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指纹命理

中文字典(中文字典在线查字)

时间:2024-02-07 18:05:13 作者:流水随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数字时代,辞书有何新变化

光明日报记者 陈雪

“辞书读者的使用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首查不再是纸媒而是网媒,智能手机和网络是第一查询处。”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发布会上,中国辞书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李宇明介绍了辞书发展的许多新变化、新趋势。其中,读者使用习惯的巨大改变引起了各方关注。

为了解人们的辞书使用习惯,近日,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开展了一项小调查,结果显示,超八成网友遇到陌生汉字词时,首选是在搜索网站查词,与李宇明的判断一致。

辞书不仅是人们学习与工作的必备工具书,还是文明的重要载体。2016年12月29日,总书记致信祝贺《大辞海》出版暨《辞海》第一版面世80周年,指出《辞海》和《大辞海》是大型综合性词典,全面反映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系统展现了中华文明丰硕成就,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辞书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移动互联时代,这位“无声的老师”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超八成网友首选网络查词

从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源》《辞海》,再到如今的“国民字典”《新华字典》,我国辞书编纂历史源远流长。辞书与文明相生相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辞书记忆。

今天,遇到陌生的汉字和词语时,你通常怎么办?截至发稿前,本报开展的小调查共有541人参与了投票。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搜索引擎网站检索的网友占81%。有网友表示,“字典毕竟不方便到处带着走,如果在电子设备上看到陌生汉字,能直接复制过去检索”“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用汉语词典,网络普及后在手机上随便查,更方便”。

调查结果还显示,“查网络版辞书”的比例已明显高于“查纸质版辞书”,分别为11%和6%。如今,学习使用工具书仍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专业辞书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有网友留言道:“还是好怀念查字典的日子!现在都能记得课堂上老师第一次教如何查字典的情景,仿佛拥有了打开新世界的钥匙!”“纸质词典更加靠谱和有仪式感”。

首都图书馆工具书书架。本报记者陈雪摄/光明图片

网络查词便捷、迅速,但也存在准确性低、易被误导的情况。文字工作者小李告诉记者,她曾在某搜索网站查询“沿用”和“延用”的区别,第一条搜索结果是某网友的解答:“沿用”与“延用”强调的内容不同,“沿用”强调的是方式上的延续、袭用,而“延用”强调的是长度、时间方面的伸展。小李对这个说法心存疑虑,于是检索了《现代汉语词典》,发现该词典只收录了“沿用”,释义为:继续使用(过去的方法、制度、法令等)。再查《现代汉语学习词典》,“沿用”词条下明确提示,注意:“沿用”不作“延用”。“延”指时间的延续或空间的延长,没有“继续”的意思,故不能与“用”搭配。这次检索经验让小李意识到,虽然网络可以提供多样的信息,但使用权威辞书更为准确妥当。

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章宜华说:“在新媒体时代,大多数人手头都有一部智能手机,在线阅览、在线办公,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碰到解决不了的知识问题,首选不再是纸质辞书,而是通过搜索引擎查询。”章宜华认为,虽然网络上存在大量不准确、不权威的信息,但仍可以作为一种普通参考,而语言学习者、专业学习者还是要查专业辞书。

辞书迭代,打开“手机上的汉语字典”

光盘词典、在线词典、电子词典……随着技术的进步,辞书数字化时代已来临。据了解,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一批英文权威词典率先“触网”,2012年,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英百科全书》)已全面转向数字出版。

“国内的专业出版社曾经比较抗拒做电子辞书,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盗版。”章宜华说,随着加密技术的提高,民众知识产权意识的加强,大概在2015年,国内专业辞书出版机构逐渐意识到要改变出版理念,开始探索数字辞书和融媒体辞书,但是传统出版社技术力量比较薄弱,既懂数据库、语言信息处理,又有融媒意识的人才很少,于是出版机构开始与专门的技术公司合作,但合作过程中会出现其他问题。目前,商务印书馆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数字传媒公司,让数字技术与辞书更好地融合。

近些年,出版机构纷纷开始开发各类数字版、网络版辞书,大踏步走上数字出版之路。被誉为“工具书王国”的商务印书馆最早实现纸电同步出版的汉语辞书是《辞源》。《辞源》是我国第一部现代辞书,诞生于1915年,2015年恰逢《辞源》百年,第三版历时8年修订完成,同时推出了网络版和优盘版。由于《辞源》是古汉语及古代文化方面的辞书,因此网络版和优盘版在当时并未引起大众的关注。

直到2017年6月“《新华字典》App”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上线,许多人下载了第一部“手机上的汉语字典”。2019年8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第七版修订完成,App也正式发布。时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辞书编纂研究中心主任刘丹青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汉》第七版App的正式发布,意味着中国影响最大的汉语语文词典实现了数字化。这不仅是一本书的一个版本的事情,更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开始,标志着一个辞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现汉》App的发布还引起了一场关于“辞书App是否应收费”的讨论,网友、媒体、专家纷纷发表意见。据了解,《新华字典》App会员付费价格为40元,《现汉》App会员付费价格为98元,《辞海》App会员按使用时长收费不等。有网友认为,辞书不应竖起“付费墙”,因为“文化知识应该传承,而不是拿来获取利益”;媒体和专家则大多支持知识付费,认为辞书App的研发、运营有成本,应尊重知识产权、支持正版;还有网友支持付费,但觉得价格不宜过高,“可以更亲民些”。

这次讨论呈现出融媒体辞书编纂出版的一个难题:目前大多数用户倾向于使用免费词典,不愿意为“网上知识”花钱。而出版社的权威辞书依靠出售会员账号等方式盈利,在一定时期内难免会被一些质量不高但长期免费的词典挤压,削弱辞书编纂的资金来源。

探索与磨合仍在继续,知识付费已是大势所趋,国内许多辞书出版机构都在积极向融媒辞书的目标迈进。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今至少有三百种网络词典或词典App。近五年里,《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新华字典》《现汉》《唐诗鉴赏词典》系列等品牌辞书都已推出或正在开发各种类型的数字版、网络版,且均为付费软件。据商务印书馆万有知典公司负责人孙述学介绍,目前《新华字典》等工具书App下载用户已超过7000万,日活用户50万,付费用户超过90万。

融通生活面向未来的辞书

打开“微信读书”软件,选中文本内的某个字词,点击“查询”,页面便会弹出检索结果,标注来源为“聚典平台·《辞海(第七版)》”。在读者不经意间,辞书已不只是学习的工具,它们正蝶变为一种信息内容和知识服务,悄然融入人们的生活。据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等权威辞书也已经成为部分智能手机的内置词典。值得关注的是,融媒体辞书不应只是把纸质辞书“搬”到手机里,还要进一步向数字化基础设施及语言知识服务的方向发展。

通过对国内目前300多种网络辞书和辞书App进行调查,章宜华发现,其中大多数只是纸质版的电子化,有的品牌辞书App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技术,但并没有考虑“融”的问题,也缺少动态和互动功能,尚不具有典型融媒词典的属性。事实上,传统辞书要实现融媒体转型,所涉及的方方面面远远超出了传统的词典学和词典文本制作本身的蕴含。

2020年3月,商务印书馆推出语言资源知识服务平台“涵芬App”,该软件集成了《新华字典》《现汉》《古代汉语词典》等27部辞书,总条目40万条,可查汉语、英语,古汉语、成语、诗词等内容。结合融媒体技术,提供一站式词语查询、汉语字词播音员普通话范读、汉字动态标准笔顺、根据意义查询汉语古诗词的“据意查诗”等特色功能与服务。该软件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年度数字出版精品。

“微信读书”等软件中嵌入的“聚典”则是由上海辞书出版社研发的“聚典数据开放平台”,于2020年8月上线。“聚典”以《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大词典》为汉语字词基础、以《辞海》《大辞海》为百科基础,逐步拓展到《哲学大辞典》《教育大辞典》《心理学大辞典》等专科、双语领域,形成了学科覆盖比较全面,入库100多种工具书,总计300多万条各类词条的“工具书数据仓库”。

学界与业界普遍认为,随着“辞书生活”和“融媒辞书”理念的推进,目前,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商务印书馆“涵芬App”、《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均为传统辞书向融媒辞书的转型开了个好头。

“未来的融媒辞书将会有两种发展趋势,普通词典大型化和大型词典综合化,未来的辞书收录100万条只是一个起点。目前我们正处于理念转变阶段。”章宜华认为,在信息社会,人们在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的密度大大提高,要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输送的密度,“多模态”便是增加辞书信息密度的重要途径。“多模态化”就是调动人的各种感知,包括听觉、视觉、触觉等参与知识的解读。原来的纸质辞书是“单模态”的,只诉诸人的视觉。融媒体辞书需要把信息资源、数据资源、人力资源三个资源融合起来,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有词典,甚至人人都可以参与编词典,这也是数字媒体融合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中国辞书学会一直致力于提倡以读者为中心的“辞书生活”,未来的辞书将会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像电影《编舟记》的经典台词: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书是漂浮在这片大海上的一叶扁舟,人类乘着这一叶辞书的扁舟在海上航行,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语言。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29日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新华字典(汉英双语版)》

《新华字典(汉英双语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编著

曹飞 胡龙彪 黄克群 陶志健赵根宗 郑定欧 周殊平 译

匠心打造,全新上市!

汉语“母典”,汉英双语呈现

语言文化交流必备

汉英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的权威之选

《新华字典》作为新中国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现代汉语字典,1953年首版后历经数次修订,一直畅销不衰,至今累计发行6亿余册,是中国小学生入学后几乎人手一册的学习汉语必备工具书。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汉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读者了解、学习汉语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新华字典》这本权威规范的汉语字典就成为汉语与国际上众多语种的沟通基础。

综合型国际中文学习平台《JUZI汉语》App正式发布

嘉宾在《JUZI汉语》App发布会现场合影 商务印书馆供图

中新网北京1月15日电 (记者 应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外国正在学习中文人数超2500万,累计学习和使用中文人数近2亿。作为“工具书的王国”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出版单位,商务印书馆联合北京语言大学《新时代中文学习词典》研发团队,共同联合打造研发了基于工具书的学习型App——《JUZI汉语》。

在15日的发布会上,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杨玉玲介绍,该款App集成了《新时代中文学习词典》《商务馆学汉语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等多部优质词典,总收词规模达17万条;基本覆盖了最新《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考试等级标准》词汇;支持中英双语双向查询,模糊检索等多种检索方式并配套学习资源丰富,紧贴教学实际。还能定期推送会话、成语等知识,展现中华文化特色,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指出,《JUZI汉语》App作为一部融媒体辞书产品,提供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可以结合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解决用户词典使用中的痛点,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他呼吁海内外的专家、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建共享,携手共同推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张纪臣指出,《JUZI汉语》App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际,顺应移动阅读时代发展新要求,契合国家的长远规划,其文字融合音视频资源的模式,为学习者提供直观简便的学习方法和丰富的内容,方便读者更快、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是一次融合出版的全新尝试,对数字出版事业具有积极意义。他期望商务印书馆在融合出版中持续发力,立足文化,深耕内容,利用《JUZI汉语》App继续讲好中国故事。

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表示,《JUZI汉语》App不仅是一个学习工具,也是一个文化产品,更是商务印书馆继《新华字典》App、《现代汉语词典》App、《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App、“涵芬”App、“一书一码”防伪溯源系统等之后,在融合出版发展方面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展现了商务印书馆出版“走出去”的新模式。(完)

汉字到底有多少?

来源:水木国学堂

古今汉字总共有多少?到目前为止,恐怕没人能够给出精确的数字,因为这与字形标准的认定、统计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但是,从古今字数的角度去研讨统计一下,对于学习汉字还是大有裨益的。

古今汉字的数量,总体上是逐步增加的,字数虽然不断增加,为什么不像背诵英语单词那样让人感觉到学习负担增加了,这是因为汉字本身具有新陈代谢的机能,因此,各个历史时期的常用汉字,都大致保持在5000字左右。

甲骨文和金文的字数

甲骨文指商朝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到现在满120年了,已经发掘出15万片以上的甲骨,分析出大约4500个独立的单字,其中公认能够识读出来的只有1500字。

商代晚期才出现带铭文的青铜器,但是字数不多,目前没有发现铭文超过50字的商代青铜器。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字数开始增多,其中著名的西周晚期毛公鼎有497个字,堪称金文中的鸿篇巨制。

西周晚期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铭文共497字,记叙周宣王即位之初,其叔父毛公因勤政治国而获赠厚赐,毛公因此铸鼎传示子孙

容庚(1894-1983年)先生的《金文编》收字3722个,其中可识别字2420个,未识别附录1352个。

社科院考古所集体编撰的《殷周金文集成》,搜罗古今中外铭文拓本12000片,据张亚初(1936-2002年)先生的《殷周金文集成引得》统计,共归纳整理出金文单字4972个。

这样推测,加上未被识别和未被发现的字,在战国之前使用的汉字应该大大多于5000字。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各自发展,新字形和新造字明显增加。秦统一六国之后,推行了文字规范化措施,即“书同文”,以秦小篆和隶书作为标准字体,考古挖掘见到的战国至西汉初期简帛数量众多,很多还在整理、辨识之中,尚未见到相关的战国时期字数统计数据,只能通过流传后世的字典推测。

历代字典中的字数

历代字典收录的字数,总体趋势是逐步增加的。

秦代的《仓颉》《博学》《爰历》三篇共有3300字,汉代扬雄作《训纂篇》,有5340字。早期的字书仅是用来规范字形的识字教材,没有字义解释,并且大多数都佚失了,保存下来较早的是西汉中期《急就篇》。

甘肃玉门花海汉简《仓颉篇》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的字典,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古文、异体字等)1163个,共10516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汉代以后,历代字书收录的文字,日渐增繁。

晋代吕忱作《字林》,收字12824个(原书佚失)。

梁朝顾野王作《玉篇》,收字16917字(原书佚失,残卷现存日本),唐代孙强增字本《玉篇》收字22561个。

宋代的《类篇》收字31319个,《集韵》收字32381个。

清代《康熙字典》收字47000个。

1990年出版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

历朝历代官刻私印的图书中,还有大量不规范的异体字、俗体字,若加上这些字典外的字形,总计会有8万~10万个汉字字形。

《汉语大字典》目前较权威的字典

一般来说,字典收录的字,与某个时期实际使用的字之间,是有误差的:一方面会失收一些字,例如,《说文解字》以小篆字形为标准正体,对于秦末到西汉间汉隶产生的一些俗体字和新字则不收;另一方面,字典又会收录很多前代的生僻字、死字,越往后的字典,这种情况越普遍。

那么,能不能采用另外一种办法,直接采样汉代典籍文献,统计里面使用字数的情况呢?

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代典籍,最早的也是宋代印刷术普及之后的版本,而且还很珍贵稀缺,当时以汉隶写在简帛上的文献,考古发现还很少。其次,现行的汉代典籍,其中的文字多经过后人的转写,与汉代实际流通的版本会有很大差异。

古代的字典分为字书和韵书两类。韵书按照字音的韵目编排,主要作用是规范文字的正确读音,兼有字义的解释,代表作是隋代的《切韵》(已佚失)和唐代的《广韵》。

唐写本《切韵》残卷

古代典籍的用字统计

以十三经和二十四史等为代表的经史典籍,是主要的训诂材料,也是字典收字的重要依据。

古人著述,对于每一个字都心存诚敬,会一个个字去数清楚。例如,许慎在《说文解字·后序》中说:“凡十五卷,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儒家的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是南宋时期才形成的,最后加入的是《孟子》,十三经总字数约59万字,使用单字6544个。

其中,《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是汉字和汉语的重要源头,全文30445字,使用单字约3000个。

《诗经》毛诗诂训传,宋代巾箱本

《论语》成书于战国早期,是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辑的语录集,可能是一部中国历史上流传和影响最广的书,全书共20篇,492章,15923字(不计篇名),使用单字仅1344个。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南宋朱熹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并且作了《四书集注》,明清之时是官订唯一教科书,影响近千年。《四书》全文56000字,使用单字4466个。

下面看看史学经典,最早最著名的是“前四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二十四史”之首,作者司马迁被尊称为太史公,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成书于公元前93年,总字数533505字(和太史公自己在书中统计的字数略有出入),使用单字5122个。

西汉司马迁《史记》

《汉书》由东汉班彪、班固父子编著,班固死后,其妹班昭续写,公元83年成书,总字数742298字,使用单字5833个。

《三国志》由西晋陈寿编著,记载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取材精审,文辞简约,成书于公元289年,总字数377803字,使用单字4388个。

《后汉书》由南朝刘宋朝的范晔编撰,后汉即东汉,范晔综合了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于公元488年完成,总字数894020字,使用单字6161个。

普通人应该掌握多少字?

除了关注汉字数量之外,实际使用中的个人掌握能力和运用质量其实更重要;另外,规范用字和规范书写,从汉始就非常重视了。

汉代对于识字、认字、写字曾经有法定的要求。

汉朝的法令规定,各地方的学童17岁以后开始应考,能够认读9000个汉字的人,才能做文书小吏;然后进一步参加州郡中的大篆、小篆、刻符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八体”的书写考试,通过考试之后,再进京参加中央太史令的考试,成绩最优的人,被录用为枢秘处的秘书。

秘书们除了自己撰写奏章外,还担负着文字纠察官的作用,官吏的公文奏章如果文字书写不正确,尚书史有权检举、弹劾他们。但是,到东汉中后期,律令虽在,文字的讲习、传承和考核,就已经不受重视了。

现在,汉字的使用规范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13年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是目前最新、最权威的规范,共收字8105个。一级字表收字3500个,主要满足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二级字表收字3000个。一、二级字表合计6500字,可以满足大多数出版印刷和信息处理的用字需要。三级字表收字1605个,多是姓氏、人名、地名专用字和生僻字。

《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

大致而言,普通人应该认识4000~5000个字,掌握和使用3000字;文史及相关专业人员应该认识8000个字,掌握和使用4000~5000字。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注:此笔记为【古代汉语】(郭锡良本)古代汉语常识

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方式

辞书编排方式

二、古汉语辞书中常见的注音方法

1. 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

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同音字可能比被注音字还要难读。

2.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

不足:和现在读音不同。

3. 叶音法: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不足:主观改变字音,毫无根据。

三、主要字典/辞书

1. 查检字音和字义

《新华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

《康熙字典》

《汉语大字典》

《王力古汉语字典》

2. 查检词语和典故

《辞海》

《辞源》(修订版)

《辞海》(修订版)

3. 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清·刘淇《助字辨略》

清·王引之《经传释词》

杨树达《词诠》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古代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编辑 | 考文学

排版 | 考文学

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

1.编排方式

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2)按音序编排

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以前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多是按平上去入四声和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列,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等。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则多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古汉语字典》等。

以上三种编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汉字新旧形体的不同,有时单独使用某一种检字法,查检比较费劲,因此,现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还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运用。

2.注音方式。

常用的注音方式主要有三种:

(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如《康熙字典》中“祌音茫”,“屯音肫”之类。这类注音方式的局限是很明显的。

(2)反切。这是在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舆起于汉末。反切在字书中一般只讲“某某切”。如《左传成公二年》:“请寓乘。”《经典释文》:“乘,绳登反。”“将及华泉”《经典释文》:“华,户化反。”

反切是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夸ku ā←苦(k-)+瓜(-uā) 如果我们不具借古今语音演变的知识,很多反切就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来。正因为古今语音有所不同,反切注音也就难以为人们普遍掌握。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1958年我国公布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罗马拼音母为汉字注音,从那时以来,新编写的字典辞书即多用这套汉语拼音字母注音。

(二)常用字典辞书介绍

一般工具书往往是倾重某个方面的,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如有的侧重于字,有的侧重于词。在侧重于词的工具书中,有的侧重于文言词,有的侧重于白话词;有的侧重于实词,有的侧重于虚词。因此,对每一部工具书的性质用途都要有所了解,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查阅。另外,每部工具书的编排方法,释义方法,注音方法及其特点都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查阅你所要查阅的字词和典故等。

1.特点用途

(1)以字为侧重点的单音词可查此类。

《说文解字》9353字

《康熙字典》47000多字

《汉语大字典》56000多字

《中华大字典》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新华字典》

(2)以词为侧重点

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

文言词:《辞源》《汉语大词典》

古白话词:《诗词曲语辞汇释》

今白话词《现代汉语词典》

2.体例

所谓体例,就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对工具书而言,也就是解释字词时表述文字的组织形式。每部字典辞书都有它的体例,了解了它的体例,才能更好地利用该工具书。

(1)《康熙字典》

该书的体例是先音后义。在到了每个形体之后(有些词有几个形体,即异体字)首先是注音,注音

用的是反切法,该书罗列了比较重要、韵书对该字的反切音。

(2)《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之前有《急就篇》等简易字 典)。释篆文形体,只说解他认为的本义;首创部首偏排法,把9593个字归入540个部首。该书的体例为: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说解方式是先释字义,后分析形体结构。

(3)《经籍纂诂》 按平水韵106韵编次,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对该字的解释,类似现在的资料汇编。

热门推荐