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店铺起名

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布依族的风俗和文化手抄报)

时间:2024-02-02 14:16:08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布依族过春节,不仅要洗脚和抢头水,还要喂果树是怎么回事?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庆贺活动。比如除旧迎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等,皆凝聚着喜气洋洋的热闹气氛。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布依族过春节,还要“洗脚”、“抢头水”和“喂果树”。你可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习俗?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布依族其实就是我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他们也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布依语,也通用汉语,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布依族因为居住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同,也有自己的饮食文化,比如擅长种植水稻,极爱吃糯米饭,也喜欢在特殊节日内用颇有民族特色的方式庆祝。

而布依族的春节美食也颇为丰富。往往刚到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缝制新衣了。待到了除夕夜,布依族的人民首先会拿出丰盛的酒菜放在祖先的牌位前,然后再准备烧制好的腊肉、血豆腐、鸡肉、鱼肉和糯米饭等丰盛美食,一家老小坐在一起吃饭喝酒,共同庆贺新年。快到凌晨时,他们还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鞭炮,在噼里啪啦的热闹声中迎接新年。

所谓的“洗脚”风俗,也是在除夕夜这一天进行的。这洗脚的程序和大家印象当中的泡脚可大有不同。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洗脚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一个柴火堆好的火堆,然后再把三脚架放在火堆上面,再放置一个鼎罐煨水,紧接着把柴火点燃,热水咕嘟咕嘟冒泡之后,全家都要按照年龄围坐在柴火旁边,等到水完全煮开之后,按照从大到小的年龄顺序开始排列,大的先洗脚,小的再往后依次洗脚,而洗脚的热水里面也要放上新鲜的草药。草药代表的功效也有所不同,比如第一种:将水菖蒲、乌泡叶、还有桃树放在鼎罐内煨,这种洗脚水据说可以除止蚊虫叮咬。第二种:用艾叶、三角枫等煨煮,这种洗脚水据说可以防风除湿。

第三种:用柏枝叶煮的洗脚水,据说可以使这一年四季,香气四溢。当地也因此有俗语:“大年三十夜洗好脚,出门处处有着落。”这句话其实代表着老人洗好脚了,这一年都会身体很健康,小孩儿洗好脚了,这一年都会出入平安的寓意。而布依族在除夕夜当天串门也非常的有意思,他们问候的第一句话并不是:“新年好啊?”而是说:“脚洗得好呀?”其实就代表着脚洗好了,这一年的运气都很好。也是很有趣的风俗问候了。

至于这“抢头水”,其实还和“姻缘”有些联系。比如说,在布依村寨的除夕夜后,只要是未婚的男女,都有资格去抢头水。而在村子里的水井旁,抢到第一桶水的人,就会被认为是村子里最勤劳的单身男女,也会拥有这一年的单身异性的崇拜,当然了,这也有助于他们选择更棒的姻缘。所以说,很多姑娘和小伙为了抢到第一桶水,往往都会在天还未亮时,就拿着手电筒和水桶守候在水井旁,在时间到了之后,就会迅速打捞上“头水”,小心翼翼地抬着水桶,迎着众人羡慕的目光走回去。

而“喂果树”这种风俗,大多数就由成年人承担了。程序很简单,成人一手执斧,一手拿剩饭剩菜走到果树下。紧接着,就要看看天三次,再低下头看看地三次,然后对着果树一面大喊着:“结不结?结!落不落?不落!结多不结少,有的成坨坨,有的成索索。”一面用斧头对着果树连砍三刀,把剩菜剩饭顺着刀口塞进去。这种“喂果树”的习俗看起来有些莫名其妙,其实对板栗、核桃、桃子、李子等果树有一些生长上的帮助,比如把果树表皮砍起口子后,就会减少病虫害,侧面来说,确实是帮助了果树生长的更加健康。

随着春节的来临,家家户户共团圆,一起迎接新年。而中国地大物博,各大民族各种地方都有自己特殊的庆祝春节的方式,不过不管是“洗脚”、“抢头水”还是“喂果树”,其实都代表了布依族对于新一年的期盼。我们其他民族或者是地区的特色庆祝春节的方式,也都有助于大家在一辈一辈的传承当中,将春节过得更加的热闹,将每个人的新年过得更加有仪式感。

将阅读的热爱倾注笔端丨贵州省2022年“我的书屋·我的梦”手抄报佳作展示

手抄报,是一种以纸为载体、以手抄形式发布新闻信息的报纸,是报纸的原形,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相当于缩小的黑板报。同时,手抄报也是一种很好的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

一张手抄报的空间非常有限,要做到既容纳一定的知识内容、版面设计精彩又美观是很难的。对设计者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手脑并用的创造过程,也是其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对一个学生来说,无疑是发展个性才能的广阔天地。

在此次活动中,参赛学生各显身手,将家乡文化特色、美丽乡村风貌、辽阔远大梦想、盛世中华图景等,融汇在一张张小小的手抄报内。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优秀的手抄报作品吧!

手抄报类一等奖

作品名称:醉美遵义

作者:谷思远 樊紫妍

学校: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第八小学

手抄报类二等奖

作品名称:我的书屋我的梦

作者:谭钰洁

学校: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第一小学

手抄报类二等奖

作品名称:喜迎二十大·家乡的变化

作者:岳朝城

学校: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第一小学

手抄报类三等奖

作品名称:我的书屋·我的梦

作者:李刘昊然

学校:贵州省赤水市第一小学

手抄报类三等奖

作品名称:从小学先锋 长大做先锋

作者:江万琦

学校: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五小学

手抄报类三等奖

作品名称:我的书屋我的梦

作者:杨欣怡

学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城关第一小学

手抄报类优秀奖

作品名称:我的书屋我的梦

作者:周诗迪

学校: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龙县安龙第五小学

手抄报类优秀奖

作品名称:瑶乡书屋

作者:王杉晴

学校: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瑞溪镇中心小学

手抄报类优秀奖

作品名称:我的书屋我的梦

作者:苏孜昕

学校: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第六小学

手抄报类优秀奖

作品名称:我的书屋我的梦

作者:杨雯倩

学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城关第一小学

手抄报类优秀奖

作品名称:我的书屋我的梦

作者:郭昱辰

学校: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城关一小

来源:《新课程导学》2023年4月中旬刊

编辑/邓小青、王海菱、许婷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贵州商学院青年志愿者:用画笔绘就美丽乡村

来源:人民网-贵州频道

“这里颜色再深一点,这里勾边还要再细致一点。”

“给这幅图调一下颜色,这个底色不是特别好,换一下吧!”

近日,在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兴合村为民小学,贵州商学院大四学生唐诗正和他的团队成员何蕊、李娜等,讨论新的墙绘设计上色内容。这一次的墙绘和以往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是给兴合村的为民小学设计绘画艺术墙绘,他们一直讨论到深夜。

绘就美丽乡村 贵州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一村一落皆美景,美丽乡村入画来。贵州商学院“绘美乡村”志愿服务项目团队成立于2019年8月。

据“绘美乡村”志愿服务项目团队指导老师、发起人杨斌介绍,2019年,贵州商学院团委组织“美丽中国”全国重点实践团99名师生到毕节市金沙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我们在青风社区时,发现当地墙面洁白,但是非常单调。我就想能不能结合当地特色,在这些墙上增添一些色彩,让乡村社区‘活’起来。”杨斌说,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立即从实践团中选拔绘画书法能手负责墙绘设计与制作,团队由此诞生。

绘就美丽乡村 贵州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团队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绘就美丽乡村,共筑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文化助力乡村产业经济发展,改善乡村风貌,用专业去奉献乡村、用实践去改造乡村,组织团队成员到各地村社区绘出美丽墙画,助力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贵商青年志愿者,每一次的墙绘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经历与成长用一段不长的时间,做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团队成员王宏香感慨说道。

绘就美丽乡村 贵州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四年来,“绘美乡村”志愿者服务团足迹遍布贵州,在乡村社区“遍地开花”。在毕节市金沙县清风社区,他们设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墙绘;在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村,他们留下了“布依婚嫁”主题墙绘;在贵阳市白云区石龙村,他们画下了“民族团结”墙绘;在安顺市镇宁县上巴地村,他们留下了“布依风情”主题墙绘,在毕节市大方县猫场镇兴合村为民小学,他们画下了“彝族文化和校园安全教育”主题墙绘……

“天气是绘制墙画最不稳定的因素。在大方县兴合村为民小学绘制墙绘时,山里的天气说变就变,前一秒还艳阳高照,下一秒就是大雨瓢泼的,团队成员为了赶墙绘,都是打着伞在雨中绘制,打着灯在夜晚绘制,一直画到凌晨12点。”回忆起当时“挑灯夜战”“淋雨绘画”的场景,团队成员何蕊、李娜说。

绘就美丽乡村 贵州商学院青年志愿者在行动。

乡村墙绘艺术让曾经老旧、空白的墙壁变得色彩斑斓,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墙画内容也吸引了当地村民和外来游客驻足观看,发挥教育引导作用。

除了帮助村寨画墙绘,团队每到一处还会教当地小朋友绘画。“我们开展了很多次志愿活动,让我们最感动的就是,我们在教小朋友绘画时,小朋友们画得最多的内容就是五星红旗。”团队志愿者说。

如今,“绘美乡村”志愿者服务团已有成员300余名,其中,80%是专业绘画人员,还有20%成员来自学校市场营销、会展经济、工商管理、物联网工程等各个专业的学生。接下来,团队计划继续与贵州各村寨合作,翻越更多的山头,用手中的画笔将丰富多彩的主题艺术墙绘洒遍贵州大地,美化乡村环境,推动乡村文化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扎根。(图/文 贵州商学院)

布依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其中布依族便是其中之一。

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其中以贵州省的布依族人口最多,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安顺市、贵阳市、六盘水市,其余各市、州、地均有散居,一小部分居住在越南,它的民族话有布衣语和莫语两种。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大年节,据方志记载,布依族“以十一月为岁首”。平塘、荔波一带至今仍在十一月三十日“过小年”,但大多数地区已将年节并入春节。每到腊月,家家户户忙着酿酒、打糯米粑、腌制腊肉、做血豆腐,或缝制新衣。除夕以丰盛酒菜供奉祖宗,并燃放爆竹,阖家守岁到鸡鸣。

饮食:

黄花饭和红豆饭

1.

布依族特色饮食布依人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小麦、高粱、薯芋和豆类为辅。有木罐、鼎罐炊饭,油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碎,也叫包谷饭)、包谷粑、米粉、二块粑、豌豆粉、米豆腐等花色品种。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米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他们的肉食主要来自家畜和家禽,还爱捕食松鼠和树虫。烹调方法多为烧、煮、爆、炸、腌、冻,一般不吃生食。

2.

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重阳节,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客至,都以酒为先,名为"迎客酒"。饮酒时不用杯而用碗,并要行令猜拳、唱歌。

3.

布依族传统小吃很多,善做米粉、糍粑、豌豆粉、米豆腐等。圆汤吧,布依族豪爽好客,特点是在每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七月半"、中秋等都隆重过节,四月八"很多布依族都用枫香叶、黄饭花、染箪花等各种植物枝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招待客人和分送给亲朋好友 。

礼仪:

1.

布依族少女吹木叶布依族人好客、热情、大方、真诚,凡来到山寨的,亲朋故旧、素不相识的,一律会以酒相待。布依人很讲礼,不欢迎满嘴脏话、举止粗鲁的客人。

2.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尽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财产时,要留给父母养老田,由兄弟轮流耕种。父母去世后,养老田转为上坟田,供清明时节扫墓之用。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辈们的谆谆嘱托和养育之恩。

婚俗:

1.

布依族婚姻实行自主婚。接亲时要对歌,俗称对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当天晚上,要举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动,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说法 。

2.

传统节日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节、七月半、八月十五、重阳节等。

3.

布衣服饰装饰兜

"三月三"是布依族的传统盛大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稻耕开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饭供奉。

4.

黔西南州一带,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场"玩山对歌,参加者达数千至上万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过吹木叶、对歌,相识、相爱、订终身 。

禁忌:

大年初一,不开箱柜,不扫地,不梳头,不晒晾衣服。初一到初三不动土,正月十五不动刀,菜也只能用手扭断。禁在村前村后埋头

禁止已出嫁的姑娘在娘家生小孩。家有产妇,在门口挂红布和篾帽拒人进家,男子不得进入妇女分娩的房屋。产妇还没出月子,是不能去邻居家的,禁止在屋内吹口哨、唱情歌。非正常si亡的人,忌以鼓声报丧。

到布依族人家中做客,不得触动神龛和供桌,火塘边的三脚架忌讳踩踏。布依族习惯以酒敬客,客人或多或少都应喝一点。布依族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布依族送礼必须送双数。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间广泛流传的神话、故事、童话、寓言、谚语、诗歌等口头文学,传述着古老的民族历史,歌颂着人民的勤劳勇敢,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暴,展望着新社会的幸福和光明。

布依族的民歌,富有民族特色,有叙事歌、古歌、生产劳动歌、习俗歌、情歌、苦歌、哭嫁歌、儿歌、新民歌等。或用布衣语

黄花饭和红豆饭

演唱,或用汉语演唱,句式和结构不尽相同。

布依族人民还擅长做织布蜡染,把织布好的白布,用工具画好图案并用线把图案绣出来。再进行蜡染加工。

布衣服饰

蜡染好以后方可拆线,并用温水泡着洗一道,把染料的味道洗淡一点。晾干收藏好待女儿出嫁之时,给女儿当嫁妆。

现在布依族很少穿本民族服装,大多都穿现代汉服了。但是正式场合还是穿布民族服装,比如升级当外婆了,去看望外孙时就要穿民族服装。

白布床单画好图案半成品

白布床单勾画好图案半成品

蜡染床单成品

蜡染床单成品

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不管时代怎么变化,我们都不能忘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并将它告诉子孙后代,发扬光大。

对此你怎么看?说出你的看法,欢迎大家互动留言+关注,

神秘的苗族习俗,例如走妹深受青年男女喜欢,从古流传至今

说到苗族,你可能就会联想到养蛊虫,下蛊毒……然而这些也只是一个传说。

苗族是一个比较悠久的民族,奶奶说:苗族经历了三次牵走才来到了这里。而我们现在的居住地也是在奶奶那辈因为水稻田太远了,随着水稻田迁来成了屯。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自己的文字,苗语只能面面相传,苗族也分为很多种,白苗黑苗和红苗等等,不同的苗族语言也不同,苗衣也稍有不同,苗衣刺绣上大部分以花鸟图案为主,银饰也是。

苗衣有一个很美丽的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庭丢失了一件很美丽的衣服—苗衣,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都在争抢,最终滑落到了水里,鱼得到了衣服,才有了布灵布灵的鱼鳞。

苗族还有个污神之说,到现在还有巫师,但极少数人会学,所以现在作法巫师也重金难聘。听说要学的人要作法与祖师谈话,祖师同意了才能学,晚上他自会入梦教你作法,起到现实中无师自通的效果。

作法时嘴巴念念有词,能数到祖宗十八代,就像背稿子一样。巫师也能看山水,更厉害的可以算命,在奶奶小时候,有一个很厉害的巫师,有一个年轻人天赋很高,他算到家里会着火,赶紧把自家的财务搬到楼下,父亲不信,最后烧光了父亲的东西。火塘旁认真听故事的我打趣到:“为什么不算出着火点灭了它?”他们都大笑起来。如果现在还有算命先生,我想算一下我的姻缘,你呢?

这里是融水苗族自治县尧告拉鼓圣地,是广西与贵州的跨界地,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居住地。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每年新年,她们都喜欢在春节期间办喜事,因为春节期间有很多好日子,不同的是伴娘是新郎家的两个未婚妹妹,郎家人会派一个人去接新娘,人到后喝上几杯酒,娘家人把糯米饭装上背篓,接亲人背上背篓,新娘就跟着接亲人来到新郎家。接到新娘就会安排两个伴娘一起面向东坐在新娘两侧,婆婆端来水盆请新娘和两个伴娘洗手,拿来酸鱼,糯米饭还有米酒,新娘象征性的来吃喝上两口,这是寓意新媳妇儿先给祖宗过目。

杭州:苗族歌舞快闪西湖

以前很讨厌自家人办喜事,特别是作为郎家人,都要挑十几担的礼去新娘家,那时还小,一个人都不认识。现在喜欢热闹了,自家族男丁却还没讨到个媳妇儿。

礼担很重,娘家人会准备楼梯酒(喝了才能进家门,才有人帮卸下你身上的担子),

几杯下肚,从喉咙热到肚子里,感觉就上来了。吃完饭,又得自己挑着新娘家的回礼回来,又得喝上几杯楼梯酒才给走,这一餐基本醉得不醒人事。喝酒有独特的口号,兴奋时叫上几句。特别是送礼的人回来到村头时,都会吼上几句,表示对娶到新媳妇感到高兴。途中遇到路人也会分发喜酒时的糯米饭和酸鱼,有些人还特地到路上索要,沾沾喜气。一到人数多的聚餐,他们就喜欢蒸糯米饭,一是方便拿,二是不用碗装,直接用手抓。

小时候的春节很热闹,家家户户都会杀猪请客。今天去这一家,明天去那一家。春节还有很多活动,打同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都是在大年初二才开始。打同年是两个村之间的组织聚餐,举办晚会。说不定两村年轻人之间还能看上个多怕多汗(靓妹帅哥),讨个媳妇儿,嫁个郎仔。去别村做客回来的那一个村必定会挑一个牛头回来,意思是还欠那个村一个同年,第二年就要请那个村来做客。

走妹也是苗族人比较喜欢的活动,从古流传至今。一到春节,几个年龄相仿、玩得好的男生就会相约去别村走妹。他们会聊天玩耍一个晚上,有时候呆到凌晨,幸运的话还能讨喝到妹子做的油茶。

除夕那天,每家每户都会吃团圆饭、打糍粑,熟透了的糯米饭打成米糊,再做成大饼状。干硬了的糯米糍粑可以掰成小颗粒状晒干拿来做油茶,也可以在水里泡一泡再拿到火炭上烤。晚上起个柴火,一村的人围着柴火守夜,喝点酒吃点肉。

苗歌你是否听过,乐器分为三种笛子。三种笛子的寓意也不相同,分为多怕多汗(靓妹帅哥)的相互仰慕,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赞赏还有吵架对骂。每种笛子的孔数不同、音节以及音色也不相同。

到大年十二,乡里就会有坡会,坡会比拼芦笙的响声和舞美,每村每屯都会组队跳芦笙舞,街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跳芦笙舞时,吹芦笙的男人站中间,芦笙上插着鸟的羽翼、系上红飘绳来装饰。随着他们一甩一甩地吹动,羽翼和红绳有规律地飘动。女人手拿白色的毛巾和花朵围着男人们成圈跳舞。到这时,街上总会出现各种临时小摊,各种零食各种玩具和宠物。真比赶集还热闹。坡会结束,春节期间的活动基本就结束了,人们又恢复了平时的样子,上山砍柴,开始播种农作物。

中国四川省,兴闻苗族村,中国,亚洲

民族文化需一代代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山老林里,有那么一个可爱的民族—苗族。他们把自己的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传到了我这里,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苗族姑娘,如果走妹,你找我呀!

投稿作者:圆小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