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1246年(1246年是什么朝代)

时间:2024-01-17 07:12:06 作者:君心似我心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我一口气看完了元朝92年的历史

我一口气看完了元朝92年的历史。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帝国。

在12、11年,铁木真率领10万蒙古兵打败了50万金兵,从此金国的精锐部队被消灭殆尽。

在1218年,成吉思汗派哲别征服了西辽。

在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了西征,开始了长达22年的征战。

在1227年,蒙古军队灭亡了西夏。同年,成吉思汗去世,由第四子托雷监国。

在1229年,成吉思汗的第三子窝阔台在“忽里台”大会上被拥戴为元太宗。

在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灭亡了金国。

在1235年,蒙古开始入侵南宋。

在1236年,窝阔台派拔都开始了第二次西征。

在1241年,窝阔台去世,他的妻子乃马真皇后夺取了,史称乃马真摄政。

在1243年,拔都建立了钦察汗国。

在1246年,在忽里台大会上,乃马真皇后拥立自己的儿子贵由为大汗。

在1248年,贵由去世,贵由的妻子海迷失开始摄政。

在1251年,拖雷的长子蒙哥被拥戴为大汗。

在1253年,蒙哥派忽必烈征服了大理国,同年蒙古开始了第三次西征。

在1256年,旭烈兀建立了伊尔汗国。

在1259年,蒙哥在攻打南宋钓鱼城时去世。

在1260年,托雷的第四子忽必烈和拖雷的第七子阿里不哥开始了四年的帝位之争,最终在1264年,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夺得了汗位,是为元世祖。

在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忽必烈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临安。

在1279年,蒙古彻底消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

在1286年,忽必烈的长子真金去世。

在1293年,忽必烈封真金的儿子铁木耳为皇太孙。

在1294年,忽必烈去世,皇太孙铁穆耳继位,是为元成宗。

在1300年,元成宗出兵两万征伐八百媳妇国。

在1307年,元成宗去世,由于没有子嗣,便由他的朋友山继位,史称元武宗,并立海山的弟弟为皇太子,约定了兄终弟及的制度。在1311年,海山去世,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史称元仁宗。

在1313年,元仁宗恢复了科举制度。

在1320年,元仁宗去世,同年元英宗硕德八刺继位。

在1323年,元英宗因为推行新政被蒙古贵族铁失杀害,同年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耳被铁失拥立为帝,史称泰定帝。

在1328年,泰定帝去世,丞相伯颜先后拥立和世辣和图帖睦尔为帝,史称元明宗和元武宗的长子,史称元文宗。在1332年,元文宗去世,他的遗诏指定元明宗的儿子懿璘质班继位,年仅7岁,史称元宁宗。在53天后,元宁宗去世,皇位由元明宗的长子妥懂帖睦尔继位,史称元顺帝。

1351年,刘福通等人发动红巾军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朱元璋命徐达等人攻克元首都大都,元顺帝北逃漠北。自此,北元开始,享国92年的元朝灭亡。

1246年,有一颗大星陨落,当晚南宋最后一个顶梁柱猝然离世

“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从年少有为到垂垂老矣,孟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到头来,却落得个志向无处施展的下场。

此时的他身患重病,心情郁闷不已。对国家,他有着浓浓的担忧,却又无可奈何。对自己,他有着太多的惆怅,对此深感无力。

1246年,有一颗大星陨落,声如雷鸣,当晚南宋最后一个顶梁柱猝然离世。至此,南宋灭亡的命运已经注定。

152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名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宋。但君王的猜忌,注定了他们悲惨的结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让手下为自己卖命,却又不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如此岂能服众?

岳飞的接班人孟珙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寥寥几字,道出了岳飞一生的精彩与无奈。而回首孟珙的一生,与岳飞有着太多的相似性。

出身将门的孟珙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将岳飞视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虽然岳飞遭人算计,最后不得善终。可即便岳飞早已不在人世,他在岳家军的心中也有着极高的名望。

岳飞

孟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在军中长大的他不仅有着一身好武艺,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也极为敏锐。一次金人进犯,年纪尚浅的孟珙顶着很大的压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真考量之后,孟珙的父亲采纳了他的意见,宋军因此大获全胜。

至此,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孟珙军事方面的才能。然而才能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够让他走向更高的地方,也能将他置于危险之中。此后孟珙多次带兵作战,打破金军,保证了大宋的安全。岳飞临死前没有完成的夙愿,大多在孟珙的手中得以实现。

孟珙

孟珙作战善于防守,因此他率领的士兵都能稳扎稳打,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多年来的生死与共,让孟珙在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名望。对于孟珙而言,这是对他能力以及人品的认可。可是换个角度来看,锋芒过胜也会给他埋下不小的隐患。荣耀与灾祸,就在一念之间。

随着宋理宗拒绝了范用吉的投降,孟珙明白自己走向了和岳飞一样的结局,那便是被帝王所猜忌。不想牵连家人和部下的他选择了辞官,在无限的惆怅中一病不起。

多年以来的征战,早已让他的身体留下了种种病根。辞官后不久,这位抗金名将便撒手人寰,享年52岁。

宋理宗

孟珙为何会重复岳飞的悲剧

孟珙被称作南宋最后的顶梁柱,在他死后不过33年,南宋就走向了灭亡。孟珙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他注定的结局。在这背后,是南宋畸形的社会形态导致的悲剧。即便没有孟珙,也会有其他人重蹈覆辙。单凭一两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南宋的命运。

首先,重文轻武乃是宋朝的传统。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统治宋朝之时,便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起义,难保手下有着和他同样的想法。因此南宋虽然不缺优秀的武将,却大多得不到重用。即便像孟珙这样的幸运儿才华得到了施展,最终也会受到帝王的猜忌。

赵匡胤

其次,宋理宗是个彻彻底底的昏君。宋理宗赵昀即位之初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丞相的手中。这段经历让他对大臣颇为忌惮,不想重复此前的悲剧。比起大臣的能力,他更在乎的是这些人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这,注定了孟珙不会得到善终。

最后,孟珙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即便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孟珙也没有想过挑战帝王的权威。他只能将自己的苦闷郁结在心,让自己的身体情况越来越糟糕。倘若他可以自私一点,不再顾及国家的安危,或许他也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会早早离开人世。

孟珙的悲剧,也是南宋多少英勇将士的悲剧。在年少之时,他们怀揣一腔热血,希望保卫自己的国家免受金国和蒙古的侵犯。他们中的大部分,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战场之上。即便有像孟珙这样的人,能力得到了施展,但最终获得的只不过是帝王的猜忌。

孟珙的离世与南宋的灭亡

孟珙的离世,毁掉了南宋最后的希望。在他之后,南宋再没有可以带兵打仗的优秀人才。即便有能力不错的将士,在看到孟珙的悲惨结局之后也不会走上他的老路。南宋的皇帝总以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手下的将领,殊不知真正的威胁在国家的周围。

南宋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每一个都令南宋没有回转的余地。其一,南宋帝王将太多的猜忌放到了手下大臣的身上。

虽然历史上不乏将军谋逆的例子,但相比他国的侵犯毕竟是少数。要想让手下为自己不顾生命,本就该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将心比心这个简单的道理,宋理宗永远都不会懂。

其二,南宋并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南宋、金国、蒙古之间虽然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却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南宋的情况便岌岌可危。无论是对金国的疯狂进攻,还是和蒙古的合作,都不是明智的举动。唯有让金国和蒙古相互制约,才能让南宋有喘息的余地。

其三,文官当道影响了武将能力的施展。相比于对武将的忌惮,南宋对于文官却十分包容。然而没有亲历过战场的残酷,文臣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当时的局势。

一些原本有能力带兵作战的年轻人,出于未来发展的考虑选择弃武从文。这也导致当孟珙去世之后,南宋已经没有将领可以保卫国家,可以稳定当时的局面。

大宋王朝的覆灭

回首宋朝的发展史,可以用夹缝中生存来形容。倘若没有岳飞、孟珙这些出色的武将,这个朝代早已走向灭亡。但赵匡胤对于武将的忌惮被他的后人所延续,武将的才能越出色,就会迎来愈发悲惨的结局。孟珙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为可悲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相比于文臣的花言巧语,大宋武将说出的话确实不够好听。但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是对国家、对帝王、对百姓的深深担忧。

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权倾天下,而是让宋国在蒙古和金国的夹击之间努力生存下来。但多年来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猜忌。孟珙并不是一个“聪明人”,那些精于算计的人早已看透了南宋的情况,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性命枉送。

因此在孟珙之后,南宋再也没有守护它的人。那些朝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并为此难过一下,仅此而已。但孟珙仍然是成功的,他保证了自己在世时国家的稳定。国破时的惨状,他再也不用面对。

[浮云]1952年,在日本发生一系列怪事,有5万多...

[浮云]1952年,在日本发生一系列怪事,有5万多只猫跳海自杀,却没有引起重视。最终由于当地政府的不作为酿成惨祸,共有12615人随后也出现异常,最终造成1246人死亡。

 

事情发生在日本九州岛熊本县的水俣湾附近,水俣湾里有一片被当地人称作不知火海的小海湾,其附近生活的5万居民世代都以发展渔业为主,过着十分富足的生活。

 

然而从1952年开始,当地就突然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就是海湾中大量鱼类死亡尸体漂浮在海面上。

 

紧接着当地很多猫都开始浑身颤抖,四肢抽搐,走起路来一颠一跳的,有的猫开始不停撞墙有的猫不断流出口水,有的还跳着跳着就开始突然狂奔,像是被什么东西给附了身一样。

 

起初只是镇上的野猫有这种情况出现,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家猫也开始患病,当地人将这种现象称作“猫舞蹈病”。

 

不过跳舞猫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只是茶余饭后偶尔会提起,然而到了1953年1月,这种怪病愈演愈烈,发展到后来,镇上的猫像发了疯一样,开始集体跳海自杀。

 

在1953年这短短一年时间内,水俣湾地区竟然有5万多只猫,先后死于跳海自杀,随后当地的猪和狗也出现了类似症状。

 

海边遍布的动物尸体终于让石与时的居民感到了恐慌,对于这种诡异现象,人们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测:其中最多的说法就是:当地遭到了恶魔诅咒,或许接下来,厄运就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没想到留言最后还真的应验了,动物集体发生怪病的三年后也就是1956年的4月21日,一位五岁小女孩儿田中静子,成为了第一个昏迷者。

 

起初,她只是走路摇摇晃晃,经常无缘无故摔倒,渐渐的她开始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说话口齿不清,手脚也没有办法活动。

 

虽然她被送到当地最好的医院进行救治,可情况还是急剧恶化,开始全身性痉挛,双目失明,两年后最终在一片黑暗中悲惨死去,紧接着有大批村民也患上了这种怪病,其中还包括田中静子两岁的妹妹。

 

原本安静祥和的小村庄,就这样笼罩在了一片死亡的阴影之中,由于事件影响重大,日本政府不得不派人前来调查整件事情的始末,医学专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检查,结果惊讶的发现,这些病患的脑中枢神经以及末梢神经都已经发生坏死。

 

为了弄清事情真相,调查人员立即对水俣湾的周边环境展开调查,结果显示这一系列诡异现象背后的始作俑者,正是1925年在水俣湾附近修建的一家氮肥厂。

 

这家氮肥厂一开始,只是在这里建立了厂房和醋酸厂,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这家工厂从1949年开始生产氮乙烯,并把没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了河流中。

 

这条河是水语湾附近村民赖以生存的河流,人们日常饮用,洗衣做饭以及平日捕捞食用的鱼虾,都处于这里。而这些没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汞,废水流入河流后,就污染了其中的鱼虾。

 

由于附近村民长期食用这些有毒鱼虾,最终酿成了这场不可挽回的悲剧。

 

事实上早在水俣湾附近的猫咪出现异常之前,周围地区的猫就已经绝种,悲剧的苗头呢早就出现。

 

只不过并没有引起人们重视,尽管日本官方派遣了不少医学专家前来救助,不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慢慢发现这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因为水与病有两点极为恐怖之处,第一就是水与病无法彻底根治,病症较轻的患者一辈子只能摇摇晃晃走路,而那些重症患者呢就只能等待死亡。

 

第二点是水与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孕妇即便患上较轻的水与病,其后代也一定是水与病患者病痛的折磨会在下一代身上延续。

 

由于当地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阶段,战后想要迅速恢复经济,慢慢的日本政府面对这场悲惨的人祸开始不断迟疑,身居高位的人不愿意为了这些病患,放弃唾手可得的利益,只是表面上要求这家氮肥厂对排放的工业废水做出一些处理措施,接着就任其发展不再约束。

 

然而氮肥厂在此次事件发生后非但没有进行整改措施,反而变本加厉,扩大生产规模,大量沉积在河水中的汞,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

 

而这颗定时炸弹再次于十二年后爆发,1968年上千名民众死于这场疾病,人们也终于发现了日本政府的骗局,愤怒的群众们纷纷走上街头抗议。

 

受害者家属纷纷向日本最高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日本政府的不作为,为了维护自己利益,群众们与日本政府展开了持久战。

 

而这场旷日持久的维权之路,直到2004年才最终得以胜诉,虽然受害者得到了金钱的补偿,但最终被法院认定为责任主体的却并不是不作为的政府,而是那些“被当做棋子”的企业。很长很长一段时间那些要求政府承担责任的声讨声,依然没有停止。

 

日本政府用这样的方式获取了巨大利益,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却已经无法挽回,此后日本政府为了整治当地环境,花费整整485亿日元以及十四年时间。

 

直到现在,每年仍需要高额的管理费,可以说是得不偿失,而这也不得不令人想起前段时间日本的排放核废水事件。

 

只希望日本政府能够看到事情真相,能够早日收手,认清自我,不要再重蹈覆辙。

1246年,有一颗大星陨落,当晚南宋最后一个顶梁柱猝然离世

“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从年少有为到垂垂老矣,孟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到头来,却落得个志向无处施展的下场。

此时的他身患重病,心情郁闷不已。对国家,他有着浓浓的担忧,却又无可奈何。对自己,他有着太多的惆怅,对此深感无力。

1246年,有一颗大星陨落,声如雷鸣,当晚南宋最后一个顶梁柱猝然离世。至此,南宋灭亡的命运已经注定。

152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名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宋。但君王的猜忌,注定了他们悲惨的结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让手下为自己卖命,却又不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如此岂能服众?

岳飞的接班人孟珙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寥寥几字,道出了岳飞一生的精彩与无奈。而回首孟珙的一生,与岳飞有着太多的相似性。

出身将门的孟珙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将岳飞视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虽然岳飞遭人算计,最后不得善终。可即便岳飞早已不在人世,他在岳家军的心中也有着极高的名望。

岳飞

孟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在军中长大的他不仅有着一身好武艺,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也极为敏锐。一次金人进犯,年纪尚浅的孟珙顶着很大的压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真考量之后,孟珙的父亲采纳了他的意见,宋军因此大获全胜。

至此,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孟珙军事方面的才能。然而才能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够让他走向更高的地方,也能将他置于危险之中。此后孟珙多次带兵作战,打破金军,保证了大宋的安全。岳飞临死前没有完成的夙愿,大多在孟珙的手中得以实现。

孟珙

孟珙作战善于防守,因此他率领的士兵都能稳扎稳打,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多年来的生死与共,让孟珙在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名望。对于孟珙而言,这是对他能力以及人品的认可。可是换个角度来看,锋芒过胜也会给他埋下不小的隐患。荣耀与灾祸,就在一念之间。

随着宋理宗拒绝了范用吉的投降,孟珙明白自己走向了和岳飞一样的结局,那便是被帝王所猜忌。不想牵连家人和部下的他选择了辞官,在无限的惆怅中一病不起。

多年以来的征战,早已让他的身体留下了种种病根。辞官后不久,这位抗金名将便撒手人寰,享年52岁。

宋理宗

孟珙为何会重复岳飞的悲剧

孟珙被称作南宋最后的顶梁柱,在他死后不过33年,南宋就走向了灭亡。孟珙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他注定的结局。在这背后,是南宋畸形的社会形态导致的悲剧。即便没有孟珙,也会有其他人重蹈覆辙。单凭一两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南宋的命运。

首先,重文轻武乃是宋朝的传统。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统治宋朝之时,便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起义,难保手下有着和他同样的想法。因此南宋虽然不缺优秀的武将,却大多得不到重用。即便像孟珙这样的幸运儿才华得到了施展,最终也会受到帝王的猜忌。

赵匡胤

其次,宋理宗是个彻彻底底的昏君。宋理宗赵昀即位之初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丞相的手中。这段经历让他对大臣颇为忌惮,不想重复此前的悲剧。比起大臣的能力,他更在乎的是这些人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这,注定了孟珙不会得到善终。

最后,孟珙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即便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孟珙也没有想过挑战帝王的权威。他只能将自己的苦闷郁结在心,让自己的身体情况越来越糟糕。倘若他可以自私一点,不再顾及国家的安危,或许他也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会早早离开人世。

孟珙的悲剧,也是南宋多少英勇将士的悲剧。在年少之时,他们怀揣一腔热血,希望保卫自己的国家免受金国和蒙古的侵犯。他们中的大部分,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战场之上。即便有像孟珙这样的人,能力得到了施展,但最终获得的只不过是帝王的猜忌。

孟珙的离世与南宋的灭亡

孟珙的离世,毁掉了南宋最后的希望。在他之后,南宋再没有可以带兵打仗的优秀人才。即便有能力不错的将士,在看到孟珙的悲惨结局之后也不会走上他的老路。南宋的皇帝总以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手下的将领,殊不知真正的威胁在国家的周围。

南宋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每一个都令南宋没有回转的余地。其一,南宋帝王将太多的猜忌放到了手下大臣的身上。

虽然历史上不乏将军谋逆的例子,但相比他国的侵犯毕竟是少数。要想让手下为自己不顾生命,本就该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将心比心这个简单的道理,宋理宗永远都不会懂。

其二,南宋并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南宋、金国、蒙古之间虽然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却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南宋的情况便岌岌可危。无论是对金国的疯狂进攻,还是和蒙古的合作,都不是明智的举动。唯有让金国和蒙古相互制约,才能让南宋有喘息的余地。

其三,文官当道影响了武将能力的施展。相比于对武将的忌惮,南宋对于文官却十分包容。然而没有亲历过战场的残酷,文臣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当时的局势。

一些原本有能力带兵作战的年轻人,出于未来发展的考虑选择弃武从文。这也导致当孟珙去世之后,南宋已经没有将领可以保卫国家,可以稳定当时的局面。

大宋王朝的覆灭

回首宋朝的发展史,可以用夹缝中生存来形容。倘若没有岳飞、孟珙这些出色的武将,这个朝代早已走向灭亡。但赵匡胤对于武将的忌惮被他的后人所延续,武将的才能越出色,就会迎来愈发悲惨的结局。孟珙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为可悲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相比于文臣的花言巧语,大宋武将说出的话确实不够好听。但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是对国家、对帝王、对百姓的深深担忧。

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权倾天下,而是让宋国在蒙古和金国的夹击之间努力生存下来。但多年来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猜忌。孟珙并不是一个“聪明人”,那些精于算计的人早已看透了南宋的情况,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性命枉送。

因此在孟珙之后,南宋再也没有守护它的人。那些朝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并为此难过一下,仅此而已。但孟珙仍然是成功的,他保证了自己在世时国家的稳定。国破时的惨状,他再也不用面对。

1246年,有一颗大星陨落,当晚南宋最后一个顶梁柱猝然离世

“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从年少有为到垂垂老矣,孟珙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到头来,却落得个志向无处施展的下场。

此时的他身患重病,心情郁闷不已。对国家,他有着浓浓的担忧,却又无可奈何。对自己,他有着太多的惆怅,对此深感无力。

1246年,有一颗大星陨落,声如雷鸣,当晚南宋最后一个顶梁柱猝然离世。至此,南宋灭亡的命运已经注定。

152年的风风雨雨,多少名将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大宋。但君王的猜忌,注定了他们悲惨的结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让手下为自己卖命,却又不给他们足够的信任,如此岂能服众?

岳飞的接班人孟珙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寥寥几字,道出了岳飞一生的精彩与无奈。而回首孟珙的一生,与岳飞有着太多的相似性。

出身将门的孟珙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将岳飞视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虽然岳飞遭人算计,最后不得善终。可即便岳飞早已不在人世,他在岳家军的心中也有着极高的名望。

岳飞

孟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在军中长大的他不仅有着一身好武艺,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也极为敏锐。一次金人进犯,年纪尚浅的孟珙顶着很大的压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真考量之后,孟珙的父亲采纳了他的意见,宋军因此大获全胜。

至此,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孟珙军事方面的才能。然而才能是一柄双刃剑,既能够让他走向更高的地方,也能将他置于危险之中。此后孟珙多次带兵作战,打破金军,保证了大宋的安全。岳飞临死前没有完成的夙愿,大多在孟珙的手中得以实现。

孟珙

孟珙作战善于防守,因此他率领的士兵都能稳扎稳打,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多年来的生死与共,让孟珙在士兵中拥有很高的名望。对于孟珙而言,这是对他能力以及人品的认可。可是换个角度来看,锋芒过胜也会给他埋下不小的隐患。荣耀与灾祸,就在一念之间。

随着宋理宗拒绝了范用吉的投降,孟珙明白自己走向了和岳飞一样的结局,那便是被帝王所猜忌。不想牵连家人和部下的他选择了辞官,在无限的惆怅中一病不起。

多年以来的征战,早已让他的身体留下了种种病根。辞官后不久,这位抗金名将便撒手人寰,享年52岁。

宋理宗

孟珙为何会重复岳飞的悲剧

孟珙被称作南宋最后的顶梁柱,在他死后不过33年,南宋就走向了灭亡。孟珙的悲剧绝非偶然,而是他注定的结局。在这背后,是南宋畸形的社会形态导致的悲剧。即便没有孟珙,也会有其他人重蹈覆辙。单凭一两个人的努力,无法改变南宋的命运。

首先,重文轻武乃是宋朝的传统。早在宋太祖赵匡胤统治宋朝之时,便通过杯酒释兵权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赵匡胤自己就是武将起义,难保手下有着和他同样的想法。因此南宋虽然不缺优秀的武将,却大多得不到重用。即便像孟珙这样的幸运儿才华得到了施展,最终也会受到帝王的猜忌。

赵匡胤

其次,宋理宗是个彻彻底底的昏君。宋理宗赵昀即位之初不过是一个傀儡,真正的权力都掌握在丞相的手中。这段经历让他对大臣颇为忌惮,不想重复此前的悲剧。比起大臣的能力,他更在乎的是这些人会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而这,注定了孟珙不会得到善终。

最后,孟珙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即便得到了这样的待遇,孟珙也没有想过挑战帝王的权威。他只能将自己的苦闷郁结在心,让自己的身体情况越来越糟糕。倘若他可以自私一点,不再顾及国家的安危,或许他也能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不会早早离开人世。

孟珙的悲剧,也是南宋多少英勇将士的悲剧。在年少之时,他们怀揣一腔热血,希望保卫自己的国家免受金国和蒙古的侵犯。他们中的大部分,将自己的生命留在了战场之上。即便有像孟珙这样的人,能力得到了施展,但最终获得的只不过是帝王的猜忌。

孟珙的离世与南宋的灭亡

孟珙的离世,毁掉了南宋最后的希望。在他之后,南宋再没有可以带兵打仗的优秀人才。即便有能力不错的将士,在看到孟珙的悲惨结局之后也不会走上他的老路。南宋的皇帝总以为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手下的将领,殊不知真正的威胁在国家的周围。

南宋灭亡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每一个都令南宋没有回转的余地。其一,南宋帝王将太多的猜忌放到了手下大臣的身上。

虽然历史上不乏将军谋逆的例子,但相比他国的侵犯毕竟是少数。要想让手下为自己不顾生命,本就该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将心比心这个简单的道理,宋理宗永远都不会懂。

其二,南宋并没有认清当时的形势。南宋、金国、蒙古之间虽然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却形成了一种巧妙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南宋的情况便岌岌可危。无论是对金国的疯狂进攻,还是和蒙古的合作,都不是明智的举动。唯有让金国和蒙古相互制约,才能让南宋有喘息的余地。

其三,文官当道影响了武将能力的施展。相比于对武将的忌惮,南宋对于文官却十分包容。然而没有亲历过战场的残酷,文臣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当时的局势。

一些原本有能力带兵作战的年轻人,出于未来发展的考虑选择弃武从文。这也导致当孟珙去世之后,南宋已经没有将领可以保卫国家,可以稳定当时的局面。

大宋王朝的覆灭

回首宋朝的发展史,可以用夹缝中生存来形容。倘若没有岳飞、孟珙这些出色的武将,这个朝代早已走向灭亡。但赵匡胤对于武将的忌惮被他的后人所延续,武将的才能越出色,就会迎来愈发悲惨的结局。孟珙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更为可悲的是,他并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相比于文臣的花言巧语,大宋武将说出的话确实不够好听。但每一句话的背后,都是对国家、对帝王、对百姓的深深担忧。

他们想要的并不是权倾天下,而是让宋国在蒙古和金国的夹击之间努力生存下来。但多年来的付出,换来的却是猜忌。孟珙并不是一个“聪明人”,那些精于算计的人早已看透了南宋的情况,他们不愿意将自己的性命枉送。

因此在孟珙之后,南宋再也没有守护它的人。那些朝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走向灭亡,并为此难过一下,仅此而已。但孟珙仍然是成功的,他保证了自己在世时国家的稳定。国破时的惨状,他再也不用面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