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水瓶座

相命(相命大全及阴阳运势)

时间:2024-01-01 23:41:19 作者:无药可救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古代相法秘笈:《阴阳五行面相秘笈》(珍藏版)

古语云:「有诸内而形诸外」,故心善则貌善,心恶则貌恶,生于其心,发于其事,不取衣相,如如不动,知见立知是无名本,信心清静,实得实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实非真相,一生命运,实早在面相中注定矣!面相虽为前生所注定,但亦可作改变,因与起心动念有很大关系。

(一):命相要诀

观相要有法,无法不立说,虽是方技小道,实具深湛正理,盖人忘理,喜道共所好,畏直揭其所短,恒于无意中,观察其人两颊两耳之色,连及眼光,以定其人品,继则聆其声音,以测其薄厚,后看三停,以察五官、五岳、兰台领会于心,既先当赞领略其相于心,体格大者,宜以气概为主,体格之小者,法以精神为先,若夫普通身材,则以气色为先,次及其骨格,普通之相,最难,非比大富大贵之人物,大凶大败之异相,夫普通相,以气色为先者,环境也,次及骨格。原其环境所由来,而察未来之结果,气色乃目前之吉凶,骨格、五官,为终身之休咎。

论相之重点:

(一) 三停的匀称

(二) 脸色的光泽

(三) 身心健康

(四) 耳、眉、目、鼻、口,五官的匀称

(五) 三停分为六府、左右对称之程度

(六) 将脸分为东西、南北及中心五部份(五岳)是否均衡

(七) 颚部丰满与否

(八) 有无象徵品格

(九) 皮肤度及光泽

(十) 头形

(十一)骨骼

(十二)骨骼与肥瘦的比例

论相要留意之重点:

(一) 看相之道,首重用心两字。

(二) 不能在人多处看。

(三) 无论何时何地,勿以儿戏。

(四) 不可执于某一处或一己见。

(五) 莫忽略细微之处。

(六) 被相者可有饮酒或曾作剧烈运动。

论相前须知:

(一) 被相者出生年、月、日。

(二) 男女阴阳之所属。

(三) 出生地域、藉贯及祖上在其出生地之世代。

(分南北方、长江以南为南方,长江以北为北方)

(四) 定形年龄。

(五) 其社会民生风格。

(六) 被相者可有修饰,如眉毛、假牙之类。

在言谈中之观察及言语运用:

(一) 论相者先道好处,后说坏处。

(二) 观察被相者眉间、两颊可有变色、言语有否变调、眼光泰然否,

或神色从容否?

情况参考言谈中:

(一) 被相者无异色,神色泰然,不妨直言。

(二) 被相者眉间两颊屡有异色,有短处,切勿多言,好处亦略略而已。

(三) 满面阴气,举动从容,言必要中肯,当简则简。

(四) 满面阴气,举止失序,言谈丑怩,大多数环境不佳之人,

不妨直指其晦,壮其胆志。

(五) 满脸阳和、骄矜自足、面有得色,最好顺其性,不宜触其怒。

(六) 常带讥讽者,乃自卑心重之人。

(七) 面横语急,眼光流视,此乃险恶之人。

【知命】

曾有不少朋友问过我,一个人到底是「知命」好,还是「不知命」好?

在术数界中,就常有人提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之说。

在我个人认为,一个人如果够豁达,「知命」当然是好事,知所趋避,知所进退,得意不骄,失意时不馁。

虽然不少人的口头上常说「君子问祸不问福」,但能知道有「祸」而能处之泰然的又有几人?其中更涉及个人修养问题。所以,一般精于术数者,在替人论命算到「有祸」之时,多作一定程度的隐瞒!此所以有人说算命是「灵前不灵后」的,亦有人说「好的灵,丑的不灵」。其实很多时并非术者的功夫不够,只是另有苦衷而已!原因就如上述。

至于从不算命的人,能够勤勤俭俭,不怨天,不尤人,得失不看得太重,倒不失为快乐人。明白「贫贱生勤俭,勤俭生富贵,富贵生骄奢,骄奢生淫逸,淫逸复生贫贱」,是人间的轮,有所警惕,也很足够。

(二):论气色

气色、五行之气,即红 、黄、黑、青、白

气色(一)

1. 驿马色动,暗者有阻滞。

2. 青或黑筋射眉,破财、担心。

3. 上司有公难,三角而赤者是。

4. 青者寒痰,上者较重。

5. 失业色。

6. 夫妻或情人相骂,重而两边。

7. 通姦之色。

气色(二)

1. 高昇之色,艳红者进考、黄明者陞级。

2. 官禄宫黑,工作有阻,前途不佳。

3. 内外福堂也,财运及投资之色。

4. 远方来信息,艳而黄者,有好消息。

5. 肠胃病发作。

6. 肠胃病发作。

7. 头痛。

8. 小肠有病痛

气色(三)

1. 耳暗,兄弟运滞,本人亦滞。

2. 年寿黑青,家内有病人。

3. 眼下见青,内心担忧、惊恐。

4. 上耳发红,十日内吵架。

5. 眼下紫气,有饮食,亦参看生男育女。

6. 年寿前有红点,肺燥热,主家内有人争吵。

7. 破财用钱之色(红色)。

8. 颧起赤色,与人斗争。

9. 悬壁昏暗,家破人亡,官司之色。

10. 红丝出鼻孔,百事不成,投资大忌。

气色(四)

1. 买楼置业之色(黄色)。

2. 对上司不满,或上司对自己不满。

3. 工作有劳气之事。

4. 对下属不满。

5. 下属作反。

6. 贼盗。

7. 腮骨位出暗疮,儿女有小病。

8. 动象(红色)会转工。

气 色

(一)气色,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学习者需长时间留心观察,不耻下问,大胆求证,方可有成。

(二)气色之由来,乃于凡生物必有预感,看其强烈程度而已。野生动物尤其预感能力灵而敏,每能预知天气变幻及地理变化之事,人类于野生时间本身亦具备此本能,惟现代人繁华之生活,逐渐将本能退化,只残留十之一、二而已。 人脑之中,有种物质叫灰质,此等物质强,此之预感能力便强,反之便弱。

(三)显示未来事情之「气色」,称之为气,显示过去者为色,合称为「气色」。也较易看,与面色有异者便是,气较难捉摸,看之若有,再看似无,被相者心性有异更难看,必要静而留心不可。

(四)看气色,必要光线充足条件下为好,最好在天然光线而非太阳直射下进行,如在晚上或室内,应有充足及近乎天然光之地方进行,以前所谓一烛之光,隔纱而望等之论,谬论矣。

气色之本义

青:惊恐、忧虑、疑惑、心慌、怠倦。

赤:口舌、官非、贼盗、破财、身体欠佳、阻滞。

白:孝服(多为长辈)、丧事、祸事、疾病。

黑:丧事(多为平辈、下辈)、孝服、官非、牢狱、阻滞。

红、黄、紫:喜事、升职、加薪、财旺、置业。

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黄属土。

春青宜在三阳取,夏红喜向印堂求;

秋令黄光透土上,冬寒地阁白气浮。

(三):面相流年

何知歌诀

何知君子百事昌,准头印上有黄光。何知人家渐渐荣,颧如朱色眼如星。

何知人家渐渐贫,面如水洗耳生尘。何知人家不生儿,三阳暗发如黑煤。

何知人家怪常来,朦朦黑色遶唇腮。何知其人不及弟,眼中赤脉如丝曳。

何知人家妻妾淫,奸门暗黑眉如金。何知人家常被贼,但看双岳如烟黑。

何知人生不聚财,但看法令破兰台。何知生女不生儿,眉间但看两头垂。

何知人家杀头妻,必是山根年寿低。何知人家孝服生,眼下丧门痕。

何知寿年九十六,天庭高耸精神足。何知寿年八十二,法令低垂是。

何知父母早不全,但看黄毛额角旋。何知两度作新娘,女作丈夫声。

何知人家有病苦,年寿金木生黑子。何知其人无兄弟,眉短眉交皆不利。

何知一世不生儿,三阳陷了色如脂。何知女人定剋夫,眼大眉高颧骨粗。

何知父母兄弟异,眼耳大小高低眉。何知其人两三婚,但看奸门有多纹。

何知刑妻并剋子,鱼尾偏枯颧骨露。何知一生衣禄荣,印堂宽正且无纹。

何知临产阎王觅,看他眼下气色赤。何知官贵显文章,眉秀目清好印堂。

何知主有美貌妻,看他两眼长而细。何知男女位上厄,看他眼下带赤黑。

何知人常招口舌,看他面形多火色。何知其人损头妻,面皮光滑粉如脂。

何知丈夫主有刑,请看此妇额不平。何知夫妇主分离,四白多生额决虚。

初中课外文言文专题训练

一、简答题

1. 江水又东,径西陵峡。《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同伴中水疾,书记及品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1.选文中说西陵峡“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绘:________

2.解释句中的加粗词。

(1)其石彩色形容:__________________

(2)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________

(3)目所履历,未尝有也:____________

3.“及余来践跻此境”中的“余”是指谁?

4.选文采用________方法,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________”两字来概括。

  二、阅读题

2.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平众矣。

1.解释加粗的字

(1)可爱者甚蕃(  )

(2)不蔓不枝(  )

2.翻译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段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4.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介绍一种与“莲”有关的食物。(3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公约之饭(  )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

2.用“/”划出下句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层)。

  子 妇 之 亲 萧 氏 子 至 京 师。

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_____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将文中画横线的内容补充完整。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

(2)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

(3)乃不知有汉:____________

(4)停数日,辞去:__________

(5)此中人语云:____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 在下面括号中填入被省略的人称词。

(  )见渔人,乃大惊,问(  )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5)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用一句古诗形容渔人此时的心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莫道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B.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6) 文中“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句话表达了桃源人怎样的意愿?

5.再游桃花源(节选)

  袁中道

  明日过桃源县,至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至白马雪涛处,上有怪石,登舟皆踞坐。泊水溪,与诸人步入桃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璧。……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明日过桃源县(  )  (2)诸峰累累(  )

(3)桃可千余树(  )   (4)溯源而上(  )

2.这段对桃花源的描写,与《桃花源记》的描写,有极为相似之处,请在下面提示下,填出《桃花源记》中与之相近的句子。

(1)“桃可千余树”___________

(2)“花蕊藉地寸余”_________

(3)“溯源而上”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的描写看,桃花源外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这一特点刚好印证了《桃花源记》中的哪一点内容?

4.“石为泉啮,皆若灵璧”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

5.翻译下列句子。

  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

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粗的词语。

  则:________  惟:________

2.文章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写陋室的特点的。

3.简述“苔痕上阶绿”中“上”的表达作用。

4.文章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

5.文末借用孔子的话来结束全文,试翻译全句,并说说作者想借孔子的话表现怎样的中心。

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粗的词语。

  蕃:________  染:________

  濯:________  鲜:________

2.翻译句子。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第一段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莲的形象?

4.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有何目的?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8.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迨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是芙渠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渠》,有删节)

[注]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h4n d4n):未开的荷花。④异馥(f)):异香。

(1)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而”与“摘而藏之”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堕而折其髀

C. 学而不思则罔

D. 任重而道远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及其劲叶既生:________

(2)迨至菡萏成花:________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________

(3) 翻译句子。

(1)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 本文与周敦颐的《爱莲说》都是写荷花的,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9.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指出下面加粗词的意思。

2.翻译下列句子。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3.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4.选文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从文中找出理由。

5.对对子

(1)上联:赞雕刻者高超技艺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奇巧人神技雕核舟

10.新核舟记

①读过《核舟记》的人,都会为文中所描述的那艘核舟的精巧而诧异不止。一颗小小的桃核, ,舱________(xu1n)篷________(j0)一应俱全,苏子等五人须眉了了(注:清晰)。四百年来,这一核舟被誉为“绝世珍品”,似乎无有再出其右(注:超过它)的了。

②但是,不久前,一位艺人却雕出了一艘更为复杂精巧的核舟——鉴真东渡古海船。

③这艘用一枚广东橄榄核雕________(l^u)的古舟,首尾长38毫米,高16毫米。船身如弓,双帆似箭,重楼叠宇,芝麻大小的人物星星点点,径寸之间,巨舟巍然之势尽展。

④如果要对核舟细观详瞩,那就得借助高倍放大镜。透过镜片,你将会看到,在小小的核舟上竟是如此复杂生动的画面:船首甲板上的“芝麻”似乎都活起来了,有的  a  天际风云,有的  b  碧海潮流,有的正解缆起锚,有的在合十祈祷……哦!这些原来都是水手,正在作启航前的准备。细细一点,竟有11人!

⑤核舟中间是三进二层的船舱,格局造型与真船无异。甚至弧形舱顶上覆盖着如针孔大小的瓦片,都历历可数。舱楼周围设有走廊花栏,船舱两旁各有5扇小窗,高2毫米,宽3毫米。窗格细如蚊足,更使人惊异的是,用绣花针轻轻一拔,窗户竟豁然而开。  c  窗内,居然还有十一名和尚,或站或坐,谈笑风生。而舟中的主要人物——鉴真大师,则端坐在舱楼中央,表情从容慈祥,两旁各有弟子侍坐。

⑥船艄上却是另一番闲情逸致。一名小僧在炉前执扇鼓风,煮茗烧茶;两位长者在一边对________(y@)(注:下棋),一人正蹙眉凝思,棋盘中几颗残子,看来搏杀已到了最后阶段;又有两人俯盘观战,兴趣盎然。

⑦核舟四周舷边皆围以栏杆,五名僧侣在一旁凭栏闲望。核舟的船身、舱壁刻着精美的水潮变形图案。两片樯帆另有核片雕出,薄如蝉翼,高帆鼓风,气势倍增。

⑧这艘设计奇妙、凑刀精工的核舟作者,名叫董兰生,是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的一位年仅26岁的微雕新秀。董兰生的从艺生涯已有十年。他的作品多次被送往国外展销。这艘核舟的设计制作,他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真个是“艺海无涯苦作舟”。

(1) 根据注音写汉字。

  舱________(xu1n) 篷________(j0) 雕________(l^u) 对________(y@)

(2) 文中第①段应填的一句话是(  )

A. 竟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舟

B. 居然刻成苏轼泛游赤壁的古船

C. 竟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D. 居然刻成苏轼乘船泛游赤壁

(3) 文中加横线的a、b、c三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

A. 遥望  俯视  窥视

B. 仰视  俯视  瞥见

C. 俯瞰  仰视  窥探

D. 眺望  仰视  窥视

(4) 第⑦段加粗的“更”与上文呼应的词是________。

(5) 本文第④⑤段所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⑤段介绍核舟中间部分采用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

(6) 本文介绍的核舟与《核舟记》中所介绍的核舟相比“更为复杂精巧”。请举二、三例说明。

(7) 结尾套用的名句原名是________。

11. (16.0分)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不同。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一句与本文中所写的哪些现象相似?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4.本文采用的结构形式是:________。

5.至今我们仍在使用的源自本文的成语有哪几个?

12.董行成

  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

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

3.文中画横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3.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岁,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

(1)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

(2)仿佛若有光:_____________

(3)未果,寻病终:___________

(4)后遂无问津者:___________

(2) 下列各项加粗词语意思或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中人语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D. 辞去         一狼径去

(3) 对下面各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B.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都是同一样式,很相像。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以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D. 林尽水源。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

(4) 下面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豁然开朗”这一词语,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B. 选文第二段主要描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美好幸福生活。

C. 桃源人见了渔人“乃大惊”,说明桃源人一向以耕作为业,从未见过捕鱼的人。

D.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热情好客。

(5) 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汉语。

(6)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渔人大概说的是什么?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②王税。荒路暧③交通,鸡犬互鸣吠。俎④豆⑤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谐。

[注]①肆:尽力。②靡(m!):没有。③暧(4i):隐蔽。④俎(z():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⑤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  ]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一段文字,与《桃花源诗》节选部分的内容是一致的。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14.王著教帝学书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太宗:宋太宗赵匡义。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⑤遽(j)):匆忙。

(1) 下面句中的“其”,与“其后,帝笔法精绝”的“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百姓多闻其贤

B. 其如土石何

C. 其人视端容寂,若所茶声然

D. 其一犬坐于前

(2) 依据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写出一个成语。

  太宗益刻意临学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以问著,对如初。

(4)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15.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1)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

(2)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

(3)素湍绿潭:________________

(4)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总写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地势;

  第②段写三峡________;

  第③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第④段写三峡________的景色。

3.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水,而是把夏水置于首位?

4.第③段中“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5.文章末尾引用渔者的歌词,其作用是________

6.调动你的想像,用形象的文字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

16.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短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

2.短文描写景物有不同的观察角度,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的角度。“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是________的角度。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中的“乱鸣”所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乱鸣”在整个场景描写中有何作用?

4.作者对所见之景的直接评价是“________”,换为四字短语应是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7.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粗的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8.杨朱①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②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①杨朱:人名。②缁:黑色。

(1) 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衣缁衣而反

B. 甚矣,汝之不惠

C. 予默然无以应

D.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 解释加粗的词语。

(1)衣素衣而出:___________

(2)子无扑矣:_____________

(3)天雨:_________________

(4)子亦犹是也: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领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

19.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入手写潮水的?

2.第一段引用杨万里的诗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该句诗的翻译是________。

3.课文前三段描绘了三幅壮丽的图景,试给这三幅图起个名字。(每幅画不超过四个字)

(1)________  (2)________  (3)________

4.第三段作者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用“________”句写弄潮健儿的外形,表现出一种民间风俗特色;用“________”写弄潮儿的“勇”;用“________”句突出弄潮儿本领之“能”。

5.“吞天沃日”一句使你想到了曹操《观沧海》中的诗句:________

20.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翻译下列句子。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扔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2.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整篇文章,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二段写湖心亭奇遇,它“奇”在什么地方?

4.作者是怎样描绘湖中雪景的?请你用自己的话回答。

5.文章的标题“湖心亭看雪”,但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请问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了何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简答题

1. 略

  【详解】: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1)形状

(2)书籍所记载

(3)亲身经历过

3.指《宜都记》的作者

4.引用 欣然

  二、阅读题

2. 略

  【详解】:

1.多 长枝 生长枝干

2.我则惟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它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3.生长环境 清高风度 体态香气

4.衬托莲花的美好品格。用菊花是从正面衬托,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

5.莲子 色白而圆,中间有绿色的心。心有点苦味。白色的干莲子,是硬的,炖烂后才能食用。味道甘甜,而且粉扑扑的。

3. 略

  【详解】:

1.代词,代萧氏子 只 [评分标准]本题1分,每空0.5分。

2.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评分标准]本题1分,多划不得分。

3.示例: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评分标准]本题2分。王安石的勤俭1分,学习这种精神1分。

4. 略 ;略 ;略 ;略 ;C ;略

  【详解】:

(1)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 (1)只,仅 (2)通“邀”,邀请。 (3)竟然 (4)离开 (5)告诉

(3)   (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

(2)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4) 村中人 渔人 渔人 村中人 渔人

(6)   答案: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

  点拨:也可说“不希望受到外人骚扰或侵袭”或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

5. 略

  【详解】:

1.(1)第二日 (2)连续 (3)大约 (4)逆水流而走

2.(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2)落英缤纷

(3)缘溪行

3.险要,地形复杂,这一特点印证了“遂迷,不复得路”。

4.岩石的怪状嶙峋,似被泉水咬得犬牙交错,都像是怪异、神秘的景象。

5.桃树大约有千余棵,两边如设锦帐。

6. 略

  【详解】:

1.就 只

2.居住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3.“上”形象地写出苔痕逐渐长到台阶上的状态。

4.表明作者虽然身居陋室,却同古代圣贤一样安贫乐道,具有远大抱负。

  点拨:注意类比手法的运用。

5.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表现了作者的“陋室”不陋。

7. 略

  【详解】:

1.多 沾染 洗涤 少

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清高风度

4.目的在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5.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 B ;略 ;略 ;略

  【详解】:

(1) “摘而藏之”与B项中的“而”表动作顺接;A项中表“转折”;C项中表转折;D项中表并列。

(2) (1)已经 (2)等待 (3)停止

(3)   (1)用来消暑而暑气都被它退了,用来纳凉而凉气就生成了。

(2)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4) 《爱莲说》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主要是基于荷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许的品格。本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

9. 略

  【详解】:

1.语说告诉 绝极停止、消失

2.(1)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2)左臂挂着一串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一粒一粒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3.船头三人的肖像、神态。

4.主题是大苏泛赤壁;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三个位置东坡居中。

5.(1)摹泛舟人悠闲神情

(2)A美髯公怡情泛赤壁

10. 略 ;A ;A ;略 ;略 ;略 ;略

  【详解】:

(1) 轩 楫 镂 弈

(2) 注意语序的变化及出乎意料的惊叹。

(3) 由观察对象所处位置选择不同视角。

(4) 似乎

(5) 列数字 打比方 摹状貌 空间顺序

(6)   (1)《核舟记》刻有5个人物;而本文船舱面上有21人,舱中还有11人;

(2)《核舟记》中刻有一个轩敞的大舱,而本文核舟上刻有三进二层的舱楼。

(7) 学海无涯苦作舟

11. 略

  【详解】:

1.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第一,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第二,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第三,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点拨:或概括为两方面:一是人情,二是财货。

3.不能。按老、壮、幼的顺序,符合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

4.总——分——总

5.天下为公 老有所终 选贤举能

12. 略

  【详解】:

1.神探 或“破案高手”

2.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走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人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13. 略 ;D ;B ;C ;略 ;略 ;C

  【详解】:

(1)   (1)感到奇怪,诧异。

(2)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没有实现。

(4)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2) 去,离开

(3) 房舍都很整齐

(4) 桃源人大惊的原因是从未见过桃源以外的人。

(5) 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6) 渔人说的大概是秦末以来的历史,人民的痛苦。桃源人为外面的世界如此不堪,为外面的人民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

14. C ;略 ;略 ;略

  【详解】:

(2) 示例:精益求精 多多益善

(3) (侍从)又把太宗写的书法作品拿来给王著看,王著又像原来一样回答。

(4) 王著是一个性格耿直(不阿谀逢迎)、要求严格、尽职尽责、深谙引导之方的人。

15. 略

  【详解】:

1.(1)通“缺”,空缺

(2)顺流而下

(3)急流

(4)日光,这里指太阳

2.山 峰高谷深的险要 夏季水势之盛和水流之急 春冬之时清幽 秋季肃寒凄凉

3.夏水最盛,最迅疾,最有特点,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的特征也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

4.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之清澈。

5.从侧面表达了秋天在猿声中更加凄凉、悲哀。

6.示例:清清的泉水一路跳跃着,闪动着活泼的光;树木茂盛繁密,山峰高而挺拔,野草密密的,好像连风也吹不过。

16. 略

  【详解】:

1.山水之美

2.仰视 俯视 平视

3.描绘群鸟欢叫的和悦画面。“乱鸣”以动衬静,突出江南山水的幽静和勃勃生机。

4.欲界之仙都 人间天堂

5.热心仕途,心浮气躁的人是不会真正欣赏山川之美的,只有抛弃尘世喧嚣,寄情山水的人才能够欣赏山川之美。而这样的人,自谢灵运以后,就很少见了。

17. 略

  【详解】:

1.(1)解开(或:脱 脱下)

(2)散步(或:漫步 走 行走)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影子。

3.(1)遂至承天寺。 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 欣赏趣味相同

(3)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 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4.(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

(3)自我排遣的旷达

18. C ;略 ;略 ;略

  【详解】:

(1) A项中“反”通“返” B项中“惠”通“慧” D项中“阙”通“缺”

(2) (1)穿 (2)你 (3)下雨 (4)好像

(3) 先前你穿白色的衣服去,而你现在却穿黑色的衣服来,它怎么会认得,难道要怪它不认识你吗?

(4)   答案: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点拨:也可以说,当朋友误解自己的时候,不要脑子发热,动怒发火,而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19. 略

  【详解】:

1.形:仅如银钱 色:玉城雪岭 声:如雷霆 势:吞天沃日

2.对偶 比喻 拟人 证实钱塘江潮的壮阔景致,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它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

3.(1)潮水图 (2)水战图 (3)弄潮图

4.皆披发文身 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0. 略

  【详解】:

1.(1)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2.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3.“奇”在他乡遇知音,“奇”在孤高自赏的兴致。

4.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5.作者把较多的笔墨泼洒在描写游人的雅趣和感受上。这样通过游人的雅趣与感受,动中写静,静中有动,衬托出湖心亭的美景,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点拨:此题考查了对文章艺术表现力的理解。

每日一诗|王安石《桃源行》

桃源行

【宋】王安石

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

据说李白在黄鹤楼见到了崔颢的题诗,自叹不如,便搁笔不作黄鹤楼诗,然而后人有不以为然者,以为诗题虽同而诗意无限,不能因已有佳作在前而放弃了自己的尝试。诚然,文学史上也不乏同一题目而名作迭出的例子。自晋末的陶渊明作了一篇《桃花源记并诗》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桃源之事的篇什便层出不穷,其中最著名的有王维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和王安石的这首《桃源行》,它们虽然都取材于桃源故事,但以各自特有的笔法表现了不同的艺术情趣和创作特色。以三诗参读,不仅可以体会他们不同的风格,甚至可以窥见盛唐、中唐以及北宋诗风的演变。

王维的《桃源行》纯是叙事,从“渔人逐水爱山春”写渔人初入桃源,一直说到回乡后“不辨仙源何处寻”,将一篇《桃花源记》原原本本地铺叙出来。自然流畅,全用本色语。韩愈的《桃源图》则流丽雄肆,音调高朗,表现了他“横空盘硬语”的手段和才情横溢的笔力,但叙述本事一段,基本上也还是按着记中所写一一铺陈。王安石的诗最晚出,他要力去陈言,自创新格,因而在陶渊明原作的基础上,凭着自己的想象,作了一番再创造。

开头四句意在点出桃花源的来历。望夷宫是秦国宫名,赵高就在此杀死了秦二世胡亥。诗以赵高的指鹿为马说明秦时的朝政昏暗,大权旁落,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又以修筑长城而人民死者枕藉,表明了民不堪命。宋人曾慥《高斋诗话》中以为:指鹿为马是秦二世事,而长城之役是始皇事,认为荆公“用事失照管”;而李壁却不以为然,他说:“据公诗意,概言秦事,实探祸乱之始末而互著之,如诗话所言,亦几狭矣。”(《王荆文公诗笺注》)李壁的意见是可取的,诗毕竟不同于历史教科书。这两句旨在说明嬴秦之暴虐无道,引出下面桃源避世的叙述来。“避时”两句本于渊明《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商山翁就是指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所谓“四皓”——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

“此来”四句描写桃花源中与世隔绝、平静安逸、没有等级、没有压迫的社会生活。“此来种桃经几春”一句将近千年的沧桑之变一笔带过,可见其远离尘嚣的超凡脱俗;“采花食实枝为薪”表现了桃源中人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与陶渊明诗中所谓的“相命肆农耕”、“菽稷随时艺”虽不尽吻合,但更见其归真返璞、纯任自然的情趣。因而下面两句直接道出了作者的理想社会:“虽有父子无君臣”,虽然也基于《桃花源诗》中“秋熟靡王税”的话,但单刀直入,揭示得如此鲜明,是他胜过前人之处。所以清人金德瑛评王维、韩愈、王安石的桃源诗时说:“荆公云‘虽有父子无君臣’,‘天下纷纷经几秦’,皆前所未道,大抵后人须精刻过前人,然后可以争胜。”(《冷庐杂识》引)可见他以此为荆公的独造,也正是全诗的精彩处。

“渔郎”以下四句写渔人误入桃源及与桃源中人彼此感叹人世变幻的情景。“迷远近”本于《桃花源记》中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描述;“因相问”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诸语。“世上”、“山中”二句写彼此的感喟,也是从记中所说“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而来。这一段概括了陶渊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见作者精炼词句,浓缩诗意的本领。

最后四句借桃源中人之口,感叹天下纷扰不安,太平盛世一去不返。诗拟桃源中人口吻,因西汉建都长安,故“长安战尘”云云,显指西汉末年的天下大乱以及其后的战乱频仍,分合聚散,战火不熄。因而于春风中回首往事,令人泣下沾巾,感叹虞舜那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可复得了。“天下纷纷经几秦”一句,不仅有感于改朝换代的沧桑之变,而且隐含历代的君主统治都与残酷短命的嬴秦相类似的意思,与开头的“望夷宫中”二句遥相呼应,反映出作者致君于尧舜的高远理想,故全诗的意义也就越出了歌咏桃花源的范围,而富有强烈的现实精神了。

桃花源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了幻想的文学创作,它常常与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联系在一起,这在陶渊明、王维、韩愈的作品中都可以见到。如陶渊明诗的结尾处云:“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显然给桃源蒙上了一层迷离惝恍的神秘色彩。这无疑是受当时玄学风气与游仙诗的影响。故“桃源仙境”便成了人们习用的常语。王维诗说:“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问神仙遂不还。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也分明以桃源为仙境。至韩愈则说:“神仙有无何眇茫,桃源之说诚荒唐。”直以桃源为神仙居处。而这种神秘气息在王安石的笔下却大大减少,甚至将渔人出桃源后迷路忘返的细节也略去不书(王维、韩愈诗中均有),因而此诗读来更具真实感,充分地反映了诗人对乱世的厌恶与对淳朴平等社会的向往。

在表现方法上,王安石的这首诗明显地带有宋人诗的特点,与晋唐人的作品格调不同。他的叙述本事,往往用议论出之,从整体上去把握而不作细节的描绘。如写秦时纲纪紊乱、民不聊生的景象就说“望夷宫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记桃源中人的平等相待、怡然自乐,就说:“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感叹白云苍狗、盛世不再则说:“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都从大处落墨,以警拔的议论出之,这正是此诗的独创之处,也体现了宋人以议论为诗的特点。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评韩愈等的《桃源图》说:“凡一题数首,观各人命意归宿,下笔章法。辋川只叙本事,层层逐叙夹写,此只是衍题;介甫纯以议论惊空,绝不实写。”已指出了这一特点。但是王安石的议论并不空泛枯燥,如他写秦代政治的黑暗就以“鹿为马”三字逗出;写江山易主、战乱频仍,即在“长安吹战尘”的叙述中体现。

这首诗的构思布局也颇具匠心。陶渊明、王维的作品都以渔人入山,然后引出桃源中人避乱隐居的故事;韩愈的诗则是先写桃源图之始末,再折入桃源的描述。而这首诗却从秦人避难起势,纯以咏桃源为主干,而渔人之误入,只是作为一个穿插,因而能脱去前人蹊径,别树一格,故金德瑛评咏桃源诸诗云:“王荆公则单刀直入,不复层次叙述,此承前人之后,故以变化争胜。”说明了此诗在运思谋篇上突过了前人。

#教育听我说#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