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网的一日一字一图,旨在收集、整理、梳理、整合并统一编辑汉字的五体字形及词解。由于汉字博大精深,绝对做不到处处正确无误,但绝对会努力去做到规范,并极力向正确方向靠拢,希望这些努力,能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清新的感觉或者一点小小的收获,谢谢!
【博 bó】字的正确五体字形及词解:
一日一字一图博字五体正确书写
博 bó,汉语常用字。
博字图形字
博字田字格
博字米字格
博字笔顺--动画演示图
博字笔顺--静态演示1
博字笔顺--静态演示2
博字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博
外文名称:broad/ rich
拼音:bó
吉凶:吉
五行:水。(以孩子的八字和五行的喜忌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每个汉字都是和五行相对应的,因而五行缺什么就会在名字中找到该属性的字来补足)
博字一般出现在男性名字。
异体:愽、簙
部首:十
部外笔画:10
笔画数2+10=12
笔顺:一丨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亅丶
笔顺编码:横,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词性:形容词,动词,名词
造字法:形声兼会意
仓颉:JIBI
注音:ㄅㄛˊ
五笔:FGEF
统一码:535A
四角号码:43042
字级:一级字,常用字
规范汉字编号:2521
笔顺编号:121251124124
平水韵:入十药
郑码:EDFD
书写提示:
❶\"十\"窄\"尃\"宽,顶部\"十\"略低,底部\"尃\"略低。
❷\"十\",短横在田字格横中线上方。
❸\"尃\",\"甫\"窄\"寸\"宽。
❹\"甫\"的第二笔竖在田字格竖中线左侧,第三笔横折的竖段略向左拐,收于横中线。
❺\"寸\"的长横从\"十\"侧起笔,在田字格横中线下方,左右两端都宽于上部,末笔点在竖中线右侧。
注:博字有两个异体字,一个是愽,一个是簙。异体\"愽\"局限义项:丰富、通晓、大及其引申义,异体\"簙\"局限义项:
1、簙
拼 音:bó
部 首 :竹
笔 画:18
词性:动词
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
笔顺编码: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五 笔:TFGF
2、愽
拼音:bó
部首:忄
五笔:NGEF
总笔画:13
笔顺编码:点, 点,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博字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
博 文言版《説文解字》: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
博 白话版《说文解字》:博,广大而精通。字形采用“十、尃”会义。尃,分布。
簙 文言版《説文解字》:簙,局戲。六箸十二棊也。从竹博聲。古者烏胄作簙。
簙 白话版《说文解字》:簙,棋戏。六根箭、十二颗棋子。字形用“竹”作边旁,用“博”作声旁。古昔时代叫“乌胄”的人发明了“簙”这种游戏。古代棋戏。
说文解字〖原文〗
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bó)
〖注释〗
①大通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当是大也、通也。《玉篇》:大也、通也。'\"
②从十从尃: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四方中央无不尃也。\"
〖译文〗
广大,精通。由\"十\"、\"尃\"会意,尃是分布的意思。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大通也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陈风》郑笺:交博好也。
从十博。会意。
尃,布也。亦声。补各切。五部。
说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唐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并邦入声。《说文》: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徐曰》:十者,成数也。《玉篇》:广也,通也。《增韵》:普也。《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
又《韵会》贸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戏。《家语》: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
又州名。《韵会》: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
又姓。《韵会》:古有博劳,善相马。
康熙字典
广韵
广也。大也。通也。从十、尃。亦州名,春秋时齐之聊摄也,秦为东郡地,隋为博州,因博平县以名焉。又姓,古有博劳,善相马也。补各切。二十。
宋本--广韵
汉字释义
《博》字字形权威解释考释:在甲骨文及金文未出土时大多解释都根据说文解字来参考,比如《玉篇》、《广雅》,而说文则根据小篆讹变及简化释《博》字为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小徐本说文》带也声二字,后世书籍及字典均依说文而释,其实是错误的,当新世纪甲骨文和金文大量的出土,《说文解字》之书逐渐受到了局限,因为当初许慎并为见过甲骨文和大部分金文,他所解释的全是小篆字形,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文同书而改革的字,难免有许多讹变,如今大量甲骨文和金文出土来弥补小篆的不足之处,也揭开了当时说文解字的局限。
《博》字从金文字形分析和考释得出结论,《博》是形声字,并非会意字,从十,尃(fū)声。“十”在金文中是殷商古“盾”字的象形文写法,出土殷商盾痕的形状正做此形,可一证,殷商青铜器铭文族徽标志里的盾牌也做此形,可二证,西周中期后象盾形的“十”逐渐线条画后简写成“十”形,并非数字之“十”,从类似偏旁《古》、《戎》二字所从的“十”同时期也演化成“十”形并可证,“尃”为声旁,《博》的异体字或者从“干”,尃(fū)声,或从“戈”,尃(fū)声,均为“博”字,在金文中偏旁同类或者意义同类均可互换义符比如,牢房的《牢》,在甲骨文中有从羊、有从马、也有从牛的,这样的偏旁是同类都是指畜生,所以可以更换,《博》字所从的偏旁义符“十、干或者戈”也同为兵器,故“博”字在金文中的偏旁也可以互换,从金文铭文用法上分析与《博》字有关的全是征伐、战争有关的意义,本义当为“搏斗”、“抵抗”、“对抗”,之义,并非说文里解说的“大、通也”所以《博》字本义是:搏斗,搏击,后引申为,获取,得到。
注:在金文中未见从手,尃声的《搏》字,先秦以前文献中的“博”字用法均为动词义为“六博”一种军事战争棋类,当为搏斗之引申义,秦以后《博》字用法逐渐成了形容词义为“宽、广、面积大”,故说文释为大、通也不足为怪,当是一种假借义,从此《博》字假借义行而本义废,后造“搏”字来代替“搏斗”专字,造“簙”字代替六博、博戏专字,所以“博”是“搏”的本字,“簙”是“博”的后起分化字,类似“新”和“薪”,“然”和“燃”等,现今“博”“搏”区分明显,不能混用。以下举几例西周铭文中的《博》字来证明“博”是“搏”本字之证。
字源解说
\"博\"最早见于金文。金文字形和小篆字形均从\"十\"和\"尃\" ,此构型和本意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会意字,字从\"十\"和\"尃\",《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意思是说\"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亦有齐全的意思。\"尃\"有两个读音:fū和bù,意思分别是分布和普遍。\"尃\"不论哪个音作意符都符合\"博\"的意思,对于这个从属目前还尚未明确,但将其与\"十\"合起来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齐备,即分布广泛。
另一种说法是形声字。\"十\"在金文中与\"干(指盾)\"和\"盾\"字的写法比较接近,而盾是战斗时用的。\"尃\"与\"博\"声纽均为唇音,韵为对转,从\"尃\"得声的\"搏\"、\"镈\"、\"膊\"、\"缚\"等均在铎部,因此\"博\"是\"搏\"的本字,本意是搏斗。与\"戎\"一样(\"戎\"中的\"十\"是\"盾\"的变体)。且\"博\"本身具有博弈、博得的意思。说明\"十\"是某种兵器的象形字变来的。\"宽、广、面积大\"则为假借义。
“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
字源解说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博字书法欣赏
博字赏析1
博字赏析2
词性引申线索
词性引申
词汇分类
①本义,动词:武力拼杀,捆绑俘虏。 本义由“搏”代替
②本义,名词:竹制的游戏棋具。
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说文 • 竹部》
簙,《世本》曰:“乌曹作簙。”书本多单作博。——《广韵 • 铎韵》
菎蔽象棊,有六簙些。——《楚辞 • 招魂》
博(簙)法,二人相对,从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古博经》
③动词:(赢得,获得,取得。 博得 博取 / 冒险一博)
赌,博弈。
与闵公博。《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或以游博持掩为事。《后汉书·王符传》
不有博奕者乎。《论语·阳货》
或饮或博。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博剧(博戏,);博弈(古六博戏与古围棋)。
取得。
博个封妻荫子。《水浒传》
又如:博笑(谦词。换取别人一笑);博鬻(换取);博名(获取好名声)。
换取。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博易(交易;贸易);博征(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
通“搏”。争斗,博斗。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④形容词:博大 博识 博士 博物 博物馆 博大精深 博而不精 博衣宽带 / 广博 渊博。
大量的,众多的,宽广的。(形声。从十,尃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博,大通也。《说文》。与“小”相对。
博,大通也。《说文》
戎车孔博。《诗·鲁颂·泮水》
岂必褒衣博带。《淮南子·泛论》
丰丽博敞。王逸《鲁灵光殿赋》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招魂》
不学博依。《礼记·学记》
又如:宽衣博带;博硕(粗大;宽大);博硕肥腯(古时献牲祭神的祝祷辞,是说六畜肥大)
宽广;广搏[extensive]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广博(范围大,方面多);博闻(见闻广博);博引旁搜(考证完备广博,引证资料丰富充实)
众多;丰富[abundant;plentiful;rich]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又如:地大物博;博祸(多种祸害);博富(丰富广博);博杂(多而杂乱)
广泛;普遍[extensively;generally]
风雨博施。《荀子·天论》
又如:博览群书;博施(普遍施与);博物洽闻(博见);博考(广泛地考查)
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又如: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戎车孔博。——《诗 • 鲁颂 • 泮水》
不学博依。——《礼记 • 学记》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 • 招魂》
岂必褒衣博带。——《淮南子 • 泛论》
⑤副词:大量地,广泛地。 博爱 博学 博古’博雅’ 博览群书 博闻强识 博闻强志 / 旁征博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 劝学》
风雨博施。——《荀子 • 天论》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孝经 • 三才章》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礼记 • 典礼上》
书法赏析网的一日一字一图,旨在收集、整理、梳理、整合并统一编辑汉字的五体字形及词解。由于汉字博大精深,绝对做不到处处正确无误,但绝对会努力去做到规范,并极力向正确方向靠拢,希望这些努力,能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清新的感觉或者一点小小的收获,谢谢!
【博 bó】字的正确五体字形及词解:
一日一字一图博字五体正确书写
博 bó,汉语常用字。
博字图形字
博字田字格
博字米字格
博字笔顺--动画演示图
博字笔顺--静态演示1
博字笔顺--静态演示2
博字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博
外文名称:broad/ rich
拼音:bó
吉凶:吉
五行:水。(以孩子的八字和五行的喜忌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每个汉字都是和五行相对应的,因而五行缺什么就会在名字中找到该属性的字来补足)
博字一般出现在男性名字。
异体:愽、簙
部首:十
部外笔画:10
笔画数2+10=12
笔顺:一丨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亅丶
笔顺编码:横,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词性:形容词,动词,名词
造字法:形声兼会意
仓颉:JIBI
注音:ㄅㄛˊ
五笔:FGEF
统一码:535A
四角号码:43042
字级:一级字,常用字
规范汉字编号:2521
笔顺编号:121251124124
平水韵:入十药
郑码:EDFD
书写提示:
❶\"十\"窄\"尃\"宽,顶部\"十\"略低,底部\"尃\"略低。
❷\"十\",短横在田字格横中线上方。
❸\"尃\",\"甫\"窄\"寸\"宽。
❹\"甫\"的第二笔竖在田字格竖中线左侧,第三笔横折的竖段略向左拐,收于横中线。
❺\"寸\"的长横从\"十\"侧起笔,在田字格横中线下方,左右两端都宽于上部,末笔点在竖中线右侧。
注:博字有两个异体字,一个是愽,一个是簙。异体\"愽\"局限义项:丰富、通晓、大及其引申义,异体\"簙\"局限义项:
1、簙
拼 音:bó
部 首 :竹
笔 画:18
词性:动词
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
笔顺编码: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五 笔:TFGF
2、愽
拼音:bó
部首:忄
五笔:NGEF
总笔画:13
笔顺编码:点, 点,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博字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
博 文言版《説文解字》: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
博 白话版《说文解字》:博,广大而精通。字形采用“十、尃”会义。尃,分布。
簙 文言版《説文解字》:簙,局戲。六箸十二棊也。从竹博聲。古者烏胄作簙。
簙 白话版《说文解字》:簙,棋戏。六根箭、十二颗棋子。字形用“竹”作边旁,用“博”作声旁。古昔时代叫“乌胄”的人发明了“簙”这种游戏。古代棋戏。
说文解字〖原文〗
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bó)
〖注释〗
①大通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当是大也、通也。《玉篇》:大也、通也。'\"
②从十从尃: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四方中央无不尃也。\"
〖译文〗
广大,精通。由\"十\"、\"尃\"会意,尃是分布的意思。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大通也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陈风》郑笺:交博好也。
从十博。会意。
尃,布也。亦声。补各切。五部。
说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唐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并邦入声。《说文》: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徐曰》:十者,成数也。《玉篇》:广也,通也。《增韵》:普也。《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
又《韵会》贸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戏。《家语》: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
又州名。《韵会》: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
又姓。《韵会》:古有博劳,善相马。
康熙字典
广韵
广也。大也。通也。从十、尃。亦州名,春秋时齐之聊摄也,秦为东郡地,隋为博州,因博平县以名焉。又姓,古有博劳,善相马也。补各切。二十。
宋本--广韵
汉字释义
《博》字字形权威解释考释:在甲骨文及金文未出土时大多解释都根据说文解字来参考,比如《玉篇》、《广雅》,而说文则根据小篆讹变及简化释《博》字为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小徐本说文》带也声二字,后世书籍及字典均依说文而释,其实是错误的,当新世纪甲骨文和金文大量的出土,《说文解字》之书逐渐受到了局限,因为当初许慎并为见过甲骨文和大部分金文,他所解释的全是小篆字形,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文同书而改革的字,难免有许多讹变,如今大量甲骨文和金文出土来弥补小篆的不足之处,也揭开了当时说文解字的局限。
《博》字从金文字形分析和考释得出结论,《博》是形声字,并非会意字,从十,尃(fū)声。“十”在金文中是殷商古“盾”字的象形文写法,出土殷商盾痕的形状正做此形,可一证,殷商青铜器铭文族徽标志里的盾牌也做此形,可二证,西周中期后象盾形的“十”逐渐线条画后简写成“十”形,并非数字之“十”,从类似偏旁《古》、《戎》二字所从的“十”同时期也演化成“十”形并可证,“尃”为声旁,《博》的异体字或者从“干”,尃(fū)声,或从“戈”,尃(fū)声,均为“博”字,在金文中偏旁同类或者意义同类均可互换义符比如,牢房的《牢》,在甲骨文中有从羊、有从马、也有从牛的,这样的偏旁是同类都是指畜生,所以可以更换,《博》字所从的偏旁义符“十、干或者戈”也同为兵器,故“博”字在金文中的偏旁也可以互换,从金文铭文用法上分析与《博》字有关的全是征伐、战争有关的意义,本义当为“搏斗”、“抵抗”、“对抗”,之义,并非说文里解说的“大、通也”所以《博》字本义是:搏斗,搏击,后引申为,获取,得到。
注:在金文中未见从手,尃声的《搏》字,先秦以前文献中的“博”字用法均为动词义为“六博”一种军事战争棋类,当为搏斗之引申义,秦以后《博》字用法逐渐成了形容词义为“宽、广、面积大”,故说文释为大、通也不足为怪,当是一种假借义,从此《博》字假借义行而本义废,后造“搏”字来代替“搏斗”专字,造“簙”字代替六博、博戏专字,所以“博”是“搏”的本字,“簙”是“博”的后起分化字,类似“新”和“薪”,“然”和“燃”等,现今“博”“搏”区分明显,不能混用。以下举几例西周铭文中的《博》字来证明“博”是“搏”本字之证。
字源解说
\"博\"最早见于金文。金文字形和小篆字形均从\"十\"和\"尃\" ,此构型和本意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会意字,字从\"十\"和\"尃\",《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意思是说\"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亦有齐全的意思。\"尃\"有两个读音:fū和bù,意思分别是分布和普遍。\"尃\"不论哪个音作意符都符合\"博\"的意思,对于这个从属目前还尚未明确,但将其与\"十\"合起来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齐备,即分布广泛。
另一种说法是形声字。\"十\"在金文中与\"干(指盾)\"和\"盾\"字的写法比较接近,而盾是战斗时用的。\"尃\"与\"博\"声纽均为唇音,韵为对转,从\"尃\"得声的\"搏\"、\"镈\"、\"膊\"、\"缚\"等均在铎部,因此\"博\"是\"搏\"的本字,本意是搏斗。与\"戎\"一样(\"戎\"中的\"十\"是\"盾\"的变体)。且\"博\"本身具有博弈、博得的意思。说明\"十\"是某种兵器的象形字变来的。\"宽、广、面积大\"则为假借义。
“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
字源解说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博字书法欣赏
博字赏析1
博字赏析2
词性引申线索
词性引申
词汇分类
①本义,动词:武力拼杀,捆绑俘虏。 本义由“搏”代替
②本义,名词:竹制的游戏棋具。
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说文 • 竹部》
簙,《世本》曰:“乌曹作簙。”书本多单作博。——《广韵 • 铎韵》
菎蔽象棊,有六簙些。——《楚辞 • 招魂》
博(簙)法,二人相对,从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古博经》
③动词:(赢得,获得,取得。 博得 博取 / 冒险一博)
赌,博弈。
与闵公博。《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或以游博持掩为事。《后汉书·王符传》
不有博奕者乎。《论语·阳货》
或饮或博。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博剧(博戏,);博弈(古六博戏与古围棋)。
取得。
博个封妻荫子。《水浒传》
又如:博笑(谦词。换取别人一笑);博鬻(换取);博名(获取好名声)。
换取。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博易(交易;贸易);博征(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
通“搏”。争斗,博斗。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④形容词:博大 博识 博士 博物 博物馆 博大精深 博而不精 博衣宽带 / 广博 渊博。
大量的,众多的,宽广的。(形声。从十,尃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博,大通也。《说文》。与“小”相对。
博,大通也。《说文》
戎车孔博。《诗·鲁颂·泮水》
岂必褒衣博带。《淮南子·泛论》
丰丽博敞。王逸《鲁灵光殿赋》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招魂》
不学博依。《礼记·学记》
又如:宽衣博带;博硕(粗大;宽大);博硕肥腯(古时献牲祭神的祝祷辞,是说六畜肥大)
宽广;广搏[extensive]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广博(范围大,方面多);博闻(见闻广博);博引旁搜(考证完备广博,引证资料丰富充实)
众多;丰富[abundant;plentiful;rich]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又如:地大物博;博祸(多种祸害);博富(丰富广博);博杂(多而杂乱)
广泛;普遍[extensively;generally]
风雨博施。《荀子·天论》
又如:博览群书;博施(普遍施与);博物洽闻(博见);博考(广泛地考查)
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又如: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戎车孔博。——《诗 • 鲁颂 • 泮水》
不学博依。——《礼记 • 学记》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 • 招魂》
岂必褒衣博带。——《淮南子 • 泛论》
⑤副词:大量地,广泛地。 博爱 博学 博古’博雅’ 博览群书 博闻强识 博闻强志 / 旁征博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 劝学》
风雨博施。——《荀子 • 天论》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孝经 • 三才章》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礼记 • 典礼上》
今天要讲的是:“博”字。
博,bó,本义指大,引申指丰富、宽广、广泛;又指古代的一种棋戏,后泛指拿财物作注比输赢。
左边“十”字旁斜势抗肩,不要写宽。横画斜切入笔,向右大抗肩,不要写长;竖笔平切,然后转中锋向下直行,从横画右部穿过,竖身稍细,劲挺有力,过横画后行笔略长,收笔垂露,不可悬针。
右部“尃”字小横露锋入笔,起笔注意与左边的距离,抗肩圆收,勿长;下面“曰”字形体稍扁,以斜取势,上宽下窄,与首横重心直对,且诸横与首横抗肩平行等距;竖笔起笔稍高,稍厚重,向下略轻,稍左斜;长横起笔左探,左边抗肩角度稍大,压竖画的收笔处而过,右部略平,略呈拱形;竖钩劲挺有力,注意起笔的位置,出钩略平;点笔位置靠左,与横画衔接起笔,不要写大;最后右点勿重,收笔可稍作回锋。
“博”字的简体写法:
“博”字的行书写法:
书法赏析网的一日一字一图,旨在收集、整理、梳理、整合并统一编辑汉字的五体字形及词解。由于汉字博大精深,绝对做不到处处正确无误,但绝对会努力去做到规范,并极力向正确方向靠拢,希望这些努力,能给大家带来一个新的清新的感觉或者一点小小的收获,谢谢!
【博 bó】字的正确五体字形及词解:
一日一字一图博字五体正确书写
博 bó,汉语常用字。
博字图形字
博字田字格
博字米字格
博字笔顺--动画演示图
博字笔顺--静态演示1
博字笔顺--静态演示2
博字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博
外文名称:broad/ rich
拼音:bó
吉凶:吉
五行:水。(以孩子的八字和五行的喜忌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字,每个汉字都是和五行相对应的,因而五行缺什么就会在名字中找到该属性的字来补足)
博字一般出现在男性名字。
异体:愽、簙
部首:十
部外笔画:10
笔画数2+10=12
笔顺:一丨一丨フ一一丨丶一亅丶
笔顺编码:横,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词性:形容词,动词,名词
造字法:形声兼会意
仓颉:JIBI
注音:ㄅㄛˊ
五笔:FGEF
统一码:535A
四角号码:43042
字级:一级字,常用字
规范汉字编号:2521
笔顺编号:121251124124
平水韵:入十药
郑码:EDFD
书写提示:
❶\"十\"窄\"尃\"宽,顶部\"十\"略低,底部\"尃\"略低。
❷\"十\",短横在田字格横中线上方。
❸\"尃\",\"甫\"窄\"寸\"宽。
❹\"甫\"的第二笔竖在田字格竖中线左侧,第三笔横折的竖段略向左拐,收于横中线。
❺\"寸\"的长横从\"十\"侧起笔,在田字格横中线下方,左右两端都宽于上部,末笔点在竖中线右侧。
注:博字有两个异体字,一个是愽,一个是簙。异体\"愽\"局限义项:丰富、通晓、大及其引申义,异体\"簙\"局限义项:
1、簙
拼 音:bó
部 首 :竹
笔 画:18
词性:动词
结构:上下结构
造字法:形声
笔顺编码:撇, 横, 点, 撇, 横, 点, 横,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五 笔:TFGF
2、愽
拼音:bó
部首:忄
五笔:NGEF
总笔画:13
笔顺编码:点, 点, 竖, 横, 竖, 横折, 横, 横, 竖, 点, 横, 竖钩, 点
博字的异体字
说文解字
博 文言版《説文解字》:博,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
博 白话版《说文解字》:博,广大而精通。字形采用“十、尃”会义。尃,分布。
簙 文言版《説文解字》:簙,局戲。六箸十二棊也。从竹博聲。古者烏胄作簙。
簙 白话版《说文解字》:簙,棋戏。六根箭、十二颗棋子。字形用“竹”作边旁,用“博”作声旁。古昔时代叫“乌胄”的人发明了“簙”这种游戏。古代棋戏。
说文解字〖原文〗
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补各切(bó)
〖注释〗
①大通也: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当是大也、通也。《玉篇》:大也、通也。'\"
②从十从尃: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四方中央无不尃也。\"
〖译文〗
广大,精通。由\"十\"、\"尃\"会意,尃是分布的意思。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注
大通也凡取于人易为力曰博,《陈风》郑笺:交博好也。
从十博。会意。
尃,布也。亦声。补各切。五部。
说文解字注
康熙字典
《唐韵》:补各切。《集韵》《韵会》《正韵》伯各切,并邦入声。《说文》:大通也。从十尃。尃,布也,亦声。《徐曰》:十者,成数也。《玉篇》:广也,通也。《增韵》:普也。《荀子·修身篇》:多闻曰博。
又《韵会》贸易也。古琴曲有不博金。
又六博,局戏。《家语》:君子不博,为其兼行恶道故也。
又州名。《韵会》:春秋,齐之聊摄随为博州。
又姓。《韵会》:古有博劳,善相马。
康熙字典
广韵
广也。大也。通也。从十、尃。亦州名,春秋时齐之聊摄也,秦为东郡地,隋为博州,因博平县以名焉。又姓,古有博劳,善相马也。补各切。二十。
宋本--广韵
汉字释义
《博》字字形权威解释考释:在甲骨文及金文未出土时大多解释都根据说文解字来参考,比如《玉篇》、《广雅》,而说文则根据小篆讹变及简化释《博》字为大、通也,从十,从尃,尃,布也。《小徐本说文》带也声二字,后世书籍及字典均依说文而释,其实是错误的,当新世纪甲骨文和金文大量的出土,《说文解字》之书逐渐受到了局限,因为当初许慎并为见过甲骨文和大部分金文,他所解释的全是小篆字形,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文同书而改革的字,难免有许多讹变,如今大量甲骨文和金文出土来弥补小篆的不足之处,也揭开了当时说文解字的局限。
《博》字从金文字形分析和考释得出结论,《博》是形声字,并非会意字,从十,尃(fū)声。“十”在金文中是殷商古“盾”字的象形文写法,出土殷商盾痕的形状正做此形,可一证,殷商青铜器铭文族徽标志里的盾牌也做此形,可二证,西周中期后象盾形的“十”逐渐线条画后简写成“十”形,并非数字之“十”,从类似偏旁《古》、《戎》二字所从的“十”同时期也演化成“十”形并可证,“尃”为声旁,《博》的异体字或者从“干”,尃(fū)声,或从“戈”,尃(fū)声,均为“博”字,在金文中偏旁同类或者意义同类均可互换义符比如,牢房的《牢》,在甲骨文中有从羊、有从马、也有从牛的,这样的偏旁是同类都是指畜生,所以可以更换,《博》字所从的偏旁义符“十、干或者戈”也同为兵器,故“博”字在金文中的偏旁也可以互换,从金文铭文用法上分析与《博》字有关的全是征伐、战争有关的意义,本义当为“搏斗”、“抵抗”、“对抗”,之义,并非说文里解说的“大、通也”所以《博》字本义是:搏斗,搏击,后引申为,获取,得到。
注:在金文中未见从手,尃声的《搏》字,先秦以前文献中的“博”字用法均为动词义为“六博”一种军事战争棋类,当为搏斗之引申义,秦以后《博》字用法逐渐成了形容词义为“宽、广、面积大”,故说文释为大、通也不足为怪,当是一种假借义,从此《博》字假借义行而本义废,后造“搏”字来代替“搏斗”专字,造“簙”字代替六博、博戏专字,所以“博”是“搏”的本字,“簙”是“博”的后起分化字,类似“新”和“薪”,“然”和“燃”等,现今“博”“搏”区分明显,不能混用。以下举几例西周铭文中的《博》字来证明“博”是“搏”本字之证。
字源解说
\"博\"最早见于金文。金文字形和小篆字形均从\"十\"和\"尃\" ,此构型和本意说法不一。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会意字,字从\"十\"和\"尃\",《说文解字》对\"十\"的解释是\"数之具也\",意思是说\"十\"是数字完备的标志,亦有齐全的意思。\"尃\"有两个读音:fū和bù,意思分别是分布和普遍。\"尃\"不论哪个音作意符都符合\"博\"的意思,对于这个从属目前还尚未明确,但将其与\"十\"合起来的寓意基本相同,表示四方中央齐备,即分布广泛。
另一种说法是形声字。\"十\"在金文中与\"干(指盾)\"和\"盾\"字的写法比较接近,而盾是战斗时用的。\"尃\"与\"博\"声纽均为唇音,韵为对转,从\"尃\"得声的\"搏\"、\"镈\"、\"膊\"、\"缚\"等均在铎部,因此\"博\"是\"搏\"的本字,本意是搏斗。与\"戎\"一样(\"戎\"中的\"十\"是\"盾\"的变体)。且\"博\"本身具有博弈、博得的意思。说明\"十\"是某种兵器的象形字变来的。\"宽、广、面积大\"则为假借义。
“博”和“搏”在金文字形中原本是一个字,从篆文开始分化。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缚”的本字,表示捆绑。博,甲骨文假借“尃”。”
字源解说
字形演变
字形演变
博字书法欣赏
博字赏析1
博字赏析2
词性引申线索
词性引申
词汇分类
①本义,动词:武力拼杀,捆绑俘虏。 本义由“搏”代替
②本义,名词:竹制的游戏棋具。
簙,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说文 • 竹部》
簙,《世本》曰:“乌曹作簙。”书本多单作博。——《广韵 • 铎韵》
菎蔽象棊,有六簙些。——《楚辞 • 招魂》
博(簙)法,二人相对,从向局,局分为十二道,两头当中名为水,用碁十二枚,六白六黑……。——《古博经》
③动词:(赢得,获得,取得。 博得 博取 / 冒险一博)
赌,博弈。
与闵公博。《公羊传·庄公十二年》
则博塞以游。《庄子·骈拇》
或以游博持掩为事。《后汉书·王符传》
不有博奕者乎。《论语·阳货》
或饮或博。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博剧(博戏,);博弈(古六博戏与古围棋)。
取得。
博个封妻荫子。《水浒传》
又如:博笑(谦词。换取别人一笑);博鬻(换取);博名(获取好名声)。
换取。
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博易(交易;贸易);博征(通过以物易物的方式进行征收)。
通“搏”。争斗,博斗。
一日,博鸡者遨于市。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④形容词:博大 博识 博士 博物 博物馆 博大精深 博而不精 博衣宽带 / 广博 渊博。
大量的,众多的,宽广的。(形声。从十,尃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博,大通也。《说文》。与“小”相对。
博,大通也。《说文》
戎车孔博。《诗·鲁颂·泮水》
岂必褒衣博带。《淮南子·泛论》
丰丽博敞。王逸《鲁灵光殿赋》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招魂》
不学博依。《礼记·学记》
又如:宽衣博带;博硕(粗大;宽大);博硕肥腯(古时献牲祭神的祝祷辞,是说六畜肥大)
宽广;广搏[extensive]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广博(范围大,方面多);博闻(见闻广博);博引旁搜(考证完备广博,引证资料丰富充实)
众多;丰富[abundant;plentiful;rich]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论语·子罕》
又如:地大物博;博祸(多种祸害);博富(丰富广博);博杂(多而杂乱)
广泛;普遍[extensively;generally]
风雨博施。《荀子·天论》
又如:博览群书;博施(普遍施与);博物洽闻(博见);博考(广泛地考查)
渊博,知道得多[profoun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又如: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戎车孔博。——《诗 • 鲁颂 • 泮水》
不学博依。——《礼记 • 学记》
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 • 招魂》
岂必褒衣博带。——《淮南子 • 泛论》
⑤副词:大量地,广泛地。 博爱 博学 博古’博雅’ 博览群书 博闻强识 博闻强志 / 旁征博引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 劝学》
风雨博施。——《荀子 • 天论》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孝经 • 三才章》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礼记 • 典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