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前苏联心理学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智力发育体现在手指尖上。
常听说“心灵手巧”,孩子双手活动时需要调动大脑多个功能区。手部动作的完成,需要有一定的手眼协调能力,还涉及视听觉、触觉的发展,同时给大脑不断地“刺激信号”,促进神经元之间的联结,而联结越多则说明大脑发育越聪明。
来源于《新生儿大脑皮层发育》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手眼协调操作物体的活动。
在婴幼儿时期,精细动作发展迅速,发展特点是:从双上肢整体的运动开始,逐步分离出单侧上肢、手掌、手指的独立运动,并在感知觉的参与、协同下,由“含混地趋向运动”逐渐形成“目的清晰、指向明确的选择性动作”。
在手部精细动作促进大脑发育的过程中,不同月龄段的信号不同。接下来京妈就来说说0-12个月宝宝的精细动作发展及家长如何帮宝宝训练。
1-3月龄:上肢联动阶段1月龄:握持反射明显,大人用手指触碰宝宝手掌,宝宝会握紧拳头。这是正常表现,是一种新生儿原始反射。
2月龄:把拨浪鼓、手摇铃等玩具放入宝宝手掌中,他能握住手柄数秒。
3月龄:宝宝平躺时能把双手放在胸前中线位置,握在一起,有看手、玩手的表现。
【训练方法】:
① 抚触按摩:每次洗澡后可以做全身抚触,包括小手;平时可经常做手部按摩训练,轻轻按摩掌心、轻抚并揉捏每一根手指。
② 不要戴手套:有家长担心宝宝挠脸,会给娃戴手套,不仅不利于双手的发育,还可能因手套线头缠绕手指而发生危险。勤剪指甲、勤洗手,卫生也能避免挠伤自己。
③ 玩具刺激:手摇铃、拨浪鼓等,刚开始大人摇晃给宝宝听,锻炼视听觉的发育;满月后,可以把手摇铃放在宝宝掌心,锻炼抓握,并感知有晃动时发出的声音。
4-6月龄:手掌动作为主阶段4月龄:把手摇铃放在宝宝手中,他会抓握、注视并主动摇晃几下。
5月龄:能主动抓取近处物品,主要用尾三指和掌心去抓握。
6月龄:能用手掌桡侧一把抓住较大物体,可以把弄、抓起一块积木。
【训练方法】:
① 吃手:这个阶段宝宝很喜欢吸吮小手,不用担心,这是他初步探索世界的一个方法,记得帮宝宝勤洗手就可以了。
② 感触不同材质物品:可以让宝宝触摸柔软的口水巾,不同材质玩具等,体验不同触感。
③ 锻炼主动抓握:让宝宝躺着或靠坐,抓取周围的玩具、物品等。
④ 玩具刺激:比如音乐健身架、手抓球等。
7-9月龄:手指动作为主阶段7月龄:宝宝在摆弄一块积木时,会同时拿取前面的第二块积木。
8月龄:开始用拇指和其他手指捏取较小的物体,比如木制小球。
9月龄:能用拇指和食指对捏小物体,能双手对敲积木。
【训练方法】:
① 抓木珠:准备一个小碗,一些彩色木珠,让宝宝练习抓进来,训练小肌肉动作的灵活性。
② 追泡泡:一个大人吹泡泡,另外一个大人扶着或抱着宝宝追泡泡、抓泡泡,锻炼视觉追踪能力、动作协调性。
③ 盖盖子:教孩子打开-盖上盒子的盖子,然后盒子里藏上小物品,摇晃给宝宝听,再引导宝宝打开盖子;后面还可以用不同瓶子的盖子做教材。
④ 益智玩具:小鼓(发展手部动作的协调性)、指拨类玩具(如玩具电话、串珠玩具、积木小房子等)、多面体积木玩具等。
10-12月龄:手眼协调初级阶段10月龄:宝宝能用小手握住线或绳,拉动所牵引的玩具。
11月龄:在大人示范下,能推动小玩具车行进。
12月龄:自己会把爆米花等较小的东西放入杯子或碗等容器里。
【训练方法】:
① 指出来:陪宝宝看绘本时,可以引导宝宝指出熟悉的物品或动物,看全家福,可以让宝宝指出不同的家庭成员,陪玩时还可以让宝宝指出他喜欢的玩具、他常用的物品,带宝宝出去玩,可以指出汽车、大树等。
② 益智玩具:比如 打击类乐器、多面体积木玩具 等,都能训练手部精细动作能力。
最后给有早教困扰的妈妈们推荐个 0-2岁宝宝早教专栏:《0-24个月宝宝发育特点及早教指南》。
以 视频 形式,按月详细讲解每个月宝宝 具备哪些能力、发育指标、早教重点和方法、玩具推荐等,详细又系统,家长可以照着自己在家给宝宝做早教锻炼,有需要的可以购买一份。
你家宝宝在一岁内,经常玩的玩具有哪些?最喜欢玩的玩具是哪个?都欢迎来分享和推荐呀。
新生儿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产二科二病区护师童泽为您解答。
新生儿手脚冰凉是否正常?如果发现宝宝手脚冰凉,妈妈们不用过于担心,但仍需注意宝宝的体温情况。每天定时测量宝宝的腋下温度,每次测量时间为5-10分钟。
·如果宝宝体温在36-37度之间,问题不大。
·如果体温低于36度,就要及时为宝宝盖好被子,避免宝宝着凉。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由于环境温度或室内温度过低所致。刚出生的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皮肤易散热,体温易随外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
新生儿末梢神经尚未完全发育,血液循环较差,手脚冰冷是常见现象。此外,新生儿自我调节能力较弱,手脚冰冷时需要注意保暖。
关注:不迷路。
前不久科大大刚跟大家唠完EB病毒那些事,最近手足口病又出作妖,真是没一个让人省心的!
这不,广西疾控部门发出了预防手足口的提醒,建议家长及时接种EV71疫苗,预防手足口病。但为啥子疫苗接种率仍旧很低呢?
虽说手足口病可以自愈,但从半年时间感染者达100.0000例的数据来看,只要家里条件允许,疫苗应该打。
那手足口病长什么样?和疱疹性咽峡炎一样吗?家长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又有哪些传言不可信?别急,科大大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C位出道”的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 C位亮相
认清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播途径有鼻涕、唾液、粪便、接触物等等。
最爱活跃在6月龄~5岁的宝宝之间,全年无定期出没,常常让人防不胜防。
如果宝宝出现低烧不退,小手、小脚、小屁屁和嘴巴里都长出疱疹,那十有八九得了手足口病。
还有些宝宝可能会咽喉痛、咳嗽、流鼻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在小儿常见传染病中,有一种病的症状和手足口十分相似,经常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区分 疱疹性咽峡炎
那就是疱疹性咽峡炎,如果宝宝得了咽峡炎,嘴巴里也会像手足口病一样起疱疹,但手脚上却没有。
其实“激活”两者的病毒有所重合。
其中跟手足口最熟的是科萨奇病毒A组16型、肠道病毒71型(最易引起重症)。
如果把疱疹性咽峡炎比作是,只踏足过咽喉的“小将军”,那手足口病则是走遍“大(shou)江(zu)南(kou)北(pi gu)”的“大元帅”。
别不相信,为了让大家更直观的区分两者,科大大特意做了对比:
备注:
1.两者都是病毒感染,属于自限性疾病不需要服用抗生素。
2.柯萨奇A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会出现脱甲蜕皮,自己可恢复。
很显然,同样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手足口更具威胁力。但别忘了,手足口再厉害,它也是一种自愈性疾病。
可控可防 不可怕
既然能自愈,就可以任由病情发展了吗?当然不是!
有的宝宝可以靠生活护理和自己的抵抗力打败坏病毒,但有的宝宝抵抗力还不够强怎么办?
❖ 护理跟着症状走
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该如何护理,铁粉们应该都清楚,毕竟科大大已经唠叨过千万遍
简单概括成表格,没记住的家长建议保存下来:
不要小瞧早期护理,没有做好很可能招来脑炎、脑膜炎、心肺功能衰竭等可恶又可怕的并发症。
❖ 症状不减要就医
如果该做的你都做了,但宝宝还是状态不佳,尤其是出现以下4种情况时,就要去医院了。
① 持续高热39℃>48小时,吃退热药体温下降不明显。
② 咽痛喝不下水、吃不了东西,脱水严重(眼窝深陷,嘴唇干裂)。
③ 体温正常时,精神状态很差,嗜睡、烦躁、很长时间不吃东西。
④ 出现肢体抖动、呕吐、抽搐、面色苍白等情况。
❖ 预防工作不能省
有研究显示,肠道病毒 EV71 的家庭接触传播率达 52%。也就是说,大人成了常被忽视的传染源!
成人的免疫力强,患病者一般较少或感染后不发病、没有症状,但仍有可能传染给孩子。
而孩子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发病率和严重程度会远高于成人。
因此在宝宝没感染前,该做的预防工作不能少。科大大建议做好这7件事:
① 保持室内通风,可降低空气中的病毒含量;
② 做好幼儿园晨检,发现症状及时隔离;
③ 饭前便后洗手,大人和孩子都一样;
④ 多喝水,清淡饮食,每日正常排便;
⑤ 少吃热性食物,比如芒果、榴莲、坚果、巧克力等;
⑥ 少去公共场所,易发生交叉感染,比如海洋球池、摇摇车。
⑦ 接种EV71疫苗,6月龄~5岁的宝宝,分2剂次间隔1个月。
秒破 手足口谎言
❒ 宝宝感染过一次后,不会再中招?
NO!手足口不像水痘、麻疹可以获得终身免疫。去年中招今年也有可能再得。
因为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有很多,每次感染都可能不是同一种病毒。
❒ 板蓝根+维生素B能治手足口病?
NO!科大大提醒,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事不可信。
❒ 成人不会得手足口?
NO!手足口是病毒传染病,虽然6 岁以下孩子是主要易感染人群,但不排除抵抗力差的成人也会被感染。
❒ 宝宝患手足口一周后基本好了,就不用再隔离?
NO!手足口病的隔离期,应该是感染后的第14天左右结束,最好继续隔离1周。
❒ 患手足口后指甲脱落,说明有并发症?
NO!科萨奇A6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会出现脱甲蜕皮的现象。
比较常见,不用特殊处理,可以静待新指甲长出。
科大大嘚吧嘚:
简而言之,预防手足口记住18个字:
勤洗手、勤通风、晒太阳、吃熟食、喝开水、打疫苗。
【科学家庭育儿】国家级出版传媒机构专业团队,联合百名育儿专家与万千家庭一起,专注宝宝的早教、智力开发、性格培养、情商教育、家庭亲子关系处理
更多育儿难题,关注【微信公众号:科学家庭育儿】
很多家长很害怕手足口病,在这里先请家长不要过于忧虑。手足口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种,也是一种儿童常见病。绝大多数儿童患病,都属于手足口病轻型,只要做好治疗调理,家长无需过度担心,甚至无需去医院。新闻中播报的手足口病重型致死病例,其实概率极低。但这些病例也在提醒我们,给孩子做好手足口病防治,非常关键!
什么是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具体症状如下:
1、初始症状为低热,食欲减退,常伴咽痛;
2、发热1~2天后,会出现口腔溃疡,开始为红色小疱疹,然后变为溃疡,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
3、1~2天后可见皮肤斑丘疹,常见于手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
大多数孩子的手足口病症状都比较轻,但如果出现了以下症状,就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1、持续高热,体温高于39℃,或体温高于38.5℃ 并持续超过3天;
2、孩子出现嗜睡、呕吐、头痛等,有时伴有肢体抖动、站立不稳或肌肉抽搐;
3、呼吸和心率增快、四肢发凉、出冷汗。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小孩子是手足口病的易感人群,所以家长平时更要做好预防措施。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呢?
1、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掌握正确的洗手方式,采用“7步洗手法”;打喷嚏、咳嗽时要用纸巾遮掩口鼻;尽量少用手接触口、眼、鼻。
2、及时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预防手足口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手足口病疫苗能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种类有很多,之所以目前的手足口病疫苗只针对EV71,是因为EV71是重型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因。也就是说,注射了疫苗并不代表不会得手足口病,得过手足口病的也有必要注射疫苗。所以建议6月龄的宝宝尽早接种疫苗,在12月龄之前接种完最佳。5岁以上的儿童,不推荐接种。
另外,不建议以下孩子接种手足口疫苗:
① 对疫苗成分过敏的孩子;
② 发热、急性疾病期的孩子
③ 患有慢性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的孩子;
④ 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孩子。
3、顾护消化,消食导滞
为何我总是强调一定要顾护好孩子消化?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脾胃健运的情况下,正气充足、抵抗力强,孩子也就不会那么容易生病 。因此,给孩子预防疾病,增强免疫力的方法,就是科学喂养+及时助消化+消化好时健脾。
另外,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喝凉茶可以预防手足口病,其实是错误的。容易感染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体质都比较弱,而凉茶大多性味寒凉,容易损伤脾胃,攻伐正气,反而让孩子更易感邪。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如何养护好得更快?
1、 合理用药
手足口病普通型纯中药治疗就足够了。治疗手足口病常用药:金莲清热泡腾片、克感利咽口服液、芩香清热口服液、蒲地蓝口服液。尤其是金莲清热泡腾片,治疗手足口病效果很好;其它几种治疗疱疹性咽颊炎也不错。如果孩子出现上面所说的手足口病的急症症状,必须立即带孩子就医治疗。
2、防止高热
患手足口病的孩子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量多次喝温开水辅助退烧即可。如果体温超过38.5°C,可服用退烧药美林或者泰诺林退热。
3、饮食护理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病了几天,就给孩子煲各种补益的汤,想给孩子好好补一补。其实这是不对的。这时候孩子的脾胃功能已经很弱了,盲目进补只会增加孩子肠胃的负担,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病情。这时候最好给孩子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让脾胃好好休息,可以喝一些米汤和蜂蜜水:
米汤(病中调护)
材料:大米适量。
用法用量:将大米煮成烂粥,放温,取米汤,分次服用。
蜂蜜水(病中调护)
材料:蜂蜜适量(1岁以下忌食蜂蜜)。
用法用量:温水冲服。蜂蜜能帮助溃疡面愈合。及时补充水分,有助于孩子退烧和痊愈。
4、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餐后用温开水或淡盐水漱口。
5、皮肤护理
孩子得了手足口病,要保持皮肤的清洁干燥,家长要每天用温水给孩子擦洗2次,注意动作要轻柔。有皮疹的孩子,可以外涂炉甘石洗剂/三黄洗剂,防止疱疹溃破后感染。为了防止抓破皮疹,还要勤给孩子剪指甲,必要时可带上手套。另外,臀部有皮疹的孩子,还要注意及时清洁孩子的大小便。
6、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孩子病时要隔离休养。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穿过的衣服等,都要进行彻底的消毒。
以上就是关于手足口病比较详细的防治方法。希望家长可以不再被“万分之三”致死率吓到,甚至病急乱投医,给孩子过度用药、用错药。
本文由广东省中医院儿科主任许尤佳进行科学性把关。
资料来源据科普中国、许尤佳育儿堂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网络)
文章为糖果妈妈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天气渐冷,家长带娃时又多了几分担心,担心弱小的宝宝着凉生病。注意宝宝穿着,忍住困意半夜多次醒来给娃盖被子。
身为父母,这一系列举动完全是为了孩子考虑,但有些经验不足的宝妈宝爸,却可能因为自己的好意而坑了宝宝。
小婴儿手臂变紫肿得像“茄子”,宝妈自责不已出生刚刚一天多的新生儿,闯过了孕期的发育,和妈妈一起闯过了分娩的难关,却在出生后险些失去一只手臂,这一幕把宝宝的家人还有医生都急坏了。
小宝宝被抱到医院时,左前臂已经变紫部分位置还有发黑的倾向,可以看宝宝的胳膊粗了一圈,肿得像茄子。
这么小的宝宝是被虐待了吗?还是被哪些小虫子咬到?这个情况还要从宝妈的“一番好意”说起。
原来,新手宝妈担心宝宝的衣袖会缩回去,便用一根橡皮筋把袖口砸在胳膊上。结果忘记取下来,直到第二天早上宝爸发现孩子的手指变黑,才发觉大事不妙。
因为橡皮筋太紧,导致宝宝手臂流血不畅,当时情况已经很严重了,可能再晚送去一会,宝宝手臂就可能保不住了,让人看了都觉得后怕。
因宝妈的一番好意险些让娃失去手臂,疏忽行为惹争议看过这一画面的人无不在心疼小宝宝,难以想象被橡皮筋困住的一个晚上他有多难受,与此同时那位疏忽大意的宝妈,也引起大家的争议。
“作为成年人,难道不清楚这样的行为很危险吗?过了一个晚上才看到,是有多粗心啊”
但过来人也表示,有些女性自打怀孕后就开始“一孕傻三年”了,自己带娃也有过这样的糊涂时候,只不过没有出现过这样严重的情况。
如今这名小宝宝的胳膊没问题就好,宝妈已经自责不已了,相信经过这件事后,他一定会加倍小心的。
谁都不想让宝宝这样遭罪,但在我们身边类似的情况并不少。可能是手臂和脚踝,也可能是手指和脚趾。
宝宝手臂肿得像茄子,危险情况为家长敲响警钟不是所有宝宝都幸运躲过,他们是真的失去了身体的一小部分。而家长更要注意的是,不单是主动绑上橡皮筋会伤害宝宝,还有以下类似的危险情况。
★ 藏在袜子和手套里的危险
新生儿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往脸上抓,于是好多新手爸妈都会给宝宝准备一双防抓手套,目的是为了保护宝宝的脸不被抓伤,殊不知大人一番好意,也将危险带给了宝宝。
首先,宝宝戴着这类小手套并不是很透气,其次,宝宝的手指一旦在里面被线头缠绕住,造成血液流通不畅情况,隔着一层布是很难被发现的。
同理,给宝宝穿袜子也要注意,穿之前检查一次线头,并及时更换。
★ 不起眼的头发,也在对宝宝造成威胁
除了以上物品,家长还要随时注意头发缠绕住宝宝手指、脚趾等部位。发丝看上去没有橡皮筋粗,但它的弹力很小而且非常细,一旦缠住的随着宝宝动来动去会缠得更紧。
宝妈宝爸平时一定仔细检查,宝宝的床铺周围是否有大人掉落的头发,尤其是在晚上睡觉前一定要清理好床铺,防止宝宝的小手小脚被头发缠住一晚上。
糖妈心里话:
血液循环不畅无论对宝宝还是大人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新手爸妈平时一定要仔细检查别做糊涂事。每天晚上睡前记得将宝宝的小手套、小袜子摘掉,也不要像这位宝妈一样用橡皮筋捆,否则是在坑娃。
【今日话题】大家带娃遇到过类似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