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紫微斗数

别驾是什么意思(治中别驾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4 17:28:14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戏说新语-会宁别驾

辽东大邑会宁府,一日有车驾逸于衢。巡城御史察,欲循例拘之。御者弃缰突前,以指戟之曰:小子!汝不识我乎?安敢当吾道!速去之可也!其驾乃西戎名驷,衣尚紫,配玉带,若庙堂者也。

察之,貌类会宁别驾谭氏。众怒,皆以为别驾出巡也。好事者遂鼓噪,曰别驾无行矣。府吏急辩曰:此御者乃寻常织户,车为乃父有,绝非谭别驾也!而众犹疑不止,曰二人同出则解惑也。府吏不答,别驾亦终不敢出。

或曰辽东无会宁府,故御者非别驾也。或云会宁织户皆驾宝驹,可谓富甲天下矣。嬉笑怒骂,无所不为,盖恶官府久矣。凡有吏显迹,众必疑之。前有琅琊捕盗吏,亦名表豪车,官宣为其巨贾夫所置,事终息,而疑未已。何也?民生艰,而吏逼甚急也。故民疑之,恶之。为政者,宜诫之也。

鲁芝传详细翻译讲解

鲁芝(190年—273年),扶风郡郿县(今陕西眉县)人。魏晋时期名臣。网上关于他的资料不多,让我震撼的是他的年龄,在那个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岁月里,人家硬生生地活了84岁。人常言,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看来人家是自己活够了啊。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鲁芝的祖上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文中说了,世代都有名望和德行,是西州的豪族。豪族就是古代势力强大的家族。所以鲁芝是一个妥妥的富N代。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但是鲁芝却没有赶上好时候,他很小甚至没有出生以前,父亲就被郭汜给杀了。也不知道鲁芝的父亲死于哪次战役,反正鲁芝从婴儿时期就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月里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一直到十七岁的时候,才搬到了雍地,报仇是不可能了,仇人早已不知道死在了哪里。鲁芝专心致志于思索古代的典籍。坟籍可不是从坟墓里挖出来的古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皆是中国先秦时期典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爱读书的孩子总会有饭吃。郡里一看这孩子勤奋读书,就推荐他当上计吏。这个官不算大,工作就是向国家汇报地方的情况。州里这是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征召他为别驾。别驾是刺史的辅佐官员,但是地位比较高,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要另外乘一辆车,所以叫别驾。

魏国的车骑将军郭淮就是雍州的刺史,对鲁芝十分敬重。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鲁芝就是通过了举孝廉的考察,被授予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后来朝代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某年某月,曹真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

后来,曹真死了。薨指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曹真死后,宣帝(司马懿)就代替曹真督管关右的军事,他推荐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又调任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常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一直在下降,盗贼四起。鲁芝竭力镇守防卫。又建立集市贸易,几年的工夫,被掠夺的土地都收复了。这里面“城市”这个词语是古今异义词,是城镇和集市的意思。

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

后来鲁芝又被调任为广平太守,天水的老百姓不乐意了,天水百姓包括少数民族都非常仰慕他的美德,大家亲自到京城上书,请求留下鲁芝继续做天水太守。魏明帝一看这个可以有,就答应了百姓的请求。当官如果当到这个份上,也真的是死而无憾了,不知道我们今天的某些官员,在你主政一方几年后,有没有这个效果。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魏明帝曹睿死后,曹真的儿子曹爽成为辅政大臣,任命鲁芝为司马,地位仅次于将军,掌本府军事,相当于后世的参谋长。鲁芝为了报答曹爽的知遇之恩,向曹爽进献了许多正直的言论和深远的谋略,然而曹爽却不采纳。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

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的时候,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但是曹爽这人懦弱又被人迷惑,没有采纳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被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司马懿一看这哥们忠诚啊,表扬一下就把他给放了,不久还有任命他为并州刺史。

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平定诸葛诞之后,升为大尚书,掌管刑法。武帝登基后,调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武帝因为他为官清廉为臣正直,向来不置办田宅,于是武帝派军士为他造了一座有五十间房屋的宅院。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鲁芝知道后,借口年高力微,告老还乡,向朝廷请求的奏表上了十多次,于是征召为光禄大夫,赐以特殊的地位,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

悬车之年,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七十岁。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羊祜作为车骑将军,于是以自己的位置让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为人谦和而不苟同,年迈华发,却始终在尽为臣之礼(孝命朝廷),尚且没有受到这样的待遇,我却超越了他(坐这么高的位子),凭什么来化解天下人(对我)的怨恨呢!”皇上没有听取。

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可见)他被人敬重到了这样的程度。泰始九年去逝,时年八十四岁。武帝为他哀悼,并御赐大量的车马作为送葬之用,赐谥号贞,并赐墓地百亩。

《三国演义》中的生僻人名,你能读对几个?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人名的生僻字,相信很多读者经常会读错,甚至闹出不少笑话,闲来无事,我把《三国演义》中容易读错的生僻字进行汇总整理,以供大家参考和纠错!

排名不分先后顺序:

1、封谞:东汉末年灵帝年间“十常侍”之一,曾暗通张角,后被告发下狱而死。

生僻字,谞,念xū,

2、何颙:南阳人,曾在黄巾起义时,预测过曹操的命运,“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生僻字,颙,念yóng,容易读成yu或ou

3、蹇硕:东汉末年灵帝年间“十常侍”之一,灵帝驾崩前,蹇硕欲诛杀大将军何进,被何进追杀,后被另一位十常侍郭胜所杀。

生僻字,蹇,念jiǎn,容易读成sai。

4、李傕:董卓手下西凉大将之首,董卓被杀后,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率兵攻克长安,杀死王允,逼走吕布,和郭汜共同控制东汉朝政四年,后被部将所杀。

生僻字,傕,念qué,容易读成cui。

5、檀敷:山阳人,东汉末年荆州“江夏八俊”之一,和刘表是好友。

生僻字,檀,念tán

6、麴义:袁绍手下大将, 磐河之战,一回合斩杀公孙瓒大将严纲,但很快被赵云秒杀。

生僻字,麴,念qū

7、荀彧:曹操手下重要谋士,早期便投靠曹操,深得曹操信任,但后来因反对曹操加九锡,自尽而亡。

生僻字,彧,念yù,容易读成huo,估计很多人会读成“苟或”。

8、韩暹:东汉末年白波军首领之一,曾在李傕和郭汜大交战中救驾汉献帝,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后,韩暹相继投奔袁术和吕布,后被刘备诱杀。

生僻字,暹,念xiān

9、桥蕤:袁术手下大将,被夏侯惇所杀。

生僻字,蕤,念ruí

10、徐璆:袁术兵败身死后,徐璆杀死袁胤等人,夺得传国玉玺献给曹操。

生僻字,璆,念qiú,容易读成miu

11、吾粲 :孙权手下谋士,乌程人

生僻字,粲,念càn,容易读成mi

12、妫览:东吴丹阳督将,杀死孙权弟孙翊,后被孙翊妻徐氏设计除掉。

生僻字,妫,念guī,容易读成wei

13、傅巽:刘表手下东曹椽,当曹操南下荆州时,曾劝说刘淙投降曹操。

生僻字,巽,念xùn,容易读成yi

14、爰邵:魏国官员,曾跟随邓艾伐蜀。

生僻字,爰,念yuán,容易读成ai

15、傅嘏:魏国尚书,在母丘俭淮南叛乱时,未司马师出谋划策。

生僻字,嘏,念gǔ或jiǎ

16、官雝:蜀国典军中郎将,随诸葛亮出师伐魏。

生僻字,雝,念yong

17、韩珩:袁绍手下幽州别驾,袁绍败亡后不愿投降曹操,

生僻字,珩,念héng ,容易读成xing

18、刘璩:刘禅之子

生僻字,璩,念qú

19、李譔:蜀国官员

生僻字,譔,念zhuàn

20、马日磾:东汉谏议大夫、光禄大夫

生僻字,日磾,念mi di,容易读成ri chan,相当一部分人会读成“马日蝉”。

21、彭羕: 益州牧刘璋手下书佐,投靠刘备,后因狂傲嚣张被处死。

生僻字,羕,念yàng,容易读成yong

22、王颀:两位王颀,一位出现于第九回,为汉朝的越骑校慰,在李JUE、郭汜长安犯乱时,死于国难,另一位出现于第一百十六回,为魏国的天水太守,受邓艾之命,派兵攻打沓中的姜维。

生僻字,颀,念qí,容易读成xing

23、赵韪:益州人,联合荆、益二州人士起兵反叛,但被刘璋镇压.

生僻字,韪,念wei

24、华覈:东吴官员,曾上疏劝孙皓不要劳民伤财

生僻字,覈,念hé

以上仅是一部分生僻字的汇总,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恍然大悟!

黄庭坚的患难之交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被贬大西南的黄庭坚穷困潦倒,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也只好借钱过日子。有一次,黄庭坚又向朋友借了钱,他很想回馈点什么来表达感激之情,但他能用来表达感谢的也只有自己的学问了,于是就把收藏的好书送给出借人看。黄庭坚记录了这件事(即《致明叔同年尺牍》,又名《藏镪帖》,图1),这封信文字如下:

藏镪见贷已领,甚愧琐屑奉烦。许同东玉见过,甚惠《宝藏论》一册,送去试读一遍,如何?因为黏缀一鸦青纸庄严之,幸甚!

庭坚顿首。明叔同年家。

大意如下:你借给我的钱已经收到了,很不好意思因为这些琐事烦扰你。估计你已经和东玉见过面了,很感谢他送我一套《宝藏论》,我把它送给你读一遍怎么样?如果能用鸦青纸包装一下就更好了。

据说《宝藏论》的作者是东晋著名学者型僧人僧肇(384—414),黄庭坚本就对释道玄学感兴趣,《宝藏论》的语言又很优美,所以就将他推荐给了出借人,与之奇文共享。这位出借人名叫杨明叔,他只是大西南山区里的一名基层小官,没什么名气,但是喜欢读书做学问。正是这样一位基层官员,让心灰意冷的黄庭坚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图1 [宋]黄庭坚《致明叔同年尺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淡然面对贬谪

绍圣元年(1094)十二月,被审讯多日的黄庭坚终于等来了对他的宣判,他被发配到大西南。被贬的原因是他在编修《神宗实录》时写过一句“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这指的是神宗朝用铁耙疏通黄河泥沙的事,黄庭坚说自己是如实陈述,但主政的认为他这是诋毁神宗,这显然又是一桩“文字狱”。

黄庭坚因“铁龙爪案”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但又不让他去涪州,而是把他发配到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安置。在当时,“别驾”这个职位只是一个空的头衔,仅仅表示他还没有被除名而已。也就是说,黄庭坚到了黔州之后,还不如一个普通农夫,农夫还有房有地,他一无所有。

47岁的黄庭坚得知这一消息后,神色自若,继续倒在床上,鼾声大起。这种事情他见得多了,根本不放在心上。自从上台后,章惇、蔡卞等人编织各种罪名,把旧党成员一一贬谪。半年前,他的老师苏轼不是已经被发配到岭南去了吗?黄庭坚甚至不知道涪州和黔州在哪里,他茫然地问身边的朋友,有人详细介绍了具置和路线,怕他迷路,还亲自送他到黔州。

黄庭坚从陈留(今河南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一路南行,到达长江边后,坐船沿长江逆流而上,进入夔州的巫山,然后舍舟登岸,进入施州(今湖北恩施)。这里是湖南、湖北、重庆交界处,放眼望去皆是一重又一重的叠嶂山峦,不过黄庭坚并不恐惧,他是江西人,又在南方偏远地区当过官,还曾深入山区探访民情,让那些世居山里的少数民族第一次见到县太爷。黄庭坚走在崇山峻岭间,听着当地那些让他着迷的山歌,偶尔还有古道热肠的朋友为他接风洗尘,一路上并不寂寞。唯一难受的是那双脚,因为他有脚气病,这趟流放之旅对他的身体确实是巨大的摧残。

心气抵不过现实

经过四个多月的跋山涉水,黄庭坚终于抵达黔州,此时贬谪生活就变得非常具体了。因为不能住官府的房子,黄庭坚就暂住在一座破庙边的空地上,习惯了被人照顾的黄庭坚此时没有女眷在身边,生活上多不方便。在第一年里,他先要让自己活下来,要盖房子,要开荒种地,他的大家庭会在第二年来到这里,他们都没有生活来源,需要黄庭坚提前谋划好。黄庭坚白天拖着病体干体力活,夜晚躺在床上禁不住思绪万千,悲从中来。他曾是文学家,是书法家,是心高气傲的诗人。而在这穷乡僻壤的陋邦,他是什么呢?又能做什么?他终于悲伤地体会到,他不再是那个令他倍感荣耀的士大夫,而是一位“耳目昏塞,旧学废忘”的黔中老农了。

物质的匮乏不会让黄庭坚感到艰难,但精神的匮乏却击垮了他,绝望的黄庭坚无法排遣内心的巨大压抑,他给朋友写信说:我内心忧患,身有宿疾,须发半白,衰竭疲惫,也没有心思做学问,等于是自断才力,百无一用了。对黄庭坚来说,这种生活无异于行尸走肉,跟“枯木寒灰”差不多了。一个读书人到了这一步,他存在的价值是什么?黄庭坚不知道,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成了一个废人。没有什么比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废人更令人绝望和无助了。

乡村教师黄庭坚

有一天,黄庭坚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此人是黔州的一名小办事员,姓杨,名皓,字明叔。其实他是可以直接来找黄庭坚的,因为此时的黄庭坚是被羁管的对象,而杨明叔却是政府官员,但杨明叔没有这么做,而是先递上一封“投名帖”,这是读书人的礼仪。杨明叔在信中说自己的父亲与黄庭坚的叔叔有同门之谊,还说自己爱读书,曾为了求学而卖房,赴任时随身携带的不是金银财物,而是书籍,现在很希望能追随黄庭坚学习,学作诗,学古人之道。

黄庭坚读完杨明叔的信后内心澎湃,在这种与世隔绝的陋邦居然还有像杨明叔这样爱学习的读书人,黄庭坚开始深刻地反省和批评自己,“国有君子,何陋之有”!黄庭坚突然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可以当一名乡村教师,为这里喜欢读书的人,为山里的孩子们传道授业解惑。

黄庭坚以前就当过教师,他曾在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当过八年的教授,但那时他考虑更多的是仕途和发展,清贫的教授身份反而让他感觉自己很没用,所以后来就转行当官去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忽然体会到做一名教师的价值,如果他愿意,这里很多人的命运就会因他而改变。黄庭坚的内心瞬间升起万丈光芒,他在给杨明叔的回信里动情地说道:我虽不到50岁,但其实已经衰老了,没有什么成就,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能与你这样的好学之士相往来,对我也会有所启发,这真是太好了。我望风钦叹,期待而愉悦的心情真是无法言喻。

黄庭坚从此热心投入到当地的教育事业中。随着亲人们的到来,他的生活有人照顾了,黄庭坚就开始升帐授徒,过上了私塾先生的生活。他将学生分为儿童和青少年,分类教学。儿童在白天和晚上都上课,白天讲经,晚上讲杜诗。而对青少年,则要更深入一些,除了读经和背诗,还要相互研究和探讨。

杨明叔也在物质生活上给予黄庭坚极大的照顾,除了借钱给他,还经常送吃送穿。有一天,杨明叔又送来了山芋,黄庭坚感激不已,给杨明叔写了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每承君子有相济用之意,顾亦何所堪,惟忠厚不懈,欲以风示流俗,则可尔。”意思是:每次你照顾我,我都很不好意思,我只有做一个忠厚的人,用自己的风骨展示在世人面前才好。友人的山芋成就了一个士大夫的气节。

学问才是安魂处

黄庭坚和杨明叔一起研究一些深奥的学问,比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四美具,二难并”到底是什么意思。为查到最原始的含义,他们搜肠刮肚,翻尽典籍,两人讨论得不亦乐乎!他们将自己看到的好书与对方分享,还互相抄诗或作诗送给对方,一起探讨如何作诗,黄庭坚一幅传世作品《雪寒帖》(又名《致明叔少府同年尺牍》,图2)里就记述了这类事,这封信文字如下:

庭坚顿首:

承见谕,早当过此,延伫甚久,何以不至耶?雪寒,安胜否?大轴今送,然勿多示人,或不解此意,亦来索。匠石斫鼻,则坐困矣。

庭坚顿首。明叔少府同年家。

意思是:你曾说过要早一点来,却拖了这么久,是什么原因没有来呢?雪天寒冷,你还好吧?今天把大卷轴送给你,但请不要给太多人看,怕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意思,也来跟我要。那我反倒是因为写得好而给自己带来麻烦了。

图2 [宋]黄庭坚《雪寒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信中的“大轴”应该是指写了内容很多的手卷,应该是他送给杨明叔的诗文。黄庭坚还把自己的作诗秘诀教给杨明叔:

盖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百战百胜,如孙、吴之兵,棘端可以破镞,如甘蝇、飞卫之射。此诗人之奇也。

图3 [宋]黄庭坚《砥柱铭》局部,私人藏。书写于北宋文房名品澄心堂纸。

这是黄庭坚非常有名的诗歌理论。至于作文之道,黄庭坚对杨明叔说:“文章者,道之器也。言者,行之枝叶也。”什么是文章之“道”呢,此中有大学问,“耕礼义之田而深其耒”,“当官又敏于事而恤民”,这就是道。所以他也时常与杨明叔讨论为官之道,给他推荐《循吏传》,跟他讲“食其禄而避事,则灾怪生矣”,并且协同他处理了不少政事。

因为有了杨明叔这样的学生,黄庭坚终于可以在这个偏远之地安放自己的灵魂。他在《砥柱铭》(图3)跋文中有几句话高度赞扬了杨明叔,其文如下:

吾友杨明州,知经术,能诗,喜属文,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清洁,不以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骄慢以诳于下愚。可告以郑公之事业者也。或者谓:世道极颓,吾心如砥柱。#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国古代的官职一览——长见识!建议收藏,慢慢品鉴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

(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

(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图文均来自网络 涉及版权 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