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提车吉日

手掌上的穴位(手掌的各部位名称及图片)

时间:2023-12-29 12:44:09 作者:浮生如梦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就在5张图里

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就在5张图里

手少阳三焦经23个高清穴道图,精准取穴,晚上9-11点敲它最好

手少阳三焦经分布于人体无名指、上肢外侧中部、肩颈及头面部,循行23个穴位,首穴为关冲,末穴为丝竹空。其中有13个穴位在上肢的外侧,其余10个穴位则分布在侧头、颈和肩部。

【经络循行】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末端的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再向上通过肩部,进入缺盆穴,分布于膻中;分支由膻中向上,经锁骨、颈侧抵于耳后,一支绕耳上循面颊连于颧[图片]穴,另一支穿耳斜上行至目外眦。

【主治病症】

头面五官病症:头痛,目赤痛,牙痛,口眼歪斜,耳鸣,耳聋,咽喉肿痛。

神志病:癫痫。

经脉循行处不适:肘臂、颈、肩、背痛。

其他:疟疾,糖尿病。

手少阳三焦经的最佳按摩时间是21~23时,这时不管是工作还是休息的人都会犯困,所以选择这个时段对全身有很好的保健作用。按摩手少阳三焦经不仅能促进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力,而且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目痛、咽喉肿痛等身体不适症状。对女性来说,常按摩三焦经,尤其是按摩丝竹空穴可以预防长斑,并减少鱼尾纹。

精确取穴:在手无名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疾病:1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舌强、喉痹。2 热病、心烦、中暑、昏厥。

精确取穴:在手背部,第4、第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疾病:1 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咽喉肿痛。2 手臂痛。3疟疾。

精确取穴:在手背部,无名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第5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1 头痛、耳鸣、耳聋、目赤、咽喉肿痛。2 手指屈伸不利、肘臂肩背胁痛、脊膂痛。

精确取穴:在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疾病:1 耳聋、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干、喉痹。2 腕痛、肩臂痛。3 疟疾、消渴。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疾病:1 上肢痿痹、肩背痛、手指疼痛、手颤。2 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疾病:1 肩背酸痛、落枕、胸胁痛。2 暴喑、耳鸣、耳聋。3 便秘、热病。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主治疾病:1 耳鸣、耳聋。2 上肢痹痛。3 癫痫。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或支沟上1寸。

主治疾病:1 上肢痹痛。2 耳聋、暴喑、牙痛。

精确取穴:在前臂背侧,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疾病:1 上肢不遂、手指伸屈不利。2 偏头痛、耳聋、牙痛。

精确取穴:在臂外侧,屈肘时,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主治疾病:1 偏头痛、耳鸣、耳聋。2 肘臂痛、胸胁痛。3 癫痫、精神恍惚。4瘰疬、瘿气、瘾疹。

精确取穴:在臂外侧,屈肘时,在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主治疾病:1 肩臂痛、上肢痿痹。2 头痛、目痛、胁痛。

精确取穴:在臂外侧,清冷渊与臑会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疾病:1 项强、肩臂痛。2 头痛、牙痛。3 癫疾。

精确取穴:在臂外侧,肘尖与肩髎穴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主治疾病:1 上肢痿痹、肘臂挛痛、肩胛肿痛、肩周炎。2 瘿气、瘰疬。3 目疾。

精确取穴:在肩部,肩髃穴后方,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主治疾病:肩周炎、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精确取穴:在肩胛部,肩井穴与曲垣穴的中间,肩胛骨上角处。

主治疾病:1 肩臂疼痛、颈项强痛。2 胸中烦满。

精确取穴:在颈侧部,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主治疾病:1 头痛、项强。2 目痛目昏、耳鸣耳聋、面肿、瘰疬。

精确取穴:在耳垂后方,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处。

主治疾病:1 耳鸣、耳聋、聤耳。2 牙痛颊肿、口歪、呃逆。

精确取穴: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主治疾病:1耳鸣、耳聋、头痛。2 小儿惊风。3 呕吐、泄泻。

精确取穴:在头部,角孙穴至翳风穴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主治疾病:1 头痛、耳痛、耳鸣。2 小儿惊风。3 呕吐涎沫。

精确取穴: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疾病:1 偏头痛、耳鸣、耳部肿痛。2 目赤肿痛、目翳。

精确取穴:在面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疾病:1 耳鸣、耳聋、聤耳。2 牙痛、下颌痛。

精确取穴:在头侧部,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主治疾病:1 耳鸣、耳聋。2 头重痛、牙关拘紧、口歪、颌肿。

精确取穴:在面部,眉梢凹陷处。

主治疾病:1 目赤肿痛、眼睑痛、目眩、牙痛、头痛。2 癫狂痫。

我是康健之路,每天分享中医知识,喜欢的话,可以点击右上角的红色关注!

您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十四经络走向图,学中医的人得搞懂它

如果你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那你就能照顾好生活中80%的事。

文章分享者简介:韩瑞丹,全国高级康复理疗师,艾灸师

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经络,首先就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四经的循行路线及经脉在体腔内外循行和气血输注部位的特定结构,以《黄帝内经》等典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所联系的解剖部位及临床总结为基础,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赶紧看正文吧!

传统经络循行路线分为体腔和体表两部分,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是在体表循行路线上。在体腔,经络缝隙由胸腔、腹腔和脏腑表面的浆膜缝隙构成,在体表肢体,则是由皮、肉、脉、筋、骨之间的筋膜间隙构成。下面我们分析十四经经络结构时按照体腔内路线和体表路线分别表述。

一、手太阴肺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内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脾胃中焦之间的腹膜间隙,向下联络大肠,返回向上循着胃的上口(贲门),向上穿过横膈裂孔,联属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隙。在与肺相连的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的胸膜腔隙横行从腋下出于体表。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行于肱二头肌桡侧与肱肌、喙肱肌之间的肌隙处,行于手少阴、手厥阴之前,下行肘中;(前臂部)沿着桡骨下缘的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腕后寸口;(手掌部)沿着大鱼际与第一掌骨之间的缝隙到大指桡侧指甲角。其支脉:从腕后分出,沿拇、食指之间的缝隙到食指桡侧指甲角。(图1)

图1 手太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阳明大肠经,(手掌部)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循食指桡侧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到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间隙;(前臂部)循桡骨桡侧缘肱桡肌与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的缝隙,进入肱骨外上髁桡侧的间隙;(上臂部)肱肌、喙肱肌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的缝隙,上行到肩部三角肌肌束与中部肌束之间的间隙,与颈椎部位的大椎穴交会后,向前下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循行。(图2)

图2 手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联络肺部胸膜间隙,穿过膈肌的裂隙,向下联属大肠部位的腹膜间隙。

(3)支脉体表循行缝隙:(头颈部)从锁骨上窝处分出,向上行于颊肌的缝隙间,进入下牙龈与牙床缝隙间。沿口唇内绕口一圈,左右交叉于人中穴处,止于鼻唇沟处的迎香穴。

三、足阳明胃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头面部体表循行缝隙: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向上在鼻根部交于足太阳经,向下沿着鼻唇沟外侧,进入上牙龈与牙床缝隙间。沿口唇内绕口一圈,在唇下交会于承浆穴之后向两侧沿着下颌骨下缘至咬肌前缘的缝隙处,过咬肌高点沿着咬肌后缘向上,从下颌关节间隙向上穿过颧弓行于颞肌后缘缝隙,至颞肌上缘与帽状腱膜缝隙处。

(2)头面部分支体表循行缝隙:从咬肌前缘大迎穴向下沿咽喉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缝隙,横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内循行。

(3)体内循行路线:进入缺盆后,沿食管两侧的胸膜腔间隙,向下穿膈肌裂孔进入腹腔联属胃部的腹膜间隙,联络脾(包括胰)部位的腹膜间隙。腹腔内支脉,从胃下口分出,向下沿腹膜间隙至腹股沟处的肌肉间隙。

(4)躯干部体表循行缝隙:从锁骨上窝在胸大肌与锁骨下肌之间向下沿胸大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缝隙循行(直下,正中线旁开4寸),继续向下行于腹直肌鞘与腹横肌筋膜之间的间隙(脐旁2寸),在腹股沟处肌肉间隙与体腔内行经脉相合,行于下肢体表。

(5)下肢体表循行缝隙:(大腿部)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间隙至髌韧带外侧与膝外侧韧带的间隙处;(小腿部)行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至踝部;(足部)沿第二、三跖骨之间,于骨间肌的缝隙中行至第二脚趾外侧指甲角。(图3、图4)

图3 足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4 足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2

(6)下肢支脉体表循行缝隙:①从膝下3寸分出,沿趾长伸肌外侧下行至第三脚趾外侧;②从脚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到大趾外侧指甲角。

四、足太阴脾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足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指甲角,过第一跖趾关节处,沿第一跖骨与足底内侧肌群的缝隙处,至内踝前下与足舟骨的缝隙。(小腿部)向上行于胫骨后肌与趾长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膝关节髌韧带与外侧副韧带之间。(大腿部)上行于股直肌与股内侧肌之间的缝隙,行至腹股沟处进入体腔循行。(图5)

图5 足太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腔循行路线:从腹股沟处进入体腔后,联属脾部(包括胰)的腹膜间隙,联络胃部位的腹膜间隙。向上穿过膈肌食管裂孔沿食管周围的胸膜间隙向上到达舌根部,布散舌下的黏膜间隙。

(3)腹腔内支脉循行路线:从胃部经脉分出,向上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随主动脉根部胸膜进入心包。

(4)胸腹部体表循行缝隙:循行于腹部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锯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缝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至第二肋间隙周荣穴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脾之大络,出渊腋下3寸,布胸胁)。

五、手少阴心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内循行路线: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内膜下间隙处,联属心部的包膜,向下穿膈肌裂孔,联络小肠周围的腹膜间隙。体腔内支脉: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向上沿食管两侧的胸膜缝隙向上一直进入颅腔,连接眼球后部的血管神经间隙。体腔内直行主干: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间隙折返至肺部胸膜间隙,沿腋下横行出于体表。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从腋窝深处胸大肌与肱二头肌短头之间的间隙,向下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与肱肌之间的缝隙下行肘关节内侧;(前臂部)沿尺侧腕屈肌与掌长肌、指浅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腕部豌豆骨内侧;(手部)沿掌内第五掌骨桡侧与小鱼际肌桡侧缝隙至小指桡侧指甲角。(图6)

图6 手少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六、手太阳小肠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部)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沿第五指骨尺侧缘与小鱼际肌内侧缘之间的缝隙至腕部三角骨;(前臂部)沿尺骨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缝隙(注:有学者认为是尺侧腕屈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缝隙)上行至尺骨上端绕行至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侧髁之间。(图7,手太阳经路线解剖示意图,为了显露尺骨,而删除了尺侧腕屈肌)

图7 手太阳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从锁骨上窝进入胸腔后,联络心周围的胸膜间隙,沿着食管两侧的胸膜间隙向下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到达胃部腹膜间隙,下行至小肠周围腹膜间隙。

(3)体表支脉循行缝隙:①从锁骨上窝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面颊部咬肌前缘,至眼外角,反折进入耳中;②从面颊部支脉分出上行至眼眶下面肌缝隙处,到达鼻根部向上至眼内角(斜行细络到达颧弓上下间隙)。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头面部体表循行缝隙: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沿额肌内侧缘上额,与督脉交于头顶部。头部分支:从头顶向两侧行至耳郭上方。

(2)躯干部体表循行缝隙(第一侧线):从头顶部进入颅腔联络脑,返回后项部,沿斜方肌外侧边缘和竖脊肌第二列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间隙到达腰部,沿此缝隙进入体腔内。

(3)体内循行路线:从腰肌缝隙进入腹腔后沿腹膜腔间隙到达并联络肾,向前至膀胱处的腹膜间隙联属膀胱。

(4)腰部支脉体表循行缝隙:从竖脊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间隙向下沿脊柱两侧的肌隙贯臀部,向下行于大腿后侧正中股二头肌与半膜肌、半腱肌之间的缝隙到达腘窝正中。

(5)肩颈部支脉体表循行缝隙(第二侧线):(躯干部)从肩胛骨内侧缘向下,沿着髂肋肌外缘与后锯肌之间的缝隙向下至腰部,沿臀大肌与臀中肌、臀小肌之间的缝隙下行,与少阳经交会;(大腿部)沿股二头肌外侧缘与髂胫束之间的缝隙下行至腘窝外侧缘,与第一侧线合于委中穴;(小腿部)委中至承山段行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飞扬至昆仑段行于腓肠肌外侧肌腹前缘与比目鱼肌之间的缝隙,而后行于跟腱与腓骨长短肌肌腱之间;(足部)沿跟骨下缘,行于第五跖骨粗隆下与足外侧肌之间至第五脚趾外侧指甲角。(图8、图9)

图8 足太阳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9 足太阳经体表循行解剖2

八、足少阴肾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足部)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方,斜着行至足心凹陷处,向斜上方沿足舟骨下方向上行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小腿部)沿着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内侧肌腹前缘之间的缝隙,行于腘窝半膜肌与半腱肌肌腱之间;(大腿部)行于半膜肌与半腱肌之间的缝隙,上行沿尾骨前缘进入体内循行。(图10)

图10 足少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沿脊椎前缘入体腔,到达肾部腹膜间隙,向前联络膀胱处腹膜间隙。直行的主干:从肾部分出向上穿过肝的分页间隙并穿膈肌裂孔,上行于肺部的胸膜间隙,沿喉咙两侧,上行于舌根两侧的黏膜间隙。体内支脉:从肺部分出,到达心部的浆膜间隙,进入胸膜腔间隙。

九、手厥阴心包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内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膜腔间隙,联属心包膜,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别到达胸腹腔各部位浆膜间隙联络上中下三焦。体腔内支脉:从胸腔横行沿胸胁缝隙出于体表循行。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上行腋窝,沿着肱二头肌两个肌腹之间的缝隙下行于手太阴、少阴之间,进入肘关节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前臂部)行于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手部)行于大小鱼际肌群之间的缝隙,沿第二、三掌骨之间上行至中指末端。体表支脉:从掌心处分出沿第四、五指骨之间至无名指尺侧指甲角。(图11)

图11 手厥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十、手少阳三焦经

1.《灵枢·经脉》原文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指甲角,向上沿第四、五掌骨之间,行至腕部指伸肌与小指伸肌之间;(前臂部)沿尺骨和桡骨之间行于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缝隙,上行至肘关节尺骨鹰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骨沟处;(上臂部)行于肱三头肌外侧头与长头之间的缝隙上肩关节,与颈椎大椎穴处交会后行于锁骨上窝进入体内循行。(图12)

图12 手少阳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进入胸腔,散布于心包周围的胸膜间隙并联络心包,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别到达胸腹腔各部位浆膜间隙,联属上中下三焦。体内支脉:从心包周围胸膜间隙,向上出锁骨上窝,行于头颈部体表部位。

(3)头项部体表循行缝隙:从锁骨上窝向上行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至耳后部行于下颌角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缝隙,沿颞骨乳突前方与耳后肌之间的间隙绕行至耳尖上方颞骨部骨缝处,向下经耳前至面颊,最后到达眼眶下方颧弓下缘。耳部支脉:从耳后分出,向前进入耳中,从耳前穿出行于下颌关节间隙及颊肌间隙,至眼外角。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头项部体表循行缝隙: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沿额肌与颞肌之间缝隙上行于足阳明头维穴处,向下行颞肌后缘缝隙之间至耳上折行耳后乳突肌后缘,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间隙,至肩部,交会颈椎大椎穴之后,向前入锁骨上窝。耳部支脉:从耳后分出,向前进入耳中,从耳前穿出,至眼外角后方。面部支脉:从外眼角分出,向下穿颧弓沿咬肌前缘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相合上至眼眶下方,向下经咬肌高处下行于颈部手少阳路径与主干线合于锁骨上窝,进入体内循行。

(2)体内循行路线:进入胸腔,沿胸膜腔间隙穿过膈肌裂孔到达肝胆周围的腹膜间隙,联络肝,联属胆,然后沿着腹壁腹膜间隙出于腹股沟处的缝隙,环绕外,横行到达阔筋膜张肌及股外侧肌之间。

(3)躯干部体表循行路线:从锁骨上窝斜下抵腋下,沿胸大肌外侧到达肋弓下缘,然后在三层腹肌之间的肌肉间隙中穿行,到达大腿外侧与体内线路相合。

(4)下肢部体表循行缝隙:(大腿部)行于股外侧肌与髂胫束之间的缝隙,至膝关节外侧。(小腿部)行于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到达踝关节前下凹陷处。(足部)第四、五跖骨之间的缝隙,至第四趾外侧指甲角。足部支脉:从脚背部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到大趾外甲角,从指甲根部绕行,出于足趾背短毛处。(图13、图14)

图13 足少阳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14 足少阳经体表循行解剖2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足部)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短毛处,向上行于第一、二跖骨之间,上行于内侧楔骨与中间楔骨之间的缝隙,至踝部足舟骨结节与胫骨前肌肌腱之间;(小腿部)于内踝上3寸左右斜上胫骨后,行于趾长屈肌与比目鱼肌之间的缝隙,至膝关节内侧半膜肌腱前缘;(大腿部)行于股内侧肌与内收肌之间的缝隙至处,环绕外;从腹股沟缝隙处进入体内循行。(图15、图16)

图15 足厥阴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16 足厥阴经体表循行解剖2

(2)体内循行路线:沿腹壁腹膜壁层间隙,沿着胃部两侧腹膜间隙到达肝胆处的腹膜间隙,联属肝,联络胆,向上穿膈肌裂孔分布胁肋处胸膜壁层间隙,然后循咽喉两侧胸膜间隙上行至喉、鼻咽后壁黏膜间隙进入颅腔,联系与眼球相联系的视神经,沿上眼眶出于额骨上行与督脉会于颠顶部。眼部支脉:从视神经处分出,沿下眼眶缝隙进入面颊内,沿口唇内侧环形。体腔内支脉:从肝部分出,向上穿膈肌裂孔,沿与肺相联系的胸膜进入肺脏。

十三、任脉

1.原文

《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任脉与督脉的循行路线,与十二经相比较,没有确切的体腔内外循行路径,循行经过的组织结构之间的缝隙也不像十二经那样清晰。由于其经脉循行过程中与众多经脉在皮脉肉筋骨各个层次多有交会,其深层次的结构还需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

任脉循行的基本结构如下:起于小腹内,从小腹软组织缝隙处向下行于会位,再向上行于、小腹、上腹部正中的腹白线(为腹部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肌腱交织而成的结构)与壁腹膜的缝隙内,向上至胸部皮下筋膜与胸骨骨膜的缝隙中,至咽喉与皮下筋膜之间,上行环绕口唇与牙床之间的缝隙,继续上行沿面颊皮下筋膜的缝隙至目下。

十四、督脉

1.原文

(1)《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

(3)《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夹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夹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督脉循行路径经过头、项、背腰部,且有特定路径联系脑、心、肾等脏器,其循行结构较为复杂,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循行基本结构如下。

督脉起于小腹内,向下出会阴,向后向上在腰背部沿脊柱的各层组织结构缝隙上行(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及深层肌肉之间的缝隙);经项部项韧带、斜方肌、头夹肌之间的缝隙上行头部;沿头部帽状腱膜、两侧头半棘肌及顶骨之间的缝隙进入颅腔,联络脑;再沿头部正中线,上至颠顶;沿头部帽状腱膜及两侧额肌的缝隙之间,下行鼻柱至鼻尖;过人中沟,至上齿正中的齿龈缝隙之间。

督脉的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颠顶交会,进入颅腔联络于脑,再出颅腔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膀胱经路线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侧的肌隙,与肾脏相联络。

四肢体表部位经络缝隙及内部重要结构的整理对照见表1至表4,

以便在经络切循时进行对比参照。

表1 手三阴经的缝隙结构

表2 手三阳经的缝隙结构

表3 足三阴经的缝隙结构

表4 足三阳经的缝隙结构

⊙特别申明:

版权声明:本文选自《经络医学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居易著),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是一种智慧、分享是一种美德、点赞是一种动力。精彩给您的朋友,帮助并影响更多的朋友,让更多朋友受益!阅后请朋友们关注我的文章,希望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中医“手诊图”,一看就懂,健康密码,自己掌握!

中医疗法在亚洲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手法而驰名于世。其中,中医手诊图作为一种重要的诊疗工具,为中医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本文将为您介绍中医手诊图的相关知识,帮助您了解如何使用这一工具,并自己掌握健康密码。

一、中医手诊图的起源和意义

中医手诊图是一种用于辅助诊断的图表,旨在通过观察人体手部的皮肤颜色、形态、温度以及脉搏等特征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手诊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当时医生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手部与人体各器官和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手部可以反映出人体内部的状况,进而为诊断和治疗提供线索。

中医手诊图的意义在于帮助医生准确地辨别病人的身体状况,并为随后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通过观察手部的细微变化,中医师可以窥见患者的脾胃功能、肝气疏泄、肾功能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手诊图不仅使中医师能够迅速判断病情,还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提高健康意识,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二、中医手诊图的应用实例

1. 手心中央有一横纹

中医认为手心中央有一横纹,代表着脊柱的位置。当这一横纹的颜色发红或异常发亮时,可能意味着脊柱某处存在问题,比如腰椎间盘突出或脊柱退变。此时,可以考虑采取针灸、推拿等疗法,以缓解病痛。

2. 指甲色泽变化

中医观察指甲的色泽变化来判断肝脏的功能状况。当指甲呈现发黄、发白或有斑点时,可能表示肝脏负担过重或者血液循环不畅。此时,可以通过中草药调理、针灸等方法来平衡身体机能,改善肝脏健康。

3. 手掌中央温度异常

根据中医的观察,手掌中央的温度是判断脾胃功能的指标之一。当手掌中央温度过于炎热或者明显低于周围部位时,可能表示脾胃功能失衡。此时,可以通过中草药调理、饮食调节等方式来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脾胃健康。

三、如何运用中医手诊图

1. 学习基本知识

了解中医手诊图的基本知识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专业书籍、课程、互联网资源等途径来学习手诊图相关内容,掌握手部各部位与身体器官的对应关系,以及常见的异常表现指标。

2. 观察与记录

对于想要自己掌握健康密码的人来说,观察和记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每天定期观察手部的形态、颜色、温度等变化,并记录在日记或手机应用中。随着时间的积累,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和异常情况,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3. 寻求专业指导

虽然中医手诊图能够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但只有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当发现手部出现明显异常或者持续不适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指导,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Wong SP, et al. (2013). Diagnosi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osing the optimal diagnostic terms for your patients. Chin J Integr Med, 19(4):225-230.

2. Liu L, et al. (202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for Gout: A Review. Am J Chin Med, 48(7):1613-1635.

3. Liang W, et al. (2016). A Comprehensive Chinese Bowl of Soup in the Age of Gov 3.0: The Emerging Chinese Smart Health Industry. Journal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and Management, 1(4):47-62.

#三伏天养生指南#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