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一出世就不吃母乳,李氏却常梦见天神喂甘露给他吃。
有两个奇怪的和尚上门,向行瑫夫妇俩祝贺,说:“恭贺二位得到千年难逢的麟儿,他是未来的龙象。”
后来国师也问:“不知夫人要九代状元呢,还是要万年香火?”李氏却回答不要九代状元,只求安分守己,世代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禅宗六祖惠能,俗姓卢。他的父亲叫行瑫,祖籍在河北范阳,也就是如今河北涿州人。
在唐朝武德三年,也就是620 年,行瑫被朝廷贬谪至广东新州的夏卢村。
行瑫贬为农民后,村子的人看他老实忠厚,就介绍对象给他,娶瑯村李氏为妻,两人过着简朴的耕种生活。
光阴易逝,行瑶在新州生活了将近18年,就在唐贞观十二年,也就是638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子时,一个新生婴儿呱呱坠地。
这一晚,李氏先是有梦境浮现。她对丈夫行瑫说,她看见庭前百花竞放,白鹤双飞,天地异常。
行瑫听后忙烧香拜佛,祈祷佛祖保佑母子平安。
就在李氏分娩时,突然满室红光,房内飘出阵阵异香。
这一天,也正好是释迦牟尼佛出家的圣日。
因此,不知是巧合还是缘分,天刚亮,便有两个和尚上门向行瑫夫妇俩祝贺,说:“恭贺二位得到千年难逢的麟儿,他是未来的龙象。”
他们并对行瑫说:“夜来生儿,专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你家贵子就叫惠能吧!”
行瑫问:“为什么要为我小儿取这个名字呢?”
和尚说:“惠者,以法惠济众生,能者,能做佛事。”
意思是说,他将来不但可以惠济一切众生,也能弘扬佛陀所传流下来的法理。
行瑫又问:“未知儿子未来的前途如何?”
和尚说:“多言无益,恐泄露天机。”
说罢,两个和尚径自走了。
行瑫觉得很奇怪,就把两个和尚的话谨记于心,把儿子叫做惠能。
说来也怪,惠能一出世就不吃母乳。
但是,给他白开水,他却喝得津津有味。
不喝母乳,怎能有营养呢?急坏了老来得子的行瑫。
但是,李氏却常梦见天神喂甘露给惠能吃。
据说,这甘露能给惠能洗髓易筋、脱胎换骨、超脱凡尘,宿具慧根。
天有不测风云,惠能长到三岁的时候,父亲行瑫便逝世。
他母子俩便从夏卢村迁到对面一公里远的龙山山麓,今国恩寺旧址居住。
李氏含辛茹苦把惠能抚养成人,而惠能从小就非常孝顺,年纪稍大,就上山砍柴,以卖柴度日。
有时,他砍柴的足迹直至寺田村后的山坑。因为家贫,母子俩相依为命,直至惠能24岁远出家门学法,仍目不识丁。
在唐贞观年间,国师徐东风因得罪皇上,被贬为民。
有一年,徐东风云游名山,来到岭南新州,惠能母亲见他是个外乡人,虽然衣衫褴褛污垢满面,但朴实可亲,所以十分热情地款待他。
当晚,徐国师对李氏说:“你母子对我热情款待,我实在过意不去。现我身无分文,无以为报。数日前,我曾勘察到有一龙脉在你寮屋右侧结穴,可不知你家有无至今尚未安葬的逝者尸骨么?”
李氏说:“先生不用见外,我家虽穷,但也不差一两日的米饭,只要先生看得起,不嫌招呼不周,我们就安心了,怎能接受先生什么报答。只是,不瞒先生,我丈夫是范阳,早年流落到这来,不幸殁世数年,尚未安葬,如蒙先生指点,能令他有个归宿,我母子就感恩不尽了。”
国师说:“就是滴水之恩,也当涌泉相报啊!韩信逃难时,得到浣纱女一甑饭,后来就用千金来报答,我虽比不上古人,如今为你仙去的丈夫安葬,也不费什么事。实不相瞒这处龙穴,是上洞村财主叫我寻找的,但这财主为富不仁,居心不善,他无福消受,你母子淳厚朴实,至善至诚,日后定是福泽无边。”
李氏不胜感激,连连道谢。徐国师又说:“这穴位后峰高耸,形似三宝殿。三宝殿背后,是座龙山,犹如神龙出海。三宝殿前,有一座小山,像一字书案,犹如笔架横陈。穴位如东西坐向,后任可大魁天下,历九代状元。而改线坐寅向申,则能延万年香烟,出一位空前绝后的法王,不知夫人要九代状元呢,还是要万年香火?”
李氏说:“像我们这样的人家,也难以在官场中立足呀!能儿父亲,本是朝廷一小官,最终也被贬谪到这里,我们不敢奢望九代状元,只求安分守己,世代安安稳稳地过日子,以延万年香烟,就心满意足了。”
国师叹道:“像夫人这样深明事理,知足常乐的人,神佛定会保佑你家,使你后代福泽不浅,日后定能万代敬奉,香烟不绝。”
几日后,徐国师便帮助惠能母子将卢行稻的骨骸安葬好,才依依惜别。
后来,惠能出家为僧,成了禅宗六祖,香烟绵延不绝,成为后人朝拜的对象,至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李氏谢世后,惠能又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在一起。六祖父母坟位于国恩寺右侧,成为历朝历代香客游人瞻拜的一处圣迹。
可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惠能成为禅宗第六祖后,惠能这个名字一直被流传下来,并没有像其他高僧大德一进空门,就改姓“释”氏,并赐“慧”字法号。
故六祖故乡和光孝寺、南华寺及湖北黄梅寺历来沿用《坛经》中和尚为其命名时“惠即惠济众生”的“惠”字,就是这个缘故。
有的书籍将六祖之名写作慧能,作聪慧、智慧解。
但通过研读六祖弘法众生的故事以及听闻南华禅寺法师的讲解,认为六祖之名为惠能更为准确合适,取其“以法惠济众生,能做佛事”之意。
另据江西南昌《卢氏族谱》提出另一种说法:登门为惠能取名的乃是卢行瑫的兄长卢行韫,其时已出家,人称韫长老、韫和尚,通风水,据说惠能父亲去世后,韫长老曾前往吊唁,并帮助惠能母子迁居龙山,选“万佛朝宗穴”迁葬惠能父亲。
参考资料:《惠能民间故事传说》
作者:徐东风
母亲去世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我最怕过年。我怕那合家欢乐的场面,我怕那携妻将子回家的喜庆,我思念母亲,远在遥远天际的母亲,您是否听到儿子的呼唤……
母亲是随外公一家从城市落户到我村的。
六十年代,由于三年自然灾害,政府为了减轻城市负担,动员部分城市人口到农村落户,外公一家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迁往我村,当时母亲已经是我市一家国棉厂的职工。八十年代,国家出台一些列的政策,要求这部分人员返城,可母亲考虑到我们姊妹几个都在上学,已是四十多岁的母亲拒绝了原单位的号召,继续留在我村,从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
在我村务农时期,母亲每年都被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出席公社及县里的劳模表彰会,并多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嫁给父亲后,母亲很贤淑,孝敬公婆,团结邻里,在村里口碑很好。
记得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曾祖母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由于年老体衰不能下床,祖母也是五十多岁的人,照顾曾祖母的担子就压在母亲身上,母亲除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还要照顾曾祖母一日三餐,还要擦屎刮尿。从此,母亲落得了孝顺的名称。
母亲一生任劳任怨,父亲常年在外教书,母亲既要照顾老人还要照顾我们兄妹四个,但再苦再累,她却从不影响儿女们的学习,这是我们兄妹几个都能相继走出小村,并都有一份不错工作的主要缘由,也是她以致后来积劳成疾的主要原因。
我是家里的长子,在家中最困难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变着法儿给给我们改善生活,一碗一碗飘着香气的面筋酸辣汤,还有那诱人的手感炝锅面,每每都让我们吃得满脸笑开了花,一提起这些就口水直流。
母亲很明事理,她时常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记得每到秋收的时候,我们总喜欢搬个小凳,围在母亲身边剥玉米,她总是自己干最脏最累的活,说我们太小,怕伤了身体。我们兄妹四人轮流讲各自学校里的新鲜事,讲我们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母亲也总是很会心地听,一副身临其境的模样。
高中毕业后,我在一乡镇企业里参加工作,回家的时间少了,但每次回家,我还是习惯于给母亲讲我们工厂里的事情,甚至于后来谈对象中的细枝末节,我也总是要告诉母亲,心累啦,烦恼啦,我都会在母亲的一皱一笑间得到莫大的安慰和放松。在母亲面前,我们始终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总是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给我以深情的理解和真诚的鼓励,宛然枯树上的一枝新芽。从她的身上,我学会了理解、分析和思考,对生活不再有过多的埋怨和挑剔,我逐渐学会了珍惜和热爱,从幼稚慢慢走向成熟。
因为母亲做人的认真和善良,她的坚毅和柔韧给了我很多启迪。母亲常告诉我们:做人就要有骨气,要诚实,要坦坦荡荡,那样再穷再苦也是快乐的,母亲的为人对我影响很深,教会我知道怎样去做一个真正的人,也知道了什么叫做快乐和幸福。。
母亲去世的那年春天,因为身体的原因没能参加我表弟的婚礼。因姨父去世的早,是姨母把表弟和表妹含辛茹苦的抚养大,对这个事情母亲始终不能释怀,我于是用单位的车把母亲送到了二姨家,在二姨家住了几天,我把母亲接回了家,就在那天夜里,母亲突发脑溢血,当我和爱人赶到的时候,母亲已经昏迷,口不能言,医生正在急救,任凭父亲和我还有弟弟急切的呼唤,昏迷中的母亲始终没有睁开眼睛,她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就这样母亲带着牵挂和留恋离开了我们......
我懵的意识到,苍天将要绝情地将我们拆分到冥俗两个世界里,母亲真的就要离我而去了,我顿时泪如泉涌,不顾一切地扑向母亲...一片空白之后,我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母亲离开我们的第一年春节,按我们当地的风俗,年三十中午吃完饺子,要到母亲的坟前烧纸,一是给已故老人送去过年的钱,二是请他们回家过年。我是长子,按常理我必须去,但我没去,我怕那挥之不去的思念,和失去母亲的痛苦冲淡了年的喜庆。我在家里悄悄地流泪,老父亲很悲痛,没吃年夜饭就心情沉重的回去了,我和弟弟一家也各自回家了……
失去母亲的痛苦折磨了我近二十年,这种痛苦将来还要继续折磨我的灵魂,因为,自从我懂事起,母亲在我的印象中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在我的所学中,我用尽所有美好的词汇也无法描述母亲的好,更找不到任何的词汇来评价母亲的孬。母亲的善良,慈祥,宽厚忍耐和不挑剔他人的精神时常感动着我;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没有更好的方式来寄托哀思,只有把湿漉漉的思念寄往天堂。
母亲去世后,每年清明节我都带着弟弟、妹妹、儿子、侄子去上坟,要让他们记住母亲的伟大让他们知道,有一个高尚的奶奶。
母亲离开我们二十年了,但二十年来我无时无刻都在思念母亲。儿子,侄子,侄女相继大学毕业,并各自都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每当我们一家人团聚的时候,泪水始终在眼睛里回旋......
母亲虽然走了,但母亲的音容笑貌将永远陪伴着我们!
壹点号 徐东风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得知乔叶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我并不感到惊讶。并且我认为,这远不是她创作的终极目标。更高的成就,更多的荣誉,还在等待和召唤着她。
相识于乔叶,是她调入县委宣传部通讯组。那时,我在供职单位县供电公司搞宣传,是通讯组和修武报社的常客,也就容易与乔叶会面。每次见她,不是奋笔疾书,便是阅读书报,或则沉思冥想。有时,也参与我们的谈话或讨论。与她一同参加过几次焦作日报社举办的表彰会,多次同桌吃饭。
记得焦作日报社曾对乔叶作过一次整版宣传。很快,乔叶的文章,不只刊载于《焦作日报》。她的散文和诗歌,在《中国青年报》《青年文学》《散文百家》《女友》《知音》《读者》等全国各大报刊遍地开花。她的散文,语言亲切,文笔清新,情感丰富,见解独到,题材宽泛,富于哲理和智慧,很受读者喜欢,读后多有所得。
谦恭、随和、热心、无架子,是乔叶自带的好品质。有一次焦作市供电公司团委,派两名工作人员来修武找我,看能否联系乔叶给公司团员青年讲一次课。我找到乔叶,她二话没说就答应下来。要知道,那时的乔叶,已名气很大,曾被多家媒体评为“十佳青春美文作家”。
焦作市供电公司原新闻中心主任胡玉华,爱好文学,对乔叶非常崇拜,想当面拜访请教。我从中搭线,胡玉华几次与乔叶相见,百忙之中还一起吃过一次饭。后来,乔叶还为胡玉华第一本散文集《斜插一支素百合》联系出版社,并在书集封底上写过一段话。得到乔叶的指导鼓励,胡玉华又接连出了两本散文集。
乔叶的写作成就是惊人的。短短几年时间,先后出版了《孤独的纸灯笼》《坐在我的左边》《爱情底片》《自己的观音》等多部散文集。那些年,全国性的文学书刊,随便一翻,就能看到乔叶的文章。可见,她是多么地勤奋呀。
2001年,乔叶直接从县文联副主席的位置,调至河南省文学院,成为该院最年轻的专业作家。这之后,她调整创作方向,开始小说创作。没有想到,过去写散文、诗歌的她,写起小说来也是一部接着一部,且多为中长篇。这些小说,都是在没有老师指导,没有任何进修的情况下,靠着感觉创作出来的。她创作的《守口如瓶》《我是真的热爱你》《我承认我最怕天黑》《取暖》《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拆楼记》《藏珠记》等长中篇小说,不仅在全国著名杂志上先以发表,之后单行本出版发行,还先后荣获鲁讯文学奖、庄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2008年夏,我计划将我的散文结集出版,竟冒昧地请乔叶写序。将初稿交给她后,序文《东风徐徐来》很快传给我。在我的散文集《人生贵贱皆无悔》还在排印时,《东风徐徐来》序文,已在2008年9月9日的《大河报》上发表。在序言中,她指出了我文章的动人之处:朴素,真实,赤诚,最大程度地袒露了自己的勇敢和性情。同时,也提出了对我作品的遗憾:“他还有更复杂的体悟和感受,更尖锐的痛苦和辛酸,更广博的慈悲和欢喜......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没有去做更好的表达。如果他把这沉默的一部分呈现出来,那将会更具打动人心的力量。”在这本散文集里,选入了我发表于《河南电力报》上的文章《乔叶印象》。
现在想来,我求乔叶写序有点唐突和后悔。阅读书稿,写序言,不仅浪费了她的精力,耽误了她写作的宝贵时间,更是辜负了她对我“有多少泼墨写意的篇章,可以雕琢成细腻华彩的工笔”的期望。
最近一次见到乔叶,是2018年3月1日。那天,我让同事范小全开车,与乔叶就职于通讯组时的老上司田健,一同前去郑州领取河南省作协会员证。担任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的她接待了我们。她还是那样谦逊、热情,没有一点架子。将我们迎进办公室后,端茶倒水,亲切交谈。临走,分别赠送田健、石永刚、我和范小全每人一本签名的《最慢的是活着》新书,又送给田健和我每人一本李佩甫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生命册》。同时,她对因感冒不能请我们吃饭表示歉意。
后来,她调至北京老舍文学院一级作家,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鉴于她很忙,近几年,于她几无联系,唯恐影响她的创作。但我始终关注她出版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这次她以第二名的票数,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可谓成就斐然,震动文坛。要知道,她是唯一的70后也是唯一的女作家获此荣誉。
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攀登至中国文学奖的巅峰,乔叶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也走的很稳。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我认为既有她自身的才气,更有常人难以做到的自律和勤奋。年纪轻轻的乔叶,写作出那么多的作品,出版那么多的宏篇巨著,不能不令人景仰和称赞。在《乔叶印象》中我曾写到,“她几乎把所有精力和心思都用在文学写作上了,她每天都坚持写作,勤奋之极,令人可敬。最为可贵的是,她自始至终地朝着文学的道路一直走来,面对全国各地庞大的‘粉丝’,面对不断增厚的作品集子,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对成为专业作家,她都能淡然对之,不曾停歇。她执着,勤奋,始终朝着一个方向走。”
相信,正值创作丰盛期的乔叶,定会手握如椽的巨笔,以充沛的,生动的笔触,创作出更多优秀、人民更喜闻乐见的作品。正是:乔叶识得东风面,宏图焕彩扮春光。不借花果增富贵,万里春色自芬芳。
来源:百家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