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筷子是我们老祖宗发明的一种非常具有特色的夹取食物的工具。在远古时候,人们在吃热食物的时候,因为烫手拿不住食物,所以必须借助木棍,于是筷子也就随之诞生了。
夏商时期,出现了牙筷、玉筷;春秋时期,出现了铜铁筷;汉魏之时,出现了漆筷,之后金银筷也随之问世。如今,各种筷子,也十分多,民间人们常用的有竹筷和木筷。
筷子在后来,已经不再仅仅是民间的一个夹取食物的工具,而是拥有了很多其他的文化内涵。
尤其是在婚俗文化中,筷子成为了婚姻礼俗过程中,寓意幸福、富贵、多子多福的美好祈愿。
民间甚至还将筷子看作是人的象征,一双筷子,就是象征着一个人,添加一双筷子,同样预示着家里增丁进口。所以,人们的结婚的时候,筷子就成为了,婚礼携带的物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物件儿!同时,筷子的“筷”与“快”是谐音,所以筷子除了有生子的美好寓意外,还有蕴含了人们快快生子急切心理。不仅如此,甚至很多地方的人,还会送筷子求婚。
在古代,甚至还有拿红筷子来闹洞房的风俗。人们会用女方陪嫁过来的红筷子戳破窗户纸,然后朝着喜床扔过去。一边扔,还会一边说“一戳一拖,养儿一窝”、“一戳一顺,养儿拔贡”、“一戳一拉,养儿探花”、“戳得快,养得快,一年一个小元帅”等等。
在戳完窗户之后,还会用扫把抵住筛子,用来堵住窗户。以此说明,闹洞房结束了,该将剩下的时间,留给新婚的夫妻了。同时,人们还认为扫把和筛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驱避邪祟!
人们拿着筷子戳窗户的行为,往往预示着洞房,以此来期盼新人能够早生贵子,祈愿夫妻二人可以多子多福!
除了婚礼中有用筷子祈福的风俗之外,在民间家里所常用的筷子,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其中一个讲究,就是用久了的筷子,是不能随便扔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与老祖宗趋吉避凶的心理有关。民间认为,家里的筷子就是人丁的象征。“筷子”寓意着“快生子”,寄托着人们早生贵子、传宗接代的美好祈愿,也正是这样的美好祈愿,使得筷子,成为了我们普罗大众心中家中人丁的象征。
所以,虽然很多的筷子旧了,但却不能够随意将他们扔掉,这预示着家中人口的流失!
那么,不用的筷子,又该如何处理呢?
如果遇到了不用的筷子,民间的老人们一般会用红色的物品,将之包裹起来,然后再扔掉。为什么要用红色的东西包起来呢?
这是因为,红色在我们国人眼中,是十分特殊和吉庆的颜色,象征着正义、喜庆、忠勇和成功。我们过春节要张灯结彩,都是用的红色为底色;在婚礼中,处处都要用红色,比如说,要用红盖头,要铺设红地毯,要点上红蜡烛,甚至会在街角、井水盖上铺上红纸;等等。
甚至人们还会在本命年的时候,穿红色的衣服,系上红色的腰带,以此来去除灾祸。
于是,人们便会将不用的筷子,用红色的纸张或者其他红色的东西包裹起来,隔绝一些不好的东西,再扔掉。
甚至,很多地方还有着破旧的碗,也不能随便乱扔,同样要用红色的纸或者布包裹之后,再扔掉!
这么做的原因,与用红色纸张、布包裹筷子的原因是一样的。只不过,筷子预示着的是人丁,害怕随意扔掉筷子会有损人丁。而碗,则在民间的认知中,是饭碗、工作、事业、财富的象征。
家中的碗,出现了破损,不仅会在不经意间伤到自己,更是有着事业、财富有损的不吉之兆。所以,人们才有着,要将破损的碗,也用红色的物品包裹,然后扔掉。
古代是没有塑料的,所以人们通常都会用红纸或者红布,但是如今,用红色的塑料袋也完全是可以的!
其实,大多数的普通人家,平时家中的筷子,更换的并不是很勤。甚至有些节俭的人家,数年都不见得会换筷子。筷子预示着多子多福、添丁进口,除了不能随便扔之外,也不能随便买,很多地方,都有筷子“三不买”的说法。
其一是,不买通圆的筷子。我们普通筷子往往都是首方足圆,预示着“天圆地方”的文化哲理,与“天人合一”的人生观。更重要的是,一端方,放置之后不易滑落;一端圆,夹取食物会更加方便。但如果是通体圆柱的筷子,就不如首方足圆的筷子好用。
其二,不买不直不齐的筷子。“直”、“齐”是筷子最基本的特点,不仅仅实用方便,还蕴含着一种民族精神。筷子的“直”,预示着我们百折不挠、宁折不屈的精神,甚至古代帝王,还会赐予臣子筷子,以视嘉奖。就是
其三是,不买尖头筷。我们一般用的筷子,头都是圆而平的。什么人才会用“尖头”的筷子呢?是日本!我们筷子文化在传到日本之后,由于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我们不同,所以他们用尖头筷方便,而我们则用圆头筷方便。
而且,我们一般筷子在餐桌上是竖放,而日本的筷子则是横放。我们的筷子要相对长一些,而日本的筷子却相对较短。即便是同样的筷子,在不同的地方,也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来。
筷子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一种文化内容。筷子不仅有着实用的功能,经过传统文化的熏陶,筷子甚至还蕴含了很多深刻的文化内涵,除了我们上文所说那些之外,筷子成双成对的形态,还被人们视为合作的典范,是国人崇尚协作、重视配合的重要表现!
来源:成都商报
不同颜分公筷私筷 消费者从吐槽到习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合餐存在的健康隐患,倡导使用公筷公勺成为了提升“餐桌上的文明”的重要方式。2020年6月,成都餐饮同业公会、成都市消费者协会联合制定了《成都市餐饮业公筷公勺使用规范》,要求餐饮企业为消费者配备并提供公筷公勺。
相关要求发布已经一年多时间,成都餐饮店公筷公勺使用情况怎样?10月5日,正值国庆假期,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前往部分餐饮店进行了走访。
中餐店
公筷公勺使用频繁 消费者接受度较高
5日上午11点,随着午间用餐时间的临近,在位于成都市金牛区二环路北三段的大蓉和城北店内,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摆放餐具。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观察发现,餐桌上除常规餐具外,每一个餐位都摆放着一黑一红两双筷子,放置在不同的托架上,其中红色筷子上明显标注有“公筷”字样。
“不同颜色的筷子,消费者可以清晰分辨出公筷和私筷。”据大蓉和城北店前厅部长查雪慧介绍,从去年6月接到相关通知后,便将提供公筷公勺执行至今。为此,还专门将以前单筷托架更换为双筷托架。而对于公勺的提供,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涉及部分菜品,一般公勺是随特定菜品提供。
临近午时,餐饮店内顾客陆续到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对于餐位上摆放的公筷,消费者似乎已经习惯,在用餐期间,公筷的使用频率也较高。“从目前的形式上看,这样的用餐方式确实卫生安全。”正在用餐的向女士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从倡导使用公筷公勺开始,每当在外用餐时,她便坚持使用公筷公勺。最开始确实有些不习惯,也有朋友吐槽“矫情”,但经过1年多时间的坚持,现在和朋友一起用餐时,大家都会使用公筷公勺了。“现在很多人的观念都转变了,习惯了这种更加卫生安全的用餐方式。”
“从一年多的时间上看,消费者对于公筷公勺的使用度还是较高。”查雪慧说,一般用餐人员较多的宴席上,顾客对于公筷公勺的接受程度更高。而对于2-3人这样的家庭式用餐,有些顾客会觉得不太方便。“对于这种情况,餐饮店在为其提供公筷公勺的基础上,还会在用餐时提醒顾客。”
不仅是大蓉和城北店,在位于成都市成华区洪山路上的多家中餐餐饮店内,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在其门店显著位置,均张贴有倡导使用公筷公勺的海报。
火锅店
提供公筷公勺
改进方式提高顾客接受度
除了传统中餐店外,麻辣火锅作为成都地区知名美食,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火锅“一口锅里煮万物”的特点,公筷公勺使用更加重要。
在成都市锦江区琉三路一家火锅店内,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发现,每张餐桌上,除放置有大量常规筷子和一次性筷子外,空余处都会摆放一双公筷。“实际上,公筷公勺在火锅店推行存在一定的难度。”火锅店经营者杨先生坦言,顾客吃火锅时,除享用菜品外主要享受一种热闹氛围。为此,火锅店在餐桌设置上,很少会使用类似中餐店那样的大桌子。如过多摆放餐具,顾客的体验感会下降。“之前刚刚实行公筷公勺时,我们在每个餐位上都摆放有公筷,但顾客在用餐时经常掉落,很多顾客都向我们反馈过‘不方便’的感受。”
“为此,我们在以前的方式上进行了改进。”杨先生说,在每个餐桌上,餐饮店会提供大量常规筷子和一次性筷子供顾客使用,并在餐桌空余位置,摆放1~2双公筷,顾客可根据实际使用习惯自行选择。同时,在顾客用餐时,工作人员也会专门提醒。如果用餐人数较多,公筷提供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这种方式顾客接受度更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邓文博 摄影报道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随着与世界交流的增多,如何分辨中国人和外国人呢?其实很简单,带他去中餐馆,如果他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双筷子。”这肯定是中国人。中餐,是中华国粹之一,作为享用中式美食的必备餐具,小伙伴们每天都在用的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不为人知。
起源于中国的筷子,距今最早的筷子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了。《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用的就是一双象牙筷子。除此以外,还有木、竹、骨、瓷、金属、塑料等材质的筷子。
筷子的诞生传说与大禹有关。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常在野外吃饭,由于食物太烫,无法及时进餐。为了及时赶路,大禹用折断树枝夹住食物,又快又方便,于是,用筷子的习惯迅速在古人中流传开来。
禹,姓姒,史称大禹
先秦时期,筷子称为“梜”,汉代改为“箸”,一直流传到明代。据明代文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了由“箸”变“筷”的缘由。当时,吴中船夫和渔夫特别忌讳“箸”,因为“箸”与恶字同音,很不吉利。船夫们认为船“住”了,就不能接活跑单了。渔夫将“箸”和“蛀”联系在一起,船蛀了就会漏水,自然会断了他们的生计。因此,将“箸”改“筷”。如今,箸常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在民间普遍改称筷了。两百多年前,“chopstick”成为筷子的新马甲,意思是“很快的棍子”。
握筷的手势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下面的筷子用无名指和虎口压住。在使用时,上面的筷子活动,下面的筷子固定,两者一动一静,相互配合,完成夹、捡、挑、拨等动作。
筷子的长七寸六分,上方下圆,这其中就颇有讲究。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人是有情感和欲望的,古人用七寸六分作为筷子的长度,提醒小伙伴们要控制过分的欲望。筷子方圆的形制,圆的一头代表天,方的一头代表地,表示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古人在使用筷子时,融合了“天、地、人”三才,体现了对人和万物质朴的理解。
古代的汉灶 (红色箭头为自己筷子)
成双的筷子,遵循古人太极、阴阳的思想。一双筷子既是整体,也是个体,整体代表的是太极,个体代表的是阴阳。一双筷子,一方主动,属阳,另一方被动,属阴,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万物的发展规律。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筷子情有独钟。在《魏书》中,有“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的谜语,用拟人手法,将筷子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落魄郁闷的心情。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有一首与筷子有关的诗,“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以筷喻人,嘲讽那些趋炎附势之徒。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一首《咏箸诗》,诗日“少小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此诗用筷子比喻同甘共苦的爱情,成功打动了卓文君的心,两人的定情信物也是一双筷子。
筷子的使用原理
早期的筷子以木质的主,类似于二根棍子。商周时期,青铜筷子受到了古人的青睐。到了汉代,竹木筷子成为主流,筷身涂漆,颜值很高。隋唐年间,经济发展,社会富足,出现了金银材质的筷子。这种贵金属材质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
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筷子较之前有了新的变化。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一则与筷子有关的逸闻。自北魏始,金制餐具由皇家垄断,上至王公士大夫,下至普通老百隆,不许私养金匠,打造金器是犯法的。有一次,唐玄宗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子,这位名相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宋璟这才明白,原来皇帝是表彰自己正直如筷。他如释重负,将这双筷子供奉在相府。
无独有偶,宋代的筷子在材质上精益求精,工艺上精致考究。当时的权贵认为象牙筷,不足以显示其日益膨胀的虚荣和贪欲,于是在象牙筷上镶金子,体现身份和地位。奸相严嵩抄家时,总共有“金厢(镶)牙箸一千一百一十双”。不仅如此,古代还出现过犀角筷、宝石筷、景泰蓝筷等,不胜枚举,奢侈之极,工艺精美。
清代老铜筷子
金银材质的筷子尽管价值不菲,却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金银材质分量过重,使用不便。其次金银表面过于光滑,对于表面同样光滑的食物,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筷子徒有其表,欠缺真正的实用价值。
是时候敲黑板、划重点了。什么材质最适合做筷子呢?明代文物鉴赏家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提出“乌木出海南、南蕃、云南,性坚,老者纯黑色且脆,间道者嫩。今伪者多是檕木染成作箸。”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也有类似记载:“乌木,琼州诸岛所产,土人折为箸,行用甚广。”乌木是柿树科常绿乔木,质硬色黑,纹理细腻。乌木筷子既有竹林的轻便,又有金属的手感,是筷子中的精品。
清代的乌木筷子
小伙伴使用筷子,一个不雅的细节,分分钟暴露自己的修养。常见的禁忌下面几种:
一是三长两短。在使用或摆放筷子时,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这样是很不吉利的。古时的棺材是由三块长板和两块短板做成的,筷子的不一致,代表着“死亡”,长辈看到了,必定会责骂的。
二是仙人指路。小伙伴用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持筷,食指伸出,这相当于竖中指骂人,与此相似,吃饭也不能用筷子指人,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三是品箸留声。这是把筷子含在嘴里来回嘬,同时发出声响。是十分下贱的行为,被视为没有家教的表现。
四是击盏敲盅。显而易见,用筷子敲打碗盆,通常是乞丐要饭,极其低俗,为人不齿。
五是执箸巡城。小伙伴拿着筷子在菜盘上来回摆弄,不知如何下筷。这种旁若无人的行为,是毫无修养的表现,易致他人的反感。
六是迷箸刨坟。小伙伴用筷子在菜碗里翻刨,寻找合适的食物,此举与盗坟掘墓相似,令人生厌。
晚清时期用筷子吃饭的场景
此外还有泪箸遗珠、颠倒乾坤、定海神针、当众上香、交叉十字和落地惊神等禁忌,这些行为顾名思义,都与修养品行有关。细节决定成败,小伙伴们在平时可要注意了哦。
如今,筷子已经遍及汉文化圈,成为日常的饮食用具。在数千年文明的熏陶下,小小的筷子积淀下丰富的文化底蕴。会筷子的中国人能在三分钟内用外国的刀叉,会刀叉的歪果仁却不可能在三分钟内用中国的筷子。要知道三千年前,古人就弃用刀叉了,举手投足之间,既是智慧,也是传统,代代相传,永不止步。
(来源:历史学堂军)
#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大美秦皇岛 奋进新时代##河北文旅看图识景#
随着与世界交流的增多,如何分辨中国人和外国人呢?其实很简单,带他去中餐馆,如果他对服务员说:“请给我一双筷子。”这肯定是中国人。中餐,是中华国粹之一,作为享用中式美食的必备餐具,小伙伴们每天都在用的筷子,背后的文化内涵却不为人知。
起源于中国的筷子,距今最早的筷子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已有八千年的历史了。《韩非子·喻老》中,记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商朝末代国君商纣用的就是一双象牙筷子。除此以外,还有木、竹、骨、瓷、金属、塑料等材质的筷子。
筷子的诞生传说与大禹有关。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经常在野外吃饭,由于食物太烫,无法及时进餐。为了及时赶路,大禹用折断树枝夹住食物,又快又方便,于是,用筷子的习惯迅速在古人中流传开来。
禹,姓姒,史称大禹
先秦时期,筷子称为“梜”,汉代改为“箸”,一直流传到明代。据明代文人陆容《菽园杂记》记载了由“箸”变“筷”的缘由。当时,吴中船夫和渔夫特别忌讳“箸”,因为“箸”与恶字同音,很不吉利。船夫们认为船“住”了,就不能接活跑单了。渔夫将“箸”和“蛀”联系在一起,船蛀了就会漏水,自然会断了他们的生计。因此,将“箸”改“筷”。如今,箸常出现在诗歌作品中,在民间普遍改称筷了。两百多年前,“chopstick”成为筷子的新马甲,意思是“很快的棍子”。
握筷的手势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基本是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下面的筷子用无名指和虎口压住。在使用时,上面的筷子活动,下面的筷子固定,两者一动一静,相互配合,完成夹、捡、挑、拨等动作。
筷子的长七寸六分,上方下圆,这其中就颇有讲究。七寸六分,代表人的七情六欲,人是有情感和欲望的,古人用七寸六分作为筷子的长度,提醒小伙伴们要控制过分的欲望。筷子方圆的形制,圆的一头代表天,方的一头代表地,表示古人“天圆地方”的世界观。古人在使用筷子时,融合了“天、地、人”三才,体现了对人和万物质朴的理解。
古代的汉灶 (红色箭头为自己筷子)
成双的筷子,遵循古人太极、阴阳的思想。一双筷子既是整体,也是个体,整体代表的是太极,个体代表的是阴阳。一双筷子,一方主动,属阳,另一方被动,属阴,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反映了万物的发展规律。
古代的文人雅士对筷子情有独钟。在《魏书》中,有“眠则俱眠,起则俱起;贪如豺狼,赃不入己”的谜语,用拟人手法,将筷子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表达了诗人落魄郁闷的心情。清代文学家袁枚也有一首与筷子有关的诗,“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一世酸咸中,能知味也否?”,以筷喻人,嘲讽那些趋炎附势之徒。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与筷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有一首《咏箸诗》,诗日“少小青青老来黄,每结同心配成双。莫道此中滋味好,甘苦来时要共尝。”此诗用筷子比喻同甘共苦的爱情,成功打动了卓文君的心,两人的定情信物也是一双筷子。
筷子的使用原理
早期的筷子以木质的主,类似于二根棍子。商周时期,青铜筷子受到了古人的青睐。到了汉代,竹木筷子成为主流,筷身涂漆,颜值很高。隋唐年间,经济发展,社会富足,出现了金银材质的筷子。这种贵金属材质的筷子,一直沿用到明清。
盛唐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筷子较之前有了新的变化。在《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一则与筷子有关的逸闻。自北魏始,金制餐具由皇家垄断,上至王公士大夫,下至普通老百隆,不许私养金匠,打造金器是犯法的。有一次,唐玄宗赐给宰相宋璟一双金筷子,这位名相诚惶诚恐,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宋璟这才明白,原来皇帝是表彰自己正直如筷。他如释重负,将这双筷子供奉在相府。
无独有偶,宋代的筷子在材质上精益求精,工艺上精致考究。当时的权贵认为象牙筷,不足以显示其日益膨胀的虚荣和贪欲,于是在象牙筷上镶金子,体现身份和地位。奸相严嵩抄家时,总共有“金厢(镶)牙箸一千一百一十双”。不仅如此,古代还出现过犀角筷、宝石筷、景泰蓝筷等,不胜枚举,奢侈之极,工艺精美。
清代老铜筷子
金银材质的筷子尽管价值不菲,却存在着先天不足。首先金银材质分量过重,使用不便。其次金银表面过于光滑,对于表面同样光滑的食物,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筷子徒有其表,欠缺真正的实用价值。
是时候敲黑板、划重点了。什么材质最适合做筷子呢?明代文物鉴赏家曹昭在《新增格古要论》中,提出“乌木出海南、南蕃、云南,性坚,老者纯黑色且脆,间道者嫩。今伪者多是檕木染成作箸。”清代李调元的《南越笔记》也有类似记载:“乌木,琼州诸岛所产,土人折为箸,行用甚广。”乌木是柿树科常绿乔木,质硬色黑,纹理细腻。乌木筷子既有竹林的轻便,又有金属的手感,是筷子中的精品。
清代的乌木筷子
小伙伴使用筷子,一个不雅的细节,分分钟暴露自己的修养。常见的禁忌下面几种:
一是三长两短。在使用或摆放筷子时,出现长短不一的情况,这样是很不吉利的。古时的棺材是由三块长板和两块短板做成的,筷子的不一致,代表着“死亡”,长辈看到了,必定会责骂的。
二是仙人指路。小伙伴用拇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持筷,食指伸出,这相当于竖中指骂人,与此相似,吃饭也不能用筷子指人,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三是品箸留声。这是把筷子含在嘴里来回嘬,同时发出声响。是十分下贱的行为,被视为没有家教的表现。
四是击盏敲盅。显而易见,用筷子敲打碗盆,通常是乞丐要饭,极其低俗,为人不齿。
五是执箸巡城。小伙伴拿着筷子在菜盘上来回摆弄,不知如何下筷。这种旁若无人的行为,是毫无修养的表现,易致他人的反感。
六是迷箸刨坟。小伙伴用筷子在菜碗里翻刨,寻找合适的食物,此举与盗坟掘墓相似,令人生厌。
晚清时期用筷子吃饭的场景
此外还有泪箸遗珠、颠倒乾坤、定海神针、当众上香、交叉十字和落地惊神等禁忌,这些行为顾名思义,都与修养品行有关。细节决定成败,小伙伴们在平时可要注意了哦。
如今,筷子已经遍及汉文化圈,成为日常的饮食用具。在数千年文明的熏陶下,小小的筷子积淀下丰富的文化底蕴。会筷子的中国人能在三分钟内用外国的刀叉,会刀叉的歪果仁却不可能在三分钟内用中国的筷子。要知道三千年前,古人就弃用刀叉了,举手投足之间,既是智慧,也是传统,代代相传,永不止步。
(来源:历史学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