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法到底最早起源于那个时期,没有准确的考证,至于是谁发明的也不知道,有人说是炎帝,也有人说是一个叫万年的人,还有人说是容成子。
传说,容成子很懒不喜欢干活,经常会偷偷地躲在树下乘凉,他在树下的时间一长,就发现地上的树影一点点的在挪动,于是他就做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可是当阴天没有太阳时就会影响到测量。后来他居住在空峒山,洞内的顶上往下滴答泉水,他发现每滴泉水间隔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于是做了一个五层漏壶。经过观察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天时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由此他推算出准确的朝夕时间,创建了历法。
后来容成子在太姥山修道炼丹,达到了不老不死的境界,头发白了能变黑,牙齿掉了还能再长出新牙,黄帝知道了他,经常去山上向容成子请教,有记载:\"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山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后来黄帝便给他修建了一个大宅子,把他请去为黄帝造历法,并传授养生术与房中术。有记载:\"乃造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即访\"。
据说容成子是采阴补阳之术的鼻祖,采阴补阳之术,主要在道教的某些流派中传授,到了宋代时极其盛行。采阴补阳之术不被世人看好,觉得是损人利己的事情,这一修炼,受到佛教的抨击,也受到很多医家的指责,认为这样的修道就算成仙,也是有悖伦理道德的。
历史的对错不是我们能给下定义的,因为我们毕竟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让我们去看几千年前的事情,只能当个故事看了!
为什么说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特点?
在我国的历法中,有独特的24节气,这是其他民族的历法中所没有的。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在治历时,把一年分为4季、12个月、24节气,以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24节气是在一年的时间中定出的24个点,实际上是表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我国沿用数千年的农历规定了24个节气,每月分为两气,各15天,在前的为节气,在后的叫中气。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同。12个节气和12个中气总称为24节气,用来表示季节的更替和气候的变化。
一、24节气表
有一首歌诀,对24节气作了精当的概括: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句话概括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句一个季节)和24个节气,便于记诵。因其富于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因而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关注。在196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总理在会见某国元首前的汇报会上,向在座同志问起我国24节气的次序。在座者哑言无对。这时,总理点名问方毅。方毅神态安然顺口说道:“我记得是28个字,春雨惊春清谷天……冬雪雪冬小大寒。”随即逐字解释,语惊四座。
24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开始时把一年分为春、秋两季,到了周代才进一步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大约在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逐渐有了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分二至与“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八节,标志24节气的核心已经形成,后经不断补充完善,西汉时24节气完全形成。
“二分二至”的“分”是昼夜平分的意思,“至”是极、最的意思。夏至日最长,日行最北,日影最短;冬至日最短,日行最南,日影最长。把夏至、冬至解释为表示夏天、冬天到了是不恰当的。
二、24节气反映四种变化
一是四季的变化。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之意。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在春、秋两季的中间。夏至、冬至,前者白昼最长,已是盛夏高潮;后者白昼最短,预示寒冬快要到来。这8个节气可概括为“四立”“二分二至”。
二是热量的变化。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之意,小暑始热,大暑最热,处暑热气渐消,趋于凉爽,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处”是终止、除去之意。白露、寒露、霜降——表示水汽凝结凝华现象(水汽凝露、降霜),也表明温度下降的过程。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冷季节的来临。
三是雨量的变化。雨水、谷雨——指开始降雨和降雨明显增多,有利谷物生长。小雪、大雪——表示开始降雪和雪量增长。
四是物候的变化。惊蛰(zhé),指春天惊雷乍动,惊醒了潜伏越冬的昆虫。清明,指天朗气清、气温回升、草木繁茂之时,公历每年4月5日左右为清明节。小满,指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芒种,表示收割麦芒作物及夏种开始的农忙时节,即夏收(割麦)夏种,俗称“双抢”。
千百年来,农人一直用节气来指导农事活动,并总结出许多风格各异,具有地方特色的节气歌谣,如流行在江淮流域的《节气歌》:
一月有两节,一节十五天。
立春天气暖,雨水粪送完。
惊蛰快耙地,春分犁不闲。
立夏点瓜豆,小满不种棉。
芒种收新麦,夏至快种田。
小暑不算热,大暑是伏天。
立秋种白菜,处暑摘新棉。
白露要打枣,秋分种麦田。
寒露收割罢,霜降把地翻。
立冬起菜完,小雪犁耙开。
大雪天已冷,冬至换长天。
小寒快积肥,大寒过新年。
在四川,广大农村还流传着一首《节气百子歌》,每句以“子”结尾,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各节气所要从事的农事活动。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
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
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
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
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醪糟子。
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
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用这种月令歌的形式来描述农业劳动种、管、收的不同时令季节,农民乐于接受,乐于传唱,效果挺好。
三、24节气是怎样算出来的
24节气是怎样算出来的?节气似乎是按阴历算出来的。其实不然。
我国24节气的时间决定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360°,地球每前进15°就是一个节气,正好是24个节气。故节气是按阳历算出来的。阴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制定的,它和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没有什么相应的关系。
24节气在阳历中的日期基本上是固定的。年历表上每个节气的日期,都是按阳历先推算出来,上半年的节气分别在每个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分别在每个月的8日、23日前后。为了便于记忆,人们总结成两句口诀:“上半年来6.21,下半年来8.23。”然后,再换算到阴历上去。
四、24节气的伟大贡献
将24节气连贯起来,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的情况和四季气候变化的特征,是最早的气候学研究成果。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和法宝,种、管、收都离不了它,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
24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为世界所仅见,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独创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历法的特点。
24节气标志着地球上农业社会的成熟,是中国人对世界天文学和农学的伟大贡献。
2016年11月30日,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资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