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视频加载中...
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玉菡 秦钰雯 宋太桓 通讯员 董琼香 张劲扬
【名片】
柳佳,女,汉族,1979年5月生,党员,沅江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曾被中国残联、教育部授予“特教园丁奖”,获首届“益阳市教育突出贡献奖”,获评“湖南省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益阳市卓越校长”。2023年,获评“湖南省教书育人楷模”。
【故事】
“是什么让你深耕特殊教育这么多年?”
“成就感和责任感!”
9月6日,面对记者的提问,柳佳开门见山。她说,人们给盲人、聋哑人、智障儿童、孤独症儿童等有明显身心缺陷的孩子取了“折翼的天使”“星星的孩子”“唐宝宝”等特别好听的名字,是一种安慰,但她就是这样看待这些特殊的孩子。“他们太纯真了,能让他们成功融入社会,爱千千万万遍都不为过!”
校长不当了,也要给孩子们一个家
20多年前,沅江市的特殊教育刚刚起步。
“我从南京特殊师范教育学院毕业后,最初进的也是普通学校,2006年才来到特校工作。”柳佳说,当时,特校只有一栋“老破小”房子,孩子们的住、学,教师们的办公,全部挤在一起。
“不但办学条件简陋,办学经费也严重不足。”即使是教师,柳佳也被要求拉赞助支持学校发展。2010年,她接任校长,倍感压力,一度连学校的电费都交不起。“只好厚着脸皮到电力部门‘化缘’,才挺过难关。”
柳佳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反而以更英勇的姿态接受挑战。2011年,她带领团队天天跑部门,连夜写项目书,为学校争取项目资金540万元建设新校区。学校校址建设面临3种选择:一个是一所废弃学校,比较偏远;一个门前有口水塘,对于特殊儿童而言隐患重重;一个处于城市中心地带,便利又安全。柳佳力排众议,争取到第三个选址。“当时不怕得罪人,就想大不了不当这个校长。”
2012年8月26日,柳佳和孩子们搬进了新家,占地4647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高标准的康复楼、培智楼、学生食堂拔地而起,各类设施一应俱全。
让孩子凭借本事,有尊严地活着
“让我们的孩子在走出学校之后,能凭借自己的本事,有尊严地活着,是我们最大的希望。”如今,除了校长一职,柳佳还是一名生活适应课教师。
“教学的内容实际很枯燥,就是一遍一遍重复一个动作,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自理技能。”柳佳说,每当教会特殊儿童一个小技能,“那种感动与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
小龙(化名)是个智障儿童,此前在普通学校读了几年书,仍然无法适应周围环境。入读沅江特校时,10岁的他连最简单的刷牙、漱口都不会。经过柳佳耐心地教,他现在已成为班上的劳动小能手,还能给父母做一桌美味佳肴。
特殊教育更大的意义,是让特殊儿童能够成功接受普通教育。小刘(化名)在沅江特校学习一段时间后,转至普通学校就读一年级,状态总是懒洋洋的,致使该校负责人想把她送返特校。柳佳与该校沟通,由她带领特校教师,对小刘实施每周一次的个训课。很快,看图说话能力不强的小刘进步飞快,三年级时已与普通孩子无异。
近10年来,沅江特校已为535名特殊儿童提供康复训练,其中83名儿童顺利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参加工作。学生斩获6枚国家特奥会金牌,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一等奖。
鼓励家长参与到特殊教育中来
“最好的康复在家庭,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伙伴,是我一直致力推进的工作。”柳佳告诉记者,沅江特校很早就倡导组建家长学校。
很多家长不知道助听器怎么维护,导致孩子一直在无效使用;一些家长不懂情绪干预,不能理解传播正能量在孩子康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老师的教育只是一段时间,家长的陪伴才是更长久的。”柳佳说。
一开始家长积极性不怎么高。柳佳挖空心思,不断优化家长学校积分制,以优先选择孩子的个训老师、优先兑换书籍和玩教具、免费给孩子兑换个训课等方式,吸引家长积极主动学习。10多年来,已有上千家长参加家长学校培训,好评如潮。
文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
“大福”让人们了解“星星的孩子”今天是世界自闭症日,十年前,国内首部关注自闭症群体的电影《海洋天堂》上映,王大福这些自闭症孩子开始走进视野,人们开始关注这个有着“星星的孩子”之称的群体。
《海洋天堂》中,爸爸为了让王大福在自己去世后,能独立活下去,费尽了心思:
教大福穿衣、做饭、拖地、坐车、认识人民币,只要生活中可能用到的本领,爸爸都想尽办法教会他。虽然过程很艰辛,但爸爸毫不气馁,大福也一点都不差,全部学会了。
影片的最后,身患重症的爸爸放心离世。虽然已过去十年,父亲那种辛劳沉重又细致绵密的爱,依然让人无法忘怀。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种脑发育性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为主要特征。据统计,全国像“大福”一样的自闭症患者有80到100万,自闭症障碍会伴随他们一生,使其无法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我孩子是不是自闭症?”我儿子两岁九个月了还不说话。爸妈都不叫,逼都逼不出来,逼急了就哭,自己自言自语念叨数字,又说不清楚,自己开电视换台,换自己喜欢看的,电视里放的儿歌他就跟着哼唱,我坐着玩手机的时候,他还主动来爬你肩膀上坐着玩!我又感觉不像自闭症,但咋就是不说话!我儿子辅食一岁三个月才开始添加,还是煮的稀饭拌网上卖的那些各种肉泥菜泥,会不会是缺少咀嚼,没能帮助发音啊?
随着对自闭症宣传的普及,好多父母对自闭症有所了解,不过,类似这个家长的疑问也多了起来。
好多家长甚至错误地认为,孩子说话晚就是自闭症的表现。
实际上,不爱说话尽管是自闭症的一个表现,但是,真正的自闭症,是很少或从不说话,或者不当使用、重复使用语言。
说话晚不等于说话少,更不等于不当使用语言。因此,家长千万别乱贴标签。
诊断是否是自闭症,不能只从“说话”这一个方面来判断,要同时观察这两大方面:
孩子自身表现:兴趣狭隘、行为单一、情绪不稳前几天看了一个视频,一个国外的自闭症患儿,最喜欢看垃圾车,每天收垃圾车一来,他一定跑出家门,目不转睛从头到尾看完才肯罢休。垃圾车司机注意到这个孩子,一天,他特意准备了一个玩具垃圾车,送给这个自闭症患儿,孩子的父母感动得哭了起来。
当然,这是一个暖心的故事。
不过,这个故事也表明了自闭症患儿的一些行为特征,总是重复一些单一的行为,比如这个孩子喜欢看垃圾车,乐此不疲,或者,有的喜欢摆动双手,重复一个动作;还有的就喜欢看同一部动画片,或者同一动画片的某一段,反复看,根本停不下来,看的过程中,也没有什么反应,还不让关掉;有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玩,外人无法界入等,
不只如此,自闭症患儿的有些反应也会与他人不同:
比如,只吃特定的食物,拒吃不熟悉的东西;好玩或有趣的事,别人都哈哈大笑,自闭症患儿可能无动于衷;天很冷,大家都穿得很多,自闭症患儿却不肯多穿衣服,对冷暖不敏感;对疼痛的容忍度特别高或特别低;衣服标签、不合脚的鞋子、气味、脚下的草或沙子都会让他难受等。
同时,情绪也不稳定,有时烦躁、撞墙、自残自伤、扔东西、破坏玩具、咬人打人等。
孩子与他人的交流:“四不(少)”这个症状其实是最早表现出来的。
健康婴儿很早就会对父母、他人及外界的状况有所反应,比如,父母逗他会“咯咯咯”地笑,会看着父母的脸“咿咿呀呀”地说话,会被突然的声响吓一跳,甚至哇哇大哭等等。
而自闭症患儿却完全不同,他们表现出的是与他人交流的障碍,概括起来是,“四不”或“四少”:不看、不指、不应、不说;少看、少指、少应、少说。
网上有个孩子,看到迪斯尼的白雪公主开心地笑了来,妈妈把视频发出来,一开始大家不理解,每个孩子都喜欢白雪公主,见到白雪公主当然很开心。妈妈解释,这个孩子是个自闭症患儿,平日基本没有表情,难得见他一笑。
和他人没有互动,是典型的自闭症孩子的交流障碍表现:
叫他,他没反应、没表示;和他说话,他不看你,不能进行眼神交流,基本不和你说话;不喜欢甚至很反感拥抱和亲密接触,也不配合你的指令。
总之,不要仅凭孩子的一两个表现,就扣上“自闭症”的帽子,要同时符合上面两个标准才可断定,任何单一的行为和表现,都无法确定。到底是自闭症,还是发育迟缓、注意力问题,最好请专业的医生来诊断。
自闭症患儿需要全社会的关爱《海洋天堂》中,大福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虽然有自闭症,老爸不离不弃,想出了很多让大福可以接受的办法,训练他的生活技能。自闭症患者家长要多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培养其一技之长,这样既能维持生计,也能平复情绪,有利病情。
当然,仅靠家庭显然不够。
网上看到一个妈妈,训练12岁的自闭症女儿花钱,被人嘲笑:孩子这么大了,连钱都不会花,笨死了,都是大人惯的。尽管妈妈解释,女儿有自闭症。那人还是不依不饶,说话很难听。
自闭症患者需要整个社会的关爱,一句简单的号召,一声响亮的鼓励,一个温暖的手势,也许就能让这群“星星的孩子”被更多人了解、关爱,希望你我参与其中,关怀这些“大福”们!
#让爱来 让碍走##十年后我希望#
亲子心理师徐婧英: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更多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
2019-04-03 06:5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马志春 宋清海 记者 雷晓云
儿童就诊
4月2日,是第12个世界自闭症日。据悉,自闭症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孤独症,患儿被叫做“星星的孩子”,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着。
“医师,您救救我的孩子吧!”在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童心理科专家门诊,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大约2岁大的儿童刚坐下,就请医师宋清海救救他们的孩子,“孩子这么大了很少讲话,总是自顾自玩,叫他都没反应……”
据家长介绍,孩子从小就不理家人,叫他、逗他都不理,当时大家都觉得可能是孩子太小,长大点就会好,可现在孩子两岁了依然还不会说话,要什么东西也不说话只会拉着大人去拿;他不喜欢跟同伴玩,一般的玩具他都不喜欢,竟然喜欢瓶盖、风扇等;他有时候还会脚尖走路,有时边笑边转圈;大小便有时候能示意,有时候就直接拉裤子上……
宋清海医师介绍,孤独症有明确的医学界定,也称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他介绍,孤独症目前还是“疑症”,病因至今仍尚未明了,这群特殊的孩子们更是在社交、语言交流、兴趣或活动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神经发育性障碍。孤独症发病可能和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有关,临床表现往往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行为刻板、古怪、感知觉异常、智力缺陷、癫痫发作等。准确的诊断不光靠实验室检查,还需要结合临床上的症状,更要详细了解病史、起病年龄、生长发育史、感染史、母孕史、家庭精神病史等。
宋清海医师提醒当家长们,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带孩子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治疗,给孩子一个健康的未来。
对于0-1岁的孩子,刚满月时就常常表现无缘由地哭闹;到了3-4个月时小眼神还不能追随自己的妈妈;别家孩子开始伸手要抱抱了,他却依然这么高冷;到了牙牙学语时只有单调的发音,对别人呼唤自己名字显得漫不经心等。对于1-2岁的孩子,表现出对玩具缺乏兴趣,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动不动就一直重复某个动作;反应总是慢半拍;不与别人对视,很难捕捉到小眼神,即便停留片刻也马上躲开;学步较常人迟缓;对语言的把握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对周围环境没有好奇心,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等。
而对于3岁以上的孩子,出现自闭症症状就比较容易分辨了,主要表现为不喜欢与人沟通交流,常独处;有着固定的行为模式,如每天都要吃某一种饭菜,出门路线只有一种,重复一些无目的蹦跳、旋转等动作;对儿童普遍关心的事物提不起兴趣等。
一直很想参与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但一直没动笔。
直到今天,我觉得这篇文章,可能对大多数的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会做一些小小的转变。因为,有很多所谓的“星星的孩子”,他们本来可能会变成正常人,却因为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他们失出了正常成长的机会。
而这后面的推手,有父母,有老师,也有以盈利为目的的教育机构,他们用自闭症,孩子的”精神癌症“这样的字样,来为其赚钱做大量背书。
我一直怀疑,会不会有把智力障碍的孩子,误读为自闭症儿童
作为一个父亲,我经历了恐惧的四年,因为那时候,我对”自闭症“这个概念一无所知我曾经是一个被医学专家定义的”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父亲,这是在我们的孩子二岁的时候。
当时,因为儿子到两岁,发生了如下问题:
一是不会说话,语言仅止于叫爸爸妈妈;
二是孩子你叫他他不回应,只顾自己玩;
三是喜欢转圈子,围着一个物体转或者玩圆形的能够转的东西;
四是一幅画面,能够观察到极其微小的细节的东西,比如我带他看一幅广告画面,不对大的字和人头像感兴趣,却观察到一些画面背景里面的小星星之类;
五是不和其他的孩子互动;
六是幼儿园不参加集体活动;
七是长得很帅【很多自闭症的检测表格,把孩子长得眉清目秀,也被认定是一个因素】。
相信,如果你家里有类似这样的孩子,你也去把孩子做了一个”诊断“啥的,你对这些问题不会陌生。
因为孩子有这些问题【其实不止这些,我仅是把重要的部分列出来】,我们觉得非常不正常。我们先是在百度上搜索类似问题,结果,跳出来自闭症的字样,随后,我发现,这些所谓的”专业文章“所描述的自闭症的孩子的行为,几乎90%和我们儿子是吻合的,并且这些文章,定义成”自闭症“为”精神癌症“,一辈子无法治愈。
我对此充满恐惧感,并且,我专门去找自闭症的影视作品,包括《星星的孩子》、《海洋天堂》,这其实更加剧了我对自闭症的恐惧和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自闭症无法治愈”、“未来孩子长大,没有生活自理能力”,自闭症类似这样的描述,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的心头。而且,你会发现,很多关于自闭症孩子的故事,几乎都是一个悲剧。
当然,这仅是我们自己的猜测,我们需要一个答案。
听了一个专家的建议:我们去儿保挂了一个专家号,通过一些问卷的调查和一个“医生”大约二小时陪玩【似乎是自闭症判断的主要依据】,诊断书也毫无疑义的得出“自闭症”的结论,只是我表示,孩子在学习一些事情上,并没有表现很特别低能的时候,“专家”告诉我:“你们是高功能自闭。“
如果一个孩子被专家认为是自闭症,几乎孩子所有行为,都可能被误读成是自闭症的标签
我们曾经想过让孩子到专业干预机构,最后被专业机构的一些表现给吓回来了孩子被专家诊断出来所谓”高功能自闭症“的时候,事实上已经在读幼儿园小班了,而且当时我们还遇到新问题,比如有孩子主动想跟我们儿子玩一下时,会被我们儿子使劲推开;幼儿园的集体活动,孩子从不参加,包括做操,做集体游戏;孩子中午不吃饭。
我们跟幼儿园老师探讨,老师建议也是送到专业机构做干预。
事实上在专家诊断报告出来,就推荐我们加入一个QQ群,并推荐了杭州好几个机构。我们根据专家的推荐,去拜访这些机构,但说实话,我们很失望。
比如杭州据说还是公办的某个机构,当时给我的印象是,这些老师的素质有很大的问题,她们【没见到男性老师,只好用”她们“】似乎并没有太多耐心来了解我孩子的具体情况【说明一下,当时去的时候,因为孩子在上幼儿园,就没带孩子一起去】,比如具体行为表现,而且态度带着某种强势,并指责”孩子不带过来,你们过来有什么用“,让我更加不舒服。
这些老师,介绍了一下她们的课程,并表明如果要读,先缴费预定名额,下一期进来。
此事,我和妻子产生较大分歧,我认为:”打死我不会让自己儿子接受这种低素质老师的教育“’但妻子认为”没办法,谁叫自己儿子得了这个毛病。“不过这件事上,我”强权“了。
随后,又跑了几个私立的干预机构,这里我坦承说:在私立机构,我们几乎都受到非常热情的接待,至少她们会非常详细的了解孩子的一些状态,还有一个机构,老师还让我们填写了一张孩子的行为调查表。
不过,观察了这些机构里面正在接受干预的孩子,这些孩子的表现行为,我总感觉不太对劲。可能这里有句话说得不一定合适,在很多机构,我观察的孩子,眼神属于很呆滞的样子,行为完全不协调的那种,而这些表象,似乎跟我们宝贝儿子是不一样的。
”把我的孩子,放在这群孩子中间?“我心中有了一个很大疑虑,我甚至在想:”如果一个正常的孩子,放在这里,也一定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我承认,我对这些干预机构,能否产生效果有很大怀疑,并且,自闭症的干预机构,也没人跟你承诺干预的效果,而且费用不菲。
机构的封闭式干预,是我最不能接受的地方。我记得为了让孩子知道红绿灯的规则,我是直接把孩子带到路口
我对专家和机构的反思我承认在当时,我们对自闭症的知识,知之甚少,更多的是对孩子未来的焦虑。
但我在接触这些机构的同时,也在反思一个我至今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
一、在自闭症诊断里,为什么诊断的人和治疗的人不是同一人,类似一个专家给你看病,说你得了什么病,然后再给你推荐的江湖郎中,这于理不合;
二、很多所谓的干预机构,我却发现,似乎里面有很多的老师,就是较为普通的师范毕业的,甚至有部分连教育专业都不是的人【大多仅是创办者被包装成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授课的恰不是创办的人】;
三、很多机构孩子都人满为患,这些孩子如果都算自闭症,那么有没有轻重之分、类型之分?如果有,真适合这种”统一菜单”式的干预么?
当时还有更加让我疑虑的,是我看到一本关于“自闭症干预”的美国一个专家的书,里面提到自闭症的“社会化原则“,但因为自闭症被认为是”问题孩子“,所以所有机构几乎采取的都是”封闭式“的干预,几乎没有机构敢把孩子带到自然中去,所以更加谈不上社会化原则。
我从事过一段时间的作文教育,对教育的社会化原则,我一直很认同,甚至,会把这个理念融入到我的作文教学当中,同时,我也发现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虽然反思的问题,未必有答案,但我决定,自己陪孩子去探索一条未知的路。
这里还有太多未解的秘密
我曾经拿自闭症行为对照表对照自己,我发现按照这些要素来对应,自己当年也应该是一个“自闭症重症患者”,并且,在小区里面,我孩子的所谓“自闭行为”,似乎在那些所谓正常的孩子身上,也时有发生妻子常说,我们儿子很多性格,都是遗传我的。
其实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看到儿子的一些表现,我也有意识的和我自己的童年对照,并且,我还打印了一张所谓的自闭症儿童行为对照表,将这里面列出来的要素来对照我自己的童年。却发现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实,如果按照这些要素一一对应,我自己的“自闭症”可能要比儿子更加严重,比如我到今天,还是抗拒一些集体行为。比如一次幼儿园开家长会,当时老师策划了一个小游戏让我们家长参与,就是地上铺两张报纸,30个家长分成两队,十五个人一队,想办法站到这张报纸上,谁站不住脚站到了外面,就算输。
如果要达成这个目标,大家自然要非常亲密的接触,而且,参加家长会的,女多男少。我心里很抵触这种游戏,不过决定是老师发起,不参加也不合适。
另外,一次看一个明星演唱会,当明星邀请“大家一起唱好不好?”的时候,现场几乎所有人都很激动的样子,我却发现自己似乎受不到现场氛围一丝丝感染,这让我自己都觉得有点尴尬。
同时在小区里,我在带儿子去玩的时候,也发现儿子有一些行为,似乎并不属于他的“专属”,比如转圈,很多孩子,似乎也有这个爱好。
当然,这么说,有时会当成一种自我安慰。
但我坚信,就算自闭症,如果跟我这个老爸一样,未来不至于太坏。
况且,有时我还很自豪儿子身上表现出来的爱心和正义感,比如有儿子在,我们是要严格按照交通规则开车或者走路的,这种规则意识,我发现孩子比我好。孩子在幼儿园,还能主动帮生活老师干活,比如搬玩具,洗孩子用的小毛巾,给球打气。还记得一次,一个小朋友流鼻血,儿子会拿面巾纸递过去——
儿子表现出来的这些品质,也是幼儿园老师喜欢的重要原因。
有时我自己也在想:这样的孩子,就怎么成自闭症儿童呢?
自闭的孩子,一定也有让你走进去的一扇窗
我们试着走进孩子的世界,想探知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但也被认为“这老爸脑子不正常”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可能你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
这是我陪伴儿子最大的感受。
比如转圈,一开始我们试着阻止,因为当我们认为转圈是孩子自闭症的行为表现时,一看到孩子转圈,我们一开始会自觉的认为,这可能会使自闭症加剧,从而会不自觉的阻止孩子的这类行为。但做行为阻止的时候,会引起很多不愉快。
记得是在幼儿园的中班时候,当时幼儿园开了一个对一些特殊孩子的感统训练课,并希望我们多孩子参加。我们也就报了名。
但当初,结果令我失望。比如每次,我带儿子到感统训练教室,儿子是看到什么玩什么!然后,有一个老师觉得这不好,一定要让孩子配合她的训练,结果是孩子完全不配合,甚至会很生气,最后老师也就毫无办法。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好几节感统课,让我对此失出信心。我觉得如果每次这样,这个课就毫无意义。但当时这位老师认为我是“太宠孩子,这样不对,孩子未来总有一天要接受社会规则。”这话说的我哑口无言,义正词严的。
不过当我准备放弃去上感统课的时候,发生的一件小事,让我有很大的转变。有一次去上感统课,那天换了另外一个老师,这个老师并不是急于“干预”孩子,而是我儿子玩什么,她就想办法参与进来,结果我发现“奇迹”产生了,很快,儿子跟这个老师打成一片,到后来,当这个老师要求儿子玩什么的时候,孩子非常愿意配合了。
这之后,我们和老师交流了这种方法,我发现后面的感统课,优良非常大的改变。
我们把和孩子互动的这个方法,也有意贯彻到我们家庭的“游戏”当中,比如孩子转圈,我们把阻止变为参与,孩子有时反而很“奇怪”我们的行为,这样,让我们的互动越来越多。这些改变,让我们非常惊喜。
当然,在我们学会更最大程度的配合孩子进行互动的时候,比如陪孩子转圈,在户外也会有不理解的特别异样的目光。
越是配合孩子,我们越是能够感知孩子的变化顺着孩子,参与孩子的游戏,我们将其渗透到我们所有生活的日常当中。比如,我看到有说,针对自闭症的孩子,要尽可能找机会和孩子眼神交流。但显然,如果采用强迫的手段,效果非常的不好。所以我的做法,就是尽最大可能的出现在孩子的视线里。
孩子上幼儿园放学,我决定自己接送,创造陪伴和互动的机会。那时幼儿园一般下午是四点多一点放学,但一般接上孩子,我们并不急于回家,会在外面寻找各种契机互动,哪怕是去捡树叶,或者两人观察一个广告画面、
我发现,如果仅是牵着孩子的手往家走,孩子矮,我个子高,很难有眼神交流和语言交流的机会,于是,我选择抱在手上,这样孩子差不多和我是一个相对平视的位置,这样就有更多沟通互动的契机。当然,我又得了一个“宠爸”的称号,但宠就宠吧,反正也不是什么坏名声。
我们发现,反正只要先顺着孩子,后面再找一些巧妙引导的机会,这样会省事很多。而且,我们自己也非常欣喜的发现,孩子的变化,慢慢变得非常明显,互动会慢慢多起来。这时候,如果教孩子掌握一些小技能,也并非难事【的确在一些生活小技能的掌握上,我们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解决语言问题,我们用心创意了很特别的方法所谓自闭症的孩子,语言发育迟缓,几乎是父母最焦心的一个问题。
的确,我们当时也特别渴望有什么“灵丹妙药”,来解决和孩子的语言沟通,但一开始使用很多方法,似乎效果并不显著。
但我们笃定的相信,如果不断的有语言的刺激,最终总应该会有变化。
当时孩子喜欢看动画片,但老看 《猫和老鼠》,而我们发现,猫和老鼠动画,很少有语言对话,我们试着引导孩子看表情和语言都特别丰富的动画,当时我们觉得《熊出没》符合我的想法,便刻意引导孩子看这部动画,还好,引导孩子看动画,显然不算难事,很快,孩子就喜欢上了。
不断的语言刺激,的确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孩子语言慢慢丰富起来,但我们发现,孩子用语言和我们的对话交流,依然不是很多。
一次,我发现,孩子对我们讲什么选择无视,却对微信里面的语音,产生很大的兴趣。我们随之创意了一个语言训练的方法,就是用两台手机,我到阳台,孩子和妈妈在客厅,我们试着用微信的语音对话,先从非常简单的句子开始,比如,你现在做什么?你边上有什么物品?孩子回答不上来,妈妈就在一边提示。
这是一个非常缓慢进步的过程,但好在,这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和幼儿园老师的及时沟通,并共同协商一些解决方案记得上幼儿园第一件头疼的事情,是不吃午饭。这个事情整整持续了一个月之久。当时我们似乎找不到什么特别的方法。
其实,针对类似这样的孩子,你可能需要特别细心的观察,然后需要你有一定创造力来创意一些方法。针对孩子幼儿园不吃饭这件事情,当时妻子和幼儿园的生活阿姨沟通,这个阿姨问孩子在家里喜欢吃什么?妻子说喜欢吃QQ糖。这个叫“吴阿姨”的灵机一动说:“要不明天把QQ糖放几颗到他饭里面?”我们也觉得可以尝试一下。
第二天,我们让孩子特地带了几包QQ糖,结果,这个方法果真凑效了。我们简直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奇迹”。
孩子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老师上课,他会跑到外面去。我们和幼儿园老师商量,希望首先,孩子和老师建立亲近感很重要,我们在一些文章中,看到和孩子建立亲近感,肢体接触,是建立亲近感非常好的方式。于是我们试着跟老师说了我们的想法,比如平时可能的情况下,抱抱我们的孩子。
不得不说,就老师而言,我们孩子是幸运的,虽然针对这类孩子,她们也一开始并不专业,但非常愿意和我们配合,那时,孩子早上一到幼儿园,老师基本都会过来抱抱孩子,刚开始,有一点小抗拒,但因为不断的坚持,后来,孩子慢慢就和几个老师变得特别亲近了。
这后来,针对孩子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个事情,我们听取了一个台湾专家的建议:说可以考虑给孩子在班上配一个“小老师”,让小老师,专门提醒我们孩子参与一些活动。
为这件事情,当时幼儿园老师还在班级上搞了一次“选举”,结果是很多小朋友踊跃报名,有一次,为争做我们孩子的小老师,两个孩子还起了小冲突,孩子的热情和单纯,时常让我们感动着。而且,我发现这个方法也是特别有效的。
说在后面的话:如果要记录所有关于我们陪伴孩子的细节,我相信是一本书籍的素材。
或许有一天,我会写出所有的故事。不过头条限于篇幅,我仅在此做一个特别粗线条的记录。
到今天为止,孩子已经上四年级,成绩中等,英语算比较优秀。原来,我们一家甚至特别忌讳“自闭症”这样的词汇,但今天,坦然说出来,甚至变成一篇文章,一是我们终于可以坦然的无视曾经的事实;二是我觉得这个经历,对很多有这样孩子的家庭,他有一定的启示。
但最后,还要说三点,给所有有这类孩子的父母:
一、针对这样的孩子,父母的陪伴,比机构干预更重要;
二、请不要用自己的“标准”来给孩子做强行的干预,因为这会使情况变得很糟【说个事例,一次我们全家说要去太子湾公园看郁金香,接到西湖边,孩子觉得草坪边的绳子护栏很有意思,就一路走一路玩,妻子和外婆很着急,觉得这样走到太子湾公园就晚了。我直言孩子玩绳子跟去看郁金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们着急,你们先去,我这里陪儿子玩绳子。其实,今天,我仍然看到很多家长,不仅是针对自闭症孩子,甚至一个正常的孩子,也会过多的干预孩子的想法,我非常不认同这样的教育】;
三、幼儿园是重要的干预阶段,和老师非常紧密的配合就会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了以后,你的孩子能否正常上小学。但我们遇到的现实困境,可能是一个普通幼儿园老师,并非专业人士,所以一方面需要对老师充分理解,其次是要在创造一些方法的时候,让老师参与进来。
最后,最最重要的是:别轻信那些谎言,因为在一个群里,我看到有所谓“中药治自闭的”“脑振波治疗自闭的”,如其方式错误,你还不如什么也不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