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结婚是很多好朋友都会做的梦!不论已婚还是未婚都会梦见自己结婚了,这个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今天我用自己的观点给大家解释一下。
首先已婚的人梦见自己结婚,不论男女,都是对现实婚姻生活的不满,比如两个人最近在吵架冷战,或者感情出现问题可能要离婚等,因为不满由于某些原因又不能分开,所以在梦中会梦见自己结婚,以满足自己心理上的缺失。
其次是未婚的单身人士梦见自己结婚,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个好梦!说明他们内心对婚姻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很迫切的想要进入婚姻生活!所以提前在梦里结婚来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很多时候梦就是现实生活美好愿望的实现,想要什么,对什么不满意,梦里就会给你满足你!所以很多人喜欢做梦,毕竟心理上满足一下也是很美好的!你觉得呢?
弗洛伊德认为,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人生。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所以,梦是通往潜意识的桥梁。
我1997年是作为外派的导游初到大连,那时Mr.Wang正好是大连旅行社的负责人,Mr.Wang性格特别随和,虽是大连人但身上并没有浓浓的海蛎子味。那时旅行社的导游几乎都是外地女孩,Mr.Wang又是个单身汉,可想而知,万花丛中过,哪能片叶不沾身?那时Mr.Wang对我也很不错,但最后下定决心在一起还是源于一场梦。梦给了我未来的预兆……
我梦见Mr.Wang和另外一个女孩正在举行婚礼,女孩头戴凤冠,身披霞帔,Mr.Wang穿着中式的喜服正在抬花轿的帘子,两抹绯红的身影就一直在我眼前晃。梦醒后,结婚情景历历在目,以后的日子里我接受他的邀请,一起看电影、压马路……,四个月后结婚了。
所以,我的梦给予了我的未来。你们的梦呢?我只能说,每个夜晚的梦都不是白做的,都是有提示和预料的。
心理学家对梦的解析
梦中结婚并不是暗示你将会结婚,而是财运好的暗示。你可能会获得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财,是一个好梦。如果梦到离婚,则象征着分手的两人想改进自己的缺点,这是好的征兆,相互改进,才能使感情更好。
周公解梦对梦的解析
梦见别人结婚,预示运势佳;
梦见恋人与别人结婚,恋爱运势佳。未婚女梦见别人结婚,很快会脱单。
未婚男有此梦,说明你很担心自己的年龄。
已婚女有此梦,说明你有出轨的想法。
已婚男人有此梦,运势佳。
商人有此梦,事业会很顺利。
病人有此梦,很快会恢复健康。
做梦真是很神奇的表象,它会给你对未来生活的提示和预告,所以不要忽略你的梦。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仿佛庄生晓梦,不知是入了蝴蝶之梦,还是
“以前我天天躲躲藏藏,谁要是正眼看我,我都害怕是要来抓我的。现在我也想变好,但是外面变化太大了,像我这样的人,谁能接受?”
2020年11月11日,戒毒人员刘某在社区民警、禁毒社工和母亲的陪伴下,从武汉市司法局何湾强制隔离戒毒所出所,回到家中。
成功戒毒后,刘某感到高兴的同时也生出了一丝迷茫,他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更担心踏出家门会受到差别对待……武昌区粮道街胭脂路社区禁毒社工孙正娟向组长反映了这一情况,希望能帮他找一份合适的工作,尽快摆脱现状、开启新生活。“我看得出来这个人很想摆脱以前的阴影,他现在需要一个工作,需要一个认可,只要他找到工作,我相信他的人生一定能转变。”
在禁毒社工的不断协调和努力下,2021年开春,刘某成为了某快餐店的一名外卖配送员。
有了这份工作,刘某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他认真对待每一份订单,力争获得每一位顾客的好评。与此同时,刘某也向孙正娟敞开了心扉,他会按时到社区尿检,主动找孙正娟谈心,告诉孙正娟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我以前真是太傻了,交了不该交的朋友。我以为出来以后什么都完了,没想到还有你们这样的好人,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刘某表示,自己当初碍于所谓的“面子”,在“朋友”的引诱下尝试了第一口,便坠入了黑暗的深渊。没想到,他自己都想放弃的时候,政府却没有放弃他,在禁毒社工的热心帮助下,他走出了阴霾。
他下定决心要痛改前非,永远不再碰,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努力奋斗,完成曾经的创业梦。
刘某在工作岗位上的优秀表现得到了同事们的赞扬,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这更让他坚定了重拾生活的信心。刘某母亲给孙正娟发微信说:“现在儿子会在家主动做家务,人也越来越开朗了。”2022年9月,刘某向孙正娟报喜,他要和女朋友结婚了。不仅如此,勤劳的他还为自己找了一个副业,一切都在稳步向前。
“希望能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湖北禁毒综合武汉禁毒
点分享点收藏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规范》明确,婚姻登记员受理结婚登记申请时,第一步应询问当事人的结婚意愿。但在聋哑人等特殊群体中,并非所有人都能顺利表达出是否自愿。
据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小莉帮忙》近日报道,河南巩义市民王大妈称,儿子和一个聋哑女孩想要结婚,双方父母都同意,两个人还拍了结婚照,但是想领证却被拒绝。
巩义市民政局工作人员解释,结婚登记规范中明确说明:需要自主表达出自愿结婚的意愿。但女孩没上过聋哑学校,不会手语和表达,建议学习后再来办理,也会酌情尽量简化程序。
人群特殊,要求更严
澎湃新闻注意到,就在2022年8月前后,河南开封市龙亭区婚姻登记处也遇到了类似情况——开封本地的刘先生和浙江天台的汤女士都是聋哑人,刘先生识字不多但可用手语交流,汤女士则不识字也不会手语,由于无法与女方进行交流,龙亭区民政局不能确定结婚请求是否为女方的真实意思。
据当地媒体报道,为了确定聋哑人的意愿,保障聋哑人的权益,我国对聋哑人结婚登记有较常人更严格的程序要求。聋哑人登记时,若能够和婚姻登记员进行笔谈,可将聋哑人与婚姻登记员的笔录登记在册存档。若聋哑人不能书面表达自己的意愿,则要求有能够和聋哑人以及婚姻登记员进行正常交流的人员(最好是聋哑人的监护人)陪同登记,并将聋哑人的婚姻登记意愿及相关交流情况记录存档。
在了解到女方监护人及其家属无法来到现场,只能采取现场视频连线见证他们的结婚登记后,龙亭区民政局向市民政局请示,决定通过公证处监督公证的方式来完善这次结婚登记的手续。
考虑到当事人是不识字且无法用手语交流的聋哑人,大梁公证处非常谨慎,立即组织召开研判会,明确了保护婚姻自由、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关爱残疾人和打击拐卖妇女违法行为的工作思路,明晰本次公证中重点关注申请登记结婚是否是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当事人对其申请婚姻登记权利的法律意义和法律后果是否确实清楚、是否存在聋哑妇女被胁迫的事实、聋哑妇女的近亲属对其婚姻登记的意见等重点审查内容。
其后,开封市大梁公证处会同龙亭区民政局,分别联系女方当事人的家人,了解女方的基本情况和真实想法;联系女方居住地村委会,了解女方的家庭状况;联系女方户籍所在地婚姻登记机关,了解他们在当地没有办理结婚登记的真实原因;联系专业手语老师,和男女双方分别沟通交流,同时负责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时翻译、帮助沟通……
经过大量细致、扎实的前期工作,大梁公证处和龙亭区婚姻登记处共同核实到,男女双方自愿和对方结婚,双方家人知晓并同意二人结婚。
同年9月16日,在龙亭区民政局局长赵三洪,龙亭区妇联副主席王利霞,龙亭区残联工作人员郭晓洁,市大梁公证处公证员贾智迪、于梦瑶及公证助理孙军,市志愿者协会志愿者陈梅、陈春雪、陈仪,刘先生的父母及刘先生户籍所在村党支部书记等现场见证下,在汤女士的监护人及亲属视频连线见证下,这场特殊的结婚登记顺利进行。
婚姻登记日益复杂
特殊群体的婚姻登记曾是棘手问题。
2015年,湖北省政协网站发布的一则委员建议提到,婚姻登记日益复杂,据政法界的委员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带名智力低下的女性到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要求登记结婚。对于聋哑人和智障人来登记结婚时如何判断是否自愿就变得有些棘手,有的婚姻登记员可以依据生活经验来辨别,但是有的就无法来分辨。
例如,在登记的时候,工作人员询问彭某女:“你是来结婚的吗?你愿意吗?”彭某女机械的点了头;又问彭某女“你是不是来离婚的,你愿意吗?”彭某女还是机械的点点头。可以看出,没受过聋哑教育和有点智障的彭某女是无法用文字或手语来进行表达,面对这种情况,民政部门只能认定彭某女属于不能真实表达自己意愿,所以根据《婚姻法》,民政部门也只有谨慎的拒绝,不能予以登记结婚。
另一方面,特殊群体登记结婚数量不断增加,对于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他们,心中有婚姻登记观念,但是却难以明确表达自愿。
尤其是对没经过聋哑教育的残疾人或智障人来说更为困难,比如农村残疾人家里条件都不好,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接受专业教育那是不现实的,以至于婚姻登记变得要么去做司法鉴定,要么直接起诉。
该建议指出,《婚姻法》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这一法律具有普适性却忽视了日益增加的特殊群体。部分特殊群体如何表达自愿结婚的意图并不是民政部门可以单独解决的;提高特殊群体的交流手段,这是教育部门的事情;对婚姻登记部门中出现的一些疑难就需要司法鉴定机关的协助。为了有效解决这个现实难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对《婚姻法》的完善,例如,如果当事人不会写字或是智障人士的,应当请一名与婚姻当事人有直接血源关系的人与婚姻登记员进行正常交流,要求有证明人在场,证明人要将询问情况写成书面证明材料,证明材料要经聋哑人(智障人)和证明人同时签名或按指纹,最后交婚姻登记员存档。
这些情形领证不会被拒
按照以往惯例,聋哑人如果要登记结婚,需请一名与当事人和婚姻登记员都能进行正常交流的证明人在场,但有的当事人找不到手语翻译员,有的当事人不识字也不会手语。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已有部分省份的民政部门印发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实施细则,明确了特殊情形下的婚姻登记办理。
2019年,《四川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实施细则》就提出,当事人为聋、哑人申请结婚登记的,婚姻登记员应当与当事人进行笔谈,笔谈文字材料存入档案。当事人不会写字的,应当请一名与当事人和婚姻登记员都能进行正常交流的证明人在场,证明人要将询问情况写成书面证明材料,证明材料要经聋、哑人和证明人同时签名并按指纹,最后交婚姻登记员存档。《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及《审查处理表》中领证一栏应由聋、哑人自行签名并按指纹。
《安徽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也明确,聋、哑人申请结婚登记的,婚姻登记员应当与当事人进行笔谈,笔谈文字材料存档。当事人聋、哑又不会写字的,应当由一名与当事人和婚姻登记员都能进行正常交流的证明人在场,证明人将询问情况写成书面证明材料,由聋、哑人按指纹,证明人签名并按指纹,登记员备注当事人未签名原因后存档。《声明书》中“声明人”一栏及《审查处理表》中领证一栏应由聋、哑人自行签名并按指纹。
盲人申请结婚登记的,证明人要按当事人口述代为填写《声明书》并宣读,当事人认为填写内容无误后,在登记员引导下签名并按指纹,证明材料应当经盲人和证明人同时签名并按指纹后存档。不会写字的盲人申请结婚登记的,参照办理不会写字的聋哑人做法。
智力低下、精神病人及精神抑郁的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时,如能清晰表达个人结婚意愿、履行结婚登记程序,婚姻登记机关可以受理。因其他原因不能填写结婚登记申请等内容的,可由其监护人或本人指定的其他关系人代为填写。
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对以上人员办理登记的整个流程录音录像,并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对录音、录像载体进行妥善保管。
此外,甘肃陇南市民政部门发布的“婚姻登记常见问题解答”提到,如果是聋哑人且本人不识字,建议在办理时请他们会手语的同志充当翻译,以此了解当事人结婚登记意愿,由婚姻登记员代写相关表格,并由翻译通过手语使其了解清楚,在双方意愿一致的情况下按下指纹。如果是盲人且本人不识字,建议登记时由其亲属在场,由婚姻登记员代写相关表格,并将填写信息告知当事人,由其家属作为见证后按压指纹。
婚姻登记员在办理结婚登记时发现当事人神情恍惚、意愿不清楚时,婚姻登记员需单独询问当事人个人基本信息和结婚登记意愿,如其不能正常应答,说明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要告知双方不能办理婚姻登记。
近年来,为方便与特殊群体交流,还有婚姻登记员自学手语。
来自山东潍坊坊子区融媒体中心今年5月的报道称,婚姻登记工作要求双方必须能够表达自愿结婚的意愿,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方可登记。而聋哑人是特殊群体,如何与他们沟通交流成为了婚姻登记员的新课题。为此,坊子区婚姻登记中心鼓励婚姻登记员自学英语和聋哑手语。
王爱娟是第一个与聋哑当事人交流的登记员。每当遇到聋哑人来办理业务时,她便通过手语与他们耐心交流,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并在工作之余积极带领其他同事学习手语。现在,坊子区婚姻登记中心的所有登记员都能与特殊群体和外籍当事人进行简单交流,他们是婚姻登记员,也是手语翻译员,让每一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婚姻登记机关的暖心关爱。
#头条家时光#友友们,给点建议呗[偷笑]
过一段时间,某人放假以后,准备去儿媳妇家商量办婚礼的事。
我心里是一点谱都没有,我们自己当初结婚的时候,是裸婚,就请老公学校的同事在食堂搞了几桌,就算完成任务了,简直不要太简单。
儿媳妇家是山东的,而我们又是湖南的,也不知道山东那边都有什么风俗,他们回来也只是回来办一个婚礼,然后都要回去单位上班。
问儿子儿媳妇的意见,也没有拿出一个具体章程,就说不想太麻烦,儿媳妇还说,看人家办婚礼,大半夜就起来折腾,太累了,还是简单一点好。
如果太简单,又怕亲家他们觉得我们不重视儿媳妇。虽然以前他们说过,一切都由我们安排,还是要让他们满意才好是不是?
当初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彩礼什么的他们都让我们自己给,没有说要多少多少彩礼。
而且我知道的是,给儿媳妇的彩礼,买房的时候,儿媳妇都全部拿出来了,包括亲家他们也都出了钱,具体多少我不是很清楚,没有去计算,应该是和我们家出的钱差不多。
因为还有我儿子自己手里的钱,一共交了两百多万的房钱,贷款了八十万,等额本金十年期。
当初商量买房的时候,亲家他们都说了,双方都尽力就好,毕竟都只有一个孩子,不需要说非要拿多少多少钱。
说真的,虽然我家拿一百多万也够首付,但是亲家能这么做,我觉得真是找了一个好亲家。
不管我们去他们家也好,他们来我家也好,双方都相处得特别愉快,都不会耍心眼。
只是办婚礼真的有点发愁啊,不知道怎么办呢,大家有什么好建议?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关于婚姻,钱钟书的这句话一直广为流传。
每个人结婚时,大都会憧憬着婚后的幸福生活:相知、相爱、相伴到老……
然而很多人却发现:恋爱时ta好像不是这样的,怎么结婚后就变了呢?
“婚前总是甜言蜜语,婚后才发现ta从来不做家务,只会耍嘴贫”;
“婚前羡慕ta和父母关系好,婚后才知道ta什么都听父母的,毫无主见”;
“一次吵架ta打了我,疯狂道歉求原谅,我以为ta会改,结婚后才发现都是幻想”……
确实,有的人婚前可能善于伪装。
但也有不少人没来得及好好了解对方,甚至没有好好了解自己对婚姻的需求,就仓促结婚,然后追悔莫及。
到底婚前要怎么做,才能降低“找错人”的风险,确定对方值得与你走进婚姻呢?
今天,壹心理梳理了“婚前必聊的10个典型问题”,供未婚人士参考。
已婚人士也可以对照,看看,双方是否在这段婚姻中有所成长。
一位长辈告诉我,选伴侣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的父亲如何对待母亲。
伴侣父母的相处模式,很大概率会影响到伴侣和你的婚姻。
你们可以聊聊:
你们如何评价各自父母的婚姻?你们父母的相处模式是怎么样的?当冲突产生后,父母是如何解决矛盾的?他们是否经常抱怨彼此,又或者彼此深爱?深入了解这些,可以知道伴侣在怎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儿时经历过怎样的问题和创伤,也可以提前预知你们之间需要克服的一些障碍。
比方说,父亲喜欢指责母亲,认为家务都是母亲的事情,伴侣有可能不自觉地这么认为;
反之,父亲和母亲都会主动承担家务琐事,遇到矛盾会主动沟通解决,而不是发脾气和冷战,伴侣可能也会从中学到良好的家庭互动模式。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伴侣对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的理解和定位,直接影响到婚后的幸福感。
想起电视剧《俗女养成记》里的陈嘉玲,原本准备和交往4年的男朋友结婚。
但婚礼筹备过程中,准婆婆一直介入,大到买房装修,小到婚纱礼服的选择,准婆婆一直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要求嘉玲。
而未婚夫什么都听妈妈的,这让嘉玲无法忍受,最终选择了分手。
生活中,不少人婚后仍然把父母的家当作自己的家,对自己的小家庭关注不够,也容忍父母的无底线介入,这就会让另一半感到窒息和被忽略。
只有把原生家庭和再生家庭的关系理顺了,才能建立健康的夫妻关系。
理想中的婚姻,代表伴侣期待的婚姻关系。
婚姻的三大功能主要是:繁衍功能、经济功能、情感功能。
有人期待钱钟书与杨绛的琴瑟相合,也有人喜欢黄永玉夫妇的夫唱妇随。
就算是平淡如水、搭伙过日子的婚姻,也有人很向往。在幸福的感情模式上,其实并无定式。
如果你不确定向往的婚姻是怎样的,可以参考李银河[1]老师眼中的理想婚姻模式,包括3点:
男女双方应该各自有独立的事业;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夫妻的人格应当是平等的。
她重在强调夫妻双方是独立平等的个体,要相互尊重。无论男尊女卑,还是女尊男卑,都不是人格平等,不是理想的夫妻关系。
我们可以和伴侣坦诚交流,或者在生活中观察,看看对方能否平等理性地处理事情,有没有严重的大男子主义倾向,不尊重女性,或者是持有“男性婚后就应该无限忍让”的观念。
关于婚礼的需求,各地风俗并不相同,每个人的期待也各有差异。
但因此所产生的矛盾,却非常突出。
围绕婚房、彩礼、嫁妆和婚礼仪式的形式,双方家庭最好怀着最大的诚意在婚前明确化。
通过这些沟通,可以观察双方对待金钱的观念,以及遇到矛盾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比方说,在婚礼仪式上,是选择中式婚礼还是西式婚礼,或者两者兼有?
还是说一切从简,摒除繁文礼节,例如旅行结婚?
想起前不久,浙江一对90后办了一场特别的婚礼,引发网络热议。
他们摈弃了传统婚礼的模式,没有传统的伴娘堵门、伴郎找婚鞋游戏,一切从简。
新郎甚至还与新娘的父亲下了两盘象棋。晚宴上,没有岳父与女婿的“交接仪式”,新娘新郎牵着手一起轻松地走上舞台。他们还设立了展示两个家庭幸福的照片墙,深得好评。
在他们的婚礼中,特别强调独立、平等。
因为在他们眼中,婚礼不是表演,更多是一种自我表达,按照自己的心意去策划,突出自己想突出的,更为重要。
对于结婚仪式,我们需要照顾伴侣和双方家庭的感受,只要是根据双方实际情况提出的需求,都值得尊重和磨合。
年轻一代大多希望保留一定的私人空间,而新一代父母也有很多人不愿意和儿女居住。
所以你们可以聊聊:
婚后父母会一起居住吗?会一直一起住,还是偶尔?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会一起居住吗?还是说住在附近,一起照顾小家庭?结婚之后,家务活是父母帮忙或请保姆,还是夫妻双方分担?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发展和女性经济自主意识增强,女性市场劳动参与率显著提高,然而女性在经济社会中的角色转变和地位提升,并未同步体现在家务劳动分工中,女性依然是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因此女性的家务时间越长,其幸福感越低。[2]
而丈夫适当增加家务劳动时间,会显著提升妻子的幸福感。[3]
所以,夫妻双方针对这一问题形成相对清晰的任务分工,更有利于提高幸福感。
大多数家庭都有生育的需求,如果自己是丁克族或者暂时不想生育,可以在婚前早点达成共识。
是否生育?什么时候生育?期望几个孩子?生育之后孩子谁来带?这些都值得好好讨论。
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去做婚前体检和孕前体检。
如果在姓氏问题上有特别想法,也需要提前沟通好。
婚后在育儿上的矛盾,往往主要围绕养育和教育理念,可以和伴侣在结婚生育前就敞开聊聊。
例如:
你们是否会“鸡娃”?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们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父母?不想成为怎样的父母?如果孩子学习成绩很差,连高中都考不上,你们会怎么办?你们能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吗?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教育理念,可以参考《津巴多普通心理学》[4]一书中,把世界上大多数的父母教养类型分成4种:
a.权威型父母,强调规则,重视亲密。
主张用实际行动教育孩子,让孩子切身地体会到大人的用意。他们会使用温和的方式向孩子提出要求,也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并耐心地解释与交流,营造平等的家庭关系;
b.专制型父母,强调规则,忽视亲密。
他们害怕管教不严会惯坏孩子,要求孩子行为的一致性与服从性,特别看重孩子的听话。
c.宽容型父母,忽视规则,重视亲密。
认为家长不应该对孩子进行过多干预和指导,很少给孩子制定规则,让孩子自己去制定规则和做决策,让孩子自己从自己的决定结果中去学习经验。
d.忽视型父母,忽视规则,忽视亲密。
要么对孩子漠不关心,要么排斥孩子,有时甚至到了忽视和虐待的地步。
伴侣之间可以聊聊自己的成长经历,思考自己最想和最不想成为的父母,在交流中更深入认识彼此是否自己的“理想伴侣”。
金钱观是一个人价值观的核心标准之一。
伴侣的消费习惯未必要完全相同,但可以观察彼此一般把钱花在什么地方,是否接受彼此的消费观。
《谈钱不伤感情》[5]一书中,将金钱人格划分为省钱王、消费狂、冒险家、求稳者、随性者五种类型。
这些名字都很生动,一看就知道自己的消费习惯倾向于哪一种。
但该书主张不要试图去指责对方的金钱人格,而是要试着去理解对方,根据金钱人格的类型,去沟通建立良好的财务制度,避免引起金钱上的纷争。
比方说有人买啥都要名牌,有人只接受平民价格的商品;
有人觉得人生必须要买房买车才有安全感,有人觉得租房和乘坐公共交通更洒脱;
有人喜欢把钱花在美容护肤上,也有人更愿意把钱投在旅游、买书、学习培训上……
无论喜欢哪一种,只要是在能力范围内,都是需要求同存异的。
你们也可以就婚后的财务制度进行沟通,是设立共同账户,由一方进行管理?还是说各管各的,或者AA制?提前敞开来说,更容易避免矛盾。
学者托马斯·拉科尔说过:“对于人类来说,性不仅仅是性,性是一种语言,是一座桥梁,是从孤独通往亲密的所在,是建立彼此相属的熔炉。”
所以伴侣之间可以在恋爱时,就毫无芥蒂地聊一聊彼此的性观念:
你是否认为婚姻是性行为的前提?如果伴侣坚持婚后才能发生性行为,你们会怎么办?你喜欢的夫妻生活频率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特殊偏好?你怎么看待情感背叛?假若出现类似情况,你们会怎么处理?婚后如果因种种原因变成“无性婚姻”,你们会怎么面对?性需求是私人化的,每个人频率和期待都不太一样,平时可以多沟通和观察彼此的喜好,相互配合,不舒服不喜欢的可以及时调整。
恋爱的时候,因为关系相对简单,一般处于甜蜜期。
而婚后会慢慢进入权力斗争期,生活一地鸡毛,矛盾会逐渐增多,这时,如何处理矛盾会是婚姻幸福的关键因素。
你们恋爱期间,就可以观察对方处理矛盾的表现。
如果习惯发脾气、冷暴力或者逃避,每次都需要你来哄或者让步,大概率婚后也会如此。
如果遇到矛盾能理性沟通解决,提供情绪价值,则属于加分项。
总之,我们千万别期望一个人婚后会改变婚前所有的毛病,也别期望彻底改变一个人。
特别是,如果有、酗酒等不良行为,或控制欲极强、有严重暴力行为的,则要及时止损。
最近根据泰国孕妇坠崖案改编的电影《消失的她》热映,原型王暖暖曾告诉大家,在恋爱期间,丈夫就已经欠下赌债。
为了帮助丈夫摆脱困境,她在婚后不断地帮他还债,提供资源支持他发展事业,期望他会改。没想到他不仅不感激,还为了高额保费,在一次旅游中把她推下了山崖。
这也提醒了我们,要“去爱本身就很好的人”。
每对夫妻结婚时都希望白头偕老,然而关系是流动变化的,如果一段关系最后真的走到了尽头,或许提前正面讨论这种问题会更好:
婚前财产该如何安排?需要公证吗?如果离婚怎么分割?如果感情没了,是为了维持家庭完整继续忍耐,还是体面离婚?如果有孩子,怎样才能在离婚时让孩子的利益尽量不受损?如何在婚后尽量给到孩子完整的爱?婚姻不是童话,矛盾是真实存在的,讨论离婚反而可以让我们放弃“结婚就是永恒”的幻象,更认真、谨慎地经营婚姻。
以上的10个问题仅仅是一些有代表性问题的提炼,有些可以直接讨论,有一些适合从日常生活中观察。
大家有更关心的问题,或者有哪些事是你结婚后才知道的,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作家基尔·凯斯乐说:“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
愿你的婚姻能成为滋养你的关系,让你更有力量去面对这个世界。
世界和我爱着你。
作者:茗荷,心理咨询师,专栏作者。我唯一的使命是让你记起你有多完美。个人公号mingheonline,新书《你本来就很好》。
编辑:Keane、笛子
图源:unsplash
参考资料(滑动查看)
1.李银河,《从社会学角度,给正处在婚姻关系中的你,三条建议》
2.Glas&Fujimoto,1994;Boye,2009
3.Bird,l999;Mencarini&Sironi,2012;Mikulaetal,2012;Arcas etal,2013)。
4.《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美]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
5.《谈钱不伤感情》,斯科特· 帕尔默,宝芬妮· 帕尔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