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陪父母住院感受# #说说住院那些事#
母亲住院时间长,病房里总在换病友,这一次换了一位85岁高龄的老头子,让我吃惊的是,他的老伴82岁了,按说理应在家里安享晚年,然而,她每天还在医院里白天黑夜地照顾老头子。
老头子身材比较魁梧,但是多病缠身,自己生活基本不能自理!每次看婆婆去给他翻身或是拉他起床的时候,都很吃力,我担心她会摔倒,总会情不自禁地帮她一把,我觉得她真心不易!
起先,看婆婆把老头子照顾得很周到,我心里想,这就是典型的“少是夫妻老来伴”吧!老夫妇有好几个孩子,也许是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吧,老头子生病住院,还是老伴不辞辛劳地照顾他,有俩孩子偶尔会来看看,整天还是要靠老伴照顾。
或许是老婆婆自己年龄大了,一直白天黑夜地照顾老伴,自己身体也吃不消的缘故,后来看到的一幕,简直颠覆了我对他们的认知,老头子起床拉尿后,老婆婆把他推倒在床上,使劲地推搡他然后把他拉直摆在床上,嘴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在家里自己还动一下,来医院里一点都不动,什么都要喊我,病了10年,照顾你10年,你不死把我都要累死!”再后来这样的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老头总是说“我要能动肯定自己动”那话明显包含了些许无奈。或许是看到我们很温和地照顾母亲,老头子趁婆婆不在的时候自言自语地说,他老婆和女儿脾气不好,但心肠好,我只好附和他说,只要心肠好就好!
再后来才知道婆婆没有工作,一直靠老头子挣钱养活自己,她说明明以前可以给她买社保的,但是老头子说有的人买了没多久就死了,不白花了那个钱,但是没想到她活到了80多岁却没有保障。
这种事情老头子做得的确过分,不管怎么说,老婆为他生养了五个儿女,他都应该主动考虑到老婆的养老问题,而不是老婆孩子提出了却置之不理,还说一些难听的话,难怪老婆婆心中满是怨恨!
我父亲在48岁时就患上了心脏病,家里大大小小事情都由我母亲承担,而且父亲每年都要住好几次医院,但是母亲总是毫无怨言地细致周到地照顾父亲,母亲总是说,即便父亲什么也不能做,只要父亲在,就觉得有个伴,生活总是有滋有味的。
细细想来,我的父母能一直相携相伴终生,还是源于父母一直以来都是彼此关爱的。在生活上,他们总是互相关心互相照顾,父亲喜爱看书读书,母亲总是包揽所有的家务,但父亲总是会抽空做好吃的饭菜,不管家里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俩总是有商有量,一起努力解决,从来不像别人家吵得不可开交。那个时候,我们回到家里,总是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那种温馨和默契的氛围!
也许两口子过日子还真是像存钱一样,年轻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存了满满的情感,年老时彼此相伴,相互照顾,晚年生活不离不弃才会幸福美满!年轻时不付出不存储情感,等到老了病了,能管你也算不错了,要再挑理,恐怕就无人问津了,把你丢在一边,让你自生自灭也是极有可能的!
所以不管为人夫还是为,既然走到一起来了,还是趁早存储情感吧,为自己晚年的幸福生活提早做好充分的准备,让爱永远与你同在!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年仅42岁的
重庆广播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李林
因病突然去世,引发关注
9月5日
李林去世原因
冲上热搜
据@中播网 官方微博发布的消息:
重庆之声新闻主播李林,因感冒尚未痊愈,9月2日晚锻炼身体时,突发心肌梗塞,离开了我们。重庆的听友喜欢称呼他“李将军”,从业生涯二十载,性格豪爽,为人真诚,谦逊低调。
他的离去,是重庆播音主持界的损失。人生不易,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爱身边的亲人朋友。
公开资料显示,李林是重庆广电集团 (总台) 重庆之声FM968主持人,作为资深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李林主持的节目深受听友喜爱。
“重庆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曾刊文《重庆之声李林:不想做剑客的厨师不是好主持人》,文内介绍,李林并非主持人专业出身,大学专业是英语。毕业后,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到电台工作,因为他的英文出类拔萃,所以他选择了翻译以及给电影英语配音等工作。
李林去世的消息
让不少网友意外
去世的原因也
令人痛心
警惕!
感冒可能诱发严重疾病
李林的突发疾病去世
为我们敲响警钟
带病运动或者过度运动都很危险
这是因为感冒不可轻视
也有可能诱发心肌炎
此前曾有不少相关案例
心肌炎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症病变,导致心肌损伤,甚至心脏功能减弱。病毒引起的最多见,多于病毒感染(感冒或胃肠炎)后1~3周发病。
病毒性心肌炎早期多表现为普通感冒或胃肠炎症状,1~3周后可出现如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疲劳、肌肉疼痛,症状多不明显,或仅有低热、明显乏力、不思饮食、腹泻等,症状可持续3~5 天或更长,容易被忽视,却是诊断心肌炎的重要线索。
年轻人感冒更易诱发心肌炎
年轻人饮食、睡眠经常不规律,免疫力下降。有些人感冒后不注意休息,甚至错误运动加重心脏负担。此外,年轻人对病毒感染容易出现过强的免疫反应,这种“过度反应”会误伤正常心肌细胞。
在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后出现心悸、胸痛等不适时,需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要尽早就医筛查。
专家提醒
过度运动不可取
一定要适量
可以通过监测心率判断
运动强度是否合适
心率尽量不要超过140次/分钟
另外,不要带病坚持运动
生病期间,人体免疫力和
抵抗力都会下降
身体不适,就应
暂停运动或减少运动量
否则会加重病情,延长病期
甚至发生危险。
中国青年报综合:极目新闻、澎湃新闻、中播网微博、健康有约等。
“做陪诊轻松收入过万”
“90后加入陪诊大军”
在很多互联网平台
这样的信息随时可以刷到
这样一个新兴职业兴起
能为患者解决就诊难题吗?
陪诊真的门槛低、收入高吗?
记者走近3位陪诊员
了解这个行业背后的故事
就医痛点催生陪诊需求
最累的一天,“蜜桃”上上下下跑遍了医院门诊楼,日行两万步。但是,她陪同就诊了一年半的那个孩子,最后还是走了。她把资料找出来,默默放入那个名叫“已故”的文件夹,然后不再去看。
陪诊员“蜜桃”(左)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走不出来。” “蜜桃”哽咽了。又到了暑假就诊旺季,她开始想念那个叫JOY的15岁男孩。
新冠疫情暴发的那一年,“蜜桃”开始做公益陪诊服务。投入这个行业,是因为曾经深切体会过就医之难。
很多人不理解蜜桃,她做海外医疗中介能挣钱,为何还要做公益陪诊?甚至,她花了大把时间用来陪伴“普通人”就诊,去和他们谈心,陪他们吃饭,还要参与他们的身后事。
本周三,在红房子医院见到蜜桃时,她正陪同一位阿姨看宫颈,已是第七次陪诊了。这是她在理发店认识的李阿姨(化名),李阿姨不识字,不会看病,不会用智能手机。她和儿子住在一起,绝经很久后又来了“大姨妈”,不知道该怎么办。儿子带她就诊,诊室门口的“男士止步”四个大字,让他一筹莫展。后来,得知蜜桃有一些医学背景,就向她求助。蜜桃欣然同意陪伴李阿姨就诊,所幸,检查下来只是“癌前病变”。
新民晚报记者 徐程 摄
每次就诊,蜜桃还会对李阿姨的症状和病史进行补充,并将医嘱仔细记下。在结束问诊后,她整理出详细的文字内容,给李阿姨的儿子查看。看似简单的就诊过程,包含了蜜桃的细心和专业。
“一些病人因行动不便、不熟悉流程等导致就医困难,加上异地就医等需求,他们很需要有人陪伴。”蜜桃告诉记者,从复旦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由于自己和家人先后生病,男友更是因罕见病离世,就诊过程异常辛酸,这件事对她打击很大。此后,她开始接触医学,首先瞄准了营养学和药学,考取了营养师资格证后,目前正在攻读药学专业。
“我第一个陪诊的女士41岁,肺癌晚期,她没什么朋友,生病后身体状况很差,我也会和她聊天,缓解她心理上的孤独感和不安感,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蜜桃说。
有人认为,“陪诊”是体力活,但实际上,一个合格的陪诊员还是一个时间规划师、半个全科医生、半个心理医生。
蜜桃一直惦记的JOY,发病时还在读小学,得了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尤文氏肉瘤。她给了JOY父母很多建议,JOY也很乐观,常常要求蜜桃帮他拍视频,记录和病魔对抗的日子。两次化疗失败后,JOY的父母又从北京的医院获得一个化疗方案,在上海继续化疗。最终,男孩在痛苦中离世。父母很悲痛,“如果再给我们重来的机会,我们一定会选择另一种方式。”
80多岁的杨老先生,因肺癌转移至脑部,一度想放弃治疗。他曾目睹自己的亲弟弟因肺癌离世,因此坚决不愿意做手术和化疗,也不愿意成为家里的负担。蜜桃走进他家时,他正在大声和老伴吵架。作为公益陪诊,第一步是说服老先生看病。蜜桃告诉记者,他带着老先生走进医院后,完善了一系列检查,最令她高兴的是,老先生的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他有合适的靶向药。在服药后,病灶缩小,病情控制得很好。但后来,最令她难过的事也发生了。“因为是公益陪诊,不收钱,老先生后来也觉得不好意思,就不找我了。他后来也没有按照医嘱好好治病,等我再次踏入他家时,老伴说他已经走了。”
这两件事也让蜜桃感受到,无论专职还是兼职,从事陪诊的人员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少走弯路。普通人的就诊理念还有很多误区,影响着他们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也影响着他们的人生。
陪诊员不能有信息差
陈洁是某陪诊平台的创始人,她的本职工作与居家养老和保险相关,陪诊是 “副业”,也和某数字化患者病程管理平台合作,主要服务高端客户、肿瘤患者等,有年费用户和病种收费两种模式。
“目前我们大概服务过3000名患者,数量不是很多,从需求端看,主要包括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单身青年、宝爸宝妈以及异地就医的大病患者等。”陈洁告诉记者。
陈洁团队的陪诊员陪病人看诊 采访对象提供
优质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催生了异地就医需求,陈洁认为,未来陪诊的市场一定会越来越大。“子女无法陪父母看病,或是请假陪父母看病的成本远高于雇人的开支,所以干脆请一位陪诊员;另一方面,医院就医流程的智能化,让很多老年人无所适从,这时陪诊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但这个行业的准入门槛并不低,绝非外卖员脱下马甲就可以从事的。“我们这个职业不可以有信息差。我们见过太多误诊或延误治疗的案例了。如果有专业人士指导就诊,结局大不同。”
而现实中,又是什么样的人在做陪诊员?目前,市场上既有个人从事陪诊服务,也有养老、家政、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陪诊员这个职业目前大部分只能归类到家政服务业中。”陈洁表示,当初做陪诊,看重的是这个行业的前景:“陪诊只是一个切入口,我们需要积累顾客的过程,开拓其他服务,比如养老、海外就医等,会有很多机遇。”陈洁透露,她的团队所做的陪诊是全病程管理,把预防、康复等内容都融入其中,形成了健康管理的全链条。
陪诊不是黄牛,有些事不能做
其实,陪诊并不是这两年才火起来的。陈语涵从事专业医学陪诊7年了,建立了稳定的获客渠道,从一开始每周接待2-3个客户,到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客户。关于服务收费标准,她说目前行业无标准,一般半天陪诊服务收费300-800元不等。
“我服务过一位70多岁的乳腺癌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没有手术的机会。她很害怕,甚至开始思考遗产分配。家属找到我后,我一路陪同她就诊,先通过新辅助化疗,顺利将病灶缩小获得了手术机会,术后再辅助化疗加局部放疗,治疗效果很好。我在陪诊过程中给予她的不仅是陪伴、建议,还有一些心理的安抚。”陈语涵认为,一个好的陪诊员,需要有基本的医学知识,熟悉各大医院的环境和看病流程,耐心、细心,保护客人的隐私。
还有一名客户,老是抱怨医生爱理不理,不给他回答。后来,陈语涵陪诊发现,其实是客户“不会看病”,问的都是重复的、不重要的问题,医生想要了解的信息,患者又答不上来。这时专业陪诊就需要承担沟通医患的角色。
帮助有需要的人,偶尔能提供一些专业意见——这让陪诊员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但他们也在思考:陪诊行业如何更专业和规范?
“一些陪诊员考取了所谓的资格证,但其实目前国内陪诊员并没有权威认证的资格证,它甚至都算不上正规职业。”蜜桃说,在网络上,很多短视频都在传递着“做陪诊员,轻松月入过万”的信息,其实为了卖课。大众对陪诊的印象只停留在“能赚钱”上,是一种误解。
陈语涵认为,正规的从业人员,都希望陪诊员能成为一个有“身份证”的职业,有一套规范化的标准和流程。
那么你愿意让他们陪伴吗?
一旦发生纠纷该如何维权?
患者家属:我不知道去哪里维权
上海市民奚小姐表示,这个新型职业,帮助她解决了大难题。奚小姐的父亲得了肺结核,需要一个漫长的治疗周期。“我自己不能经常请假陪伴看病,所以就找了一个陪诊员。有一次,医院的CT取号机坏了,只能自己去排队,他让我爸在一边休息,自己站着排了一小时的队,做好后还把我爸送出医院,叫出租车回家。”
“这种新事物也需要正确的引导方向和规章制度去约束。比如收费标准纯粹靠双方讨价还价,我找的陪诊半天需支付200-500元。还有,如果在服务过程中产生纠纷,我不知道去哪里维权。”她说。
市民徐女士则不愿意接受陌生人陪看病。她说,小毛小病就自己一个人去医院看。真的出现大问题,第一时间还是会通知最亲近的家人。“生病的时候,我觉得亲情更加可贵。”
院方:容易出现问题,希望是家属陪同
上海某三甲专科医院的门诊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院方希望是家属陪同,有个值得信赖的监护人比较好。“就目前来说,陪诊还处在一个模糊地带,也可能扰乱医疗秩序,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陪诊是不是会变成医托?是不是会泄露患者隐私?大量陪诊员涌入医院开展商业行为,有可能打破公平就医的模式,这并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近年来,沪上各医院也在逐步完善各种导医服务。华东医院、华山医院、市六医院等都有专门针对就诊的空巢、失独、残疾老人提供的“一对一”陪诊服务。“健康云”平台在便利老年人日常就医服务中,也配备了专业的陪诊团队,目前该服务已实现上海申康旗下所有三甲医院及院区的全覆盖。
对于职业陪诊,你怎么看?
新民晚报
作者:左妍
来源: 上观新闻
近日,云南一位王女士向央广网反映,今年4月中旬,她家人患有神经肿瘤,在北京某医院住院11天中,因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自己只能每天在病房外守候。“当时护工费都花了2000多元,现在还要承受价格不低的住宿费,经济压力很大。”
陈女士的家人也曾在北京住院时遇到类似情况。她觉得不合理,向有关部门投诉后,医院才同意陪护。“医院不允许陪护,只能花钱请护工,其实很多病人都想家人陪护。”
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是个例还是行业普遍现象?相关部门对此是否有明确规定?近日,记者走访北京市多家医院发现,医院、病人和病人家属对陪护问题看法不一。
医院不允许病人家属术后陪护 原因说法不一
在北京工作的刘女士告诉央广网记者,今年3月份,她在通州某医院做腹腔镜手术,需要住院7天。手术后两三天,插了导流导尿管,她不能下床,在这种情况下,医院规定不允许家属进入病房陪护。
刘女士向医院咨询原因,院方解释,这是按照此前疫情期间医院的规定沿用至今,并称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和老年患者,允许一个家属陪护。
“我术后疼痛很厉害,需要家属帮忙拿饭、帮扶起身、去卫生间和换尿袋。我妈妈就在病房外面,但不让她进。”刘女士认为,医院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定义模糊,无奈之下,她只能请护工照顾,一天260元。
在北京的另一家医院,一名病人家属向记者出示的护工委托协议单显示,收费标准200元/天。护工工作范围:负责照顾患者的日常生活起居,协助患者洗脸、刷牙、梳头等,搞好患者床单位卫生,在护士站的需要和指导下经患者同意,协助护士做好留取体液、分泌物等标本及送检工作等。
“请不请护工,不是病人说了算,医生觉得你需要请护工,那就给你开单子。”北京某医院住院部的护理员说。另一家医院护士则称,“你问我原因,我也不知道,全院都是这样请护工。”
对于一些医院为何不允许家属陪护,记者走访多家医院科室,得到的解释也不尽相同。
北京望京医院住院部多名护士表示,按照三年前疫情管控措施规定,病房是封闭式管理,一般不允许家属陪护。如果家属要陪护,需要住院大夫决定,但也只能有一个家属陪护病人,且进入病房后不能外出,直到一起出院。
对于不能陪护原因,该医院住院部呼吸科的护士称,医院都是这样要求,之前是疫情,现在是甲流,为了防止交叉感染。该医院另一名来自骨关节四科的护士说,“该科室自开科以来,都不允许家属陪护。”
在另一家医院,一位住院部的护理员告诉记者,他们科室不让家属陪护,再大的手术也不行。“整个医院都是这样,还在沿用以前疫情时的规定。”
记者探访北京市儿童医院肠胃科、耳鼻喉科、心外科等多个科室,不少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向记者表示,对于心外科,年龄小的孩子做手术可以陪护,其他大部分科室均不能陪护,原因是“病房空间有限”“建院以来一直如此”“疫情原因”等。
国内其他城市的医院允许家属陪护病人吗?河南、河北多家医院向记者表示可以陪护。其中,河北石家庄市某医院护士长张楠(化名)表示,她在基层医院从未听说过不允许家属陪护的类似规定,家属陪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医院方面照护病人的压力。
花钱请护工要算经济账 也要唯效果论
对于北京部分医院不允许家属陪护,不少病人家属不理解。他们认为,请护工费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病人家属照顾更加贴心和细致,不仅有利于病人康复,还能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特别是不少其他城市的病人到北京大医院住院,一般都是患有大病。如果住院天数久一些,加上额外的护工费,对经济条件本就不好的家庭来说,这是一笔很大的开支。
虽然,每天200多块钱的护工费听起来不算贵,但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生病时最需要家人的陪伴,护工再细致也不如家人贴心。
不过,也有家属认为,不让陪护有好处,减少病房留守人员数量,给病人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
“既然都住院了,不少病人都不能自理,尤其是病人到大城市就医,如果患者经济状况较差,可能无法再承受护工费,而且病人在生病时最需要亲情。”张楠护士长(化名)说,医院应以人为本,按需施策,为方便管理可以固定陪护人员。
一名医疗专家称,家属陪护的优点是不需支付护工费,对于一些经济困难的患者来说,可以减轻经济负担,在某些情况下,家属的陪伴会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教授王岳则表示,病房应该是最安静和最适合休养的地方。从优质护理角度来说,不应该提倡病人家属在病房陪护病人,不仅因为陪护专业性比较强,病人家属没有经过系统、专业训练的话,可能造成护理不当,会对患者造成新的伤害。另外,病人家属陪护会给其他患者带来不便与打扰,不利于其他患者的休养。
护士缺口突出 地方探索建立医疗护理员制度
2022年4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补齐护理短板、弱项方面,提出“建立医疗护理员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和发展医疗护理员职业队伍”。
对此,北京中医药大学法律系教授邓勇表示,从实际情况来看,除了个别地方外,医疗护理员制度迟迟没有建立,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填补护士资源空缺的仍是护工。
邓勇告诉记者,据《关于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指标计算,我国医疗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注册护士缺口达350多万人。目前,临床护士往往更多关注危重患者的病情,普通病房的患者需要生活护理时,主要由家属或自聘护工承担。
“有必要探索建立各个地区的护理费收费标准,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由三方共同承担。”邓勇建议,各级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财力作为撬动杠杆,激发社会资本和社会公众参与,有关政府部门可以落实促进就业及创业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护理员职业培训补贴范围,对医院护理员服务所需设施设备改造给予财政支持,根据人员数量对医院培训和使用护理员提供补助,减轻医院成本。
2022年,福建开始组织实施公立医院“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2022年7月5日,福建省卫健委、人社厅、财政厅、医保局联合印发了《福建省“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该《工作方案》提出,按照财政、医保、患者各负担一点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无陪护”病房试点工作。护理员由试点医院统一聘用(或通过劳务派遣)、统一管理。此外,福建省卫健委还组织专家制定并印发《福建省“无陪护”病房服务规范》(以下简称《服务规范》)。
根据《工作方案》和《服务规范》,所谓“无陪护”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连续不间断的生活照护等服务。护理员在护士指导和管理下,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以“一对多”模式提供有关陪护和生活照料服务。
邓勇认为,从现状来看,医疗护理员制度能否推行,关键在于医院。首先是经济效益问题,医院落实该制度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其次,医患纠纷问题,如果出现护理不到位等情况,护理员代表院方,一旦出现医患矛盾,将加大医患纠纷。另外,护理员的制度和标准需要细化,如果没有清晰的界定,就加大了医院的管理难度。
“从短期来看,取消护工不现实。”邓勇说,应加快探索建立医疗护理员制度,定期进行培训和服务质量监督考核,规范服务行为,优化医疗机构护理员结构,提升护理患者水平,解决护理服务的付费难题。(记者汪宁)
来源: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