长
铁的龙抖落昆仑雪
神的火奔腾鸟巢中
东方的明珠还匣南风吹
声声春雷醒大地
我爱你在这十月里
为祖国“集体出道”的15名全媒体编辑记者,他们的歌声也许并不专业,但歌声里饱蘸着新闻人对共和国的浓浓热爱和深深祝福,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日子”里,汇聚成一曲最动听最真挚的“生日歌”。他们的名字,你可能在报纸上见多了,但“真颜”你又见过没?
↓↓↓
王晓云,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编辑,《十月里》词作者。版面“颜值”控,对文字和版式有严重洁癖。广东省“优秀女记者”,所编版面两次获得广东省新闻奖版面类一等奖。多年主编“今日热闻”版,现为“图说广州 公开课”专栏版主。
汤新颖,广州日报夜编中心主任编辑,多次参与以及十九大等重大时政题材策划统筹编辑工作,《排头兵报告》大型全媒体专栏策划统筹。近年来策划统筹编辑《生日歌》、《排头兵报告》、《一份来自基层的报告》、《一组来自南粤的信简》、《广州创新英雄》和《我们的新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年 奋斗广东再出发》等大型全媒体专栏专题。2016年、2017年、2018年连续三年所编版面及策划栏目获广东新闻奖。
毛梓铭,广州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作为广言团队的一员,曾参与党的十九大、等重大报道,撰写了多篇有影响、有深度的广言评论。《理论周刊》改版后,多次参与高端访谈的策划、采写,推出了一系列名家访谈。前不久,评论员vlog产品正式亮相,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新征程上开始了新的尝试与探索。
蔡冬庆,广州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资深编辑,大湾区工作室负责人。策划建立《湾区》、公众号“大湾区头条”、广州日报APP大湾区频道3D传播矩阵。2018年带队执行广州日报全球湾区行深度报道,2019年在京参加大型采访,编辑、采写作品屡获中宣部表扬、全网推送。主编的《湾区》版针对大湾区各垂直领域刊发逾百万字深度报道,获评“2018年度广州市新闻媒体优秀品牌栏目”。
程依伦,广州日报机动部记者,喜欢记者这个职业,爱爬街头巷尾,写点儿自在的东西,擅长人物报道。曾对“氢弹之父”于敏、“糖丸之父”顾方舟、金庸逝世等进行过专题报道;也曾对“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著名艺术家韩美林、“食神”蔡澜、“国内首位手语律师”唐帅等进行采写报道;关注社会生活,深入“阿尔兹海默症”家庭、“祖孙三代援非”家庭;偶尔幽默,关注中青年脱发痛点、优质青年单身自救之旅、分手照相馆等有意思的事儿。
赵方圆,广州日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入职两年多来,曾多次参与垃圾分类、《排头兵报告》、《一份来自基层的报告》、广州绿道建设等大型报道策划;聚焦广州从化区乡村振兴,采写的《人居环境整治让广州从化乡村大变样 美丽乡村蝶变记》《广州从化荔枝压满枝头 特色小镇帮贫困村摘下帽子》等稿件登上“学习强国”平台;在经济新闻中心打造的“广钱沿”栏目发布空调行业深度分析稿《龙头企业产量内销下滑创新高 空调凉凉了?》。
滕惠琦,广州日报社音视频部音乐编辑、视频记者,《十月里》曲作者。本科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硕士毕业于伦敦大学。2017年7月入职以来,先后参与2018年代表委员唱响《福气广州》MV、2019年春节童声合唱《花城颂》MV、2019年致敬劳动者《我和我的祖国》MV、2019年国庆快闪《国歌》MV的拍摄与音乐指导。参与音视频部优秀短视频栏目《有咩讲咩》、《说吧》、《亚运叨叨叨》拍摄、剪辑。参与策划制作报社日常新闻直播、《爱逛》栏目直播等。
周振丰,广州日报美编室资深美术编辑,2017年获广东新闻奖二等奖。从2003年美伊开战、《特刊》,到2008年《奥运开幕式》《奥运闭幕式》,再到2009年《共和国60周年》等系列报道,17年的媒体从业经历,始终专注于平面美术设计和视觉效果的传播。
曹景荣,广州日报摄影部图片编辑,任职摄影记者近9年,曾获广东新闻摄影一等奖,二、三等奖,广东新闻奖三等奖等。参与过2010年亚运会,2008年冰灾,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改革开放三十年、“习”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任广东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广州日报飞行摄影俱乐部副会长。
黎蘅,广州日报政文新闻中心主任记者、广州日报健康有约工作室总监,十多年来深耕医疗健康领域的新闻报道,曾参与“抗击”、等重大新闻采访,参与广州日报“健康周刊”“名医大讲堂”等品牌栏目的创办。其采写的《温度湿度变化大慎防流感》是国内最早发出“”疾病防治预警信息的新闻报道。
杜娟,广州日报体育新闻中心编辑,2010年入职广州日报,采写编评均能胜任的全能型“选手”。曾参与广州亚运会、伦敦奥运会、里约奥运会、巴西世界杯、俄罗斯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采编工作;多次跟随广州恒大足球队赴多哈、日本等地报道亚冠联赛。2019年篮球世界杯期间,参与广州日报APP运动+频道的《篮球世界杯北上广三城联动直播》。
何晓桐,广州日报传播中心项目经理,参与花城看花、广州亚洲美食节等重大活动方案策划与执行。
缪璟,广州日报文化新闻中心记者。剧场和舞台是最熟悉的工作场所,多次对话文艺大家和艺人明星,采写优秀文艺作品背后的台前幕后。不仅是在追逐舞台,也是在书写时代的美好。
黄子容,广州日报新媒体编辑部编辑,2017年7月入职。曾策划及组织广州教育新媒体联盟活动,推动广州百余个教育单位进驻广州日报新媒体平台。深度参与《一份来自基层的报告》等新媒体产品制作,其中关于烈士向秀丽的策划《只身扑向大火,她是很多人童年时代最响亮名字》及《广州日报60年133篇报道,向秀丽精神成风化人》获中宣部表扬。
陈馨,广州日报专版新闻中心记者,关注科技和时尚领域;采写“科创”和“设计”版面,深度挖掘行业热点与趋势;拍摄“37度测评”栏目视频,展现时尚热点测评内容。
郭台铭原配林淑如的逝世,对他来说是很大的打击。2005年3月12日,林淑如在台大医院因乳腺癌病逝,享年55岁。
“是我亲手将太太抱进棺材的。”郭台铭说,他以前是不吃安眠药的,但是在林淑如过世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每天必须吃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一段时间,我一直问我自己,我的人生是为了什么?”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存在。郭台铭身上一直戴着一个玉如意,这是林淑如送他的50岁生日礼物,是他最宝贵的贴身东西。
这是不为人知的郭台铭。因为在林淑如过世前后,郭台铭都曾传出绯闻,不能算是“新好男人”。
比起郭台铭是个一穷二白的小伙子,两人结婚时,林淑如的家庭,算是很有钱的。
郭妈妈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郭台铭娶了个台北医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并担任药剂师的林淑如。郭妈妈总是在人前人后称赞媳妇的机灵,当然也夸奖儿子能娶到一个这么会念书的老婆。
郭台铭与林淑如的恋爱故事,有点儿像天鹅下嫁丑小鸭的现代版。“中国海专”学历的郭台铭,追求台北医学院校花的林淑如,可说是林淑如独具慧眼,知道丑小鸭总有一天会变成天鹅。
林淑如大学毕业后曾在板桥一家药厂工作,郭台铭暑假时则在化学药厂打工,因此认识了林淑如。当时郭台铭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要追到林淑如,那份追求的决心绝不亚于创业初期的拼劲,铆尽全力总算抱得美人归。
两人婚后,林淑如一直在药厂工作,直到长女出生后,因为郭台铭不希望林淑如出来工作,她才辞去工作,成为专职的家庭妇女。
早年由于郭台铭求好心切,个性强悍,经常会把未合他意的主管痛骂一顿。林淑如听到了,都会私底下去安抚那些主管,希望他们能够体谅郭台铭的压力,许多主管现在回想起来,印象都还很深刻。林淑如同时还勤于与鸿海中高阶主管太太们联络,安抚那些老公忙于工作的太太的情绪,对于郭台铭的事业发展,扮演着居间润滑的重要角色。
林淑如过世前,曾是鸿海的大股东和监察人,手中持有的股票,让她年年排名全台湾最有钱的女人前50名。两人育有一对儿女,郭守正与郭晓玲,如今都已经成家了。
对郭妈妈来说,最满意的不是儿子很会赚钱,而是媳妇把一双儿女都教得很好。因为多年来,郭台铭因为事业忙碌,必须全球奔波,家里就多亏了郭妈妈口中能干又聪明的媳妇林淑如了。
儿女年幼时,郭台铭事业还没有起飞。有一回郭台铭难得回家时,听到儿子号啕大哭,质问林淑如发生了什么事。老婆才告诉老公说:“儿子肚子饿了,你好久没有拿钱回家了。”
郭台铭曾回忆说,那时他没有钱,每天调头寸,忘了拿钱回家,林淑如也不肯讲出来,怕给他压力,就只好喂儿子喝稀饭水,小孩子吃不饱,所以半夜一直哭,他却都不知道,事后跟林淑如说:“再怎么苦,也要买奶粉啊!”
有一次过农历年,发完员工的年终奖金后,郭台铭的口袋里只剩下2000块钱,1000块是要给太太娘家买礼物,1000块是买礼物给爸妈的。郭台铭说那段日子虽苦,但一生中最值得记忆怀念的,就是那段日子。
在郭台铭口中,林淑如是个坚强的女性,个性内向,很多事情藏在心里头,在鸿海最困难的时候,总是默默地支持他:“让我无后顾之忧,她是与世无争的人,她最满足的事是我们全家在一起,但是过去她一个人在美国照顾两个孩子,20年来我们全家四个人要在一起很困难。”
孩子们10岁以前,郭台铭星期假日偶尔会带两个小孩逛公园、吃早点、学游泳,之后,对他们几乎不过问。因此,两个小孩都由林淑如一手带大,独自承担子女的教育责任;纵使两个小孩申请大学,也都是事后才告知郭台铭他们念什么学校。
郭守正在美国取得电影硕士后,与太太黄子容在台湾创立山水电影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也算是台湾惨淡的电影产业中的一个支柱力量。
两人结婚时,郭台铭带郭守正去见台湾经营之神、台塑集团创办人王永庆。王永庆当场送给郭守正两个字:信用。虽然是再普通不过的两个字,却让郭台铭父子大为感动,直说是世界上最好的礼物了。
据说郭守正站在父亲面前,还一定得立正稍息,不能有所懈怠。过去为了让儿子磨炼,郭守正放暑假的时候,几乎都会去工厂见习。别家的阔少爷,在自家的公司打工,一定都很清闲,吹着冷气,还有一班人使唤,但郭家少爷却在郭台铭的要求下从基层做起,当起生产线的作业员来。原本在线的组长怕得罪郭守正,还安排了“小组长”的职称给他,没想到郭台铭发现了,竟然很生气地将儿子的“官位”取消,显示出郭台铭教育下一代的严谨态度。
作为郭台铭的独子,郭守正很低调,也很聪明。
低调的是,他跟郭台铭很不一样,从不炫耀自己家庭的财富,就算是坐老爸的私人飞机出国度假,他也不会拿来在人前说嘴。近两年,他才参与少数的台湾“富二代”的聚会与组织,不太活跃。
聪明的是,鸿海帝国何其庞大,就算是身经百战的经理人也很难接棒。何况是一个没有太多实战经验的“富二代”,所以他从头就选择不进入鸿海体系,不仅不沾父亲的光,更保持安全距离。
郭晓玲原本希望到外资券商公司上班,不过最后还是回到鸿海,从最基本的做账工作开始,跟在鸿海财务长黄秋莲身边见习。嫁给曹斯杰后,目前投入永龄基金会的公益事务,在郭台铭口中,她是负责花钱的。
由于两人都不可能在鸿海接班,使得郭台铭致力打造一个非家族企业,要靠职业经理人打天下。
#多彩夏日生活#
莹老师点评[比心]:
子容这篇文章的取材还是比较特别的,“爸爸留下的一半面包”给自己带来了成长的感悟,带给自己前行的力量。事情虽小,但是真实感人。看出子容平时在生活中是有细心观察的。
不过,从老师给你修改的作文,你自己应该能感受到,平时还是要多加强文本的阅读,还有语言的表达,多练笔,让自己的表达更精准。老师最后给你补充的结尾,你自己品出什么内涵了么?
前行中的“面包”(918班黄子容)
匆匆忙忙的一天以晚自修结束了,初三的确累了很多,大脑好像总被什么压迫着,纵使是有千般计划也喘不过气来(改:常常觉得手忙脚乱),是选择退吗?不,退等同于认输,谁不想在这个残酷但现实的“内卷”时代杀出一条血路来呢?(补:庆幸的是,)但在奋力前进的道路上,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总会有小心关爱着你的人。
昨天晚自修结束后爸爸载我去买面包,我挑了我自己想吃的。今天早上我在吃面包时,发现经常不吃早饭的爸爸坐在沙发上等着载我上学,妈妈就塞了一个面包叫爸爸赶紧吃了别饿肚子,可是爸爸却含糊其辞地说了不要,反复地推辞,我虽然感到纳闷,但是好像隐隐约约也感觉到了什么。最近我的情绪总是不稳定,很容易因为小事就生气,而且我一向都不喜欢别人随便拿走我喜欢的东西,和爸爸妈妈关于这个问题有过几次争吵,爸爸大概又是因为不想吃了我喜欢的面包而免得我生气吧。(补:我在心里猜度着。)
(补:唉,)前进的道路上,(补:我)似乎和爸爸妈妈渐行渐远,学习的方法也好像只能自己在孤独中探索,这些足够使我烦心的了,所以爸爸妈妈说一两句,(补:我)就会开始反感,每一次总以“嗯嗯,知道啦知道啦……”结束谈话,即使(改:虽然)每一次(补:粗暴结束对话后,我会)对爸爸妈妈会感到愧疚和后悔,但是道歉和肉麻的话语仍然卡在嘴中说不出话来。我和爸爸之间话语不多,但是彼此心有灵犀,和爸爸也很少有过矛盾,即使有也会互相让步,矛盾在沉默的空气中也(补:会)逐渐瓦解开来。我并不会无理取闹,喜欢的东西也分大和小,不过是一个面包,可能心里会有些别扭,但是再买一个也无妨。况且看着爸爸那个样子我也挺难受的,我不希望爸爸专门(补:为了)使我开心而来迁就我,所以我和爸爸说“给你吧。”“你真的…不要吗?”“嗯。”他(改:爸爸)接过了面包……
出门前我再做了一些准备(改:又收拾了一些东西),爸爸已经在门外等着了,经过餐桌时我瞥见了一块面包,准确地来说是一块面包的一半——多一点,而且仍然用包装袋完整地包着。比一整个少但也比一半多的面包里装着我说不上来的特别的感受,我鼻尖一酸,抓起那半个多一点的面包向爸爸奔去:“你咋不把它吃完呢。”(补:我发现我的语气里有生气,更有心疼。)爸爸缓缓地伸出手,小心翼翼地接过面包,紧紧地攥在手心里……我们之间无言,但都明白彼此之间的欲言又止。周围又飘着沉默的空气,但是好像注入了一罐蜜糖,似一股暖流甜甜地包围着我(补:们)……(评:这个场景描写比较细致,青春期的烦躁,父亲的细心呵护,但彼此都是关爱着对方的,读来令人感动。)
也许冲锋的只有我一个人,但(补:我)绝不会单枪匹马地上战场,即使我饿了,还有半个多一点的面包补充能量,那些无形的力量和爱也支持着我,使我义无反顾,头也不回地前进。爱着你的人,始终都会纵容(改:包容)你那固执又无厘头的小情绪,也始终是你前进中最坚实的屏障。(补:不过,我也会成长的,成长为你们的依靠。前行的路上,你们一直在,我一直爱。)
原创不易,请给孩子关注点赞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