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怀德招亲解签(怀德招亲解签求事业)

时间:2024-01-13 05:28:27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白云鹏、侯月秋、于会江京韵大鼓《金定骂城》,聆听经典名段!

感谢大家一直支持《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从第13课开始,我们一直在教大家开口唱京韵大鼓。先后教唱了《探晴雯》、《遣晴雯》、《丑末寅初》和《连环计》。

如果有对《探晴雯》、《遣晴雯》、《丑末寅初》、《连环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一下之前的课程。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 第十五课十分钟学会《探晴雯》第一番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 第十八课十分钟学会《遣晴雯》第一番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第二十课 简析《丑末寅初》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 第30课 学唱《连环计》入门小结

今天我们继续上节课的内容,对京韵大鼓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金定骂城》第一番进行小结。

在小结之前,我们先来再巩固一下之前的课程。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第31课十分钟学《金定骂城》第一番上

跟着于会江零基础学大鼓:第32课十分钟学《金定骂城》第一番下

金定骂城第一番唱词及小结

唐贞观被困锁阳城,与薛礼群臣盼想救兵,那一日,帮均店的薛景山城下报号,城楼上有个爱将的贞观要笼络英雄,奈仁贵在帮均店上招亲未曾启奏,因大唐律也不准收妻在军营,况造贬时,寒了心曾上过绝户本,因拒罪,白袍不敢认小将英雄。薛景山二闯重围将娘认父, 薛仁贵见樊氏贤人马奔城。 淡梳妆香躯端整悬金剑, 素征衣她那酥胸斜扭跨银龙。 桃腮冷带风尘垢, 杏眼含凝侠烈容。 二十年被日月削磨佳人都半老, 依然是当初的那些动作呀,还是旧日的神情。

在听于会江老师做讲解的过程中,小编也把部分知识点做了梳理,以方便大家更好的学习和交流。

一、名词解释

1、子弟书

中国清代曲种。因首创于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子弟,故名。子弟书的曲调,早期以北京的东西城为界,分为东韵、西韵。东韵沉穆粗犷,善歌激昂慷慨的历史故事;西韵低缓萦纡,多唱委婉缠绵的爱情题材。约在1850年前后,又出现了南城调、北城调两个支派,以曲调流畅、节拍繁急见长。子弟书衰微后,它的作品多被大鼓书、牌子曲所吸收。子弟书的作品甚多。《子弟书总目》著录有446种,以罗松窗、韩小窗的作品较为著名,如《杜丽娘寻梦》、《长坂坡》、《得钞傲妻》等。

2、梨园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PS 梨园,原是唐代都城长安的一个地名,因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在此地教演艺人,后来就与戏曲艺术联系在一起,成为艺术组织和艺人的代名词。

3、西唐传

传统隋唐说部故事在小英雄传后又续有北唐、东唐、西唐、南唐与月唐诸传。其中《西唐》构造尤为繁复,有大、小、前、后之分。大意是讲隋末唐初,樊梨花(唐代),唐太宗贞观年间人,父樊洪为西凉国(西突厥)寒江关守将,后投唐,与薛丁山结为夫妇。二人智勇双全,登坛挂帅。在薛家满门抄斩后,她率子薛刚杀进长安,除奸报仇。

二、涉及到的主要名家

1、韩小窗

韩小窗(1830年-1895年),满族,清代东调子弟书作家。本名不传,以署名行。其创作的子弟书相传有 500余篇,今存等35种。像《长坂坡》、《得钞傲妻》、《露泪缘》、《黛玉悲秋》、《红梅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另有影卷《谤可笑》、《金石语》 2种及诗谜一首传世。

韩小窗的作品除取材于当时流行的小说、戏曲之外,也有不少抨击现实的孤愤之作。词句雅丽,刻画细腻,感情充沛。他的子弟书作品有 10 余种至今仍在东北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中传唱。

2、白云鹏

白云鹏(1874-1952.4.6)是京韵大鼓演员,白派创始人。由于他结合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选择适合发挥个人特长的题材谱曲创腔,逐渐形成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长于表达书中人物内心感情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白派京韵大鼓,与刘(宝全)派、张(小轩)派齐名,他的艺术风格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3、白凤鸣

白凤鸣(1909-1980),男,京韵大鼓演员、少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八岁从父学艺,十二岁登台演唱,为鼓曲大王刘宝全先生赏识收为弟子。至十七岁时,已掌握刘派大鼓演唱真谛。他矢志精研音津声韵至三十岁时,以他独具特色的艺术而被曲艺界誉为“少白派”,独树一帜。

4、阎秋霞

阎秋霞,女,京韵大鼓演员。白派京韵大鼓创始人白云鹏亲传弟子,白派京韵大鼓传承的关键人物。阎秋霞不但继承了白派的演唱艺术,而且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在白派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在京韵大鼓女性化的征途上书写了重要的一笔。

5、侯月秋

侯月秋(1923-1982),女,京韵大鼓演员。京韵表演拟人状物逼真自然,表情动作简约传神、繁而不冗。能于演唱中准确传达人情事理,使传统功力与现代意识得到较好的统一,擅于演唱表达情感的作品,例如《金定骂城》《七星灯》《白帝城》《怀德别女》等。

6、赵学义

赵学义,女,师承阎秋霞。赵学义是当之无愧的曲艺教育家,她教过的学生太多了,而向她问艺的专业、业余演员以及广大曲艺爱好者就难以计数了。在艺术方面,赵学义改革白派音乐唱腔,传统曲目拟制新腔,而且在众多的鼓曲节目的音乐设计上都有成功的尝试,可以用“创新”二字来涵盖赵的艺术成就。

三、其他知识

中东辙

曲艺中的十三辙是从韵母的角度,将现代汉语北京音系的音节分成为十五类。

中东辙,或叫中东韵:eng、ing、ong。

在之后的教学中,我们会进一步讲解“辙韵”相关的知识。

好啦,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请大家再听一次于会江老师的讲解巩固一下吧。

彩蛋一:

白云鹏先生的《金定骂城》录音版

彩蛋二:

于会江《金定骂城》现场视频(网友拍摄版)

于会江京韵大鼓《金定骂城 关黄对刀 》网友现场实拍(2017年)

于会江京韵大鼓《金定骂城》2012年现场录像

他是世间的英雄,他是救民水火的勇士,他也是渣男负心汉!

彩蛋三:

侯月秋先生的《金定骂城》视频版

京韵大鼓代表作《金定骂城》和刀枪架儿!

杨家将故事广为人知,却有人说百分之九十是假,是这样吗?(下)

宋史趣问100题·10·杨家将的故事广为人知,却有人说百分之九十是假的,是这样吗?(下)

杨延昭(雕像)

四、史籍中的“杨家将”

目前所见最早记载杨业、杨延昭父子事迹的文字是欧阳修(1007-1072)在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为杨业的侄孙、“供备库副使”杨琪所撰的《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文中写道:“君之伯祖继业,太宗时为云州观察使,与契丹战殁,赠太师、中书令。继业有子延昭,真宗时为莫州防御使,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其后,北宋曾巩(1019-1083)撰纪传体史书《隆平集·卷十七·武臣》中有“杨业”条,比较详细地记有杨业、杨延昭父子事迹,并记杨业于陈家谷口战殁时,“其子延玉死焉”,杨延昭病逝,“诏官其子传永、德政、文广”。

北宋末、南宋初人李焘(1115-1184)“网罗收拾四十年”“精力几尽此书”撰写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七》对杨业、杨延昭父子与辽国作战事迹多有记载,并记有杨业战殁后,“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等五人”。

南宋孝宗时人王称撰纪传体北宋史《东都事略》,其中有《杨业传》,记有“业有子延昭”。

宋末元初人徐大焯撰《烬余录·甲编》记:杨业战殁,“长子渊平随殉,次子延浦、三子延训官供奉,四子延环、五子延贵并官殿直,六子延昭以从征朔州功,加保州刺史,七子延彬屡有功,并授团练使。……延昭子宗保,官同州观察使,世称杨家将。”

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三月,元朝廷设局修纂《宋史》,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修,于至正五年(1345)十月成书。

《宋史·杨业传》并有其子杨延昭、孙杨文广附传,应该采用了《隆平集》《东都史略》《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杨业、杨延昭、杨文广事迹。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列传第三十一·杨业传·附杨延昭、杨文广传》全文为: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

  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帝密封橐装,赐予甚厚。

  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主将戍边者多忌之,有潜上谤书斥言其短,帝览之皆不问,封其奏以付业。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以西上阁门使、蔚州刺史王侁,军器库使、顺州团练使刘文裕护其军。诸军连拔云、应、寰、朔四州,师次桑乾河,会曹彬之师不利,诸路班师,美等归代州。

  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

  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朝廷止令取数州之民,但领兵出大石路,先遣人密告云、朔州守将,俟大军离代州日,令云州之众先出。我师次应州,契丹必来拒,即令朔州民出城,直入石碣谷。遣强弩千人列于谷口,以骑士援于中路,则三州之众,保万全矣。”

  侁沮其议曰:“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但趋雁门北川中,鼓行而往。”文裕亦赞成之。

  业曰:“不可,此必败之势也。”

  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业,太原降将,分当死。上不杀,宠以连帅,授之兵柄。非纵敌不击,盖伺其便,将立尺寸功以报国恩。今诸君责业以避敌,业当先死于敌。”

  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

  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巳,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

  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帝闻之,痛惜甚,俄下诏曰:“执干戈而卫社稷,闻鼓鼙而思将帅。尽力死敌,立节迈伦,不有追崇,曷彰义烈!故云州观察使杨业诚坚金石,气激风云。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自委戎乘,式资战功。方提貔虎之师,以效边陲之用。而群帅败约,援兵不前。独以孤军,陷于沙漠;劲果猋厉,有死不回。求之古人,何以加此!是用特举徽典,以旌遗忠。魂而有灵,知我深意。可赠太尉、大同军节度,赐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

  业不知书,忠烈武勇,有智谋。练习攻战,与士卒同甘苦。代北苦寒,人多服毡罽,业但挟纩露坐治军事,傍不设火,侍者殆僵仆,而业怡然无寒色。为政简易,御下有恩,故士卒乐为之用。

  朔州之败,麾下尚百余人,业谓曰:“汝等各有父母妻子,与我俱死,无益也,可走还,报天子。”众皆感泣不肯去。淄州刺史王贵杀数十人,矢尽遂死,余亦死,无一生还者。闻者皆流涕。

  业既没,朝廷录其子供奉官延朗为崇仪副使,次子殿直延浦、延训并为供奉官,延瑰、延贵、延彬并为殿直。

  延昭本名延朗,后改焉。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每征行,必以从。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以崇仪副使出知景州。时江、淮凶歉,命为江、淮南都巡检使。改崇仪使、知定远军,徙保州缘边都巡检使,就加如京使。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以功拜莫州刺史。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厚赐,遣还。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并出疏外,以忠勇自效。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帝曰:“嗣辈素以勇闻,将收其后效。”即宥之。

  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时讲防秋之策,诏嗣及延昭条上利害,又徙宁边军部署。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令莫州部署石普屯马村西以护屯田。断黑卢口、万年桥敌骑奔冲之路,仍会诸路兵掎角追袭,令魏能、张凝、田敏奇兵牵制之。时王超为都部署,听不隶属。延昭上言:“契丹顿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即幽、易数州,可袭而取。”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及请和,真宗选边州守臣,御笔录以示宰相,命延昭知保州兼缘边都巡检使。

  二年,追叙守御之劳,进本州防御使,俄徙高阳关副都部署。在屯所九年,延昭不达吏事,军中牒诉,常遣小校周正治之,颇为正所罔,因缘为奸。帝知之,斥正还营而戒延昭焉。

  大中祥符七年卒,年五十七。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录其三子官,其常从、门客亦试艺甄叙之。

  子文广。

  文广字仲容。以班行讨贼张海有功,授殿直。范仲淹宣抚陕西,与语,奇之,置麾下。从狄青南征,知德顺军,为广西钤辖,知宜、邕二州,累迁左藏库使、带御器械。

  治平中,议宿卫将,英宗曰:“文广,名将后,且有功。”乃擢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迁兴州防御使。

  秦凤副都总管韩琦使筑筚篥城,文广声言城喷珠,率众急趣筚篥,比暮至其所,部分已定。迟明,敌骑大至,知不可犯而去,遗书曰:“当白国主,以数万精骑逐汝。”文广遣将袭之,斩获甚众。或问其故,文广曰:“先人有夺人之气。此必争之地,彼若知而据之,则未可图也。”诏书褒谕,赐袭衣、带、马。知泾州、镇戎军,为定州路副都总管,迁步军都虞候。

  辽人争代州地界,文广献阵图并取幽燕策,未报而卒,赠同州观察使。

《宋史》

《宋史·潘美传》《杨嗣传》等也记有杨业、杨延昭父子事迹。近当代学术界对杨家将的研究,主要成果有近代学者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山西大学郝树侯教授《杨业传》、天津人民出版社常征先生《杨家将史实考》等。著名历史学家、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教授对《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和《杨家将史实考》进行了批注,纠正了部分不实之处,撰文《杨家将史实新考》。

五、杨家将故事之虚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称小说《三国演义》“乃七实三虚,惑乱观者”,以小说、曲艺、戏曲等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则“虚”得更多,实者几乎十不及一,尤其以戏曲剧目虚的成分最多。演绎杨家将故事的小说、曲艺、戏曲等,虽然其中杨业、杨延昭等人物用了真名实姓,也只能做虚构、“穿越”的艺术作品对待。

以下仅以杨家将故事戏曲剧目为例,列其虚:

(一)杨业之父“杨衮”之虚

杨家将故事戏曲作品有《杨衮教枪》《头下河东》等剧目,其中《头下河东》剧情为:五代时,高行周死后,杨衮将其子高怀亮收为义子,排行老四,改姓不改名。怀亮赴汴京寻兄,赵匡胤率怀德、怀亮等征讨河东。怀亮用回马枪击败奸臣崔应龙。崔向北汉王刘崇进谗,诬杨泄家传枪法于敌国,刘命杨滚擒高以自白。杨衮闻讯,命继洪、继康、继业阵前让四弟(怀亮)一阵。放高逃走;杨继业不听,反为高所败,杨滚怒,亲追高;高以实告,杨乃教以杨家枪法,纵之逃走。杨滚兵至狮子崖,赵匡胤出战,不敌,杨滚降宋。以锤换带为信。

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君讳琪,字宝臣,姓杨氏,麟州新秦人也。新秦近胡,以战射为俗,而杨氏世以武力雄其一方。其曾祖讳弘信,为州刺史。”

《资治通鉴·后周纪二》记:“初,麟州土豪杨信自为刺史,受命于周。信卒,子重训嗣,以州降北汉。”

则杨业之父名“杨弘信”或“杨信”,而非“杨衮”。

(二)杨业殉国之地之虚

《金沙滩》《血战金沙滩》《沙滩会》等剧目,将杨业(及其数子)殉国之地编演为幽州“金沙滩”。而如上所述,史籍记载杨业殉国之地为“朔州西南陈家谷口”。

(三)杨业殉国死事之虚

《李陵碑》《托兆碰碑》等剧目,将杨业殉国编演为“碰李陵碑”而死。如上所述,史籍记载杨业殉国为重伤被俘之后,“不食,三日死”。

(四)杨业诸子之虚

《金沙滩》《血战金沙滩》《沙滩会》《杨家将》《八虎闯幽州》等剧目,编演杨业有七个儿子,又有一义子,称“七郎八虎”,分别为大郎杨泰字延平,在“双龙会”上代宋太宗赴宴,被辽国包围后代宋王而死;二郎杨永字延定,在双龙会上代替南清宫八王千岁而死;三郎杨勋字延光,金沙滩之战,被辽国骑兵马踏为泥而死;四郎杨贵字延辉,金沙滩一战中兵败被俘,被辽国公主看重,将杨姓拆了作为名字,自称“木易”,在辽国为官,后暗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得以一家团圆;五郎杨春字延德,金沙滩一战,与父亲、兄弟离散,在五台山出家为僧,后下山助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六郎杨景字延昭,是金沙滩一战后唯一顺利回国的人,回国后历经重重磨难,诛杀潘仁美为父兄报仇,镇守边关数十年,最后病死关外;七郎杨希字延嗣,是七郎八虎中武艺最高强之人,因年少时打擂台打死潘仁美之子潘豹,被潘仁美记恨,在金沙滩一战中单枪匹马冲出重围搬救兵,却被潘仁美设计绑住,身中七十二箭而亡;义子杨顺字延顺,本是杨业部将王锦之子,王锦为救杨业而死,杨业收王锦之子为义子,赐名杨延顺,在金沙滩之战后流落辽邦。

如上所述,史籍记载杨业确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延朗(因避讳宋朝的“圣祖”赵玄朗的“朗”字,改名延昭)、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跟随父亲在陈家谷口牺牲的延玉排行第几不明,但从史籍所记延朗兄弟的排行分析,延朗(昭)应为长子。而且,杨业陈家谷口一战,只有子延玉一人跟随父亲作战牺牲,延浦、延训、延瑰、延贵、延彬不仅没有跟随父亲,为国牺牲,还在父亲殉国后得到朝廷的照顾,分别授予官职。

(五)“潘杨讼”之虚

《金沙滩》《血战金沙滩》《沙滩会》等剧目编演杨七郎杨延嗣年少时打擂台打死潘仁美之子潘豹,潘仁美记恨,在金沙滩一战中杨七郎搬救兵将杨延嗣乱箭射死;《告御状》等剧目编演金沙滩一战,杨业殉国、几位兄弟牺牲后,杨延昭星夜回京,至驾前控告潘洪(仁美)的弥天大罪,两家开始“斗讼”。

但如上所述,在陈家谷口之战后,宋太祖将“大将军潘美降三官,监军王侁除名、隶金州,刘文裕除名、隶登州。”潘杨两家并没有诉讼争斗,至少目前所见史料尚未见有关于潘杨两家讼斗的记载,而且《宋史·潘美传》记,潘美在此战后一年多就去世。

(六)“八千岁”赵德芳之虚

《八贤王说媒》《状元媒》《翠黛山》《寇准背靴》等剧目有人物“八贤王”“八千岁”赵德芳。《八贤王说媒》等剧编演,“宋王”赵光义率柴郡主到边关射猎,被辽将擒住。杨延昭由潼台经过,救回宋王及郡主。大臣傅龙之子傅丁奎也正赶来,宋王误以为是傅救驾,乃将郡主许婚。延昭回京,求教于八贤王。八贤王与新科状元吕蒙正解破诗意,奏知宋王。宋王坚持是丁奎救驾,郡主乃请在金殿辩明真假。于是,杨继业、傅龙各率子上殿,吕蒙正令延昭及丁奎当面讲明救驾经过,真相大白。杨六郎终与郡主成婚。《翠黛山》等剧编演,杨延昭抗辽兵,被困檀州,遣孟良赴五台请五郎下山解围。五郎知塞北名马多,势需良马,知八贤王有好马万里云,命孟良在借,备己乘骑。八贤王不肯,孟良乃先盗其千里驹,诱八王来追,乘势盗其万里云,赴檀州解围。

但在史籍中,赵德芳既没有受封“八千岁”,更不是位高权重的“八贤王”。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在《宋史》中有传。赵德芳生于后周显德六年(959)第二年,他的父亲宋太祖肇建宋朝。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去世的时候,赵德芳只有18岁,尚没有封王。宋太祖去世,宋太祖皇后宋氏派宦官王承恩召赵德芳入宫,继承帝位。但王承恩却招来了宋太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宋皇后见王承恩回宫,立即问道:“德芳来了吗?”王承恩回答:“晋王到了。”宋皇后一下子愣住,接着哭着对赵光义说:“我们母子的性命,就托付给官家了!”“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专称,宋皇后这话,就等于承认宋太宗是新皇帝了。赵光义也哭着对宋皇后说:“不用担心,共保富贵!” 赵光义在宋太祖的灵前即位,当了皇帝,是为宋太宗。宋太宗刚继位的时候,对赵德芳和赵德芳的哥哥赵德昭还好,但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亲征辽国幽州,被辽军大败,一人独自败逃,与宋军失去联系,有宋朝将领以为宋太宗战死,为稳定军心,提议立当时在军中的赵德昭为帝。战后,宋太宗逼死赵德昭,两年多后好的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德芳“暴死”,年仅23岁。赵德芳生前没有王爵,更没有任何权势,甚至在宋太宗即位为帝到他“暴亡”的5年间,生活很难说愉快。

(七)寇准之虚。

《寇准背靴》《背靴子》《寇准探地穴》《探地穴》《状元媒》《傅杨争亲》等剧目编演了宰相寇准故事。《寇准背靴》等剧讲述,奸臣诬杨六郎有不臣之心,宋太宗怒欲斩杨,八贤王求赦,改为流配。奸臣再进谗,奉旨斩杨,任堂惠代死,杨归天波府,匿地窖中。韩延寿侵宋,宋君臣无计抵御,寇准与八贤王至天波府吊祭六郎,寇准窥视郡主内衣红裙,故留守灵。脱靴暗中随行,于地窖中发现六郎,杨六郎再次挂帅征辽;《状元媒》等剧讲述,杨六郎在“潼台”救“柴郡主”,二人产生情愫,后经寇准做媒,“八贤王”力主,二人成亲。在这些剧目中,寇准是一位“穷酸”官员。

戏曲中寇准之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史籍中,寇准不仅不“穷酸”,生活还极为豪奢,经常举行在家中举行通宵达旦的酒会,所燃蜡烛“粗如儿臂”,连厕所也是,而且寇准非常喜欢一种舞蹈“柘枝舞”,每次欣赏此舞,都赏给舞女可做货币使用的“绢帛”,他的一名侍妾为此曾写诗劝诫寇准,但寇准说:“人生欢乐,就当如此”;而是寇准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任参知政事即副宰相、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任宰相,在他任副宰相的时候,杨业早已殉国,他任宰相不久,发生了辽国侵犯宋朝的“澶渊之战”,寇准随宋真宗进驻澶州(今河南濮阳),指挥作战全局,当时杨延昭驻守遂城(今河北徐水西北),至少在目前所见史料中,二人此前此后,没有任何交集。

(八)佘太君之虚。

《佘赛花》《佘赛花招亲》《百岁挂帅》《佘太君挂帅》《佘太君辞朝》等很多剧目都编演了杨家将故事中的重要人物杨业之妻“佘太君”,佘太君也如杨业、杨六郎一样,是广为人知、深入人心的人物。

佘太君(戏曲人物)

但在史籍中,从未见关于佘太君的记载,如《宋史·杨业传》等史料,都只记载了杨业和他的儿子。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中国古代的正史除《后妃传》《宗室传》《列女传》之外,很少记载女性事迹,但也并不是绝对没有,在为数不少的男性传记中,都简略记有与之相关的女性的事迹;二是佘太君在杨业父子的生活、作战中没有重要作用、突出地位,无可记述。

而在杨家将故事中,佘太君这一人物出现得也比较晚。杨业妻子的形象,最早出现在杂剧《谢金吾诈拆清风楼》中,却是一位性情软弱、哭哭啼啼的妇人,后来在《南北宋志传》后半部(《杨家将》)《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等小说中转而成为能征善战的英雄人物,形象逐渐丰满。

由以上分析可知,佘太君这一人物,应该是虚构的。

(九)杨宗保之虚。

《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等剧目编演了杨六郎的儿子杨宗保这一人物。

但在史籍中,虽然记有杨延昭之子“传永、德政、文广”等三人,却未见“宗保”。杨宗保这一人物,应该是虚构的。

(十)穆桂英之虚。

《穆柯寨》《木角寨》《降龙木》《穆桂英》《穆杨会》《穆桂英下山》《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天门阵》《穆桂英挂帅》等剧目编演了杨家将故事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穆桂英。

但在史籍中,未见关于穆桂英的一字记载。穆桂英这一人物,应该是虚构的,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和宋朝初期,曾有多位复姓“慕容”的军将,非常知名,穆桂英之“穆”,可能由“慕容”转化而来。

(十一)杨八姐之虚。

《杨八姐游春》《杨八姐选婿》《杨八姐闹馆》《闹馆打店》《杨八姐救兄》《杨八姐找刀》等剧目编演了人物杨八姐。

但在史籍中,未见关于杨八姐的一字记载。杨八姐这一人物,应该是虚构而来。

(十二)孟良焦赞之虚。

《收孟良》《杨六郎私下三关》《孟良盗马》《焦赞发配》等剧目编演了孟良焦赞两位人物。

在史籍中,特别是关于杨延昭的记载中,未见一字涉及孟良焦赞。孟良焦赞,应该是虚构人物。

(十三)杨排风之虚

《杨排风》《青龙棍》《打孟良》《打马》《杨排风招亲》《杨排风择婿》等剧目编演了人物杨家“烧火丫环”杨排风。

但在史籍中,未见一字涉及杨排风。应该是虚构人物。

(十四)杨宗英之虚。

《杨宗英下山》等剧目中,编演了人物杨宗英,讲述杨宗英为杨七郎的“私生子”。

如前所述,杨七郎的故事基本为虚构,则其“私生子”及其故事,当然更为虚构。

(十五)包拯之虚。

在编演杨家将故事的剧目中,还有《包拯挂帅》一剧,编演包拯与杨家将交集故事,在《杨宗英下山》剧中,也有包拯救杨家的情节。

在目前所见史料中,尚未见一字包拯与杨家有交集的记载,剧中所述故事,应该是虚构。

而在以上种种虚构人物、故事中,所述故事情节,更几乎全为虚构,观众、读者、听众,是绝不可将其作为历史事实看待的。

六、杨家将故事的价值

杨家将故事虽然几乎全为虚构,但却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杨家将小说“文意并拙,然盛行于里巷间”,对其艺术水平评价不高,对其社会影响却有很高评价。以杨业、杨延昭、佘太君、穆桂英等位主要人物的杨家将英雄群体,寄托了中华民族保家卫国、抵抗外侮的爱国、报国情怀和不屈不挠、反抗强权的抗争精神;故事中杨家五代父死子继、夫亡妻承,为国家民族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精神感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杨家将故事,应该永远讲述、传承。

杨家将

参考资料:《宋史·杨业传》《杨延昭传》《杨文广传》《杨嗣传》《潘美传》《寇准传》,宋·欧阳修《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曾巩《隆平集》,司马光《资治通鉴》,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王称《东都事略》,徐大焯《烬余录》,当代·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常征《杨家将史事考》,李裕《杨家将史实新考》,管斌《杨家将故事的历史演变》,杨光亮《杨家将资料全集》,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

潮人的喜节

元宵节,游人穿行在牌坊街。肖燕菁 摄

潮州湘桥区磷溪镇溪口有“穿蔗巷”的元宵传统。谢琳 摄

村民在“蔗巷”中穿行。谢琳 摄

青年雕塑家刘键熹与时尚设计师沈瑜以潮州元宵为灵感一同创作光影装置秀《缛彩繁光》。肖燕菁 摄

潮州潮安金石镇黄厝巷村灯首民俗文化节在元宵期间开放,流光溢彩、灯火璀璨。 许壁荣 摄

元宵已过,但挂在牌坊街的灯笼还未拆下,仿佛古城还在对元宵恋恋不舍。2月15日,华灯初上时分,古城墙上、牌坊街上、游客手中,大大小小的灯光浮动交错,映照出一个喜乐祥和的元宵夜。今年2月15日恰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有人说,元宵灯亮,潮州才是那个府城。

中国人爱元宵,元宵是春节延续的尾声,对于潮人而言,有“元宵大过年”的说法,春节的热闹在元宵达到顶峰,赏花灯、添喜灯、营老爷、猜灯谜、做丁桌……潮人为这一天精心准备,在这一天安心狂欢、诚心祈福,而后正式开启新一年的工作生活与时序轮回。

策划:达海军 撰文:肖燕菁

盛况

一年一度元宵明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元宵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隋文帝时御史柳彧关于元宵问题的上书是目前对民间元宵活动最早而且最详尽的记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

逾越礼制,肆意纵情,这是元宵的民间活动在封建时代一以贯之的主题。历史学者陈熙远在文章《中国夜未眠——明清时期的元宵、夜禁与狂欢》写道:元宵节期间,家,这个人们在平日傍晚时分要回归的场所突然间变成了要离开的地方;而户外,这个人们平日傍晚时分要离开的地方反而成了要回归的场所。

官方的宵禁在元宵前后放松,礼制的规训在元宵夜被打破。“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熳唯愁晓,周游不问家”,成为传统社会元宵节里最不同寻常的一道风景。

百年前的潮州府城,那是一个元宵夜。平日囿于深闺的女子可以在晚上大胆出门,住在潮州城西的黄家五娘带着婢女益春走出家门游赏花灯,看见“一轮明月挂高空,万盏花灯照眼红。街上行人如潮涌,鱼灯队队赛游龙”。在这样的良辰美景,送哥哥上任的泉州书生陈三途经潮州,为潮州府城的元宵夜停留,并与黄五娘邂逅。

《荔镜记》借黄五娘之口写府城的元宵盛况:“元宵景,好天时。人物好打扮,金钗十二。满城王孙士女都来游嬉,花灯万盏月共圆,琴弦笙箫闹街市。”

“从《荔镜记》可见那时潮州府城元宵庆典的盛况。府城的元宵首先是规模大、人流多、规格高。因潮州府城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带,能汇聚当地的所有资源,各行各业都会在其经营场所摆出有特色的花灯和工艺品,包括全面反映潮州工艺水平的灯会的核心‘百屏灯’也在其中,这是其他乡镇所无法企及的。”韩山师范学院潮学研究院教授石中坚认为,府城元宵节是全民的狂欢,让潮州成了“不夜城”。

《荔镜记》中记录了府城元宵的狂欢,在狂欢的背后,是潮州城发达的商贸活动。

以潮州花灯为例,这以精巧著称的花灯,重视人物场景的塑造,在用料上舍得下功夫,肯花时间,与潮州厝、潮州木雕一样,将“精”一词做到极致。1928年,中国第一个报纸摄影副刊《图画时报》刊登出一张潮州花灯的照片,照片中的花灯《刘备招亲》高达数米,花灯前摆放在大街上,一小孩站于花灯前,编辑配文:“潮州灯彩素负盛名上为‘刘备招亲’ 极鬼斧神工之致。”

是谁在为潮州花灯买单?很大程度上是商家。“没有一定的财力是做不了潮州花灯的。在时期,潮州花灯大部分由民间商户出资订购,在青龙古庙‘营老爷’期间,很多商户为自家的商铺订购花灯,放在店门前或者是拿去放在营老爷队伍。”潮州花灯市级传承人黄韬介绍,潮州花灯不像潮州大锣鼓、潮剧那样在潮汕其他地区都能看到,它的造型、设计是非常精细、含蓄、讲究的,“我认为潮州花灯的风格特色和府城人文有关系。”

目前在汕头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的青年雕塑家刘键熹论文选题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潮州灯会”。他认为,府城的潮州元宵是一个面向大众的公共艺术,是一个全民的狂欢节,民众自发组织,也自然产生了很多商业运作模式。“在以前没有媒体的时代,元宵就是最大的流量入口,花灯就是大众媒体。”

祈福

灯与人、神的互动

汕头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谢琳是澄海人,热衷记录潮汕民俗,她在《潮汕人“闹”元宵》中写道:“过灯节”当天,各村社都出动锣鼓班、标旗队以及化妆文艺队伍,踩街游行,把村头巷尾变成文化广场,尽情展示“乡下文化”的风采和魅力。各村落家族姓氏在族长和长老带领下,先祭拜神明,再举家出动,人人手中举着同样的竹灯笼环绕村里三圈,最后把各路神明送回到祠堂。鞭炮声、锣鼓声、弦乐声、欢笑声,连续不断。

“有人,有火,就有灯。”在黄韬看来,灯火通明就意味着人丁兴旺。潮汕方言中,“灯”与“丁”谐音,潮汕在元宵期间有做丁桌、吊喜灯的传统。

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前后,家中派人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宫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此外,如果去年元宵以后生了男孩,许多家庭在农历正月十三起就挑起一对红灯笼,并在灯屏下贴着红纸写上姓名,欢天喜地挂到乡中宗族祠堂的灯架上,以此象征着家中添了丁。每晚家人要抱着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灯笼里点燃蜡烛,使灯笼通红,一面接受周围乡人的祝贺。做丁桌为上年生过男孩的人家在祠堂设宴请客,以庆“出丁”,俗称“做丁桌”。

在潮汕,传统家庭遵循着节气与传统创造的节日习俗,时年八节各有讲究与事件。清明冬至祭祖、中秋拜月娘、中元节普渡,如果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与人们居住空间的变化,大部分节日习俗已可在小家庭单位中完成,那么元宵对于潮人来说,则意味着必须从“家庭”进入“宗族”,面临着祝福也有审视。

刘键熹认为,元宵在潮州府城与潮汕乡村呈现出两个面貌,虽然同样是热闹,但府城的热闹是面向大众的,乡村的热闹是面向宗族的,诸如做丁桌、吊喜灯,都是围绕“添丁”来进行,因为对于宗族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元宵期间,潮汕各地的民俗活动迎来高潮。刘键熹是潮州湘桥区磷溪镇溪口人,溪口有“穿蔗巷”的元宵传统。元宵期间,家家户户手握挂着灯笼的甘蔗,面对面站组成一条甘蔗组成的“蔗巷”。溪口产甘蔗,家家户户往往早早挑出最“雅”的一根甘蔗,乌黑亮丽,蔗梢带着绿叶,甘蔗上挂着写着自家宗族姓氏的灯笼,游神队伍在“蔗巷”中穿行,仿佛检阅这方百姓一年的收获。

刘键熹能够直观地在元宵的民俗中感受到传统宗族的力量——人丁,就是实力的体现。“‘穿蔗巷’的时候,人丁兴旺的村他们的队伍、灯笼看起来自然比较庞大,锣鼓队也有气势。如果人丁少,比如我们村才二十几户人家,都没办法自己形成一个‘蔗巷’,只能站一排。”

从灯火到食物,在潮汕特殊的民间信仰系统中,许多东西被赋予媒介的意义,沟通人与神明、祖先,元宵期间这一现象尤其突出。“以前总听大人讲,‘元宵元宵,食物全销’,因这时农业生产还未开始,积累下来供春节元宵使用的食物也都消耗完了。”石中坚认为,潮州人“耕田如绣花”的精神培育了潮州文化精益求精的精神,这种精益求精从花灯工艺、节庆的铺排到对神、对人的真诚都充分地体现出来,商铺、工厂加大投入营造节日气氛,各家各户也会倾尽所能欢度节日。

对于潮汕民间信仰的兴盛,谢琳是这样看的:西方人信的是耶稣,潮汕人信的是神明;西方人要做礼拜,潮汕人要过节,西方人要忏悔,潮汕人要祈福,目的都是在心中追求一种信仰,树立人的自我信心。石中坚认为,元宵节的重要性说到底就是其强大的文化功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求,催人奋进,和谐与共。

延伸

作为文化意象的元宵

刘键熹与时尚设计师沈瑜曾一同创作光影装置秀《缛彩繁光》,以潮州元宵灯会为主场景,提取花灯、木雕、泥塑、剪纸等多种潮州传统工艺元素,通过场景、音乐与数字光影相结合,打造了一个全沉浸式光影世界。

沈瑜出生于花灯世家,毕业后前往新加坡工作生活。新加坡潮州人众多,许多潮州元宵习俗在新加坡得到保留。元宵前后的妆艺大游行、猜灯谜活动,热闹非凡。新加坡怀德联谊社荣誉会长吴荣璋在1950年过番去新加坡,在他看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的元宵与潮州无异,在春节时就开始点起花灯,而猜灯谜这种元宵习俗在新加坡也有保留。

沈瑜去年回潮州后与刘键熹一拍即合,创作了以潮州元宵为主题的光影装置秀于潮州美术馆“往来——后传统潮州艺术大展”展出。

在刘键熹看来,任何民族都需要释放,中国人也不例外,元宵这个节日自古就有释放的功能。现代社会人们释放的场所、机会太多,消解了元宵释放的功能,但从文化层面上,元宵仍然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意象。“时代在慢慢往前走,我们现在越来越有文化自信,怎样找到潮州元宵在新时代的新方向,还能不丢失传统的韵味,会是我之后思考的方向。”

陈三五娘的故事流传至今,为潮州元宵提供了特有的浪漫氛围与文化意境,花好月圆、良辰美景,才子遇佳人。“一个城市有这样的爱情故事,这是非常浪漫的,从文创产业的角度来看,是有可发挥的空间的。”刘键熹说。

石中坚认为,潮州特色的元宵节庆活动是中国传统元宵节庆的地域性改良,但其根源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要遵循文化的发展规律,加强民俗文化研究,探索元宵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要把元宵民俗文化活动与封建迷信活动严格区分开来,对于健康积极的民俗文化传统,应该加以传承与弘扬,去伪存真;要加强对元宵民俗文化活动的正确导向,让人们喜闻乐见的元宵民俗文化活动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刘键熹认为,民俗本身是时代的产物,新时代要有新民俗,更要延续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元宵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能够释放、交流、邂逅、学习、祈福的环境,这是它的基本属性。另外,元宵在形式上的审美特色、元素不能被抛掉。”

潮州人称元宵为“喜节”,将其视为一年开始的好兆头。招待亲友,祈福敬天,热热闹闹过完元宵,而后带着喜气开始一年的工作与生活。

崔液写“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宋味道写“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辛弃疾写“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元宵的开始到高潮、尾声,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元宵倾注热情与才思,造就了盛大、浪漫、自由、狂欢的上元节。

如今,元宵并非法定节假日,多数人在元宵时也已开工数天。受疫情影响,潮州全市范围内停办游神赛会等各类聚集性民俗活动,相比疫情前少了许多热闹氛围。但元宵当晚,当一轮昏黄素月挂上树梢,牌坊街、韩江边、西湖畔,随处可见情侣相依或是阖家出游,男男女女精心打扮,手提灯笼,赏月观灯。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人们依然对元宵有着浪漫和美好的想象,于是选择在这一天晚上提灯出游,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浸染出的对美的知觉和跨越时间的对美的传承。

■观察

辉煌与落寞:花灯展阴影下的潮州花灯

潮州的春节花灯展上却难见潮州花灯,这是潮州花灯人的遗憾。今年春节,数十万盏彩灯在潮州古城点亮,但绝大多数来自四川自贡,满城灯火璀璨的背后,是潮州花灯的落寞。

黄韬还记得1992年在潮州西湖公园的花灯展:一个个一米多高的潮州花灯分散在西湖公园的亭子里和各处小景点,有《陈三遇五娘》《董卓凤仪亭》《孙悟空取宝》……人物活灵活现、场景细致考究、细节精益求精,游客流连西湖山水间,一步一景,一景一灯。从周边县区、城市来的游客把西湖周边围得水泄不通,“人多得都看不到地面,大家就为来看潮州花灯”。彼时6岁的黄韬往往一整个晚上看得如痴如醉,“那时候的花灯才叫花灯,才有看头。”

潮州传统花灯分屏灯和挂灯两种。屏灯以戏曲和历史人物故事为主要题材,配以楼台亭阁、山水园林等为背景的综合造型灯屏,一屏一灯,是潮州花灯工艺最精致的一种,体现了潮州花灯艺术的最高水平。挂灯是可吊挂可手持的彩灯,有龙凤灯、动物灯、水果灯、花篮灯及宫灯、庙灯、喜灯等。

潮州花灯集彩扎、彩绘、剪刻于一身,融合潮州特有的潮剧、潮绣、泥塑等多种艺术元素,着力表现人物场景,突出特点之一为外置光源。2008年,潮州花灯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潮州花灯就是精细。”潮州花灯国家级传承人刘耀生多年来参与全国各类花灯的活动。他认为,潮州花灯哪怕放在全国,也是一流的精细,“潮州花灯用料讲究,用上了潮绣、珠绣,而且在造型、场景设计上都更舍得下功夫。”

曾经,潮州花灯的市场来自游神赛会时的各个商家,花灯在游神赛会时大放异彩的同时接到后续的订单。新中国成立后,潮州花灯艺人被招进潮州特种工艺研究厂,之后体制改革,花灯艺人开始独立接单。这一时期,除了潮州本地游神赛会,潮州花灯艺人仍能接到来自广州、南京乃至海外的订单。

潮州正月间的青龙古庙“营老爷”是粤东远近闻名的游神赛会活动,在外做生意的潮州人往往邀请外地的合作伙伴到潮州看游神赛会,顺便也观赏潮州花灯。“一些人看到潮州花灯后会以竞标的方式拍下花灯,然后运到广州,在广州的庙会或是中秋灯会再次使用,所以有‘潮州花灯一手货,省城花灯二盘货’的说法。”黄韬说。

2011年2月17日晚,2011中国·潮州花灯节在潮州广济门举行亮灯仪式,吸引了海内外、潮州及周边各市的数十万游客。那一年的花灯节有泉州花灯、自贡花灯的参与,但潮州花灯仍占据核心地位。潮州花灯省级传承人沈增华高达3米的麒麟灯《紫气东来》引来众人围观,刘耀生在那年的花灯展交出了15屏潮州花灯,那是他印象中潮州花灯最辉煌的时候,也是顶峰,之后,潮州花灯、潮州花灯艺人再没有得到过能与之相比的关注度。

潮州花灯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潮州花灯是季节性产品,并非日常必需品,游神赛会这一潮州花灯最主要的本土市场大大萎缩。

而全国的节庆类花灯多为自贡花灯。近年来,自贡打出“以灯兴城”的口号,举全城之力兴办彩灯产业,传统工艺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形、色、声、光、动的高度统一。目前自贡彩灯产业常年从业人员约4万人,旺季甚至超过13万人。沈瑜在新加坡的华人聚集区看到的花灯,也同样来自四川自贡。

高度产业化带来成本的降低与效率的提高,手工彩灯在市场竞争中优势骤减,潮州花灯这一需要细细品味的花灯尤甚。此次潮州古城墙灯展,在设计图完成后,四川自贡团队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全部制作,这是潮州传统花灯难以想象的,刘耀生与其叔父3人在2011年交出的15屏花灯用3个半月时间。

黄韬认为,找到潮州花灯的市场是振兴潮州花灯最急迫的任务,“只要有市场,就会有人做。”刘耀生的父亲还在的时候,刘家兼作纸扎,潮州的时年八节往往都有纸扎的需求,刘耀生父子只有元宵后一段时间能够休息。潮州人家去庙里求子祈福,也往往找刘耀生求一对灯笼带到“老爷”面前。

黄韬近年尝试做手提莲花灯:“想让潮州花灯走出潮州,也不止是在节庆的时候才用到,希望潮州花灯可以成为人们日常的用品,放在客厅、床头。”

沈瑜回到潮州后开始整理关于自家花灯的历史,惊叹于花灯的精妙,同时希望能够让更多人看到潮州花灯,“因为现在真正懂潮州花灯的人太少了”。以传统宫灯为灵感,沈瑜设计了簪子、吊坠和耳环,关于潮州花灯文化的传承和再发展,沈瑜还想尝试更多可能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