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周刊#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句话历来就有很大争议,不同版本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各抒己见。最主要的是对仁字的理解不同,林林总总,有两种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1.仁,解释为仁慈,慈爱。人和天地是同性,都是有感情的,只不过人是有仁慈,爱心,天地不仁,天地没有仁慈爱心。那么这句话就是简单的按字面意思理解为: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
2.仁即是“人”。人和天地是异性。人是有感情的,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是自然生成的。《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就是用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天地视万物,一切顺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地顺其自然,一切犹如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刍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为用不起猪、牛、羊等大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未祭祀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祭祀完毕以后,将其丢弃或焚毁,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总结一下,这句话两种不同观点解释如下: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天地并不施仁恩,把天下万物当作象草扎成刍狗一样的祭品。用时显贵,用后废弃,天地万物,莫非如此。“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就是圣人也不仁慈,把天下老百姓视为刍狗,对他们也没有感情,不当人看,任由其自生自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天地和圣人都“不仁”,都没有仁义道德,都不把万物和百姓当回事。这种说法感觉有失偏颇,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他很尊重自然,当然包括天地在内。“天地不仁”也就算了,圣人也“不仁”,就有点冷酷无情,在众人的心目中,圣人是道德高尚的人,心怀仁慈,怎么会不讲仁爱,对百姓怎么能像对待刍狗一样呢?太令人匪夷所思了,老子这样说也太不符合常理了吧?
2.另一种解释就是:天地不会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会感情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真的是众生平等吗?
天地本就是无爱无憎,无欲无求的,给予万物繁华并不是因为天地喜爱于它们,使万物萧条也并不是因为憎恨于它们。万物的枯荣复苏都有其自然规律,天地最终还是以选择不加干预的“无为”的态度最好。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也要效法天地,不感情用事,无所偏爱,不厚此薄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动不动就对百姓横架干预,让百姓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自己的事情。
但是圣人对百姓不干预,并不等于漠不关心,这段话的意思是,圣人总是没有自己的意愿的,而是把百姓的意愿作为自己的意念。
上世纪80年代,在现时的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兴起了“老子热”,《老子》一书在这些国家被一版再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2011年3月18日,老子圣像在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揭幕。老子圣像高28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函谷关是老子著述《道德经》之处,也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目前已建成为一个融军事文化和老子文化为一体的人文景区。
综上所述,第一种解释显然误解老子的本意,有失偏颇,第二种解释比较合理。大家不知道对这句话有何理解?还望赐教。
最近读史看到一句话觉得很有意思:“历史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我发现对于前人智慧的解读也如是。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有诸多名家的解释,意思也不尽相同。坊间流传最广的一个解释是“天地不够仁慈,把万物作为了没有生命的贡品。”并且把老子帝王师统治阶级的地位摆出来,以证明老子此句话的意思。我对此深表疑惑,天地怎么不够仁慈了呢?天地明明滋养了万物,需要阳光就提供阳光,需要水分就提供水分,需要风雨雷电就提供风雨雷电,需要山河大地,就提供山河大地。如此还不够仁慈吗?若是不够仁慈,圣人为何又要人们效法天地呢?所以我认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比较恰当的解释是:“天地因为无我,不把万物作为我的私有附属品,所以不会有喜欢不喜欢,好与不好等的特殊对待,而是仅凭万物的需要无私无我的给予罢了,如此才能守中。
诚如有智慧的父母,虽然竭尽所能的抚养爱护自己的孩子,但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和父母是彼此独立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会因为自己觉得学钢琴好,就强行改变孩子学古筝的乐趣;不会因为别人家孩子的成绩好,而对成绩不好的自己的孩子生起厌恶之心;也不会为了自己的面子,内心极度渴望孩子变成独树一帜,异于常人;我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和你彼此独立,相互尊重。我尊重你的成长节奏,并且乐于为你的成长提供任何帮助。你爱国术,我会努力帮你寻找好的国术老师;你喜欢围棋,我也会努力的工作赚钱,送你上围棋班;你不喜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我也不会批评你社交能力不好。你优秀不优秀,漂亮不漂亮,可爱不可爱,我都接受。如此才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才守住了这个中。
日本有位家喻户晓的叫木村的老爷爷,他毕生的追求是种出不用化肥农药的苹果,为此苦苦努力7年,竟没看到一棵开花的树,全家贫困潦倒,在这段惨不忍睹的日子里,他被邻里冠上了「灭灶」的严重形容,他女儿在作文上写着:「我的爸爸是农夫,但是我从来没有吃过家里种出的果实。」老爷爷走投无路决定自杀在满目萧条的苹果园,结果因为上吊的绳子扔歪了,才看到唯一一棵绿叶闪闪发光的树。于是他终于找到了种树的关键:种树的主角是苹果树,不是自己。他自己只是帮帮忙而已。老爷爷总是说苹果树很努力。悟道这样一句话,费劲千辛万苦,乃至山穷水尽活不下去,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守护一棵苹果树尚且如此,何况万物呢?所以天地很慈悲,很伟大。就像农民种田,只是浇水,除草,施肥而已,至于禾苗长成什么样,农民没有办法决定,那是天地的事情。天地滋养了万物,抚育了万物,却对万物无私无欲,所以圣明的君子才会效法天地以百姓为刍狗。
作者简介:Simple ,一个普通的IT 工作者,平时热爱古文,喜欢钻研儒释道的思想,渴望实证,偶尔担任环境保护,传统文化推广的义工,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甚为关注。
唐代: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天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死生的差异,就好像梦与醒的不同,纷纭变换,不可究诘,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温和的春天以秀美的景色来招引我们,大自然又给我们展现锦绣风光。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不曾停止,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罚酒三杯。
李白的文章是天才的文章,笔势大开大合,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豪情纵横的诗意。其中饱满的热情,昂扬的精神令人神清气爽。本文一百一十九字,已把作者的气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李白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此乃李白的本真!
文章的开头,李白说天地是世间万物赖以寄存的旅舍,光阴岁月不过是千年百代的匆匆过客。飘浮不定的人生如同梦幻一般,尽情欢乐能有几时呢?在一个春夜里,作者和堂兄弟们聚会在桃花园。天空高悬一轮皎洁的明月,银辉轻轻泻下。轻柔的春风送来桃李的芬芳,大家饮酒吟诗畅叙天伦,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辰啊!他展开长兄的宽广胸怀,把人生的宠辱浮沉轻轻挥去,吐纳借酒放歌的豪情。在这个欢畅的时候,正适合作者吟出雅逸的诗篇。 他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有相似的豪迈之处,更能表现出李白特有的那种高傲蔑俗
所谓五行,是古人通过与自然界的长期接触,逐渐认识和了解的“五材”,即“水、火、木、金、土”五类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他们之间运动变化而生成的,人们将它们融入到阴阳理论之后,即产生了木、火属阳,金、水属阴,阴阳分别列于土地上下,土地属中性的理论,逐渐形成后世的“阴阳五行"之说。
人们要饮食,就必须要用到水与火;人们要营造房屋和家具,就少不了木材和金属;由于人们生长在土地上,自然吃的、穿的、住的都离不开土地。在熟悉五材之后,人们逐渐地也发现了这五类物质各自的特性,《尚书·洪范》载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墙作甘。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木(植物)有生长、升发、伸展的特性;火则炎热,向上升腾;土则可以接受容纳世界的万物,还能生长出世界万物(主要指植物);金在五行之中最为重要,最易下落,且常用于杀死生命;水则能滋润,比较寒凉,总是向下流淌。同时,书中还将这五种特性与五味相连,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就试图把五行用来推演其他事物了。
五行的“行"字,还有“运行"的意思,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它们在周而复始有规律地变化着。例如:春天(属木)后面是夏(属火)天,夏天后面是长夏(属土),而后是秋天(属金),再是冬天(属水),到头来又是春、夏、长夏、秋、冬四季更替,即木、火、土、金、水也是这样周而复始地有序运行,同时也说明了事物间的相互关系。
在五行生克意识中,人们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着一种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在促进着事物间的发展变化,即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规律,这也是古代堪舆学中的“五行生克”理论。(见:五行生克图)
相生,是指一行对另一行有互相滋生,促进助长的作用这种理论在生活中可以说随处可见。比如:我们给植物浇水可以促进它的长即“水生木”;而木材可以加剧火的燃烧,即“木生火”。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活动,人们总结发现了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是指一行对另一行有制约、克制和抑制的作用。比如水可以火火,即“水克火";火可以熔化金,即“火克金";金属的刀能砍断木头,即“金克木"。即五行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十条规律和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也就是说:当木头燃烧的时候就生成了火;被火烧的物质最后变成灰土;在土中我们可以提炼到金属;金属熔化后就成了液体的水;水则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这就是相生的五行理论。同时,植物(木)可以破土而生长,土可以挡住河流(水),水则能灭了火,火能熔化金属,金属刀具可以伐木。这就是相克的理论。
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就是在这样的规律支配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生它,因而得到生长、壮大。任何一行都有另一行去克它,因为有克制,它的生长、壮大才有节制。正因为这些理论,世间的万物才得以有节制地生长、发展、变化,即所谓的“生克制化",以达到自然界中的动态平衡。
“相生相克”的理论,实际上是指自然界中的某种事物对一种事物起着促进滋的作用,对另一种事物则起着制约、压制的作用,这种作用与反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和克是两个即对立又统一的事物,正是有了相生、相克两面,事物才能维持一种稳定的平衡与协调。相生和相克无论哪一方过度都会打破这种事物间的相对平衡或统一,事物就会向一方倾斜;为了维护这种相对的平衡和统一,生与克就要相互牵制,当相互不能牵制的时候,这种平衡和统一会被打破,事物也就相应地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类经图翼》中所说:“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同时,五行间除了生克关系外,还常会发生“相乘"、“相侮"的异常现象。“相乘",就是说按照“五行相克"的次序发展过程中,克制太过太多了,有种趁机侵袭的意思;所谓“相侮'',就是说与相克次序相反的克制,即逆克,也就是反过来欺侮的意思,有种恃强凌弱的意思。比如说,原来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当土特别旺盛的时候,就会乘水,也就是过度地压制水;同时,土还会反过来侮木,使木受到克制,即逆克:土克木。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土质过硬,就可以挡住河水的流动,让河水分流或者拦住河水不让它流动,过度地限制水的流动,这就是“相乘";同时,土质过硬,就不适合植物的生长,与木产生相克,这就是“相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