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说话特别有意思,去睡觉不直接说睡觉,而是说“要去跟周公约会”。这跟周公约会到底有什么说法?为何去睡觉时都说去见周公?
“梦周公”这个典故出自于《论语·述而》。
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意思是“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我好长时间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宝鸡东北),故被称之为周公。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诵继位。
当时成王还很年幼,根本不懂治国之事。在周朝初建、百废待兴之时,周公旦代成王执政,处理国家大事,营建东都雒邑,讨平三监及东夷之乱,制礼作乐,为周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卓绝的功勋。
在政治稳定、管理国家的体制基本完备后,周公于摄政第十年还政于成王。周公旦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圣人之一。
孔子对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因此孔子以“梦周公”来表达对西周社会的向往以及对周公的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表示缅怀先贤。
如唐代元稹的《闻韶赋》:“梦周公而不见,想圣德而思齐。”
宋代苏轼的《周公庙》:“吾今那复梦周公,尚春秋来过故宫。”
再后来,周公成了“梦”的代名词,睡觉被称作“见周公”了。
《笑林广记》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师昼寝,而不容学生磕睡。学生诘之,师谬言曰:“我乃梦周公也。”明昼,其徒亦效之,师以戒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说,昨日并不曾见尊师。”
大意是:一个老师白天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但却不允许学生打瞌睡。学生们也是敢怒敢言,就反问老师怎么您就可以?那老师竟然大言不惭地敷衍说自己是去见周公了,典型的自身不正,说人不听。
果不其然,等到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们也有样学样。但作为老师肯定不能放任学生们在课堂上随意地睡大觉。因此该老师就拿起戒尺把学生给打醒了,并责问他,你怎么能如此?
学生也不怂,张口就答我也是去见周公了。老师心知他是撒谎,就进一步逼问:周公说了啥?学生回答说:周公他说昨天并没有见过老师您。
有这样的老师也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个锅周公老人家才不愿意背。
睡觉“见周公”不是说在梦里真的能见周公,这老师想借此来忽悠学生,没想到学生并不笨。
这个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把“睡觉”说成“见周公”的说法,只是后人带有开玩笑性质的措辞。
来源:学国学网
和你一起终身成长,这里是小苏的笔记本。
我很好奇,那些深夜对着窗外高声嘶吼的人是什么心态?
昨儿个好不容易说服自己,在十二点之前洗漱并上床睡觉,原本想着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结果就在睡意正浓之时,耳边忽然传来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让我一下子惊醒。一开始以为是哪个酒鬼喝醉酒在撒酒疯,因为我的住处楼下就有一酒楼,时不时就会出现几个酒鬼撒酒疯,想着过会儿就好,因为喝醉酒的人总归比正常人困一些,结果过了十几分钟,这个不和谐的声音不但没有断绝,反而又有新的声音加入,仔细一听,这两人不像喝醉的样子,因为喝醉之人一般脑袋瓜不太清醒,发出的声音都是断断续续的,不会如此流利。让人无语的是,这两人没个消停,一人嘶吼的累了,另一人就接着来,不知道是否是此前二人一起在看某部武侠小说,受到启发,于是打算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实践一下书中的“狮吼功”。
你二人是开心,可苦了我啊!你说你大半夜的练习什么不好,为何一定要练习“狮吼功”呢?虽说这里不是正规小区,但多少还有一些像我这样喜欢睡觉的邻居,所谓相聚即是有缘,不珍惜这份缘分也就罢了,彼此相安无事也不错。可你这一吼,不仅损失了原本的形象,大家会觉得,原来这楼里住进来两个蛇精病,老喜欢半夜练习“狮吼功”。同时熬夜是不好的,不仅伤害你们自己的身体,第二天睡过头上班迟到,还要被老板罚钱挨批,多不好啊。最重要的是,你影响了我的睡眠啊,好不容易想着早点去找周公下棋,就这样被你们搅黄了,你们亏心不亏心啊。万一待会吼得久了,肚子饿了,又得出去找吃食,深夜吃东西影响肠胃健康啊,不仅花钱,还亏了健康,一旦吃了某些不知名的黑暗料理,导致上吐下泻,多不好啊!人家都说花钱买健康,你二位倒好,还要自毁健康。
再说,万一碰到哪个武林同道,耐不住性子,想要上去和你俩比划比划,胜负尚且不说,万一收不住手,出现死伤,不仅得去局里谈话,下半辈子估计也不能指望了。又或者,引起大家伙集体投诉,到时候房子住不成,虽不至于露宿街头,但找房子搬家也不容易啊,万一去了新的地方,人家依然无法忍受二位的行为,不得再次搬家,这多麻烦啊。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这些行为都很亏啊,做生意的都清楚,不能做亏本的买卖,二位这种生意,不仅亏本,还亏心啊。哪怕二位不做生意,但换位思考一下,当某天深夜二位睡意正浓之时,突然被某些不和谐的声音惊醒,导致睡意全无,怎么都睡不着,心里能好受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这是一条规律,不要想着今天痛快了,给以后的自己留下不痛快的病根,这不值得。
虽然清楚,这二位应该是看不到这篇文章的,也不会清楚自己同楼里原来住着一位这么富有同情心的人,但所谓不吐不快,原本睡不好就够难受了,如果再把这些想法一直憋着,保不准会出现啥毛病。
我估摸着这个问题应该不只我一人碰到,至少有据可查的是,这二位兄台的前辈,早些年曾经出现在北京的某栋公寓楼里,你要问我怎么知道的?虽然没去过北京,但不巧看过王小波先生的文章,发现他也曾遇到类似的情况,想来可能是那位仁兄发现北京管得严,不好混,所以想着南下,刚好来到深圳,发现这两位仁兄骨骼惊奇,是练武的好材料,于是一时兴起将平生所学倾囊相授,你说你教啥不好,偏偏叫这种扰人的功夫。当然也可能是冥冥之中有所注定,作为王小波先生的支持者,我不幸也需感受一番他曾经的苦恼!
我觉得个人的力量有限,无法制止此类行为,同时考虑到这二位仁兄应该不是唯二的骨骼惊奇之人,相信其他地方也会存在类似的人儿,想到不仅我一人受此苦难,我内心的正义感就止不住想爆发一番,可一想到我这细胳膊细腿的,虽然至今依然怀着一颗行侠仗义之心,可不幸的是骨骼不够惊奇,并非练武的材料,至今一招半式都未学会,因而只能写写文章,发发牢骚,排解内心的郁闷之气。突然有些后悔当初没有好好保管自己的耳塞,算了吧,还是再去某宝搜索一下,虽然发牢骚可以让心里痛快,但问题还是得解决,在此祈求诸天万神保佑这二位仁兄,能够早日修成“狮吼功”,或者能够发现更好的修炼时段,而且这个时段不是在深夜,抑或碰到其他更厉害的武学宗师,能够传授其他绝技,哪怕我的耳塞到了以后发现用不到,我也不会觉得亏。真的,这是真心话,不忽悠人!
题图摄影:Myriams-Fotos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惊喜一刻】
功夫再高,也怕菜刀,有这时间修炼功夫,不如好好打磨下自家厨房的菜刀!
中国是礼仪之邦,过去我们的古人礼仪繁多,不管什么事儿,不管什么关系,都要受到礼仪的约束,比如君臣有君臣的礼,师徒有师徒的礼,朋友之间交往有礼,对手之间切磋也要有礼,总之,随时随地都要准备行礼。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我们已经省略了很多繁琐和没有必要的礼仪,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大家依旧特别注重礼节,正所谓“礼多人不怪”,这是中国式礼仪的一大通行“法则”。
周公
但是,一定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礼”都是“礼多人不怪”,有些特殊的“礼”可不能随便乱行,比如“周公之礼”。
大家肯定都知道什么是“周公之礼”,要说咱们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不但凡事讲究礼仪,就连对一些比较敏感的事物都要冠以很文雅礼貌的名词。
比如古人把“入洞房”叫“周公之礼”,实际上指的是夫妻之事,这种事如果很直白地说,会显得难以开口,但是换成“周公之礼”,就有种很神圣的感觉。不过,古人为什么非得把这种事儿跟周公扯上关系呢?
周公
周公,大家对他都不陌生,因为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和周公有关的内容,比如“周公之梦”以及“周公解梦”,都和“梦”有关。周公生活的年代非常久远,大概是商朝末年,他辅佐周武王建立了西周。
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是周武王的弟弟,由于他的封地在周,所以叫“周公”。实际上,周公姓姬名旦,本名叫姬旦,这个名字非常好记,谐音“鸡蛋”,后世对他一直以“周公”尊称。
周公
周公不但很擅长打仗,而且是一个很有头脑和思想的人,他是儒家文化的先驱者,所以数百年之后的孔子经常梦见周公,因为孔子后来成为了圣人,自此以后大家就把做梦说成是去见了见周公,这就是“周公之梦”或者“梦见周公”的由来。
“周公之礼”的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要从周公辅佐周成王制定各种“礼法”开始说起。
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咱们的古人似乎都很保守,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风气,比如说唐朝,大家都知道是一个很开放的时代,而在商朝和西周初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可比唐朝还要开放。
周公
比如说年轻人谈恋爱,谈着谈着就先把孕给怀上了,而家里的长辈压根就不知道,老百姓对这种事儿也习以为常,所以在当时,这种男女之间的关系比较混乱,也没人去管,大家爱咋地咋地,全凭个人的意愿。
但是这种情况一旦多了以后,就对社会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孩子生出来没人管,又比如男女之间因为感情混乱而造成各种悲剧后果等等。
周朝建立之后不久,周武王去世,年幼的周成王继位,周公担起了辅政之责,他主张以“礼”治国,着手制定了很多礼法,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定,就是规定在结婚以前男女不得私下结合。
周公
这条规定并不是粗暴地一纸禁令,而是从婚礼入手,从男女说亲到嫁娶洞房,一共制定了七个环节的礼仪,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以及敦伦,那么最后这个敦伦,自然就是洞房。
如果没有经过明媒正娶,没有经过以上这七个环节的礼仪,那么男女之间就必须授受不亲。因为有了这样的礼仪规矩,人们的生活更有秩序,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更有保障,因此,古人就把洞房之夜该做的事情称为:周公之礼!
大家好,我就是上不知天文,下不晓地理的幺幺龙。
相信大家应该是听说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这位广受赞誉的周公。
周公,真实姓名为姬旦,姬姓,名旦。(略显尴尬……)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
图片取自网上。感谢原作者
大家都知道西周武王姬发,在太公姜子牙的辅佐之下,灭掉商朝,建立起了延续八百载的周朝。不过那位武王,自从牧野之战后,身体每况愈下,不久之后散手人寰,留下的是一个尚待完善的王朝。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而周公作为武王的弟弟,年富力强,才华横溢,于是就成了周朝最具有实权的人物,辅佐成王,治理周朝。当时天下初定,商朝虽灭,但是残存的力量依旧是严重威胁到王朝的统治。
周公在治理国家期间,出现了著名的“三监之乱”,由纣王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联合周边数十个小国,一起发动叛乱。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一旦失败,可能就意味着这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天下,就要付诸东流。其实外患倒还好说,只是因为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引起诸多不满。如果在今天看来,自然是明智之举。但是在当时看来,这明摆的就是夺权,甚至是假借天子名义,把持国政!
图片取自网上,感谢原作者
内忧与外患并存,周公明白自己贸然出兵,必然会引起不满,甚至是爆发更大的内乱。于是他召集众人,商讨此事。在统一了意见之后,周公领军东征,击败了叛乱的军队,平定了三监之乱。平乱之后,周公意识到了王都周围存在着威胁,于是加强了警备力量,就有了“八师戍守”,十数万军队驻扎在都城四周,其长官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以此来保卫周都和周天子的安全。
除了军事上的成就,周公在国政方面更是出色。在他的治理之下,西周国力不断上升。百姓富足,人民安乐。而周公对人才的渴求和尊重,更是堪称楷模。
当然了,周公最大的功绩就是编纂了周礼。这一点连孔子老人家都是高度赞赏。因为治理国家必须用人,但是再贤能的人也会死去,所以就要用礼法来规范国家,这样一来,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图片取自网上,感谢原作者
等到成王长大之后,周公便毫不犹豫的将国政奉还给了成王。这种胸襟,在历史长河中颇受推崇。因为没有多少人可以拒绝权力,尤其是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力。
纵览周公一生,才华自不必多说。胸襟之宽广,古来罕有。他对人才的看重,他对社稷的功劳,足以让他闻名千古。
在这里,幺幺龙送给大家一句话:心中有礼,外在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