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奇门遁甲

狼顾之相(狼顾之相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2 09:08:33 作者:旧事重提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是什么意思?

关于司马懿这个人,很多人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胸怀谋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是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另一方面,他内心凶险,城府很深,而且野心很大,是民间所谓的“狼顾之相”之人。

从历史演进来看,事实的确如此。曹操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到曹奂这一代,被莫名其妙地给强制禅让了,而接替曹魏的就是司马懿的后人。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司马懿的铺垫。

这种铺垫深深地打上了司马懿的野心烙印。

司马懿少有才名。曹操还是司空时,就听到司马懿的名气,忙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对于这种邀请,司马懿是不屑的。司马懿托称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便谢绝了曹操。曹操自是不信,派人夜间实地刺探,司马懿临危不惧,一动不动,果如得了风痹症一样。

曹操并不死心。曹操为丞相以后,司马懿被强制出仕,任为文学掾,随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他倾力辅佐,屡屡提出奇策善谋,很是受用。

曹丕登皇帝位后,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司马懿对曹魏的作用愈发重要起来。曹丕病重时,特意嘱托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等人共同辅佐。

至此,司马懿成为曹魏的元老级人物。

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曹叡当政期间,曹魏大多数时间在和蜀汉、东吴斗争,司马懿的谋略得到了充分发挥。曹丕去世后,曹芳继位,朝中大事由司马懿和曹爽决断。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司马懿则恰恰相反,他韬光养晦,潜藏行迹,以退为首,乃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一举击垮。从此,司马懿及其家族真正走到了权力的核心。

嘉平至甘露年间,司马懿父子陆续平叛了淮南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三人的叛乱,司马氏在曹魏取得了绝对地位。这些都为后面发生的“司马代魏”事件奠定了基础。

顺着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你可以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对于司马懿的野心,曹操早有预知,称其为“狼顾之相”,不可不防。有个故事十分生动传神。

《晋书·宣帝》载: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听闻司马懿有远大志向和不轨之心,便想验证。有一次,司马懿在前面走,曹操突然喊住他。只见,司马懿头转过来了而身体不动,也就是传说中的狼顾之相。曹操大惊,立刻警惕起来。此事之后,曹操又做了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十分不快。

在晋书看来,“司马代魏”是冥冥之中的事情。狼顾之相、“马吃槽”,无疑是天命所归的征兆。不过,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到最后却易姓司马,这多少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味道。毕竟,司马懿经过自己的谋略,已将曹魏宗室杀戮殆尽,到最后司马炎称帝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是什么意思?

关于司马懿这个人,很多人的感情是比较复杂的。一方面,他胸怀谋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是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的人物;另一方面,他内心凶险,城府很深,而且野心很大,是民间所谓的“狼顾之相”之人。

从历史演进来看,事实的确如此。曹操辛辛苦苦创下的家业,到曹奂这一代,被莫名其妙地给强制禅让了,而接替曹魏的就是司马懿的后人。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司马懿的铺垫。

这种铺垫深深地打上了司马懿的野心烙印。

司马懿少有才名。曹操还是司空时,就听到司马懿的名气,忙派人征辟他到府中任职。对于这种邀请,司马懿是不屑的。司马懿托称自己有风痹症,身体不能起居,便谢绝了曹操。曹操自是不信,派人夜间实地刺探,司马懿临危不惧,一动不动,果如得了风痹症一样。

曹操并不死心。曹操为丞相以后,司马懿被强制出仕,任为文学掾,随后又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曹丕为太子时,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他倾力辅佐,屡屡提出奇策善谋,很是受用。

曹丕登皇帝位后,司马懿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司马懿对曹魏的作用愈发重要起来。曹丕病重时,特意嘱托司马懿与曹真、陈群、曹休等人共同辅佐。

至此,司马懿成为曹魏的元老级人物。

曹丕去世后,曹叡继位。曹叡当政期间,曹魏大多数时间在和蜀汉、东吴斗争,司马懿的谋略得到了充分发挥。曹丕去世后,曹芳继位,朝中大事由司马懿和曹爽决断。曹爽骄横跋扈,专擅朝政;司马懿则恰恰相反,他韬光养晦,潜藏行迹,以退为首,乃至在高平陵事变里,将曹爽一举击垮。从此,司马懿及其家族真正走到了权力的核心。

嘉平至甘露年间,司马懿父子陆续平叛了淮南的王凌、毌丘俭、诸葛诞等三人的叛乱,司马氏在曹魏取得了绝对地位。这些都为后面发生的“司马代魏”事件奠定了基础。

顺着历史发展的大致脉络,你可以看出司马懿的野心。对于司马懿的野心,曹操早有预知,称其为“狼顾之相”,不可不防。有个故事十分生动传神。

《晋书·宣帝》载: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曹操)察帝(司马懿)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曹操听闻司马懿有远大志向和不轨之心,便想验证。有一次,司马懿在前面走,曹操突然喊住他。只见,司马懿头转过来了而身体不动,也就是传说中的狼顾之相。曹操大惊,立刻警惕起来。此事之后,曹操又做了一个噩梦,三匹马同在一个槽里吃食,醒来后十分不快。

在晋书看来,“司马代魏”是冥冥之中的事情。狼顾之相、“马吃槽”,无疑是天命所归的征兆。不过,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到最后却易姓司马,这多少有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味道。毕竟,司马懿经过自己的谋略,已将曹魏宗室杀戮殆尽,到最后司马炎称帝已是水到渠成之事。

司马懿狼顾之相,谁能想到他的祖父司马俊,身材魁梧更胜许褚

之前写过文章,整本《三国志》中有身高记载的不过22人,几乎都是七尺以上接近八尺的身材,其中能在八尺及以上的17人。这从侧面可以推测,汉末三国时期的人物,普遍身高都不会太高,所以只有身高足够突出的才会留下身高数据。八尺身高,不要说是汉代了,即便是放到现在,差不多1米85的身高也足以让很多男性羡慕了。

司马懿的形象,史书中是没有记载的,最广为人知的便是“狼顾之相”。但这一形象,其实更偏重于描述司马懿的性格,他生性多疑又心怀不轨。根据《晋书》的描写,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也就是说他外表宽厚内心猜忌,用人多疑却又通晓变化。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晋书·帝纪第一》

而在多个版本的电视剧中,虽然司马懿的形象并不统一,但整体也都是比较典型的文人气派。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爷爷司马俊,竟然生得“长八尺三寸,腰带十围,仪状魁岸,与众有异”。身高超过1米9,膀大腰圆,一副高大魁梧、身姿伟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单凭外貌,可比猛将许褚还要壮上三分。

许褚在正史中的形象描写是“长八尺馀,腰大十围”,比司马俊略矮上几公分。但司马俊官至颍川太守,是一个典型的文官,却长着比猛将还壮的身材,真是令人称奇。也正是有这份奇异的身材,在注重奇人异象的古代,司马俊得以成为乡党、宗族纷纷跟随依附的对象。

但是,一围的长度约为30公分,十围是3米,如此身材,哪里是魁梧的样子,分明就是个比水缸还水缸的大胖子。所以,自然会有人质疑,说这是一些对司马家有意见的人,故意把司马俊描绘成了这么一番模样。

首先,十围是虚数不是实指,否则许褚岂不是也要遭殃?其次,现代很多人认定的文人形象,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影视作品和后世对文人阉割的影响,以为文人就该文弱,其实这是一种谬误。在先秦两汉时期,为官的至高荣誉是出将入相觅封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打哪门子仗?最后,记录下司马俊身材的,可是他的亲玄孙司马彪,西晋宗室兼史学家。哪有后人污蔑祖宗的道理?就算心里有这想法,他也得能实践得了啊。

最后再讲一个趣事——西晋时期有位宗室也叫司马俊。如果捋一下关系,那么他是司马懿祖父司马俊的第七世孙,却取了和先祖同一个字作为名,真是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难道不用避讳的吗?要知道,荀子(名卿)因为避汉宣帝刘询的讳,都要被改名孙卿。司马家的做派,果然与众不同。

往期推荐:许褚身材有多夸张?前四史一共3人和他类似,其中还有司马懿爷爷

全书22人有身高,17人长八尺,从《三国志》中的记载看当时的身高

文章图片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立即删除。

曹操听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为何不杀了他?

在许多“曹粉”看来,曹操生前犯过的一个大错,就是他未能杀掉司马懿。更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曹操明明察觉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却还是应了曹丕的求情,并未对司马懿动手。

曹操为何要这么做?难道真如《三国演义》所说:曹操是担心曹丕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才故意留下司马懿来辅佐他吗?又或者,曹操是想要借司马懿的存在,磨炼曹丕?

其实都不对。因为在真实历史上,曹操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相”这件事,完全站不住脚。这个故事,虽见于正史《晋书》记载,实则却是司马氏在称帝之后,故意杜撰出来,用来维系自身颜面的。何以见得?

曹操与司马懿的矛盾

翻开《晋书》不难发现:里面有很多地方都在讲同一件事:以曹操、曹丕为首的曹氏一族,对司马懿一族多有打击、迫害。

曹氏的刻薄态度,最早可追溯到建安初年。当时,曹操任司空,开辟霸府,听闻司马懿有才名,故征召他入府。

对此,《晋书》给出的解释是:司马懿“不欲屈节曹氏”,遂称病拒绝。曹操听说后,不放心,竟然命人夜刺司马懿,后者努力“装死”,才算躲过一劫。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再次征召司马懿,并下达了最后通牒。眼看有牢狱之灾,司马懿只好投效曹操。

这个故事,有什么作用呢?若只以《晋书》的角度看,曹操无疑是“恶霸”,而司马懿这个“大汉忠臣”,则是被迫委身于曹。自此以后,曹氏便与司马氏结下了仇恨。

无论是曹操听闻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想要除之而后快;还是曹爽辅政时飞扬跋扈,对司马氏多有打压,都足以“证明”司马氏才是受害者。在此基础上,司马氏后来篡权,便是充满正义的、理所应当的。那么,事情果真是如此吗?

双方之间的真实关系

这显然是司马氏的一面之词。实际上,曹操与司马氏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曹操二十岁时,经朝中长者推举,得以担任洛阳北部尉,从此踏上了仕途之路。而这位推举曹操的官员,正是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

曹操少年成名,敢于为党人陈藩翻案,引来不少名士的好评。司马防见状,遂推了曹操一把,让他的仕途更加顺畅。

曹操是个念旧情的人,对于曾帮助过自己的人,他都记在心里。因此,曹操在担任司空后,便请司马防出山,担任一个闲职,让他安心养老。非但如此,司马防的长子司马郎(即司马懿之兄),很早便跟随曹操做事,并得到许多关照。

以曹操与司马氏的关系而言,他没有必要,也没有动机,去逼迫司马懿为自己效命。更何况,当时的司马懿还未知名;反观此时的曹操,麾下却“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既然如此,曹操又何必对一个司马懿念念不忘?

按照《太平御览》的记载,曹操征召司马懿为自己效命这件事,其实有另一个版本。原本,征召司马懿的人,是曹操的堂弟曹洪;但司马懿觉得他不够分量,便没有答应。曹操听说后,看在司马懿是恩人之子的份上,遂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结果司马懿当即应召。

这里的描述,才更加符合司马懿与曹操的真实形象。换言之,曹操非但没有对司马懿多有打压与猜忌,反而对后者有知遇之恩。也正因如此,司马氏一族的篡权之举,才显得更加无耻。

司马氏强行为自己“洗白”

曹氏与司马氏,同样是篡权,后世风评却大相庭径。其主要原因之一,便是曹氏一族的地盘,都是靠曹操自己打下来的;反观司马氏,确实如“小偷”一样窃取了曹氏的果实。

司马氏在取得皇位后,也认为这段经历不太光彩。为了树立司马氏一族的光明正大,他们便大肆宣扬曹氏一族对他们的压迫,以此来表示:自身篡位是被逼无奈。

《晋书》虽然是唐代房玄龄等人合著,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史料,都取材于晋朝的《晋阳秋》和王隐版《晋书》。而这几本“一手史料”,在撰写期间,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司马氏“洗白”行为的干扰,从而记录了一些不太符合史实的事情。

可见,“曹操听闻司马懿有‘狼顾相’,却没有杀他”其实是一道伪命题。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太平御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