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八字合婚

1999年日历(1999年日历农历阳历表)

时间:2024-01-13 22:08:54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党史声音日历」澳门回归祖国

为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央广网推出《党史声音日历》,用声音带你穿越百年时光。

【党史上的今天】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降葡萄牙共和国国旗和澳门市政厅旗,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回归祖国。

12月20日零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澳门文化中心花园馆升起。当天凌晨,澳门综艺馆,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特区政府宣誓就职。

中午12时整,伴随着海关钟声的最后一秒鸣响,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澳门部队跨越关闸分界线。3万多名澳门市民早早迎候在路边。车队所经之处,锣鼓声、掌声、欢呼声与照相机的快门声交织,很多人湿了眼眶。一位澳门市民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时大声地说:“我非常激动,这是我们的军队,我们自己的军队进澳门来了!”

伶仃洋畔,欢歌笑语。当天,澳门举行了“迈向美好明天”大巡游。4500多人组成了21个花式表演方阵、24辆大型花车及群众方阵,规模空前。

神州大地,彻夜难眠。当晚,北京首都体育馆,来自内地、澳门、香港的3000多名演员共同参演“欢庆澳门回归——中华日月明”文艺晚会,载歌载舞庆祝这重要时刻。

1999年12月20日,历经400多年沧桑的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从回家的那一刻起,澳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1999年到2019年,澳门人均GDP升至全球排名第二,失业率降至1.8%,累计财政盈余增长193倍,实打实的成绩单印证了“这是澳门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

澳门的回归,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是中国对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创了港澳两地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通过外交谈判并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是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进步事业作出的新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之声、新华网、人民网)

总监制:于锋 高阳

编审:伍刚

监制:王薇 赵净 马媛

策划:孙瑞婷

主播:韩晓

音频制作:吴可欣

设计:陈颖

上海1999

1999年农历己卯兔年的春节来得比较晚,大年初一是2月16日。

对于许多人来说,过完年,新的一年才算真正开始。

站在1999年的外滩眺望浦东,东方明珠高高伫立。在她身旁摩天大楼鳞次栉比,前一年刚刚落成、高420.5米的金茂大厦尤其醒目。

那时上海人还不知道,多年以后陆家嘴会集齐“厨房三件套”。

不过对于即将到来的新千年,人们充满了希望。

20年后回望,这一切这么远,又那么近。

1999年的上海,浦西的天际线也在改变。

随着投资近6亿美元、高288米的恒隆广场结构封顶,不远处的明天广场只好把“浦西第一高楼”的桂冠拱手相让。

■1999年10月288米的恒隆广场结构封顶/吴文骥 摄

恒隆旁边的中信泰富也在加紧建设,而梅龙镇广场已开门营业。很快,“梅泰恒”商圈就将成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

那一年9月,南京东路华丽转身为步行街,在紧接着到来的国庆节迎来人山人海。

■1999年国庆刚刚落成的南京路步行街游人如潮/张春海 摄

上海市民和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步行街世纪广场的大屏幕前,一起观看了国庆50周年阅兵式。

如今,人们已不记得南京东路车水马龙是什么模样。

■市百一店里的时装橱窗/邵剑平 摄

90年代的上海,像是行驶在一条快车道上。在世纪之交,上海人眼里只有更快、更高、更好。

■1999年的陆家嘴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高高伫立还没凑齐“厨房三件套”/金定根 摄

那一年,虹口足球场落成,上海马戏城开门辑客,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

■1999年9月10日上海马戏城开台首演/金定根 摄

因为一根龙柱而成为都市传说的延安高架,中段工程在那一年全线竣工通车,上海“申”字形高架的最后一笔得以画上。

延安东路高架与南北高架的交汇,画面左侧是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它的高度已延安东路高架与南北高架的交汇,画面左侧是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国际饭店,它的高度已

地铁二号线在那一年试通车,当时西起中山公园,东至龙阳路。

■1999年10月28日地铁二号线对外售票,当时对市民来说是条观光线/张春海 摄

当中经过一站“中央公园”,是世纪大道尽头正在建设的超大公园。第二年新世纪到来时,公园正式开园,被改名为“世纪公园”。

那时被称为“明珠线”的三号线也在建设中,上海人在年底用上了交通卡,用“本票”(预售票)乘公交车的渐渐少了,出行这件事越来越方便了。

1999年初,《还珠格格》在上视8频道播放。上海人很买“小燕子”的账,最高的一周平均收视率超过50%,比央视春晚在上海地区的收视率还高。

■一部《还珠格格》捧红了赵薇、林心如、范冰冰等演员

既生瑜,何生亮。几乎同期由中央台播出的《雍正王朝》在上海遇冷,收视率相差7倍以上。

对比该剧在北京的热播,有媒体写道:在上海,“王爷”斗不过“格格”;在北京,“王爷”毕竟还是“王爷”。

■在北京热播的《雍正王朝》在上海反响平平

“小燕子”赵薇的演艺之路始于上海,是谢晋一恒通明星学校的第一届学员。

“还珠”走红后,赵薇和苏有朋马上合演了一部名叫《老房有喜》的连续剧。过完年以后,上海的观众就在荧幕上看到它了。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家门口,赵薇扮演在上海半工半读的女孩吉祥,苏有朋扮演从台湾来接收爷爷老房子产权的漫画家苏小鹏。

■剧中出现了徐家汇天主教堂等上海地标

虽然是部青春偶像剧,但编剧对上海这座城市颇为熟悉。比如,赵薇的角色设定是出生在吉林的上海知青后代。

又比如,编剧对上海人的“揶揄”。

邬君梅的妈妈朱曼芳所扮演的李奶奶在教吉祥炒菜时强调要翻炒五下。因为“上海人做事分厘不差,多一下你就不是上海人”。

■编剧对上海颇为熟悉,剧中台词不乏对上海人的“揶揄”

故事情节围绕一幢老房子的归属权展开。多年后,有网友重看这部剧时感叹:“当年的房价太美好!”

那是上海实行“蓝印户口”政策的年代,买房“送”蓝印户口,几年后可转为上海常住户口。

■当年刊登在报纸上的一则售楼广告,卖点之一是可协办蓝印户口

那一年,同样美好的还有上海股市。

老股民都忘不了1999年的5月19日。这一天,已经持续低迷两年的上海股市突然爆发一波行情,上证指数当天大涨4.64%。

此后股指一路上扬,到6月30日,上证指数最高上涨到1756.18点。短短一个多月,上证指数上涨了70%。

■上海股市创历史新高,上交所的“红马甲”们兴奋欢呼/徐汇 摄

这波牛市持续长达两年,在2001年6月14日达到最高点2245.44点,随即开始长达三年的漫漫熊市。

“5·19”行情从此成为传说,载入A股史册。

1999年,上海的“黄梅天”持续了整整43天,比常年梅雨期超出一半,雨量超常四倍。

■黄梅天连日暴雨,弄堂里积起了水/胡宝平 摄

连日的暴雨并没有吓退上海人去博物馆里看木乃伊。那年夏天,“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艺术珍品展”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两个月内观众达63万。

■布展时,中外工作人员,安放木乃伊棺柩/金定根 摄

要知道,前年的“大英博物馆百物展”人气爆棚,102天里的观展人次也才38.4万。

那年暑期档最热的电影,恐怕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宝莲灯》。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宝莲灯》在1999年暑期档热映

对于这部动画片的小主人公沉香,上海的70后、80后是不陌生的。谁小时候没有在电视里看过木偶剧《西岳奇童》呢?

“九牛二虎”,“就重那么一丁点儿”……看着片尾的字幕“上集完”,一直在想下集到底什么时候放啊?

《西岳奇童》的完整版要到2006年才上映,不过以同一个故事为原型的《宝莲灯》,着实先火了一把。

■《宝莲灯》请来众多明星配音、演唱主题曲/金定根 摄

这部片子的配音卡司超强。姜文、陈佩斯、宁静、徐帆、崔杰、梁天、马羚、马晓晴……现在还有哪部国产动画片有这样的阵容?

就连演唱主题曲和插曲的也个个大牌。张信哲的《爱就一个字》、李玟的《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天》和刘欢的《天地在我心》在音乐台高频播放。

那一年,张学友、周华健、黎明、张惠妹、齐秦、郑钧、孟庭苇纷纷来上海开唱。

至于国外的歌手,风头最健的当属日本组合CHAGE&ASKA。

■CHAGE&ASKA的演唱会当年在上海体育馆举行/张春海 摄

电台里天天在说“恰克与飞鸟”,虽然大多数人之前只听过他们的一首歌——日剧《101次求婚》的主题曲《Say Yes》,但他们的演唱会门票还是一票难求。

因为7月21日申花对曼联的那场友谊赛,1999年的夏天对于球迷来说同样难忘。

跟“辣妹”维多利亚新婚不久的小贝,由于伤病最终没有来上海。

不过,约克、吉格斯、斯塔姆、科尔等球星的到来,已足以让万体馆万人空巷。

■球迷珍藏的比赛门票500元当时算是天价了

那年的申花队,教练是巴西人拉扎罗尼。在水晶宫踢球的前申花队队长范志毅友情出场,和祁宏并肩出任后腰。

据说赛前中午的酒会上,祁宏手捧一只崭新的足球和签名笔,请心目中的偶像约克签了名。

比赛上半场,曼联“意思意思”,和申花队打成平手。可下半场索尔斯克亚和谢林汉姆先后进球,还是让申花队“体面”地输掉了比赛。

■曼联队索斯克亚(右)与申花队朱里奥争抢 /周先铎 摄

虽然爱曼联也爱申花,但赛前观摩过曼联训练的球迷老实说:曼联动起真格来,起码能胜申花4个球!

男足方面我们和国际劲旅直到现在仍不能“搭脉”,但那一年中国女足却如铿锵玫瑰般在世界足坛上绽放。

同样是在7月,中国女足首次闯进世界杯决赛,对战东道主美国队,最后点球大战才遗憾败北。

■当时的中国队队长孙雯在比赛中带球突破

让上海人骄傲的是,那一届队员里,包括队长孙雯在内,有5个是上海姑娘。

那一年,18岁的“小巨人”姚明崭露头角,进入备战亚洲男篮锦标赛的新一届中国男子篮球队集训名单。

那一年,16岁的刘翔正式成为孙海平的弟子,在全国田径大奖赛上首次公开亮相,110米栏取得第三名。

对于他们来说,1999年,故事才刚刚开始。

那一年,来自金山亭林镇的少年韩寒获得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却又因为偏科、高一重读引发了关于应试教育的大讨论。

■“新概念作文大赛”在报纸上刊登的广告

当时在做读书郎的80后,对这个同龄人的一些“怪论”是暗暗拍手称快的。他们也羡慕那些高三的大赛获奖者,可以保送进北大、复旦等名校,彻底摆脱高考。

那一年,1012个东方书报亭出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许多人通过这些报亭,购买了《萌芽》和其他报刊杂志。

■1999年元旦1012个东方书报亭在上海街头亮相/俞新宝 摄

20年后,互联网几乎颠覆了所有传统行业。

1999年后来被称为“电子商务元年”。那一年,马云从北京南下再创业,在西子湖畔创立了阿里巴巴。

不过还有没有人记得,当年上海有个易趣网,一度跟淘宝势均力敌?

■当时万余元一台的电脑现在看来是老古董了/张春海 摄

随着12月20日澳门回归,新千年的脚步更近了。

上海人一边听着各种“力克千年虫”的新闻,一边手写着纸质贺卡,向亲朋好友送去新千年的祝福。

来往本市的贺卡信件达到300多万件,邮局的工作量一时间激增10倍。

■新千年来临之即,上海贺卡投递量激增/周红钢 摄

港汇广场赶在年底试营业,当时被称为上海的商业“航空母舰”。在此之前,徐家汇最高档的商场是东方商厦。

20世纪的最后一晚,几万人聚集到港汇广场的倒计时钟前。

钟声敲响的时候,新疆“高空王子”阿迪力登上高40米、长130米的钢丝,从西亚大酒店这头走到汇金百货那头,以此迎接新千年。

■1999年12月31日下午4点50分,20世纪的最后一次落日西沉/吴文骥 摄

与此同时,不少小青年跑到南京路上,参加“敲充气榔头大战”,然后随着人流走到外滩,等待海关大楼12点钟声的敲响。

有人记得,那天夜里,九江路、福州路、汉口路这些小马路上,公用电话亭前排起了长龙。

大家都准备在这个“千载难逢的时刻”,给心里那个重要的人打上一只问候电话。

后来有统计说,千年交替时刻,从上海打出的国际电话,超过往年除夕夜;打进上海的国际电话和国内长途比往日增加1倍;本地电话增加30%至40%。

还记得,世纪末的最后一只电话,你打给了谁吗?

写稿子:韩小妮 / 画图画:二 黑/

编稿子:韩小妮/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刘 真/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公历农历、阳历阴历,傻傻分不清楚,收藏给孩子慢慢看,儿童教育

上次发了上下五千年和公元纪年法之后,有朋友就问,平时经常说的各种日历叫法总是搞不清楚,农历就是阴历吗?公历就是阳历吗?阳历是“洋”历吗?为此专门查了一下资料,发现许多自媒体说得也不清楚甚至是错的,那今天就根据查阅的权威资料,来讲一下历法相关知识,本文冷门知识点多,建议您收藏给孩子慢慢科谱,如果您觉得我说的有道理,可以点赞或转发给更多的人。

先说一下概念和结论:

阳历≠公历;农历≠阴历;阳历≠洋历

阳历:即太阳历,是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历法,是天文学概念的历法,一年365.2422天,没有纪年法。

阴历:即太阴历,是根据月球运行规律(月相)制定的历法,月亮转地球一周为一个月,一年354天。

公历:即格力高力历,基于儒略历优化而来,是人文学概念的历法,基于阳历把每年、每月的时间修订为整数后的一种历法,有纪年法,使用纪年法,以耶稣诞生当年作为公元元年。

农历:即阴阳历,结合阳历和阴历的优缺点,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准,发明的适合农耕的新历法。

下面我们再详细看看每个历法的规则和来历:

阳历:根据太阳运行的规律制定的历法,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的一个轮回即一个春夏秋冬为一年,又叫回归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共计365.2422天,然后再划分出12个月,每个月平均是30.437天。阳历是先有年,再算月,季节准,现在的公历是在阳历的基础上人文定义的。

阴历:根据月球运行规律制定的历法,观察的是月相的周期变化(月亮变化比太阳变化更易于观察),月亮的一个圆缺周期即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又叫朔望月,共计29.53天,乘以12个月,一年大概是354.36天。阴历是先有月,再算年,月份准。

公历:也是当前国际通用的历法,早期是罗马帝国缔造者凯撒制定的儒略历,后在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优化后的格里历沿用至今,如2022年4月7日,就是公历。

早期古罗马人就有月和年的概念,但是早期只规定了一年有十个月,剩下61天是空白的,后来最高统治者觉得这种没有日期的日子过的乱七八糟,所以又在现有的十个月里塞进了两个月变成了十二月,现在9月到12月都是往后挪了2个月的,他们的英文单词词根在拉丁语中分别代表7、8、9、10的意思。

在公元45年,当时的罗马缔造者凯撒规定了一年十二月中单数月有31天,称为大月。双月有30天,称为小月,另外,每四年在2月补上一天,来弥补此历法与太阳规律的偏差。那既然这样,2月份为什么这么特殊,是双数月怎么比别的月份少1天呢?这里有几个传说,其中最流行的说法是,凯撒的继承者奥古斯都(Augustus)出生在八月只有30天的小月,他为了让八月变成31天的大月,硬是从2月抢走了一天放在八月,其实现在看八月的英文August就是以以奥古斯都命名的,而七月July也是以凯撒(Julius Caesar)的名字命名的。再后来为了方便记住,把九月之后的大小月调换了位置,就变成了现在看到的大小月的分布情况,这种历法就用凯撒的名字命名为儒略历,并在此后一千多年里被多个国家使用。

按照儒略历的算法,一年是365.25天,比实际回归年(阳历)多了11分钟,经过1000多年的积累,儒略历已经比阳历晚了10天左右。因此在1582年,天主教的最高领袖,当时的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对儒略历进行了修正,他规定1582年的10月4日之后,直接到10月15日,这样就弥补了那10天的偏差(不相信的小伙伴可以打开手机定位到1582年10月看看^_^),并且优化了闰年的算法,命名为格里高力历,也就是现在的公历。

我国是在辛亥革命之后,为了与国际接轨,开始逐步使用公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面使用公历和公元纪年法。在这里插播一个问题,为何俄国的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的11月却叫十月革命呢,评论区亮出你的答案吧 ^_^。

另外公历采用的纪年法为纪年法,以耶稣诞生当年作为公元1年(也叫公元元年,没有公元0年之说哦),之前的年份叫公元前xx年,之后的年份叫公元后xx年,简称公元xx年,比如今天是公元2022年4月7日,就是一种典型公历的公元纪年法。

再补充一个小知识点,为什么199x年称作20世纪90年代呢,那是因为1个世纪是100年,一个年代20年,那1-99年就是1世纪,100-199年就是2世纪,依次类推,1900-1999年就是20世纪,所以20世纪90年代就是指1990-1999这个时间段。

农历:也叫阴阳历,农历是以阴历为基础,并融合阳历成分并加入二十四节气而制定的一种阴阳合历。

因为阳历是根据太阳公转直射南北回归线来制定的,所以阳历的特点是四季更准确,气候更规律,但不是每月的15日月亮都是圆的,对于古代人看月亮数着天数过日子不方便;

阴历则反映的是月亮的圆缺变化,所以阴历的月份更准确,每月的初一、每月的十五月亮的形状都是一样的,看到月圆的时候就是这个月过半了,也就有月盈则亏的说法。但是按照阴历计算,一年只有354.36天,和阳历相差11天,如果一直按照这个历法计算,累计一段时间就会出现12月穿短袖,6月份下大雪的场景,就会过乱套了。

所以聪明的古人就用阳历来确定年,阴历确定月,中间差的11天用闰月的方式补齐,还加入了二十四节气,这样农历就既可以看月份,又可以看季节,非常适合农民根据季候变化来确定作物耕种时间,这就是现在中国还在沿用的农历,如我们现在说的2022年三月初七,就是一种农历的叫法。

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对于指导种植非常有帮助,限于篇幅原因,我们下次专门开贴来讲一下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