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可是百家姓中鼎鼎大名的姓氏,从古至今,李氏名人灿若星河,每个李姓无不为之骄傲和自豪!
行楷写法
行楷其实是日常非常实用的一种字体。相比于楷书的中规中矩、缺乏灵动、耗时费力的特点,行楷李字既有便于识读,还有彰显个性,提高书写速度的特性。
左侧的李字,上部横画短,撇捺舒展而长,是偏楷化的写法,下部整体较小,弯钩连带短横,不会显得杂乱潦草,这种处理方式初中以上学生都可以使用。
右侧的李字,整体灵动性更强,上部大开大合,附钩撇撇套长反捺,很有特点,但稍有书写难度,不过多练几次就会了。下部和左侧一样,整体上比左侧更灵动,更适合成人书写,彰显速度与!
行楷李字的写法
上边的三个李字,大体感觉比较类似,仔细看看,观察到他们之间的变化了吗?
偏楷书的李字
以上三个李字,偏楷书一些。左侧的稍带行意,属于楷书快写范畴,这些小连笔不会影响识读,而且提高了书写速度。中间的李字,中规中矩,小学生练字首选,考试提倡的字体,易读易认的规范字。整体字形偏瘦高一些,而且上部宽扁,下部瘦高,显得亭亭玉立。右侧李字和中间的李字同属楷书,但字体结构要方正浑厚一些。
偏楷化李字和偏行化李字的对比
左侧楷化李字,每个基本笔画都相对规范,子字用了切笔技法。右侧李字偏行书,笔画牵丝连带明显,适合成人日常快速书写需求。
以上4个李字的写法,你看到他们的区别了吗?其实李字的写法非常多,而且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亲爱的朋友,本文书写的这些李字,你最有眼缘的是哪个呢?
文:高天晨
在中国的姓氏中,“李”是大姓,我们身边就会看到很多姓李的朋友。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李姓的来源和其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
李姓的来源
李姓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传说皋陶裔的理征因谏商纣王被追杀、食李果充饥得救;因得\"李\"姓。后来理氏改为李氏。李耳是最早的姓李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当代美术家学者王大有先生绘制的姓氏图腾“李”
“李”字的造字本义和汉字书法演变
李,上面一个“木”表示树木,下面的“子”表示后代,果实。“李”的本义就是树木的果实。具体来说,是指李树。
果子酸甜的李树,是在远古中原地区广受喜爱的高产果树,民间会普遍制作李干、李脯,作为长途跋涉的食品。李干李脯,酸甜生津,解困解乏,于是以李干李脯馈赠别行的亲友,成为流行风俗,并慢慢演变为古代文化传统;而“行李”一词,也演变成旅人行囊内旅途预备用品的代名词。
李字的字源图示
甲骨文的“李”字,清晰的表达了树木和果实的关系。古人造字是“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他们观察树木结果,用象形符号木表示树,是写实,用人类孩童的样子表示果实,是写意。
甲骨文“李”
金文“李”延续了甲骨文的写法,字形笔画有了一定的弧度,更显美观。
金文“李”
篆书高度发展之后,由于装饰性的需要,出现了很多篆书“李”的写法,他们虽然形态各异,但是都没有离开李字本义的字形变化结构。
《六书通》中的“李”
战国时期,楚简体的“李”有了手写的随意,笔画出现了流线型,弧度不再像篆书那样大,同时也不再刻意追求字形的匀称。
战国楚简
到了汉代,隶书成熟,把篆书木的一个弧线变成直线,成为长的“波画”,下部分的弧线省略为两点,唯一保留弧度的是子的竖钩,是篆书弧线的遗绪。《史晨碑》中的“李”,飘逸稳健,清爽旷达。
《史晨碑》中的李
到了唐代,楷书成为成熟的字体,有了力度变化和提按顿挫,结体也更加严谨。唐代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浑厚刚强,如同一个铁骨铮铮的大汉。
颜真卿《东方画赞碑》中的“李”
行书“李”在楷书笔意之上,增加了运笔的牵连和呼应性,用笔更加随意,更能发挥个人的情感元素。明代董其昌的行书“李”,透露儒雅之气,速度不温不火,下面的“蟹爪钩”写的别有特色,和最后一笔的“横”构成了很好的呼应。
董其昌行书“李”
草书增加了笔势的动态,更具有宏观的视角。在草书中,字只是线条经过的一段轨迹。所以,也称之为“一笔书”。明代王铎的草书,上面的“木”快速有力的简化为点状,之后引笔而下,连环弧线完成“子”,轻重变化明显,字体有力而有动势,整体感极强。
王铎草书“李”
“李”字的异体字
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除了通用字体之外,也存在异体字,古书中经常出现,他们或者是原字的增加部件,或者是重新理解这个字的含义。下面这两个就是“李”的异体字,右边是增加部件,没有改变原意。而左边这个,则是另一种理解了。“月”应该是“肉”的演变,“里”是声旁。也许这个字形,是想表达果肉的含义。
异体字“李”
李字用途最多的含义,就是作为姓氏,它的不同字体,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穿梭过。无数李姓名人在不断书写着姓氏的字体,而姓氏的延续,也是一个血脉和家族最动人的传承。
部首 木 笔画数 7 五笔 SBF
参考:理 䤚李(lǐ)(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⑴ 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plum]
李,李果也。——《说文》
北山有李。——《诗·小雅·南山有台》
又如:李下瓜田(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又指李树的果实、李花、李园
华如桃李。——《诗·召南·何彼禯矣》(李:李花)报之以李。——《诗·大雅·抑》(李:李子)丘中有李。——《诗·王风·丘中有麻》(李:李园)⑵ 狱官。通“理” [judge;justice]
皋陶为李。——《管子·法法》
⑶ 星名。即角宿二,为室女座 [star’s name]。
如:李长庚(西方太白金星的名号)
⑷ 姓。(the first name)
李杜(李白和杜甫);李唐(李氏唐朝);李氏子蟠(姓李的人家的孩子。氏,姓);李文靖公(李沆,字太初,宋太宗、真宗时的宰相,谥文靖);李渤(唐朝洛阳人,曾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李牧连却之,李牧接连打败它。李牧,赵国良将,曾几次打败秦军。⑶ 古同“理”,古代法官的代称。
“李”的词语◆ 李白 【lǐbái】
[ Li Bai ] (701—762) 中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人(今四川江油)。才华横溢。诗歌今存900首。
◆ 李冰 【lǐbīnɡ】
[ Li Bin ] 中国战国时水利家。他总结劳动人民的治水经验,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了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都江堰最为著名,二千二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川西平原提供了巨大的水利效益。
◆ 李卜克内西 【lǐbǔkènèixī】
[ liebknecht, Wilhelm ] (1826—1900) 即威廉·李卜克内西。德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的创立者和领袖之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战友
◆ 李大钊 【lǐdàzhāo】
[ Li Da zhao ] (1889—1927) 字守常,河北省乐亭县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创始人令导人之一。1927年4月28日就义于北京。
◆ 李代桃僵 【lǐdàitáojiānɡ】
[ substitute one thing for another substitute this for that ]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傍。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后来用“李代桃僵”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例: 李代桃僵,羊易牛死。——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
“李”的成语◆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guā tián bù nà lǚ,lǐ xià bù zhěng guān】
释义: 走过瓜田,不要弯下身子提鞋;经过李树下面,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To avoid suspicion)出处: 《乐府诗集·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示例: 俗话说:“~”。只要自己行得正,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 夭桃秾李 【yāo táo nóng lǐ】
释义: 比喻年少美貌。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A metaphor is young and beautiful. Use of wedding song)出处: 《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示例: ~,宜早合良缘,毋使婚嫁愆期,致令怀春,吉士有摽梅之赋也。(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八回)
◆ 报李投桃 【bào lǐ tóu táo】
释义: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Amicable intercourse or gift to each other)出处: 《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示例: 只指望~,那顾他祀佛看经。 【明·高濂《玉簪记·诳告》】
◆ 避瓜防李 【bì guā fáng lǐ】
释义: 表示避免嫌疑。(To avoid suspicion)出处: 见“避李嫌瓜”。
示例: 我和他呵,~,终朝相对如宾。 【清·李渔《慎鸾交·赠妓》】
◆ 避李嫌瓜 【bì lǐ xián guā】
释义: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To avoid suspicion)出处: 三国·魏·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示例: 他正气邪难犯,咱贞魂死不差。还只为守宫闱,~。 【清·杨潮观《信陵君义葬金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