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异义
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没有什么变化而被延续下来。
例:
名词—人、手、牛、羊、日、月、山、川、风、雨。
动词——出、入、起、立、哭、笑、打、骂、跳、叫
形容词——长、短、轻、重、方、国、美、丑、善、思
数词——二、三、四、十、百、千、万、
古今异义的一些相关知识
(1)有一些词只在古代有,今天已经不再使用了。
例:
“觥”:古代一种有兽头形或整个器物作兽形的酒器,后来不用这种酒就没有这个名词了。
“膢”:古代楚地在二月祭祀饮食神的节日,后来这种祭花节日消亡,字也就没有它存在的价值了。
例:
《左传》有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
",这些表示奴隶等级的词随着社会制度毒化也消失了。
部分反映古代酷刑的词:劓:割去鼻子;黥:在脸上刺字,并加墨于其
叫墨刑;膑;剔去膝盖骨(孙膑),这些词语也随着旧制度的消亡而消亡了
2)另一些词是被一些词所替代。
例:
倡优”,古代指表演艺人,直至今日这种艺人一直存在,只是称谓不同,称“艺人”或“演员”了。
(3)古今用的是同一个字,但古义和今义完全不同。
举例:
“斋”:今天是“斋戒”的意思,而古代却是专指祭祀前的洗浴的清心,表示
是一种虔诚。
这种词也有两个字构成的。
举例:“行李”应为“行隶”,古代指外交人员,不是今天的衣物被褥等。
小结:
以上这些词的变化比较大,属于“古有今无”,还不是我们学习中最大
难点,最复杂的还是古今异义交叉!
这期的七彩七素挑战赛,非素食者比较多。因此在挑战赛的时候,不少朋友对素食的具体范围还比较困惑:
△群里的一些争论
那么,什么才是素食?鸡蛋牛奶,到底是不是素食?
3000多年前的“草命贵”运动?
很多人开始吃素,是由于爱护生命的朴素同理心。
因为朴素,所以很在面对这类诘难时可能回答不上来:
“为什么只在乎动物?花花这么可爱,为什么要吃花花?植物不配吗”
诶,耆那教对这类问题的回答就很简单粗暴:
“配!太配了!”
据记载,最早,也是最激进的素食主义者,是三千多年前的耆那教23代祖师巴湿伐那陀。
他们把“爱护生命”这个朴素同理心进行到底,动物的命是命,植物的命也是命,也要保护!
当然人要活着,不能啥都不吃。不会伤及植物性命的部分,他们还是会吃的。
所以在他们看来,土豆、萝卜这种根茎类植物性饮食,也不能算素食。
为什么南亚会产生最早的素食主义呢?这和当地宗教文化有关。
在古代婆罗门的神话里,不同的生物,会在轮回中不断转化。
世间的一切有情众生,面对死亡和轮回,都是平等的。
哪怕是这一世的天神,下一世也有可能变成猎人餐桌上的兔子。而你在这一世的所作所为,会影响下一世投什么胎。
因此,就自然而然产生了“不害”(梵语ahiṃsā,又译为“不杀生”)的思想。
后来,在素食思想的影响下,印度教出现了素食的毗湿奴派,
他们没有耆那教那么极端,认为植物不会进入轮回,只要不食肉、蛋,就算做到“不害”了。
至今印度是素食者最多的国家,有约1/3的人口是素食者。
劝素,从五辛开始?
我有个朋友,她劝素,会用到一个“阴险”的小秘诀:先劝戒五辛(也叫五荤)。
为什么呢?
“没了五辛,肉腥就压不住了,你看他还吃不吃得下。”
五辛有两种,一种是佛教说法:蒜、葱、洋葱、韭和兴渠。
而道教认为的五辛是:薤、蒜、韭、葱、胡荽。
那么现在纯净素的五辛戒,真的是为了劝素而发展出来的吗?
其实,五辛戒的历史比素食本身更古老。
在我们中国上古的典籍里,已经有“荤”字。但那时候说“荤”,并不是“肉食”的意思,而是指味道辛辣、气味大的菜。
不信的话,你看“荤”这个字还是草字头呢!
《庄子·人世间》中提到,当时的“祭祀之斋”要求“不饮酒不茹荤”,这个荤,其实就演变成了后来的五辛。
至于为什么斋戒“不茹荤”,是因为食“荤”会导致“气不洁”。
想象一下,假如你是一方诸侯,等到四方诸侯朝会,轮到你述职时,你一张嘴,天子脸都绿了——这小子,“口气”很大啊!
因此在上古,人们在遇到大事时,都要沐浴斋戒,这相当于是一种社交上的礼仪。
当然,“气”在古代还有着神秘学的含义,因此对于方术家来说,“气不洁”可不仅仅是嗅觉的困扰,还耽误人家修仙了!
这个“荤”从“辛菜”转化为“肉食+辛菜”,还是离不开佛教。
在大家的印象里,我国传统的素食者也大多是信佛的。
那么,汉传佛教的素食习惯是来自印度的舶来品吗?
△尸毗王本生图
其实并不然。汉传佛教的素食习惯,更像是“橘生淮南”的结果。
早在先秦,宣扬“仁爱”思想的儒家就已经是显学。
儒家的“仁”不仅作用于人,也会施及禽兽。
《孟子》中谈到:“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至于佛教,上座部佛教(南传)的僧人至今允许吃“三净肉”。
而早期的大乘佛教虽然提倡素食,但是并非所有僧人都严格遵守。
一直到梁武帝颁布《断杀绝宗庙牺牲诏》,“不食肉”才正式成为汉传佛教的定规。这很难说没有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
△电视剧《南梁武帝萧衍》剧照
中国佛教的素食又吸收了本土祭祀之斋的“荤戒”。《楞严经》中谈及五辛,认为五辛会使人“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纯净素”,即一切来自动物的食物以及五辛都不吃,也不使用一切动物制品。
相比肉类,虽然蛋奶也会给动物造成伤害,但至少没有杀生,因此也有很多人选择吃奶、蜜和未受精的蛋。这就是“蛋奶素”。
豆子里有灵魂?你在逗我?
在西方,最早的素食者要属于古希腊的数学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了。
毕达哥拉斯相信万物有灵,和人一样有灵魂的生命值得平等对待。
△毕达哥拉斯主义者庆祝日出
不过有一点很奇怪。据说毕达哥拉斯认为植物没有灵魂,因此可以作为食物。
但他还奇葩地认为,有一类植物是有灵魂的,那就是——豆类!
在古希腊语里,“灵魂”ψυχή跟“呼吸”ψύχω是同一个词根的。毕达哥拉斯相信豆子里有灵魂,或许跟豆子吃多会胀气有关。
大家都知道,豆类是素食者补充蛋白质的重要来源,毕达哥拉斯主义者恐怕是真的天天青菜萝卜了吧。
罗马帝国皈依教后,毕达哥拉斯建立的素食团体就逐渐绝迹了。
中世纪,除了一些被主流教会斥为异端的灵智论小教派还坚持素食主义,欧洲几乎没有人敢光明正大地宣称自己是素食者。
△戈雅,《宗教裁判法庭》
一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才重新从伦理的角度审视素食。
在这期间,产生了两种现在比较常见的素食。
鱼素(Pescetarian):
鱼素主义者不吃陆地上的动物,但偶尔会吃一些海鲜。
他们认为低等动物没有发达的神经结构,生命活动基本靠反射,没有情感、也不会产生真正的痛苦。
素食/蛋奶素(Vegetarian):
狭义上的Vegetarian基本上就是蛋奶素(Ovo-lacto Vegetarian),也大多是出于“不杀害动物”的心理。
不过这个词也可以作为各种素食者的统称。
后来,由于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畜牧业工厂化,在20世纪又出现了更严格的纯素(Vegan)。
这种纯素又被称为“严格素食”,除了肉还不吃蛋奶蜂蜜。相比中国的纯净素,只不禁五辛。
纯素不仅在乎吃什么,还在乎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是否会给其他动物带来苦难。
除了食物,纯素主义者也不会使用任何动物制品。
每个人吃素的出发点不一样,素食的最终目标也不同,所以对素食边界的定义也就自然不同。
对于习惯不同、阶段不同的素食者,我们大可不必口诛笔伐,“开除素籍”。
从普通的杂食到严格的纯素、纯净素,需要一个过程。素食本身,不也是通往爱和理解的过程吗?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成语三心二意常用来形容犹豫不决,或意志不专一。首次出现在元.关汉卿《救风尘》一折:“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歧路灯》一六回:“今日在圣贤炉前成了八拜之交,有福同享,有马同骑。那个若有三心二意,叫周将军监察。”亦作“二意三心”。元.杨梓《豫让吞炭》三折:“我怎肯二意三心,背义忘恩,有始无终。”亦作“三心两意”。《醒世恒言》卷三:“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这些东西,就是侄女自家积下的,也不是你本分之钱。”亦作“二心两意”。汉.王充《论衡.譋时》:“人民无状,加罪行罚,非有二心两意,前后相反也。”
世间人常讲三心bai二意。三心二意是佛du教的名词,法相宗里面讲的—心zhi、意、识叫三心。心是阿赖耶,意dao是末那,识是前六识。就是我们说的八识称之为三心。二意—末那是意根、第六是意识,八识里面这二种叫二意。诸位读百法明门论就晓得,八识、五十一心所,都排列在有为法,金刚经上‘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三心二意都是有为法,不是真的。但它是真性所现,知道它不是真的就行了,就晓得性相一如、真妄不二,就能够归一了,这个就是佛知佛见。
另解;并列 拿不定主意,感情、意志不专一,不坚定。也指主张、意见不统一。李显人《大波》:“老汉,莫再~了,你只依我写封信去,把老大喊回来就是。”贬义。用于人物对事的态度和对人的看法、情感方面。 →二三其德 ↔一心一意。 也作“二心两意”、“二心三意”、“二意三心”、“两意三心”、“三心两意”。
孩子们做阅读题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概括段意的问题。孩子们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回答问题时总是长篇大论、根本不够简洁。所以分数总是拿不到。杜杜老师认为那是孩子们没有掌握概括段意的原则和方法。
杜杜老师就根据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总结出孩子们答这种类型题的原则和方法,下面就分享给大家。
首先大家要明确什么是概括段意?概括段意是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对所给自然段的文字进行“再表达”。那么出题者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们概括段意的方法就是谁做了什么。那么概括段意的原则是什么呢?请大家记住这八字原则:明确、完整、简要、通顺。不仅概括段意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概括中心思想也是一样的。
明确,是让别人一看到你写的内容就明白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完整,就是你概括的要点,不要有遗漏;简要,只要求你写的句子一定要简单明了、意思明确;通顺,写完以后,一定要检查一下,你写的这句话通顺吗?千万不能有语病。
明确了概括的原则是重要的一步,那么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就要用到概括的方法了。下面杜杜老师就要讲一讲概括段意的四种方法。
(一)摘录句子归纳法。
这是一个比较直接而简单的办法,有些文章我们可以从段落中,摘录出能反映全段主要内容的、现成的句子作为段意。那么这样的段落也有它的特点,一般是三种情况:总分结构的段落;有明显中心句的段落;或者段落里面有过渡句。那么段意分别是总说这一句、中心句和过渡句了。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呢?
举个简单的小例子,就是《卢沟桥的狮子》这一课,记得有一段描写卢沟桥上的狮子很有意思,它们各种各样的一个自然段,那么它的段意就是这一段中的总说: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二)合并句子归纳法。
如果在一个段落里面,有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孩子们很难分清去概括段意,那么就要用到这个方法,必须把这几个并列的意思,合并起来进行概括。比如说,这个自然段都在写一种小动物,从小动物的吃东西、怎么睡觉、它的生长等三个方面来介绍,那么你要把这些并列的句子,合并在一起想,想它到底在写这个小动物的什么?哦,原来是在写小动物的习性。那么孩子就可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写某某小动物的生活习性。
(三)留主去次的方法。
“留主去次”概括段意的方法是每个孩子必须运用好的,因为毕竟是概括吗,肯定要去掉段落中次要的内容,留着主要的内容去概括它。比如说一段文字里面表达的是两件事,那么第一件事用很多的文字去描述,它就很主要,第二件事就是三言两语去讲,那当然去掉第二件事儿,保留第一件事儿进行概括。
(四)提问整理法。
如果一个段落中,有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那么在阅读的时候,孩子要学会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进行思考,找出作者要叙述的主要意思和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然后把它们整理成段落大意。比如,孩子们一定要养成自我提问,问这段话写的是谁?他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等等。
用上面的四种方法加上概括段意的四个原则,相信孩子们在做一些阅读练习就可以很好地掌握它们了。杜杜老师把学生轻松掌握,学了就会的方法推荐大家,以后就不怕概括段意老丢分了,
真心希望孩子们要有方法地学习、高效地做事。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乡村教师杜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