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期发生的两件性质颇为相似之事,令人对中国足球徒生感慨。
其一,四川FC濒临死亡。这支上赛季才升入中甲的新军,其实在2019年就闹了几乎一整年——投资方没钱也没意愿继续投入,几位四川足球名宿四处奔波,但找来的下家与投资方谈判一再破裂,最终靠着当地足协托管才捱过了生死关。但对于四川FC,没有最困难,只有更困难。也许此文见报时,四川FC已经解散,托管只是延缓了他们的死亡,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其二,万达寻求换一种方式“继续支持大连足球”。此先曝出万达欲退出大连一方,而万达方面随后发布的声明其实是对这一传言的肯定,只是进一步阐述了原因——两年为一方队投入巨资,但万达却始终拿不到俱乐部股份,而俱乐部的遗留问题也没有任何解决的迹象。
四川FC和大连一方,遭遇的都是中国足球职业化26年来令数十支球队消亡的核心难题——投资方撤资。稍有不同的是,四川FC几乎已无回旋余地,在全国从上到下完成了足球协会的管办分离后,四川足协只是一个带有些许官方色彩的民间组织,其实力不足以连续托管球队数年,而四川省内的有关官方机构则一直没有明确参与过该俱乐部的运营,到了这个时刻,也几乎没有可能伸手救援。而一方的窘境仍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这需要政府与万达各退一步,共同协商。毕竟当年拉万达入伙一方队的就是大连市政府,万达确实也有投资足球的余力,解决所谓“遗留问题”的难度,相对要小得多。
四川和大连都是足球职业化初年的元老,大连的辉煌自不必多言,有些资历的球迷也一定记得当年四川火爆的球市、因足球而红遍全国的“雄起”一词,以及“成都保卫战”的如歌如泣。四川足球的坠落,正始于全兴撤资、实德入手,虽然之后成都谢菲联曾回到顶级联赛,但随着投资人身陷官司也快速消亡。偌大一个四川省,论球迷不少,论经济不差,更况且成都市在体育方面投入极大,但那里却容不下一支中甲球队。至于大连,更是被视为足球城,全国各地都散落着大连籍球员,但从当年的实德到后来的阿尔滨,随着背后企业的垮塌,俱乐部迅速沉沦,没有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
说到底,中国足球职业化26年来,依然没能摸索出一条自我造血的路径,与上世纪90年代一样,俱乐部仍极度依赖于投资方的注资,一旦失去“爸爸”,便立刻垮塌。同样值得问一句的是,那些投入动辄数十亿的投资方,进入这个没有产出的行业究竟图的什么?这似乎也与26年前毫无区别——有人受政府之托,有人欲拉近与政府的关系,至少大多数投资人,心思本不在足球之上。这样的无根之木,又怎么可能存活长久?
不打不相识 空手套白狼 人心隔肚皮
自食其恶果 千里送鹅毛 十八般武艺
鸣鼓而攻之 一棒一条痕 不期然而然
旧瓶装新酒 顾头不顾尾 开弓不放箭
一字长蛇阵 高义薄云天 三年不窥园
无可无不可 薰莸不同器 无巧不成话
蒹葭倚玉树 后浪推前浪 不吃烟火食
空口说白话 鲤鱼跳龙门 人生如朝露
一鞭一条痕 见物不见人 女大十八变
一沐三捉发 换汤不换药 四海皆兄弟
吹胡子瞪眼 鲇鱼上竹竿 知子莫若父
人间重晚晴 照葫芦画瓢 身后识方干
不以人废言 先下手为强 法不传六耳
事后诸葛亮 清水无大鱼 礼轻情意重
十年九不遇 全国一盘棋 卑卑不足道
顾前不顾后 瞒上不瞒下 烈火见真金
鸡肥不下蛋 谈笑有鸿儒 篱牢犬不入
东西南北客 学而优则仕 儿大不由娘
顾头不顾脚 替古人担忧 他乡遇故知
杀人不眨眼 山高皇帝远 家书抵万金
事无三不成 欲速则不达 心之官则思
依样画葫芦 步步生莲花 一物降一物
墙倒众人推 观今宜鉴古 饱暖思淫欲
养虎自贻灾 图穷匕首见 恨铁不成钢
蜉蝣撼大树 桃李满天下 损人不利己
快刀斩乱麻 习惯成自然 舍命不舍财
隔行如隔山 床头捉刀人 渊源有自来
盘古开天地 真金不怕火 庐山真面目
养虎自遗患 河东狮子吼 覆巢无完卵
十万八千里 鸡烂嘴巴硬 天高皇帝远
夹板医驼子 兵败如山倒 大眼望小眼
鹿死不择音 隔山买老牛 铁杵磨成针
防患于未然 周瑜打黄盖 中看不中吃
有奶便是娘 一饭三遗矢 一肚子坏水
舍命陪君子 舍命不舍财 人老心不老
牵着鼻子走 碰一鼻子灰 藕断丝不断
空手套白狼 鸡肥不下蛋 顾头不顾脚
费力不讨好 翻脸不认人 二卵弃干城
儿大不由爷 儿大不由娘 恶事传千里
恶人先告状 床头捉刀人 报喜不报忧
真人不露相 真金不怕火 渊源有自来
郁郁不得志 有天没日头 油干灯草尽
依葫芦画瓢 依本画葫芦 一渊不两蛟
一饭三吐哺 一鞭一条痕 一百二十行
养虎自遗患 养虎自贻灾 朽木不可雕
像煞有介事 物以希为贵 梧桐一叶落
吾家千里驹 无用武之地 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伎 无所错手足 无容身之地
无巧不成话 无立锥之地 铁棒磨成针
替古人担忧 桃李遍天下 摊书拥百城
摊书傲百城 他乡遇故知 损人不利己
司马牛之叹 事无三不成 事急无君子
事后诸葛亮 始愿不及此 时势造英雄
十八层地狱 十八般武艺 十八般兵器
胜读十年书 射人先射马 山高皇帝远
三夫成市虎 瑞雪兆丰年 人心隔肚皮
人生面不熟 人不可貌相 热锅上蝼蚁
清水无大鱼 求马于唐市 轻尘栖弱草
千里寄鹅毛 骑上扬州鹤 骑牛读汉书
骑驴吟灞上 骑驴风雪中 骑鹤望扬州
骑鹤上扬州 骑鹤上维扬 骑曹不记马
骐骥困盐车 皮笑肉不笑 女大不中留
鲇鱼上竹竿 难于上青天 盲人骑瞎马
瞒上不瞒下 马上得天下 两雄不并立
快刀斩乱丝 开口见喉咙 疾风知劲草
后浪推前浪 黑漆皮灯笼 河东狮子吼
狗咬吕洞宾 高义薄云天 富贵逼人来
防患于未然 东风射马耳 吹胡子瞪眼
板板六十四 四海皆兄弟 右传之八章
有鼻子有眼 银样蜡枪头 一言以蔽之
一物降一物 一鼻孔出气 一报还一报
无毒不丈夫 塔尖上功德 岁寒知松柏
送佛送到西 司马昭之心 水火不兼容
树倒猢狲散 世上无难事 热锅上蚂蚁
求马于唐肆 明鼓而攻之 鹿死不择荫
礼轻人意重 礼轻情意重 攫金不见人
紧行无好步 尖担两头脱 急急如律令
后来者居上 行行出状元 观今宜鉴古
瓜皮搭李树 蜉蝣撼大树 此风不可长
吃硬不吃软 吃软不吃硬 吃力不讨好
不知者不罪 不幸而言中 冰炭不同炉
卑卑不足道 饱暖生淫欲 邦以民为本
东西南北人 东西南北客 自食其恶果
图穷匕首见 谈笑有鸿儒 着三不着两
嘴尖舌头快 临时抱佛脚 自以为得计
知子莫若父 坐山观虎斗 毡袜裹脚靴
欲速则不达 针尖对麦芒 照葫芦画瓢
欲得而甘心 依样画葫芦 一棍子打死
一锤子买卖 一碗水端平 一身而二任
疑心生暗鬼 一身都是胆 眼不见为净
一推六二五 一举手之劳 一问三不知
一棒一条痕 一去不复返 学而时习之
学而优则仕 言语妙天下 惺惺惜惺惺
心之官则思 哑子吃黄连 小鹿触心头
无盐不解淡 无可无不可 无风不起浪
小巫见大巫 五月粜新谷
六字成语张家长李家短 先小人后君子 上气不接下气
摸着石头过河 满口之乎者也 扶不起的阿斗
二者必取其一 二者必居其一 耳闻不如眼见
吹胡子瞪眼睛 吃人不吐骨头 不食人间烟火
八竿子打不着 矮子里拔将军 以天下为己任
一十八层地狱 一十八般武艺 一十八般兵器
一代不如一代 喜怒不形于色 无所不尽其极
未可同日而语 为五斗米折腰 听见风就是雨
天无绝人之路 天时地利人和 天机不可泄露
天机不可泄漏 损有余补不足 是非自有公论
士为知己者死 士可杀不可辱 生米做成熟饭
神不知鬼不晓 三句不离本行 入宝山而空回
请将不如激将 千闻不如一见 牛头不对马面
驴头不对马嘴 拉大旗作虎皮 看人下菜碟儿
救寒莫如重裘 迅雷不及掩耳 江水不犯河水
家丑不可外扬 疾霆不暇掩目 疾雷不暇掩耳
疾雷不及塞耳 吉人自有天相 河水不犯井水
狗猪不食其余 高不成低不就 敢怒而不敢言
翻手云覆手雨 二者不可得兼 存十一于千百
此一时彼一时 一山不藏二虎 拨云雾见青天
百动不如一静 风牛马不相及 再实之根必伤
远水不救近火 远水不解近渴 有志不在年高
有一搭没一搭 有眼不识泰山 有过之无不及
一步一个脚印 五十步笑百步 危急存亡之秋
天有不测风云 死无葬身之地 神不知鬼不觉
三折肱为良医 强不知以为知 流言止于智者
老虎头上搔痒 化腐朽为神奇 耳闻不如一见
大开方便之门 传闻不如亲见 出污泥而不染
成败在此一举 拆东墙补西墙 不知老之将至
表壮不如理壮 掷地作金石声 真金不怕火炼
远亲不如近邻 英雄所见略同 一床锦被遮盖
一蟹不如一蟹 一块石头落地 有志者事竟成
一客不烦二主 烟不出火不进 行不得也哥哥
一尺水十丈波 一动不如一静 闻名不如见面
下乔木入幽谷 无所不用其极 乌头白马生角
万变不离其宗 泰山不让土壤 太岁头上动土
万夫不当之勇 送佛送到西天 水至清则无鱼
手无缚鸡之力 事实胜于雄辩 死马当活马医
生米煮成熟饭 使功不如使过 如入无人之境
三寸不烂之舌 杀鸡焉用牛刀 三月不知肉味
三拳不敌四手 伸手不见五指 求人不如求己
热锅上的蚂蚁 人人得而诛之 如堕五里雾中
前言不搭后语 破题儿第一遭 牛头不对马嘴
起死人肉白骨 贫无立锥之地 稂不稂莠不莠
明人不做暗事 驴唇不对马嘴 菱角磨作鸡头
老死不相往来 立于不败之地 可望而不可即
九鼎不足为重 口惠而实不至 井水不犯河水
九牛二虎之力 岌岌不可终日 江海不逆小流
鸡蛋里找骨头 惶惶不可终日 化干戈为玉帛
何其相似乃尔 滑天下之大稽 河海不择细流
过屠门而大嚼 贵冠履轻头足 顾左右而言他
恭敬不如从命 丰年玉荒年谷 放长线钓大鱼
反其道而行之 东风压倒西风 打肿脸充胖子
吹皱一池春水 陈谷子烂芝麻 嗔拳不打笑面
长安居大不易 不足为外人道 不问青红皂白
不可同日而语 不费吹灰之力 不法古不修今
不登大雅之堂 不得已而为之 不打不成相识
表壮不如里壮 毕其功于一役 卑之无甚高论
百星不如一月 可望而不可及 爱博而情不专
哀莫大于心死 海水不可斗量 过五关斩六将
挂羊头卖狗肉 出淤泥而不染 吃不了兜着走
事实胜于雄辩 不怕慢只怕站 色是刮骨刚刀
粗丝难织细绢 明人不做暗事 巧言不如直道
拉大旗做虎皮 哀大莫如心死 吉人自有天相
活到老学到老 朝廷不差饿兵 如坠五里雾中
英雄所见略同 井水不犯河水 墙有风壁有耳
人比人气死人 心宽不在屋宽 胜不骄败不馁
男女授受不亲 可望而不可及 过五关斩六将
好来不如好去 远水难救近火 冤有头债有主
强梁不如商量 死无葬身之地 严师不如益友
酒是穿肠毒药 卑之无甚高论 上明不知下暗
拒人千里之外 站得远望得清 小水不容大舟
吃一堑长一智 万夫不当之勇 天无绝人之路
堆金不如积谷 上不紧下不忙 借人衣不敢披
有过之无不及 是非难逃众口 得着风便扯蓬
君子不念旧恶 当面鼓对面锣 长痛不如短痛
言必信行必果 亲兄弟明算帐 毕其功于一役
三句不离本行 一山不容二虎 有眼不识泰山
有志不在年高 好兄弟勤算帐 有理不在高声
满招损谦受益 狗肉不能上秤 挂羊头卖狗肉
前怕狼后怕虎 既来之则安之 热锅上的蚂蚁
海水不可斗量 人敬有狗咬丑 此一时彼一时
天有不测风云 君子不羞当面 听见风就是雨
有志者事竟成 北走胡南走越 扁担脱两头虚
不出户知天下 不度德不量力 不怕官只怕管
不自由毋宁死 车同轨书同文 吃一堑长一智
出人口入人耳 貂不足狗尾续 丁是丁卯是卯
钉是钉铆是铆 动天地感鬼神 动天地泣鬼神
尔为尔我为我 风从虎云从龙 高鸟尽良弓藏
歌于斯哭于斯 弓上弦刀出鞘 公生明偏生暗
功不成名不就 攻必克守必固 顾大局识大体
官不威牙爪威 活不活死不死 活到老学到老
疾如风徐如林 既来之则安之 狡兔死良狗烹
狡兔死良犬烹 尽人事听天命 经风雨见世面
经一失长一智 经一事长一智 惊风雨泣鬼神
惊天地泣鬼神 居移气养移体 砍一枝损百枝
看得见摸得着 可同患难处安 苦言药甘言疾
来无影去无踪 郎不郎秀不秀 雷声大雨点小
礼之用和为贵 龙生龙凤生凤 陆无屋水无舟
敏于事慎于言 莫邪钝铅刀铦 名不正言不顺
你不仁我不义 宁玉碎毋瓦全 盆朝天碗朝地
披云雾睹青天 起死人肉白骨 千不该万不该
千叮咛万嘱咐 千人唱万人和 前车覆后车戒
前怕狼后怕虎 桥归桥路归路 桥是桥路是路
亲者痛仇者快 清如水明如镜 穷则变变则通
求大同存小异 人不人鬼不鬼 人不知鬼不觉
人心齐泰山移 人有脸树有皮 肉中刺眼中钉
若要好问三老 三寸鸟七寸嘴 三折肱为良医
上不上下不下 上求材臣残木 神不知鬼不觉
少所见多所怪 生同衾死同穴 生子痴了官事
说曹操曹操到 说时迟那时快 死不死活不活
汤里来水里去 天不盖地不载 天不怕地不怕
同呼吸共命运 同患难共生死 同生死共存亡
同生死共患难 文选烂秀才半 乌白头马生角
先小人后君子 心问口口问心 胸中正眸子瞭
雄纠纠气昂昂 虚受益满招损 言必信行必果
言寡尤行寡悔 眼观鼻鼻观心 一不作二不休
一不做二不休 一尺水百丈波 一尺水一丈波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二二而三 一而二二而一
一而再再而三 一窍通百窍通 一是一二是二
一则一二则二 移东篱掩西障 拥孺人抱稚子
有过之无不及 有酒胆无饭力 有治法无治人
有治人无治法 幼而学壮而行 玉不琢不成器
云从龙风从虎 责己重待人轻 战必胜攻必取
张家长李家短 睁只眼闭只眼 知必言言必尽
治一经损一经 重打鼓另开张 自作孽不可活
七字成语矮子队里选将军 拔了萝卜地皮宽
败子回头金不换 半部论语治天下
半夜敲门不吃惊 半夜敲门心不惊
饱汉不知饿汉饥 饱人不知饿人饥
闭塞眼睛捉麻雀 别有天地非人间
兵在精而不在多 不到黄河心不死
不到乌江不尽头 不到乌江不肯休
不到乌江心不死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不得已而求其次 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见棺材不掉泪 不看佛面看金面
不看僧面看佛面 不能登大雅之堂
不如意事常八九 不识庐山真面目
不是冤家不聚头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以成败论英雄
不知其子视其父 柴米油盐酱醋茶
朝里无人莫做官 朝里有人好做官
朝中有人好做官 车到山前必有路
车如流水马如龙 成也萧何败萧何
秤砣虽小压千斤 吃小亏占大便宜
痴心妇人负心汉 尺之木必有节目
出头椽儿先朽烂 初生牛犊不怕虎
初生之犊不怕虎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桥头自然直 春蚕到死丝方尽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时无声胜有声
聪明反被聪明误 寸金难买寸光阴
打开窗户说亮话 打落牙齿和血吞
打破沙锅问到底 打着灯笼没处寻
打着灯笼没处找 大人不记小人过
大树底下好乘凉 大水冲了龙王庙
带着铃铛去做贼 当面输心背面笑
刀切豆腐两面光 道不同不相为谋
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缩头时且缩头
低头不见抬头见 丢下耙儿弄扫帚
东扯葫芦西扯瓢 东方不亮西方亮
东行不见西行利 断送一生惟有酒
对着和尚骂贼秃 多行不义必自毙
多行无礼必自及 恶人自有恶人磨
儿行千里母担忧 儿孙自有儿孙计
翻手为云覆手雨 翻手作云覆手雨
防君子不防小人 放之四海而皆准
肥水不落旁人田 粪土之墙不可杇
逢人且说三分话 逢人只说三分话
夫妻无隔夜之仇 腐木不可以为柱
父子无隔宿之仇 胳膊扭不过大腿
各人自扫门前雪 工夫不负有心人
功者难成而易败 狗肉上不了筵席
观于海者难为水 光棍不吃眼前亏
过江名士多如鲫 过江名士多如鲗
含着骨头露着肉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得春风望夏雨 行而世为天下法
好汉不吃眼前亏 好汉做事好汉当
好了疮疤忘了痛 画虎不成反类狗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女不穿嫁时衣
好心得不到好报 好心做了驴肝肺
黑云压城城欲摧 恨不相逢未嫁时
横眉冷对千夫指 横挑鼻子竖挑眼
花不迷人人自迷 画鬼容易画人难
画虎不成反类犬 画虎画皮难画骨
话不投机半句多 皇天不负苦心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 黄梅不落青梅落
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天下 挟天子以征四方
假金方用真金镀 尖担担柴两头脱
见其一未见其二 交易不成仁义在
解铃还须系铃人 今朝有酒今朝醉
金风未动蝉先觉 尽信书不如无书
近水楼台先得月 敬酒不吃吃罚酒
酒不醉人人自醉 酒逢知己千杯少
酒好不怕巷子深 拒人于千里之外
决胜于千里之外 君子不夺人之好
君子之交淡如水 开弓没有回头箭
刻鹄不成尚类鹜 来而不往非礼也
浪子回头金不换 老而不死是为贼
老鸹窝里出凤凰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老虎头上打苍蝇 脸不变色心不跳
良工不示人以朴 良马见鞭影而行
良田不如心田好 两害相较取其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柳暗花明又一村
落花芳草无寻处 吕端大事不糊涂
买卖不成仁义在 冒天下之大不韪
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逢佳节倍思亲
美女者丑妇之仇 名不正则言不顺
磨刀不误砍柴工 拿着鸡毛当令箭
男儿两膝有黄金 男儿膝下有黄金
男儿有泪不轻弹 嫩草怕霜霜怕日
牛不喝水难按角 牛不喝水强按头
牛不饮水强按头 女子无才便是德
女子无才便是福 赔了夫人又折兵
贫贱之交不可忘 七次量衣一次裁
起死人而肉白骨 千夫所言如一喙
千里姻缘一线牵 千日打柴一日烧
牵一发而动全身 前人种德后人收
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中更有强中手
墙里开花墙外香 巧妻常伴拙夫眠
挈泰山以超江河 青山处处埋忠骨
清官难断家务事 情人眼里出西施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各有能有不能
人贵有自知之明 人莫知其子之恶
人怕出名猪怕壮 人凭志气虎凭威
人生何处不相逢 人生七十古来稀
人生识字忧患始 人生自古谁无死
三过家门而不入 三句话不离本行
山高遮不住太阳 山外青山楼外楼
山以凌尺故能高 山有木工则度之
山有朽壤而自崩 山雨欲来风满楼
善问者如攻坚木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穷碧落下黄泉 上天不负苦心人
身在曹营心在汉 身在福中不知福
神龙见首不见尾 生子当如孙仲谋
胜败乃兵家常事 失败乃成功之母
十个指头有长短 十家锅灶九不同
十谒朱门九不开 时者难得而易失
识二五而不知十 识其一不识其二
识时务者为俊杰 矢人惟恐不伤人
世间甲子须臾事 事到万难须放胆
事非经过不知难 事无不可对人言
是非只为多开口 受命于危难之间
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息而风不停
水浅者大鱼不游 死要面子活受罪
死诸葛走生仲达 死猪不怕开水烫
四海之内皆兄弟 踏破铁鞋无觅处
抬头不见低头见 滔滔者天下皆是
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无不散筵席 挑得篮里便是菜
条条大路通罗马 跳到黄河洗不清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
偷鸡不着蚀把米 头发胡子一把抓
头重脚轻根底浅 兔子不吃窝边草
推之四海而皆准 歪嘴和尚瞎念经
外君子而中小人 万绿丛中一点红
万丈高楼平地起 王顾左右而言他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颜见江东父老 五百年前是一家
勿谓言之不预也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心病还用心药医 心有灵犀一点通
心有余而力不足 新官上任三把火
雄鸡一唱天下白 秀才人情半张纸
血债要用血来还 哑子做梦说不清
言有尽而意无穷 眼里揉不下沙子
燕雀安知鸿鹄志 燕雀不知鸿鹄志
羊毛出在羊身上 羊群里头出骆驼
摇头不算点头算 咬人狗儿不露齿
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场欢喜忽悲辛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寸光阴一寸金 一寸山河一寸金
一发而不可收拾 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一将成功万骨枯
一举成名天下知 一口不能著两匙
一口吸尽西江水 一块石头落了地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钱不落虚空地
一人不敌众人智 一人做事一人当
一日夫妻百日恩 一身做事一身当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丸泥封函谷关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夜夫妻百日恩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五十步笑百步 英雄难过美人关
英雄无用武之地 有百害而无一利
有仇不报非君子 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其父必有其子 有钱能使鬼推磨
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眼不识荆山玉
有一利必有一弊 有缘千里来相会
语不惊人死不休 御敌于国门之外
冤仇可解不可结 冤家宜解不宜结
远来和尚好看经 远水解不了近渴
远水救不得近火 宰相肚里好撑船
再实之木根必伤 在天愿作比翼鸟
糟糠之妻不下堂 择其善者而从之
占着茅坑不拉屎 张公吃酒李公醉
长江后浪催前浪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丈夫双泪不轻弹 这山望见那山高
真金不怕火来烧 真人面前不说假
整瓶不摇半瓶摇 正其谊不谋其利
只重衣衫不重人 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人知面不知心 指着和尚骂贼秃
置之死地而后快 置之死地而后生
众人拾柴火焰高 竹篮打水一场空
嘴尖皮厚腹中空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八字成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跑了和尚跑不了庙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学书不成学剑不成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耳听是虚眼见是实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山上应接不暇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急惊风撞着慢郎中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水来伸手饭来张口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关东出相关西出将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兵来将迎水来土堰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前不见村后不着店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
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积土为山积水为海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运用之妙在于一心 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与人方便自我方便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前人失脚后人把滑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见之不取思之千里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兵来将敌水来土堰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不塞下流不止不行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卧榻之侧岂容酣睡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卧榻之侧岂容鼾睡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他山之石能够攻玉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耳闻是虚眼观为实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单则易折众则难摧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山上应接不暇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守如出如脱兔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江山好改本性难移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焚林而田竭泽而渔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江山好改秉性难移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日计不足岁计有余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关门养虎虎大伤人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静如动如脱兔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蛾眉倒蹙凤眼圆睁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归师勿掩穷寇勿追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重足而立侧目而视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九字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 丑媳妇少不得见公婆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不吃羊肉空惹一身膻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十字成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恨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牡丹虽好也得绿叶扶持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
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宁教我负人莫教人负我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柳树上着刀桑树上出血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逃生不避路到处便为家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之地 莫信直中直须防人不仁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宁与千人好莫与一人敌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拼得工夫深铁杵磨成针
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隔舍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哑子吃黄连说不出的苦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秀才不出门而知天下事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
隔墙须有耳窗外岂无人 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明枪容易躲暗剑最难防 明枪容易躲暗箭最难防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此处不留人会有留人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来是是非人去是是非者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十一字成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十二字成语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如入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先忧事者后乐,先傲事者后忧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十三字以上成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哑子漫尝黄柏味,自家有苦自家知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平生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上):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一生的诗人袁枚
学古论今
在我国著名的古代文人当中,能像清代诗人袁枚这样及时主宰自己的命运,趁着年轻力壮,换一种活法,活出自我,活得滋润、潇洒的能有几人?实在是不多。魏晋时的陶渊明他活出了自我,如果把他和清代诗人袁枚一比,又有不同——陶渊明活得就不如袁枚活得滋润、潇洒。
陶渊明与袁枚有相似点:
他们都是封建社会的小官吏——知县;他们都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能及时认清社会,把握自己的人生,弃官归园,活出自我,无怨无悔。
陶渊明与袁枚有不同点:
1·两人生活的时代不同。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社会动荡,战乱频发。他是我国伟大的田园诗的创始人和辞赋家。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享年六七十岁(一说62岁;一说75岁);袁枚生活在清代,身历康、雍、乾、嘉四朝。活了82岁,他是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2·生活境遇不同:陶渊明归园田居后以务农为生,生活困苦,但虽苦不改初衷,坚守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被后人所敬仰、效仿;袁枚弃官后经营随园,如鱼得水,创作了大量表现自我性情的诗篇,并广纳弟子,尤其是女弟子,出资刊刻诗集,成为乾嘉诗坛赫赫有名的诗坛将领,引领一代诗风 ,活得滋润适意。但对其风流轶事多有微词,从古至今仍是一个誉谤交加的文坛大家。
学古论今:了解他们的人生之路,辨析他们的人生得与失,洞悉他们在人生十字路口抉择时的收与放的利落与果断,学习他们放得开,拿得起的人生智慧。对于我们的职场生涯乃至一生都是有借鉴意义的。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上):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的诗人袁枚
陶渊明确实活出了自我。在《归去来兮辞》中他讲的明白: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他的意思是说:
“既然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那为什么悲愁失意?我明明白白地悟出,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发生的事尚可补救。我确实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
陶渊明认为过去的“为五斗米折腰”的官场生活,没有让他活出自我,以至让他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好在入了迷途,但不算太远,已觉悟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而曾经的行为才是迷途。”
紧接着在这篇《归去来兮辞》中欣喜地描述了他所要的活出自我的生活情境: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我带着幼儿们进入屋室,早有清酿溢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倚着南窗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天天到院子里走走,自成一种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时时抬头望着远方。云气自然而然的从山里冒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手抚孤松徘徊。”
接着又详尽地描述归园田居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他的意思是说:“以亲人间的知心话为愉悦,以弹琴读书为乐来消除忧愁。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有时划过一艘小船。有时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有时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草木茂盛,水流细微。羡慕自然界的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
在诗人看来和亲人说说知心话,弹弹琴,读读书来消除自己的忧愁;和村民聊聊农活也是一种快乐;还可以坐上车,或者划着小船出去游览一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其中的快乐。
最后诗人对这种归园田居来了此一生的生活做了概括: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他的意思是说:“算了吧!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放下心来任其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富贵不是我所求,修成神仙是没有希望的。趁着春天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放下手杖,拿起农具除草培土;登上东边的高岗放声呼啸,傍着清清的溪流吟诵诗篇。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抱定乐安天命的主意,还有什么可犹疑的呢!”
在陶渊明五十岁那年他写了《杂诗十二首·其一》,此时距其辞官归田已经八年。这首诗是他经历了长年的田园生活之后,上升到人生哲理层面的总结: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四句,常常被人们用来勉励年轻人要“抓紧时机,珍惜光阴,努力学习,奋发上进。”在今天,一般读者对这四句诗作如此理解,未尝不可。
但通观这首诗,你会发现,陶渊明的本意却与我们勉励年轻人要爱惜时间,奋发努力之意大相径庭!
我以为:诗人其实是鼓励人们:“要活在当下,活出自我,及时行乐。”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贬低了大诗人陶渊明吗?难道他会让人们,浑浑噩噩地活一天算一天吗?”
我以为,发此问者,恰恰是没有读懂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的大半生是以过着贫民的田园生活为乐。在我们所引他的《归去来兮辞》的开始几句中已经将他的贫苦家境讲得非常清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陶渊明坦率地承认自己除了做小官吏,就是种地,没有其它维持生计的本领。然而陶渊明就是在这样的贫困家境中选择了归园田居。对于做官它放得下,对于贫困他想得开。他要不违心的活出自己。
他写《杂诗十二首·其一》这首诗的时候,陶渊明已是天命之年,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他在这首诗中所说的:“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这其中的“及时行乐”有他特有的人生内涵,他是说:
既然生命是这么短促,人生是这么不可把握,社会是这么黑暗,欢乐是这么难得,那么,对于生活中偶尔出现的一点点欢乐,就应该倍加珍惜,不要轻易放过,要及时抓住它,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我们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加以考察。它是指示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的标准和信仰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陶渊明在自然中发现纯净的美,在村居生活中找到了质朴的人际关系,在田园劳动中得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所说的:“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是告诫人们:不要为了一官半职,为了争名夺利,为了那点奖金而苟苟且且地枉活一生。要活出自己,不要让“自己的心灵被躯壳所役使”,要还原人的“本来的我”
诗中开头四句就把人生悟透:“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常身:“常住之身”。佛家认为常住之身具有永恒的法性,与死生变易无常的父母生身不同。这两句是说,由于命运变幻莫测,人生飘泊不定,种种遭遇和变故不断地改变着人,每一个人都已经不是最初的自我了。(用现在的哲学术语即人在社会中已经被异化)
陶渊明的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在这四句诗,语虽寻常,却寓意奇崛,“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他将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是为一喻;再比作陌上尘,又是一喻,比中之比,象中之象,直把诗人五十年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写了出来,既透露出面对污浊的社会至为沉痛的悲怆,又显示着老庄的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圣人不凝滞于物的高境界,从而使诗句上升到人生哲理的层面:老庄哲学认为要“无为”,“人”要有所“为”就是个——“伪”字。陶渊明的“及时行乐”观与《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的腐朽的醉生梦死的“及时行乐观”是不相同的。他信服庄子的”逍遥游“。陶渊明深受庄子的影响,宁可在泥塘里快快活活地摇头摆尾地随便爬行,也不愿意去做官死了之后被人把骨头架子珍藏起来,供奉在庙堂之上。这份傲骨正是他的高尚之处。
我以为:在我国古代所谓一些号称隐居文人当中,真正能名副其实地过着渔樵耕读的艰苦平民生活的只有魏晋陶渊明一人。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依照这个最传统的标准,陶渊明便是小隐的代表。小隐最难解决的是生计问题。陶渊明从二十九岁陆陆续续地进入仕途,每一次都是小官,而且每一次都干不了多久就回家务农。正直的人格使他看不惯官场的污浊。最后一次已经是四十一岁。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陶渊明在叔叔陶淡的引荐下做了彭泽县令。本想干一阵子,好为隐居积累点钱。正所谓:“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想做地方官来筹备将来隐居的本钱)他做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还是不忍心搜刮百姓的财,又因为忍受不了督邮刘云的索贿,陶渊明愤然辞官而去,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以后开始还可以:他的居住情况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园,桃李罗堂前”。他的饮食情况是“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另外还雇得起童仆。
活出自我的陶运明
在他四十四岁时,家中失火,住处和粮食烧得精光,全家人陷入了赤贫边缘,还被迫搬了家,大概从现在的庐山市搬到了柴桑区。以后火灾、水灾、虫灾等不断,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晚年穷困更甚,“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冻得“造夕思鸡鸣”,饿得“及晨愿乌迁”, 夜间盼着快点天亮,白天又盼着快点天黑。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中,还是有机会去做官的。
官吏桓道济带着钱和美酒来慰问陶渊明,请陶渊明出仕。陶渊明却说天下并不昌明,因为当朝皇帝刘裕是靠残忍的手段得到皇位的。陶渊明把桓道济带来的钱和美酒全部扔到屋外,说“量力守故辙,岂不寒与饥。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咏贫士(其一)》)他说:“量力而行守旧道,哪能不苦受寒饥?知音如果不存在,万事皆休何必悲!”
通过这首《咏贫士》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安贫守志、不慕名利的情怀。陶渊明是一个十分真实的人。他不像某些封建文人明明总想着向上爬,却总是还要标榜自己清高不慕名利是位隐者。苏东坡对陶渊明的评价最中肯:“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苏东坡说:为什么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陶渊明是位贤德之人,看重的就是他的真性情!他真实地把田园生活写入诗中,他是名副其实地长期以务农为生的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他是名副其实地长期以务农为生的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后世文人都要学习陶渊明官场不顺就要归园田居作隐者。而真正做得好的则是清代的风流才子袁枚。
他不仅早早地就抽身仕途,抛弃为官的种种烦恼,活出自我;同时活得十分滋润、潇洒。正可谓:潇洒走一回。
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古代文人当中不仅能活出自我,同时又活得很滋润、潇洒的,非清代风流才子袁枚莫属。
活出自我,同时又活得很滋润很潇洒的清代风流才子袁枚。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一生的诗人袁枚
为什么说在我国著名的古代文人当中,能像清代诗人袁枚这样及时主宰自己的命运,趁着年轻力壮,换一种活法,活出自我,活得滋润的仅此一人呢?因为要做到这样的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能做到早早地认清社会,看透人生。
2·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早早找好退路,果断地做出人生抉择。
3·然后过着:从心所好,潇洒风流,自由自在,不受世俗之礼约束,放荡不羁,畅怀适意,活得滋润。
4·并能长寿。
5·而又在我国文化领域有所建树:对当世以及后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又能自成一家的文化人。
袁枚,这位清代风流才子是怎样做到这五点的呢?他的一生对我们有哪些启发?且听我慢慢道来。
袁枚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又自号:“随园老人”。他出生于康熙55年。在嘉庆二年辞世。身历康、雍、乾、嘉四朝。活了82岁。他这一辈子基本来说,活得十分的滋润——曾以“古之达人哉”自命。袁枚为文自成一家,与纪晓岚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袁枚不拘泥于礼教,一生喜爱园林、讲究美食、性耽山水、酷爱佳丽
袁枚不拘泥于礼教,一生喜爱园林、讲究美食、性耽山水、酷爱佳丽,说其风流好色是不为过的。但是他的好色却有他的一番理论。关于他的这番高论,下面会有分析。
总之,这位风流达人,他在造园、美食、旅游、风流好色四方面,多少年来世间便流传着他的许多风流轶事。他的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成一家,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创建者。他的好友赵翼(字云崧,号瓯北。)不仅是文学家还是史学家,也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和袁枚交往密切。他对袁枚一生的评价最为深刻。
赵翼,清代文学家、史学家,也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读随园诗题辞》中有句云:
“其人与笔两风流,红粉青山伴白头
作宦不曾逾十载,及身早自定千秋。
群儿漫撼蚍蜉树,此老能翻鹦鹉洲。
相对不能惭饭颗,杜陵诗句只牢愁。”
他的意思是说,袁枚无论为人还是文笔,都风流绝代,虽然做官的时间不满十年,但一生交游红粉、遍览青山,人生光彩绚烂。他就是当代祢衡、李、杜。针对他的一切非议声音都是蚍蜉撼树,无法动摇他在文坛的地位。因为共同倡导诗歌要书写“性灵”,反对泥古不化,赵翼在诗学旨趣上是很支持袁枚的,但是,在为人方面,身为史学家的赵翼显然又比袁枚更正统一些,更严正一些,对袁枚风流无忌的个人生活,身虽在野而好攀结权贵的做法很看不过去,曾半开玩笑但又用词严厉地批评袁枚:
“为妖法太狂,诛殛难缓事:窃有原任上元县袁枚者,前身是怪,括苍山忽漫脱逃;年老成精,阎罗殿失于查检。早入清华之选,遂膺民社之司。既满腰缠,即辞于版。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盛名所至,轶事其听传。借风雅以售其贪婪,假觞咏以恣其饕餮。有百金之赠,辄登诗话揄扬;尝一脔之甘,必购食单仿造。婚家花烛,使刘郎直入座筵;妓宴笙歌,约杭守无端闯席。占人间之艳福,游海内之名山。人尽称奇,到处总逢迎恐后;贼无空过,出门必满载而归。结交要路公卿,虎将亦称诗伯;引诱良家子女,蛾眉都拜门生。凡在胪陈,概无虚假。虽曰风流班首,实乃名教罪人。为此列款具呈,伏乞按律定罪。照妖镜定无逃影,斩邪剑切勿留情。重则付之轮回,化蜂蝶以偿夙孽;轻则递回巢穴,逐弥猴仍复原身。”
以上这段赵翼的“控词”,据说是赵翼大醉后写成,“控简斋(袁枚号)于江宁府”,可以说比较全面地描述、评价了袁枚一生在喜爱园林、讲究美食、壮游山水、酷爱佳丽这四方面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所谓“结交要路公卿,虎将亦称诗伯;引诱良家子女,蛾眉都拜门生。凡在胪陈,概无虚假。虽曰风流班首,实乃名教罪人。”这些尖刻之话语,我以为,虽然是借醉酒之笔,行夸张之语,虽为诙谐戏笔,实乃在半真半假的戏笔之中流露出批判的锋芒,活画出风流才子袁枚的“游荡之迹”。袁枚也写有“诉词”,但已难见,但据袁祖光《说元室述闻》记:“简斋读之,笑曰:‘我未患头风,瓯北乃欲效陈孔璋耶?’”他的意思是说,赵翼仿陈琳骂曹操医其头风病。其实袁枚也不否认赵翼所“控”,只戏言对之。从此也可见袁枚和赵翼的友谊至深以及袁枚不拘泥于礼教的真性情。
虽然袁枚著作等身,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同时在诗学理论方面,他是乾嘉性灵派诗歌的创建者,但是由于袁枚在造园、旅游、美食和招收女弟子这几方面均有所长,这些往往是其他文化名人所不曾全面具备的。又因为世俗更注重他的一些风流轶事,而他又是一个誉谤交加的人物。过去在编著文学史的时候,往往没能给予他应有的公允的评价。只是在思想解放后,人们才开始更加关注此人。曾经有一段时间对其人往往只有一些专门从事诗学方面的研究人员才系统地了解他。实际上人们不太留意,往往人们在大众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很多名言警句,都出自他的笔下,只是人们未必留心而已。
譬如他在《随园诗话》中有一句:“人能吸诸家之精华而吐其糟粕。”于是人们经常化用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有谈文学创作时我们常说的:“文似看山不喜平”,也是出自袁枚之笔,他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观?惟壑谷幽深,峰峦起伏,乃令游者赏心悦目。或绝崖飞瀑,动魄惊心。山水既然,文章正尔。”
人们常说钱这种东西是“生时招不来,死时带不去”,这句俗语则是他一首五言绝句《钱》中的原话。
又如古代文人向往、艳羡已久的书斋雅趣生活:漫漫长夜读书虽苦,却有美女陪伴的名句:“红袖添香夜读书”却是从袁枚的女弟子席佩兰的诗《寿简斋先生》中的“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化出。此句虽然不是出自袁枚之手,却是他的得意女弟子席佩兰写来送给他祝寿的。“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意思就是:绿衣侍童手捧砚台催促着在卷帛上题诗作文,红袖美人向熏炉里添加香料并陪伴读书。这就是袁枚晚年生活的写照。
(清)喻唐《红袖添香夜读书图》
说起这袁枚的一生来,是十分有趣的。他在十二岁就和他的老师史玉瓒同中秀才进入县学,乡里视其为神童。
他在二十岁时,受到广西巡抚金珙推荐,参加了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当时,被推荐来北京参加考试的都是朝野最有名望的宿儒,共一百九十三人,年仅二十岁的袁枚在这里面年龄最小,而且小得离谱。所以,当他到保和殿参加考试时,被很多王公大臣团团围住,争看少年才子。这当然是一件比十二岁举秀才更令人得意的事。不过,大约因为资历太浅,这次博学鸿词科他并没有考中。但因为参加考试本身已经让他在京城官场名声大噪,所以借此机会,他在北京结识了很多高官名流,并在朋友的帮助下捐了国子监生身份,从而有机会参加两年以后的顺天府乡试。
在这次乡试中,二十三岁袁枚考中了举人,故有所谓“廿三登乡荐”,半年后连捷,高中乾隆四年二甲第五名进士,并且被选为了翰林院庶吉士,是为“廿四贡玉堂”。金榜高中,惊喜之情都写入他的诗中:
“道逢报捷者,惊喜如雷颠。疑误复疑梦,此意堪悲怜。”
他对于自己未来的仕途生涯,锦绣前程充满希冀与信心:
“宴罢琼林有所思,曲江风里立多时。杏花一色春如海,他日凌霄哪几枝?”
他中了进士,便回乡完婚,娶了幼时聘定的王氏。旧时把中进士叫“大登科”,娶媳妇叫“小登科”。正可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此时袁枚可以说是喜上加喜。
按照规矩,中进士后。年轻而又才华出众的。可以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这叫“选馆”。一般为期三年。这期间由翰林院的教习授以各种知识,然后进行考核,称为“散馆”。成绩优异的正式成为翰林,叫作“留馆”。
按照明清时期的规矩,向来有“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读书人能够以翰林起家,就有了当到一、二品高官,甚至首辅大臣的指望。
他曾写诗概括自己在科举中一片坦途:
“子才子,颀而长。梦束笔万枝,为桴浮大江,从此文思日汪洋。十二举茂才,二十试明光,廿三登乡荐,廿四贡玉堂。尔时意气凌八表,海水未许人窥量。自期必管乐,致主必尧汤”。
一句“自期必管乐,致主必尧汤”,其宰相之志跃然纸上。自负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但亦是一个少年才子的真实写照。
不过事与愿违,袁枚的仕途并没有他憧憬的那样顺。在翰林院做庶吉士这三年期满考试,考满文翻译时,由于对蝌蚪文不感兴趣,以致于考试成绩被列入末等,只得外放江苏溧阳当个知县。
以翰林之清贵放去当知县,升迁机会大减,获罪可能骤增,无异于流放。由“一日姓名京兆举”,“今朝身到蕊珠宫”,到“花总一般千样落”,“玉颜如此竟泥土”,落差如此之大,所以南下就职途中,袁枚心态十分沮丧,他赋诗四首,有诗云:
“三年春梦玉堂空,珂马萧萧落叶中。生本粗才甘外吏,去犹忍泪为诸公。”“三生弱水缘何浅,一宿空桑恋有余。手折芙蓉下人世,不知人世竟何如。”
“生本粗才”看似自谦,实则牢骚满腹,只是不敢把自己的真情说透;“弱水缘浅”是说自己无缘玉堂金马、留在京城任翰林。“一宿空桑”,这是个典故。佛家说,头陀不三宿空桑即修行的人不在同一棵桑树下驻留三宿,否则就会产生留恋之情。“人世何如”,是说从朝廷外放到县里,等于从天上贬到人间,而“人间世”是矛盾复杂的,未来的仕途如何是难以料定的。
在赶往溧阳赴任途中,赶上了一场大雾,于是触景生情写出:“前程原是梦,何必太分明”的诗句。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从上任的那一刻,袁枚已经在心中埋下了将来要归隐的念头。
他在《秋夜闻蟋蟀声不寐,有作寄陶玉川》一诗中表达了自己因失意与绝望而清醒的心情,他最终喊出:“玉堂无梦寐!”这一对封建污浊官场的清醒地认识。
袁枚是个穷二代。全靠自己的才学中进士,进翰林。现如今外放去做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心里怎么会心甘情愿!然而,为生计所迫,只得在各地任知县一职。尽管是不到十年的知县生涯,他还是做了许多实事,留下了善政的美名。由于工作做得出色,袁枚被当时的两江总督,也是他在翰林院时候的老师尹继善,调到了两江首府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去做知县。清朝有一句俗话,叫“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做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就是说一个人这辈子在省城当了知县,上辈子肯定是干了很多坏事,恶贯满盈。为什么呢?原因是省城高官如云,知县作为最基层的官,每天要不断应酬上司,毫无自尊可言。
孤傲的袁枚看不惯“大官昂首坐,小吏圈豚行。天阴雨凄凄,长跪大道左”的生活。他毅然地对自己的人生做了规划:不要再这样浑浑噩噩地在“知县”这一毫无自尊的位置上继续干下去了。正如我在前文援引赵翼的诗句“做宦不曾逾十载,及身早自定千秋”。
我认为:袁枚的好友赵翼对袁枚这句“及身早自定千秋”,这句人生评语,最为中肯、最为关键。我们应该从中细品人生三味,以此作为在当今的职场遇到荣辱、升迁、去留等问题时的借鉴。学会在当今的职场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使自己活的明智、活的清醒、活得自在,活出自我。
何以见得?你想,这人生不过百年。人这一辈子,最怕的是“执迷不悟”地糊里糊涂地往前混。如果当初袁枚在各地知县这一位置继续干下去,我国就不会出现一个活的如此滋润洒脱的风流才子袁大诗人了。
促使他“早自定千秋”除了内因:放荡不羁的性格使然,也有外因:尤其是当他做了江宁知县时,吏部尚书尹继善,曾举荐他为江苏高邮太守,但他由于曾遭到恩师史贻直“未免风流”的批评,其实最主要的被吏部驳回理由是:江宁县乾隆十年的税收额没有完成。袁枚作为知县因此受到了处分,处分解除之前不能升迁。问题是,江宁县的亏空是前任遗留给袁枚的,却成为了阻碍他升迁的理由。这一年袁枚三十三岁,为官九年,仍然停留在七品知县的位置上。 结果被吏部驳回未准。袁枚心中自然十分不快。此时他更加清醒了。这时恰巧遇上他的母亲患病,他便递上辞呈,解职回家孝敬亲人去了。
按一般常理逻辑:既然在知县的工作上得到上上下下的认可,继续忍下去,再干出成绩给上司看看,可能会得到领导的满意,说不定能回京再侍君。然而,清醒的袁枚没有这样做。看清世道,悟透人生的袁枚他终究明白:做得好是本分,不是他升迁的理由。
他之所以借“母亲患病”为由辞官只是一个托词。关于他辞官的真实心理,他在一封私人通信里有所披露。他是:如果是为民劳苦,自己心甘情愿;可是,现在,奔波趋走,不过是拉关系走后门,送往迎来,为大官做奴才,实在是没意思。他还写过名为《俗吏篇》的诗。其中写道:
仰天大笑卿知否,
折腰只为米五斗。
何不高歌《归去来》,
也学先生种五柳。
把厌恶做官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袁枚曾在《谒长吏毕,归而作诗》中写道:
“问到出身人尽惜,行来公礼我犹生。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
《清代学者像传·袁枚》云;“先生妙年硕学,人皆以文学侍从相期;忽用外吏,士林惜之。” 外放为官这样一个结果,连别人都觉意外,对当时志在拿云的袁枚来说,无疑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所谓“问到出身人尽惜”,在“人尽惜”声中,袁枚心中怀才不遇、大材小用的自惜之情许久不得消解。
袁枚乃一介书生,对官场规矩十分生疏。“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初拜上司,显得手忙脚乱。清代官场下官见到上司,一定要小跑步上前,距五六步远下跪。尤其下跪时还不许有声,声响大了被认为失礼。
签字也有很多规矩,官大的签的字可以大,官小的签的字就只能小。但有时总督签的字本来就很小,续写的人只能写得更小才能与之相称,到了县官这里基本上只能写成蝇头小楷了。袁枚偏偏不习惯写小字,因而往往被视为目无长官。
在袁枚为地方官的不满十年中,他尽职尽责,官声颇好。“所至有政声,判狱如神” 。受到人民的拥戴。为民忙碌,袁枚心中自甘,而官场中的台参迎送,为大官作奴,却令袁枚大为反感。“官苦原同受戒僧。”(《署中感兴》)他既不愿敷衍塞职,愚弄百姓,又不得不屈尊奉迎,这使得袁枚心力交瘁,平庸琐细的俗吏生涯,与袁枚的生命价值观格格不入;而“受戒僧”式的生活方式,与袁枚酷爱自由的个性抵触很大。最终他主动告别官场,选择了园居。这是他对人生道路的自觉意义上的选择。辞官之后,袁枚感到一身的轻松:“一旦放华山,此身为我有。”(《解组归随园》)一种自我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袁枚三十三岁以母亲患病为由正式提出辞官。四年后,由于家境的紧迫,特别是师友的劝驾,各方的催促他曾到陕西一个县里任知县。可是不久便传来父亲病逝的噩耗,他丁忧回到南京,从此下定决心再不出仕。尽管师友多次催促他归隐之意已决。(果断!)
陶渊明既率真又任性在《归去来兮辞》的开始几句中已经将他的贫苦家境讲得非常清楚:“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我家贫穷,耕田植桑不足以供自己生活。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剩余的粮食,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陶渊明明知道自己的贫困家境,也坦率地承认自己“生生所资,未见其术”(赖以维持生计的本领我还没有找到。)就是在这样的贫困家境中依然“不为五斗米折腰”,选择了归园田居。
和陶渊明相比袁枚的归隐是有自己的安排的。在三十三岁那年袁枚获悉母亲得病之后,立即向尹继善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辞官信《上尹制府乞病启》,这封信文词哀婉、诚恳,备述父母养育了之恩,以及退养之志。其情几乎可与李密的《陈情表》相媲美。
“......故里书来,慈亲卧病……情虽殷于报国,志已决于辞官;而终之一字,非人子所忍言。且高堂之年齿未符,或恐事违成例;大府之遭逢难再,未免官爱江南。……思归无路,得疾为名。伏愿明公念枚乌鸟情深,允其养亲之素志;怜枚犬马力薄,准以乞病之文书。实缘依恋晨昏,退而求息;非敢膏盲泉石,借此鸣高。”
袁枚辞官的理由是为了养母:“念枚乌鸟情深,允其养亲之素志;怜枚犬马力薄,准以乞病之文书。并特意表明并不是清高瞧不起官场:“非敢膏盲泉石,借此鸣高。”
父亲的去世,回到南京,从此决意归隐。并把自己的安排和内心的实话在给自己的知己洪洞县令陶西圃说出:“仆已挈家入山,随园构草屋数间,将栖鸡于桀,豢豕于牢,采山釣水,息影蓬庐,從此永賦遂初。虽韩、白按劍于前,苏、張巧說于后,必不出雷池半步矣。”
说自己带着自己的家人入山在随园居住。说是要养鸡养猪,在山里采摘果实在水里钓鱼,在草屋里将会看到我的身影。所谓:“永賦遂初。”古时做官的弃官回家,称作“遂初”,意为遂了他当初不愿出仕的心愿。“韩、白按劍”,“韩”指韩信,“白”指白起,他们都是武将;“苏、張”指苏秦、张仪,他们都是有口才的辩士。“雷池”,水名。在安徽望江县。古人说不走出这个地方叫“不越雷池半步”。袁枚的意思是说即使找来韩信、白起跟我动武,找来苏秦、张仪来劝说我,我也不会出仕。
我以为袁枚这一生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他具备了六个字:“放得下,拿得起。”
关于这“随园”的来历以及这“随园”与他“做官”的关系。他是怎样做到:“放得下,拿得起。”的?
随园中有“柳谷”轩三楹,袁枚自题一联:
不作公卿,非无福命都缘懒;
难成仙福,为读诗书又恋花。
这首对联袁枚既带有自嘲性质又有歌颂自己的意思。实际上道出了他全部人生哲学的真谛。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请看我的下一篇文章: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中):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的诗人袁枚》
学会及时换一种活法(上):谈能活出自我潇洒风流自在的诗人袁枚
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近日,丰巢快递柜新推出的“刷脸”取件功能被一群小学生破解,引起人们对邮件安全的担忧。尽管涉事企业回应,已紧急下线该功能,等技术完善以后,才会考虑上线。但舆论对安全的关注却不能忽视。无独有偶,曾出现大规模数据泄露的华住集团,其旗下酒店又被曝出要求住客扫码办理入住,住客“被会员”的同时,身份证、家庭地址、邮箱、银行账户等信息被搜集,也引起舆论对隐私的担忧。
从便利店移动支付到饭店注册会员点菜结账,从微信提取快递到酒店扫码办理入住……一边是企业不遗余力地引入新科技元素,以期提升服务质量;另一边却是技术漏洞对用户信息、财产安全造成隐患。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取利益、提升服务无可厚非,但一些企业置用户信息、财产安全于不顾,损害的是自己的声誉,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热衷于引进网络服务并不断升级科技体验,诚然,这不仅提升了消费者的用户体验,给消费者带来便利,也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精准。但若不考虑安全性、实用性和必要性,盲目引进并不成熟的科技元素,将极大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丰巢快递箱过去凭密码、微信公众号提取快递,相对安全方便。“刷脸”技术的引入就目前来看,确实是跟上了“刷脸支付”“刷脸安检”等方式的潮流,但并未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反而可能会牺牲用户的财产安全。这种损害用户利益的做法,说到底体现出企业对用户安全的漠视。
不管任何时候,安全都是第一位的,科技体验升级首先要确保用户信息、财产安全,这也是企业责任感的体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互联网时代,保护好用户的信息、财产安全是企业保持长久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检验企业信用与否的标尺。如果企业一心追求技术潮流,并以此作为吸引顾客的手段,一旦信息遭到泄露,且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产生的后果将是各家企业无法承担之重。
任何技术都有一定风险,对企业来说,再炫的技术都只是手段,终究不能代替顾客的好口碑。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应该着力提升自身实力,稳扎稳打,以更实用的服务、更优质的产品获得市场的认可。唯有服务提升了,口碑树立了,才能获得用户的信任,流量才能纷至沓来。
科技本身并无好坏之分。互联网时代,企业不断创新,引入新技术值得肯定,但必须平衡好科技与安全的关系。如果说企业本身是座大厦,那么安全一定是支撑它的根基,没有安全支撑的技术,一定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语出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百事有所出,而独知守其门。”大意是说,世间万物都有其生存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具体特性,百事都有其出现、存在的各种具体根据,却都知道应该保住自己的根本、本源。
根是树木生长、茂盛的来源,《淮南子》说“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树木之根,有坚固不动之意,也有不断生长之意,由此引申为事物的本源、根基。对于根,中华民族有一种来自历史深处的重视。《道德经》中有“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说苑》中有“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宋代陆九渊说“今终日营营,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有采摘汲引之劳,而盈涸荣枯无常”,这些都是在讲,万物纷杂繁多,无论如何变化,都要返归其根源、依照其根本、守住其根基。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诗人余光中曾有一句话,说得动人又缠绵:“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对于中华儿女来说,哪里仅仅是汉魂唐魄啊,还有那5000多年沉甸甸的历史,那沉积在遗址、文物、文字之中,从远古一直绵延至今的文明,都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我们扎根其中,汲取营养,不断向上生长,同时也用生命守护着文化的传承。
《史记·儒林列传》中,司马迁曾专门为一个叫作伏生的文人作了传:“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伏生因自幼攻读《尚书》,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推行“挟书律”,古代文化典籍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寥寥数语,是伏生在那个动荡年代做出的选择。为躲避灾祸保存《尚书》,他冒诛杀之罪,将《尚书》埋入墙壁的夹层。秦末兵起,伏生流亡异乡。
秦亡汉立,汉惠帝四年,“挟书律”废除。正当伏生沉浸在《尚书》终可重见天日的喜悦中,却发现壁藏之书损坏严重。《尚书》本来有篇目百篇,因年久侵蚀,仅剩下依稀可辨的28篇。于是伏生依其早年诵记的内容,参照保存下来的书简,口传于世,聚徒授经。齐鲁一带的儒生纷纷前来拜师。
十几年过去,汉文帝刘恒下令寻求民间熟知《尚书》者到朝中授学,伏生是最理想的人选。然而,那时的伏生已经九十多岁,无法远行。汉文帝便派太常掌故晁错赴伏生老家当面请教。
数月后,晁错根据伏生所讲,将《尚书》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这部“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伏生以命护之,终传于天下。后人颂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
历史长河中的文明印记,每一片背后都有守护者、传承者,都有催人泪下的故事。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绵延不绝,就源于守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条根脉。
1943年3月,一支驼队迎着飞沙、寒风,艰难地在戈壁大漠中前行。他们为守护敦煌而来,带队的是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的首任所长常书鸿。
当真实地站在敦煌莫高窟前时,他们百感交集。曾经的辉煌已不见,如今的莫高窟已是千疮百孔,许多洞窟空无一物。对敦煌壁画、彩塑的考察、保护、临摹、研究等工作,需要从零开始。常书鸿等人与民工一道,自制“拉沙排”,建成千米长的沙土墙阻挡风沙。从事修复临摹工作时,没有纸,就用窗户皮纸裱褙;没有笔,就将秃笔修理后再用;没有颜料,就用红泥、黄泥等材料自制。临摹窟顶时,头和身子几乎呈九十度的直角,仰头看一眼,低头画一笔,时间长了,就头昏脑涨,甚至恶心呕吐。
面对荒芜凋敝、飞沙扬砾、物资匮乏的孤独与困苦,常书鸿守护敦煌的信念从未改变。后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里,它(莫高窟)是多么脆弱多么需要保护,需要终生为它效力的人啊!”
几十年来,常书鸿与同事们组织修复敦煌壁画,搜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写了一批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论著,并多次举办大型展览,使远在西北边地的敦煌石窟逐渐为世人所知,使“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逐渐得到改变。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敦煌研究院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首屈一指的古代艺术研究机构。
守护民族文化之根脉,饱含对历史文化的敬畏和责任。从在福州三坊七巷指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到在平遥古城叮嘱“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到登上甘肃嘉峪关关城城楼强调“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党的以来,总书记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身体力行关注并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创造新的历史伟业,就拥有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无比强大的奋进力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
几个月前,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总书记专门提到“窑洞对”:我们党历史这么长、规模这么大、执政这么久,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同志在延安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
古今中外,历史周期率不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兴衰治乱、往复循环,也是世界政党政治中执政在野、上台下台的历史写照。但中国主动选择在自我革命中淬炼锻造,成长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史上,那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往往是一次次绝境重生的自我革命。古田会议是这样,会议奠基的政治工作对我军生存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遵义会议是这样,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这样,全会果断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全面从严治党。党的以来,我们以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开展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效。亿万人民见证了中国人“敢于刀刃向内,敢于刮骨疗伤,敢于壮士断腕”的铿锵承诺。雷霆万钧的反斗争,“老虎”“苍蝇”一起打,“通过不懈努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以“八项规定”为代表的作风建设,以“小切口”打开了“大变局”,在近十年时间里始终常抓不懈,深刻改变了中国。
中国进行自我革命的底气来自人民的支持。人民立场是中国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处。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正因如此,我们的一切奋斗才不是无水之萍、无根之木,而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一部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在自我革命中不断开启伟大征程的历史。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正是在伟大的自我革命中,中国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总书记说,只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害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原体,我们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