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汉字五行

诗的意思(诗的意思及寓意)

时间:2024-01-22 20:30:51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师”最常见意思是“老师”,那最初的意思是什么?现在还在用!

今天我们来说说最常见的“师”字。

“师”最常见的意思是“老师”、“教师”、“师父”等。《论语》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说温习旧的知识,却能够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后人尊崇孔子为“万世师表”,是说他是值得永远尊敬和效法的榜样。此外还有“导师”、“宗师”、“大师”等,都是指在思想、学术、艺术等领域有很高的造谐,可奉为楷模的人。

《战国策》中有“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的句子,意思是:记取过去的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这个“师”是学习的对象,作榜样讲。但成语“好为人师”却是贬义的,指不谦虚,喜欢以教育别人的姿态出现,《孟子》中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唐代的韩愈有一篇有名的《师说》,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就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这是给“老师”一词下的极为精辟的定义。在这篇文章里,韩愈还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是说巫医乐师及各种手工业工人,他们互相学习,不以为耻。这个“相师”的“师”是动词学习、效法的意思。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互不相师”的小故事:陈元方11岁时,去拜见袁公。袁公问道:“父亲在太丘作官,许多人称赞他。他作了些什么好事呢?”元方说了他父亲的政绩。袁公说:“我从前作业县县令时,就作了这些事。不知是你父亲学我呢,还是我学你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出生在不同时代,一举一动虽相隔万里却惊人的一致。“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师从”是从某人为师,“师承”是效法、继承。“师心”是拿自己的心当作老师,有只相信自己的意思。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有:“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者,然后出手。慎勿师心自任,取笑旁人也。”是说写文章要多方征求意见再拿出来,不要自以为是被人笑话。“师心自任”也作“师心自用”。

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艺的人也称为“师”,如乐师、画师、军师、律师、厨师等。

但最早,“师”表示军队和军队建制的意思,早在三千多年前的甲骨卜辞中就有了“师”字。《说文解字》说“二千五百人为师”,这是周朝军队的编制。

《诗经》中有“我徒我御,我师我旅”。意思是:无论是步行或驾车,我的部队是成师又成旅。这个“师”是军队编制的单位。“师”也可用作动词,表示“出兵”的意思,如《礼记》中有“师必有名”,就是说出兵要有正当的理由。成语“师出无名”,原指出兵,后来也泛指行事没有正当的理由。

清代段玉裁对“师”的解释是“众也”,就是众人的意思。《左传》中记载了春秋末期齐国的一件事:齐景公没有慎重地选立太子,他死后,其他公子纷纷逃亡国外,当地人歌唱道:“暴公死乎不与埋,三军之事乎不与谋,师乎师乎,何党之乎?”这是责备公子们,景公死了不参加埋葬,三军的大事不参加商量。这里的“师乎”就是指公子这一班人。成语“兴师动众”里的“师”和“众”同义,这个成语形容发动了很多人。

这就是“师”的古今故事,你了解了吗?

(图文来源于网络)

《说文解字》第465课:细说“诘”,成语“诘屈聱牙”的诘字何义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讲“言”部的两个汉字:“詰、(言望)”其中“詰”字在现代汉语简化为“诘”,“诘”字在现代汉语相对常用。因此本课的重点汉字是“诘”。两个字的详情如下:

1、詰(诘)。读jié。《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诘,问也。从言,吉声。”形声字。本义是问,细问。就是(穷尽地)责问。

(细问)

《左传·僖公十五年》:“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卜徒父用筮草占卜,吉利:“渡过黄河,毁坏侯的车子。”秦穆公仔细追问,卜徒父回答说:“这是大吉大利。晋军连败三次,晋国国君必然被俘获。这里的诘,作的是它的本义。《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孙权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抗无所顾问,事事条答,权意渐解。”孙权以杨竺控告陆逊的二十件事来责问陆抗,禁绝他来往宾客,派宫中使者上门细问,陆抗不假思索,事事都依据条理回答,孙权心中不满渐渐消退。

(影视剧中的陆逊)

本义之外,诘还有其他用法:

(1)责问,质问,反问。《广雅·释诂一》:“诘,责也。”又《释诂二》:“诘,让也。”《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士庄伯不能诘,复于赵文子。”士庄伯已经不能再质问,于是向赵文子回复。实际上,这个用法在现代汉语较为常用,鲁迅《阿长与山海经》:“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弯曲。《说文解字叙》:“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所谓象形,就是画成那个东西,随着它的形体而曲折,日、月二字就是这样。唐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诘屈謷牙。”周时的诰文,殷代的盘铭,艰深曲折而且拗口。这也是成语“诘屈謷牙”的出处,形容文字晦涩艰深,难懂难读。注意,这个成语的写法也写作“佶屈謷牙”,或者“诘屈聱牙”,都说得通。因为“謷、聱”两字,均收入《说文》(一个归“言”部,一个归“耳”部),且字义相近。

(象形字的造字原理)

(3)追究;查办。《礼记·月令》:“诘诛暴慢,以明好恶。”郑玄注:“诘,谓问其罪,穷治之也。”这里的“穷治之”,就是追究的意思。对欺下慢上的人追究问罪,以表明爱憎,使远方的人知所归顺。

(4)禁止;纠察。《管子·五辅》:“诘诈伪,屏谗慝,而毋听淫辞。”禁止伪诈,排除谗言邪恶之徒,而且不准听言词。

(5)整治。《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季孙谓臧武仲曰:‘子盍诘盗?’”杜预注:“诘,治也。”季武子对臧武仲说:“您为什么不整治盗贼?”

(整治)

(6)明(天);翌(日)。清代王玉树《说文拈字·言部》:“诘,《小尔雅》:‘诘朝,旦明也。’《说文长笺》:‘本作喆朝。喆,古哲,借明也,故明朝为喆朝。今俗以喆为诘,因诘、喆形溷(hùn,通“混”)而误。’此说甚是,当从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准备好你们的战车,忠于你们的国事,明天早晨将再见面。

“诘”的小篆写法如图:

(诘的小篆写法)

2、(言望)(GBK字库无此字,只能描述字形左言右望)。读wàng。《说文解字》给出的解释是:“(言望),责望也。从言,望声。”形声字。本义是因埋怨而责备别人。所谓的“责望”,就是责之以“望”。望,怨望,埋怨。这里的“望声”声中有义,望本有跂望义,望而不还,遂生怨恨。当然,这里的望,也可以是希望,因抱希望而埋怨。

(言望)

(言望)还有欺骗义,《类篇·言部》:“(言望),欺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言望)的小篆写法如图:

(言望)的小篆写法

(【说文解字】之465,部分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